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超达北魏
释超达
未详其氏。
元魏中行业僧也。
多学问有知解。
帝禁图谶尤急。
所在搜访。
有人诬有之。
乃收付荣阳狱。
魏博陵公检勘穷劾。
以实告。
大怒以车轮系颈。
严防卫之。
自知无活路。
专念观世音。
至夜四更忽不见车轮。
所在见守防者皆大昏睡。
因走出外将欲远避。
以久系狱。
脚遂𨇼急不能及远行至天晓。
虏骑四出追之。
惟逃必不免。
因伏草中骑来蹋草并靡。
虽从边过对而不见。
仰看虏面。
悉以牛皮障目。
达一心服死。
至诚称念。
夜中虏去。
寻即得脱。
僧明道人。
北台石窟寺主。
魏氏之王天下也。
每疑沙门为贼。
收数百僧互系缚之。
僧明为魁首。
以绳急缠从头至足。
剋期斩决。
大怖一心念观音。
至半夜觉缠小宽。
私心欣幸精到弥切。
及晓索然都断既因。
得脱逃逸奔山。
旦狱监来觅不见。
惟有断绳在地。
知为神力所加也。
即以奏闻。
帝信道人不反。
遂一时释放。
释无相
无相禅师者。
非巴蜀人
不知何来。
忽至山寺随众而已。
不异恒人。
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
崖侧有铭方五尺许。
字如掌大。
都不可识。
下有佛迹。
去九尺。
长三尺许。
蹈石如泥。
道俗敬重。
以一时渡水齐返还无船。
乃钵安水中曰。
何为常擎汝。
汝可自渡水
便取芭蕉叶搭水立上而渡。
钵随后来。
须臾达岸。
时采樵者见之语。
觉知已便辞去。
徒众苦留不住。
至水入船。
诸人礼请。
不与篙楫。
乃捉船舷。
直尔渡水
不顾而去。
即令寻逐。
莫测所往。
涪州相忠寺无相禅师者。
非巴蜀人不知何来。
忽至山寺随众而已。
不异恒人。
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
崖侧有铭方五尺许。
字如掌大都不可识。
下有佛迹去九尺长三尺许。
蹈石如泥道俗敬重。
以一时渡水齐返无船。
乃钵安水中曰。
何为常擎汝。
汝可自渡水
便取芭蕉搭水立上而渡。
钵随后来须臾达岸。
时采樵者见之。
语觉知已便辞去。
徒众苦留不住。
至水入船。
诸人礼请。
不与篙楫。
乃捉船舷。
直尔渡水
不顾而去。
即令寻逐莫测所在。
魏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邢州钜鹿人
武则天载初中,解褐武城
武周长安二年,官监察御史
库部郎中
玄宗开元中屡官庆州刺史秦州都督金吾将军
曾于温州为官,与龙兴寺僧玄觉善。
先天中玄觉卒,编次其遗文为《永嘉集》。
僧道怤五代 868 — 93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陈氏
永嘉人
幼恶鯹血。
亲戚强啖之。
辄呕哕不已。
因求出家于郡之开元寺。
既受具。
即遍参请。
入楚抵临川
尤于曹山寂公
微诘不小挫。
入闽遂服膺雪峰
一日峰。
什么处人。
温州
峰云恁么是一宿觉乡人也。
云只如一宿觉什么处人。
峰云好吃捧。
且放过。
问峰云。
古德以心传心。
心如何传。
峰良久。
礼谢。
峰云更问我一转语好。
就和尚请取问头。
峰休去。
其机锋峻捷。
时丛林称小布纳。
盖太原有与同名者。
年腊稍高云。
出世居越之镜清院。
上堂如今事不得已。
向汝道个著实亲切处。
到汝分上。
因何特地生疏。
只为汝抛家日久。
流浪年深。
一向缘尘。
致见如此。
所以唤作背合尘。
亦名舍父逃逝
今劝兄弟。
未歇歇去好。
未彻彻去好。
大丈夫儿。
得恁么无气槩。
还惆快
终日茫茫地。
何不且觅取个管带路好。
时有僧问。
如何是管带路。
嘘嘘云。
要棒吃
僧云。
恁么即学人罪过也。
云几被汝打破蔡州
尤与皮公光业相往来。
公日休子也。
辞章宏赡。
议论该博。
笃志禅学。
尝谓人曰。
镜清深造远诣。
莫臻其极。
吴越钱氏钦慕之。
命居天龙寺
及建龙𠕋寺。
请为第一世。
天福元年丁酉八月示灭。
寿七十四。
茶毗于大慈山
坞塔舍利于龙姥山前。
僧主汇征著塔铭。
僧羲寂唐末宋初 919 — 98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
姓胡氏
温之永嘉人
方在娠。
母顿厌荤血。
及娩。
蒙紫胞。
堕蓐不呱泣。
成童竟辞俗。
为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
耆宿叹美之。
既登具戒。
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
乃造天台
研究止观。
先是智者遗文。
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
教迹几熄。
尝于金华古藏中。
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
以全其旧。
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师。
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
有曰。
同居四住。
此处为齐。
忠懿问。
此何等语。
韶答以为教家语。
吾禅者不知也。
且使召问其义。
至。
因得以前意。
请于忠懿而为遣使。
弊于海国。
以致其书焉。
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
诏天下僧尼。
试经业。
引弟子。
螺溪趋州治试。
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
楼迫大山。
夜梦刹柱陷入地。
独心恶之。
且雨甚亟。
迁处西偏。
而山颓楼压矣。
海门灵石
昔智者冬居道场也。
地属黄岩
众请乘舟泛海。
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
放生。
以为常法。
寺像为一新。
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
入山重建寿昌寺
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
雍熙初
又授戒于永安县光明寺
会尊像隳弛。
偶于腹中。
唐咸通六年
沙门希皎。
所发愿辞。
观者知于有宿契。
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
九月至自缙云
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
十一月四日
垂诫嘱后事。
奄尔而化。
寿六十九。
腊五十。
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上方。
有宝庄严幢座在焉。
题曰。
文殊台
前限拒马不可入。
俄而观音菩萨。
手却拒马。
从中出接。
顿觉己与菩萨身合。
自是胜气日增。
而进于才辩矣。
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錍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
玄义禅源永嘉集等。
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各数卷。
释正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正智字卧云姓陈氏福宁人也。
初出家时,受剃度于泰顺南峰寺
后得法于大观慧,实传月亭,中兴台教之学。
盖佛法自梁以前,无宗教之别。
大通中达摩西来,始崇教外别传之旨。
智者大师独宏止观于天台,学者宗之,斯台教之名立焉。
永嘉佛法肇于无相大师,实因止观发明大事,印證曹溪,号“一宿觉”,是则宗教旨归,初无有异也。
厥后青原、南岳宗风大鬯。
永嘉之学,薪尽不传。
天台亦渐微弱,不复演扬止观,专以讲义为台教矣。
盖千馀年,然后得月亭大师振中兴之
正智月亭之正传也。
嗣大观慧,慧嗣晦谷珂。
初大观虽习教典,而实研精止观,常立庵天台绝顶,覃思冥契。
又崇别教之旨,遍历诸方丛席,斟酌印可。
始归嗣晦谷,有“从来心印本无文”之嘱。
既登祖位,乃思出大炉锤合宗教为一。
于是著宗教不二之说,略云“宗者,悟佛之心;教者,明佛之理。
”复订法系正派,以世其传。
雁山能仁寺,宣扬法要,一时龙象云集,然入室者,为正智一人而已。
正智姿仪魁垒,外示冲和,崇重毗尼,律身峻绝。
虽宏解经义,而托根止观,行解双圆。
法于大观,了悟宗乘,屡登法席。
李尚书志曹学士学佺、张大令文光俱延之讲堂,躬亲听受,最后讲《楞严》于永嘉宏济寺
时大参石公万程,备兵东瓯钦师道范,怀香谒之。
因即讲次,从容问难,殊未了悟
驰书请益,因命笔答之,曰:“觌面相逢,犹遭钝置。
若更商确笔端,当令师子脱颐。
”后闻木鱼声,又以相叩,举“敲空有响,击木无声”语复之,乃赞叹而去。
雁荡古刹,湮没殆尽,而罗汉寺有应真飞迹,且密迩能仁,望大观作道场处,炉烟可接。
乃重营兰若,游客衲子,栖息所,而道风馥郁,被于遐迩矣。
讲观之馀,雅好登临,搜奇剔异,樵牧所不到悉能及。
晚岁,道誉益隆,诸方参学缁素礼谒,每食踰千指。
更营雁湖绝巘以居,天光云影,置身汉表,每一凭眺,心迹俱清。
岁乙酉鲁藩建邸临海,仰其风范,致书劳问。
内史公超因奏请即雁湖建立禅院,复肃启,礼请再四,不报。
明年,大兵寻至,追讨逋伏,而雁荡悉罹兵燹,人始服其先见云
丁亥九月,示微疾。
至二十九日,谓门人曰:“吾归矣。
”沐浴更衣,然后顺化
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四十有九。
三日茶毗,舍利皆五色,以癸巳八月十九日塔于罗汉寺侧,与大观塔合。
方大观欲合宗教为一也,门户竞争,教以宗为掠虚,宗以教为摭实。
其实宗为口头之宗,教亦纸上之教,使果悟佛之心,明佛之理,则原自无分,又何从拟合。
故开口乱道,蛇入竹筒,论不自大观起也,惟大观欲融而一之耳。
惜乎大观灭而亦西归,永嘉之焰谁续哉!
李象坤匊庵为作塔铭,寄慨深远,有以夫!
铭曰:“千潭一月,千月一摄。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彼宗与教,胡为中裂。
峨峨观公,建大炉爇。
砂屑并融,不假抟捏。
或鼎或彝,任其铸出。
卧公亲承,宏扬煜烁。
法座屡登,弘辩罄折。
王敬礼宰臣钦慑。
讲观不二,顿渐岂别。
蓉峰巍峨,雁湖澄澈。
与虚为邻,孤操崭绝。
昔栖其巅,今瘗其嵲。
无缝塔中,寂光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