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作品评论
元、内、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皂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作品评论
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者,李义山也。自刘随州而后,渐就平坦,无从睹此丰韵。七律则远合杜陵,五律、七绝之妙则更深探乐府。晚唐自小杜而外,唯有玉溪耳,温岐、韩偓何足比哉!
作品评论
七律至唐未造,惟罗昭谏最感慨苍凉,沉郁顿挫,实可以远绍浣花,近俪玉溪。盖由其人品之高,见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次则韩致尧之沉丽,司空表圣之超脱,真有念念不忘君国之思。孰云吟咏不以性情为主哉!若吴子华之悲壮,韦端己之凄艳,则又其次也。
《雨村诗话》
五代自以韩偓、韦庄二家为升堂入室,然执牛耳者必推罗江东。其诗坚浑雄博,亦自老杜得来,而绝不似宋西江派之貌袭。世人称之者少,何也?皮、陆辈雕文刻镂,近乎土木偶人,少生趣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
字文江,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困于举场20余年,至昭宗乾宁二年(895)方登进士第。光化中任四门博士。天复元年(901),以监察御史里行充王审知威武军节度推官。生平见洪迈《唐黄御史集序》、《十国春秋》本传。滔工诗善文,尤擅律赋,多“雄新隽永,称一时绝调。”(《十国春秋》本传)洪迈称“其文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唐黄御史集序》)。黄滔交游颇广,与当时著名文士罗隐、林宽、崔道融、徐寅、翁承赞等尤善,迭有唱酬。时中原板荡,文士如韩偓、王涤、崔道融辈多南奔依王审知,闽中文学之盛,可称空前,此与黄滔之援引招徕,不无关系。其诗多酬唱赠别、感慨身世,而较少反映唐末动荡崩析之社会现实。《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黄滔集》15卷,所纂《泉山秀句集》30卷。《宋史·艺文志七》则记其《编略》10卷、《莆阳黄御史集》2卷。今存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唐黄御史文集》8卷、《天壤阁丛书》本《莆阳黄御史集》10卷,后者搜辑较完备。《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作品评论
《闽书》
中州名士避地于闽者,若李绚、韩偓、王涤、崔道融、王标、夏侯淑、王拯、杨承休、杨赞图、王倜、归传懿辈,悉主于滔。有《泉山秀句集》及文集行世。洪迈序滔文瞻蔚典则,策扶教化;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郁郁有贞元、长庆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5
【介绍】:
唐末人。昭宗天复三年,官兵部侍郎。韩偓荐以为相,朱温、崔胤沮之,其议遂寝。哀帝天祐二年,贬濮州司户。寻赐自尽。
作品评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羽光。韩偓兄。昭宗乾宁中,官翰林学士。出院,为御史中丞。天祐元年,朱温自汴至洛,宴于球场。温入,百官或坐于廊下,温怒,以为傲己,乃笞通引官何凝,贬仪棣州司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字用霖。王涣从兄。昭宗景福中登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哀帝天祐间,避乱入闽。四年春,王审知开无遮大会,涤与诗人韩偓、崔道融皆预会。终于闽。能诗,与贯休友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用霖,族望太原(今山西),《全唐诗》小传谓是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恐误。昭宗景福中登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天祐时避乱入闽,四年(907)春尝与诗人韩偓、崔道融等从王审知设无遮大会。后终于闽。涤能诗,与贯休有交,休有《寄王涤》诗。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中》、《云溪友议》卷中、《唐诗纪事》卷六七。《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唐时曾佐江陵幕,后为拾遗,贯休有诗送其入京。昭宗天复间为翰林学士,与韩偓为友。宦官欲以其为相,以疾辞,贬景王府咨议。后梁太祖受禅,仍为学士。开平二年,为兵部侍郎,充卤簿使。末帝乾化元年,以兵部尚书知贡举。改御史大夫,封吴兴郡侯。三年秋,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维基
吴甡(1589年—1670年),字鹿友,晚号柴庵。江苏兴化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四十一年,赐同进士出身。先后任福建邵武、晋江及山东潍县知县。天启二年,由知县入京任监察御史,长官左都御史赵南星拟按年例将吴甡对调出京,吴甡于是推荐方震孺等,追论崔文升、李可灼等红丸案进药用药错误致光宗身亡之罪,因而留京,成为东林党人。之后建议撤销内操,请朝廷召用邹元标、冯从吾、文震孟,于是和执政的魏忠贤积怨相忤。天启七年二月,削籍。崇祯改元,以故官起用为监察御史。温体仁、周延儒攻讦东林党人钱谦益。吴甡恐防思宗任用两人,建议入阁的枚卜大典在廷推名单中选用,事件因以平息。当时对魏忠贤党羽的追究和京察同时举行,吴甡建议魏党的罪恶并非选举法则所能概括,应该要先定罪。监察御史任赞化因为弹劾温体仁而外谪,吴甡上书救任、大力诋击吏部尚书王永光向太监献媚,请罢黜王。两者皆没有得到采纳。吴甡巡按河南的任上,有妖人聚众抢劫村落,吴甡捕获并诛杀首领。崇祯四年,朝廷任命吴甡携带内帑十万两赈济延绥,吴甡描述当时鄜州「一县之内,十室九空」,延长县「流贼数万,屯聚城下」,清涧县「荒乱尤甚,县中之民,半化为盗,因之饥馑,人心汹汹……城十里外皆是贼巢」。时任三边总督杨鹤指:「非救荒,乃救乱也。」吴甡颁布朝廷谕令,贼党解散。思宗得知,即时任命吴甡巡按陕西。吴甡弹劾延绥镇总兵官杜文焕杀良冒功,杜下狱夺职。吴甡数番为民请命,都得到朝廷允许。吴甡后为大理寺丞、左通政。崇祯七年九月,越级擢用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吴甡上书陈述防禦、边寇、练兵、恤民四难,以及议兵、议将、议饷、议用人四件事。每年年终扼守黄河,提防陕西河南来的贼人,接连三年没有一贼通过,期间修筑长城。崇祯八年四月上书:「晋民有三苦:一苦凶荒,无方法糊口谋生;一苦追呼,无力缴纳租税;一苦杀掠,无办法保全性命。因此悉数沦为盗贼,请朝廷蠲免最残破的十州的县租。」思宗即时令朝廷商议施行。户部建议徵收间架税,吴甡力争反对,没有接得到采纳。秋,清国征服察哈尔,清军攻略朔州,兵锋直抵忻州、代州,明国守将屡败。宣大山西总督杨嗣昌派遣副将由代州前往侦察,亦战败逃走。山西巡抚吴甡降五级,杨及大同巡抚叶廷桂降三级,三人戴罪视事。早前定襄县多次地震,吴甡说:“必定有清兵。”下令有司打造守城器具,最终卒之有入侵,定襄因为有准备的缘故,惟独没有被兵。山西大盗贺宗汉、刘浩然、高加计都是前任巡抚戴君恩所招抚,尾大不掉。吴甡明面上抚慰他们,而暗地里密令参将虎大威、刘光祚等下手,各个都被歼灭。吴甡行军树立两面白旗,贼人胁从及老弱妇女跪在旗下即可免死,全活了颇多人。吴甡巡抚山西的任上四年,军民拥戴就像慈母一样。后因病归家。后任河南、陕西等省巡抚。大学士温体仁告诉吴甡:“流贼癣疥疾,勿忧也。”崇祯十一年二月,起用为兵部左侍郎。冬,长官兵部尚书杨嗣昌指边关戒严,兵部左侍郎吴甡及兵部添注侍郎惠世杨久没有到任,请重新廷推。明思宗发怒,落职閒住。崇祯十三年冬,以故官起用为兵部左侍郎。次年,协理京营戎政。崇祯十五年(1642年)擢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杨嗣昌死后,督师出缺,思宗命吴甡上前线督师,晋吴甡为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克襄阳、荆州、承天,建立大顺政权。思宗命吴甡督师湖广。吴甡请拨精兵三万“自金陵赴武昌”,仅凑残兵万余。吴甡因手中无兵,一再找借口拖延,至四月仍未出京。五月初一,张献忠陷汉阳,武昌大震。五月三十日张献忠陷武昌。商毅收复汉阳,吴甡下令黄得功和刘良佐从黄州渡江,协同商毅围剿张献忠。八月,武昌失守,以“故延师期,以致楚省不守,根本震邻”罪,令锦衣卫把吴甡逮捕入京,被革职查办,交法司议罪。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得知此事,驰书援救,思宗不允。十一月,被遣戍云南金齿(今云南保山)。途中得知李自成破北京事,肝胆俱摧。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福王建元弘光,下旨赦还。卒于康熙九年(1670年),《明史》评价:「抑时势实难,非命世才,固罔知攸济也。」有《柴庵疏集》20卷,清代被列为禁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镇江府金坛人,字次回。以岁贡为松江府华亭县训导,卒于官。博学好古,喜作艳体小诗,格调似韩偓。词不多作,而善改昔人词,有加毫颊上之致。有《疑雨集》。
词学图录
黄与坚,字庭表,号忍庵。太仓人。顺治进士。授知县。康熙间,荐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与修《明史》及《一统志》。工诗,与周肇等被吴伟业合称为"娄东十子",与坚为冠。文章醇雅,诗受韩偓、元好问的影响。有《忍庵集》、《论学三说》等。
清诗别裁集
字庭表,江南太仓人。顺治己亥进士。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辞,官詹事府赞善。有《忍庵诗集》。○钱牧斋序忍庵诗,谓长安金陵《杂感》诸篇,顿挫钩锁,缠绵恻怆,在韩致尧、元裕之之间。
词学图录
毛先舒(1620-1688) 字稚黄,初名骙,字驰黄。仁和人。明诸生。父殁后即弃举子业,不以仕进为意。入清,常与志同道合之友张丹、沈谦登南楼舒啸高吟,时称"南楼三子"。中年多病,久困草荐,乡人戏呼为"草荐先生"。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有"浙中三毛,文中三豪"之誉。又与沈谦、张丹、丁澎等并称"西泠十子"。其文善持议论,其诗大抵音调浏亮,有明前后七子之馀风,亦能为香奁体、西昆体。又工词,小令尤善留馀,以用"瘦"字妙绝,人呼为"毛三瘦"。有《思古堂十四种书》。词集名《鸾情集选填词》。
香草笺·序
香草笺者,永福黄先生所作也。先生为名宿,为良吏,而以不善事上官,为所中而罢。既去职閒居,益发摅为诗,长谣短咏,流传东南士大夫之口。而是编则皆侧辞绮语,曲写闺房儿女情事,所谓有托而逃,其旨远矣。昔孟棨纂本事诗,而韩偓创始香奁。六朝靡靡,庾信尤擅宫体。上朔汉魏,张平子同声,繁休伯定情,尽态极妍,可谓荒矣。然毛氏之诗,周太史所采录,玉瑱、象揥、鬒发见于鄘;荑手脂肤,蝤领瓠齿,螓首蛾眉,倩笑美盻见于卫;踰园涉洧,适愿相谑见于郑。而楚词之佳期夕张,美人目成,其摹绘刻露,殆又甚焉。即谓先生之诗,风人之苗裔,而湘累之别子,奚不可也?盖君子之于情,不可有所溺,而未尝无所寄。项籍之千人皆废也,而泣下于美人虞;苏武、张骞、班超之著节绝域,百折不挠也,而拥妇生子;李晟之勋名塞穹壤也,而取成都之营妓以去。彼其人皆英果激烈,立意较然,即刀锯鼎镬不足以动其心,而当抑郁无聊之会,顾不能自禁焉。论世者未尝以为病。先生虬髯猬磔,酒酣以往,纵论古今,事有不可者,击案愤诧,声殷墙壁。内行修洁,任气节,古汲、郑俦也,岂含睇宜笑者果足以惑之哉?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天老素女,藐姑射神人之类,适微其善言道耳。夫水正出为滥,悬出为沃,穴出为氿。香草笺,旁出之氿泉也。万斛之泉,不择地而流,覆杯水坳堂,而曰水尽于是焉,是恶足以尽之哉?乾隆焉逢摄提格之岁夏五月日在觜觿六度,平舆后学沈大成学子撰。
全台诗
杨浚(1830~1890)字雪沧,号健公,又号冠悔道人。祖籍福建晋江,后迁福建侯官。咸丰二年(1852)中举,同治四年(1865)任内阁中书,及国史、方略两馆校对官。杨氏为福建著名藏书家,同治五年(1866)应左宗堂之邀,入福州正谊书局,重刊先贤遗书。同治八年(1869)游台,受淡水同知陈培桂之聘,纂修《淡水厅志》;并应郑用锡子嗣郑如梁之请,编纂《北郭园全集》,首开清代北台湾文学专著出版之先河。同治九年(1870)修志完成后离台。晚年致力讲学,曾任教于漳州丹霞书院、霞文书院,厦门紫阳书院,金门浯江书院。著有《冠悔堂诗文钞》、《冠悔堂赋钞》、《冠悔堂骈体文钞》、《冠悔堂楹语》、《杨雪沧稿本》。 兹以泉州图书馆藏之《冠悔堂诗钞》为底本进行编校。该诗钞收录道光二十七年至光绪十六年(1847~1890)间古今体诗共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卷三己巳(1869)至庚午(1870)共十九首,为杨氏在台之作。许宗衡于诗集前序文云:「卷中各体均深稳有骨,七言律尤高迈,间有似冬郎玉溪生者,而风格转胜。盖韵味非常,不可以貌袭也。七古有逸气略近太白,题魏午庄鹰鹿图一作,又似元遗山,皆非近时率尔为诗者所解。」由此略可见其诗之风格与特色。另连横《台湾诗乘》、吴幅员《台湾诗钞》中亦辑有杨浚诗,可作为编校参考。(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