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若讷南宋 1051 — 1132年十月一日
释若讷奉旨住上天竺
常领徒千人。
大弘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
其词辩若泻悬河。
实为当世四依也。
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礼大士
迎。
高宗问曰。
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
对曰。
不拜则各自称尊。
拜则递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
又问岁修金光明忏其意为何。
曰。
昔佛为梵释四王说金光明三昧。
嘱其护国护人。
后世祖师立为忏法。
令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祈福。
此盛世之典也。
上说授右街僧录
钱即修其道。
次年四月八日
领僧五十入内观堂修护国金光明三昧。
赐斋罢登座法。
上问曰。
佛法固妙。
安得如许经卷。
曰。
有本者如是。
高宗大悦进左街僧录
号曰慧光法师
自是岁岁此日入内修举佛事。
赐绢帛五十疋。
七年八月入内赐斋法称旨恩宠隆渥加异。
若讷
字希言
嘉兴孙氏子。
初依竹庵
次谒證悟赤城
命首众座下。
化。
嗣师道。
大弘
乾道三年
孝宗幸上竺。
展敬大士
师接候称旨。
右街僧录
因诏。
于山中建十六观堂。
仍仿其制。
作堂于大内
即诏师领徒五十人。
四月八日
入内观堂
修金光护国法。
上问曰。
佛法固妙。
安得如许经卷。
师曰。
有本者如是。
上然之。
左街僧录
九年
召对选德殿
大士历代灵迹。
及法华经旨。
上曰。
最初得师。
发明此事。
遂以圆觉得法门。
譬如著棋
胜负既分。
不但并去棋子。
棋盘亦须一时并去。
师曰。
并去者。
亦不可得。
上曰。
宗说俱通。
其师之谓。
有诏令讲圆觉。
至此虚妄心。
若无六尘处。
师曰。
心本无形。
因尘有相。
尘灭心灭。
真心湛然。
上手书其语。
以赐。
又问金刚之义答皆称旨。
上曰。
朕日读此经。
今更命众。
合诵三万卷
乃降劄云。
平昔以来。
所食禽鱼之类。
伤害为多。
今仗般若。
为除此过。
庶使群生。
俱承解脱。
时沂王尚幼。
上召师入禁中。
王说法摩顶。
因以疾乞閒。
上曰。
且赐地筑室更数年。
彼此作閒人。
水边石上。
共说无生。
淳熙十一年
退处兴福。
特授两街僧录
时光宗在东宫
书归隐之扁。
赐之。
仍制赞以称其德。
及上退养重华宫
召注金刚经。
肩舆登殿。
止宿殿庐。
注成以进。
上披览。
益有省发。
绍兴二年十月旦
谓侍人曰。
吾宗通法华。
宜以此终。
乃集众修法华忏。
取道具进两宫。
端坐而化。
寿八十二。
塔于正寝。
宗教广慈法师炤之塔。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若讷,住上天竺,常领徒千人,大宏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
其词辩若泻悬河,实为当世四依也。
南宋淳熙三年高宗临幸,欲礼大士出迎,高宗问曰:“朕于大士礼得拜否?
对曰:“不拜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
高宗欣然致拜。
又问:“岁修金光明忏,其意为何?
”讷言:“昔佛为梵释四王说金光明三昧,嘱其护国护人,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今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祈福。
此盛世之典也。
”上说,授右街僧录,赐钱即脩其道。
次年四月八日,召领僧五十入内观堂,脩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斋罢,登座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
曰:“有本者如是。
高宗大悦,进左街僧录,号曰“慧光法师”。
自是每岁此日入内脩举佛事,赐绢帛五十疋。
七年八月,召入内,赐斋,法称旨,恩宠有加。
僧介然北宋
介然
四明鄞人也。
受业于福泉山延寿明智
南湖
从其学悟教观之旨。
元丰初
专志净业。
谓同行曰。
念佛三昧。
往生要法也。
三指。
建十六观堂。
中设西方三圣。
环以池莲。
功成。
复然三指。
于是修观之士。
有所依赖焉。
建炎四年
金虏犯明州
寺众奔散。
师独不去。
虏奄至诃之曰。
不畏死邪。
师曰。
贫道一生愿力。
建此观堂
今老矣。
不忍舍去以求生也。
虏酋义之。
谓曰。
为我归北地观堂
似此规制。
遂逼师以行。
后人悲思。
乃以去日为之忌。
遥尊之曰。
定慧尊者
未详所终。
释慧远宋 1103 — 1176
慧远
号瞎堂
眉山金流镇彭氏子。
年十三。
𨽻药师院为僧。
听习经论。
弃而依灵岩
徽公。
微有省发。
圆悟领昭觉。
师即之闻。
庞居士马祖
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悟
仆于众。
众掖之。
师乃曰。
吾梦觉矣。
自是机锋峻发。
众目为铁舌
圆悟顺寂。
师东下。
屡迁名刹。
繇虎丘。
奉诏住皋亭崇光。
孝宗留心空宗。
召师入对选德殿
或入内观堂见。
必延坐进
师而不名
礼数视诸师有加。
上曰。
前日睡中。
忽闻钟声遂觉。
未知梦与觉如何。
师曰。
梦觉无殊。
心不动
上曰。
梦幻既非。
且钟声从何处起。
师曰。
从陛下问处起。
上曰。
然则毕竟如何。
免得生死。
师曰。
不悟大乘。
终不能免。
曰。
如何得悟。
师曰。
本有之性磨之。
岁月自然得悟。
曰。
悟后如何。
师曰。
悟后。
始知今日问答皆非。
曰。
一切处不是后如何。
师曰。
脱体现前。
更无可见之相。
上首肯之。
赐号佛海禅师
一日车驾幸其室。
室挂行道影。
上指问师曰。
此是水墨空尘。
而真者安在。
师叉手近前曰。
春气和暖。
恭惟圣躬万福。
上大笑。
因书赞焉。
师一身系法门之望。
奇言妙句。
传播诸方。
学者云奔川委。
视师所在为归正。
一佛出世
乙未秋
示众曰。
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地着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教。
谁卖柴炭向汝。
道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都下喧传而疑之。
至期诸王卿相皆至。
师升座说法。
遂入方丈扄闭。
师旧蓄一猿。
颇驯狎因衣之。
命曰猿行者。
久之。
众窥窗隙声息并无。
惟见猿持卷侍侧。
亟入师已逝矣。
猿书。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光。
鸦飞不度。
七日颜色不变。
塔全身于寺之乌峰。
释师一南宋 1107 — 1176
师一
号水庵
师得法弟子也。
师住持衲子务齐整。
水庵
赋性冲澹。
奉身至
昂然在稠人中。
曾不屑虑。
师亦不甚强之。
师没。
水庵大弘
经历四郡。
住持八院。
所至兢兢业业以行道。
建立为心。
淳熙五年
退西湖净慈。
有偈云。
六年洒扫皇都寺
瓦砾翻成释梵宫。
今日功成归去也。
杖头八面起清风。
士庶遮留。
不止。
终于秀之天宁。
东阳县志云。
水庵马姓。
十六出家。
从法云善遵为师受具。
钱塘昭庆
遇异人相之。
曰。
此僧中龙也。
笠雪鞋花。
历参禅宿。
乾道七年
自宝林住净慈
九年浴佛日
入内观堂
投老嘉禾报恩。
终焉计
未几示疾。
作书别郡官。
端坐而逝。
茶毗得五色舍利。
齿拳不坏。
辞世偈曰。
平生要用便用。
死蛇偏解活弄。
一拳打破虚空。
佛祖难窥罅缝。
有语录若干卷。
大司成高文虎
序之。
释宝印南宋 1109 — 1190年12月7日
峰禅师
名宝印
字坦叔
生为龙游李氏子
世居峨嵋之麓。
少而奇警。
然不喜在家。
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
自成童时。
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
至是。
复从华严起信诸名宿。
穷源探赜。
不高出同学不止。
密印禅师民公。
说法于中峰道场。
乃挈一笠往从之。
一日密印举。
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
头叱曰是谁起灭。
师豁然大悟。
自是锋不可触。
密印恨相得之晚。
圆悟自南归成都昭觉
乃遣师往省。
因随众入室。
圆悟举从上诸圣以何法接人。
师举起拳。
圆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
孰为从上诸圣用者。
师即挥拳。
圆悟亦举拳相交。
大笑而罢。
圆悟叹异之曰。
是子。
他日必类我师。
留昭觉三年。
密印犹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师。
师辞。
密印大怒曰。
我以法得人。
人不我传。
尚何以说法。
为欲弃众去。
众皇恐亟趋昭觉。
罗拜恳请。
圆悟亦助之请。
始行。
道望日隆。
学者争归之。
圆悟密印
不能掩也。
久之。
南游历见诸大禅老。
最后扣妙喜径山
为师独扫一室
堂中皆大惊。
妙喜南迁。
师亦西归。
始住临邛凤皇山。
举香。
密印
道既盛行。
筑都不会庵。
竹幽邃。
暇日名胜毕集。
师一言。
皆自谓意消稍或间阔。
辄相语曰。
吾辈鄙吝萌矣。
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复下硖挟金陵
应庵华方住蒋山
馆师于上方。
白留守张公焘。
举以代己。
师闻。
即日发去。
会陈丞相俊乡来。
金陵
保宁延师。
俄徙京口金山。
学者倾诸方。
金山自兵乱后。
虽屡葺莫能成。
至是始复大兴。
如承平时。
而有加焉。
时居此山。
鲜踰三年者。
师独安坐十五夏。
魏惠宪王牧四明
虚雪窦来请。
住四年。
乐其山林。
有终老之意。
而名益重。
被敕住径山
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行在所
寿皇降中使
召入禁中。
以老病足蹇。
赐肩舆于东华门内。
赐食于观堂
引对于选德殿
赐坐劳问良渥。
师目举古宿云。
透得见闻觉知。
受用见闻觉知。
不堕见闻觉知。
上悦。
毕其说乃退。
后十馀日。
又命开堂于灵隐山。
中使赍赐御香。
恩礼备至。
十年二月。
上制圆觉经注。
遣使驰赐。
且命作序。
师老益厌住持事。
门人惧其远游不返。
相与筑庵于山北俟其归。
光宗在东宫
书别峰二大字榜之。
十五年
奏乞养疾于别峰。
得请。
明年
光宗受内禅。
取向取赐宸翰。
识以御宝。
复赐焉。
绍熙元年冬十一月
忽往见嗣住山智策告别。
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归取幅纸大书曰。
十二月七日夜鸡鸣时。
如期而化。
奉蜕质。
返寺之法堂。
七日
颜色精明。
须发皆长。
顶温如沃汤。
是月十四日
葬于别峰之西冈。
寿八十有二。
腊六十有四。
得法弟子实繁。
指不能一二屈。
慧绰者。
山阴氏子
当以荫得官辞之。
从师祝发。
得记莂。
遁迹岩岫。
终身不出。
师既示寂。
上为敕有司。
定谥曰慈辩
塔曰智光
庵曰别峰。
极方外之宠。
师说法数十年。
所至门人。
集为语录。
晚际遇寿皇。
被宸翰咨询法要。
皆对使者具奏。
别具行世。
此不悉著。
刘之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泸州合江人
高宗绍兴间进士
以荐除学官,迁秘书省正字
有《观堂集》。
释德光南宋 1121 — 1203
德光
临江彭氏子。
彭氏故旧族。
母袁。
梦异僧入室。
惊窹而娠。
既生。
其祖曰。
吾家世积德。
此子必吾门。
因是命名。
九岁值寇扰。
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
是子。
伏犀贯顶
出家必作法门梁栋。
俄失恃怙归伯氏。
年二十一。
闻人诵金刚经。
有省。
自伯母曰。
适闻诵经。
身心欢喜。
世间万事。
真如幻梦。
儿愿出家。
即散家赀与其族。
光化足庵老宿薙落。
足庵携之入
曰。
是行。
为子择所依。
东禅月庵果公。
衲僧眼。
子依之。
时复有吾足矣。
见月庵。
机语相契。
是时老宿。
多集闽中
妙湛佛心圆觉。
望重丛林。
师无不参叩。
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
最后见大惠于育王。
为举竹篦话。
师儗对。
痛棒随之。
大悟
从前所得。
为之冰释。
惠曰。
尔这回始彻也。
说偈以顶相付之。
随过蒋山。
应庵
庵称赏不已。
谓人曰。
兄插翅虎。
吾当避之。
乾道丁亥
住台之鸿福。
徙光孝。
台守李侍郎浩
延之也。
孝宗
雅闻师名。
淳熙三年
被旨住灵隐
入对选德殿
问佛法大意曰。
朕心佛心。
是同是别。
对曰。
直下无第二人。
曰。
如是则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耶。
对曰。
成一切性即心。
离一切相即佛。
又问。
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
对曰。
将谓陛下忘却。
上悦。
赐号佛照禅师
自是召见无虚岁。
至留内观堂。
五宿而出。
恩遇异常。
绍熙改元
孝宗重华宫
称寿皇。
径山命下。
师力辞。
寿皇曰。
欲频相见耳。
何以辞为。
庆元初
请老许归育王。
师之在内观堂也。
上时乘小辇过堂。
至则促席而坐。
或曳袂而行。
欢如平生。
宣赐金玉器用缯䌽。
计缗三万馀。
及王臣长者所施。
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
国史陆游
详记其事。
自创数椽。
曰东庵。
掩关自娱。
以休世焉。
嘉泰癸亥三月
告众曰吾世缘将尽。
未几问左右曰。
今日月半耶。
对曰然。
即索纸作遗书。
与平昔所厚者。
集众叙别。
皆法门之旨要。
无半语及他事。
索浴更衣。
大书云。
八十三年。
弥天罪过。
末后殷勤。
尽情说破。
泊然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后。
僧腊六十。
谥普慧宗觉大禅师
塔曰圆鉴
明河曰。
南渡后宗师。
妙喜老子
得人为多。
开堂说法。
显然为天人师者。
不下数十人。
然皆不数传寂寂矣。
能使道脉长永。
枝叶繁茂。
不忝师门传受。
唯师一人而已。
古称妙喜
能大圆悟之门。
愚谓。
妙喜之得师。
圆悟之得妙喜
续灯举妙喜之嗣。
契悟广大者。
九人。
师不与焉。
已失其
至谓弟子之超卓者。
又蚤世不使久开法。
俾法嗣广布。
然则师岂非超卓。
而夭者耶。
噫。
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
释妙堪南宋 1177 — 1248
禅师四明毛氏。
名妙堪
号笑翁
十岁授以世典。
过目成诵。
不悦也。
从野庵钦。
潜心释训。
竟为大僧。
无用全禅师之嘱。
住后以持纲不屈。
声达朝廷。
朝廷屡以名山居
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时争慕之。
初参源于灵隐不契。
偶禅者读全无用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赢得满江湖。
悚然欲见
未及发。
全公访灵隐
心幸之。
松源引座。
乃曰。
适来松源和尚
举竹篦话。
令天童纳败缺。
诸人要知么。
听取一颂。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临济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于此信入。
即随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赵州无字徵
拟对。
骤击之。
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全公可之。
后出世妙胜。
迁金文。
又广孝。
始终不务姑息。
诚感徵应。
绍兴乙亥
祷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术。
力言不可。
遂退归雪窦。
天竟不雨。
童叟谣曰。
以右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闻于朝。
复旧序。
雨乃大通
卫藩遂以台山报恩请
台山旧无律宗。
乃议十寺为坛。
弘施毗尼。
于是四众云合。
化行南国。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盗弭节。
奉诏住虎丘
未几升灵隐
卫王特建大慈寺
为开山首祖。
既而退隐上
台郡陈使君
邀居瑞岩。
居无何。
又迁江心寺
淳熙壬寅年也。
当是时。
孝宗留神内典。
常制圆觉楞严经注。
普赐文臣。
又尝召对诸禅宗。
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内观堂
禅师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买紫衣师号。
为大刹住持。
骇叹曰。
审是。
则商贾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诣阙抗疏。
切直数千言。
议寝。
绍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寿皇诏。
而育王席虚。
补之。
历主名坊。
机不虚发。
深怜根有利钝。
而法无小大。
尝以颂示诸学流曰。
车牛脑后痛加鞭。
弃却黄金抱碌砖。
逐恶随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错流传。
又曰。
觉城东际老婆婆。
白发𣯶𣯶意气多。
与佛同生嫌见佛。
恶人无柰恶人何。
又曰。
柳毅传书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亲生爱子都抛却。
痛惜深怜乞养儿。
犹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师法道。
惟我与公。
我既日就衰颓。
无足道者。
公今应迹灵隐
利生接物。
去就当如秋叶春云。
任缘聚散。
凡与公卿贵人相见。
务翻其窠窟。
绝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挂在胸次。
模棱苟合。
便成流俗阿师。
虽为万指住持。
何足贵也。
词甚激切。
庆元庚申春
书遗表上达。
并作短语。
张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众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锤粉碎。
大道坦然。
再与曹通守诀别。
敛目而逝。
其僧腊六十也。
后嗣无文灿。
灿付愚叟鉴。
闽人
有实德。
元世祖诏住攴提。
赐号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赞曰。
硕果不食。
厥功伟也。
当南迁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职。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拨乱。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谓之硕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纲领之节。
又原于妙喜云。
葛遇朝明至南明
维基
葛遇朝(?
—17世纪),字鼎如庐州府无为州巢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葛遇朝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次年(1634年)进士崇祯九年担任莒州知州,上任后立刻草拟十多条规条,遇上旱灾时捐俸助赈,救活不少居民众;听讼公正明决,有神君之称。
之后调往澧州分校考场得人心,升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后很快因病辞官归乡。
他年轻时对待父母孝顺,兄长遇明在崇祯八年(1635年)在家乡骂贼而死,他入朝后礼部获准抚恤。
南明年间葛遇朝张弘弼吴国斗雍鸣鸾赵明远许承钦任弘震区志远秦堈夏时泰曹玑陆禹思张大章何应璜方岳朝周宪申蔡元宸陈宗大赵翼心、盛黄、周伯瑞张永禧、刘世斗、侯鼎铉、傅如汤、张鼎隅、赵悦心、王泰际、章甫、徐懋贤、倪元善一同在户部共事,担任浙江司郎中,不久投降清朝。
再次回乡后他谢绝请谒,尽力协助他人,著有《春秋几鉴》、《卓观堂诗文》等作品,八十岁时去世。
儿子兆熙是岁贡,担任常州府训导
罗万藻明末清初 ? — 16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646 【介绍】: 江西临川人字文止
天启七年举人
王时上杭知县
王擢礼部主事,未几卒。
通经学,与艾南英章世纯陈际泰豫章社,同以八股文名家,人多宗之,称章、罗、、艾。
有《此观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