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清远北宋 1067 — 1120
禅师讳清远
生李氏
临邛人
出家。
十四具戒。
尝依毗尼师究其说。
因读法华经。
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持以问。
讲师莫能对。
乃曰。
义学名相。
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捐旧习。
南游江淮间。
遍历丛席。
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
往造其室。
演一见深奇之。
谓可以弘持法忍
壁立不少假。
冀其深造。
师栖迟七年。
未尝妄发一语。
一日因拨火。
忽有省。
即说偈曰。
深深拨有些子。
平生事只如此。
由是洞彻超诣。
机辩峻捷。
莫敢当锋。
衲子争归之。
师益静默自晦。
不自为得。
隐居四面山大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寺
方择人以处。
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
未几引去。
会龙门虚席。
遂补焉。
示众曰。
学道之士。
有二种病。
一骑驴觅驴。
二骑却驴了不肯下。
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
可杀是大病。
龙门向道不要觅。
灵利人。
当下识得。
除却觅底病。
狂心遂息。
既识得驴了。
骑却不肯下。
此一病最难医。
龙门向道不要骑。
你便是驴。
尽大地是个驴。
且作么生骑。
你若骑。
管取病不去。
若不骑。
十方世界廓落地。
此二病一时去。
心下无事。
名为道人。
所以赵州南泉如何是道。
泉云。
平常心是道。
州从此顿息驰求。
识得祖病佛病。
无不透得。
后来遍到诸方。
莫有出其右者。
盖缘他识病。
又曰。
释迦老子在什么处。
自云。
作么。
复云。
达磨大师在什么处。
自云。
只在且作么生。
说个只在底道理。
也不妨难明。
若于斯明得。
始知正法常住。
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
你若身坏命终时。
若病说不得时。
又作么生。
须是證入始得。
不见。
僧问德山
从上诸圣。
向甚么处去。
山云。
作么作么。
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
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
便落他声响流布。
纵饶不落声响言句。
便落他无言无说处。
此事实无。
你意解卜度。
若存一丝毫。
便成趣向于己疏也。
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
合他决定合不著。
若总不思量。
亦不可。
须是亲證始得。
明见无疑。
又曰。
有般宗师向人道。
莫作计较道理。
开口便没交涉。
与他不相应。
也去空劫已前认取。
都无言说。
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
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
先将自心做个窠臼。
然后将心去取證。
唤作钉桩了。
绕桩走便恁么。
流传将去。
便恁么承当去。
敲床竖拂用将去。
唤作将心用心。
一似坐个气毬相似。
有甚安乐处。
又似虾蟆努气相似。
你恁么见解。
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
师居龙门十有二年。
道风大振。
四方学者皆曰。
吾必师龙门。
由是云集座下。
居无所容。
师应机酬酢。
未尝有勌色。
示曲折数篇。
学者聚而编之。
名曰心要。
其略曰。
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
若立分限。
是无际空乃自随。
所以解空者无空想。
若人以言语名状心。
终不得心。
不以言语名状心。
亦不得心。
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
不得也。
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
种种会当。
皆不与自心契。
上祖曰。
默契而已为若此。
又曰。
道若为达。
但无妄念耳。
若人知是妄念。
作意止之者。
见有妄念故也。
见有妄念作意观照。
令是正理亦见。
有妄念也。
知妄元是道。
乃无妄焉。
故达道乃无所得也。
又曰。
證者绝能所也。
非别有玄理。
在寻常日用处。
如见色时是證时。
闻声时是證时。
饮水食粥时是證时。
一一绝能所。
此非久习不假薰炼。
盖见成之事。
世人不识。
名曰流浪。
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
又曰。
道者明知有是事。
何故不得旨而长疑。
盖信未极。
疑未深也。
唯深与极。
若信与疑。
真是事也。
不解如此返照。
遂迷乱。
不知由绪。
困踬中途。
能自返省。
更无第二人也。
既曰此事。
又岂更知耶。
知是妄虑。
此事则不失也。
又曰。
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
盖体自常露。
说示者方便道用耳。
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
或因说而證。
或因示而入。
或自觉触以知归。
终无异事。
别得至心源而止也。
又曰。
人言悟了方修此。
属对治门。
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
若论当人。
即不须若是也。
又曰。
人不识问。
遂依来问而答。
不知乃自问耳。
欲答谁邪。
人不识答。
遂依言起见。
不知乃自答耳。
何有旨趣邪。
故曰。
总是你好看好看。
又曰。
从上来有二种方便。
有真实方便。
所谓说无有间。
有善巧方便。
所谓妙应群机。
若从真实方便。
得入不假思量。
性自神解。
求无有退。
妙用河沙也。
若从善巧方便得入。
得坐披衣。
向后自看始得。
未可将为究竟。
此二种方便。
皆一法也。
不可须臾有失。
学者思之。
又曰。
悟心见性。
当如雪峰玄沙。
履实践真。
当如南泉赵州
今时学者。
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
不知与古人同参也。
十二时中。
学道无顷刻弃舍。
此人纵未得入。
念念已是修行也。
寻常说修行。
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
更不必如是。
何故禅定之门。
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
一切处自无过患也。
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从前并得满足。
一行三昧
今时人全无定力。
复不开智眼。
所以机缘语句。
只成诤论。
生灭心行。
夫禅学不是小小。
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
亦不难也。
政和末
道行闻于朝。
有旨移和州褒禅山
岁馀以疾辞。
圜悟禅师蒋山
与师友爱素善。
因往依之。
尝著三自省察。
丛林共高仰之。
复以近世问话者。
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
后生相承。
多用祝赞语。
或奉在座官员。
或庄严修设檀信。
俱无衲子气味。
师深恶之。
诫曰。
夫问话者。
激扬玄极。
不在多进语。
三两转足矣。
贵得生人信。
不致流荡取笑俗子。
又曰。
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
世可辞耶。
且将安之。
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
饭食讫。
整衣趺坐。
合掌怡然而逝。
春秋五十四。
坐四十
门人奉灵骨舍利。
葬龙门之灵光塔
师风仪秀异。
操守严正。
性淡泊寡言。
笑动有规则。
学者瞻形仪而服膺。
其为教。
疏通广大。
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
至入室提纲。
则绝蹊径。
离文字。
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
其徒非大有契證。
不妄许可。
平居以道自任。
从事于务。
尝曰。
长老端居丈室。
传道而已。
与士大夫游。
不为利屈。
道合则忻然造之。
不尔虽过门。
或不得见。
君子以是高之。
枢密邓公洵武
奏锡命服佛眼之号。
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
叹曰。
诸佛心宗。
众生性海。
远公涵泳深矣。
灵源禅师少友善。
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
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
行于世。
赞曰。
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
临济十世孙。
圜悟固已名盖天下。
佛眼则精深醇粹。
克荷正传。
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
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
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
而渐习使然。
呜呼是何言之陋哉。
盖尝三复龙门之录。
观其指示心法。
辩如百丈黄檗
作为偈句。
词如汾阳雪窦。
悟门超极。
不愧雪峰玄妙。
履践明验。
端如南泉赵州
真一代之大宗师也。
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
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
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
譬如韩柳文章。
世之悦韩者固多。
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
则不能窥其缊奥。
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
由是而观。
二公之后。
抑可见矣。
李德柔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道士
河东人,徙居洛阳字胜之
徽宗宣和时紫虚大夫凝神殿校籍,赐号“妙应”。
喜读老庄书,工诗文。
善画神仙故事,尤精人物肖像。
释德光南宋 1121 — 1203
德光
临江彭氏子。
彭氏故旧族。
母袁。
梦异僧入室。
惊窹而娠。
既生。
其祖曰。
吾家世积德。
此子必吾门。
因是命名。
九岁值寇扰。
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
是子。
伏犀贯顶
出家必作法门梁栋。
俄失恃怙归伯氏。
年二十一。
闻人诵金刚经。
有省。
自伯母曰。
适闻诵经。
身心欢喜。
世间万事。
真如幻梦。
儿愿出家。
即散家赀与其族。
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
足庵携之入
曰。
是行。
为子择所依。
东禅月庵果公。
衲僧眼。
子依之。
时复有吾足矣。
见月庵。
机语相契。
是时老宿。
多集闽中
妙湛佛心圆觉。
望重丛林。
师无不参叩。
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
最后见大惠于育王。
为举竹篦话。
师儗对。
痛棒随之。
大悟
从前所得。
为之冰释。
惠曰。
尔这回始彻也。
说偈以顶相付之。
随过蒋山
应庵
庵称赏不已。
谓人曰。
兄插翅虎。
吾当避之。
乾道丁亥
住台之鸿福。
徙光孝。
台守李侍郎浩
延之也。
孝宗
雅闻师名。
淳熙三年
被旨住灵隐
入对选德殿
问佛法大意曰。
朕心佛心。
是同是别。
对曰。
直下无第二人。
曰。
如是则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耶。
对曰。
成一切性即心。
离一切相即佛。
又问。
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
对曰。
将谓陛下忘却。
上悦。
赐号佛照禅师
自是召见无虚岁。
至留内观堂。
五宿而出。
恩遇异常。
绍熙改元
孝宗重华宫
称寿皇。
径山命下。
师力辞。
寿皇曰。
欲频相见耳。
何以辞为。
庆元初
请老许归育王。
师之在内观堂也。
上时乘小辇过堂。
至则促席而坐。
或曳袂而行。
欢如平生。
宣赐金玉器用缯䌽。
计缗三万馀。
及王臣长者所施。
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
国史陆游
详记其事。
自创数椽。
东庵
掩关自娱。
以休世焉。
嘉泰癸亥三月
告众曰吾世缘将尽。
未几问左右曰。
今日月半耶。
对曰然。
即索纸作遗书。
与平昔所厚者。
集众叙别。
皆法门之旨要。
无半语及他事。
索浴更衣。
大书云。
八十三年。
弥天罪过。
末后殷勤。
尽情说破。
泊然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后。
僧腊六十。
谥普慧宗觉大禅师
塔曰圆鉴
明河曰。
南渡后宗师。
妙喜老子
得人为多。
开堂说法。
显然为天人师者。
不下数十人。
然皆不数传寂寂矣。
能使道脉长永。
枝叶繁茂。
不忝师门传受。
唯师一人而已。
古称妙喜
能大圆悟之门。
愚谓。
妙喜之得师。
圆悟之得妙喜
续灯举妙喜之嗣。
契悟广大者。
九人。
师不与焉。
已失其
至谓弟子之超卓者。
又蚤世不使久开法。
俾法嗣广布。
然则师岂非超卓。
而夭者耶。
噫。
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
释道冲南宋 1169 — 12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9—1250 【介绍】: 僧。
武信人,俗姓荀号痴绝
进士举不第,遂入梓州妙应院落发。
后游吴楚,参曹源道生于妙果。
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峰
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
京兆尹法华寺,特奏请为开山第一代。
理宗又命主杭州双径。
临终,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至夜分与众论道,蜕然而逝。
全宋文·卷六九一五
道冲(一一六九——一二五○)号痴绝遂宁府长江(今四川蓬溪西南)人,荀氏子。
进士不中,出家于梓州妙应院。
绍熙中出峡,师曹源道生,历诸老之门。
光孝蒋山鼓山太白、育王,移灵隐,寻住法华、双径诸寺。
名重海内外,士大夫多乐从之游。
淳祐十年卒,年八十二。
其徒集有《痴绝道冲禅师语录》二卷传世。
见自撰《龛铭》,赵若琚《行状》(《道冲痴绝禅师语录》附),《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道冲
自号痴绝
武信长江荀氏子。
母郭氏。
尝梦经山木瓜树下
其实累累。
取而食之。
占者谓。
当产奇士。
已而师生。
丰上短下。
资禀过人。
长应进士举不利。
受释氏举于梓州妙应院。
落发游成都
习经论有声。
绍熙壬子
出峡回旋荆楚间。
松源倡道于饶之荐福。
径造其庐。
适岁饥不受。
曹源生公
以云居首座
出世妙果。
许师入室。
俾侍香。
老拳痛棒不少贷。
至是平生知见。
绝无影响。
然终以未见松源为阙然。
松源灵隐
师曰。
尚馀穷相一双手。
要向诸方痒处爬。
松源门庭高峻。
八阅月不得入。
每嗫嚅欲自言。
屡呵斥不容近。
一日有告之松源者。
松源曰。
我已八宇打开。
自是他当面蹉过。
师闻此语。
口耳俱丧。
始知侍曹源时。
嘻戏怒骂。
无非善呵方便。
既而曹源顺寂。
遍历诸老之门。
踰二十年。
出世秀州之光孝。
金陵蒋山
福州之鼓山雪峰
嘉熙戊戌
有旨住太白名山。
两育王住持未得人。
因师之至。
又强之兼领。
师往来两山间。
四方学者。
从之如归。
教闻京师
诏下移灵隐
追念密庵松源旧游。
方思所以振起祖风。
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
难以口舌争。
遽动归老故山之志。
伐鼓亟去。
京兆尹节斋赵公
致书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升师。
虚斋赵公蒋山起之。
俱莫能回其意。
戊申春
育王散席。
诸大老落落如晨星。
惟师为丛林尊宿。
众举于朝。
日夜俟师之出。
亦固辞乃已。
又有欲挽之为法华开山
恳祈再三不得请。
而敕牒住径山之命继至。
师谓先诺固不可违君命。
岂应引避。
乃以九月至法华。
踰月登双径。
人神响应。
欢声如雷。
师说法。
简直明爽。
不落窠臼。
尝云。
尽乾坤大地。
无丝毫许大。
汝诸人。
横担拄杖。
绕四天下。
行脚道。
我无处不到。
无事不知。
且道。
西天那烂陀寺戒贤论师
今日说甚么法。
又云。
有一人一念顿證。
堕在佛数。
有一人累劫阐提
不愿成佛。
且道。
那个合受人天供养。
良久云。
蝶穿芳径双眉湿。
蜂掠残花两股肥。
词旨高诣之如此。
俄染疾。
自冬涉
形体虽羸。
升堂提唱。
精明如平时。
忽手书龛记。
并遗书十数封。
且曰。
无准忌在十八。
吾以十五即行。
不得办香修供矣。
侍僧骇其言。
亟以遗偈请。
师笑曰。
末后一句。
无可商量。
只要个人直下承当。
寂然移顷而逝。
寿八十二。
师能诚无伪。
表里如一。
待人恕而立己严。
应世圆而领众肃。
住山三十年。
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
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
平居简淡沉嘿。
若不能言。
及坐筹室。
勘验衲子
机锋一触。
犹雷奔电掣。
海立江翻。
皆茫然莫知凑泊。
誓不轻以词色假人重误来学。
晚年无他好。
多留意字法。
于小楷最得三昧。
往往端严凝重类其人。
僧俗归敬。
求法语偈赞无虚日。
虽祁寒盛暑
挥染不倦。
士大夫多乐从之游。
而尤为名公钜卿所推重。
以至教名宣传海外。
有具书礼。
犯鲸波而来问法者。
其道德有以服人。
一至于此。
方在天童育王时。
被旨开堂灵隐
束担将戒行。
而邻峰疾之者。
教言欲嗾群不逞。
梗于中道。
左右闻之奉以告。
师曰。
吾平日以诚实接人。
将何以加我。
略不为之动。
彼亦终于无所施而止。
双径。
冷泉
太白
雪峰
为海内甲刹。
萌欲速之念者。
挟奥援矜。
智巧历阶而上。
力可以通神。
师则不然。
短褐布衣终其身。
不为势利所动。
故其进。
不由介绍。
其退。
心常泰然。
真法门之梁栋。
后学之标准也。
释法照宋末元初 1185 — 1273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法照姓童氏黄岩人
父好善,生九子,其次也。
母陈氏梦日霣蹇裳得之,孕十二月而生。
气貌奇伟,耳垂肩,眼如电,幼入小学,便多颖悟,塾师异之。
年十三,投圣水出家,以蒙庵宣为师。
一夕自外归,寺僧遥望两炬晶炯,近之乃也,盖目光远射,令人惊畏。
薙染后,精进教乘,三阅大藏,出游诸方,豁堂,当代尊宿,贻书褒勉,诸山以职延致,悉不就。
携香礼北峰印,次至蒋山参琰浙翁,问答之际深器之。
北峰居下竺,招之归。
淅翁以教门为属,讲论授受,泠然有得。
北峰顺寂,振锡东还,钱丞相高僧堂延共谈。
年三十三,改往天台大慈,迁圣水史卫王举住云间延庆,继迁凤山褒亲。
丞相史永公举住四明
延庆海顺二法师日本来,听讲且作《读教记》,绘像归国。
高丽崔丞相亦致书问佛法大旨,乞九祖图,并赠漂瓷钵盂及金观音香药。
育王虚席,郡请兼摄,举痴绝冲自代。
阃帅夺寺园为酒库,杖履而遁,道出东掖两山,学徒迎之境上。
宏斋包公屈致智者真觉,重祖庭也。
理宗闻其名,敕住下天竺,寻迁上天竺,补左街鉴义,御笔特赐“佛光法师”,进录左街,赐金襕袈裟,召见倚阁,对御称旨。
集庆寺成,诏命开山,力辞,举白莲观止诚公自代。
明年诚寂,有旨特转左右街都纲录,令住集庆,不许辞免,御书“晦岩”二大字赐之。
开无碍讲,凡禅教律三宗,学徒云集,闻名开悟。
召见延和殿,讲《华严经》。
又大书“灵山堂”以赐。
遣侄武经郎童炎奉宸翰归其里。
东宫召见复古殿,讲《般若经》,再赐紫金襕袈裟,斋于明华殿
圣眷隆渥,昔未曾有。
偶因面对,力乞还山。
度宗即位,敕再住上天竺
前后居山二十四年
平章贾魏公为造塔于寺之东冈,奏请赐名曰“天岩塔院”,复加恩赉赐田三顷,以助其费。
癸酉秋示疾,移居塔院,郤药屏医,作文自祭。
中秋之夕书偈曰:“佛寿八十,我多九年。
虚空掇转,大用现前。
”掷笔瑞坐而逝,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也。
得年八十有九,僧腊七十四。
弟子妙应继席,得法四十馀人,得度者一百馀人,窆于天岩,遵初志也。
明年赐谥曰“普通法师”,答 曰“慈应”。
所撰《读教记录》二十卷,为学者日月,其馀法语遗文,诸弟子多所记录,不可罄述。
僧慧日元末明初 1291 — 1379年7月1日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号东冥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
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落发受具。
年二十二。
柏子庭讲台教。
赤城
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𥧌。
恍见横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
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
谒竹屋净法师
于上竺。
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湛堂澄公继其席。
廷师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荐福
历三䆊。
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
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为之记。
四年
迁上竺。
师知缘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
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
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诏赴蒋山佛会。
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
朱颜白眉。
班居前列。
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
惟饱餐优游。
沉埋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
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
金碧峰禅师辈。
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师
释法华之所。
不可废。
太祖命就天界。
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师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
复于钟山
建水陆大斋。
命师说毗尼戒。
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峻辞归上竺。
谢院事。
修弥陀忏。
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梦青莲花
生方池中。
芬芳袭人。
窹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
一旦假寐,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金碧峰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脩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僧大善
实哩沙哩卜得啰。
东印土拶葛麻国王之第二子也。
父母感奇梦而生。
童真位。
聪敏不凡。
而百无所欲。
唯见佛法僧。
则深起敬信。
年十六。
请命出家。
遣礼孤捺啰纳麻曷萨弥为师。
薙落受具。
资受学业。
习通五明。
阖国臣庶。
以师戒行精严。
智慧明了。
尊称为五明板的达。
师足迹周遍五天。
从化得度者甚众。
凡过道场塔庙。
必躬伸尽敬。
至地涌塔。
修敬卓锡。
而禅塔以久圮。
劝国王修治。
脱管心木。
木下纪师名号。
众咸异之。
永乐甲午
入中国。
文皇帝奉天殿
应对称旨。
命居海印寺
丁酉
奉命游清凉山
还都。
召见武英殿
天语温慰。
宠赉隆厚。
僧录阐教。
命居能仁寺
岁甲辰
仁宗昭皇帝
举荐扬大典。
师掌行。
特授师号圆觉妙应慈慧普济辅国光范弘教灌顶大善大国师
赐金印宝冠供具仪仗。
乙巳
宣宗章皇帝
举荐。
亦命师掌行。
师平生。
不矜名。
不崇利。
外示声闻。
内修大行。
遇恩宠而志意愈谦。
涉诸缘而戒行弥确。
京师
受度弟子数千辈。
各随器宇诱掖之。
渐引次升。
不立遏捺。
难行蹊径。
使人望崖而不敢前。
将化。
谓弟子不啰加实哩等曰。
吾自西天行化至此。
今化缘已周。
行将逝矣。
汝等。
各当善护如来大法。
毋少懈怠。
言讫。
俨然而寂。
宣德丙午正月十三日也。
讣闻。
上悼叹之。
命有司具葬仪。
阇维。
收舍利于香山乡
塔而藏之。
遗命分藏清凉山
圆照寺亦建塔焉。
释道仁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道仁字惟诚
姓郑氏福唐人
父玉立,母吴氏。
将诞之夕,祥光满室,邻里异之。
幼而失怙,养于舅氏。
体貌清俊,举止端凝。
毁齿之岁,便厌火宅,其种性然也。
年十三,礼福唐灵岩良真出家,左右服勤,无间寒暑。
随真入黄檗祖山,而福严费隐方开法席,祝发入堂。
时祖席重光,英俊云集。
有西堂时恒师,解行兼优,通内外典,仁常亲炙,奉为楷模,而默究本分,晨宵无间。
因参赵州衫子䛡,久碍胸次,一夕经行堂中,举头见琉璃灯将灭复明,瞥然有省,遂颂曰:“赵州用处天然别,提起布衫重七斤。
只是寻常家里物,令人千古乱纷纷。
”即书呈费,费颔之,自是益加奋厉。
受具后,云峰亘来继主席,见弥加器重,勉以法语,随众入堂,屡受钳锤。
生平所得,涣然若释,虽久往檗山,几阅炉鞴,而脚跟脱落,实在此际。
洎亘迁罗山,至住漳之报劬广严,皆殚力辅赞,众咸皈仰。
庚寅岁,始承属付,应青山之请。
丙申游金浦,有懒云上人请居梁山白云洞丁酉,重兴清泉岩
亘命专使,赍赠源流法衣。
庚子冬,受总镇王公敏斋请,出世兴教万寿禅寺
寺自唐妙应开辟以来,已𠪾千载,香烟灰冷,钟梵无音。
来莅止,道风远播,四众云臻,数年间佛殿法堂、山门、廊庑,一以新之,而金像夹辉,华丽胜昔,虽曰檀护倾输,亦仁之德诚感孚,有以致之也。
癸丑秋,偕众游月江,归而示疾,日以耗损,缁素踵至,勉以精诚。
自来知好,修书言别,若话平生。
临化之夜,呼行者汎埽曰:“吾将行矣。
”弟子元升问末后一句。
曰:“踏遍周沙界,脱体月明前。
”曰:“毕竟向何处去?
曰:“何处不风光。
”遂奄然而寂,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也。
塔于青泉之左,释超弘为之铭。
释性言清 1709 — 1769年2月9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释性言字理筠
姓徐氏平湖人也。
母俞氏,善心慈物,雅信释经,含苦茹素,祈佛得子。
故禀性柔和,颖异过人,童机妙应,灵感独先。
幼诵儒书,终怀逸思,及二亲终养,益惊旅寄。
尝喟然曰:“幻躯浮业,四大非真,坚如铁石,宁不消磨。
”乃投德藏寺雨昙受染。
雍正九年,登宝华山,禀具于文海。
馥㦽戒芬,威仪棣棣,深见器许,授以院事。
及文海奉诏入都,大起皇坛,弘戒法源辅弼赞助,厥功甚钜。
随海还山,分席天隆,勤劬三载。
乾隆二十五年江苏巡抚陈公请主治平古刹,时蔓草荒烟,凄清满目。
至,始为辟除莱,胜地重辉,废寝忘餐,不辞劳瘁。
乾隆壬午,圣驾南巡,乙酉之岁,再幸江南
前后迎谒,奏对称旨,御赐联额,思施烂然。
及文海谢没,复来宝华,嗣主法席,经营五祀,祖道增辉。
乾隆己丑春二月九日示寂,世寿六十有一,僧腊四十有八,坐三十有四。
茶毗时,金光烛天,云霞四布,门人收遗骨塔焉。
释洁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又体纯师,名洁字粹白,吴江柳氏子。
生质不凡,自拔尘表。
幼依云林妙应阁升达象禅师脱白,后随至京都
性好学,内外文辞,莫不精研。
一时名士大夫,慕其风徽,多与往还,互相酬唱,结为诗社。
已而南旋,养静灵山,凡故旧出京过访,往往辞谢,欲杜门避世,不为名高,唯镇浙将军萨宥阿,请决禅要,尝许过从。
虽偶耽幽韵,自畅禅机,而性心无碍,枯寂空山,与放浪豪吟者非可同日语也。
道光六年夏,示疾旬馀,即作偈曰:“册年功德两茫然,想被前程业识牵。
今用金刚王宝剑,一挥斩绝生死缘。
”“生来死去总分明,老病犹能自遣情。
忽地一声参已透,便应一一了无生。
”“一点向人瞒不得,石龟脱壳事何如。
可堪常寂光中乐,定里身心了幻虚。
”“万事云烟萦满眼,百年荣辱不关心。
平居自信尘缘净,久约慈航直到今。
”“灵明湛寂家中宝,罔象捞空海底针。
只上任君拈颂得,圆机逗彻意何深。
”“松鬣惊风鸣万壑,梅梢得月影逾幽。
缘心若不离缘缘,何啻虚空钉橛头。
”寂年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