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景深南宋 1090 — 1152
全宋诗
释景深(一○九○~一一五二)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
俗姓王
年十八剃度,始谒净慈象禅师,继谒宝峰惟照禅师,顿悟。
惟照许为阐提大死之道,因号大死翁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开法兴国军智通
绍兴初,归住宝藏岩,二十二年卒,年六十三。
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惟照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今录偈二首。
禅师名景深
台州王氏子。
幼喜林泉。
不乐城居。
每玩名山图志。
恍若身游。
年十八。
竟走紫箨山之广度院。
求度于德沙门爱。
其标帜不凡。
即为披剃。
广度为东南禅窟
瓢笠挂搭者不绝。
辄闻少室宗风。
行脚。
难之。
泣告曰。
日月迫人。
速如转毂。
生死事大。
敢自放乎。
悯而遣之。
出岭而心誓曰。
此去若不发明大事。
以报四恩非须眉丈夫也。
遂扣净慈象之室。
象或垂问。
便依理而默解之。
一日闻象怒叱诸禅曰。
思而知。
虑而解。
皆鬼家活计。
悚然束包而去。
西入泐潭。
阐提炤。
炤有条约。
凡僧来泐潭。
须𨽻名行单半载。
方许告香。
犯其禁。
直剖己见于照公榻下。
照曰。
此事直须断起灭念。
向空劫已前。
扫除玄路。
涉正偏。
尽却今时。
全身放下。
放尽还放。
方有自繇分。
顿领旨。
炤大喜。
乃击鼓告众曰。
阐提大死之道。
阇黎得之矣。
汝辈宜依之。
一众大惊。
争识面。
以故丛林共称
大死翁
建炎初
出领兴国军智通寺
绍兴壬子
还台住宝藏岩。
因事民其服。
恬然不辨顺受之。
有司知深有道。
奏还僧衣。
智朋禅师
新从清凉。
退居明州瑞岩
闻而叹曰。
嗟乎不陷于荣。
不逃于辱。
宝藏法兄。
真得泐潭先师之道矣。
我芙蓉师翁之风。
不亦大哉。
适明守挽
再赴清凉。
一笑书偈。
使者曰。
相烦耑使入烟霞。
灰冷无汤不点茶。
寄语甬东太守
难教枯木再生花。
遂殁。
闻恸之。
乃上堂曰。
来不入门。
去不出户。
来去无痕。
如何提唱。
直得古路苔封。
𦏪羊绝迹。
苍梧月锁。
丹凤不栖。
所以道藏身处没踪迹。
没踪迹处莫藏身。
若如是去住无依。
了无向背。
还委悉么。
而今分散如云鹤。
你我相忘触处玄。
绍兴二十二年壬申三月十三日
为众小参罢便告寂。
有偈曰。
不用剃头。
何须澡浴。
一堆红焰。
千足万足。
虽然如是。
且道向上还有事也。
无竟敛目而逝。
自复僧衣。
其升堂入室提唱宗旨。
切切无虚日。
有僧问正中偏。
答。
黑面老婆披白练。
中正
答白头翁子著皂衫。
正中来。
答屎里翻觔斗。
兼中至。
答雪刃笼身不自伤。
兼中到。
答昆崙夜里行。
僧曰。
向上还有事也无。
曰。
捉得乌龟
唤作鳖。
乞师再垂方便。
曰。
入山逢虎卧。
出谷鬼来牵。
曰何得干戈相待。
曰三两线一斤麻。
深之道眼精明。
机用自在。
于宝峰门下。
称贤肖焉。
赞曰。
芙蓉之后。
异苗番茂。
阐提炤公辈可想也。
其门弟德止禅师
不假师授。
神悟绝伦。
倾当世有国者。
时称为太阳再世
不谬矣。
至于景深禅师
则炤公独提奖于人天众前。
师资缘会。
夫岂偶然哉。
及其弘道。
而荣辱喧天人风。
确不可撼。
在往哲有所不能。
而独能之。
得羼提三昧者。
其可得欤。
呜呼二师于诸乐并作之际。
而大振黄钟。
远录公之功。
政未替也。
释德止北宋 1100 — 1155
全宋诗
释德止(一一○○~一一五五)号青谷俗姓徐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徙居吴县
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赐号真际,敕住江州圆通寺(《五灯会元》卷一四)。
后居庐山叠石庵
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卒,年五十六。
嘉泰普灯录》卷九有传。
有《清谷诗集》,已佚(《舆地纪胜》卷二五)。
今录诗三首。
德止禅师者。
世居历阳金紫。
徐闳中之季子也。
法绍宝峰阐提照禅师
简州人
妙龄游方。
谒芙蓉楷公于大洪
有得而去。
及楷公辞大观之诏。
而婴难。
自三吴急趋从之。
于途中大悟
楷公遂以投子之谶而系
丹霞淳辈为伯仲。
淳之视师。
犹子也。
是师与真歇了宏智觉
又雁行焉。
师生十岁。
不肯知书。
多私夜坐。
喜公昼寝。
其父戏目师。
为懵然子。
然师双瞳绀碧。
神光射人
出语间合圣诰。
其父又钟爱之。
异于诸子。
尝称于门客曰。
吾懵然不懵也。
师弱冠梦异僧授偈四句。
已而有以南安岩主像遗之者。
其傍所载。
即向梦所授之偈也。
自是持念不忘。
一切世典过眼即罢之。
年二十。
随父任漕西洛
每闭阁凝坐。
或连朝不许进食。
人俱怪其所为。
一夜拟吹灯就寝。
大悟
连吐数偈。
其一曰。
不因言句不因人。
不因物色不因声。
夜半吹灯方就枕。
忽然者里已天明。
于是啸歌自若。
人益怪之。
其父欲授师世职。
师固让于从兄。
乃告父曰。
某方将脱世纲。
不著三界。
岂复刺头于名利场中。
遂力求出家。
其父知师志决。
不可以章绶绾也。
乃旌师祝发。
苾刍戒。
游方数载。
名振京师
政和间
机投阐提照公于楚南。
宣和三年辛丑
徽宗皇帝真际师号赐之。
壬寅
江州圆通席虚。
朝旨以补之。
辞圆通。
而居泐潭。
师遂应诏
代主圆通。
圆通当匡庐之名刹。
诸山耆德尚未足师名。
领院日。
俱往观之。
升座拈提。
众耳皆耸。
其语曰。
山僧二十年前。
两目皆盲。
了无所睹。
唯是闻人说道。
青天之上。
有大日轮。
三千大千世界。
无有不遍之处。
筹策万端。
终不能见。
二十年后。
眼光惭开。
又值天色连阴。
浓云乱涌。
四方观察
上下推穷。
见云行时。
便于行处作计较。
见云住时。
便于住处立窠臼。
正如是间。
忽遇著个多知汉问道。
莫是要见日轮么。
何不向高山顶上去。
山僧却徵宅道那里。
是高山顶上。
他道。
红尘不到处。
是诸仁者好个端的消息。
还会么。
长连床上佛陀耶。
又曰。
昨夜黄面瞿昙。
将三千大千世界来。
一口吞尽。
如人饮汤水
踪迹不留。
应时消散。
当尔时。
诸大菩萨声闻罗汉。
及与一切众生。
尽皆不觉不知。
唯有文殊普贤瞥然觑见。
虽然得见。
渺渺茫茫。
恰似向大洋海里。
头出头没。
诸人且道。
是甚么消息。
若也简点得破。
许你顶门。
具一只眼。
师住圆通
今古法门。
所积之废。
无不备举。
而整顿之。
然以身度人。
使人易行。
矫清卖高之条。
师弗取也。
选职任事。
以德不以才。
尝叹曰。
宁缺人而废事。
过在一时。
若能事而败化。
则遣臭万世矣。
以故衲子游泳于圆通。
如鱼相忘于江湖。
南宋绍兴五年乙卯示寂。
阇维烟𦦨所及。
悉有设利。
诸方称师身后佛事。
与宝峰照公
皆乘大愿而来者也。
照公先于建炎二年示寂。
其阇维亦得设利无数。
舌齿不坏。
师之设利。
塔于司空山
分窆叠石原。
照公设利。
则塔泐潭之西峰矣。
释居简南宋 1164年9月14日 — 1246
居简
字敬叟
潼川王氏子。
资质颖异。
初见佛书。
必端坐默观如宿习。
依邑之广福院图澄得度。
别峰涂毒于径山
沉默自究。
一日阅万庵语。
有省。
遽往育王。
佛照
机相契。
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
一时社中耆硕。
无不忘年与交。
江西
访诸祖遗迹。
莹仲温
尝掌大慧之记。
庵于罗湖
纂所闻成书。
发挥祖道。
与师议论大奇之。
大慧洋屿庵竹篦。
付之师巽焉。
久之。
出住台之般若。
迁报恩。
英衲争附。
鸿儒竹岩钱公。
水心叶公
皆折节问道于足下。
大参真西山
时为江东部使者
虚东林命之。
以疾辞。
乃于飞来峰北涧
扫一室居十年。
人不敢以字称。
因以北涧称之。
起应霅之铁佛西佘。
常之显庆碧云。
苏之慧日。
湖之道场。
奉旨移净慈。
所至道化大行。
师出佛炤之门。
在诸法彦中。
为神驹香象。
机格超逸。
最难攀仰。
其颂世尊初生话云。
一声㘞地便吒哩。
突出如斯大阐提
此土西天起殃害。
堂堂洗土不成泥。
又颂楞严六解一亡云。
六用无功信不通。
一时分付与春风。
篆烟一缕閒清昼。
百鸟不来花自红。
辟一室以居。
名曰室。
作赋以自见。
其略曰。
进则面墙退则坐井。
柱忽不支。
壁将就殒。
豁然而虚。
漠然而囧。
如蒙之击。
如震而警。
如无尽藏。
如大圆镜。
前山送青。
若壮士之排闼。
后山回闯。
拟良工之御骏。
抚鸿鹄而晚眺。
入冥冥而远引。
笑云烟之轻去。
漫悠悠而无定。
驻落日于西崦。
延初蟾于东岭
是皆中所得也。
北涧集十九卷。
张公诚子
序之曰。
读其文。
宗密未知其伯仲。
诵其诗。
参寥觉范为一人。
不能当也。
北涧于人不苟合。
合亦不苟暌。
取舍去就之际。
洁如也。
叶水心诗曰。
简公诗语特惊人。
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
涂青染绿未禁春。
师居天台委羽。
有二姓争竹山
竭产不肯已。
仙居丞王君怿。
请于师。
师作种竹赋一首示二姓。
而讼遂止。
其德音感化如此。
灵隐虚席。
赵节斋
奏师补其处。
师笑曰。
吾日迫矣。
乃举天童痴绝冲
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
索纸书偈。
于纸尾复书曰。
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呼诸徒诫之曰。
时不待人。
以吾自励。
吾世缘馀两日耳。
至期昧爽索浴。
浴罢假寐。
然视之已逝矣。
寿八十三。
腊六十二。
葬全身于月堂昌禅师塔侧。
遵治命也。
释道冲南宋 1169 — 1250
道冲
自号痴绝
武信长江荀氏子。
母郭氏。
尝梦经山木瓜树下
其实累累。
取而食之。
占者谓。
当产奇士。
已而师生。
丰上短下。
资禀过人。
长应进士举不利。
受释氏举于梓州妙应院。
落发游成都
习经论有声。
绍熙壬子
出峡回旋荆楚间。
松源倡道于饶之荐福。
径造其庐。
适岁饥不受。
曹源生公
以云居首座
出世妙果。
许师入室。
俾侍香。
老拳痛棒不少贷。
至是平生知见。
绝无影响。
然终以未见松源为阙然。
松源灵隐
师曰。
尚馀穷相一双手。
要向诸方痒处爬。
松源门庭高峻。
八阅月不得入。
每嗫嚅欲自言。
屡呵斥不容近。
一日有告之松源者。
松源曰。
我已八宇打开。
自是他当面蹉过。
师闻此语。
口耳俱丧。
始知侍曹源时。
嘻戏怒骂。
无非善呵方便。
既而曹源顺寂。
遍历诸老之门。
踰二十年。
出世秀州之光孝。
金陵蒋山
福州之鼓山雪峰
嘉熙戊戌
有旨住太白名山。
两育王住持未得人。
因师之至。
又强之兼领。
师往来两山间。
四方学者。
从之如归。
教闻京师
诏下移灵隐
追念密庵松源旧游。
方思所以振起祖风。
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
难以口舌争。
遽动归老故山之志。
伐鼓亟去。
京兆尹节斋赵公
致书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升师。
虚斋赵公蒋山起之。
俱莫能回其意。
戊申春
育王散席。
诸大老落落如晨星。
惟师为丛林尊宿。
众举于朝。
日夜俟师之出。
亦固辞乃已。
又有欲挽之为法华开山
恳祈再三不得请。
而敕牒住径山之命继至。
师谓先诺固不可违君命。
岂应引避。
乃以九月至法华。
踰月登双径。
人神响应。
欢声如雷。
师说法。
简直明爽。
不落窠臼。
尝云。
尽乾坤大地。
无丝毫许大。
汝诸人。
横担拄杖。
绕四天下。
行脚道。
我无处不到。
无事不知。
且道。
西天那烂陀寺戒贤论师
今日说甚么法。
又云。
有一人一念顿證。
堕在佛数。
有一人累劫阐提
不愿成佛。
且道。
那个合受人天供养。
良久云。
蝶穿芳径双眉湿。
蜂掠残花两股肥。
词旨高诣之如此。
俄染疾。
自冬涉
形体虽羸。
升堂提唱。
精明如平时。
忽手书龛记。
并遗书十数封。
且曰。
无准忌在十八。
吾以十五即行。
不得办香修供矣。
侍僧骇其言。
亟以遗偈请。
师笑曰。
末后一句。
无可商量。
只要个人直下承当。
寂然移顷而逝。
寿八十二。
师能诚无伪。
表里如一。
待人恕而立己严。
应世圆而领众肃。
住山三十年。
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
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
平居简淡沉嘿。
若不能言。
及坐筹室。
勘验衲子
机锋一触。
犹雷奔电掣。
海立江翻。
皆茫然莫知凑泊。
誓不轻以词色假人重误来学。
晚年无他好。
多留意字法。
于小楷最得三昧。
往往端严凝重类其人。
僧俗归敬。
求法语偈赞无虚日。
虽祁寒盛暑
挥染不倦。
士大夫多乐从之游。
而尤为名公钜卿所推重。
以至教名宣传海外。
有具书礼。
犯鲸波而来问法者。
其道德有以服人。
一至于此。
方在天童育王时。
被旨开堂灵隐
束担将戒行。
而邻峰疾之者。
教言欲嗾群不逞。
梗于中道。
左右闻之奉以告。
师曰。
吾平日以诚实接人。
将何以加我。
略不为之动。
彼亦终于无所施而止。
双径。
冷泉
太白
雪峰
为海内甲刹。
萌欲速之念者。
挟奥援矜。
智巧历阶而上。
力可以通神。
师则不然。
短褐布衣终其身。
不为势利所动。
故其进。
不由介绍。
其退。
心常泰然。
真法门之梁栋。
后学之标准也。
释慧明元末明初 1318 — 1386
禅师
出夏氏。
台州黄岩人也。
讳慧明
字性原
居家不治生产。
日游僧寺。
父兄以不才子目之。
父卒。
益无赖。
尝贷餐亲里姑舅之家。
或得斗米百钱归。
又作饭僧佛事。
俄有长耳黄面病僧之门乞食于
目碗羹施之。
复乞。
踌躇答曰。
我无有何。
病僧曰。
无有亦须施我。
莫知其意。
病僧指明内灶曰。
那是甚么。
回视。
失僧所在。
乃大惊。
即走乐清
依宝冠沙门
斩其发焉。
每遇禅者。
则虚己请问。
或有闻即拜下风。
久经岁月。
而知有此事。
即腰包行脚。
上双径见元叟
曰。
东岭来。
西岭来。
指草鞋曰。
三文钱买的。
曰。
未在更道。
对曰。
慧明只恁么。
和尚作么生。
曰。
念你新到。
放你三十棒。
退参。
三月方罄其旨。
久之。
出世宁波五峰寺
既莅师首。
以身先众。
间有憍懦不振者。
亦委致起之。
凡垂机即宿。
倔𠎦者。
为之失色。
于是。
湖江笑称五峰门庭。
为曝腮处。
洪武间
钟山法会。
天镜净
璧峰金
季潭泐
皆与焉。
内翰宋危诸公。
尝问道于诸禅师
一日间咨国事。
有答曰。
扫腥膻。
建礼乐。
万代一时也。
复何虑焉。
曰。
不然。
礼乐有三代之隔。
人心无夷之分。
敬天惧人。
思危防安。
天下平矣。
诸公悦服。
高帝答语。
以为有王佐略。
欲留居都中。
时辞还山。
景濂宋公
疏明居灵隐
不就。
乃荐同门天镜净禅师
还山日。
邻寺故老相讯。
乃萧然布衲藤杖而已。
或问大内隆遇典故。
缄口无一语。
审山问岁节节俱至。
退居。
无何而灵隐天镜
被流言坐忤时。
流徙陕西
道经宝应
夜宿宁国寺
端坐而殁。
以故灵隐席虚。
师僧皆散。
诸方不肯应。
复请
叹曰。
时哉时哉。
不可避乎。
既任灵隐
年虽迈。
接纳无少倦。
尝垂问曰。
莲花峰
被蜉蝣食却半边。
因甚不知。
僧进语曰。
不哑。
不聋。
不作阿家翁。
喜之。
又问曰。
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
南高峰北高峰斗额。
是第几机。
又僧进语曰。
和尚今日放参。
亦喜之。
于是。
禅子蚁从。
元叟家声。
复大振。
阐提阴嫉之。
又被议逮捕。
或劝引去。
怒曰。
潜形苟免。
岂道人所为乎。
浴佛
上堂曰。
者一个。
那一个。
一一从头俱浴过。
药山布衲谩商量。
仔细看来成话堕。
成话堕将誵讹。
拍禅床曰。
武林春色老。
台榭绿阴多。
下座。
直诣法司
从者如云。
有感泣愿以身代。
未鞠。
跏趺庑下。
为众说偈。
忽入灭。
天立变瞑。
雷雨暴作。
拔木飘瓦。
吏司惧而释之。
丛席无恙。
时洪武十九年也。
法者。
正庵上座
訚有劲操。
晚以衣拂授月江净
径山
大廓性原之风。
殁时有偈曰。
祖师门下客。
开口论无生。
老我百不会。
日午打三更。
赞曰。
南黄龙坐事抵狱。
两月得释。
皮骨仅存。
真点胸迎于途。
不自知泣下。
南公吒之。
二尊宿。
不知狱吏之贵。
而冷处抽身。
可谓矍铄矣。
呜呼。
风波亦丛林时所有也。
标格如此。
足验生平。
然际能表里叶赞。
乃愿力也。
岂偶然哉。
释季善
上堂 诸大德。
既来这里相从贫道参禅。
究明生死。
须依贫道家风行持。
他后决不相赚。
各各俱要屏息身心诸缘。
一心向道。
追复百丈以前释迦老子所行头陀之行。
是谓家风。
此之苦行头陀。
经中具载。
请自检看。
然虽今人难比古人。
且请于中行得一半。
庶亦得瞻头陀苦行之少分矣。
不可似今时学者。
全不问著。
甘作无惭愧人。
佛法驴年会得。
只如世尊当时。
饥则领众持钵入城乞食。
归则各处岩穴之间。
后来赵州谂和尚三十年不开口。
告人不杂用心。
匾担山和尚唯餐象过日。
丹霞然和尚一生只个布裘。
更看芙蓉楷和尚
不发疏簿。
不请化主。
一生唯事淡泊。
此诸尊宿。
俱是行头陀苦行家风。
所以一个个魁垒秀出于当时。
而千古之下为世所尊上。
诸大德。
若依此苦行。
而行持久之。
不移不易。
则僧问如何是佛。
云门道乾屎橛。
管取呵呵大笑。
尝有僧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
答曰。
前江潮急鱼行涩。
后岭高鸟泊难。
下座。
上堂。
僧问昔高峰和尚示众云。
海底泥牛衔月走。
岩前石虎抱儿眠。
铁蛇钻入金刚眼。
昆崙骑象鹭丝牵。
此四句内。
有一句能杀能活。
能纵能夺。
若人点检得出。
许你一生参学事毕。
不知是那一句。
师云。
待你悟即向你道。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不见道你有主杖子。
我与你主杖子。
你无主杖子。
我夺却你主杖子。
下座。
开示五羊深禅人 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
一切惟假名。
况复诸三有。
傥尔于斯直下不能领略。
别无方便。
但将吾所付之念佛公案。
用心提撕。
单单参究。
以期彻悟。
精进不懈。
勇猛无怯。
务要讨个明白而后已。
欲上参时。
先须拌舍世间恩爱利名等事。
使身心洒落。
虚融淡泊。
切切以了生死大事为己重任。
抖擞精神。
看这念佛底是谁。
要在这谁字上著到。
下疑情。
疑这念佛底是谁。
故谓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良哉言也。
你若才有切切之心。
疑情重也。
话头自然现前。
绵绵密密。
净念相继。
凝定身心。
回光返照。
执而持之。
勿令间断。
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
目前空牢牢地。
胸中虚碧碧地。
澄澄湛湛。
卓卓巍巍。
到此唤作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正好再见真善知识。
扫除悟迹。
别立生涯。
不受天下老和尚舌头颟。
然后水边林下。
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方可为人也。
嘱大川关主 欲作吾家真种草。
要须直下坐断圣凡情量。
不守灵鉴虚明。
廓亡自他。
当体不顾。
亦不作无己知解。
自然本体露现。
如大日轮升于虚空。
无处不照。
正恁么时。
若有个承当底人。
则不能于那事相应。
此是佛祖自證三昧。
比比不相知。
各各不相到。
唤作大事因缘。
空生身子睥睨不著。
三贤十圣。
只为圣心未忘。
见性如隔罗縠。
饶你才并马鸣。
解齐龙树。
亦只得一生两生不失人身。
此是根思夙净。
闻之即解。
去道逾远。
况小智薄德浮浅之学者乎。
又如慧可大师
无书不解。
无经不通。
到初祖面前一词不措。
方觅安心。
从斯一切放下。
心如墙壁。
至于立雪断臂犹不肯可。
及乎瞥地一下。
则礼三拜依位而立。
始曰汝得吾髓。
此岂造次。
近世学者心粗。
认指为月。
天地悬殊。
自既错解。
将此印證后昆。
一盲引众盲。
为害非细。
或者谓我已坐禅。
得个安乐处。
身心轻安。
更无异念。
直是灵灵不昧。
了常知。
于生死岸头已得不疑。
只未会古今差别公案。
是何言欤。
盖因邪师法眼未明。
妄据师位。
以方便为真实。
是非不辨。
认个湛不摇处作空劫那边事。
岂非认奴作郎。
殊不知湛入合湛。
是识边际。
永嘉云。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古德云。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令知心相元是虚妄。
今人认心是道。
深违佛意。
又增戏论。
殊乖大体。
或者云。
一切皆空。
有甚正悟处。
此是断见外道。
或者云。
一切无著。
自然无碍。
此是掩耳偷铃。
自屎不觉臭。
或者云。
斋戒明白。
清净无染
自然不堕恶趣。
此是住相布施。
三途业因。
或者云。
大悟不拘于小节。
任意浮沈。
随处腾腾。
便是快活道人。
此是见外道。
阐提痴汉。
或者云。
但一切人如死人去。
更有甚事。
此是白日寐语。
誇谈马角。
岂不见道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
或者云。
某人虽不会道。
奈何死得好。
有坚固子。
此是梦中说梦。
僧问古德云。
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
答云。
不许夜行。
投明须到。
且无你用心处。
你若古今见尽。
迷悟情消。
转法轮。
一切时出生。
一切时灭度。
贫道痛以慧命危甚。
若一丝九鼎之悬。
观今玄绍之徒。
槩似儿戏之所为耳。
但要诳得入手则已。
岂知吾祖有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之诫乎。
亦是为师者不审学者之才器堪否。
而苟图收拾门人之私。
致招法门之辱累也。
子顺大川禅人。
自舍缘入道。
真定金台二处掩关。
下得定力之功。
而本地光明未发。
南询师匠决择。
怀香礼余。
呈似工夫次第。
余知做到湛不摇处。
犹未出他识阴区宇。
此是静想不脱。
所以己见不明。
殊知劳虑永断。
得法界静。
即彼静解为自障碍。
要知得在神静。
失在物虚。
错认定盘星。
且喜没交涉。
此是大解脱门自在三昧
须是尘劳不染。
静妙不收。
步步活鱍鱍地。
宛转无穷。
闹浩浩处识得。
方始八面玲珑。
七穿八穴。
子更下那一步工夫。
一日如桶底脱。
则知如上尽是为蛇画足。
虽然。
要作大法器。
建立门庭。
须久依吾住。
再向那边更那边打数百个悬空觔斗归来。
始得智过于师。
方堪传受。
岂不见道雪后始知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行实撮略 季善
祖贯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吴姓
母钟氏。
十七岁出家。
初遇源明和尚请益。
蒙受无字公案。
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
我便发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遗弃修行。
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量。
(云云)蒙念长老送入关。
关中不设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为则。
睡魔沈重。
垂头眠著。
不觉半夜。
因去坐凳。
立誓不坐。
昼夜行立。
忽靠屋柱睡著。
又立愿不近墙壁。
辽空经行。
(云云)一朝闻钟声。
忽说偈云。
沈沈寂寂绝施为。
触著无端吼似雷。
动地一声消息尽。
髑髅粉碎梦初回。
(云云)汝等果能依我修行。
须要具我如是诚信决烈。
如是守戒行持。
如是勇猛精进。
如是打七炼磨。
如是剋期取證。
如是禅定解脱。
如是次第觉触。
如是信解悟入。
如是寻师印可。
如是涵养淘汰。
如是待时为人。
还有一重如是。
案山点头。
即向汝道。
示徒悟玄 诚哉此事。
见则便见。
拟思则白云万里。
况如之若何。
汝欲决要明此一件大事。
须著做捷工夫。
能向一毫头上安身立命。
做教久久。
则便得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矣。
若得真到此地。
则旷劫不明之事当下分明。
犹如哑子梦见亲娘。
与人说不得。
亦复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方可水边林下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扶持末运。
接续祖灯
广化众生。
同成正觉。
其或未然。
只须将我所付念佛公案贴在鼻端上。
不许执在一边。
须向一切处常目在之。
勿使须臾失其照顾。
疑个念佛底是谁。
于这一句绵绵密密。
教首尾一贯逼拶将去。
如不得力。
再加个毕竟念佛底是谁。
傥被散乱昏沈之魔搅扰。
或有间断。
莫容滞久。
如鸡抱卵。
若冷却。
其窠子无出头期矣。
工夫绵密之喻无如此也。
傥宿有灵骨。
得个觉触处。
切不可自许。
须见本色宗匠。
入他炉鞴受他煅炼出来。
真伪浅深一一得知。
更不存其悟迹。
做个无事无为底自在道人。
所以道金屑眼中翳。
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
佛祖是何人。
到这里但有纤毫悟理未忘。
佛法玄微去之未尽。
皆堕法尘见刺之圈䙌。
诚哉此事。
乃无大极大底大事。
真能欺贤压圣。
岂可辄作容易想而不慎乎。
至嘱。
袾宏曰。
关内行持。
可谓大强勇猛精进矣。
乐閒逸而坐关者惕诸。
释本智明 ? — 160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本智字慧光
姓李氏,曲静人也。
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
生而倜傥,夐然自远,隐有出尘之志。
曲城之阳有朗目山白斋出家居此。
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发为驱乌。
后行脚遇黄道月舍人,与语相得,为更其号曰“朗目”。
白斋以《华严》为业,多所熏发,即从事焉。
年十九,受具。
白斋将寂,请益,乃瞿然曰:“是恶知不旦暮为人婿也。
”因发愤,决志操方,北游中原,遍𠪾名山,足迹半天下。
南北法门,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无尽,庐山之大安,蓟门遍融月心,皆一时教禅师匠,咸及其门,经炉冶钳锤。
故若若教,得其指归,但于参究己躬,恐未悟彻,乃立禅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机辩自在。
发迹北游,过六安,刘公为新中峰华严兰若居之,未几去。
白下给谏宇淳钟公颇研内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门,无撄其锋者。
一日至天界问主者,曰:“善世法门,可有禅者否?
”主者推出见,便尔请问:“天界寺还在心内、心外?
曰:“寺且置,借问尔以何者当作心?
”给谏默然。
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诸佛,只在山僧拂子头上。
”钟良久作礼,退然心服,始知法门有人。
陶公允宜比部时,即与莫逆,及左迁庐州别驾,署篆六安,创“镜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
皖之东九十里曰“浮山”,昔远师与欧阳公说法处,有华严道场古刹,为一阐提所破废。
吴太史观我,每慨之,欲兴而未能也。
淝水,飘然一锡而来,太史一见,与语相印契,再拜而启曰:“浮度固为九带宗乘,近为古亭演化地。
华严道场,即重竖刹竿也。
今为有力者负之以趋,其如兹山何!
古亭为滇南人,师岂其后身适来,胡不理前愿耶?
”智闻而愕然曰:“予少时每对古亭肉身,瞻恋无已,抑闻开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华严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许之。
于是祷于护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犹未知所向也。
淮阴沁水刘中丞东星建节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龙兴寺,睹其机警,喜惬素心,乃馆之公舍。
暇与语,间 (问,閒)及浮度因缘,刘公忻然曰:“此弹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阐提慑伏,尽归侵地。
百五十年之废坠,一言而兴之,岂非愿力耶。
寺既复,乃北入京师,会神庙为慈圣皇太后敕颁印施大藏尊经,乃奉玺书,持大藏归浮山
戊戌,讫壬寅,五年之间,而浮山华严寺,巍然如从地涌出,宝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
丛林就绪,即付其徒。
闻刘公薨,感其谊好,走沁水吊焉。
沈王为佛法金汤,闻入国,欲致一见。
乃语使者曰:“久向贤王深心,外护法门,若以世法相见,则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愿闻法要。
”诘朝,王坐中殿,延之入,智长揖问王曰:“喜哉,世主!
富有国土,贵无等伦,作何胜因,感斯妙果?
”王曰:“从三宝修来。
曰:“若然,因何见僧不礼,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请入存心殿,爇香成礼,请问法要。
因言《华严梵行品》云:“身语意业,佛法僧宝,俱非梵行,毕竟何者是梵行?
曰:“一切俱非处,正是清净梵行。
王闻之喜,遂执弟子礼。
所供种种,独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镇浮度山门。
王亦竟为华严檀越。
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会于都南之广慈,懿旨请讲《楞严》,未及二轴,忽告众曰:“生死去来,皆目眚所见耳,吾行矣。
”华藏庄严,吾所图也,今归矣。
踞座端然而逝,时万历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讣闻,圣母悼恤,赐金造塔,返灵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从其志也。
吴太史观我为之铭,有云:“古座归路为来路,远录宗乘入教来。
”皆实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