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韩愈中唐 768 — 82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8—824 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后人因称“韩昌黎”。
晚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幼孤,由兄嫂抚育成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第,三上吏部试无成,乃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职。
贞元十九年,因言关中旱灾,触权臣怒,贬阳山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伾王叔文执政韩愈持反对态度。
宪宗即位,量移江陵府法曹参军
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裴度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次年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
穆宗长庆二年(822),以赴镇州宣慰王廷凑军有功,转任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
生平详见皇甫湜昌黎韩先生志铭》、李翱韩公行状》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为较完备。
有今人徐敏霞辑吕大防诸家年谱之《韩愈年谱》,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
韩愈唐代著名思想家及作家,一生以恢宏儒道、排斥佛老为己任,与柳宗元共倡古文。
宋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碑》)。
韩愈之诗与孟郊齐名。
韩诗中多有反映现实、抨击时弊之作,如《丰陵行》、《华山女》等。
又有咏怀述志及表现生活琐事之作,如《秋怀》、《赠刘师服》等。
内容较广泛。
当时元稹等人论诗扬杜抑李,韩愈则兼崇之。
李白之奇情壮思,杜甫之千锤百炼,皆影响韩诗甚巨。
韩诗风格雄奇壮伟,光怪陆离,《南山》、《陆浑山火》等大篇尤呈此貌,司空图称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扶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
然韩诗并不专以奇险见长,清赵翼云:“昌黎自有本色,乃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
”(《瓯北诗话》卷三)其诗法之尤著称于世者乃“以文为诗”,即以古文之章法句式为诗(如《山石》、《八月十五夜张功曹》),且多议论(如《荐士》、《谢自然诗》),此于宋诗之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
后人之褒贬大多著眼于此,如宋沈括贬韩诗为“押韵之文耳”,“终不是诗”(见惠洪冷斋夜话》卷二),金赵秉文则称“韩愈又以古文之浑浩溢而为诗,然后古今之变尽矣”(《与李天英书》)。
清叶燮论韩诗之历史地位曰:“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欧、苏、王、黄,皆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原诗》内篇)韩集通行者,有宋世䌽堂本《昌黎先生集》,诗文合编。
诗集注本有清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等,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尤能集前注之大成。
研究资料有今人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较完备。
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赵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汴人字济甫
晓音律,善谈笑。
画入能品,书法颇得赵秉文之妙。
杨云翼金 1170 — 12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0—1228 【介绍】: 平定乐平人字之美
章宗明昌五年进士第一
特授承务郎
宣宗时累官御史中丞
哀宗时翰林学士
与人交,死生祸福不少变。
国家之事,知无不言。
兼精历算医方。
赵秉文同为文坛领袖
曾编校《大金礼仪》。
密璹金 1172 — 12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2—1232 【介绍】: 宗室名寿孙字仲实一字子渝
完颜永功子。
善诗,工真草书。
封密国公
日以讲诵吟咏为事,与文士赵秉文元好问辈交善。
居汴时,客至贫不能具酒肴,蔬饭共食。
有《如庵小稿》。
赵思文
思文字庭玉永平人明昌五年进士
贞祐中,陷没都城
间关南渡,遂为朝廷所知。
虢州刺史汝州防御使,金安集庆两军节度使
召拜礼部尚书
壬辰卒官。
为人诚实乐易。
自少日有君子长者之目。
南狩以后赵吏部子文杨礼部之美赵礼部周臣陈司諌正叔庭玉皆完人,终始无玷缺者也。
庭圭同榜登科。
三子:敬叔介叔方叔,今居乡里试院中。
元好问金末元初 1190年7月8日 — 1257年9月4日
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
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目。
年十四,从陵川郝天挺学,六年而业成。
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
于是名震京师,谓之「元才子」。
金宣宗兴定三年,登进士第,不就选,往来箕、颍者数年。
南阳,调内乡,历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员外郎
天兴初,入翰林知制诰
金亡不仕。
元世祖在藩邸闻其名,将以馆阁处之,未用而卒,年六十有八,世称遗山先生
先生天才清赡,邃婉高古,沈郁太和,力出意外。
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
杂弄金碧,糅饰丹素,奇芬异彩,动荡心魄。
以五言为雅正,而出奇于长句。
杂言乐府不用古题,新意特出。
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
晚年尤以著作自娱。
金源氏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
国亡史兴,己所当任。
乃言于张,愿为撰述。
人或沮之,先生曰:「不可使一代之迹泯而不传。
」乃构亭于家,名曰「野史」,采摭所闻,以寸纸细字,辄为记录,至百馀万言。
世所传者,诗文集外,有《中州》、《壬辰杂编》及《杜诗学》、《东坡诗雅》、《锦机》、《诗文自警》等书。
自中原板荡,风雅道衰。
汴京之亡,故老都尽。
先生蔚为一代宗工,以文章独步者几三十年。
由是学者知所指归,作为诗文,皆有法度。
百年以还,名家辈出。
别裁伪体,溯流穷源,论者以先生为标准,不亦宜乎!
段克己金末 1196 — 1254
克己字复之河东人,世居绛之稷山
幼时与弟成己并以才名,礼部尚书赵秉文识之,目之曰「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里。
金末以进士贡。
北渡后,与成己避地龙门山中,馀廿年而卒,人称为遁庵先生
泰定间孙吏部侍郎辅合克己、成己遗文为《二妙集》,刻之家塾。
临川吴澄为之序曰:河东段先生,心广而识超,气盛而才雄。
其诗如:「冤血流未尽,白骨如山丘。
」「四海疲攻战,何当洗甲兵
」盖陶之达,杜之忧,兼而有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