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维基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号石斋,人称石斋先生,闽南、台湾尊称为「助顺将军」,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铜山(清朝时属诏安县,今为东山县)人,祖籍莆田,学者、书法家、艺术家。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谥忠烈,乾隆时改谥忠端。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生于东山深井村,出生世家,年少家贫,在福建铜山(今属东山县)岛上石室刻苦攻读,曾在闽南漳州和广东潮州收徒讲学。有「闽海才子」之誉。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年。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为经筵展书官,因丁忧去职。崇祯初复官编修。崇祯三年(1630年),任右中允。八月,钱龙锡以袁崇焕事下狱,廷臣无敢讼冤者。黄道周与钱龙锡素无私交,却激于义愤,上疏称:“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认为钱龙锡不宜坐死罪。崇祯帝不悦,以忤旨之罪把黄道周降级外调,又碍于舆论,乃释放钱龙锡,改戍浙江定海。崇祯十一年(1638年),杨嗣昌、陈新甲、方一藻皆有家丧,崇祯帝依旧“夺情”起用。黄道周对此连上三疏,指责此三人不忠不孝。道周又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七月初五日崇祯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要杨嗣昌与黄道周当场辩论,黄道周雄辩滔滔,“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崇祯怒不可遏,斥责他:“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道周被连贬六级,谪江西布政司知事。遂辞官,于邺山讲堂开坛讲学。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认为他“可任辅导”。崇祯大怒,下令将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户部主事叶廷秀、监生涂仲吉等力救,也被逮入狱,后周延儒曰:“张溥、黄道周,皆有些偏,只是会读书,所以人人惜他。”帝沉默不语。改廷杖八十,充军广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杨嗣昌病死。崇祯想起黄道周的“清操力学,尚策励”,赦其罪,并复官。道周告病回家,专心著书。明亡后,任南明礼部尚书,“严冷方刚,不偕流俗”,杨廷麟曾力荐他充讲官兼直经筵。弘光帝亡后,至福建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但兵权由郑芝龙掌握,时清廷颁布剃发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龙养兵自重,不发一兵一卒。黄道周只得返乡筹兵筹粮。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馀匹,另有一月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施琅曾一度与他前往,不久却径自返回福建。夫人蔡氏叹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达广信(今上饶),募得三个月兵粮,分兵三路,向清兵发起进攻,一路向西攻抚州(今临川),另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不久三路皆败。十二月六日,黄道周率队向婺源出发,至童家坊,得知乐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时遇伏,参将高万容逃去,于是全军崩溃。黄道周与四门生蔡春溶、赵士超、赖继谨、毛至洁冲锋在前,终因兵弱,五人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道周俘后,至金陵狱中,狱中吟咏如故,清廷派明旧臣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将殉难的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承畴颇愧,上疏请求免除道周死刑,清廷不准。后绝食十二日,期间其妻蔡氏来信:“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就义,临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纸墨,画一幅长松怪石赠人,还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至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其门人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和毛至洁同日被害,人称「黄门四君子」。
全粤诗·卷七一四
陈恭尹(一六三一—一七○○),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顺德人。以父邦彦死节袭南明永历朝锦衣卫指挥佥事。顺治八年(一六五一),郑成功起兵海上,恭尹思就之,入闽不达,自赣出九江,顺流至苏杭,复往返于杭州、宁国间,盖密有结连。历四年无成,乃归娶。又四年,与何绛出厓门,渡铜鼓洋,收拾馀众,又无成。十六年,将入滇从桂王,道阻,因登南岳、泛洞庭,顺流江汉之间,寓芜湖。时成功围攻金陵,张煌言进取徽宁,声势大振,恭尹与共策划。旋成功败走,煌言间道出海。恭尹乃济江入汴,北渡黄河,徘徊太行山下,沿途观察地形关隘,绘成九边图,冀有所为。逾年归,与陶窳、梁梿、何衡、何绛深相结纳,世称北田五子。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以嫌疑下狱,明年事解。晚年寓居广州城南,以诗文自娱。其诗激昂顿挫,为“岭南三大家”之一。著有《独漉堂集》。《清史稿》卷四八四有传。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释普璠,字鲁玉。姓赵氏,黄梅人也。赋性孤高,不偕流俗。早岁薙染,受具后,务绝世缘,独精戒法,而心思敏达,每读经论,别有悟入,故于宗律二门,融会贯通,独标玄旨。缁素之士,奉为津梁。清雍正九年,有富人闵君仰其清望,咨访要妙,既聆法语,便尔心折。因请易青石戒坛,筑矾成之,雕刻精工,时世罕匹,其善气感物类如此。主席十三年,虽就衰老,犹勤焚修。以清乾隆元年二月二日示寂,世寿七十有七,戒腊四十二,塔于山后。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四
释实𤤯,字珍辉。姓陈氏,霍邱人。父玉林,母汪氏。幼负嵚奇,不偕俗戏。闻僧诵经,宛如宿习。塾师授学,过目不忘,观其行止,叹非凡品。乃自请于亲,愿超尘网。父母知其志坚,终不可夺,许诣近邑大悲庵心开祝发。初演华严、涅盘诸法,悉通大义。年二十五,慕华山仪范,辞开南下。旬有五日,始渡大江,底龙潭院。负笈登山,林中一径,晨光晻映,周回顾盻,髣如旧游。乃自惊愕,俄而叹曰:“转地凡夫,以何因缘,顿临斯地。及受具足,精求律意。早夜孜孜,不遑宁息。遮制轨范,取次领悟。其最深者,莫如智圆律师所著《会真记》。当时读者谓:“其菁粹超出六十家释义之外。𤤯综其旨趣,为之贯彻。非夙抱慧姿,殚志研虑,能如斯乎?”主僧闵缘,窥其学识,擢之教授。开迪新知,道归正的,心力既竭,色相俱空。时闵缘告谢,逊以法席,三辞不获,始敢拜受。谨慎慎操行,惟恐失坠。每逢圣寿,建设道场,延釐介福。制府将军以下文武百僚,来山瞻礼,昼夜斋宿。间与酬答,开示要旨,莫不敬信,归诚悦怿。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春仲,方示微疾,知世缘将尽,付衣文海,注念净域,号佛百声,奄然顺化。春秋四十有八,僧腊二十一。茶毗时,火光如五色云霞,散布山陬三日,收遗灰藏之一叶庵左。
贾汝愚,字柳溪,故城人。乾隆丙午举人,官浑源知州。有《孟门草》。
程春海先生集·序
嘉庆九年,先生年二十,来乡试江宁,始相见,读其《咏史》诗若干首。先君子呼曾亮曰:「汝见程公子诗乎?渠长汝者一岁耳。」及道光十一年,先生来主讲钟山书院,相见益亲。夜过其邢氏寓园,月出,园中竹石如沐,池光荡人面。坐水槛中,尽读其所作于别后者,而幼闻得名以《黄蝶》诗及前见者,俱不复存矣。是时总督陶文毅公政宽简,民吏乐逸,多兴复湖山寺观,而葆益舟观察尤好为主人,泛酒船至燕子矶,饮绝壁下,还过嘉善石壁,访梅花水、夹萝峰,饭半山亭,听铜沟水声,循定林寺古道归,以为常。先生及曾亮数人,皆其座中客也。复至京师,为先生户部属官,遇我一如其旧。山馆野寺,未尝不偕,偶召宾,未尝不与也。有所作必见示,时命同作,然常十不副一。而先生则于词无所穷,其称情辅意,足以射声叩景,如高赀者无所志而不就也。丁酉夏,忽见语曰:「吾庭中树鸦数百,夜噪而飞,拔巢去,此何祥也?」未几而病,呼余与诀。余虽悲,犹以为倘不至若是。后十馀日竟卒。自先生去江宁,其同游者任阶平、主竹屿、注均之,皆已死,而观察亦归殡京师巩驸马之墓侧。先生往哭甚哀。及余与徐莲峰哭先生,去哭观察时未三四年,今莲峰又亦久死,先生之卒已十年矣。悲夫!户部尚书祁公以其孙幼孤,遗集或散佚,属张石州大令编而校之,曾亮不可无一言缀于末也。先生平居无时去书,其学实事求是,而能创获新义,阮相国、何子贞编修及石州已详言之。故惟述少长离合、南北游处之欢,以见略势分而笃古谊,如先生者,殆不可多见,以志吾哀。至所作深博雄伟,读者当自得之,非言词所能赞也。虽然,先生之异乎流俗者,岂独其诗文哉?人尝属曾亮以事而匿其情,漫为请于先生,覆书曰:「吾子而有是言,岂某生平有不见信于深友者乎?不然,则子受绐也。」其行己情深而义方,虽他事类如此。传曰:「直谅多闻,古之益友。」又曰:「夫惟大雅,卓尔不群。」先生殆无愧斯言夫!殆无愧斯言夫!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上元梅曾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