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道潜北宋 1043 — ?
道潜
字参寥
杭于潜何氏子。
幼试法华得度。
于书无所弗窥。
能文章。
尤喜为诗。
秦太虚苏长公
为方外交。
苏甚重之。
以书告文与可谓。
其诗句清绝。
林逋相上下。
而通了大义。
见之令人肃然。
苏谪居齐安
师不远二千里相访。
留期年。
汝海
庐山
复归于潜山中。
及苏守钱塘
卜兆山智果精舍。
率宾客十六人。
各赋一诗。
送入院。
后南迁。
师欲转海访之。
苏以书固止之。
当路亦捃师诗语。
谓有讥刺。
得罪返初服。
建中靖国初
曾肇在翰院。
言其非辜。
诏复为僧。
赐号妙总大师
崇宁末
归老于潜山。
参寥子集。
行世。
人谓师之诗。
雅淡真率。
上欲窥陶白。
而下有雁行句。
即未脱子瞻烟火。
雅不乐与宋人烟火。
参寥自有为参寥
非第以子瞻重也。
斯言得之。
宋景濂
育王山寺碑。
谓。
大觉琏日。
九峰韶公。
佛国白公
参寥潜公
讲道一室。
扁曰蒙堂
丛林取则焉(可入传记之)。
倪朴
全宋文·卷五四○六
倪朴),字文卿婺州浦江(今浙江浦江)人。
居于石陵村,因号石陵
尝应进士举
绍兴末,为万言书拟上高宗而不果。
为人好使气,年四十七犹未娶,时人鲜有知之者,独郑伯熊陈亮极称之。
后为里人所搆,徙置筠州,会赦得还,槁饿以死。
著有《舆地会元志》四十卷、《鉴辙录》五卷。
谢翱编其集为《石陵先生倪氏杂著》,元时尚存七卷,后佚。
宋濂倪石陵传》(《倪石陵》卷首),《金华贤达传》卷八。
金恕
全宋文·卷六五六四
金恕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
补京学进士,与兄忠皆以文行著名。
时值伪学禁,二人以少时尝受书朱熹门人滕珙,退归田里。
见所撰《资治通鉴序》,宋景濂《跋资治通鉴序》(《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九九)。
巩丰南宋 1148 — 1217
全宋文·卷六四一○
巩丰(一一四八——一二一七)字仲至号栗斋婺州武义(今浙江武义)人。
淳熙十一年太学上舍对策高第,为汉阳军教授
广东提刑司福建帅司干办公事,知临安县
久之,提辖左藏库,复以宫观罢。
嘉定十年正月卒,年七十。
尤工诗,多至三千馀首。
有《东平集》二十七卷。
叶适巩仲至墓志铭》(《水心文集》卷二二),《宋文宪公全集》卷四八,《宋史翼》卷二八有传。
叶秀发南宋 1161 — 1230
全宋诗
叶秀发(一一六一~一二三○)字茂叔学者称南坡先生金华(今属浙江)人。
师事吕祖谦唐仲友
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
福州长溪簿。
庆元府教授,知政和县休宁县扬子县
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知高邮军清道光高邮州志》卷八)。
三年卒,年七十。
事见《宋文宪集》卷一○《叶秀发传》。
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六八七七
叶秀发(一一六一——一二三○)字茂叔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师事吕祖谦唐仲友,登庆元二年进士第,授福州长溪簿。
丁父忧,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
秩满,丁母忧,起复,调桐城丞。
退居十余年,起知高邮军,寻转承议郎
绍定三年卒,年七十,累赠朝议大夫,学者尊之为南坡先生
著有《论语讲义》、《易说》、《周礼说》。
宋濂宋文宪集》卷一○《叶秀发传》。
许子良南宋 1186 — 1260
全宋文·卷七四七○
许子良(一一八六——一二六○)字肖说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嘉熙二年进士
历知晋陵县都昌县,辟沿江制置司干办公事通判和州江州,差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进太学博士
请外,出知饶州岳州台州,有政绩。
景定元年卒,年七十五。
宋濂文宪》卷一○,《金华先民传》卷六。
叶由庚宋末元初 1202 — 1279
全宋文·卷七九五五
叶由庚(一二○二——一二七九)字成甫号通斋又号瘖叟义乌(今浙江义乌)人,蓁子。
生而口吃,嗜读书,试有司不中,遂绝意仕进。
徐侨学,与金华何基王柏辩析理学。
有《论语纂遗》若干卷、《瘦叟自志》一卷。
至元十六年卒,年七十八。
宋濂叶由庚传》(《文宪》卷一○),《别号录》卷一。
杜士贤南宋
全宋文·卷八二五三
杜士贤字希圣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
理宗时武学生,曾上书指斥贾似道之罪。
咸淳间中武科,授武冈军新宁县簿、尉,遂摄其令。
绥宁盱眙县令以终。
见《齐东野语》卷一七,宋濂文宪》卷五《景定谏疏序》,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一九《杜士贤赞》。
汪梦雷南宋
全宋诗
汪梦雷宣城(今安徽宣州)人。
泽民祖。
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进士
累官知靖州
事见《宋文宪公全集》卷五《元故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汪先生泽民神道碑》。
今录诗二首。
廖应淮宋末元初 1229 — 1280
全宋诗
廖应淮(一二二九~一二八○)字学海号溟滓生南城(今属江西)人。
年三十游杭,上疏劾丁大全误国,配汉阳军
杜可大使脱籍,复至,昼卖卜,夜沽酒。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五十二。
事见《宋文宪公全集》卷三九《溟滓生赞》,《新元史》卷二四二有传。
方凤宋末元初 1240 — 1321
全宋诗
方凤(一二四○~一三二一)字韶卿一字景山号岩南浦江(今属浙江)人。
宋末入太学,应礼部试不第,后以恩授容州教授,因宋亡未赴。
归乡,名其斋为存雅堂,学者称存雅先生
与寓浦阳谢翱吴思齐等结为汐社,联络故老,期望恢复。
元至治元年卒,年八十二。
遗诗由门人柳贯选刊为九卷,已佚。
清初,同邑张燧掇拾群书残剩诗文,编为《存雅堂遗稿》十三卷,于顺治十一年刊刻。
事见明宋濂浦阳人物记》,清乾隆浦江县志·苑》有传。
 方凤诗,以清雍正二年补刻本为底本。
补刻本补入的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魏新之宋末元初 1242 — 1293
全宋诗
魏新之(一二四二~一二九三)字德夫号石川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
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进士,授庆元府教授
入元隐居乡里,与方逢辰何梦桂孙潼发等赋诗论学。
事见《宋文宪公全集》卷五《故宋迪功郎庆元府学教授府君墓志铭》。
今录诗二首。
戴表元宋末元初 1244 — 1310
表元字帅初一字曾伯庆元奉化人
宋咸淳中,登进士乙科教授建康府
临安教授,行户部掌故国子主簿,皆以兵乱不就。
元成宗大德八年表元年六十馀矣,执政者荐之,除信州教授,再调婺州,以疾辞。
其后翰林集贤以修撰博士交荐,不起,卒年六十七,所著有《剡源集》行世。
宋季文章气萎薾而辞骫骳,帅初慨然以振起斯文为己任。
时四明王应麟天台舒岳祥并以文名海内,帅初从而受业焉。
故其学博而肆,其文清深雅洁,化陈腐为神奇,蓄而始发。
间事摹画,而隅角不露,尤自秘重,不妄许与。
至元大德间,东南之士,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时者,帅初而已。
宋景濂曰:「尝学文于黄文献公,公于宋季词章之士,乐道之而弗已者,惟剡源戴先生为然。
」性好山水,每策杖游眺,远不十里,近才数百步,不求甚劳,意倦辄止。
忘怀委分,或自称质野翁充安老人云
帅初之序《雪集》曰:「古之相知,必若韩、孟、欧、,同声一迹,绸缪倾吐,而后为遇。
而后世乃欲望此于道途邂逅之间,则又过矣。
帅初之于子昂,其相引为知心者如此。
子昂以仕显,从容讽议。
帅初类多伤时闵乱、悲忧感愤之辞。
读者亦可以谅其心矣。
白珽宋末元初 1248 — 1328
全宋诗
白珽(一二四八~一三二八)字廷玉号湛渊栖霞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理宗景定元年(一二六○)太学
度宗咸淳中以诗著,与同邑仇远合称仇白。
宋亡,以教授生徒为业。
后以荐为太平路学正,历常州路教授、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以兰溪州判官致仕。
元文宗天历元年卒,年八十一。
有《湛渊》八卷,已佚。
杭州沈崧町辑为一卷。
事见本集附录明宋濂湛渊先生白公墓志铭》。
 白珽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谢翱宋末元初 1249 — 1295
全宋文·卷八三四三
谢翱(一二四九——一二九五)字皋羽自号晞发子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徙浦城
少时倜傥有大节,试进士不第,不以为意。
德祐间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南剑,传檄勤王,率乡兵数百人投之,署为咨议参军,复别去。
及闻天祥被俘死节,严子陵钓台,作《西台恸哭记》祭奠。
宋亡不仕,流寓浙江,与友人收宋皇陵遗骸葬之,与方凤吴思齐结月泉吟社。
贞元元年卒于杭,年四十七。
著有诗六卷、杂文五卷、《唐补传》一卷、《南史赞》一卷、《楚辞芳草图谱》一卷、宋铙歌鼓吹曲骑吹曲各一卷、《浦阳先民传》一卷、《浙东西游录》九卷等。
见《晞发集》附录方凤谢君皋羽行状》,任士林谢处士传》,宋濂谢翱传》,邓椿宋处士谢皋羽先生墓碑记》等。
冯子振元 1257 — 1314
子振字海粟攸州人
博洽经史,尝著《居庸赋》,首尾几五千言,闳衍钜丽,自号怪怪道人
仕为承事郎集贤待制
海粟于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
海粟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
事料醲郁,美如簇锦。
天台陈孚刚中友善,刚中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
金华宋景濂曰:海粟冯公以博学英词名于时,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馀言,少亦不下数千,真一世之雄哉!
惜全稿失传,仅于书画卷中搜得如干首。
又尝与中峰禅师唱和,有《梅花百咏》,并附于后云。
释显示元 1262 — 1347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显示字瞽庵
姓卢氏宁海人也。
母金氏,梦宝陁大士,见五色云中,觉而有娠,及生男。
幼而凝静,不好嬉逐。
稍长,神气洒然,有出尘之思。
二十一,投会稽悟本院为沙弥,一山元为之脱白。
一山度弟子四人,取醍醐经开示悟入为之名曰:显示
元天历初,受比邱大戒,即踰涛江而西,欲讲天台教观。
天岸济方主万寿圆觉寺显示往事焉,久之,见其天机峻利,一日千里之势,乃曰:子盍从吾师游乎?
他日大显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
济之师即佛海也,佛海倡道于上天竺灵感观音教寺,来受经者云蒸海涌。
显示杂多士中,昼夜研摩三观十乘之旨,察其密微,至于蚕丝牛毛,设有疑难,进而质诸佛海
退与四方俊彦纵横切磋,不至于洞达弗止。
精积日久,大小乘部,文义字句,瞭于心胸。
有叩之者,辩口如水东注,不见所穷,朋类推服,恒以为不可及。
佛海器之,命为司宾
佛海退居南天竺,虎岩颐来绍,其后升掌忏摩,而贤叟思又延居首座,鍊徒牧众,不异常时。
至正五年,始出世隆寿教寺,田亩侵蚀,董而理之,殿宇颓坏,葺而新之。
如是者,十有二载
虽蕞尔兰若,声望日增,迁雷峰显严教寺,破屋残僧,触目皆凄凉之境。
显示既至,学侣渐集。
复其旧规,蔚为胜地,人以为难。
越六年,江浙省丞力聘主崇恩演福教寺,寺当兵燹之馀,鞠为荒墟。
显示为创丈室五楹,以纳负笈之士,遇有咨问,悉竭平昔所蕴,亹亹而语之。
至于南屏霅川之同异,尤严于断制,𠪾引诸家经疏,辩證无遗。
或惜其过劳,笑谢曰:桑门为法忘躯,义所应尔,子以为劳乎?
会元季丧乱,兵祸日亟,飘然东迈,向悟本樵山栖焉。
屏绝人事,颛志于西方净土之学,终日系念,未尝少忘,屡感瑞应。
明室初兴,定鼎金陵,草创伊始,佛教复隆。
洪武四年,出游虎林
未几,顺寂于太平兴国传法教寺,神思不乱,如返故庐。
再踰年,其弟子知晓,函灵骨归,藏受经祖塔之侧。
显示古貌颀躬,寡于言笑,以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萧然如在逆旅。
当时齿腊相亚,职业相若,而据席名山,自显示视之,澹然如无所系念。
其出世为人,皆迫于群情,不得已而起。
性不乐时俗,藻丽章句,凡有述作,一本山家诸师之论,人谓:“能衍佛海之道,传之方来,动静出处,绰有可观。
”诚不诬也。
宋文宪濂为摭其遗行,而铭诸塔,具《芝园后集》。
包廷藻元 1265 — 13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5—1336 【介绍】: 元婺州路义乌人字文叔号南涧
居乡授徒,宋濂尝师事之。
洪焱祖元 1267 — 1329
杏庭摘槁》一卷,元洪焱祖撰。
焱祖字潜夫歙县人
是集前有《危素序》,称为徽州路休宁县致仕。
而叙其仕履乃曰年二十六为平江路学录浮梁州长芗书院山长,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
天历元年年六十二致其仕。
不及其尝为县尹
考《宋濂序》,称其自儒官起家,四转而为遂昌主簿,遂以休宁县致其仕。
盖是时犹沿宋例,致仕者率进一官使归,实未尝任其职也。
焱祖尝作《罗愿尔雅翼音释》,至今附书以行。
又有《续新安志》十卷,亦继新安》而作。
盖亦博洽之士。
是集为其子浦江在所编。
所居有银杏树,大百围。
焱祖尝以“杏庭”自号,因以名集。
其诗以古近体分列,然五言律下注曰“长律附”,不从高柄称排律。
七言律下注曰“拗律附”,亦宋人之旧名。
盖犹当日原本,未遭明人窜乱者也。
其诗虽纯沿宋调,而尚有石湖剑南风格,抗衡于虞、杨、范、揭诸家则不足,以视宋季江湖末派则蝉蜕于泥滓之中矣。
濂昔受学于河东公,获见新安洪先生诗十馀篇,心甚乐之。
窃意先生之所述篇章必富,而新安远在数百里外,常愧弗能一见先生,以窥夫大全。
河东公殁,先生之子存心来为浦江,濂始得悉。
受而伏读之,不觉叹曰:呜呼!
是岂非诗哉!
夫诗未易言也。
商周之时,三颂二雅,泊夫十五国风之作,既经孔子所删,列为一经,固将与天地相为终始。
若秦汉以来,至于近代,其间雕肝琢肾,以自驰骋于一世者,不为不多。
果能传之千万载而弗泯,几何人哉?
纵传矣,求其无愧于孔子之删定者,又几何人哉?
盖必有超绝之识,充以包罗宇宙之象,济以俊伟光明无所不通之学,然后始能与于斯。
不然,则流连光景之辞尔,尚得谓之诗矣乎?
新安江东一大郡,自旧多文学之士,及吏部朱公兄弟以诗倡于建炎绍兴间,而作者益盛。
流风遗韵,直至于今不衰。
先生之生虽后,朱公百馀年尝及接乡之。
诸老故闻见甚多,而讲索甚精,其发之于诗,和而不怨,平而不激,严而不刻,雅而不凡,庶几忠厚恻怛,有三百篇之遗意者。
呜呼!
是岂非诗哉!
濂颇观今人之所谒诗矣,其上焉者,傲睨八极,呼噏风雷,专以意气奔放自豪。
其次也,造为艰深之辞,如醉梦人乱言,使人三四读,终不能通其意。
又其次也,傅粉施朱,类燕姬越女,巧自衒鬻,于春风之前,冀长安少年为之一顾。
诗之至此,亦可哀矣。
求其如先生之作尚可多得耶?
濂方将誊置东明山中,与二三子共学焉,而存心以四方之士多愿观之,俾濂摘其古今诗若干首,锲梓以传先生之诗,诚不宜无传。
故濂特举诗之未易言,而先生绝出于今人者,序之于首简。
惜乎,河东公墓木已拱,无从质其说之然否也。
先生讳焱祖字潜夫,自儒官起家,四转而为遂昌主簿,遂以休宁县致其事。
其善政可称述,而不系于诗者不书。
至正十五年春三月十五日金华后学宋濂
柳贯元 1270 — 1342
字道传浦江人
大德间,用察举为江山教谕,迁昌国州学正,历国子助教太常博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
至正初,起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
卒年七十有三,私谥曰文肃
道传甫弱冠,受经于仁山金履祥
既而从乡先生方凤、粤谢翱、括吴思齐前辈游,历考秦汉以来文章之变化。
是时海内为一,故国遗老,尚有存者。
师友讲究,渊源不绝。
乃复裹粮出,与紫阳方回南阳仇远淮阴龚开句章戴表元永康胡之纯长孺兄弟,益咨叩其所未至。
及至京师,为吴文正公澄所器赏。
程文宪公钜夫以墨一丸授之曰:文章正印,今属子矣。
卒为一代名宿。
自号乌蜀山人,扁其斋曰「静俭」。
门人宋濂戴良类辑其诗文为四十卷,谓如老将统百万之兵,旗帜鲜明,戈甲焜煌,而不见有喑呜叱咤之声。
临川危素谓其文雄浑严整,长于议论,而无一语袭陈道故。
元史》亦曰「沈郁舂容,涵肆演迤,人多传诵之」。
与同郡黄溍吴莱声名一时相埒。
浙东之文,争奇竞爽,涵育甄陶,人材辈出,迨于明初而极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