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何仙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传说中八仙之一。
太平广记》卷六二引《广异记》,谓唐玄宗开元间广州(今属广东)有神仙何二娘,为传说之最早记载。
东轩笔录》卷一〇、卷四云为北宋时永州人
三洞群仙录》卷九、卷一八引《摭遗》亦云北宋时人曾见之。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五则云其为广州增城何泰之女,武后时人。
《会仙观记》则云其于中宗景龙中升仙。
三洞群仙录》及嘉庆广东通志》卷三二九引明孙蕡何仙姑记》录其诗多首,皆为宋以后人所附会。
《全唐诗外编》收诗5首,断句1联。
区仕衡宋末元初 1217 — 1277
全粤诗·卷四四
区仕衡(一二一七 — 一二七七)字邦铨
顺德人
宋理宗淳祐间举乡贡,入太学上舍生。
上书论贾似道误国,不报。
归筑九峰书院,聚徒讲学,学者称九峰先生
宋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军渐逼,端宗航海幸闽广,仕衡出家资万金,集乡兵为声援,上恢复策,议未决,而宋军屡战不利。
景炎元年(一二七六)仕衡病,次年卒。
有《九峰先生诗文集》十卷。
事见本集附录欧大任撰《家上舍公传》、孙蕡撰《上舍公墓表》。
僧行端元 1254 — 1341
禅师名行端
号元叟
生台之临海何姓。
何姓世以儒显。
母王氏。
博释五经章安子弟。
咸宗之如汉之曹大家
南宋宝祐乙卯岁生端。
端生不茹荤。
襁褓中见沙门遂喜。
甫六岁。
母王氏授以论孟。
咿唔成诵。
乃至经子章句悉不可难。
每遇纷华杂遝。
则庄坐如在定。
母因奇之曰。
吾家千里驹也。
然恐不为世用。
端叔父茂上人者。
早岁为僧。
馀杭化城院。
适归省故里。
竟从之剃染。
遍游丛林。
径山藏叟
临机悟旨。
藏叟悦之。
一日藏叟问端曰。
汝是台州人那。
对曰。
台州
叟便喝。
拜。
叟又喝。
起叉手。
曰。
放汝三十棒。
喏。
藏叟又曰。
还知我泉南无僧否。
曰。
和尚聻。
叟便棒。
按住曰。
莫道无僧好。
叟大笑而起。
既罢参。
乃徜徉西湖山水间。
自称寒拾里人
育王珙作偈招曰。
夜半落霜花。
日轮正卓午。
寥寥天地间。
只有寒山子
不答。
乃典净慈书记
时净慈石林巩禅师居焉。
吴山石田林处士
久隐不与世接。
乍见篇翰。
独以诗柬
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语。
又远访雪岩钦仰山
曰。
驾发何处。
曰。
两浙
曰。
因甚语音不同。
曰。
合取口。
曰。
獭径桥高。
集云峰峻。
未识阇黎在。
拍手曰。
鸭吞螺蛳。
眼睛突出。
顾侍者点好茶来。
曰。
也不消得。
于是以上礼宾之。
元成宗大德初
虎岩伏
分座于径山
庚子
出住湖州翔凤。
乃曰。
大慧祖师道。
宁以此身代大地众生。
受地狱苦。
终不将佛法作人情。
径山先师藏叟和尚
一生不肯四天下人。
纵饶释迦老子达磨祖师到来。
也须退身有分。
僧在侍者寮两年。
弄尽机关。
做尽伎俩。
直是没凑泊它处。
所以知其为大慧嫡孙。
今有炷香供养它。
也要大家證明。
甲辰
诏主中天竺。
并赐慧日正辨师号。
皇庆壬子
灵隐
仁宗设无遮大会于金
證之。
又加号佛日。
乃退居良渚西庵
英宗至治壬戌间。
起端居径山
径山
人才之盛。
不减妙喜
楚石琦辈。
时称僧杰焉
虞公文靖以文献宗时
兼游诸禅宿之门。
自称微笑居士
每方杨大年之为人。
多剥啄诸家语录。
而读提唱。
乃谓其子弟曰。
元叟生平。
谛理恢拓。
广说略说。
莫不弘伟。
然关要隐而不发。
以待其人。
大慧之流风馀韵。
犹有如此者。
不谓老夫复相识耳。
其提唱曰。
寂静中做工夫者。
以寂静为究竟。
他且不是你寂静中究竟底物。
愦闹中做主宰者。
以愦闹为得意。
它且不是你愦闹中得意底物。
经教中领览者。
以经教为根本。
它且不是你经教中领览得底物。
师友中讲者。
以师友为渊源。
他且不是你师友中讲得底物。
此无形段金刚大士
从尘点劫来。
直至而今。
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
你拟向东边讨它。
它向西边立地。
你向南边讨它。
它向北边立地。
教它与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
一切人与它安名立字即不得。
一切处一切时。
与你万象为主。
万法为师。
此其是也。
自非上根利智具杀人不眨眼底手段。
将第八识断一刀。
岂有成办时节。
又曰。
自家根蒂下。
积生累劫。
多诸恶习。
若也照烛不破。
剔脱不行。
日用间岂免触途成滞。
一切法中。
或有所疑地。
即碍杀了你。
一切法中。
或有所爱水。
即淹杀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
即烧杀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风。
即飘杀了你。
四者既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
明暗色空。
森罗万象。
到处粘作一团。
如黐胶相似。
驱你入驴胎。
使你入马腹。
总繇它在。
千佛出世。
亦无如之何矣。
开化四十二年。
三受金襕。
密秘之。
不以披搭。
所赐金帛悉赈贫乏。
复多怒。
老益甚。
每据坐。
竟日传餐诃骂。
及入寝室。
或窃问其故。
乃左右顾视。
欲举已忘。
故道俗于怒骂中。
得旨者甚多。
顺帝至正壬午秋
示微疾。
问侍僧曰。
呼之曾已休。
吸之尚未舍。
安同诸苦源。
来者不来者。
如何是来者不来者。
僧无语
端良久曰。
后五日看。
至期更衣趺坐曰。
本无生灭。
焉有去来。
冰河发𦦨。
铁树花开。
垂一足而化。
世年八十八。
僧腊七十六。
所剪爪发。
舍利累然。
閟全身于鹏抟峰北。
谥曰普照
塔曰寂照。
端退居良渚日。
忽有梵僧。
仗锡来徵般若枢要。
端示以狮王奋迅三昧。
其僧稽首蹈空而去。
左右皆惊愕。
端曰。
掩鼻偷香。
何足羡也。
赞曰。
大慧四传至端禅师
二百载矣。
几如劲弓之末。
其势不能穿鲁缟。
师崛出珍公之门。
而道被三朝。
德迈九洲。
源厚流长。
不亦宜乎。
或谓。
师之后大抵说法朝廷。
岂其家化以金马门为隐者耶。
曰否。
不离菩提树下。
而据吉祥座者。
斯何人哉。
僧昙噩元末 1285 — 1373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昙噩字无梦亦号梦堂,晚题所居曰“西庵”。
姓王氏慈溪人也。
依净慈雪庭传薙发受具。
台衡贤首慈恩诸文,昼夜研磨,不知有饥渴寒暑。
及雪庭迁灵隐,仍侍左右。
雪庭寂后,元叟端来补其处。
风规严峻,非宿学莫故闯其门。
值前咨叩,自一转至于六七转语,机锋交触无畏,颔之,命掌内记
与群侣辩论,莫不推敬。
元至元初,出主庆元宝圣,迁鄞之开寿、台之国清,后居瑞龙。
一日飓风骤雨,殿宇俱仆,所居亦就压。
人意其齑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横支榻上,危坐其下,若有神物为之呵护者。
凡四坐道场,不久即退。
尝游越中,诗人刘梦熙、唐处敬辈集曹娥祠。
敝衣坐船尾,众方分韵赋诗,殊不相顾。
俄而作礼曰:“有剩韵乞布施一字。
”拈蕉字与之。
即应声赋诗云:“平明饭罢促高梢,撑出五云门外桥。
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
白翻睛雪浪花舞,绿弄晚风蒲叶摇。
西北阴沈天欲雨,卧听篷韵学芭蕉
”众惊曰:“公非噩梦堂乎?
”遂邀入社。
明洪武三年,诏徵奏封,闵其年耄,敕令还山。
日本国王慕其道行,屡发疏请,欲迎致之,坚不往。
凡遇手写经论,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放异光云。
四年,谓其徒曰:“吾有一物,无头无面。
要得分明,涅槃后看。
”言讫歛目,趺坐而终。
刘基元末明初 1311 — 1375
字伯温青田人
进士
吴元年,授太史令
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卒。
正德中追谥文成
有《覆瓿集》二十四卷、《写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
游潜《梦蕉诗话》:青田刘伯温,论者称其乘时佐命之功,炳机克终之道,甚与汉子房相似。
然或谓子房乃为韩报仇,怕温则尝委事于元,其出处不免有间,是盖未深论也。
伯温生元世,岂能超出天地外,不为元人也哉?
忧时痛国,每形于辞。
如《悯乱》诸作二、三末句云:「惆怅无人奏丹扆,侧身北望泪滂沱。
淮濆何日歌《常武》?
肠断严最戍鼓鼓挝」,「天涯地角风尘满,极目云霄欲断魂。
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看青天泪眼昏。
」至如《吊诸葛武侯》,《祖豫州》、《岳武穆》诸赋,悲愤愁激,读之使人踯躅思奋,其志可谅也。
胡应麟诗薮》:国初越诗派昉刘伯温,吴诗派昉高季迪,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
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
田按:文成覆瓿集元时作,《犁眉公集》则入明后诗也。
《覆瓿》远胜《犁眉》,前人已有定论。
文成为开国文臣,故录其入明应制之作,以为压卷。
此集以《纪事》为名,寻常共见之集,无事可纪,概所不录。
若人为《诗综》所未采,与采而未备者,意在补遗,不从此例。)
刘崧元末明初 1321 — 1381
臣等谨案,《槎翁诗集》八卷,明刘崧撰。
字子高初名楚泰和人
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以人材荐,授职方郎中
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输作京师
十三年,手敕召为礼部侍郎,署礼部尚书,致仕。
十四年,复召为国子司业,未旬日,卒。
,七岁能赋诗。
及长,日课一篇,读书天寒,皲裂不少辍。
其在官舍,孤灯讽诵,夜分不休,盖其一生耽嗜吟咏,刻苦甚至故。
年愈老而诗亦愈工。
清江刘永之金华宋濂辈,皆极称之。
当明之初,雄才角立,吴中诗派昉于高启,越中诗派昉于刘基闽中诗派昉于林鸿岭南诗派昉于孙蕡,而江右诗派则昉于
以清和婉约之音,提导后进,迨杨士奇等嗣起,豫章人士,复变为台阁博大之体,而骨力不坚久之,遂浸成冗漫。
北地信阳,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门户。
平正典雅,实不失为正声,固不能以末流放失,并咎创始之人矣。
朱元璋元末明初 1328 — 139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朱元璋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高皇帝 1367年—1398年
1367年—1368年正月 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吴二年为洪武元年
洪武 1368年—1402年六月 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宗即位沿用。高丽王朝自1370年起始行大明年号,朝鲜王朝1392年建立后沿用大明年号
太祖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人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起兵,丁未吴元年,戊申建元洪武
在位三十一年崩,葬孝陵。
有文集五十卷,诗五卷。
黄瑜《双槐》《岁钞》:洪武八年秋八月,上览川流之不息,陋尹程《秋水赋》言不契道,乃亲更为之。
赋成,召禁林群臣观之,且曰:「卿等亦各撰赋以进。
宋濂率同列研精覃思,铺叙成章,诣东黄阁次第投献。
上皆亲览焉。
复置品评于其间。
已而赐坐,敕大官进天厨奇珍,内臣行觞。
觞已,上顾曰:「卿何不尽饮?
」廉出,跽奏曰:「臣陛下圣慈,赐以醇酎,敢不如诏?
第臣年衰迈,恐不胜杯杓,志不摄气,或愆于礼度,无以上承宠光尔。
」上曰:「卿姑试之。
即席而饮。
将彻,上复顾曰:「卿更宜酹一觞。
再起固辞。
上曰:「一觞岂解醉人乎?
卒饮之。
举觞至口端,又复瑟缩看三。
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为?
」对曰:「天威咫尺间,不敢重有所渎。
」 勉强一吸至尽。
上大悦。
颜面变赪,顿觉精神遐漂,若行浮云中。
上复笑曰:「卿宜自述一诗,朕亦为卿赋醉歌。
」二奉御捧黄绫案进。
上挥翰如飞,须臾成《楚辞》一章,曰:「西风飒飒兮,特会儒臣兮举觞。
目苍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
为斯悦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
玉海盈而馨透,泛琼斝兮银浆。
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
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
既醉,下笔欹倾,字不成行列。
甫缀五韵,上遽召至,命编脩官朱右重书以遗
遂谕曰:「卿藏之以示子孙。
非惟见朕宠爱卿,亦可见一时君臣道台,共乐太平之盛也。
五拜叩首以谢。
上更敕侍臣应制,赋《醉学》《士歌》者四人:考功监丞华克勤、给事中宋善、方徵、彭通闻。
而续赋者五人:秦府长史林温太子正字桂彦良翰林编修王琏张唯、典籍孙蕡
彭与孙皆吾广人也。
黄佐翰林》:太祖尝出御制诗文,以示词臣
太子正字桂彦良即于上前大声诵之琅然,左右惊愕,学士承旨詹同私戒之。
上知之,谓曰:「儒者事君,正当诚意,毋事矫揉也。
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丙午年六月,上祷雨钟山获应,赋七言喜雨诗,命待制黄哲等赓和。
已而诸将告捷,多令翰林诸臣应制赋诗,上亲加品评。
洪武十年十二月,上制十题,命典籍吴伯宗赋之,援笔立就,词语峻洁。
上嘉其才敏,赐织金绵衣。
尝幸清流关,赋诗,命扈从儒臣和之。
起居注刘季道有「治定不教生纵逸,功成犹遣历间关」之句。
上叹赏曰:「可谓安不忘危。
」赐以白金文绮。
起居注蒋子杰应命即物赋咏,立成。
上大悦,特宠赐和章。
一日命群儒撰《豢鹤文》,吴府伴读王骥操觚立就,学士宋濂为之进呈。
上称善。
及日将南至,大祀于园丘,上复命群臣赋七言律十二韵,冠以三百言序。
与黄昶先成,跽读禦榻前。
上听毕,加奖励,命进学禁林云。
解缙《春雨轩集》:洪武二十有八年北平永清卫之龙门,禾有异茎穗之祥。
今上皇帝遣皮来进,群臣上表贺。
太祖高皇帝亲禦翰墨,为诗一章,以赐今上皇帝。
其诗首言创业之艰,天命之不易,除暴禁乱之师,抚民致治之略。
中言天锡丰登之屡,史书垂示之严,明堂里禋荐之重。
末示谦冲戒谨之意。
为善不足之诚,大矜下民之惠。
与民同乐之盛心,滋于言表。
盖不以嘉禾之祥为可矜,而以为可惧,而思以自勉,圣不自圣,兢兢业业,足以垂讯于千万年。
今上皇帝服膺圣训,念手泽之存,飒诵追维,不能自已,乃永乐三年用摹勒于石。
拓本装治成轴,分赐诸王及近臣。
于是臣亦得与赐焉。
杨慎《艺林伐山》:吾蜀解元王孝忠,乡试《贺平西蜀表》中有云:「川四巴三,收弹丸黑子之地;傅一廖二,成大统函夏之天。
」傅一廖二乃太祖御制《平西蜀颂》中谓「傅友德之功第一,廖永忠之功第二」也。
人咸服其博洽。
董谷《碧里杂存》:宋太史濂乞归时,彻制诗二首饯之云:「白下开尊话别离。
知君此后迹应稀。
续云:「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
」上悦,赐白金、缗币、文绮,曰:「与汝作百岁衣也。
」自是岁一朝焉。
田按:《尧山堂外纪》:「洪武十年宋学士景廉乞骸骨归,华亭朱孟辨纪其事,作诗送之:『城上春云暖更飞,念卿此地迹应稀,臣身愿作随阳雁,一度秋来一度归。
』」据此则又为孟辨诗,而非太祖赓续也。
诗亦小有异同。
周亮工闽小纪》:林廷纲洪武初,承太祖亲擢吏科给事中,宠遇日隆。
尝侍游江间殿。
太祖首唱诗二句曰:「江间小殿与云齐,梁上新添燕子泥。
」公承旨足成三联曰:「雉尾晓开红日近,龙衣湿彩云低。
旌旗影裹貔貅息,斧钺门前骐骥嘶。
簪笔诗成同拜舞,太平天子赐新题。
」后赐名恒忠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皇帝神武天授,生目不知书。
既下集庆,始厌马上,长篇短歌,操笔辄韵,有魏武乐府风,制词质古,一洗骈偶之习。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草木子》谓上有佳句云:「乌啼红树裹,人在翠微中。
」天下诵之。
皇太子《新月诗》云:「昨夜严陵失钓钩,何入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野史附之。
谓为太祖懿文不享国之證。
草木子》乃元遗民国初所著书,谓上者,顺帝也;皇太子者,爱猷识理达腊也。
盖以其不获有天下,而在东宫颇擅权,故记之耳。
高帝集》无此二句。
朱孟震《续玉笥诗谈》:近有作《道听录》者,指黄巢《咏》,元梁王《晓行》之作以为高皇,宋人讥高宗《养鸽》诗载叶氏《草木子》,而以为武宗北狩。
书非异闻,时非久远,尚谬妄若此,况远且僻哉!
田按:《明史艺文志》:太祖文集五十卷、诗五卷。
《四库》著录二十卷。
汉祖马上得天下,《大风》一歌,妙合音节。
明祖起自布衣,与汉合符,御制篇章,炳为巨集。
野史所载,最为繁杂,兹择其可信者著于编,以瞻一代之风尚焉。)
黄哲元末明初 ? — 13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5 【介绍】: 元末明初广东番禺人字庸之
元末,何真岭南开府辟士,孙蕡王佐赵介李德并受礼遇,称五先生
朱元璋吴国,招徕名儒,拜翰林待制
明洪武初出知东阿县,剖决如流,案牍无滞。
后判东平,以诖误得罪,得释归。
后仍追治,被杀。
尝构轩名听雪蓬,学者称雪蓬先生
工诗,有《雪蓬集》。
全粤诗·卷六六
黄哲(?
——一三七五),字庸之
番禺人
南园五先生之一。
明初太祖驻师金陵,招徕名儒。
李善长汪广洋之荐,拜翰林待制
寻出知山东东阿县
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升东平府通判
寻上疏陈时务数十事,太祖怒其狂诽,欲治其罪。
山东分省奏有政绩,始释不问。
南归后,于洪武八年复徵还东平,治在郡诖误,竟置于法。
著《雪篷集》。
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明黄佐广州人物传》亦有传。
黄哲诗主要从明黄佐《南园前五先生诗》辑录整理而成。
字庸之番禺人
明初以荐翰林待制,入书阁侍太子读书。
寻兼翰林典签,出为东阿知县,迁东平通判,罢归,寻坐法死。
有雪篷集。
黄佐广州人物传》:庸之刻苦读书,《通五经》,尝借《文选》手抄之,遂能作诗。
性好山水,结庐蒲涧,往来罗浮峡山南华诸名胜,以为未足,辞家度庾岭,游吴、楚、、燕,一时湖海英豪皆与游焉。
当风雪时,泊舟秦淮,遇朱文昭涂颖辈,相与握手吟咏,沽酒大噱,二人唶曰:「君才如《白雪》,吾虽知音,如寡和何?
」自是益有名。
田按:孙西庵应制《赋醉学士歌》赠宋景濂景濂集后附录独不载此歌。
西庵本集亦不录,殊为缺典。
西庵集中应制游钟山诸诗,亦不见好。
庸之翰林典签时,左丞相徐达北伐捷闻,太祖命赋诗称旨。
末几祈雨钟山犹应,御制七言诗志喜,庸之复应命奉和云:「雨阳时若民乃康,孰令熯旱忧吾王。
九土如焚嗟亢阳,天津欲竭阴虹藏。
斋宫对越腾馨香,真宰默应徵休祥。
灵祗率职妖魃禳,甘霖信宿乃汪洋。
白龙后土占岁穰,黍稷报功王道昌
小臣颂述歌虞唐,巍巍端拱垂衣裳。
」音节殊自高朗。
庸之非徒擅长风雅,吏治亦复可观。
东阿时值旱,麦苗尽雕,乃斋戒徒跣烈日中,诣洪范祠龙池祷雨,词旨哀恻,甘澍应时优渥,民呼曰:「此黄公雨也。
庸之有诗纪事云:「斋沐戒徒禦,星言趋绛坛。
属兹愆阳序,雩祀罄衷丹。
龙湫窅深,神物时蜿蟠。
馨洁始云荐,灵祈纷可干。
沛然感敷施,霢霂济多艰。
淅淅在林畹,冥冥被冈峦。
焦原幸沾濡,庶类同忻欢。
鸣鹳集穹窒,翔鳞跃纹澜。
郊垌悦童耄,庠塾庆衣冠。
所协咏归趣,方希民俗安。
赓歌《诵云汉》,元化奚能殚。
」诵此诗,如见元鲁山一辈人也。)
王佐元末明初 1337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广东南海人字彦举
孙蕡齐名,结诗社于南园,开抗风轩以延一时名士,时谓构辞敏捷,王不如孙;句意沉著,孙不如王。
元末为何真掌书记,劝降明。
洪武六年征为给事中,以不乐枢要,乞归。
有《听雨轩集》、《瀛洲集》。
全粤诗·卷六五
王佐(一三三七——?
),字彦举
南园五先生之一。
家世本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元末侍父宦南雄,后遂占籍南海
何真开署求士,与孙蕡首被礼聘。
洪武六年(一三七三)部使者荐于朝,征至京师,拜给事中
论思补阙,恒称上意。
宋濂学士承旨,上赐黄马为歌,令词臣和之。
有“臣骑黄马当赤心”之句,上极赏之。
上游幸,或遇会心处,多命之赋诗。
性不乐枢要,居官二载,即乞骸骨归,得其善终。
著有《听雨集》、《瀛洲集》,均已佚。
明史》卷二八五、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一二有传。
字彦举河东人,移居南海
洪武初用荐拜给事中
有听雨轩,瀛洲二集。
田按:彦举仲衍踪迹最密,何左丞开府广州,两人同为书记,后复同游琪琳联句。
彦举仲衍诗云:「春风草檄将军幕,夜月联诗羽客坛。
」纪其事也。
彦举绐事黄门二年即乞骸骨归。
时臣僚自陈者多被谴斥,彦举以恭慎得归,当时以为难。
彦举舟次匡卢,寄同朝诸公诗云:「天上鹓鸾还接武,江边鸥鹭已忘机。
他年行部如相问,秋水芦花是钓矶。
」以高季迪诸人视之,有幸有不幸矣。
贝琼元末明初 ?年2月13日 — 1379
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崇德人
洪武三年徽修《元史》,赐金帛遣归。
六年,以荐除国子助教
九年,改中都助教
有《清江》四十卷。
(《四库总目》:学诗于杨维桢,然其论文称「立言不在崭绝刻峭,而平衍为可观,不在荒唐险怪,而丰腴为可乐」。
盖虽出于维桢之门,而学其所长,不学其所短,宗旨颇不相袭。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其诗爽豁类汪广洋,整丽似刘基,圆秀胜林鸿,清空近袁凯,风华亚高启,朗净遇张羽,繁缛愈孙蕡,足以领袖一时。
乡曲之言,未免过实。
然其诗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虽不能兼有诸人之胜,而驰骤诸人之间,实固无所多让。)
陶凯
字中立临海人
元末领乡荐。
洪武初,召修《元史》,除翰林应奉,擢礼部尚书
出为湖魔参政,召还为国子祭酒,改晋王府右相,致仕。
追论在礼部事死。
有集。
田按:徐大章作《陶尚书集序》称中立才高学博,识见卓远。
又《与王待制修元史》书称中立史学
惜集今不传。
中立致仕后号耐久道人,帝闻而恶之,追论在礼部时朝使往高丽,主客曹误用符验,论死。
当时士之以文字受祸者,高季迪以作上梁文、王常宗以作文,孙西庵以《题蓝玉画》、王叔明以往蓝玉家观画、苏平仲以表笺忤旨。
王弇州云:「洪武间三司卫所进表笺,皆令教官为之,当时以嫌疑见法者不少,其可知者:浙江府学教授元亮海门卫撰《增官吏俸谢表》,内用『作则垂宪』,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都司撰《贺万寿表》,内用『垂子孙而作则』,诛;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按察司撰《贺冬节表》,内用『仪则天下』,诛;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二司作《正旦贺表》,内用『建中作则』,诛;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用『睿性生知』,诛;常德府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府作《贺冬节表》,内用『圣德在』,诛;陈州学训导周冕为本府作《万寿贺表》,内用『寿域千秋』,诛;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作《谢钦赐马匹表》,用『遥瞻帝扉』,诛;祥符县学教谕贾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用『取法象魏』,诛;凤阳府亳州训导林云为府作《赐燕谢东宫笺》,用『式君父以班爵禄』,诛;尉氏县学教谕许玄为本府作《万寿贺表》,用『雷震天下』,诛;德安府训导汲登为本府作《贺册立太孙表》,用『永绍亿年』,诛;德安府训导吴宪贺册立表》,用『永绍亿年』,诛。
又有以『天下有道』及『望拜青门』诛者。
诸所诛者。
『则』嫌于贼也;『生知』嫌于僧也;『帝扉』嫌于帝非也;『有道』嫌于有盗也,其他则不可晓矣。
」史既讳不载,而《双槐岁抄》出于黄氏祖孙之笔,颇核,因节而志之。
余又检李文达《日录》:「高庙时有张翰林者,以直谏谪蒲州学正,表词有『天下有道,万寿无疆』之句。
上怒曰:『谤我是强盗!
』即严逮殿鞠,张仰首曰:『陛下有旨:表文不许杜撰,务出经典。
「天下有道」乃四书圣言,「万寿无疆」乃《国风》倾语,何诽谤?
』上良久曰:『还觜强!
』释之。
左右相谓曰:『数年以来,惟容此一人。
』」观此则不容者多矣。
当时有「广文禦囚,撰表墓志」之谣,哀哉!
赵介元末明初 1343 — 13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89 绍】: 元明间广东番禺人字伯贞
博通诸经及释、老书。
元末,与孙蕡等俱受何真礼遇,号广中五先生
入明,闭户读书,不求仕进,屡荐皆辞。
坐累逮赴京师,途中卒于南昌
有《临清集》,另有《广中五先生诗》。
全粤诗·卷六五
赵介(一三四三——一三八九)字伯贞
番禺人
南园五先生之一。
洪武初,屡荐不起,发愤读书。
历官医卜之说,浮屠老子之书,靡所不究。
气宇豪迈,与物无芥蒂,兴至即挥毫赋诗,人莫测其涯涘。
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因事被诬,逮赴京师
后事白南还,卒于南昌舟中。
著有《临清集》。
明史》卷二八五、明黄佐广州人物传》亦有传。
赵介诗从明黄佐《南园前五先生诗》诸集中辑得九首。
黎贞元末明初 1346 — 14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东新会人字彦晦号陶陶生秫坡
元末从孙蕡学。
为人坦荡不羁,以诗酒自放。
洪武初,署本县训导
坐事戍辽东
孙蕡亦戍辽东,坐蓝玉党被杀,为敛葬之。
十八年,放还。
卒年五十九。
有《秫坡集》、《古今一览》。
全粤诗·卷六七
黎贞(一三四六?
——一四○五?
),字彦晦号秫坡
新会人
曾学于孙蕡门下。
明太祖洪武初郡庠生。
八年(一三七五)以明经荐辟至京师
时例由荐辟者俱赴吏部考试,乃授职。
独不往,赋诗出郭而归。
部使者以其有学行,署为邑训导
不就,退筑钓台,以诗酒自乐,故自号陶陶生
晚更号秫坡,学者称之曰秫坡先生
后坐事诬,发戍辽东十三年
辽时孙蕡蓝玉案被株连处死。
黎贞抱尸哭,典衣营葬于安山之阳。
后又辑编其诗文成集。
艰危困厄之中,学愈博而识趣愈高,气愈充而议论愈出。
比赦归,声闻益著,学者从之,远近毕至。
著有《秫坡集》八卷。
明史》卷二八五有传,附见于孙蕡传中。
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一三亦有传。
黎贞诗,以香港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五年黎翼之刻本为底本(简称康熙本),参校香港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二年都会书屋重刻本(简称嘉庆本)、清光绪元年都会三贤居书屋刻本(简称光绪本)。
字彦晦新会人
洪武初训导不就,坐事戍辽东,寻放还。
有《秫坡集》七卷。
(《四库总目》:少从孙蕡学诗。
集即其所编次,虽所造未深,而风格尚为遒上。
田按:彦晦诗多庸实。
余录七言断句三章,风韵独绝。)
李德明初
全粤诗·卷五七
李德字仲修人称易庵先生自号采真子
番禺人
南园五先生之一。
明太祖洪武三年(一三七0),以明《尚书》荐至京师,授洛阳长史
继迁济南西安二郡幕,历十馀年。
后自言不能吏,改就湖广汉阳教谕
时当兵革初息,学舍荒凉,生徒既少且野。
德遂罗致民间子弟之俊颖者,尽心训迪,自此人知向学。
后改任广西义宁县
该县旧俗甚陋,乃立法约束乡党,不使为恶。
习俗日美,科贡渐盈。
当道方荐达之,而以倦游南归。
著有《易庵集》,惜多散佚不存。
明史》卷二八五、明黄佐广州人物传》有传。
李德诗,主要从明黄佐《南园前五先生诗》辑录。
瞿庄
字敬孚常熟人
洪武初以荐授翰林典簿,与修正韵。
寻迁礼部员外郎,擢福建右参政,转左参政
(《闽书》:出宁越门二里曰横山,迤西为南台山,崇阜屹立,俯瞰巨潭,闽王无诸庙在焉。
庙循汉制,王西坐,夫人东坐。
洪武十年布政使叶茂祷雨有应,以闻。
中书礼官议,从神故封,称闽越王之神。
右参政瞿庄为文刻石,系以诗曰:「炎荒之隅闽海滨,赫熛照耀光郁分。
维王奕叶神禹孙,首驱虎豹锄荆榛。
殿此荒服保黎民,斡旋机轴转化钧。
讴歌来归赤帝尊,铁骑汗血趋昆仑。
手扶烈日开冥昏,彤弓玈矢昭殊勋,草木衣被生阳春,渐摩风教俗以淳。
秀民挺拔宣人文,甘棠蔽芾森若云。
翼翼遗庙今尚存,岁时报祀罗酒樽。
手荐郁香芬,翕张造化参乾坤,神灵赫若搏桑暾。
」 田按:洪武八年二月,《正韵》成,凡十六卷。
纂修者:侍讲学士乐韶凤宋濂待制王僎,修撰李叔允,编修朱右赵埙朱廉典簿邹孟达,典籍孙蕡答禄与权敬孚与焉。
其书大旨斥沈约为吴音,一以中原之韵更正其失,以古来相传之二百六部并为七十有六。
颇为通人所讥。
李宝之云:「国初顾禄为宫词,有以为言者,朝廷欲治之,及观其诗集,乃用《洪武正韵》,遂释之。
」时此书初出,亟欲行之故也。
然终明之世亦鲜有遵之者。
敬孚诗颇有风致,宋景濂称其文学蔚茂,应制诸作,率皆称旨。)
袁德裕元末明初
全粤诗·卷五六
袁德裕号南滨
东莞人
玧曾孙。
生当元季,韬晦隐居。
东莞伯何真善。
真常欲延置幕下,与孙蕡、王佐等并赞戎务。
事见民国张其淦编《东莞诗录》卷四。
吴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东南海人字而待号兰皋
嘉靖举人
归州,治行第一,擢山西按察司佥事
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李时行结社广州南园,称南园后五子,以追踪明初孙蕡南园五子之风。
有《兰皋》。
全粤诗·卷三二五
吴旦字而待号兰皋
南海人
少时师事黄佐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一五二○)举人
归州知州,以治行第一,擢山西按察司佥事
为后南园五子之一。
著有《兰皋》。
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四、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等有传。
葛徵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杭州府海宁人字无奇号介龛
崇祯元年进士
官至光禄寺少卿
归游湖山间。
有《园诗集》、《南园五先生集》。
黄浚清末至民国 1891 — 1937
聆风簃诗·梁序
光绪丙午,识哲维于北京,年裁十六耳,讷于言,约敕如宿儒,而治学甚力。
三年,己酉,同笔砚大学文科,不久皆弃去。
国变后,时时相见谈诗,或纵论时事。
未几,樊樊山易实甫周沈观俞恪士梁任公辈皆集京师,每有赏会,辄并举余与哲维,于是世人遂以齐名相指目矣。
顾哲维汎爱而嗜吟,海内之称诗者,鲜不往复唱和,名乃益盛,然独昵近余,每有作,必就商,安而后已,如是者八九年,逮庚申政变,余为逋人,踪迹始稍稍远矣。
哲维少好骈俪之文,方弱岁时,即驰书老辈,争论文体,故其为诗亦沈博顽艳,喜作才语。
俭腹者读之,如入都之市,目不暇给。
顾独谣孤赏,亦尝为淡远閒适之言,乃知能者之不可以一方囿也。
哲维未冠入官,浮沉记室者几三十年,颇不自得。
丁丑秋,战事初起,遽以事见法,盖其平日审度国势,主款最力,既不得抒,每有出位之谋,又不自检括,动为雠者所藉口,既以身殉,而国亦随破。
及今思之,向者之烛照几先,明若布算,使其言行,其所全不更大耶?
余维古今文人,张华潘岳陆机陆云谢灵运谢朓温子升薛道衡陈子昂宋之问李邕卢仝张羽高启孙蕡之伦,或死于冤,或中于法,当时之毁誉爱憎,亦至不一矣。
及时易事迁,世人诵其文章,震其风采,往往有生不同时之恨,彼贵寿考终,与草木同腐者,使人转不详其名氏,然则人生所尚,殆在此不在彼矣。
哲维既喜谈政,胸中抑塞不平之气,一寓于诗,其所非议刺讥,或当或不当,然函孕史事,比附故实,如珠玉出箧,光采烂然,并世作者,未之或先也。
方哲维未逝时,书坊贾人将流布其诗,其后遂怵祸谢绝。
余急收其稿,以归其子劼之,釐为《聆风簃诗》八卷,且集赀使授诸梓,而以长短句附焉。
呜乎!
哲维亡矣,其不亡者仅此,余以三十年之交旧,申之以姻亚,追维平日文酒之乐、离合之迹,虽风逝电谢,不可抟捖,然一展卷间,彷佛遇诸纸上,令人悲咽不可仰。
回忆哲维临命之岁,序余《爰居阁诗》,脱稿视余,并几赏析,宛然前日事耳。
今劼之既刻《聆风簃诗》,乃徵余序,辄以泪濡笔,书此以塞其意,哲维有知,其许我耶。
辛巳春长乐梁鸿志
(录入:顾青翎)
熊润桐现当代 1900 — 1974
简介
熊润桐字鲁柯号则庵
广东省东莞市人
广东高等师范文史系毕业。
工诗善文,兼擅书法,曾被称为“南园五子”之一。
终身从事教育,先后讲学上庠
著有《劝影斋诗》,《入海集》,其诗亲手删存790馀首,出版问世。
一九四九年来港,曾任联合书院文史系教授,与陈湛铨,曾克耑,冯康侯等为当时联合书院五大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