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韩匡嗣辽 ? — 9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1 【介绍】: 蓟州玉田人
韩知古子。
以医术侍阿保机与述律后。
穆守时为太祖详稳
景宗即位,拜南京留守枢密使封燕王
保宁十一年,为宋军所围,因耶律休哥等来援,解围。
攻宋至满城,败还。
几为景宗所杀,皇后徐为开解,乃杖而免之。
降封秦王
官至西南面招讨使
刘审琼北宋 ? — 9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7 【介绍】: 涿州范阳人
家素贫。
给事太祖左右,补殿直
从平泽、潞,改供奉官,累迁军器库使
太宗时知潭州,有便民之政。
徙知河阳
淳化三年受代归,以衰老乞正受郡符,授坊州刺史
朱百六南宋
简介
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明太祖朱元璋高祖
朱仲八之子,朱四九之父,朱初一的祖父,朱世珍的曾祖,朱元璋追谥为玄皇帝庙号德祖
潘音元 1270 — 1355
字声甫天台人
生十岁,闻崖山之变,昏迷不食者累日。
长而绝意进取,衣服礼节,皆仍宋时之旧。
掇野蔬以自给。
或劝之曰:夷、齐尚矣,陶靖节心虽为晋,未尝不食,今何自苦乃尔!
于是躬耕世田十馀亩,非其力不食也。
筑室南洲山中,扁其轩曰「待清」。
或劝之著述,曰:《六经》、《语》、《孟》,先儒所言备矣,吾何以注脚为?
居閒感愤,或形之咏歌,以泄其悲思慷慨之志。
读书有得,往往笔之壁牖间。
至正三年,诏徵天下遗逸,廉访使檄赞之行,固辞。
尝叹曰:泉石膏肓,非其时,莫可疗也。
乙未岁卒,年八十有六。
明太祖渡江,已取太平路矣。
兵火后,卷帙散亡。
嘉靖间,七世孙日升搜葺其遗稿及读书录,并刻之。
释处林元 1279 — 1361年五月一日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处林字平山姓王氏仁和人也。
母黄氏,方诞之,旦有异僧过其家,持木刻梵僧像长尺许,遗其父曰:此即汝所生儿也。
言讫不知所往,其家人始异之。
年十二,即欲出家学佛,父母以其有夙因,弗夺也。
礼邑之广严寺僧广脩为薙度师。
年十七受戒具。
溯涛江,上金华山,谒及庵信于西峰
一见器之,命居侍席。
一夕,及庵燃纸沁膏以代烛,举示曰:“龙息吹灭,作何观念?
”因之有省。
会及庵迁主湖之道场,携与偕,遂典藏钥,分座说法。
冬至之夕,秉拂跻席,新学毕萃,发百馀问,随叩随应,响如钟鸣,辩同瓶泻,众皆叹服。
已而及庵化去,若失所依,闻虚谷陵在仰山,时门庭孤峻,莫有当其机者,因之江西求印焉。
初在众中,未有知者,一日为茶瓢僧作颂,虚谷读之不胜惊喜,曰:“宗门有人。
”乃处以副座,主宾之间,相与激扬。
此事犹灵树之待云门也。
久之去,游江汉湖湘间,遍礼祖塔而还。
皇庆癸丑,始出世于大慈山定慧禅院,瓣香所归,为及庵嗣。
延祐戊午嘉兴之当湖张氏新建兰若曰福源,请开山,乃为创立制度,重规垒矩,纤悉备具,昭示来者,有所遵守。
至元庚辰,迁中天竺。
三年,高公纳麟由枢密使行宣政院事,知有道行,贯通宗教,谓“净慈虚席,非有德望不容倖进”,遂迎主之。
学徒云集,动至万指,檀施泉涌,不期而至,因以馀力造建庭宇,观音罗汉诸殿,华饰备臻,近而祖堂,远而三塔,凡所宜有,皆一新之。
然林自奉则甚薄,二时粥饭,必首众赴堂,不厌粗粝,寒暑布衲而已。
至于勘辩学者,随机策励,皆得其归趣。
或滞于文字,必从容诱导,曰:“当知佛祖心传,不碍教相,乃成妙觉。
”居净慈十八年,始终如一日。
灵隐方燬于火,丞相达识帖睦尔起移住灵隐,将事脩复,已庀材具,会天下多故。
泰州张氏自苏入杭,明太祖以兵讨之未下,灵隐宿兵,殿材焚焉。
未几,兵事亦解,忽谓左右曰:“吾缘殆尽。
”遂入城别丞相与素所往还者,至净慈取纸笔作《辞世颂》,泊然而化。
元至正辛丑五月一日也。
寿八十有三,腊六十有六。
所著有《净居吟》二百馀首,虞文靖公集读之大喜,因为作记,叙其前代住持传次,赖之不坠。
高丽国王遣僧赉币迎阐宗旨,辞以老,其使乞所撰《四会法语》录之而去。
释怀信元 1279 — 1356年8月24日
怀信禅师者。
字孚中
明州奉化江氏之子也。
十岁求师于其亲。
亲命抱本入乡塾。
不二载。
诸籍了然。
竟罢读。
乃谋法华而诵之。
遂坚图出家。
任大法。
又三载。
师事法华院子思沙门
以试经得度。
竺西坦禅师居天童。
往谒之。
坦公瘦面如铁。
寻常热棒如雨点。
请益者。
隆冬亦战慄挥汗。
虽年少。
从容入问大法。
坦器重之。
久经炉鞴。
乃道通。
担垂问曰。
兴化打克宾。
克宾还有吃棒分也无。
出对曰。
俊哉狮子儿。
坦深肯之。
未几坦公迁化。
鸣众请云外岫补居天童。
与击节酬唱。
拍拍是令。
每称之曰。
信公乃洞宗赤帜。
济室白眉也。
大定丙寅
出住观音寺
天历己巳
迁居普陀。
至正改元
天童席虚。
当事者必以致
曰。
天童自哲人相继。
化后规制非旧观矣。
今诸公不弃山野。
山野惟据令而行。
诸公若以为可。
则山野以继述为志。
岂敢坚逊而累诸公行李。
如不便诸公。
请更议之。
众皆稽颡曰。
诺。
于是莅天童。
积弊顿除。
法席不期而再振。
方以贤誉归之。
当是时。
南北兵荒。
丛林多窘。
天童食堂盈千众。
安居不乏。
尚有馀粮。
以赈饥贫。
楚石琦公尝作偈与曰。
长庚峰顶白云间
捧劄西来笑展颜。
几叠岩峦围丈室。
万株松树绕禅关。
当年金碧谁将去。
今日天龙合送还。
老我恰如窥豹者。
管中时复见斑斑。
江表大龙翔寺御史
奉诏迎
欣然自来。
时至正十四年甲午也。
越二载。
明太祖兵下金陵
寺众风散。
独趺坐不去。
顷之兜鍪蚁集。
俨然在定。
如不知也。
太祖入寺。
合爪相迎。
太祖问曰。
众僧因甚不见。
曰。
明眼难瞒。
太祖甚喜。
乃命招僧还寺。
太祖尝听信说法。
归为近侍曰。
龙翔僧。
言行纯悫。
真太平有道沙门也。
遂改龙翔为天界。
命褒章而赐之。
德腊虽高。
未尝以声色加学者。
学者自化。
日课莲经七卷。
寒暑不间。
有僧问曰。
和尚诵经。
还解义么。
曰。
清晨吃白粥。
而今又觉饥。
僧曰。
此语却与经文不合。
曰。
明眼师僧灼然犹在。
僧呵呵大笑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曰。
且喜受奉行。
丁酉元旦日食。
太祖问之。
对曰。
食后自明。
太祖又深喜。
复论古今符谶之理。
曰。
圣哲以至公为心。
不求符谶。
而符谶自合矣。
愚昧以私欲为念。
虽凤麟昼现。
仍成怪物。
故曰在此不在彼。
太祖称善。
尽欢而罢。
八月二十四晨起。
沐浴更衣。
召众告曰。
吾行矣。
汝等当以法自期。
瞑目而逝。
侍僧撼且呼曰。
和尚不留片语。
以示人乎。
复展目索笔书曰。
平生为人契戾。
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
万里晴空片雪。
乃瞑目长往。
太祖督戎江阴
前一日。
告别。
及还金陵闻讣。
与梦合。
太祖甚嗟悼。
左右皆言。
前日梦。
金甲大人相报曰。
天界古佛入灭矣。
太祖益惊异。
赐帑金以资后事。
举龛日。
太祖临奠。
依法阇维于聚宝山前。
获舍利五色。
贺齐叔。
为卜牛首山建塔。
又命儒臣铭之。
天童所塔者。
爪发衣履也。
承诏。
去龙翔天童。
左右谏曰。
当今扰攘兵戈。
有志者求入山林不暇。
师独受元主隆誉之名。
某等似不取也。
且天下事未知何若耳。
答曰。
我汝均为佛祖儿孙。
力当撑拄佛祖家庭。
任缘赴感。
职宜然也。
若俱以祸福撄心。
埋身藏影。
岂大慈旷济之道哉。
且戈矛剑戟之场。
独非安乐邦乎。
于是愿起从行者甚众。
赞曰。
径山三代。
门庭施设。
虽各不同。
究其机要。
皆通权达变之宗匠也。
度公至老。
尚力图兴复。
信公至殁。
示应明主。
是其荷负祖道之任。
真难释肩。
吴人游楚者。
病中闻之。
仍吴吟也。
先辈之苦心若此。
忽之可乎。
朱世珍元 1281 — 1344
简介
原名朱五四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是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母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
朱元璋称帝后,追谥为淳皇帝庙号仁祖
李存元 1281 — 1354
字明远更字仲公,饶之安仁人
好为古文辞,通医术。
既而游于上饶陈立大之门。
延祐开科,一试不第,即决计隐居。
三以高蹈丘园荐,不应,秘书李孝光举以自代,当事者将以翰苑处之,不果。
葺书室曰竹庄,题曰俟庵,人称为番阳先生
四方兵起,门人何琛迎养于临川
至正十四年卒,年七十四。
有《俟庵集》三十卷。
仲公祝蕃远舒元易吴尊光三人游,志同行合,号「江东四先生」云。
虞山钱牧斋列朝诗集》载俟庵诗,称为洪武中年卒者,误也。
危学士素所撰墓志年月甚明。
俟庵集》,刻于明永乐三年国子祭酒徐旭序之,谓其距俟庵之没五十二年,则俟庵已卒于明太祖未定金陵之先也。
牧斋于史学最为详密,而不能无误,考證之难盖如此。
王冕元末明初 1287 — 1359
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
父命牧牛,放牛陇上,潜入塾听村童诵书。
暮亡其牛,父怒挞之。
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教之,遂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读古兵法,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乡里小儿皆讪笑,弗顾也。
尝北游燕都泰不华荐以馆职曰: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
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曰:「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
」或以为刺时,欲执之。
觉□亟归,隐会稽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
命其居曰「竹斋」,题其舟曰「浮萍轩」,自放鉴湖之曲。
赋诗辄千百言,鹏鶱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明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绍兴,屯兵九里山
大海问策,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
若为非义,谁则非敌。
明日疾,遂不起。
宋文宪公濂作《王冕传》,言太祖婺州,将攻,物色得,寘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
秀水朱检讨彝尊曰:为元季逸民,自宋文宪传出,世皆以参军目之,亦何尝一日参军事哉!
徐显《裨史集传》,盖不降其志以死者也。
向来选本,俱编元章入明诗,兹特援朱检讨之言以正之,使后之君子得以考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7—1359 【介绍】: 元末浙江诸暨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又号梅花屋主
本农家子,七八岁时为人牧牛,窃入书塾听诸生读书,听毕辄默记。
安阳韩性闻而录为弟子。
卒,门人事为师。
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通《春秋》诸传。
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读古兵法,狂放不羁。
大都,泰不花荐以馆职,不肯就。
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达官贵人争来求画。
以题诗讥刺,官府欲捕,携妻子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朱元璋婺州,物色得,置幕府,授咨议参军
旋卒。
有《竹斋诗集》。
臣等谨案:《竹斋》三卷,《续集》一卷,明王冕撰。
字元章,《续高士传》作字元肃,诸暨人
本农家子,家贫,依沙门以居,夜潜坐佛膝上映火读书,后受业于安阳韩性,遂传其学。
然行多诡激,颇近于狂。
著作郎李孝光秘书卿泰哈布哈皆尝荐于朝。
知元室将乱,辞不就。
明太祖婺州,闻其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叙其始末甚备。
续高士传》以为太祖欲授以参军,一夕卒。
浙江通志》据以列入「隐逸传」。
旧本亦题为元人,非其实矣。
诗集三卷,其子周所辑,刘基序之。
续集诗及杂文一卷,又附录吕升所为王周行状,则冕女孙之骆居敬所辑。
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忧遒性之气,不可拘以常格。
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集中无绝句,惟画梅乃以绝句题之。
续集所收皆自题画梅诗也。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恭校上。
元章,一字元肃,诸暨人
明初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有《竹斋》三卷。
(《四库总目》:王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奡遒劲之气,不可拘以常格。
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宋濂学士集》:元章当天大雪,赤足上潜岳峰,四顾大呼曰:「遍天地间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
」及入城,戴大帽如筛,穿曳地袍,翩翩行,两袂轩翥,哗笑溢市中。
进士举不中,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
或遇奇才侠客,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
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欲荐以馆职
元章曰: 「公诚愚人,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
何以禄仕为?
」即日南辕。
既归,复大言天下将乱。
时海内无事,或斥为妄。
元章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
」携妻孥隐九里山,种豆三亩,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一区,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馀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尝仿《周礼》著书一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
鹏鸯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善画,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
来几汝、兵起,一一如元章言。
皇帝取婺州,将攻,物色得元章,授咨议参军,一夕病死。
元章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刘基文成集》:元章诗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
郎瑛七修类稿》:王冕元章,号山农。
身长多髯。
明经不偶,即焚书读古兵法。
戴高帽,披绿蓑,著长齿屐,击木剑,行歌于市,人以为狂。
士之负材气者,争与之游。
尝游京城,名贵侧目。
平生嗜画梅,画成未尝无诗也。
有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或以是诗刺时,欲执之,一夕遁。
太祖物色得,因与粝饭蔬羹,山农且谈且食。
上喜曰:「可与共大事。
」 授咨议参军
一夕暴卒。
应制作绝云:「猎猎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生尘。
胡兄冻死长城下,始信江南别有
」今《竹斋》中未刻。
昨见蒲庵禅师复见心题其《梅花》一歌,亦奇特也。
因举其槩,同录歌云:「会稽王冕高颊顾,爱梅自号梅花仙。
豪来写遍罗浮雪千树,脱巾大叫成花颠。
有时百金闲买东山屐,有时一壶独酌西湖船。
暮校《梅花谱》,朝诵《梅花篇》。
水边篱落见孤韵,恍然悟得华光禅。
我昔识公蓬莱古城下,卧云草阁潇洒。
短衣迎客懒梳头,只把梅花索高价。
不数杨补之,每评汤叔雅
笔精妙夺造化神,坐使良工尽惊诧。
平生放浪礼法疏,开口每欲谈孙吴
一时骑牛入燕市,瞠目怪杀黄髯胡。
地老天荒公已死,留得清名传画史。
南宫侍郎铁石肠,爱公梅花入骨髓。
示我《万玉图》,繁花烂无比。
香度禹陵风,影落镜湖水。
开图看花良可吁,咸平树老无遗株。
诗魂有些招不返,高风谁起孤山逋?
」 《国雅》:王参军元章赡思新,善绘,得意处辄题,往往奇拔。
尤长于七言,如「云合紫驼开虎帐,天连春草入龙沙」,「海气或生山背雨,江潮不到石头城」,「千峰回影陷落日,万壑欲尽风声」,抽思虽奇,摛词未秀。
诗薮》:王元章世但知其王孟端世但知其
前哲以艺为讳,良不虚也。
) 支允坚梅花渡异林》:胜国王元章,豪侠士也。
其词语跌宕不羁,可想见其为人。
如「五更骤雨随风过,满眼落花如雪飞」,「可爱华山陈处士,风流文采却贪眠」,「恒温岂解知王猛徐庶从来识孔明」,「野蒿得雨长过树,海燕隔花轻笑人」,「可喜一湖杨柳色,不禁三月杜鹃声」,「青苔蚀尽床头剑,白日消磨镜里霜」,皆为时事而发。
至「花落不随流水去,鹤飞长带白云来」,「独鹤远从天际下,老夫如在画中行」,「秋风绕屋树声杂,夜雨落山溪水多」,「万里杳杳,一天风雨夜萧萧」,亦佳句不可没也。
顾嗣立元诗选》:元章尝游燕都,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曰:「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
」或以为刺时,欲执之。
觉,亟归隐于会稽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
汪日起《润亭漫钞》:至元中杨琏真伽恢复佛寺三十馀所,时弃道为僧者七八百人,皆挂冠于上永福寺帝师殿梁间、飞来峰石壁皆镌佛像。
会稽王元章冕诗云:「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
」 田按:顾侠君朱竹听作元章传,云元章为元逸民,未尝一日参军事
且引徐显《稗史集传》为證,录入元诗。
《四库提要》云:「明太祖婺州,闻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中,叙其始末甚备。
旧本题为元人,非其实矣。
一馀谓稗史传闻异辞,《提要》据宋景廉传以为信,识卓矣!
元章诗雄快豪宕,七古尤为独绝,称其为人。
李习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太平府当涂人字伯羽号云观
治《尚书》,旁通诸经。
元时以南人受排斥,延祐间举人,荐授书院山长
朱元璋渡江,偕门人陶安出迎,授太平知府
以疾卒于官,年八十余。
有《橄榄集》。
释大同元末明初 1289 — 1370
释大同字一云
别峰其别号也。
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
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
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
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子般若种也。
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
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某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我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东塔
随改宝林
宝林清凉国师肄业之地。
人咸荣师。
师亦高卧不赴。
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
始投袂而起。
乃仿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招徕俊乂
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
师奋然谋复新之。
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
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
则法轮滚滚。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
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
惟诵华严经为常课。
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
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
挽之住圆通
师游闽。
时古林茂主福建保宁
而驭下过严。
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旅邸。
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
吾固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若辈将不利之。
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
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师性至孝恨蚤丧父。
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
非惟顺色凉温而已。
必使心餐道味。
及亡蒸尝无阙。
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
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
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
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字一云
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
母陈氏。
十月
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
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
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母叹曰。
子般若种也。
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
讲清凉宗旨。
往依之。
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
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
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
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于是命出钱塘
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
师之夙习见闻。
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
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
法道之盛。
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读清凉像。
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
又孰为教也。
宝林
复侍春
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
讲杂华经。
时宋官徐天祐
王易简
相与崇奖。
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
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
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
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延祐初
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元命住嘉禾东塔
随改宝林
乃放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
招来俊人。
故天下学者。
莫不担簦蹑屩。
集其轮下。
至正初
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
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
雨即大澍
太祖高皇帝御极。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
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
内库白金数镒。
并珍物。
荣其归。
师持律甚严。
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
示微疾。
次年十日
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
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
宝林类编。
各若干卷。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亦字别峰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
”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春谷讲清凉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精四法界观。
春谷移主宝林,乃谓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尘之间,同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同言,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耶。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东塔,寻改宝林,然宝林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之,殊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祷。
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奋然谋复新之。
大明龙兴太祖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入见武楼,时年八十,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神宇超迈,状甚修伟,玉立亭亭,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继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
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保宁,而驭下过严,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偶遇旅邸,乃设丰食饷之,从容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必使心餐道味。
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说法辞众,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现、高丽、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悦、净土梵翱、宝林日益,十三人俱继其法,化亦弘矣。
僧慧日元末明初 1291 — 1379年7月1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僧。
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
出家于天台广严寺
元至正中上天竺寺
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
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
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
一旦假寐,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金碧峰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脩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杨维桢元末明初 1296年12月25日 — 1370
词学图录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喜铁笛,故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
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
泰定四年(1327)进士
天台县
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师,议订各种仪礼法典。
事成后,即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门外设宴欢送,不久逝。
擅诗文、书法、戏曲。
所创《西湖竹枝词》通俗清新,和者众多。
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秦从龙元末 1297 — 13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7—1366 【介绍】: 元末河南洛阳人字元之
江南行台侍御史
元末兵乱,避居镇江
朱元璋闻其名,聘至建康,事无大小,悉与之谋。
后以子死,告归卒。
周伯琦元末明初 1298 — 1369
伯琦字伯温饶州人
集贤待制应极之子,自幼随父宦游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
以荫补南海簿,三转为翰林修撰
至正间,令南士得居省台,除兵部侍郎
遂与贡师泰同擢监察御史
两人皆南士之望,时论荣之。
十四年,起江东肃政廉访使
宁国陷,改调浙西。
十七年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承制参知政事
招谕平江张士诚,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者十馀年。
除南行台侍御史,不赴。
张氏亡,乃归鄱阳,寻卒。
所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原》及诗文稿若干卷。
伯温别号「玉雪坡真逸」。
仪观温雅,尤善篆隶书法。
至正初元,改奎章阁为宣文阁、艺文监为崇文监。
伯温迁授经郎,命篆宣文阁宝,仍题扁于阁。
王右军《兰亭序》及智永《千文》,刻石阁中。
自是累转,皆在宣文、崇文之间。
故《近光》、《扈从》两集,其宠遇隆渥可證也。
及被留吴中,张氏为造第宅于乘鱼桥北。
厚其廪给,日与诸文士以文墨留连,因亦忘归。
明太祖平吴,元臣之用事于吴者,多被诛戮,而伯温陈敬初俱获免。
敬初以廉谨见容,而史称伯温遭时多艰,善于自保,良不虚云。
郑玉元 1298 — 13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8—1358 【介绍】: 徽州歙县人字子美号师山
博究五经,于《春秋》尤精,绝意仕进,讲学于师山书院,受业者众,学者称师山先生
顺帝至正中,征为翰林待制奉议大夫,不起,以著述为事。
朱元璋邓愈至,强之出仕。
不从,被拘囚,自缢死。
有《春秋经传阙疑》、《师山》。
字子美徽州歙县人
敏悟嗜学,门人受业者,所居至不能容,构师山书院以处焉。
为文章不事雕刻,亟称于虞、揭、欧阳诸公。
至正十四年,除翰林待制,遣使者赐以上尊名币,浮海徵之,辞疾不起。
十七年明太祖徽州守将要之使出,曰:吾岂仕二姓者耶!
北向再拜自经死。
尝作诗云:「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
学者称师山先生,所著有《师山》。
同郡程以文称其制行高,见道明,故卓然能自为一家言如此。
徐舫元末明初 1299 — 13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9—1366 【介绍】: 元明间浙江桐庐人字方舟自号沧江散人
幼轻侠,好击、走马、蹴鞠,工诗。
元行省参政苏天爵将荐之,避去。
刘基朱元璋征,邀之同行。
蓑笠以见,酌酒赋诗而别。
筑室江边,终老其间。
有《瑶林》、《沧江》二集。
字方舟,睦之桐庐人
幼有侠气,好驰马试剑,兼善攻毬鞠之戏。
稍长,幡然悔,即从师受章句,治进士业,为文烂然成章。
已而又悔曰:曷习古歌诗以吟咏性情,庶几少遂其愿耳!
先是睦多诗人,世号「睦州诗派」,悉取而讽咏之,积之既久,圆熟璀璨,明珠走盘,而玉色交映也。
复出游江、、淮、浙间,与名士相摩切,而诗道益昌
江浙行省参政苏天爵闻其贤,欲荐之。
曰:吾诗人尔,其可縻以章绂耶?
竟避去。
日苦吟于云烟出没间,翛然若与世隔,因自号曰「沧江散人」。
大雪,独泛舟钓江中,见者疑其非世间人。
元季兵乱,益韬闭不出,易为隐者服,人莫知其踪迹所在。
至正丙午正月九日以疾卒,年六十八。
有《瑶林》、《沧江》二集,《唐诗通考》藏于家。
宋景濂撰《故诗人徐方舟铭》所载如此。
郡志云「方舟少与青田刘基游,洪武初被徵,过桐庐,邀之同行。
方舟蓑笠以见,纵酒赋诗而别」云云。
景濂铭,诚意被徵,乃在至正庚子
明太祖戊申建元洪武,时方舟殁已二年矣。
舛讹可笑。
而《列朝诗集》小传未经駮正,且云:宋景濂铭其墓曰「明诗人徐方舟」,复何所据乎!
朱升元末明初 1299 — 13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9—1370 【介绍】: 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允升
元顺帝至正五年举乡荐,为池州学正,避乱弃官隐居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
朱元璋徽州,召见问时务,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明初为翰林学士
于五经皆有旁注,而《》尤详。
有《枫林集》。
字允升休宁人
举人,为池州学正
太祖徽州,以荐召对称旨。
吴元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寻进学士
洪武初请老归。
(有《枫林集》十二卷。
田按:太祖徽州,闻允升名,访之。
允升进三策。
太祖大悦,命预帷幄密议。
所居梅花初月楼,亲洒宸翰榜焉。
允升金陵还山,诸公为赋《梅花初月楼诗》饯行。
允升作长歌答之。
厥后允升子同文学世其家。
张来仪复为作《梅花初月楼》歌云:「吾闻仙人好楼居,乃在阆风之圃玄洲之墟。
云窗雾阁千仞表,青天十二金芙蕖
风舟不可以径度,安能跨海骑鲸鱼
新安先生仙儒,卜居半生未诛。
晓携青鹿向烟雾,一径初入千萦纡。
桃源忽向眼中见,风物但是秦人馀。
五丁何年斧凿枢,洞户夹立宁平舒。
纷纷过客不敢有,山君守护烦呵嘘。
先生结楼万木杪,迥如丽谯雄且孤。
连峰忽断西南隅,开楼见月蛾眉初,梅花千树雪不如。
飞觞醉月弄花影,炯然身堕白玉壶
侍郎结发读父书,十年闭楼山不看,一朝徵起青云衢,佩玉日向君门趋。
楼前梅花自开落,楼头明月还盈虚。
南窗孤烛照归梦,觉来枕席非吾卢」且当致身佐唐虞,岂容混樵渔。
长干美酒熟可沽,梅花如雪覆绿芜
神州月色天下殊,何用区区怀故都。
花间卧月红氍毹,人生花月何处无。
允升尝编颊选小诗,始汉、魏,终晚唐,分三十八体,门目琐碎,颇为识者所讥。
《枫林集》录诗不多,颇袭击壤馀派。
摘其佳联如「酒尽一尊山意晚,舟行六月水风凉」,「松叶乱云孤嶂瞑,杏花疏雨晚窗寒」,未尝不清脆可诵也。)
王纲元末明初 1302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2—? 【介绍】: 元明间浙江余姚人字性常一字德常
善识鉴,有文武才。
洪武四年,因刘基荐至京师
太祖策以治道,擢兵部郎中
潮州民变,以广东参议往劝谕,归途为海盗曹真劫持,请为其帅,不从而死。
余阙元末 1303 — 1358
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居武威
父官合肥,徙家焉。
少孤,授徒以养母。
吴草庐弟子张恒游。
元统癸酉进士第二名,除同知泗州
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待制
至正十三年江淮用兵,改淮东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
副使,佥都元帅事,分兵守安庆
屡败诸寇,拜淮南行省左丞
陈友谅合兵来攻,十八年正月城陷,死之。
举家赴井,官民将士从死者以千计。
事闻,赠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豳国公谥忠宣
廷心留意经术,为文有气魄,能达其所欲言。
诗体尚江左,高视鲍、谢,徐、庾以下不论也。
篆隶亦古雅可传,尝读书青阳山中,学者称青阳先生
门人郭奎掇拾其遗文为《青阳集》六卷。
同年进士李祁序之,谓廷心以羸卒数千守孤城,屹然为江淮保障者五六年。
援绝城陷,与妻子偕死。
孤忠大节照映千古,为斯文之光。
明太祖之忠,立庙忠节坊,命有司岁时致祭。
(按忠宣公夫人,宋太史传作耶卜氏,张美和《元史节要》作耶律氏贾良伯《死节记》作夫人蒋氏。
公侄孙宗烈云:叔祖有妾耶律、耶卜氏。
叔祖母实蒋氏。
德臣,女安安,皆其所生也。
维扬张毅所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