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王潼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杭州钱塘人字本澄
幼读朱子语录,遂绝意举业。
馀姚王守仁讲学,负笈往从,守仁嘉其笃志,命其子与其共学。
勤于著述,于程子张子遗书皆有补注。
张治具明 1529 — 1601
维基
张治具(1529年—1601年)字明遇号洞斋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军籍,同进士出身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福建乡试第六十九名举人
隆庆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会试第一百四十三名,三甲第八十三名进士
广西永淳县知县,调浙江临海县知县
万历五年(1577年)闰八月选授贵州道试御史巡视京通二仓,兼河道,又巡视银库、十库、西城事。
丁母林恭人忧归,十一年(1583年)七月起补湖广道巡按应天,又奉命巡按湖广,监十三年乙酉顺天府乡试。
居台十一年,万历十五年八月改迁江西副使,治赣州兵备兼理分巡岭北道
十九年五月担任江西右参政,整饬饶州
二十一年九月官至四川按察使,著有《尚书会解》、《四书初说》、《诸儒辨旨》等书。
子张国裳
卒年七十三。
袁黄明 1533 — 1606
维基
袁黄(1533年12月26日—1606年8月14日)原名表字仪甫又字坤仪后改名黄更字庆远号学海又号了凡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今江苏)人,改入籍浙江嘉兴府嘉善县
万历进士,曾任主事拾遗之官,赠尚宝司少卿
崇信佛法,六十九岁时,将一生的体验写成著名的劝善文《了凡四训》。
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
明初,因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变夺取建文帝皇位,袁家因与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往来,被燕王抄家。
袁了凡的先祖(袁顺)倖免于难,四处逃亡,后定居于吴江
袁黄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嘉善魏塘镇,袁父(袁仁)不欲其为官,而希冀其习医。
后遇云南孔先生传邵雍皇极经世》,并为其卜算一生之荣枯寿夭。
孔先生帮他算出三场名次,童生考试第十四名、府学考试七十一名,提学考试第九名,取得生员资格。
明年赴考,三场都正确。
袁黄吓得半死。
孔先生又说,袁黄的功名将止于贡生,官至四川的一个县令,五十三岁时寿终正寝,无子。
袁黄接受孔先生之建议,放弃医学,继续科举。
隆庆三年(1569年)金陵栖霞山云谷禅师,讲行善积德,改造命运之理,还授给他《准提神咒》。
袁黄如大梦初醒,自号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说,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
袁了凡曾做记功、过的表格,称之为「功过格」,功过格在晚明甚为盛行,刘宗周子张履祥更称“竟为近世时人之圣书。
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任宝坻县
后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此时日本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万历朝鲜之役,随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鲜
李如松与日倭谈判,佯称将赐厚禄,日倭信以为真,没有设防。
如松遂袭破日倭于平壤
袁了凡认为李如松此举有损国威,并斥责其部下滥杀无辜,冒领军功。
倭兵袭击袁了凡了凡以三千兵力击退之,而李如松却败于倭兵。
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袁了凡被停职返乡。
居乡期间又参与编修嘉善县志》等。
卒年七十四岁。
天启三年(1623年)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黄军功,赠尚宝司少卿(从五品)。
郭思极明 1540 — ?
维基
郭思极(1540年—?
),字致中号龙渠北直隶大名府魏县枣林村民籍,山西襄垣县人
早年丧父,侍母至孝。
顺天府乡试第九十四名,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会试第391名,三甲273名进士
知县隆庆六年十月擢拔为监察御史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奉差巡按辽东四年巡按南直隶应天府七年杀何心隐以媚权相张居正,八年九月大理寺右寺丞,九年二月转左寺丞十月晋升大理寺右少卿,十年七月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
万历十一年十一月礼科给事中王士性弹劾郭思极,称其科场作弊,取中张居正子张懋修,次月命命回籍听用。
后以母忧归里,不再出仕,终老乡里。
黄洪宪明 1541 — 1600
维基
黄洪宪(1541年10月3日—1600年9月15日)字懋忠号葵旸自称碧山学士中军都督府嘉兴中左千户所(今浙江嘉兴市)人,祖籍江西新淦,以解元中式隆庆辛未进士
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隆庆元年(1567年)浙江乡试第一名。
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联捷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参修《大明会典》,书成,升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读
善写文章,“其于文特精制艺,神圣工巧”。
张居正子张敬修张懋修相继在会试中中式,史孟麟弹劾少詹事黄洪宪监试舞弊。
奉旨出使朝鲜
官至少詹事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八月卒,年六十岁。
王士性明 1546 — 1598
维基
王士性(1547年—1598年)字恒叔号太初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民籍。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出生,常自称天台人
万历元年(1573年)癸酉浙江乡试第十五名举人
万历五年(1577年)登三甲进士,授朗陵(今河南确山)知县
万历十一年八月,任礼科给事中,弹劾应元巡抚郭思极,称其科场作弊,取中张居正子张懋修,后典试四川
万历十三年(1585年)母去世,丁忧三年。
万历十六年(1588年)三月复除礼科给事中九月吏科右给事中,不久因触犯皇帝,被派往外官,四月出为四川布政司右参议十七年四月调任广西,升云南副使十九年七月调任河南提学副使二十年十二月山东督粮左参政
二十二年三月太仆寺少卿,管京营,二十三年七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因力辞触怒神宗,遂改南京鸿胪寺正卿,一生喜游历,漫游名山,旅途中写了许多笔记,他还在张家渡象鼻岩建白象书院。
万历二十六年卒于鸿胪卿任上。
汤显祖明 1550 — 1616
维基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晚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室名玉茗堂
江西临川县人
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戏曲家、教育家。
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南京刑部主事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谪广东徐闻县典史浙江遂昌县知县
其戏曲非常知名,乃与莎士比亚同期及影响力相若的伟大剧作家。
除了戏曲之外,又擅长八章文,与王鏊唐顺之瞿景淳归有光等并称明朝举业八大家。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汤懋昭好老庄、喜谈神仙,父亲汤尚贤为人严正,从小便饱读诗书,性格刚正不阿。
隆庆四年(1570年)江西乡试第八名举人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进京赶考,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
万历八年(1580年)汤显祖第四次往北京参加春试。
张居正子张懋修去看望汤显祖汤显祖也曾回访而不遇。
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33岁时,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进士
汤显祖中了进士后,仍不肯趋附新任首辅申时行,故仅能在南京任虚职。
在职期间,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党人交往甚密。
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又写了《论辅臣科臣疏》,揭发时政积弊,抨击朝廷,弹劾大臣,因而触怒了明神宗
之后被谪迁广东徐闻典史
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
汤显祖在地方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终还是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官回乡,在临川建了一座闲居,号玉茗堂,从此致力于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
张鹤鸣明 1551 — 1635
维基
张鹤鸣(1551年—1635年)字元平号凤皋晚号飘然翁河南都司颍川卫军籍,直隶凤阳府颍州(今安徽阜阳市阜南县)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告老还乡后,于李自成兵乱中殉难。
善诗文,有「趵突泉诗」流传至今。
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河南乡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式丙戌科会试,因父病驰归,未就殿试。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进士
山东历城知县,值“矿使四处扰民,公力抗陈珰。
”“凡便民兴利之事,鹤鸣无不为之。
”离任后,历城人怀其德,建「仙令祠」祀之。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南京兵部主事,升吏部郎中,留曹管事。
三十一年丁母忧三十四年服除,补礼部祠祭司郎中
三十五年七月山东副使,分守济南道
三十八年三月陕西右参政兵备临巩。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升陕西右布政使,同年八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湖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大破红苗,擒贼首老蜡鸡,威名甚著。
天启元年(1621年),升兵部左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赴任中途,召还回朝,佐理兵部事。
同年兵部尚书王象乾出督蓟军务张鹤鸣遂升兵部尚书,视侍郎事。
辽东经略熊廷弼张鹤鸣有隙,遂大力支持辽东巡抚王化贞
熊廷弼请付二十万金为军,张鹤鸣不予,专庇王化贞,边疆事大坏。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廷议熊廷弼王化贞二人去留,张鹤鸣依然主张撤换熊廷弼,专任王化贞
廷议完,王化贞已经放弃广宁驻地逃跑。
张鹤鸣内惭,且惧罪,自愿前往辽东,诏加太子太保,赐蟒玉及尚方剑。
而拖延不行,又逗留十七日,始抵山海关
每日只是下令捕捉间谍,用财物诱惑蒙古炒花、宰赛诸部。
延宕数月后,就告老还乡,由王在晋接任。
归乡后,住颍州古楼北张家胡同。
天启六年(1626年)春魏忠贤当政,张鹤鸣起为南京工部尚书
十二月安邦彦未灭,张鹤鸣先前有平苗功,改偏沅巡抚七年(1627年)兵部尚书总督四川贵州云南湖广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赐尚方剑
同年崇祯帝嗣位后,被弹劾,诏加太子太师致仕还乡。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十一日李自成军攻陷颍州,八十五岁的张鹤鸣被缚倒悬于树,大骂而死,其次子张大壮,与弟张鹤腾张鹤龄皆死,诏令以尚书之礼葬之。
张凤翔明 1558 — 1602
维基
张凤翔(1558年—1602年)字辉止号凌玄江西建昌府南城县民籍临川县人
小名黑龙,二十四岁补邑诸生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江西乡试中举,二十六年(1598年)联捷戊戌进士,奏名后观政都察院
翰林院庶吉士,读中秘书。
考选为刑科给事中,督青政。
三十年改任礼科右给事中,弗及见而卒,年四十五。
子张三纬。
张萱明末清初 1558 — 1641
全粤诗·卷四二一
张萱(一五五八 — 一六四一)字孟奇
博罗人
明神宗万历十年(一五八二)乡试以《春秋》夺魁。
肄业南雍,被推为诸生都讲。
屡赴会试不第,考中内阁制敕房中书纂修正史,侍经筵,得发秘阁所藏书读之,有《秘阁藏书录》。
因修玉牒称旨,转北户部主事,署奏曹。
差满,奉母还里,乞终养
贵州平越守,未任。
筑园榕溪之西,不入城市,海内称西园公
立仁仓以济族里。
每遇荒歉,煮粥赈饥,多所存活。
郡邑有兴革事,必式闾咨访,推诚商酌,略无徇私。
生平无他嗜好,独癖书。
善书画。
著述颇丰,有《西园存稿》、《汇雅前后编》、《古韵》、《疑耀》等。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一有传。
张萱诗,以明刻清康熙四年张萱子张焘等重刊《西园存稿》四十三卷本为底本,参校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刊《归兴诗》。
他本辑得佚诗,附于末卷。
姚之麒明 1562 — 1609
维基
姚之骐(1562年3月24日—1609年11月1日),或作姚之麒,字汝调,号渥源,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人
身长八尺,清洁安民,卒于任上余财不能购买棺椁,湘潭县民为其备办之,被称为是应该崇拜奉祀乡贤湘潭名宦,葬在黄华小陈庄磨盘石下,称为神君。
湘潭志》、《湖广江南通志》、《桐城麻溪姚氏先德传》皆有记载。
礼部儒士项锐女1569年7月21日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9月21日癸巳年七月三十日),封孺人,葬泉水塥章
1562年壬戌三月二十四日嘉靖四十一年)出生于安庆府桐城县栗子岗南(今枞阳县麒麟镇),族谱上作湘潭公姚之骐而丁未进士上叫作姚之麒,是姚希廉(姚旭曾孙)的次孙,姚希廉长子姚承虞的次子(哥哥姚之彦,1556嘉靖丙辰年生,早卒)。
桐城麻溪姚氏大约在元朝1335年1340年间迁入皖的桐城,而姚之麒正是从始迁祖鼻祖姚胜三算起第十代耳孙。
姚莹在先德传中说:四代皆有隐德,孝友力田,读书好义,施予无吝。
这是典型的桐城耕读传家之风,或许是受婺源移民的影响吧。
五代姚旭明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因上书为同僚诉讼冤情,忤逆权贵,谪迁郑州州判
后任南安知府,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
桐城麻溪始迁往桐城城关居住,子孙众多,年七十卒。
自此后,硕宦名儒辈出、人文蔚起,麻溪姚跻身县城五大世家张姚马左方之列,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
于仕宦,与显赫的桐城戴冲张氏锡类堂(宰相张)并称“张姚”,清代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之说。
文学,姚家代有传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称“方姚”,成为桐城派的代名词,旧时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语。
而到了曾孙姚希廉这一代家里已经落魄贫穷,搬居在桐城县栗子岗南(今枞阳县麒麟镇)。
姚之麒比堂弟姚之兰早八天出生,等他们满月后,祖父姚希廉时年四十九岁,为人忠厚慈祥,用筐子把二孙放在里面从而玩耍嬉戏。
此时门外有一道士乞求食物,姚希廉虽然家贫却仍然施舍给道士,并抱怨说家里贫穷的问题不能解决。
道士笑着说:“一个筐子中盛了二位进士何必忧虑贫穷呢?
”,说完忽然就消失不见了。
而祖父姚希廉却在半年多后的1563年十二月十六日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年)去世,曾祖母是方圭的女儿在1565二月四日嘉靖四十三年乙丑年)去世。
1567年(隆庆元年)姚之麒六岁,因为孤独贫穷(哥哥母亲祖父曾祖母都去世)而不能有钱去购买书,用手抄写来阅读,写下来的文章华美,有文采劲道。
母亲吴氏在1568年戊辰九月二十五日隆庆二年)去世,父亲姚承虞时年三十三岁后来终身未娶,于万历年间去世。
姚之麒被困在童子试,不少次失败,他说:“等以后一定会遇到适合我的命数,我不过为了自己读书而已。
”(堂弟姚之兰,姚之骐三叔姚自虞之子,同为姚希廉之孙。
汝芳,号芳麓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进士,授福建海澄县知县,兴修水利,变盐碱地为良田,民称其地为姚港。
起补博野县知县,迁南礼部主事,升任郎中,出任杭州府知府,迁汀州府
后擢郎中,出知杭州,后加按察司副使
尝以库羡金应朝廷加征军饷,使不累民。
督饷使者以闻,将超擢,以母老请归,崇祯三年(1630年)年六十九卒,称副使公。
姚文然、姚范、姚鼐、姚莹皆是其后人。
1585年(万历十三年乙酉)乡试十二名,期间娶礼部儒士桐城溪堂项氏项锐的女儿为妻,项氏封孺人1569年(隆庆三年己巳年六月八日)1653年(清顺治十年南明永历七年癸巳年七月三十日),二子一女皆早于项氏去世,活到了曾孙姚士万出世。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举人,会试一百三十四名,长女姚氏本年出生,同年十一月五日姚之骐的祖母张氏去世;1596年(万历丙申三月二十六日)长子姚孙林出生;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姚之麒三十八岁才开始进入桐城的学校教书,桐城士子多以他为师。
1601年万历二十七年辛丑年五月十七日)次子姚孙森出生,他即为日后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的外公。
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与同县的左光斗(“东林六君子”)同期为丁未进士,三甲四十九名,刑部政,被授予湘潭知县的职位,妻子与两个儿子也跟随父亲前往湘潭
姚之麒为人方正,尚气节,力学积行,考进士时出自李腾芳门下,李腾芳湘州,是湘潭本地人氏。
姚之骐上任之前,特地去向老师辞行,说:“我到湘潭任县,一定治理好地方,以报答老师的恩德,应该使老师的声名在乡里人眼中重要,要有着长者的美誉。
”到了湘潭,果然碰上李家豪仆为非作歹,行不法之事。
姚之骐不徇私情,说:“我为你主人的门生,就跟你弟弟一样。
哪有犯法的父亲哥哥远离官宦却要子弟纵容包庇家人行不法之举的呢”。
依法惩治,当众对李氏豪仆处以鞭笞之刑。
在此之后湘潭境内居民都一副严肃谨慎的样子。
姚之骐治理事情精准核要,举发罪行的效率如若神明一样。
一位乡绅士大夫拜访他,这个士者的意图是有其他想要的,姚之麒与其交谈。
过了一段时间后,士大夫徘徊迟疑而退走加入盗贼,底下的小卒却不敢告发。
当时洞庭湖一带盗贼劫掠频繁,守令为之所忧患,而姚之麒请求让自己去捕捉盗贼,守令以不是湘潭的事务问您不合适推辞,姚之麒说:“潭邑离往洞庭湖不远,而且湘潭人经过时也会被盗寇用异样眼光看待(指钱财),我现在就离境前往洞庭湖出盗不意,必然成功擒获他们"。
姚之麒率领健壮的军卒飞奔直入贼巢,果然一举擒获盗寇首领并诛杀了他们,于是远近范围内从此都安定宁静
姚之骐性格严肃而待人宽厚不为自己着想往往先人后己,为官刚直清廉,杜绝一切不正之风,民间有民谣称赞他:「只吃湘潭一口水,不惹长沙半点泥」,在湘推举名宦,在桐崇举乡贤,洁己惠民,尤加注意学宫教育,勤于授课教士,分校礼闱,号称得人。
因为廉洁出名被朝中推荐,即将进入京师任职。
1609年十一月一日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年)姚之骐年四十八,因辛劳过度而致身体衰弱染病而卒于任上。
湘潭兵备副使王知远素不与他相洽,闻到了其死亡的消息,驰马快跑到县署,看到姚之麒囊中仅有府给路费一百二十金,家无长物,四壁书架上放置的公文账目却井井有条、分毫不差。
等到见到姚之骐停在房屋,尸身尚未入殓,衣服物品极其贫寒简陋,两名幼子姚孙林和姚孙森哀痛到难以正常行走,但应对提问待人接物却如同成人一般,询问他们丧事怎么办却回答说一点都没有准备,室内听到后一片肃然。
遗物中有金钱价值的只有图书生前著作的诗文,上面净都沾染了汗水,这些都是姚之麒徒手抄写下来的。
湘潭的财政出入想要改革的事项文书都封存在一只很坚固的木匣子里,王知远打开木匣子,里面装的却都是湘潭县本地优良人士奸恶小人的行为记录。
王知远看到后,也跟其他人一样抚摸着尸体,大声痛哭。
王副使叹道:“咫尺就有名贤在而我却不能觉察,冥冥之中辜负这个良友,姚公独为君子我怎么比得上呢!”。
官宦县民父老子弟听闻姚公去世的消息来奔丧,哭声响彻天际。
王副使安慰他们说:“父老乡亲们再继续哭泣有什么益处呢?
姚君刚刚去世方未入殓,身长八尺(约合现在184.8厘米),怎么才能得到这样的巨大棺材呢?”。
某位官署官员七十多岁,扶着拐杖进入说:“老人我身长和贤侯等同,我有自备的棺材在,请姚公以此棺入殓。”。
姚之骐勤勉履职,家境竟如此贫寒,于是人们感动之余,上至抚台官员,下至同僚吏属,还有普通百姓,都纷纷赠送吊唁礼金。
姚夫人项孺人一律敬谢不受,只接受了老人备的棺材。
王知远安抚众人整理吊唁礼金,竟有上千两银子,项孺人坚决不收。
带着棺材返回家乡安葬归往桐城之日,舟车目送项孺人的队伍络绎不绝长达数百里。
王副使派遣官吏护送,等到了安庆项孺人仍然坚持自己的志气不接受赙金。
赙金嘱咐给了安庆府知府,于是写信给桐城人桐城民众为姚之麒的遗孤姚孙林姚孙森出钱养置,也请求把姚之骐在名宦祀祭祀,桐城民众听闻姚之骐的事迹后也在乡贤祀祭祀怹。
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姚之骐长女的丈夫桐城诸生道震早卒,姚氏当时十九岁,她的儿子姚之骐的外孙吴德坚还是婴儿。
于是姚氏忍住没有徇死抚养二十六年,看到吴德坚成家立室。
至1637年(崇祯丁丑年),流贼掠桐城
姚之骐长子姚氏的弟弟姚孙林奉母项孺人命自舒城桐城,前往潜山避难,姚氏跟吴德坚都同行。
贼人到了,姚孙林,让仆人护送母亲归家,与姐姐以及外甥吴德坚断后,骂贼格斗而死。
吴德坚驮着姚氏逃跑。
氏曰:“事急矣,汝一介书生焉能背着我远行,倘若贼人追及,那就是都死的下场,汝不能保全母亲的姓名,难道还要断绝父亲的香火祭祀吗!
”姚氏呵斥让吴德坚离开,吴德坚哭泣不忍离开,姚氏推吴德坚坠落层崖之下,想着有可能保全儿子性命。
过了一会贼人都追上来了,斥骂姚氏说:“出金可免你一死。
”姚氏说:“我流落失散在离家遥远的地方,哪里来的钱。
”贼人令手下解开姚氏衣裳检验之,姚氏骂曰:“你这贼奴是什么东西,但敢说这样的话!”贼人大怒,姚氏在刃交下死。
桐城县志·忠节》有记载姚孙林的节行;《明史·卷三百〇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列女三》有记载姚氏的节行。
姚之骐次子姚孙森,跟父亲被比作神君荀淑一般因道德才行被朝中比作东汉的关西孔子杨震
也学习兵法事项,杀了他哥哥姐姐的同伙流寇们攻桐城,被佐邑令守御城,桐城才得以不被攻陷。
1651年八月二十六日顺治八年辛卯年姚孙森去世,湘潭公姚之骐妻子项孺人1653七月三十日顺治十年癸巳年)去世1659年(清朝顺治十六年己亥年)姚之麒的孙子姚孙森的次子张廷玉舅舅姚文燮进士,授福建建宁府推官,1669年(康熙八年)直隶保定府雄县知县,之后升任至云南开化府同知,摄曲靖府阿迷州事。
1673年(康熙十二年)时值,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商议撤藩,平西王吴三桂心不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于同年十二月处决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周王,以“大明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之名义起兵反清,以次年(1674年)为“周启元年”,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南明延平王台湾统治者郑经(郑成功嫡子)等人先后响应,史称三藩之乱。
吴三桂大军初时势如破竹,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等人立刻响应,总督甘文焜被叛军所害,吴军兵不血刃取得云贵全境。
姚文燮也陷入吴军营中。
密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约,为吴三桂所察觉,被关联详查,姚文燮乘隙逃遁,在归家回国的道路中到了湘潭湘潭父老乡亲询问关切他。
姚文燮说:“这我乃是前朝神君的亲孙子呀!
(此前朝神君之孙也 荀彧祖父荀淑亦有神君的称谓)”,此时吴三桂军势已经侵入湖南了,姚文燮湘潭父老的庇护才得以脱身。
之后拜见到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军中。
安亲王听闻后,召姚文燮,召见回答问题,询问军事都甚为熟悉。
三藩之乱平定后,姚文燮辞职回桐城奉养母亲(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之后醉心于诗词古文和山水画,他的次子姚士万中进士,姚士万的长子姚孔鈛中举人,姚孔鈛的玄孙姚镶,字季生,原名立隽,号石樵,诰授资政大夫二品,安徽省道台,是李鸿章曾国藩前辈
桐城范岗移居现今安庆城区,宅屋足足两百多平米,一妻六侧室共生十子七女。
这其间少不了神君姚之麒的庇护呀。
姚之骐堂弟姚之兰的云孙姚莹按照《湘潭县志》、《湖广通志》、《 江南通志》中记载的湘潭公姚之骐的仕途功绩为怹记录,内容由姚之骐的曾孙姚孙森的孙子姚文焱的长子姚文燮的侄子姚士万的堂弟张廷玉的舅表兄:姚士黉亲自撰写,新旧二文合并记录在《麻溪姚氏族谱先德传·卷二仕绩上》当中。
张邦纪
维基
张邦纪字完璞号金台燕山左卫军籍,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顺天府乡试举人二十六年戊戌进士
初选庶吉士二十八年翰林院检讨三十年奉命编纂六曹章奏。
三十四年典试湖广三十七年右春坊右赞善,寻管理诰敕。
四十二年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清理贴黄,四十三年右庶子四十四年皇太子朱常洛出阁讲学,为讲读官
四十五年左庶子仍兼翰林院侍读,掌左坊印。
四十六年会推为国子监祭酒,主顺天府乡试。
少詹事,以礼部右侍郎孙如游暂假调理,代知贡举,又为殿试读卷官
四十七年十一月引疾归。
明熹宗即位,荫子张永祚入监读书。
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管理贴黄,充实录副总裁
五年请告休
张善政
维基
张善政字麟壤号苎萝河南开封府陈州西华县人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河南乡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进士,补中书舍人,内外制敕多出其手。
又充京闱分试官,拔名士十人,悉登甲第。
崇祯初,授南京江西道御史八月巡视南都京营,兼理屯田。
后又巡察马政,尝念九边多事,度支告匮,历任所积俸金三千两尽以输边为兵饷之助理,上嘉其急公,特旨褒奖。
以疾请归,晋中宪大夫,予告。
致仕后辟圃栽花,以山水琴书自娱者八年,乃卒。
崇祀乡贤祠。
张善继字升宇,与兄同领万历癸卯乡荐,而名在兄前,有以宋祁兄弟同榜事比者,一时以为荣。
晚年学易,学者多师之,称为升宇先生
子张若星。
张叔镗
维基
张叔镗(16世纪—17世纪),字振卿号见刚又号复斋江西临江府新淦县籍,清江县郡城人。
张叔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与侄子张寿祺同中进士,获授秀水知县
秀水号称繁剧难治,他克尽己任,摘奸发伏,一时号为神君;魏珰得知张叔镗的名声打算招揽,找人向他暗示,他却多次拒绝谒见,遭降为宁国府教授
宁国府他闭户读书,每天向诸生教授艺文,著有《敬亭看胜稿》;后魏珰败亡,升为国子监助教
张文熙
维基
张文熙字灿衡号孕白北直隶河间府景州人
张守用,代州大使
父应豸,庠生。
文熙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举人四十一年癸丑进士,初任东阿乐安县令,有惠政,民咸德之。
天启二年(1622年),擢拜浙江道监察御史,奉命巡南直隶执法不挠,还稽察光禄太仆寺卿。
所至裁冗抑滥,初马政废而买俵之议起,积弊日久,累尽归民,每解一马费辄数倍,解户往往多破产。
额设盐引向有一定章程,至是改为坐派,按丁散食,尝一丁而派数丁之盐,商丁大困。
时朝廷宵小用事,上下容忍为奸,侵夺无艺,而景尤被害。
文熙既谢言责,不敢引桑梓嫌,侃侃持正论,卒汰解费什之五六,减改派者半。
白莲妖人倡乱山左,武邑盗群掠景西,声言为援,景仓卒间势甚岌岌。
先是五日曹铨思诚以艰归里,闻变扶柩入州城,议战守备,思诚固度东援师且至,与文熙亟驰书监军,请便道得专讨贼。
师至,群盗歼焉。
文熙以与时不合归里,后筑室郊外,扃户兀坐,陈古今经史图籍,朝夕吟咏披览,门生故吏罕得见者。
母老,曲尽色养。
遇岁歉,岁发馀廪赈贫乏。
卒年五十。
所著有《如是言》、《平情录》,崇祀乡贤学者称为雪庵先生
子张国枢,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
张国维明末清初 1595 — 1646
维基
张国维(1595年—1646年)字九一一字止庵号玉笥浙江金华府东阳县人
明亡后,自尽殉国。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浙江四十六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联捷壬戌会试十二名,三甲一百六十名进士都察院观政,授广东番禺知县,兴学校,课农,以德化民。
四年本省同考,以政绩卓越,崇祯元年考选,授刑科给事中三年升吏科右,四年升吏科左,五年礼科都给事中六年太常寺少卿
崇祯七年(1634年)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疏浚了松江嘉定上海无锡等地河道。
十二年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
崇祯十五年兵部尚书十六年革任。
十七年(1644年)三月,以兵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江南浙江,督练兵、输饷诸务。
离开北京后,李自成攻破北京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弘光帝召为戎政尚书
因山东讨贼有功,加太子太保
后与马士英不和,乞省亲归。
同年五月,清军陷南京
国维在家闻变,召集义勇,至台州,与陈函煇宋之普柯夏卿陈遵谦、熊汝霖孙嘉绩等拥戴鲁王朱以海监国,移绍兴国维武英殿大学士督师钱塘江
次年六月初,方国安叛降,国维还守东阳
二十五日,清兵破义乌,追至七里寺,国维召二子张世凤、张世鹏问其生死,长子表示不愿苟且偷生,次子犹豫不决,国维即怒以石砚掷击,不中。
世鹏泣曰:“从容尽节,慷慨捐躯,儿等甘之如饴,唯祖母年迈八旬……”。
午夜国维遂整理衣冠,向母诀别,赋《绝命词》三章,写“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谊在必死。
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行其志,毋贻大母忧,使吾抱恨泉下!
”遗书于次子。
南向再拜曰:「臣力竭矣」!
跳园中水池亡,年五十二。
国维既死,家人扶其尸于大厅
清兵骑兵多为山东济宁人,见国维尸体叩头拜谢。
张世凤不屈而死,被杀于钱塘江畔。
浙江总督张存仁敬佩张国维,不忍断其香火,于是释放张世鹏。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忠敏
著《吴中水利全书》。
史𡎊
维基
史𡎊号镕古直隶保定府清苑县人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举人二年(1622年)壬戌进士六月陕西西安府推官天启四年七年两次担任本省同考官。
崇祯元年(1628年)考选,授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不久告病
二年起补山西道御史三年巡视南城,管理皇城,本年巡按淮扬,六年管理京营,七年加俸一级,管京营。
史载其为官无行,善结纳宦官,为王永光死党。
巡按淮、扬期间,侵佔库中赃罚银两十馀万。
摄巡盐政,又贪污前任张锡命所存库银二十馀万。
及以少卿家居,检讨杨士聪弹劾吏部尚书田唯嘉收受周汝弼八千贿赂任延绥巡抚史𡎊参与其中,又揭发史𡎊搜刮盐课之事。
史𡎊得旨自辩,于是功讦杨士聪,盐课之事则请敕淮、扬监督中官杨显名核奏。
不久,张锡命子张沆、给事中刘焜芳再次弹劾史𡎊侵佔有据,又揭发其勒索富人于承祖万金之事。
事发,史𡎊则遣家人重金贿赂,图谋改旧籍。
毅宗怒,将史𡎊革职。
史𡎊紧急携带巨金入都,求助薛国观
商议之后,即上疏攻刘焜芳及其弟炳芳、炜芳。
杨显名核疏上,力为史𡎊辩解,只有六万两无法抵赖,史𡎊下狱。
会有兵事,狱久不结,死于狱中。
京师人传言史𡎊所贪巨资皆为薛国观所有,并有家人为證。
国观扔尽力辩解,称史𡎊为党人搆陷,毅宗不听。
张明熙明至南明
维基
张明熙(16世纪—17世纪),字赞皇应天府句容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张明熙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到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获授高要知县,平定流寇李之奇、钟六,又筹画军事擒拿海盗刘香、山贼陈万谢廷桂、钟凌秀,平定九连山
之后他担任吏部主事员外郎岭南道副使张献忠攻陷临武,部下朱衣点佔据城湖,沈犹龙围攻不下,他抵达连州激励将士、申明赏罚,率领军队收复临武,擒获朱衣点
清远的峒族人反叛,他又在山上搜索、设下埋伏,招降收编里甲,肃清岭南;再转任兴泉道,剿灭仙游流寇,斩杀四人,遣散部众,升任太仆少卿
福京失陷后归乡,妻子陈氏、儿子张士骊、儿媳胡氏都广州失陷时遇难。
张星
维基
张星(16世纪—1630年代),后改名张应星河南汝宁府光州人
张星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次年(1625年)联捷进士,获授庶吉士,后辞官为民,再任密云知县崇祯四年(1631年)时为陕西道试监察御史次年(1632年)巡按陕西,很快逝世。
妾侍纪氏在张星死时不满二十岁,依靠嫡子张近思,数年后张近思死去,再依靠其孙子;孙子死去,张氏绝后,纪氏和张近思妻子鲁氏、孙子妻子共住一室,悽苦不已,年七十多岁去世。
张缙彦明末清初 1600 — 1672
维基
张缙彦(1600年—1672年)字濂源号坦公又号外方子别号大隐河南新乡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进士户部观政,历任清涧三原知县、后入京为户部主事郎中,累迁翰林院检讨兵科都给事中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时任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军队,崇祯帝景山自缢。
清军入关后,张缙彦回乡反大顺,遭大顺刘汝魁部击败。
张缙彦遂退守山寨抗清。
顺治三年(1646年)洪承畴招降。
顺治十年(1653年)山东右布政使顺治十五年(1658年)工部侍郎
因罪籍没家产,流徙宁古塔
在北地与吴兆骞、姚琢之、钱威、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等结成诗社为“七子之会”。
终老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