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词学图录
范当世(1854-1904) 初名铸,字无错,后改名当世,字肯堂,号伯子。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
桐城派后期名家。早年从张裕钊学古文。妻为桐城古文家姚莹女孙,又与吴汝纶游,深受桐城派影响。诗综苏、黄,时人誉为"联界之虎"。散原老人赞叹:"苏黄而下,无此奇矣,"、"吾生恨晚生前岁,不与苏黄数子游。得有斯人力复古,公然高咏气横秋。"吴汝纶以为"当今文学无出肯堂右者"(《与姚叔节》)。金天羽曰"贫穷老瘦,涕泪中皆天地名物"(《答苏戡先生书》),并与江湜并举:"大江南北,二子盖豪杰之士也"(《答苏戡先生书》)。
睫闇诗钞·裴景福传
景福,字伯谦,号睫闇。十五岁入邑庠,十九膺癸酉拔萃科,廷式高等,用小京官分刑部。己卯举江南乡试经魁。丙戌成进士,仍授主事,分户部。壬辰外改知县,分广东,补陆丰,调署番禺。改潮阳,调补南海,皆著声绩。在陆丰,有红黑旗党好械斗,斗方酣,景福单骑入阵横阻之,反覆陈利害,各感悟罗拜去。在南海,法领事受人赇,嗾西妇玛丽与商人讼,景福置之不理。法领怒,挟玛丽来署,以杖击厅事门。景福排衙纳领事,折以理,领事惭;诘玛丽以佐證,玛丽穷。乃申大府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牒法使,请撤领事职,以其失交际之礼故。景福开敏有智略,为历任督抚所倚重,趋辕造膝,咨商大政,藩臬往往不得参预。方谭钟麟督粤,岑春煊以功臣子特简广东藩司,锐欲有为,与钟麟议不合,至抵几相诟。而景福事钟麟谨,不附春煊。春煊怒,欲劾之。会奉诏入觐,值义和团倡乱,八国联军入京,以扈驾功授晋抚。癸卯,两广总督德寿保景福以道员用,送部引见,未行。春煊移督两广,至即檄藩司撤景福任,而密电劾景福赃罪,夺职下狱。谓:「岭海富实,故贪吏萃于广东。而南海知县裴景福才足济贪,遂为贪吏冠,既赂遗当道,政事一切倚办;习海事,又挟外交以自重。景福既去职待罪,而某国领事见臣,称道其长,意在缓颊,阴为景福地。贪黠如是,参劾不足蔽其辜,应请明诏褫景福职,提刑追赃。」(电载《河海昆仑录》。)报可。春煊檄臬司程仪洛等杂治,一年无所得。仪洛谓景福曰:「大帅谓尔赃吏,尔服耶?」景福曰:「呜呼!随夷混浊兮,蹠蹻为廉。东林党人及本朝陈恪勤、张清恪、蓝鹿洲,当时劾奏,皆有赃吏称,何况不才耶?」仪洛呵之曰:「东邻西邻,无与尔干。」盖仪洛误以「林」为「邻」也。翌日传总督谕,罚锾十二万元,充广西军饷。景福纳其半,不足,奏谪戍新疆。景福才气恢廓,能文章。以名进士出宰百里,受殊遇,意气发舒,虽沈滞下位,名声隐然动公卿间。一旦横被摧折,荷戈行万里,无几微怨色,慷慨就道。所过封疆大吏闻景福至,辄延见加以礼貌。抵戍所,巡抚联魁辟景福入幕府。宣统初元,给事中李灼华上疏讼景福冤,旨交粤督张人骏查覆,得恩赦。景福之遣戍也,广西提督苏元春亦被春煊劾,与景福同戍新疆,同赐环。未入关,元春中道卒,子幼,乃携榇挈其孥至汉口,遇桂人与元春善者,助之使回桂。扁舟东下,卜居无锡,以金石书画自娱,收藏甲大江南北。辛亥国变,春煊归隐于沪。景福偶至沪,犹礼谒春煊于其邸,称之曰宫保,盖经忧患而德加进,感䲡我者之玉成于我也。民国三年,景福出任安徽省公署秘书长,擢政务厅长。十五年卒,得年七十有二。所著《睫闇诗钞》六卷、《河海昆仑录》六卷、《壮陶阁书画录》二十四卷,镌有《壮陶阁字帖》六十四册,为世所珍焉。(金天翮)
词学图录
柳亚子(1887-1958) 原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亚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苏州吴江人。早岁在乡从陈去病、金天羽游。创办并主持南社。民国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有《磨剑室诗词集》和《磨剑室文录》。
词学图录
夏承焘(1900-1986) 字瞿禅,别号瞿髯。温州人。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曾在温州任教,1930年到之江大学任教,居秦望山月轮楼,先后与龙榆生、朱疆村、冯沅君、陆侃如夫妇、冒鹤亭等把晤,又结识马一浮、金松岑、唐玉虬诸翁,后与唐圭璋、任二北、邓广铭等通函,又与顾颉刚、吴鹭山订交。主要著作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考证》、《白石歌曲旁谱辨》、《瞿髯词》、《瞿髯论词绝句》、《夏承焘词集》等。
人物简介
李猷(一九一四—一九九六),字嘉有,号龙涧,常熟人。早年入金松岑、章太炎、杨云史等人门下习诗文。后移居台湾,任淡江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研究所所长等职。善诗文,工书法、篆刻。有《红并楼诗集》等。
词学图录
陈中辅(1917-?) 原名中孚,字次园。江苏昆山人。194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任教师、编辑、翻译等。早年问诗于金松岑,问词于吴眉孙。有《朝彻楼诗词稿》。
词学图录
谢孝苹(1920-1998) 字鹿垌,号雷巢,笔名周塬。江苏泰州人。20岁入东吴大学法科。从陈诗、金松岑学诗,从冒广生、夏承焘学词,从马叙伦习训诂、书法,从吴景略学古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院,中国古琴学会理事。兼通史学、考古、诗词、琴学,为著名古琴演奏家。有《雷巢文存》,中《双雷琴馆诗稿汇存》含词73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