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普照南朝宋 ? — 442
普照
本姓董。
名悲。
勃海安陵人也。
少秉节概。
十七出家。
南皮张国寺。
后从师游学广陵建熙精舍。
率心奉法阖众嘉之。
师慧孜亡。
杜于庆吊而苦行绝伦。
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
因感劳疾虽剧。
而笃情深信初自不改。
专意祈诚不舍日夜。
不能下地。
枕上叩头忏悔时息如常。
诵法华经一日三卷。
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绝。
两食顷苏云。
向西行中道有一塔。
塔中有一僧。
闭眼思惟惊问何来。
答以其事。
即问僧曰。
此处去某甲寺几里。
答曰。
五千万里。
路上有草及行人。
皆无所识。
时风云高靡区墟严净。
西面尤明。
意欲前进。
僧乃不许。
因尔回还豁然醒悟。
后七日而卒。
时年二十五也。
僧慧頵隋末唐初 564 — 630
释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陇西
世戴蝉冕。
遥派合于天潢。
远条连于若木。
十一世祖西晋都亭侯
重避难徂南亭汭因遂家焉。
十岁出家。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
智即建初之入室。
蒙命说以开筵。
乃竭志依承。
义门斯启。
于斯时也。
南国令主雅重仁王。
每岁肆筵高选名德。
年才弱冠预拟斯伦。
高第既临声唱逾远。
天子目睹天人仰赞。
光宠国恩恭先是立。
及天厌陈德隋运克昌。
金陵讲席扫土俱尽。
乃杖策游吴。
大乘顿辔爰整其旅。
广开学市。
远招八埏之士。
以扇一极之风。
苏州刺史刘权
果达三德才著九能。
于简易时务依影法筵悦饮河之满腹。
欣负山而无倦。
自有陈沦没物我分崩。
或漏网以东归。
或入笼而北上。
谷风以恩相弃。
伐木以德相高。
积伫朋从咸来谒敬。
大业之始曲降皇华。
竟以疾辞逸情山水。
吴之高人为之胥附。
咸请处于通玄依瑞象而弘演
有隋昏逸作梗妖氛。
乃避地毗陵沈默宴处。
而显灵瑞相二寺僧徒翘请弘法。
寺有沙门智[(丰*力)/石]智猛
风猷警迈不乏精神。
既遇人倾心北面。
勤则不匮敏而有功。
并继敷扬俱驰东箭于时刑新轻典世涉屯蒙。
长淮已南犹称吴国
杜威专制端委君临。
崇尚佛理。
钦兹归戒。
大唐高祖扫旧布新。
起师临洛徵威谒帝。
俛首应诏不悦于躬。
頵为说宿因。
释威忧愤。
达顶生之非固。
晓吴[渰-合+皛]之失图。
威乃接足乌咽由斯而别。
馀杭沙门道愿法济等。
先禀成论义同门户。
不远千里请道金陵
乃郁相然诺。
既而敷畅至理药木滋繁。
爰逮施奉并无轻费。
于远行龙泉二寺。
造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来生之缘也。
贞观元年通玄上德惠仪法师
道心精粹量包山海。
修己安人非几不践。
东晋之日吴有白尼。
至诚感神无远弗届。
天竺石像双济沧波。
照烛神光融曜沪渎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晋距陈多显灵瑞。
隋末军飙玉石俱尽。
二像尊仪蒙犯霜露。
仪师独苦心行切情昏晓。
以佛无殿僧何得安。
乃跋涉山谷升景[揙-户+(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
履深冒险还到大吴。
广开月殿指画斯立。
頵以风雨相感。
席卷而还。
无替两时功兼二事。
吴县陈士绰者。
排繁从义倾仰法音。
请讲法华涅槃。
文轴才竟疲役增劳。
即以麈尾付嘱学士智奘曰。
强学待问无惮惠风。
师逸功倍不惭屡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贞观四年十月终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坟于白虎之南岭
学士弟子等千馀人哀泗伤心。
芳仪之有绝。
乃树高碑。
江王学士诸麟为文。
贞观五年弟子法韶等。
孝情殷至攀号靡及。
谨于坟前建塼塔五层。
师慧仪乡拜胜德。
香火情轸兼事经纶。
故使瞰迥凭高当衢向术。
生平子弟。
仰琼级而沾襟。
宿昔德朋。
望玉轮而屑涕。
常州沙门法宣曰。
余与上人情均道协。
君终我疾。
枕泪眠号素车不驰。
玄壤长隔欲伸悲绪。
聊书短铭。
方坟在列。
灵塔斯布。
爰属胜人允兹崇树。
于惟法主人胜德全。
爱河早越心灯幼传。
岩岳一篑哮吼三年。
青蒲应举紫极闻天。
名邦伫化利物攸往。
衢樽日斟悬镜常朗。
义海傍溢谈峰直上。
谁谓明珠忽潜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标坟。
琼龛宿雾玉掌排云。
涧松送响岩桂呈芬。
山飞海运迁贸相踵。
火入秦陵书开汲蒙。
惟兹道力巍巍长竦。
释妙恩
妙恩
生倪氏
泉人也。
持律精苦。
胁不沾席者四十馀年。
遍参名宿。
旋入雪峰
湘和尚蒙印可。
声价日腾起。
至元中
僧录鉴义
白行省。
请合开元百二十院。
为一大刹。
请师为第一世。
师慧解圆融。
不以禅废教。
尝注释弥勒上生经。
以见意焉。
林南山罗汉殿灾。
师梦五百僧求依止。
未几。
传闻至。
乃即梦夜也。
因建罗汉殿于寺东厢。
如数像之恢焕。
一仿武林旧时。
是以虚空心。
为福德相。
益见其门无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