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政書類
地理類
正史類
紀事本末類
傳記類
別史類
金石類
史鈔類
編年類
   黜凡患病者提调官取该学及医生甘结开粮限
   三月内补考违限者褫降再违者黜无故临考不
   到者黜凡缘事非由学政 明文开
复黜革者不得
   收学除名廪膳缘事三月以上不结停食饩不作
   缺事结供明准补支坐罪不至革者计拘发 (第 13a 页)
 到者径黜凡缘事者承问官取问明白即序案
   通详若别衙门批允或开复或问革均钞招申
   详非奉学政 明文开
复黜革者不得收学除名
   按临时除重犯候详外轻罪与干證虽未详允
   皆仍送考不得概造缘事项下廪膳 (第 60a 页)
界止一带往来要路
近被雨水冲决土岸断水各数百馀丈不等虽工程浩
繁速宜酌处修筑又勘吴县各区枝干河港先奉 明文
浚深通河岸候收割之后责令傍田业户修筑又勘
吴江县田禾有游青一二申报八月中旬禾当吐秀更
被狂风骤雨前此 (第 44a 页)
曹元方庄元辰王玉藻李长祥王正中董守谕

陆宇弟宇巇江汉方以智子中德等钱澄之

恽日初郭金台朱之瑜 沈光文
陈士京吴祖锡

太史公伯夷列传,忧愤悲叹,百世下犹想见其人。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既不能行其志,不得已 ……解县事,以兵科都给事往军前。时驻兵江上者,有方国安、王之仁、孙嘉绩、熊汝霖、章正宸、郑道谦、钱肃乐、 沈光文
、陈潜夫、黄宗羲,咸各自为军,兵饷交讧,莫敢先进。既不予玉藻以饷,复陈划地分饷,又不听,玉藻乃力请还 ……建阳。

是时唐王被执死,鲁王亦败走海外,湖广何腾蛟、江西杨廷麟等皆前后覆灭,而明遗臣尚拥残旅,遥奉 永历。
金坛人王祈聚众入建宁,属县多响应。日初曰:「建宁,入闽门户,能守,则诸郡安,然不扼仙霞关,建宁终不守 ……,殁后始出,人皆服其深密谨厚云。著有文集二十五卷,释奠仪注一卷,阳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纪事一卷。 沈光文,
字文开,一字斯庵,鄞人。少以明经贡太学,福王授太常博士,浮海至长垣,晋工部郎。闽师溃而北,扈从不及。闻粤中建号,乃走肇庆,累迁太仆卿。由潮阳航海至金门,闽督李率泰方招徕故国遗臣,密遣使以书币招之, 光文
焚书返币。知粤事不可支,卜居于泉州海口,浮家泛宅。忽飓风大作,舟人失维,飘泊至台湾。时郑成功尚未至,而台湾为荷兰所据, 光文
受一廛以居,与中土音耗隔绝。成功克台湾,知 光文
在,大喜,以宾礼见。时海上诸遗老,多依成功入台, 光文
与握手相劳苦。成功致廪饩,且以田宅赡之。

成功卒,子锦嗣,改父之臣与政,军亦日削。 光文
作赋讽之,几不测。乃变服为浮屠,逃入台北鄙,结茅罗汉门山中以居,山旁有伽溜湾者,番社也。 光文
教授生徒自给,不足,则济以医。叹曰:「吾二十载飘零绝岛,弃坟墓不顾者,不过欲完发以见先皇帝于地下耳,而卒不克,命也夫!」已而锦卒,诸郑复礼之如故。

康熙癸丑年,王师下台湾,闽督姚启圣招之, 光文
辞。启圣贻书问讯曰:「管宁无恙?」且许遣人送归鄞,会启圣卒,不果。而诸罗令李麟光,贤者也,为粟肉之继 ……,以为后图。成功盛以恢复自任,宾礼遗臣,其最致敬者,尚书卢若腾,侍郎王忠孝,都御史章朝荐,及徐孚远、 沈光文,
与士京数人而已。久之,见海师无功,粤事亦日坏,乃筑鹿石山房于鼓浪屿中,感物赋诗以自遣。寻卒。

吴祖
  冈山在凤山县治之北,状如覆舟,无洞壑幽阻之处,不解丑类何以屡集此生心。近时城守左军守备率兵驻此,久而勿弛,庶孤兔无从窜突欤?朱学博仕玠小流求志云,山巅牡蛎螺蚌遗壳甚夥;山去生熟番既远,且上无居人,是不可解。彰化胡雄白明府云,彰化诸高山在治内者亦然;岂台地诸山昔皆在海中耶? 沈文开
杂记云,台湾当混沌时,总属茫茫大海,中崎高山,因水归东南,渐现沙土,所以地薄而常动;理或然也。
   (第 6 页)
  一元子玉带,流传民间且久,玉版凡二十枚,碾成百鹿,良玉善工,足宝也。考一元子名术桂,字天求,明辽藩裔也。明亡,由辅国将军依唐藩闽中,封宁靖郡王;崎岖兵间无成事,穷蹙窜海外。迨郑氏归命,无所之,遂自经死。临终书绝命词曰:『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闻者悲之。死时年六十六,葬凤山竹沪里。姬侍从死者五人。盖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六月事也。五人者,姬袁氏、王氏、媵妾秀姑、梅姑、荷姑也,葬郡城南门外魁斗里,人称五烈墓云。
  郡人谭艺者必推 沈斯庵。
往岁范九池侍御修郡志,采其诗文入志者甚多。颓唐之作,连篇累牍,殊费持择也。考 (第 50 页)
斯庵
名光文,字文开,鄞人,明副榜,由工部郎中晋太仆 (第 50 页)
  荷兰为郑成功所败,地大震.郑克塽灭,地亦震.朱一贵于辛丑作乱,庚子十月亦地震.维时南路傀儡山裂,其石截然如刀划状,诸罗山颓其巅,喷沙如血;土人谓两山相战.
  一元子玉带,流传民间且久.玉版凡二十枚,碾成百鹿.良玉善工,足宝也.
  郡人谭艺者,必推 沈斯庵
.往岁范九池侍御修郡志,采其诗文入志者甚多.颓唐之作,连篇累牍,殊欠持择也.考 (第 86 页)
斯庵
名光文,字文开,鄞人,明副榜,由工部郎中晋太仆寺少卿,命监军广东.顺治辛卯,自潮州航海至金门,总督李 (第 86 页)
  二十六日晨,遣奴子投刺藩署,答方伯之也瞋也。过范礼泉斋,晤张敬甫茂才(焕纶),亦曾共学龙门讲舍者,见职金沙局提调,中丞颇倚任之。闻众口多微词,未悉其隐,岂利权之重,固非寒畯所宜专欤?午得五兄书,又得冯梦华太史(煦)书,谓蘋湘近失栖息,欲笔游海外,触藩羸角,余方自艾,以大蹇言目大我友朋;当豫作书止之。邵公子绶青(颐)来,询及史学源流,粗举大端以告。公子用病畾大废学,然颇喜购书也。夕阅杂

记、豕墓。在台湾者,三五妃也,李茂春也,陈烈妇也;在凤山、诸罗、澎湖者各一,宁靖王也, 沈光文
也,卢若腾也。按流寓宁靖王传,王葬于凤山长治里竹扈里,与元妃合焉;妾媵五,棺埋于魁斗山,去其墓三十 …… (第 81 页)
里洲仔尾。克亦奇男子也,而一邱之共,妇专其名,则节烈贵己。沈、李、卢三君,生前遭际,穷达不同(沈字 文开,
号斯庵,鄞人,明太仆寺少卿;李字正青,龙溪人,明举人;卢字闲之,同安人,明宁绍道),遁迹遐荒,坚贞则 …… (第 81 页)
  二十九日晨,雨。作诸书竟,付差弁寄都门。又发德州书。夕阅杂记、杂著。目凡三十有九:东番记(无卷数,明莆田周婴撰),台湾舆图考一卷, 文开
诗集二卷,文集 (第 83 页)
一卷,台湾赋一卷,草木杂记一卷,流寓考一卷(皆明鄞县 沈光文
撰),靖海记二卷,平南事实一卷(皆国朝晋江施琅撰),台湾杂记一卷,蓉洲文稿一卷,山川考略一卷,海外集 …… (第 84 页)
  六日晨,铁花自鸡笼归,为语台北武备之弛,士卒惰窳,试其技,辄不娴。余曰:「全台额兵之外,益以招募,糜饷百十数万,不翅岁入之半,弭内衅,御外侮,皆不足

恃,国家亦安用此儿戏之军哉!额兵不可废,其馀一切罢之,岁渻金钱,储备临事增募土勇之费,此正策也」。铁花曰:「他姑不论,抚垦之军则必更张,俟至大科崁归,当条议上之」。午,丁彤宣明经来云:「比闻提调语,协修诸人,皆不以书聘,而以檄徵。某忝备学海讲席,而奉郡守檄,为邦人士所轻,且实非体」。余允为白于中丞,谊所当言,不为越也。晚得八弟书,又内子及鹏各书。
  七日晨,阅府志卷第二十二艺文。序十二,东吟社一篇,可存,为 沈斯庵
所筑,寻幽择胜,流连咏歌,寄意东山(序内云,余以此间东山为首题,盖台湾之山,在东极高峻)。月泉嗣响, (第 92 页)
入社者凡十四人:无锡季麒光蓉洲、华苍崖、宛陵韩又琦震西、会稽陈元图易佩、金陵赵龙旋苍直、林起元贞一、福州陈鸿猷克瑄、上虞屠士彦仲美、无锡郑廷桂紫山、福州何士凤明卿、武陵韦渡念南、泉州陈雄略云卿、福州翁德昌辅生、宁 沈光文斯庵(皆依元次)
,第列姓名、籍贯,而不纪官号。庚甲,其自序云尔。诗本名福台间咏,嗣以季蓉洲宰诸罗,取社题相率唱和,易 …… (第 92 页)
  八日晨,阅府志卷第二十三、二十四艺文。赋七篇,大部蹑班张,受命孙木,而力才疲苶,不称闳制。王必昌一篇(台湾赋),叙述较有条理。张从政、陈辉二篇(张名台山赋;陈述海,当曰台海,题曰台湾,似误),出于土人,亦为景庆,可存之。又骈体, 沈斯庵
平台湾序一篇,季蓉洲客问六则,一详兵事,一列境俗,略文究议,节取可也。文至是竟。以下至二十六卷皆诗。 (第 93 页)
  台湾文献丛刊总目

第一种 台湾割据志(川口长孺)
第二种 东瀛识略(丁绍仪)
第三种 小琉球漫志(朱仕玠)
第四种 台海使槎录(黄叔璥)
第五种 台湾郑氏纪事(川口长孺)
第六种 台游日记(蒋师辙)
第七种 东槎纪略(姚莹)
第八种 东瀛纪事(林豪)
第九种 蠡测汇钞(邓传安)
    (附) 沈太仆(光文)
传等五篇
第一0种 赤崁集(孙元衡)
第一一种 闽海纪要(夏琳)
第一二种 东征集(蓝鼎元)
第一三 (第 4 页)
  台湾文献丛刊总目

第一种 台湾割据志(川口长孺)
第二种 东瀛识略(丁绍仪)
第三种 小琉球漫志(朱仕玠)
第四种 台海使槎录(黄叔璥)
第五种 台湾郑氏纪事(川口长孺)
第六种 台游日记(蒋师辙)
第七种 东槎纪略(姚莹)
第八种 东瀛纪事(林豪)
第九种 蠡测汇钞(邓传安)
    (附)沈太仆 (光文)
传等五篇
第一0种 赤崁集(孙元衡)
第一一种 闽海纪要(夏琳)
第一二种 东征集(蓝鼎元)
第一三 …… (第 4 页)
   郑成功传
    (附)隆武纪年(行朝录之一)
      鲁纪年(行朝录之四)
       永历
纪年(行朝录之八)
第二六种 海国闻见录(陈伦炯)
第二七种 刘壮肃公奏议(刘铭传)
第二八种 台湾 (第 6 页)
  本书(一册一四0面八四、000字)分四卷,六十七辑著。作者籍贯、略历,见第九0种「番社采风图考」篇。范咸序有云:『公(指六十七)本于使署之馀,作诗歌以适閒情,因有是集一卷;余与修志时,已采入「杂著」中矣。既而志事已竣,公又搜集近时台湾诗文若干首,不暇补入;公既珍惜此邦之文献,且不忍没人之长,因即移己之集之名以名之而附己作于后』。盖本书原著一卷,后因收入他人之作,再分编四卷。所收诗文,有赋、有诗、有杂著,杂著包括疏、示、书、论、序、跋、记、牒、启、箴等文。诗则有 沈光文
、孙元衡、范咸、张若、陈辉等数十人之作,序跋则有「半石居诗序」、「瀛壖百咏序」、「婆娑洋集序」、「 …… (第 58 页)
乘所取资。(三)「杂记志」与「物产志」采诸 沈光文
「杂记」者不少,使沈著佚稿得有所保留(补记:其后,「诸罗县志」未见重修之本。但据乾隆二十九年王瑛曾纂 …… (第 67 页)
  本书(二册三七六面二二五、六00字)分五卷,李元度撰。元度字次青,一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湖南平江人。清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中式举人。咸丰初,从曾国藩征讨太平天国,在戎行者十馀年。后官至贵州布政使,卒于任。所撰「国朝先正事略」一书,成于同治五年赴黔剿办「教匪」之前。书分六十卷,都五百篇。本书选取一百零九篇,因题为「清先正事略选」。卷一计二十篇,所选对象皆与台湾直接、间接有关之人。卷二计二十篇,大体殆属南明诸王以及郑成功父子与满清争衡时之对手人物。卷三为黄宗羲等二十六篇、卷四为 沈光文
等三十三篇,均为明代逸民;其间略有分际,即前者并致力于学问之钻研,后者较偏重于志节之砥砺。卷五计七篇 (第 88 页)
  本书(一册七八面四六、八00字」凡四卷──今加「留庵文选」一卷,卢若腾撰。若腾字闲之,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人。明崇祯庚辰(十三年)进士,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遗爱在民,有「卢菩萨」之称。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后加兵部尚书。闽败,赴水拯起。寻入舟山,辗转至闽海;偕王忠孝、诸葛倬、沈宸荃、曾樱、许吉、辜朝荐、徐孚远、郭贞一、纪许国、 沈光文
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永历十八年,与沈佺期、许吉东渡,寓澎湖。病亟,值崇祯帝殉难日,一恸而绝, (第 115 页)
  台湾归附后,前明举人龙溪李茂春窜居台之永康里,题所居曰「梦蝶」,安贫处困,日诵佛经自娱,人称李菩萨云。时同安卢观察若腾亦以遗老遁迹澎湖;前明以进士召对称旨,授兵部主事,擢郎中,疏劾督师杨嗣昌、定西侯蒋惟禄,有恶其太直者,外迁宁绍兵备道,专意抚循两郡士民,有卢菩萨之称;后终于澎。宁之鄞县有 沈太仆光文,
由前明副榜历官太仆寺卿,奉使粤东航海回,风飘至台,流寓目加溜湾,以医药活人;姚总督启圣与有旧,招之归 (第 98 页)
  大冈山在县治北三十五里,状如覆舟,天阴埋影,晴霁则见。上有仙人迹,龙耳瓮在焉。相传郡有大事,此山必先鸣。据古橘冈诗序云:「凤邑未入版图时,邑中人六月樵于大冈山,忽见古橘挺然山顶。向橘行里许,则有巨室一座。由石门入,庭花开落,阶草繁荣,野鸟自呼,厢廊寂寂,壁间留题诗语及水墨画迹。登堂一无所见,惟只犬从内出,见人摇尾不惊吠。曲折缘径,皆合抱橘树也。垂实如大,啖之甘香异常橘,因袖怀数颗。俄而斜阳入树,山风袭人,遂荷樵归,遍处志之。至家,以语人,出橘相示

。再往,遂失所在」。今山之巅,牡蛎螺蚌遗壳甚夥。山去生熟番既远,且上无居人,是不可解。彰化胡雄白明府云:彰化诸高山,在治内者亦然。岂台地诸山,昔皆在海中耶? 沈文开
杂记云:「台湾当混沌时,总属茫茫大海,中峙高山,因水归东南,渐现沙土,所以地薄而常动」;理或然也。又 (第 32 页)
  相传北路崇爻、黑沙晃诸山深处,松杉环列,橘柚、杨梅诸果,悉如内地。初冬山梅遍开,香闻数十里。皆野番杂处,汉人罕至。



     抹鹿脂

  往时番妇抹鹿脂油于身,以为香。大仆 少卿沈光文
有诗云:「鹿脂搽抹遍,欲与麝 (第 90 页)

                          邵武朱仕玠筠园
    下淡水社寄语

   沈文开
杂记云:「台湾土番,种类各异:有土产者,有自海舶飘来者,有宋时丁零洋之败遁亡至此者。故番语处处不同」 (第 97 页)
  桐城孙元衡,字湘南,素工诗。官台湾同知,所著赤崁集,王阮亭司寇谓:裸人丛笑篇及禽鱼花草诸什,可作台湾图经风土志,竟可自为一书。而诸志绝不之及,余因摘录一帙,并无锡季麒光蓉洲文数十篇,书付陈观察大辇,续修府志,为之补入。
  东吟诗,一名福台新,四 明沈光文
、宛陵韩又琦、关中赵行可、会稽陈元图、无锡华衮、郑廷桂、榕城林奕、丹霞吴蕖、轮山杨宗城、螺阳王际慧前 …… (第 74 页)
漳、泉为下南)」。「台湾西向俯汪洋,东望层峦千里长;一片平沙皆沃土,谁为长虑教耕桑」。
  各志多取 沈文开
杂记,未得全书,亦不知其人。蓉洲文 (第 75 页)
文开
传:「名光文,四明故相文恭公世孙,字文开,别字斯庵;以恩贡历仕绍兴、福州、肇庆,由工部郎中加太仆寺少 (第 75 页)
卿。明鼎革后,遁不仕。辛卯,从肇庆至潮州,由海道抵金门;当事书币邀之

,不就。七月,挈眷买舟赴泉;过围头洋,遇飓风,飘泊至台。及郑大木掠有其地, 斯庵
以客礼相见。郑经嗣爵,多所变更; (第 76 页)
斯庵
以一赋寓讥讽,为忌者所中。乃改服为僧,入山不出。在厦门时,与将军施侯为旧识;及侯安抚东宁,慰问夙昔, (第 76 页)
斯庵
仍著僧衣。姚少保亦与友善,许赠资回籍;姚死,事遂寝,亦遂不能作归计矣。所著台湾赋、东海赋、檨赋、桐花 (第 76 页)
    汪光复「航海遗闻」:鲁王至舟山,威远侯黄斌卿拒不纳。次普陀,惟督师阁部熊汝霖、孙嘉绩、钱肃乐、沈宸佺、冯元飏、卢若腾、翰林兼兵科给事中徐孚远、太常寺丞任文正、御史袁嘉彪、大司马冯京第、熊督师、监军职方郎中马星、任颖眉、员外 沈光文
、御史王翊、主事梁隆吉、王浚、义兴伯郑遵谦、挂印总兵陈文达、沈时嘉、朱岱瞻、王仪凤、金浚、刘穆、侍讲 …… (第 30 页)
  清兵旋靖太湖,执吴胜兆,穷治其狱,词连夏完淳、陈子龙等,皆死之(「通鉴辑览」,参「华亭县志」、「陈忠裕公集」)
   永历
自桂林奔全州,旋移驻武冈。
  清兵攻陷海口,参谋林学舞、总兵赵牧死之(先生集中有海口城陷哭赵侠侯、 …… (第 32 页)
,维祺称太上皇,故「越史记」于前年书明使册封太上皇为安南国王,于此年使到,宣读册文。则仍书封黎祜,殆 永历
先拟封维祺,后查知秉政者乃维祺之子,故又改封维祜欤?至其国之官制,无一不仿中华。其进贡于中国,尊曰天 …… (第 34 页)
  正月,鲁王在琅琦。传言唐王在五指山为僧(「东南纪事」)
  三月,桂王使林察谕成功;成功乃改 永历
年号,遣使称贺(沈云「台湾郑氏始末」)。七月, (第 34 页)
永历
封成功为延平公(「明通鉴」)。郑彩杀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鲁王移沙埕。御史冯京第如日本乞师(「 …… (第 34 页)
    (洙按:罗成耀,宝丰人。钱澄之「藏山阁诗存」「己丑广州杂诗」之三章云:宝丰出镇许分疆。注:成耀出守韶州,许割南韶属之。又「梧州杂诗」云:此将昔移镇,吾知弃岭逃;亦咏成耀也。成耀后为李元胤以计擒,传 永历
旨斩之;亦见「田间诗注」。自成耀走,而广州乃以吴六奇守韶州矣。是年,李成栋、金声桓皆败没。)
永历四 …… (第 36 页)
  八月,清兵分道入四明(「东南纪事」)。郑成功取金门、厦门。
  十一月,清兵入桂林,留守大学士瞿式耜、总督张同敞死之。 永历
奔南宁(并「明通鉴」、「西南纪事」)
  是年, (第 36 页)
永历
遣官谕安南资兵象粮铳以助恢剿。又遣官赍敕印封安南师父清王郑梉为 …… (第 36 页)
  是年,孙可望兵侵长沙(「长沙府志」)。郑成功部将施琅降清(「台湾纪事」)

永历六年(监国七年、顺治九年)壬辰(一六五二),五十四岁。
  是年,孙可望遣李定国等连陷靖沅、武冈(「通鉴辑览」)。可望胁 永历
居安龙。
    (洙按:安龙,明时初为安笼所。弘治间,割其半属广西。万历间,仍隶贵州。本秦以前夜郎 (第 38 页)
地也。时桂王驻此,特改笼为龙。孙可望岁以银八千两、米百石上供,从官皆取给焉。其后安龙至康熙间又改为厅。又按诸书皆作安龙,又作安隆,惟 「永历
实录」作兴隆。)
  李定国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死之(「明通鉴」,参「东、西南纪事」)
  成功 (第 38 页)
使名振总师北行,望祭舟山死事者(「东南纪事」)
   永历
自黔遣官赍敕谕先生偕张肯堂等进取。
     …… (第 38 页)
  正月,监国在金门,始自去监国年号(「东南纪事」)
  二月、三月,李定国、孙可望迭攻永州、宝庆,不克(「通鉴辑览」)
   永历
自安龙驰授成功招讨大将军。成功引嫌罢监国供亿,礼节亦渐疏;惟赖诸勋旧郭元侯(贞一)、卢牧舟(若腾)、 …… (第 39 页)
    (诗曰:鱼檄朝来幕府传,夕携龙节上楼船。元卿未许先开径,士雅何期共著鞭。始识山中留宰相,非关海外觅神仙。伫看露布横飞处,不是凉州倚柱年。其二:几年独立金华省,此日重登青翰舟。准拟真人开北极,岂容高士卧南州?锦帆直指天声壮,羽扇轻挥王气浮。匏系如余甘瓠落,秋风倘许脱鹰(洙按:玩诗意,似先生监名振军先发,煌言随后始率师北行也)。)
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甲午(一六五四),五十六岁。
  正月, 永历
在安龙(「安龙逸史」)。鲁王在金门(「东南纪事」)。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建储贤、储材二馆,礼待避地遗 (第 40 页)
(黄梨洲「成功传」)
   永历
遣官赍敕谕先生及张元畅。
    敕曰:皇帝 …… (第 40 页)
    (洙按:日本源光国所刊「朱舜水文集」,后附「安南供役记事」一卷,所载丁酉二月间往谒之安南宰相,爵齿俱尊,如中国文潞公者,虽不言姓氏,实即 永历
封为安南副国王,其国所称为清王秉国政之郑梉者也。之瑜在安南,因礼节不屈,其国初欲杀之,后知其贤,始听 …… (第 43 页)
理?此不待辨而自明。盖林霍一传讹处甚多。先生辛卯至厦门,而林霍自记与先生初晤乃为庚寅。又于丁亥年后书 永历
晋先生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命佐成功镇台湾云云。夫成功之取台湾在顺治十八年辛丑,而谓于十馀年前即有 (第 44 页)
永历
敕先生佐成功镇台湾之谕,岂非笑柄?夫以亲炙先生之人,而其传乃不足信至此,则他又何说也 …… (第 44 页)
  是年,先生有「拟涉」诗一章(载集中)
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壬寅(一六六二),六十四岁。
  四月,吴三桂弑 永历
于云南(按林霍传谓庚子岁遥闻永历帝遇害,亦误)
  五月,郑成功卒。
    (成功于未卒前,煌言 (第 48 页)
永历
被弑信,上启鲁王,言莽移汉祚、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践祚。又云:岛上勋贵,罔识春秋大义,而臣实兵微 …… (第 48 页)
  是年,先生有「王正凝阴有怀」一章,又「柬宁君」一章(俱载集中)
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癸卯(一六六三),六十五岁。
  郑经自台还思明,仍奉 永历
正朔。九月,鲁王殂于金门。十月,清耿继茂等破思明、金门,堕其城。经退守铜山。
  先生自思明至铜山, …… (第 49 页)
  海东逸史          东南纪事
    西南纪事          台湾郑氏纪事
     永历
实录          金陵通纪
    殷顽录           赐姓始末
    安龙逸史   (第 56 页)
  台江:在县治西门外.大海由鹿耳门入,各山溪之水汇聚于此.南至七鲲身,北至萧、茅港尾(旧志不载,今据 沈文开
「舆地图考」增入)
  二赞行溪:在县治南二十里.合冈山,红毛寮二溪,由喜树港入海.台、凤分界处 (第 10 页)
  一、台郡初辟,中土士大夫至止者,类各有著述以纪异;然多散在四方,岛屿固鲜藏书之府也.范侍御奉命巡方,自京师携黄玉圃先生「使槎录」以行;至武林,又得孙

湘南先生「赤嵌集」;抵台商榷修志,于是「台湾志略」、「靖海纪」、「东征纪」、「台湾纪略」、「台湾杂记」、「稗海纪游」诸集,按藉搜索,并得全书.惟 「沈文开
集」,向时寓台诸公所艳称而未得见者,亦辗转觅诸其后人.凡得诗文杂作钞本九卷,半皆蠹烂,但字迹犹可辨识 …… (第 12 页)
  一、「艺文」内旧志将郑氏「归降表」采入,尤为不伦;若前明宁靖王术桂系监国鲁王所封,传中屡以「王」称之,亦非体矣.又「奏疏」首尾体例全载,此为册档之式,非是纪乘之文;况题目巳经列明,更为屋上架屋.凡以上,概为删改.至荡平郑氏,施靖海之功为烈;其后辛丑恢复,则蓝总戎之功不让于施.今二家纪载之书,一则有「靖海纪」、一则有「东征记」,虽不必皆成于己手,然其功足传,则其文亦多可录.志中祗遴其半,已各得一卷.他如 沈文开
不忘羁旅之思、孙湘南独擅「丛笑」之什,是以采择尤多;盖是志于「艺文」之去取尤严也.馀若咏物、咏景之作 (第 12 页)
  沈佺期,字云又,号复斋;泉之南安人.登明崇祯癸未进士,官右副都御史.明亡,绝意仕途;后至厦门,谢客.嗣入台,以医药济人,遇病辄疗.壬戌秋,卒于台.



   沈光文,
字文开,号斯庵,浙之鄞县人;文恭公一贯之族孙也.明副榜;由工部郎中晋太仆少卿,奉差广东监军.顺治辛卯 (第 491 页)
,自潮州航海至金门.总督李率泰闻其名,阴使以书币招之;不赴.后将入泉州,舟过围头洋遇风,飘至台;郑成功以客礼见,不

署其官.及经嗣, 光文
以赋寓讽,几罹不测;乃变服为僧入山.旋于目加溜湾社教读,以医药活人.及台湾平, (第 492 页)
文开
与姚制府有旧,将资遣回籍;姚死,竟不能归,因家焉.所著有「台湾赋」、「东海赋」、「檨赋」、「桐花芳草 (第 49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