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釋家類
宗教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本緣部類
般若部類
理也。或世即俗是持业释。胜义三种如第八
卷。然则蕴.处.界名胜义者。胜之义故。如涅
槃等。唯依士 释 真
俗二谛各有四重。俗谛
四者。一假名无实谛。谓瓶.盆等。但有假名
而无实体。从能诠说故名为谛。或体实无 (第 0244a 页)
锡。四方学者如蜂得
王。翕然盛化。建中元年示疾而终。春秋七
十九。其年三月十二日迁塔焉。洛京广爱寺 释真
亮。姓侯氏。景城人也。家训儒雅辞彩粲
然洁素持操与群少年有异。忽以樊笼为
厌。且曰。去情除馑是所愿也 (第 0771a 页)
罔知
四分。岸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伊宗盛
于江淮间者岸之力也。

*** 唐百济国金山寺真表传 释真
表者。百济人也。家在金山世为弋猎。 (第 0793c 页)
非五辛。所食
无罪。日亲见为验欤。以天宝七年卒于
住寺。报龄六十九。葬于白鹿原成小塔焉。
馀姚休光寺 释真
法师。金华人也。俗姓王氏。
真𩭤丱辞家童蒙悟道。发大精进坚持戒
地。一门之中数人缁服。真学习师古义 (第 0890c 页)
。法界缘
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又法无定
相。真妄由心。起尽同原。更无别旨。所以古师
广 释真
妄交彻之义云。夫真妄者。若约三性。
圆成是真。遍计为妄。依他起性。通真通妄。净 (第 0442b 页)
妄习。犹九十六种。捏目生华。趣寂执权。似三
乘道人。劳神费力。若入宗镜。理行俱圆。可谓
二见之良医。 释真
之皎日矣。故大涅槃经云。
譬如雾露。势虽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
灭无馀。善男子。是诸众生所有恶 (第 0654a 页)
罗蜜中。说不住
布施。一切法无相。不可取。不可说。生法无我。
无所得。无能證。无成就。无来无去等。此 释真
谛。又说内外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相。及诸功
德。此建立俗谛。又台教约四教。四證。三接。立
七种二谛。及五 (第 0795b 页)
皆得。】

「四大种者(至)轻动性。」

【述曰上总问答显大造体下广别释文有其二先
辨大种后释造色此 释真
大假四大者此略不论
馀文易解故皆不释地水火三各彰自体如何风
大举轻以显由经说轻是所造触故五蕴论说轻 (第 0027a 页)
 如应广分别」
#+END_VERSE


论曰。闻六种分别者。一依处。二依摄。三依清
净。四依行。五依理趣。六依义。依处者。谓依
五明处。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明处。四医
方明处。五工业明处。

依摄者。有二种。谓声闻藏摄。菩萨藏摄。

依清净者。谓十种清净说清净有五。一善说
者说故。二显了文句说故。三尽所知义如所
知义说故。四易方便修行说故。五能出离一
切苦说故。听清净有五。一不以求过意听故。
二以求涅槃意听故。三极善谛听故。四依名
句字身义极善分别听故。五以正修行意听
故。

依行者。谓十种法行。

依理趣者。有六种理趣。谓真义理趣。乃至意
乐理趣。此中前三理趣由后三理趣随释。应
知。谓由离二边理趣随 释真
义理趣。由不思
议理趣随释證得理趣。由意乐理趣随释教
导理趣。此中真义即是理趣。故名真义理趣。
乃至 (第 0509b 页)
贯通三性。此即第一先陈性无。以一切时相
恒无故。即出体也。

论曰。唯常非有至无颠倒故。

述曰。此 释真
实。谓有问言。此性既言。妄所分别说为真实。
岂非妄假。故今论言。由此所执唯常非有。以
说为非有。即许 …… (第 0016a 页)
。仍非真有。言有简初性。非真简圆
成。初体无故。后真有故。

论曰。唯有非真至有乱性故。

述曰。此 释真
实。以依他起有乱识性。非是全无。亦非真有。 …… (第 0016a 页)
曰。此出体也。
有无我故名有。我无故名无。故论说亦有亦
无。

论曰。唯有非有至有空性故。

述曰。 释真
实。
以有性故即有无我。以空故即无有我。故总
说言有空性故。能如是知称实理故亦名真
实。释颂下三句次 (第 0016b 页)
当知白品。于诸根门善能密
护。

复次由二种相诸圣弟子。于其大师所说
法教。能正记别能善宣说。谓能辩 释真

义故。云何为二。一者由是意趣宣说。善能
悟入如是意趣。而正记别
二者如来以无量门广宣圣教。为无量 (第 0816b 页)
(无相可取)真智何由知。(以真谛离相。故真智无知。以无
缘故无知也○次真妄各辨。初辨妄)
所以然者。 (释真
妄各有所以)夫所知(之妄境)
非所知。(以妄境本空。故本非所知)所知(之妄境)(因也)于知。(能知 (第 0345c 页)

不自有。托缘而有。故论云。以其有有等。中论云。未曾
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等。

疏。初句等者。对妄 释真。
真非缘生。非缘生故。圣人之
心不因缘有而有。既是非有之有。故有其真。有成非
有句。以有其无有。故则成 (第 0307b 页)
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

【境寂心空。故智照所缘。而无分别。故上答曰。以缘
求智。智非知也。此 释真
境智义也。】

「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

【境为缘而起智。是以能知所缘相因。而生分别。故 …… (第 0176b 页)
。」

【證上可知。然中观文有二句。上句證前。后句标下。
故今取义便。隔彼后句。以就次科也。】
△二 释真
三。
初标。

「不从因缘故即真。」

【不藉因缘生者。方名真实。标也。】
△二释。

「今真谛曰真 …… (第 0176c 页)
上标真妄。】

「其无虽同(同无生灭)所以无者异也。」

【无之所以。真妄有异。此标同异也。】
△二 释真
妄中
二。初推释。

「何者(推上异之所以)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

【智体本无知见。故曰虚静。三 (第 0179b 页)
者。不测也。智之体用不可以有无。测者乃同虚
寂故也。此明般若一心体用不同。断常之情惑也。】

△二推 释真
妄二。初总推。

「何者。」

【何故妄心不离有无。真心不有不无也。】
△二别释 …… (第 0188b 页)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又云。得象而
忘言。得意而忘象。所以达心境有无者。当即妄以
会真也。】
△二 释真
心二。初明即妄之真。

「有无既废则。心(相也)无影响。」

【有无妄心由即真。故废而自尽即真。心本 (第 0188c 页)

处不周。此语亦用系辞。彼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

「寂寞虚无。无执无竞。」

【此 释真
身也。上句约理。寂寞者。无声色也。本自虚
无故。若以色见声。求不能见如来。下句约智。执竞
者。无明妄 (第 0204b 页)
(二)

* 初释妄(二)

* 初正释(夫所)
* 二引證(故中)
* 二 释真(三)
初标(不从)
* 二释(今真)
* 三引经(故经)
* 三结答前问(三) …… (第 0126a 页)
难曰)
* 二疑问(俱无)
* 二真妄同异答(三)

* 初总标(答曰)
* 二 释真
(二)

* 初推释(何者)
* 二结会(无知)
* 三释同异(三) …… (第 0127a 页)
二释用(又圣)
* 二拣异断常答(四)

* 初对妄显真(且夫)
* 二推 释真
(二)

* 初总推(何者)
* 二别释(二)

* 初释妄心(夫有) (第 0128a 页)
释真
(二)

* 初明即妄之真(有无)
* 二显即体二用(二)

* 初正明体用( (第 0128a 页)
二)初约地上释。】

「巳入见道诸菩萨众(至)故我世尊正为开示。」

【音义 现观有六。后第九卷中。 释真
者。谓地前相 (第 0579c 页)
。略说有二。」

【△二别释二。初释二见道。二摄六现观。初中二。初
释二道义。二简二道别。初又二。初 释真
见道。二释
相见道。今初。】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證二空所显真理。 (第 0426c 页)

为真实境。】

论何等为相至安足处事。」
【演曰二别分
别门文分为五一明相体二辩于名三明分别四 释真
如五明正智初相文二先徵后辩相谓境相是言所诠
名谈处事。】

论何等为名至有增语。」
【演曰二辩于名 (第 075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