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一齐放下。丝毫不存。心地如空。不见一
法。即是空观。即于此空心中。提一声佛。随举念处。即
观佛像。 如观 目前。历历分明不昧。即是假观。然于正
观念时。返照能观能念心体。空空寂寂。当空寂中。又
观念不忘。如 (第 0593b 页)
法。即是空观。即于此空心中。提一声佛。随举念处。即
观佛像。 如观 目前。历历分明不昧。即是假观。然于正
观念时。返照能观能念心体。空空寂寂。当空寂中。又
观念不忘。如 (第 0593b 页)
大藏教。五时三乘。圣凡真妄。迷悟因果。摄法无遗。修
證邪正之阶差。轮回颠倒之情状。了然目前。 如观 掌
果。可谓彻一心之原。该万法之致。无尚此经之广大
总备者。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閒。舍此别无开 (第 0597a 页)
證邪正之阶差。轮回颠倒之情状。了然目前。 如观 掌
果。可谓彻一心之原。该万法之致。无尚此经之广大
总备者。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閒。舍此别无开 (第 0597a 页)
首。盖余己酉季秋。在曹溪宝林。为诸
来弟子。讲金刚般若而作也。尝念六祖大师。闻此经
一语。即见自心。 如观 掌果。直到不疑之地。故从黄梅
巳来。单以此经为心印。予向随波流。未达彼岸。以不
知话头落处。槩以文字 (第 0690c 页)
来弟子。讲金刚般若而作也。尝念六祖大师。闻此经
一语。即见自心。 如观 掌果。直到不疑之地。故从黄梅
巳来。单以此经为心印。予向随波流。未达彼岸。以不
知话头落处。槩以文字 (第 0690c 页)
绣释迦佛赞
稽首大能仁。救护众生者。现身浊恶世。如莲花出水。
妙相三十二。功德悉庄严。是故见者悦。 如观 慈父母。
良与众生心。平等无差别。故从巧思惟。俨随指端现。
众生妄想丝。织成恶道形。佛在妄想中。化出 …… (第 0702b 页)
中赤而外白。与众生心全不隔。声叫声应即现
前。犹如浊水涵明月。众生心垢不易除。大士以身为
洗洁。日用 如观 大士容。色相求之即不得。只在声前
一句明。耳见眼闻不可说。
又。
大士洁白。以本不染。故入众生。 (第 0706b 页)
稽首大能仁。救护众生者。现身浊恶世。如莲花出水。
妙相三十二。功德悉庄严。是故见者悦。 如观 慈父母。
良与众生心。平等无差别。故从巧思惟。俨随指端现。
众生妄想丝。织成恶道形。佛在妄想中。化出 …… (第 0702b 页)
中赤而外白。与众生心全不隔。声叫声应即现
前。犹如浊水涵明月。众生心垢不易除。大士以身为
洗洁。日用 如观 大士容。色相求之即不得。只在声前
一句明。耳见眼闻不可说。
又。
大士洁白。以本不染。故入众生。 (第 0706b 页)
。若能当念根尘
断。日用端居大道场。
** 示慧镜禅人
心见光明不在根。从来诸暗不能昏。三千世界 如观
果。那律亲登此法门。
** 示六如坤公掩关
收摄身心紧闭关。尘中不异在深山。好将妄想都抛
却。从 (第 0742c 页)
断。日用端居大道场。
** 示慧镜禅人
心见光明不在根。从来诸暗不能昏。三千世界 如观
果。那律亲登此法门。
** 示六如坤公掩关
收摄身心紧闭关。尘中不异在深山。好将妄想都抛
却。从 (第 0742c 页)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建万国亲诸侯。即所谓开国承家者也。佛法释者。
地如境谛。水 如观 慧。地如寂光。水如三土差别。皆
比之象也。约化他。则建三土刹网。令诸菩萨转相
传化。约观心。则立阴界 (第 0409a 页)
【建万国亲诸侯。即所谓开国承家者也。佛法释者。
地如境谛。水 如观 慧。地如寂光。水如三土差别。皆
比之象也。约化他。则建三土刹网。令诸菩萨转相
传化。约观心。则立阴界 (第 0409a 页)
之恶缘。须认
菩提之捷径。耑心念佛。为前途要津。乃末后之关键
也。因此略明其义。有二。
一称名念。 如观 佛三昧经云。文殊白佛言。我念过去
世。常生净土。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又文殊说般若
经云。欲入一行三昧 (第 0220c 页)
菩提之捷径。耑心念佛。为前途要津。乃末后之关键
也。因此略明其义。有二。
一称名念。 如观 佛三昧经云。文殊白佛言。我念过去
世。常生净土。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又文殊说般若
经云。欲入一行三昧 (第 0220c 页)
。则一心
持名以为其正。少时之助。助亦归正。如火益薪。复有
何碍。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观想者。具 如观 无量寿佛经。
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
磨黄金色像。立七宝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 …… (第 0397a 页)
偏知海。从心
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
三藐三佛陀。此义具明。微妙三观。俱 如观 经疏妙宗
钞中说。缘此二种正行。要当相须而进。凡于行住睡 (第 0397a 页)
持名以为其正。少时之助。助亦归正。如火益薪。复有
何碍。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观想者。具 如观 无量寿佛经。
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
磨黄金色像。立七宝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 …… (第 0397a 页)
偏知海。从心
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
三藐三佛陀。此义具明。微妙三观。俱 如观 经疏妙宗
钞中说。缘此二种正行。要当相须而进。凡于行住睡 (第 0397a 页)
知识之口。念
佛声声不绝。作观心不散乱。此必夙世因中。善根深
远。乃能得之。岂可望于悠悠之众生哉。必 如观 经云。
惟除睡时。恒忆此事。又云出定入定。恒闻妙法。方是
稳著。
明袁宏道有子曰登。年十三病痞将终 (第 0402c 页)
佛声声不绝。作观心不散乱。此必夙世因中。善根深
远。乃能得之。岂可望于悠悠之众生哉。必 如观 经云。
惟除睡时。恒忆此事。又云出定入定。恒闻妙法。方是
稳著。
明袁宏道有子曰登。年十三病痞将终 (第 0402c 页)
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
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
此事。极令明了。 如观 掌中。见此事巳。复当更作一大
莲华在佛左边。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
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 (第 0308a 页)
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
此事。极令明了。 如观 掌中。见此事巳。复当更作一大
莲华在佛左边。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
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 (第 0308a 页)
。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
念彼佛。此义具明微妙三观。 如观 经疏妙宗钞中说。
然此二种正行。当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
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 …… (第 0320b 页)
。正谓摄无量乘故。枣柏为化大
心凡夫顿入华藏故。普贤是华藏中菩萨。以十愿导
归极乐者。为三根普利故。 如观 方入一隅。则十方普
现故。良以大心难发。极乐易生。究竟旨归。彼此符合。
则知枣柏原非错误。云栖安得以 (第 0324a 页)
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
念彼佛。此义具明微妙三观。 如观 经疏妙宗钞中说。
然此二种正行。当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
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 …… (第 0320b 页)
。正谓摄无量乘故。枣柏为化大
心凡夫顿入华藏故。普贤是华藏中菩萨。以十愿导
归极乐者。为三根普利故。 如观 方入一隅。则十方普
现故。良以大心难发。极乐易生。究竟旨归。彼此符合。
则知枣柏原非错误。云栖安得以 (第 0324a 页)
见佛。难期入品。以下品并发道心。非
懈慢者所能及故。
此经虽属渐门。亦摄顿教。虽明权乘。尤尚圆修。 如观
佛章既直指心宗。上品章又频提大乘。是故闻者。或
得无生法忍。或发无上道心。皆由此经功德不可思
议。阿 (第 0452a 页)
懈慢者所能及故。
此经虽属渐门。亦摄顿教。虽明权乘。尤尚圆修。 如观
佛章既直指心宗。上品章又频提大乘。是故闻者。或
得无生法忍。或发无上道心。皆由此经功德不可思
议。阿 (第 0452a 页)
。
** 答嘉兴孙无高居士广抑
日课就帖上略注。以今尚有举业。其净修。惟贵简约
直捷。未可繁多。 如观 音文。金刚经。无暇诵持。则一味
念佛。亦自功德不少耳。
** 答张百户广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 (第 0006c 页)
** 答嘉兴孙无高居士广抑
日课就帖上略注。以今尚有举业。其净修。惟贵简约
直捷。未可繁多。 如观 音文。金刚经。无暇诵持。则一味
念佛。亦自功德不少耳。
** 答张百户广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 (第 0006c 页)
说法。是名圣会也。所见闻皆劝助菩提。外
院无若此事。故多着乐也。西方树鸟水网。及音乐
等。皆出法音。 如观 经说。六境相缘。而得法忍。六根
清彻。无诸恼患。受其快乐。皆无染著。譬如比丘得
灭尽定。斯乃大本所明 (第 0107a 页)
院无若此事。故多着乐也。西方树鸟水网。及音乐
等。皆出法音。 如观 经说。六境相缘。而得法忍。六根
清彻。无诸恼患。受其快乐。皆无染著。譬如比丘得
灭尽定。斯乃大本所明 (第 0107a 页)
有女人。答。佛母恐指初降生时。成正觉巳。国土随
净。必无女人。或转男如龙女。或命终如悉达母。声
闻 如观 经疏。及十疑论和会。今明大乘。复有三种。
一三乘通教。门虽通大。类狎二乘。又当教菩萨。虽
化他净佛国 …… (第 0585a 页)
。无生而生。生而无
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
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 如观 无量寿佛
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
紫磨黄金色像立华池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
二种大 …… (第 0599b 页)
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
念彼佛。此义具明微妙三观。 如观 经疏。妙宗钞中说。
然此二种正行。当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
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 (第 0599c 页)
净。必无女人。或转男如龙女。或命终如悉达母。声
闻 如观 经疏。及十疑论和会。今明大乘。复有三种。
一三乘通教。门虽通大。类狎二乘。又当教菩萨。虽
化他净佛国 …… (第 0585a 页)
。无生而生。生而无
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
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 如观 无量寿佛
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
紫磨黄金色像立华池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
二种大 …… (第 0599b 页)
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
念彼佛。此义具明微妙三观。 如观 经疏。妙宗钞中说。
然此二种正行。当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
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 (第 0599c 页)
以滥经宗。所谓一称嘉号万
德齐彰。举假名而全收实法。故知此经所示。乃提纲
挈领之法门也。二缓急不同。 如观 经所示十六妙观。
始修日观。必待成就。然后改观观水观冰等。缓缓而
进。办在一生。此经所示持名方法。极 (第 0614b 页)
德齐彰。举假名而全收实法。故知此经所示。乃提纲
挈领之法门也。二缓急不同。 如观 经所示十六妙观。
始修日观。必待成就。然后改观观水观冰等。缓缓而
进。办在一生。此经所示持名方法。极 (第 0614b 页)
。大师既
證法华三昧。遂贯练群籍。判五时。张八教。俾学者自
初发心以至成道。涂辙门仞。阶渐位次。历历 如观 掌
纹。诸宗莫能外。岂非法王大统。垂绝复续。应机示现。
有由来欤。大师既顺世。礼塔者往往睹灵迹。塔前 (第 0784b 页)
證法华三昧。遂贯练群籍。判五时。张八教。俾学者自
初发心以至成道。涂辙门仞。阶渐位次。历历 如观 掌
纹。诸宗莫能外。岂非法王大统。垂绝复续。应机示现。
有由来欤。大师既顺世。礼塔者往往睹灵迹。塔前 (第 0784b 页)
识之口念佛。声声不绝。作观心不散乱。此必夙世因
中。善根深远。乃能得之。岂可望于悠悠之众生哉。必 如观 经云。惟除睡时。恒忆此事。又云。出定入定恒闻
妙法。方是稳著。
* 圣境现前第六
** 净土诗阿 (第 0805b 页)
中。善根深远。乃能得之。岂可望于悠悠之众生哉。必 如观 经云。惟除睡时。恒忆此事。又云。出定入定恒闻
妙法。方是稳著。
* 圣境现前第六
** 净土诗阿 (第 080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