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目錄類
別史類
職官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時令類
法制類
正史類
載記類
雜史類
史評類
紀事本末類
史鈔類
 依韵成咏寒暑无琼味雪中独酒香又曰价出王孙

 重人迷客子乡 桑落又名索郎见 陆放翁
诗 宋
 谢枋得碧湖杂记杜诗云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按贾思协齐民要术造酒门桑落酒神曲酒其名不
 一 (第 22a 页)
 志古迹

太原府
 阳曲县
三交城西北十五里晋大夫窦鸣犊城也址存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降为并州废旧
 城徙州于榆次今太原又非榆次乃三交城也在旧
 城东北三十 …… (第 1b 页)
 八年侨治阳曲十七年省
阳曲故县城东六十五里石城都旧唐志武德七年省
 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仍移治阳直废县
故盂城隋志分阳直县置大业初废
晋文公庙故址 宋陆游
笔记唐明镇有晋文公庙甚盛
 平太原后潘美奏乞为并州从之以庙址为州治 (第 3a 页)
 封恭国公二十八年拜少师恩数视枢密使存中以
 凡重地皆有统制官独荆襄无之请于朝于是荆南
 襄阳初置诸统制存中在殿岩凡二十五载权宠日
 盛李浩 陆游
王十朋陈俊卿相继言之三十一年罢
 为太傅醴泉观使进封同安郡王赐玉带朝朔望上
 备敌十策九月为御营宿卫 (第 17a 页)
 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仍移治阳直废县其年又
 分置罗阴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又省燕然并入
元和志阳曲故城在太原县东北四十五里 陆游
老学庵笔记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降为并州废
 旧城徙州于榆次今太原则又非榆次乃三交城也
 城在旧城西北三 (第 2b 页)
次县为
新并州乙未筑新城丙申幸城北御沙河门楼尽徙馀
民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纵火丁酉以行宫为平
晋寺 陆游
老学庵笔记曰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
降为并州废旧城徙州于榆次今太原又非榆次乃三
交城也城在旧城东北三 (第 53b 页)
  检讨官三员限一年毕其后又七年而高录始成
  时当修高宗正史孝宗光宗实录朝论竟无专官
  始外召傅景仁 陆务观
为在京宫观免奉朝请令
  修史于是 (第 26b 页)
务观
还政久矣乃落致仕以为同修国
  史兼实录院同修撰焉
  尚书省 (第 26b 页)
  年五月戊申赵正夫出此书于平原官舍会观者
  三人石庭简柳子文黄庭坚
兰亭博议十五卷
  陈氏曰淮海桑世昌撰世昌居天台 陆放翁
诸甥
  博雅能诗
兰亭考十三卷
  山谷黄氏兰亭跋曰王右军禊饮序草号称最得 (第 22a 页)
 修之钦宗实录洪迈用龚荗良所补日历文直事核
 高宗实录庆元嘉泰间所上时史无专官莫知谁笔
 孝宗光宗实录初以付龚敦颐卒专委傅伯寿 陆游
 
孝录比诸录为疏
高宗日历一千卷
 国史日历所李焘等修进自为序略曰日历起初潜 (第 23a 页)
  陵多知南唐故事未及撰次今纂先志而成之实
  崇宁乙酉其书略备记传体亦言徐汤之疏略云
新脩南唐书十五卷
  陈氏曰宝谟阁待制山阴 陆游务观
撰采获诸书
  颇有史法
蜀桂堂编事二十卷
  晁氏曰伪蜀杨九龄撰杂记孟氏广政中举试事 (第 5a 页)
  辄称记录分一百门以续五朝宝训崇宁上于朝
历代年号并宫殿等名一卷
  陈氏曰丞相饶阳李昉明叔在翰苑时所纂
朝制要览五十卷
  陈氏曰屯田郎中宋咸撰此书传于 陆放翁
书其
  后曰先君会稽公晚岁喜观间为子弟讲论因革 …… (第 21b 页)
 宦官𥊍御等事以绍熙五年表上之光宗称善且
  曰祖宗家法最善汉唐不及也
高宗圣政草一卷
  陈氏曰 陆游
在隆兴初奉诏修高宗圣政草创凡
  例多出其手未成而去私箧不敢留藁他日追记
  得此录之而书其后凡二十 (第 28a 页)
  陈氏曰通判吴兴施宿武子郡人冯景中陆子虚

  朱鼐王度等撰 陆放翁
为之序首称禹会诸侯而
  以思陵巡守升府配之气壮文雅盖奇作也嘉泰
  辛酉六年已七十七矣未几始落致仕 (第 17b 页)
  投辖而留也

吴船录一卷
  陈氏曰范成大至能撰自蜀帅东归纪游取门泊
  东吴万里船之语
老学庵笔记十卷
  陈氏曰 陆游务观
撰生识前辈年登耄期所记见
  闻殊可观也
夷坚志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一百卷三甲至三
癸一百卷四甲四 (第 17a 页)
  陈氏曰耒阳令曾之谨撰安止之侄孙也追述东

  坡作歌之意为此编周益公为之序 陆务观
亦作
  诗题其后
  周平园序曰绍圣初元苏文忠公轼南迁过太和
  邑人宣德郎致仕曾公安止献所著禾谱 (第 5b 页)
  云发箧次类文藁繁如薮泽因以名之凡二百篇
  陈氏曰黄巢之难日休陷贼中为果头三屈律之
  谶贼疑讥已发拳遂见害 陆游
笔记以皮光业碑
  辩其不然
陆龟蒙笠泽丛书四卷 (第 20a 页)
  朱子语录东坡文字较明白子由文字不甚分晓

  平园周氏曰吾友 陆务观
当今诗人之冠冕数劝
  予哦苏黄门诗退取栾城集观之殊未识其旨趣
  甲申闰月郊居无事天寒踞炉如饿鸱刘 (第 16b 页)
子澄忽
  自城中寄此卷相示快读数过温雅高妙如佳人
  独立姿态易见然后知 务观
于此道真先觉也
三苏年表三卷
  陈氏曰右奉议郎孙汝听撰汝听当是蜀人叙述
  甚详 (第 16b 页)
  涤词科气习不尽惟所撰林艾轩志铭极简严有
  古意
渭南集三十卷 剑南诗藁续藁八十七卷
  陈氏曰华文阁待制山阴 陆游务观
撰左丞佃之 …… (第 2b 页)
  孙绍兴末召对赐出身隆兴初为密院编修官乡
  用矣坐漏泄省中语阜陵以为反覆斥远之后以
  夔倅入蜀益自放肆不护细行自号 放翁
在蜀九
  年乃归晚由严陵召为南宫舍人将内禅周益公
  荐其直北门上终不用及韩氏用事游既挂冠久
   …… (第 3a 页)
  而诗最富至万馀篇古今未有故文与诗别行渭
  南者封渭南县伯
复斋制表二卷
  陈氏曰刑部侍郎王秬嘉叟撰初寮安中之孙绍
  兴乾道间名士也 陆放翁
与之厚善
盘洲集八十卷
  陈氏曰丞相文惠公鄱阳洪适景伯撰忠宣之长
  子方奉使时文惠甫十三岁后与其 …… (第 3b 页)
  陈氏曰知峡州三山萧德藻东夫撰尝宰乌程后

  遂家焉杨诚斋序其集曰近世诗人若范石湖之
  清新尤梁溪之平淡 陆放翁
之敷腴萧千岩之工
  致皆余所畏也
济溪老人遗藁一卷
  陈氏曰通判明州济源李迎彦将撰永嘉周浮沚
  (第 12b 页)
  篇不存一字
注东坡诗四十二卷 年谱目录各一卷
  司諌吴兴施元之德初与吴郡顾景蕃共为之元
  之子宿从而推广且为年谱以傅于世 陆放翁

  序颇言注之难盖其一时事实既非亲见又无故
  老傅闻有不能尽知者噫岂独坡诗哉注杜诗者
  非不 …… (第 16a 页)
  张浮休评子瞻诗如武库初开戈矛森然观者不

  觉神𢥠若一一寻之不无利钝
   放翁陆氏
序略曰唐诗人最盛名家者以百数惟
  杜诗注者数家然槩不为识者所取近世有蜀人
  任渊尝注宋子京黄鲁直 …… (第 16b 页)
  尝应贤良以党锢不召诗虽纤艳比其兄稍庄雅
得全居士集三卷

  陈氏曰赵鼎元镇撰全集号忠正德文其曾孙壁
  别刋其诗附以乐府 陆游
曰忠简谪朱崖临终自
  书铭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呜
  呼可不谓伟人乎
高隐集七卷
   (第 23b 页)
  年进士改官为江西运管尝为悲扇工诗忤魏良
  臣陷以深文夺三官不得志以卒
剑南诗稿二十卷 续稿六十七卷
  陈氏曰 陆游务观
撰初为严州刻所藁止淳熙丁
  未自戊申以及其终当嘉定庚午二十馀年为诗 …… (第 19b 页)
  跂矣使李太白在必笑领此句也似唐人而已乎
王季夷北海集二卷
  陈氏曰北海王嵎季夷撰绍淳间名士寓居吴兴
   陆务观
与之厚善三子甲田申皆登科
易足居士自鸣集十五卷 …… (第 21a 页)
  陈氏曰永嘉王楠木叔撰
熙庵诗藁

  四明刘应时良佐撰杨诚斋序略曰君之诗 放翁
  陆务观
既摘其佳句序之余尚何言偶披卷读至
  云寂寞黄昏愁吊影雪窗怕上短檠灯又独与梅
  花共过冬淡月故移疏 …… (第 24a 页)
  陈氏曰括苍姜特立邦杰撰以父死事得西班累
  举不第晚为閤职春坊攀附己酉龙飞恩至节度
  使周益公留卫公皆为其所间特立诗亦粗佳韩
  无咎 陆务观
皆爱之本亦士人也涂辙一异俨然
  亵御之态岂其居使之然耶
冷然斋集二十卷 (第 26a 页)
  首此近世倚声填词之祖也诗至晚唐五季气格
  卑陋千人一律而长短句独精巧高丽后世莫及
  此事之不可晓者 放翁陆务观
之言云尔
南唐二主词一卷
  陈氏曰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撰卷首四阕应天长
  望远行各一浣溪纱二中主所作 …… (第 1b 页)
  分五卷
得全词一卷
  陈氏曰赵忠简鼎元镇撰
焦尾集一卷
  陈氏曰韩元吉撰
放翁词一卷
  陈氏曰 陆游
(第 14a 页)
 陈氏曰慥字端伯官至太府卿编此所以续荆公
  之诗选而鉴识不高去取无法为小传略无义类
  议论亦凡鄙 陆放翁
以比中兴间气集谓相甲乙
  非虚语也其言欧王苏不入选以拟荆公不及李
  杜韩之意荆公前选不然余固言之 (第 3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