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史鈔類
正史類
傳記類
雜史類
載記類
不得祀别子也公子若在高祖已下则如其
亲服后世迁之乃毁其庙尔明始封犹在亲限故祀止
高祖又云如亲而迁尤知 高祖之
父不立庙矣此又立 …… (第 28b 页)
山传祚无穷永同带砺实有始封之功
方成不迁之庙但亲在四世之内名班昭穆之序虽应
为太祖而尚在祢位不可远探 高祖之
父以合五者之
数太祖之室当须世世相推亲尽之后乃出居正位以
备五庙之典夫循文责实理贵允当考创宗祊得礼为 …… (第 29b 页)
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士一自上已下降杀以
两庶人无庙死为鬼焉故曰尊者统远卑者统近是以
诸侯及太祖天子及其 祖之
所自出祭法诸侯立五庙
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
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去 …… (第 30a 页)
世居子孙今立五庙窃谓为是礼纬
又云诸侯五庙亲四始封之君或上或下虽未居正室
无废四祀之亲小记曰王者禘其 祖之
所自出以其祖 …… (第 31b 页)
枝故能
磐石维城禦侮于外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植
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伏见高祖孝文皇帝著令铨衡
取曾 祖之
服以为资荫至今行之相传不绝而况曾祖
为帝而不见录伏硕天鉴有以照临令皇恩洽穆宗人 …… (第 37a 页)
拓跋彧表谏曰汉祖创业香街有太上之庙光武中兴
南顿立舂陵之寝元帝之于光武疏为绝服犹尚身奉
子道入继大宗 高祖之
于圣躬亲实犹子陛下既纂洪
绪岂宜加伯考之名且汉宣之继孝昭斯乃上后叔祖
岂忘宗承考妣盖以大义斯夺及金德 (第 42a 页)
五庙大夫三庙降二为差是则天子立四亲庙又立
祖之
(第 10a 页)
高祖之
祖并太祖而为七周有文武姜嫄合为
十庙汉诸帝之庙各立为迭毁之义至元帝时贡禹匡
衡之徒始建其礼以高帝为太 …… (第 10a 页)
高义德薄者流卑实不易之
令范臣等参议请依晋宋故事立亲庙六其祖宗之制
式遵旧典庶承宗之道兴于理定之辰尊 祖之
义成于
孝理之日
孔颖达上明堂议曰臣伏寻前敕依礼部尚书刘伯庄
等议以为从昆崙道上层祭天又寻后敕云为左 …… (第 21b 页)
帝郊鲧殷禘喾郊冥周禘喾郊稷玄谓禘者祭天
圆丘郊者祭上帝南郊崔灵恩说夏正郊天王者各祭
所出帝所谓王者禘 祖之
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则禘远 (第 30b 页)

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
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陛
下诚深念 高祖之
苦醇法太宗之治正己以先下选贤
以自辅开进忠正致诛奸臣远放谄佞放出园陵之女 (第 34b 页)
有为之枢机世法之大本
也然修令之人亦皆博古依古撰置大体观比之前令
精粗有在但主议之家太用古制若全依古 高祖之

复须升降谁敢措意有是非哉以是争故久废不理然
律令相须不可偏用今律班令止于事甚滞若令不班
是无典法 (第 26b 页)

不曳地景帝亦以锦绣纂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
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承文景遗德故人心
不摇向使 高祖之
后即值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时代
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
诸王妃主服饰皆过靡丽臣闻昧 (第 23a 页)
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
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
悦民心立 高祖之
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
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
与定计议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 (第 40a 页)
桓帝时恩泽诸侯以无劳受封群臣不悦而莫敢谏大
鸿胪赵典独上奏曰夫无功而赏劳者不劝上忝下辱
乱象干度且 高祖之
誓非功臣不封宜一切削免爵土
以存旧典帝不从 …… (第 11a 页)
辱号也四
海视之孰不失望蜀小吴大平蜀之后二将皆就加三
事今浚还而降等天下安得不惑乎吴之未亡也虽以
祖之
神武犹躬受其屈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
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当尔
时有借天子百万之众 (第 13b 页)
是为有事人君者容悦是为今
臣蒙恩圣朝备位九列见非不谏则容悦也夫诸侯
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 高祖之
约非
功臣不侯而闻追录河南尹邓万世父遵之微功更爵
尚书令黄俊先人之绝封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
功传赏 (第 2b 页)
伊吕之佐也循 高祖之
法加以恭俭当此之时天下几
平由是言之循 (第 11b 页)
高祖之
法则治不循则乱何者秦为亡
道削仲尼之迹灭周公之轨坏井田除五等礼废乐崩
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 …… (第 11b 页)
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
家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
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愿陛下循 高祖之

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留意亡逸之戒除不急之
法下亡讳之诏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远者
不塞所谓 (第 14a 页)
无所措手足衷之为言不轻不重之谓
也春秋之诛不避亲戚所以防患救乱坐安众庶岂无
仁爱之恩贵绝残贼之路也自 高祖之
兴至于孝宣君
明臣忠谋谟深博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称理断
狱益少至初元建平所减刑罚百有馀条而盗贼浸多 (第 11a 页)
否相济声教之闻于此
为證伏惟陛下应图临宇握纪承天克构洪基会昌宝
历式张琴瑟且调宫羽去甚删泰革弊迁浇俾 高祖之
德不坠于地画一既歌万国欢跃臣伏读至三公曹第 (第 19b 页)
孙违 高祖之
本图非社稷之深虑诚宜商度东西戍防
轻重之要计量疆埸险易安危之理探测南人攻守窥
觎之情筹算卒乘器械征讨 (第 11b 页)
秤计其斤两广长折给请俸之人总常俸
之数计俸所出以布绵麻亦应其一岁之用使天下知
二圣之心爱民惜法如此则 高祖之
轨中兴于神龟明
明慈信照布于无穷则孰不幸甚伏愿亮臣悾悾之至 (第 10b 页)
骄侵罔阴阳失莭气感
相动害及身体陛下寝疾久不平继嗣未立宜思正万
事顺天人之心以求福祐奈何轻身肆意不念 高祖之
勤苦垂立制度欲传之于无穷哉孝经曰天子有争臣
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臣谨封上诏书不敢露见非
爱死而不自法 (第 6b 页)
不易之制目不视鸣条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天灾不
有痛于肌肤震食不即损于圣体故蔑三光之谬轻上
天之怒伏念 高祖之
起始自布衣拾暴秦之敝追亡周
之鹿合散扶伤克成帝业功既显矣勤亦至矣流福遗
祚至于陛下陛下既不能增明烈考 (第 47b 页)
之轨而忽 高祖之

勤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群丑刑𨽻芟刈小民彫敝诸
夏虐流远近故天降众异以戒陛下陛下不悟而竞令
虎豹窟于麑 (第 47b 页)
也惟陛下稽古世代之初所以明赫及季世所以衰弱
至于泯灭近览汉末之变足以动心诫惧矣曩使桓灵
不废 高祖之
法文景之恭俭太祖虽有神武于何所施
其能邪而陛下何由处斯尊哉今吴蜀未定军旅在外
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 …… (第 21b 页)
而纾散此亦寄时事以制用籍开塞而曲成者
也臣窃观陛下贞明仁恕体之自然天假其祚奄有区
夏启重光于已昧廓四 祖之
遐武祥灵表瑞人鬼献谋
应天顺时殆不尚此然陛下即位以来中兴之化未阐
虽躬综万机劳逾日昃玄泽未加于群生声 (第 29b 页)
臣等乐为子来者也窃以大难未夷宫宇粗给今之所
营尤实非宜臣闻太宗承 高祖之
业惠吕息役之后以
四海之富天下之殷尚以百金之费而辍露台历代垂
美为不朽之迹故能断狱四百拟于成康陛下之 (第 25b 页)
明臣
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彊蒙恬之威
带甲四十馀万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会汉
初兴以 高祖之
威灵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士或七日不
食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石言坚固如石/也画计策也)卒其所
以脱者世 …… (第 13a 页)
彊能言率职何惮而为之何求而行此往
日萧衍通敬求和以诚肃未纯抑而不许先帝弃戎于
前陛下交敌于后无乃上乖 高祖之
心下违世宗之意
且彼虽慕德亦来观我惧之以彊傥即归附示之以弱
窥觎或起春秋所谓以我卜也又小人难近荒服无 (第 50a 页)
后下哀痛之诏行蠲复之恩回銮上都垂衣当
宁岂不盛哉 右司谏直史馆孙何言陛下嗣位以来
训师择将可谓至多以 高祖之
大度兼萧王之赤心神
武冠于百王精兵倍于前代足以断匈奴之右臂受呼
韩之来朝分阃仗钺者固当以身先士卒为心 (第 28a 页)
之半麟府州尝为羌所寇掠
除逋负视此进士一举诸科两举并与免今年取解
迩英阁读汉书高祖封韩信为齐王事上曰 高祖之

諌善用人不疑如此丁度对曰高祖聪明大度故臣下 (第 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