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職官類
紀事本末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詔令類
載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法制類
列傳類
金石類
识其情伪节俭爱物
刚果能断既美先帝知人之明又庆已身逢时之幸涕
泣共谈悲喜相半臣愚以为昔汉惠帝无子而得 文帝

仁俭谦恭百姓富饶几致刑措昭帝无子而得宣帝勤
惠明断吏良民乐号称中兴然则国无嗣子而旁亲入
继未必不为天 (第 41b 页)
至武帝/时因八月尝酎会诸侯庙中出金助祭所谓酎金)
(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 孝文皇帝
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
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
也罪人不孥不诛无罪除 (第 2a 页)
肉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
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 孝文皇帝
亲行
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明象乎日月 …… (第 2a 页)
而庙乐不称朕甚惧焉其为 孝文皇帝
庙为昭德之舞
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
无穷朕甚嘉之其与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具为礼 (第 2b 页)
仪奏丞相臣申屠嘉等言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
以明 孝文皇帝
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臣谨议世
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 (第 2b 页)
孝文皇帝
高皇帝庙宜为
帝者太祖之庙 (第 2b 页)
孝文皇帝
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下
宜世世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宜各 (第 2b 页)
孝文皇帝
立太 …… (第 2b 页)
天下宜为帝
者太祖之庙世世不毁承后属尽者宜毁今宗庙异处
昭穆不序宜入就太祖庙而序昭穆如礼太上皇孝惠 孝文
孝景庙皆亲尽宜毁皇考庙亲未尽如故大司马
车骑将军许嘉等一十九人以为 (第 4b 页)
孝文皇帝
除诽谤去
肉刑躬节俭不受献罪人不孥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绝
人𩔖宾赐长老收恤孤独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宜 …… (第 4b 页)
世宗之庙谏大夫尹更始等以为皇
考庙上序于昭穆非正礼宜毁于是上重其事依违者
一年乃下诏曰高皇帝为汉太祖 孝文皇帝
为太宗世
世承祀传之无穷
元帝时丞相韦玄成奏罢太上皇寝庙园博士平当上
书言臣闻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 …… (第 5a 页)
高皇帝为汉太祖 孝文皇帝
为太宗建昭五年制书孝
武皇帝为世宗损益之礼不敢有与臣愚以为迭毁之
次当以时定臣请与群臣杂议奏可于是光 …… (第 9b 页)
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 孝文皇帝

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巳甚者兴师十馀万众近
屯京师及四边岁发屯备虏其为患久矣非一世之渐
也诸侯郡 …… (第 10b 页)
定诸侯之制永无逆
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
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高帝建大业为太祖 孝文

皇帝
德至厚也为文太宗孝武皇帝功至著也为武世
宗此孝宣帝所以发德音也礼记王制及春秋谷梁传
天子七庙诸侯五大 …… (第 11a 页)
祖宗窃以经义所纪人事众心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
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年以来宗庙奉祠高皇
帝为受命祖 孝文皇帝
为太宗孝武皇帝为世宗皆如
旧制又立亲庙四世推南顿君以上尽于舂陵节侯礼
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太宗则降其 …… (第 14b 页)
暴元元各得其所万国咸熙作武德之舞 孝文皇帝

行节俭除诽谤去肉刑泽施四海孝景皇帝制昭德之
舞孝武皇帝功德茂盛威震海外开地置郡传之无穷
孝宣皇帝 …… (第 16b 页)
之文休矣惟德罔
射协同本支百世永保厥功诏书曰骠骑将军议可进
武德之舞如故
章帝初即位东平王苍上言昔者 孝文
庙乐曰昭德之
舞孝武庙乐曰盛德之舞今皆祫食于高庙昭德盛德
之舞不进与高庙同乐今孝明皇帝主在世祖庙当同 …… (第 17b 页)
堂间祀悉还更衣共进武德之舞如 孝文皇帝
祫祭高
庙故事制曰可
梁太后临朝以殇帝幼崩庙次宜在顺帝下太常大夫
马访奏宜如诏书谏议大夫吕勃以为应依 …… (第 19a 页)
制不用周礼每帝即位世辄立一庙不止于七不
列昭穆不定迭毁元皇帝时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贡禹
始建大议请依典礼 孝文
孝武孝宣皆以功德茂盛为
宗不毁孝宣尊崇孝武历称世宗中正大臣夏侯胜等
犹执异议不应为宗至孝成皇帝议犹不 (第 20a 页)
元居正为国始祖抑有旧章昔冇
炎汉高帝当涂太祖皆以受命例并配天请遵故实奉
祀高祖于圆丘以配昊天上帝伏惟 太宗文皇帝
道格 (第 28a 页)
汉世祖列七庙而惠帝不与文武子孙昌衍文为 汉太
晋景帝亦 (第 4a 页)
文帝
兄景绝世不列于庙及告谥世祖称
景为从祖今为晋武帝越崇其父而庙毁及亡何汉出
惠帝而享世长久乎七庙五庙明 …… (第 4a 页)
哉礼祖有功而宗
有德祖宗之庙百代不毁故殷太甲为太宗太戊曰中
宗武丁曰高宗周则文王为太宗武王为中宗汉则
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其后代有称宗者以方制海内
德泽可宗列于昭穆期于不毁称宗之义不亦大乎伏
惟孝敬皇帝位止 …… (第 12b 页)
尹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此经
典之明證也七庙之外则曰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故历
代儒者制迭毁之礼皆亲尽宜毁伏以 太宗文皇帝

代之祖高祖神尧皇帝国朝首祚万叶所承太祖景皇
帝受命于天始封于唐元夲皆在不毁之典代祖元皇 …… (第 21a 页)
庙不毁则亲亲之昭穆无所设矣故不得不
祧耳至汉承秦灭学之后诸儒不通大义匡衡贡禹之
徒遂建议云高帝为太祖 孝文
为太宗孝武为世宗孝
宣为中宗惠景已下为迁庙适值汉祚不永昭成已降
德不逮于四君向若汉有八百之祚继德之君 (第 38b 页)
有若
孝武者七人尽为不迁之庙岂可后代遂不祀其祖
祢哉不经之言孰甚于此又有以七庙之外别立祖宗 …… (第 38b 页)
矣故周公作无逸举殷之三宗以劝成王汉景帝诏曰 孝文皇帝
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庙乐不称朕甚惧
焉其为 (第 42b 页)
孝文皇帝
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然后祖宗
之功德施于万代其与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具礼
仪奏丞相申屠嘉䓁奏曰功莫大 (第 42b 页)
于高皇帝德莫盛于 孝文皇帝
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 (第 42b 页)
孝文皇帝

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代代献祖宗之庙又汉宣
帝诏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名将讨不服功 (第 42b 页)
其幽愤者也夫以 文帝
之明贾生之贤绛灌之忠而有
此患况其馀哉故宜量力度德春秋之义今既不能纯
法八世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 (第 44b 页)
土阶禹之恶衣菲食臣知不可复行于今 汉文帝
惜百
金之费而罢露台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慎夫人衣
不曳地景帝亦以锦绣纂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
百姓安 …… (第 23a 页)
古语云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
以陛下之明诚欲厉精为政不烦远采上古但及贞观
初则天下幸甚昔贾谊谓 汉文帝
云可痛哭及长叹息
者言当韩信王楚彭越王梁英布王淮南之时使 (第 24b 页)
文帝
即天子位必不能安又言赖诸王年少傅相制之长大 (第 24b 页)
敢忍意而不言乎且臣闻之古者以
言赋纳岂虚美哉盖用之也是以益赞禹而班师说复
王而作命斯皆用言之大略也洎 汉文帝
羞不若尧舜
始以策求士乃天下郡国有贤良之贡入焉塞诏者眺
错而巳至武帝然后董仲舒出然而卒不能选用条对 …… (第 16a 页)
黎人之重困责复盛济艰之术酌
推恩寓令之宜斯皆当今之急病也微臣敢不别白而
书之昔我高祖武皇帝拨去乱政我 太宗文皇帝
鞬櫜
干戈被之以仁风润之以膏露戢天下之役而天下之
人安省天下之刑而天下之人寿通天下之志而天下
之气和 …… (第 17b 页)
德犹孜孜而求理开导直言旰
食宵衣不敢漏溢岂复当时务于自逸乎陛下视今日
事何如汉文时上曰安敢望汉文哉且 文帝
是汉之明 …… (第 25a 页)
 其六曰数引见待制官问以时事(原本阙/)
穆宗时尝问贞观开元治道最盛何致而然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植曰太宗资上圣兴民间知百
姓疾苦故厉精思治又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圭为
之佐君明臣忠圣贤相维治致升平固其宜也玄宗在
天后时身践忧患既即位得姚崇宋璟此二人蚤夜孜
孜纳君于道璟尝手写尚书无逸为图以献劝帝出入
观省以自戒其后朽暗乃代以山水图稍怠于勤左右

不复箴规奸臣日用事以致于败昔德宗尝问先臣祐
甫开元天宝事先臣具道治乱所以然在童丱记其说
今硕陛下以无逸为元龟则天下幸甚
中书舍人柳公权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 汉文帝
恭俭
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
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
小节耳 (第 36b 页)
车三十两乃躬行俭约冠大帛之冠衣大布之衣季年
致騋牝三千遂为富庶 汉文帝
承秦项战争之后四海
困穷天子不能具钧驷乃示以敦朴身衣弋绨足履革
舄未几天下富安四夷咸服国家自兵兴以来 …… (第 16b 页)
莫不以奢侈相尚服食车
马惟事纷华今京师鬻明金衣服及珠玉犀象者日增
于旧俱非克己消厄之道愿陛下以卫文公 汉文帝

法凡所奉之物痛自撙节罢冗员减浮费戒豪侈禁戢
明金服饰庶皇天悔祸太平可致四曰选守令以结民
心方令举 …… (第 17a 页)
立极继统作帝熙鸿号于无穷若是则可谓有志于天
下矣由汉以来尚志之君六七作于汉则曰高帝曰
曰武帝曰昭帝曰宣帝曰世祖曰明帝曰章帝凡八
帝于三国则曰昭烈一帝于晋则曰孝武一帝于元魏
则曰 (第 29b 页)
孝文
一帝于宇文周则曰武帝一帝于唐则曰高
祖曰 (第 29b 页)
文皇
曰玄宗曰宪宗曰武宗曰宣宗凡六帝于后
周则曰世宗一帝于宋则曰太祖曰太宗曰仁宗曰高
宗曰孝宗凡五帝于金源 …… (第 29b 页)
谋后无以取法坏天地之元气愚
生民之耳目后世之人因以窃笑而非之痛惜而叹惋
也昔元魏始有代地便参用汉法至 孝文
迁都洛阳一 (第 32a 页)
遂典章文物灿然可观暨遐域远方之民上
古所不能臣者陛下悉能臣之虽高宗之兴殷成康宣
王之兴周文景光武之兴 汉太宗
宪宗之兴唐无以过
也是以海内豪杰之士翕然向风咸谓天命陛下启太 …… (第 20b 页)
求材为急务乎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其斯之谓欤
抑臣又闻凡人臣进深计之言于上自古为难昔汉贾
谊当 文帝
治平之世建言诸侯强大将不利于社稷譬
犹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甚非安上全下之计莫若 …… (第 28a 页)
为迂故帝虽纳之而不
果行逮季年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帝于是发仁圣
之言下哀痛之诏仲舒之言始验于此矣向若 文帝

贾谊之言武帝行仲舒之策其祸乱之极必不至此汉 …… (第 28b 页)
之为汉又岂止如是而已哉暨乎有唐驭宇 太宗皇帝
清明在躬以纳諌为心而魏徵之伦耻其君不及尧舜
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听无不行故能身致太平比
功较德优迈前 …… (第 29a 页)
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知以进贤为急而
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昔 汉文
以决狱钱榖问之丞相周勃不能对陈平对曰陛下
问决狱责廷尉问钱榖责治粟内史宰相上佐天子理
阴阳下遂万物之 …… (第 32b 页)
伻来终未稽颡阙下款输诚赤今年羾一
犀象明年献翠贝若干是皆我物藉为己有调书词延
岁月而已此最不可信者昔 汉文帝
却千里马诏郡国
母令来献而越王尉佗曾未几何怨艾自新去号北面 …… (第 53b 页)
盍归之念
以庶邦惟正之供者实惟文王汉之天覆万民子爱兆
姓前半夜之席而访寒士怜少女之意而除肉刑者实
文帝
唐之忧勤鉴古仁义致平广学舍之千区委名 …… (第 55b 页)
臣之十在者实惟 文皇
惟此四君咸有一德民庶荷当
时之福史编传后世之芳究而言之繄可法矣今国家
省台院部总于内路府州县分于外职 …… (第 56a 页)
同夏之文命比周之文王超汉之 文帝
越唐之文皇治
效班班可得而议愚臣观此蔑有难焉盖古天下今天
下易地则皆然前圣人后圣人有为者亦若是故也 (第 57a 页)
臣谓其小人不足具责故孔子
曰可以托六尺之孤临大节而不可夺是以圣王慎选
故河南尹向雄昔能犯难葬故将钟会 文帝
嘉之始拔
显用至于先帝以为右率如间之事若得向雄之比则
岂可触哉此二使者但为愚怯亦非与谋但可诛身自 …… (第 25a 页)
抗法于伯禽贾生谏争于 文帝
咸殷勤于端士皆恳切
于正人历代贤君莫不丁宁于太子者良以地膺上嗣
位处储君善则率土沾其恩恶则海内罹其祸 (第 43b 页)
工伎得入宫闱之内禁卫之所
或言语内出或事状外通小人无知因为诈伪有玷盛
德臣望悉出宫内造作付所司其二曰 汉文帝
身弋绨
足革舄齐高帝阑槛用铜者皆易以铁经侯带玉贝剑
环佩以过魏太子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
子曰 …… (第 9a 页)
岂非储贰者天下之根本根本未定则众心
不安也贾谊有言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
及然因谓之安当谊之时 汉孝文帝
春秋鼎盛有孝景
以为之太子中外乂安公私富溢谊犹有是言使谊处
于今日当云何哉陛下好学多闻博览经史试以前 (第 31b 页)
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
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
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 文帝
立其
三子皆为王
景帝时梁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
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 …… (第 5a 页)
永慕忧心如酲帝嘉其辞义优诏荅勉之 文帝
大发士息及取诸国士植以近前诸国士已见发
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复被取又上书曰臣闻古者
圣君与日月齐其明 …… (第 14b 页)
虽亲必有逆节之累势轻虽疏必有保全之祚故
淮南亲弟不终飨国失之于势重也吴芮疏臣传祚长
沙得之于势轻也昔 汉文帝
使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袁
盎退夫人之座帝有怒色及盎辨上下之仪陈人彘之
戒帝既悦怿夫人亦悟今臣所陈非有所偏 …… (第 20a 页)
为忠是故周昌极谏冯唐面折孝
惠所以克固储嗣魏尚所以复任云中彼二臣岂好逆
主干时犯颜违色者哉又袁盎之谏 孝文
曰淮南王若
道遇死则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文帝不用追悔无及 (第 28b 页)
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
策之上者昔 孝文
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
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分者也今议者咸以权利在
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 (第 49b 页)
地有自然之险是历世奸雄之所窥𨵦逋逃之所聚也
而无亲戚子弟之守此岂深思远虑杜渐防萌者乎昔 汉文帝
据已成之业六合同风天下一家而贾谊上疏
陈当时之势犹以为譬如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寝其
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第 4a 页)
转天下租
税委之京师徙郡县豪杰处之陵邑选四方壮勇实之
边城其赋役则轻近而重远也其惠化则悦近以来远
太宗文皇帝
既定大业万方底乂犹务戎备不忘虑
危列置府兵分𨽻禁卫大凡诸府八百馀所而在关中
者殆五百焉举天下不敌关 (第 21a 页)
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
辅今陛下有四海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
何以相救事不师古而能长久非所闻也 汉文帝
(第 2a 页)
代王
入即位后分代为两国立皇子武为代
王参为太原王小子胜则粱王矣后又徙代王武为淮
阳王而太原王参为代王尽得 …… (第 2a 页)
乱起
奸夫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海内
之势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下无背叛之心上无诛
伐之事 文帝
不从至于孝景猥用晁错之计削黜诸侯
亲者怨恨疏者震恐吴楚倡谋五国从风兆发高帝衅
钟文景由宽之过甚急之不 …… (第 13b 页)
灭亡因谓法有必弊国有定势法弊而势
偏不知矫革数十年之后则患不可支矣是果然乎抑
亦未然乎夫汉初列国过制 孝文
盛时贾生已患之矣
厥后诸侯微弱不与政事武宣之间已与哀平时𩔖矣
唐世方镇强大天宝末年范阳干纪不在数世 (第 33b 页)
经选吏举孝廉夫丧亲自
尽孝之终也今之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丧不得即去
殆非所以增崇孝道而克称火德者也往者 孝文
劳谦
行过乎俭故有遗诏以日易月此通时之宜不可贯之
万世古今之制虽有损益而谅闇之礼未尝改移以示
天下莫 (第 29b 页)
副诸君子有三年之爱而身体廓然当
见山陵何心而无服其以衰绖行孚等重奏臣闻上古
丧期无数后世乃有年月之渐 汉文帝
随时之义制为
短丧传之于后陛下以社稷宗庙之重万方亿兆之故
既从权制释降衰麻群臣庶僚吉服今者谒陵哀慕若 …… (第 13b 页)
以为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之
丧始同齐斩既葬除丧服谅闇以居心丧终制不与士
庶同礼汉氏承秦天下为天子脩服三年 汉文帝
见其 …… (第 15b 页)
不虚设不行之制仲尼曰礼
所损益虽百世可知此之谓也于是钦舒从之遂命预
造议奏曰礼官参议博士张靖等议以为 孝文
权制三
十六日之服以日易月道有污隆礼不得全皇太子亦
宜割情除服博士陈逵等议以为三年之丧人子所以 …… (第 17a 页)
率意
而行亢上抑下汉祖草创因而不革乃至率天下皆终
重服旦夕哀临经罹寒暑禁塞嫁娶饮酒食肉制不称
情是以 孝文
遗诏敛毕便葬葬毕制红禫之除虽不合
高宗谅闇之义近于古典故传之后嗣于时预脩陵庙
故敛葬得在浃辰之内因以 …… (第 19a 页)
曰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不无
事矣丧服母为长子妻为夫妾为主皆三年内宫之主
可谓无事揆度汉制 孝文
之丧红禫既毕孝景即吉于
未央薄后窦后必不得齐斩于别宫此可知也况皇太
子配贰至尊与国为体固宜远遵古礼近 (第 20b 页)
服限乃请
如宋齐皇后为其父母服三十日除入谒则服墨縿还
宫衰麻右补阙穆质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
汉文帝
以宗庙社稷之重自贬乃以日易月后世所 (第 44b 页)

汉孝文
自执谦德用日易月至今行之子以便身忘其
亲臣以便身忘其君心知其非而不肯改以臣观之 (第 6a 页)

固有罪矣孝景冒奉遗诏陷父于失礼自陷于不孝
乃千古薄俗之首也自常礼言之犹且不可况变故特
异如今日者又当 …… (第 6a 页)
   山陵
汉文帝时张释之为中郎将从帝行至霸陵上居外临
(厕岸之/边侧也)时慎夫人从上指视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
邯郸道也(走音奏/趋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悽
惨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
漆其间岂可动哉(斮音侧/略反)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
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亡石椁

又何戚焉 文帝
称善
成帝永始元年营起昌陵解万年自诡昌陵三年可成
卒不能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议皆曰昌陵因
卑为高 …… (第 26a 页)
徙都关中依周之德因
秦之阻世之长短以德为效(效谓徵/验也)故常战栗不敢讳
亡孔子所谓富贵无常盖谓此也 孝文皇帝
居霸陵北
临厕(厕侧近水也一说霸陵山北头/厕近霸水帝登其上以望远也)意悽怆悲怀顾谓 …… (第 27a 页)
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
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
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
寤焉遂薄葬
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
不树(厚衣之以薪言积薪以/覆之也衣音于既反) …… (第 27b 页)
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唯陛下上览明圣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之制
下观贤知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之意 孝文皇帝
去坟
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昭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 …… (第 30b 页)
久万代之计割其常情以定之耳
昔汉成帝造延昌二陵制度甚厚功费甚多諌大夫刘
向上书其言深切皆合事理其略曰 孝文
居霸陵悽怆
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漆
其间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欲虽锢南山犹 (第 35a 页)
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
极而国家有废兴释之所言无穷计也 孝文
寤焉遂以
薄葬又汉氏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贡赋以一分入 (第 3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