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書類
地理類
目錄類
職官類
正史類
別史類
史鈔類
傳記類
列傳類
者半一 一取而注之名曰韵补正附古音表之后
李因笃曰亭林顾氏广引古人韵语谓三百篇无
叶韵均是本音以辟吴才老韵补之谬山阳 张弨
力臣 刋行其书
诗韵更定五卷
吴国缙编国缙字玉林全椒人顺治壬辰进士 (第 36a 页)
李因笃曰亭林顾氏广引古人韵语谓三百篇无
叶韵均是本音以辟吴才老韵补之谬山阳 张弨
力臣 刋行其书
诗韵更定五卷
吴国缙编国缙字玉林全椒人顺治壬辰进士 (第 36a 页)
按铭文华亭上邵本云不全五字又阙八字此本云
不完六字又阙八字今现存石上有爽垲势掩四字
此古人所未见惟 张力臣 所得字有之
鹤寿不知其纪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
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 …… (第 3a 页)
按此本唐人于经后所书刁学士就金山经庋中得
之以挍邵张二本其字错乱失序为多其左取曹国
则 张力臣 图内取之以补原文其西竹法里四字则
鋐取之以补厥土之上山阴二字取之以补爽垲之
上者也景纯名约
瘗 …… (第 4a 页)
存者其文亦同玉烟堂本惟题名夆山徵士仍作徵
君与今现存石字不异耳
按此文较之古本前后改窜文义不同字体讹舛 张
力臣 辨之最详其上皇山樵下有逸少二字此缘润
州图经以为王右军书故遂增入其传已久当不始 …… (第 6a 页)
陶斋南宋人有法帖谱系刘有定莆田人
按 张力臣 瘗鹤铭辨云再察陶南村辍耕录本亦有
不同诸句末又云尚俟拿舟过扬子手自模印以稽
其得失可见南村亦是悬 …… (第 21b 页)
山樵似是真侣之号余于崖上又得唐人诗诗在贞
观中已列铭后则铭非顾况可知矣今考此铭字体
与旧馆坛碑正同其为𨼆居书无疑余友淮阴 张弨
以丁未十月探幽山下复得七字云惟宁之上有厥
土二字华亭之上有爽垲势掩四字其右题名徵下
有君字皆昔人 (第 26a 页)
之所未见也(金石文字记/)
按厥土二字爽垲势掩四字发自 张力臣 而徵君君
字则丹徒县志所载宋咸淳中存本已有之矣厥土
等六字因在仆石之下难于拓取故昔人皆未之见
…… (第 26b 页)
此所以不得不辨也因莭录东观馀论广川书跋中
切要语知非王逸少书并非顾陶所书凡余之欲言
者古人已先言之殊胜余之喋喋也 (张力臣 铭辨/)
按 (第 28a 页)
力臣 所见之石一仰一仆一侧立于旁今抄录之
下如亲置身江干周旋石畔共事椎拓时当盛暑挥
汗洒然忽若江岸清风 …… (第 28a 页)
时甚苦漶漫粘置壁间谛审熟揣者累日夜而后得
此八字盖不敢使古人遗迹等诸过眼烟云也曩尝
遍质之宇内精鉴东吴顾亭林先生著金石文字记
载云淮阴 张弨 审订复得八字可谓毫发无遗矣兹
欲论其全势惟据原石上下见存之定位即可揆度
其馀而余所难置者尤在中閒 …… (第 29a 页)
字(金山唐人书本存字如去莘西竹法里/山阴之类尽可成句亦不轻为引用)较前后诸
本又独多矣然不比寻常碑版楚楚易读故非图不
明非注不悉特依(原/)式完阙断裂之形胪列于左 (张/)
(力臣 书东观馀论广川书跋后/)
按 (第 29b 页)
力臣 之图最为有功其原石之大小断裂之纹痕
使千载后览者恍然在目鋐今依其原图石之大小
及所存之字具于一图 …… (第 29b 页)
图其字之不足者仍阙之著于篇首以便展卷即得
鋐又于 力臣 所遗唐人书本内字凑入山阴二字于爽
垲之上西竹法里于厥土之上以成全文并度原石之
丈尺别为一图亦附卷 …… (第 30a 页)
刻于本山者后人将信为真或原石渐至于沦亡或
惮劳不精于搜考则终不能睹本来面目其为害孰
甚乎识者其辨之(以上五条 张力臣 辨玉烟堂本错/讹)
玉烟堂刻即世所流传之本也文列于前
奚夺下少余仙鹤三字今按原石地位奚夺下亦或 …… (第 33a 页)
苦心亟重刻此本并力疾双钩数纸以待识者且玩
而老焉可矣至于石之果能复立耀光怪而吐虹霓
他日有望气者是必远知神物之所在也 (张力臣 欲/)
(重立原石论/) (第 34b 页)
按自丁未岁 张君力臣 欲重立原石至今数十年间
无人为其事者而沧洲大守乃舁而出之沙石之中
不可谓无人同其好也 (第 35a 页)
力臣 又欲重摹四幅其志甚
勤余今欲手摹其文以成 (第 35a 页)
力臣 之志而砻石未就且
谋剞劂之资他日若成当亦快事但恐腕弱无能髣
髴古人万一耳
立石真侣有丹杨外仙尉 …… (第 35a 页)
三瘗鹤铭裂而为四又失其腹由是释文不符览古
者阙其疑可也移易增益其辞不可也曩在白下得
祥符周雪客神谶碑考既序而传之矣淮阴 张力臣
乘江水归壑入焦山之麓藉落叶而仰读瘗鹤铭辞
聚四石绘作图联以宋人补刻字伦序不紊且證为 …… (第 38a 页)
曲遂移居于此集中有谢王郎中见赠琴鹤诗鹤殆出
于性所好斯瘗之作铭理有然者自处士之图出足以
息众说之纷纶矣 力臣 名弨精书法尝为顾处士炎
武写广韵及音学五书手摹家藏鼎彝款识遗余惜
不营生产殁后尽散失并传刻枣木悉 (第 38b 页)
不完六字又阙八字今现存石上有爽垲势掩四字
此古人所未见惟 张力臣 所得字有之
鹤寿不知其纪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
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 …… (第 3a 页)
按此本唐人于经后所书刁学士就金山经庋中得
之以挍邵张二本其字错乱失序为多其左取曹国
则 张力臣 图内取之以补原文其西竹法里四字则
鋐取之以补厥土之上山阴二字取之以补爽垲之
上者也景纯名约
瘗 …… (第 4a 页)
存者其文亦同玉烟堂本惟题名夆山徵士仍作徵
君与今现存石字不异耳
按此文较之古本前后改窜文义不同字体讹舛 张
力臣 辨之最详其上皇山樵下有逸少二字此缘润
州图经以为王右军书故遂增入其传已久当不始 …… (第 6a 页)
陶斋南宋人有法帖谱系刘有定莆田人
按 张力臣 瘗鹤铭辨云再察陶南村辍耕录本亦有
不同诸句末又云尚俟拿舟过扬子手自模印以稽
其得失可见南村亦是悬 …… (第 21b 页)
山樵似是真侣之号余于崖上又得唐人诗诗在贞
观中已列铭后则铭非顾况可知矣今考此铭字体
与旧馆坛碑正同其为𨼆居书无疑余友淮阴 张弨
以丁未十月探幽山下复得七字云惟宁之上有厥
土二字华亭之上有爽垲势掩四字其右题名徵下
有君字皆昔人 (第 26a 页)
之所未见也(金石文字记/)
按厥土二字爽垲势掩四字发自 张力臣 而徵君君
字则丹徒县志所载宋咸淳中存本已有之矣厥土
等六字因在仆石之下难于拓取故昔人皆未之见
…… (第 26b 页)
此所以不得不辨也因莭录东观馀论广川书跋中
切要语知非王逸少书并非顾陶所书凡余之欲言
者古人已先言之殊胜余之喋喋也 (张力臣 铭辨/)
按 (第 28a 页)
力臣 所见之石一仰一仆一侧立于旁今抄录之
下如亲置身江干周旋石畔共事椎拓时当盛暑挥
汗洒然忽若江岸清风 …… (第 28a 页)
时甚苦漶漫粘置壁间谛审熟揣者累日夜而后得
此八字盖不敢使古人遗迹等诸过眼烟云也曩尝
遍质之宇内精鉴东吴顾亭林先生著金石文字记
载云淮阴 张弨 审订复得八字可谓毫发无遗矣兹
欲论其全势惟据原石上下见存之定位即可揆度
其馀而余所难置者尤在中閒 …… (第 29a 页)
字(金山唐人书本存字如去莘西竹法里/山阴之类尽可成句亦不轻为引用)较前后诸
本又独多矣然不比寻常碑版楚楚易读故非图不
明非注不悉特依(原/)式完阙断裂之形胪列于左 (张/)
(力臣 书东观馀论广川书跋后/)
按 (第 29b 页)
力臣 之图最为有功其原石之大小断裂之纹痕
使千载后览者恍然在目鋐今依其原图石之大小
及所存之字具于一图 …… (第 29b 页)
图其字之不足者仍阙之著于篇首以便展卷即得
鋐又于 力臣 所遗唐人书本内字凑入山阴二字于爽
垲之上西竹法里于厥土之上以成全文并度原石之
丈尺别为一图亦附卷 …… (第 30a 页)
刻于本山者后人将信为真或原石渐至于沦亡或
惮劳不精于搜考则终不能睹本来面目其为害孰
甚乎识者其辨之(以上五条 张力臣 辨玉烟堂本错/讹)
玉烟堂刻即世所流传之本也文列于前
奚夺下少余仙鹤三字今按原石地位奚夺下亦或 …… (第 33a 页)
苦心亟重刻此本并力疾双钩数纸以待识者且玩
而老焉可矣至于石之果能复立耀光怪而吐虹霓
他日有望气者是必远知神物之所在也 (张力臣 欲/)
(重立原石论/) (第 34b 页)
按自丁未岁 张君力臣 欲重立原石至今数十年间
无人为其事者而沧洲大守乃舁而出之沙石之中
不可谓无人同其好也 (第 35a 页)
力臣 又欲重摹四幅其志甚
勤余今欲手摹其文以成 (第 35a 页)
力臣 之志而砻石未就且
谋剞劂之资他日若成当亦快事但恐腕弱无能髣
髴古人万一耳
立石真侣有丹杨外仙尉 …… (第 35a 页)
三瘗鹤铭裂而为四又失其腹由是释文不符览古
者阙其疑可也移易增益其辞不可也曩在白下得
祥符周雪客神谶碑考既序而传之矣淮阴 张力臣
乘江水归壑入焦山之麓藉落叶而仰读瘗鹤铭辞
聚四石绘作图联以宋人补刻字伦序不紊且證为 …… (第 38a 页)
曲遂移居于此集中有谢王郎中见赠琴鹤诗鹤殆出
于性所好斯瘗之作铭理有然者自处士之图出足以
息众说之纷纶矣 力臣 名弨精书法尝为顾处士炎
武写广韵及音学五书手摹家藏鼎彝款识遗余惜
不营生产殁后尽散失并传刻枣木悉 (第 38b 页)
奇怪斜倾一二游戏在公原不自以为佳后世之子
云自有其目宁有为其所欺而景仰之者况以为法
乎(墨林快事/)
今重刻在淮安府 张弨 曰其末曰一归可门可门者
何门也考说文谁何之何本单作可其从人者则为
儋何之何易何校灭耳诗何蓑何笠尔 (第 27b 页)
云自有其目宁有为其所欺而景仰之者况以为法
乎(墨林快事/)
今重刻在淮安府 张弨 曰其末曰一归可门可门者
何门也考说文谁何之何本单作可其从人者则为
儋何之何易何校灭耳诗何蓑何笠尔 (第 27b 页)
字一凡一十
五字今共存全字七十半字十凡八十字第一行前人
考次大书瘗鹤铭三字稍偏左旁注有序二字凡五字 张力臣 本鹤字犹存今全阙
第二行前人考次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凡十字分 …… (第 21a 页)
两截低四五字书 张力臣 本犹存撰字上皇字今唯上
字全皇字存上半
序三行前人考次互有同异不可定其字数第一行金
山经𢇮本鹤寿不 (第 21b 页)
知其纪下阙一字邵资政张子厚本
壬辰岁得于华下阙一字 张力臣 本上半原刻犹存岁
得于华四字下半宋人补刻犹存亭甲午岁化于朱方
天其十字今本上四字华字未阙下十字止存一 …… (第 21b 页)
阙一字金山经庋本奚夺下有余仙鹤三字 张力臣 本
中上石犹存未遂吾翔四字下半宋人补刻犹存之遽
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于兹十三字今本上四字翔字
不全下十 …… (第 22a 页)
铭四字现存张本误 张力臣 本中上石犹存山之下仙
家五字下半宋人补刻犹存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
曰十一字今本上五字如旧下少故立二字 …… (第 22b 页)
丘著经下作乃徵前事我传尔铭余欲无言尔其藏
灵陈氏玉烟堂本作乃徵前事出于上真余欲无言纪
尔岁辰俱不足据 张力臣 本中上石犹存相此胎禽浮
丘六字下半犹存华表留形义五字今本上半止有五
字无丘字下半华字不全止存留表二字 …… (第 23a 页)
下有西竹法里宰耳岁辰鸣语解
化浮丘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六句不唯臆造无据
并与原石地位多寡亦迥不相符而 张力臣 以左取曹
国四字补右割荆门上汪退谷以西竹法里四字补厥
土唯宁上皆属臆造不足据 (第 23b 页)
张力臣 本中上石犹存唯
髣髴事亦微六字下半犹存厥土唯宁后荡六字今本
上半微字不全馀如旧第三行石本洪流二字现存 …… (第 23b 页)
之
皆误也汪退谷以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山阴爽垲十二
字为原石定位亦是臆说辍耕录以爰集作奚集乃笔
误不足辨 张力臣 本中上石犹存洪流前固重五字下
半犹存爽垲势掩华亭爰集八字今本上半存洪流前
固四字重字不全下半如旧第四 …… (第 24a 页)
于此未可知金山经庋辍
耕录诸本皆有作铭二字按文义此当是至经庋本作
铭下有宜直视之唯将进宁二句荒谬尤甚 张力臣 本
止存真侣瘗尔四字耳尔字不全今本同
后款邵资政张子厚本止丹阳真宰四字注不知其次
今石三行现存第一行 (第 24b 页)
五字今共存全字七十半字十凡八十字第一行前人
考次大书瘗鹤铭三字稍偏左旁注有序二字凡五字 张力臣 本鹤字犹存今全阙
第二行前人考次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凡十字分 …… (第 21a 页)
两截低四五字书 张力臣 本犹存撰字上皇字今唯上
字全皇字存上半
序三行前人考次互有同异不可定其字数第一行金
山经𢇮本鹤寿不 (第 21b 页)
知其纪下阙一字邵资政张子厚本
壬辰岁得于华下阙一字 张力臣 本上半原刻犹存岁
得于华四字下半宋人补刻犹存亭甲午岁化于朱方
天其十字今本上四字华字未阙下十字止存一 …… (第 21b 页)
阙一字金山经庋本奚夺下有余仙鹤三字 张力臣 本
中上石犹存未遂吾翔四字下半宋人补刻犹存之遽
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于兹十三字今本上四字翔字
不全下十 …… (第 22a 页)
铭四字现存张本误 张力臣 本中上石犹存山之下仙
家五字下半宋人补刻犹存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
曰十一字今本上五字如旧下少故立二字 …… (第 22b 页)
丘著经下作乃徵前事我传尔铭余欲无言尔其藏
灵陈氏玉烟堂本作乃徵前事出于上真余欲无言纪
尔岁辰俱不足据 张力臣 本中上石犹存相此胎禽浮
丘六字下半犹存华表留形义五字今本上半止有五
字无丘字下半华字不全止存留表二字 …… (第 23a 页)
下有西竹法里宰耳岁辰鸣语解
化浮丘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六句不唯臆造无据
并与原石地位多寡亦迥不相符而 张力臣 以左取曹
国四字补右割荆门上汪退谷以西竹法里四字补厥
土唯宁上皆属臆造不足据 (第 23b 页)
张力臣 本中上石犹存唯
髣髴事亦微六字下半犹存厥土唯宁后荡六字今本
上半微字不全馀如旧第三行石本洪流二字现存 …… (第 23b 页)
之
皆误也汪退谷以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山阴爽垲十二
字为原石定位亦是臆说辍耕录以爰集作奚集乃笔
误不足辨 张力臣 本中上石犹存洪流前固重五字下
半犹存爽垲势掩华亭爰集八字今本上半存洪流前
固四字重字不全下半如旧第四 …… (第 24a 页)
于此未可知金山经庋辍
耕录诸本皆有作铭二字按文义此当是至经庋本作
铭下有宜直视之唯将进宁二句荒谬尤甚 张力臣 本
止存真侣瘗尔四字耳尔字不全今本同
后款邵资政张子厚本止丹阳真宰四字注不知其次
今石三行现存第一行 (第 24b 页)
春留兖李署删订近儒名论甲集(张谱<折 t="33"/>穆案先生与颜/修来手迹云弟向日录)
(有古今集论五十卷顷兖李刘年翁延弟至署删取其切于/经学治术之要者付诸梓人名曰近儒名论甲集补注刘泽)
(远安化人任/兖州同知)南旋至淮安主山阳王起田(吴谱<折 t="33"/>名略先生/王起田墓志云山)
(阳人家于清/江浦之南)先生刻自著音学五书属 张力臣弨 订讹(吴谱 (第 42a 页)
力)
(臣 山阳诸生号 (第 42a 页)
亟斋 以卖书画为生尤精六书之学贫而嗜/古多集金石文字嗣以聋废仍不懈于考證有昭陵六骏图)
(赞焦山瘗鹤铭考传 (第 42a 页)
于世先生/音学五书 力臣 手写梓于淮上)去山东抵广平之曲周拜路 …… (第 42a 页)
︹诗集︺寄张文学弨(彦案静志居诗话淮安张致中性符以/尊经博古为复社领袖家藏鼎盉碑版)
(之文甚富子弨字 力臣 精六书弃诸生不就试躬历焦山水/澨手拓瘗鹤铭而考證之又入秦谒昭陵遍历从葬诸王公) …… (第 48b 页)
(谁知禽子夏昔是去官人徐遁庵述先生自注云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北海禽庆子夏儒生去官不仕于莽)赠张
力臣 一首(原谱<折 t="33"/>时 (第 67a 页)
力臣 北游)子德自燕中西归省吾于汾州天宁
寺一首(徐遁庵辑注汾州志李因笃至汾/阳因顾炎武在汾时取道而来也 …… (第 67a 页)
生从弟岩自昆山来偕衍生扶柩归(张谱<折 t="33"/>案王山史山/志辛酉秋予至嘉兴)
(访曹秋岳司农相见即致悼亭林之歾为文献之惜予曰亭/林无恙尚在予家予来时亭林亦有山西之行秋岳且惊且)
(喜逾年壬戌夏予在海州接阎百诗手札云亭林于初春歾/于曲沃予为位而哭之恸秋予西归取道剔州将往昆山过)
(淮安见 张力臣 云亭林之柩尚未归不知何以淹滞于彼深/以不获抚棺一哭为憾又怪亭林未歾江南何以遽有此问)
(搦管偶记/涕 (第 71a 页)
(有古今集论五十卷顷兖李刘年翁延弟至署删取其切于/经学治术之要者付诸梓人名曰近儒名论甲集补注刘泽)
(远安化人任/兖州同知)南旋至淮安主山阳王起田(吴谱<折 t="33"/>名略先生/王起田墓志云山)
(阳人家于清/江浦之南)先生刻自著音学五书属 张力臣弨 订讹(吴谱 (第 42a 页)
力)
(臣 山阳诸生号 (第 42a 页)
亟斋 以卖书画为生尤精六书之学贫而嗜/古多集金石文字嗣以聋废仍不懈于考證有昭陵六骏图)
(赞焦山瘗鹤铭考传 (第 42a 页)
于世先生/音学五书 力臣 手写梓于淮上)去山东抵广平之曲周拜路 …… (第 42a 页)
︹诗集︺寄张文学弨(彦案静志居诗话淮安张致中性符以/尊经博古为复社领袖家藏鼎盉碑版)
(之文甚富子弨字 力臣 精六书弃诸生不就试躬历焦山水/澨手拓瘗鹤铭而考證之又入秦谒昭陵遍历从葬诸王公) …… (第 48b 页)
(谁知禽子夏昔是去官人徐遁庵述先生自注云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北海禽庆子夏儒生去官不仕于莽)赠张
力臣 一首(原谱<折 t="33"/>时 (第 67a 页)
力臣 北游)子德自燕中西归省吾于汾州天宁
寺一首(徐遁庵辑注汾州志李因笃至汾/阳因顾炎武在汾时取道而来也 …… (第 67a 页)
生从弟岩自昆山来偕衍生扶柩归(张谱<折 t="33"/>案王山史山/志辛酉秋予至嘉兴)
(访曹秋岳司农相见即致悼亭林之歾为文献之惜予曰亭/林无恙尚在予家予来时亭林亦有山西之行秋岳且惊且)
(喜逾年壬戌夏予在海州接阎百诗手札云亭林于初春歾/于曲沃予为位而哭之恸秋予西归取道剔州将往昆山过)
(淮安见 张力臣 云亭林之柩尚未归不知何以淹滞于彼深/以不获抚棺一哭为憾又怪亭林未歾江南何以遽有此问)
(搦管偶记/涕 (第 71a 页)
应选(桃源人知龙安县崇祯十七年贼入蜀誓死/守城比陷举家遇害/太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悯)王百度(盐城人崇祯末为崇明守备捣/贼崇明中流矢死/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赐谥节悯)刘永昌(安东人崇祯末镇守江淮/总兵官闯贼陷应州父被)
(执招之不屈投江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赐谥节悯)张纬(安东人崇祯/末官铜陵训)
(导城破不屈死/四十一年/本朝乾隆/赐谥节悯)李干才(盐城人崇祯/末生员甲申)
(闻京师破不食死同县生员石盘与都司酆某同/举兵兵败被执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并)
(赐入/昭忠祠)
︹本朝︺ 张弨(山阳人精六书贫而嗜古尤究心金石后/以聋废而考證弥勤顾炎武音学弨所写)
(定) 张新标(山阳人顺治进士有文/名官考功司甚举其职)徐越(山阳人顺/治进士授)
(行人擢御史在諌垣十有三 (第 66a 页)
(赐/谥节悯)王百度(盐城人崇祯末为崇明守备捣/贼崇明中流矢死/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赐谥节悯)刘永昌(安东人崇祯末镇守江淮/总兵官闯贼陷应州父被)
(执招之不屈投江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赐谥节悯)张纬(安东人崇祯/末官铜陵训)
(导城破不屈死/四十一年/本朝乾隆/赐谥节悯)李干才(盐城人崇祯/末生员甲申)
(闻京师破不食死同县生员石盘与都司酆某同/举兵兵败被执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并)
(赐入/昭忠祠)
︹本朝︺ 张弨(山阳人精六书贫而嗜古尤究心金石后/以聋废而考證弥勤顾炎武音学弨所写)
(定) 张新标(山阳人顺治进士有文/名官考功司甚举其职)徐越(山阳人顺/治进士授)
(行人擢御史在諌垣十有三 (第 66a 页)
二十一卷。洪亮吉、孙星衍同撰。武威县志一卷,镇番县志一卷,永昌县志一卷,古浪县志一卷,平番县志一卷。 张弨
美撰。什邡县志五十四卷。纪大奎撰。罗江县志十卷。李调元撰。遂宁县志六卷。张鹏翮撰。新会县志十四卷。黄 ……。至圣林庙碑目六卷。孔昭薰撰。孔林汉碑考一卷。顾仲清撰。济州金石志八卷。徐宗干撰。济州学碑释文一卷。 张弨
撰。济南金石记四卷。冯云鹓撰。历城金石考二卷。周永年撰。诸城金石略二卷。李文藻撰。益都金石记四卷。段 ……补遗一卷。刘喜海撰。关中金石文字存佚考十二卷。毛凤枝撰。唐昭陵石迹考五卷。林侗撰。昭陵六骏赞辨一卷。 张弨
撰。昭陵碑考十三卷。孙三锡撰。扶风金石录二卷,郿县金石遗文录二卷,兴平金石志一卷。张员撰。宝鸡县金 ……汉魏碑刻记存一卷。谢道承撰。北魏郑文公碑考一卷。诸可宝撰。龙门造象释文一卷。陆继煇撰。瘗鹤铭辨一卷。 张弨
撰。瘗鹤铭考一卷。汪士鋐撰。瘗鹤铭考一卷。吴东发撰。瘗鹤铭考补一卷。翁方纲撰。山樵书外纪一卷。张开福
志伊;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 张力臣。
至于达而在位,其可称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之所得议也。」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