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孝經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術數類
天文算法類
儒家類
雜家類
(藩朝见之事注武德三年改司藩郎曰丨丨郎中又食货志德宗/相杨炎作两税法量出制入户无丨丨以居者为簿人无 丁中
以)
(贫富为差参同契子当右转午乃东旋卯酉界隔丨丨二名西秦/录乞伏乾归朝长安姚兴虑乾归终为西州之患留 (第 4a 页)
(贫富为差参同契子当右转午乃东旋卯酉界隔丨丨二名西秦/录乞伏乾归朝长安姚兴虑乾归终为西州之患留 (第 4a 页)
水不能)
(患刻石著功诏永王/璘书皇太子瑛丨丨)丁额(唐书杨炎传炎请为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为差租)
(庸杂徭悉省而丨丨不废其田亩之税悉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收之贡师泰河上成安驿 (第 31b 页)
(患刻石著功诏永王/璘书皇太子瑛丨丨)丁额(唐书杨炎传炎请为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为差租)
(庸杂徭悉省而丨丨不废其田亩之税悉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收之贡师泰河上成安驿 (第 31b 页)
赋税第二
唐德宗建中元年正月制自艰难已来徵赋名目繁杂
委黜陟使与诸道观察使刺史作年支两税徵纳比来
新旧徵科色目一切停罢两税外辄别率一钱四等官
准擅兴赋以枉法论其军府支计等数准大历十四年
八月七日敕处分
二月发黜陟使分往天下作两税之法凡百役之费一
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
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为差行商者在所部郡县
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徵之俗有不便者二之
馀徵赋悉罢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 (第 1b 页)
唐德宗建中元年正月制自艰难已来徵赋名目繁杂
委黜陟使与诸道观察使刺史作年支两税徵纳比来
新旧徵科色目一切停罢两税外辄别率一钱四等官
准擅兴赋以枉法论其军府支计等数准大历十四年
八月七日敕处分
二月发黜陟使分往天下作两税之法凡百役之费一
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
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为差行商者在所部郡县
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徵之俗有不便者二之
馀徵赋悉罢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 (第 1b 页)
鉷为户口使以籍存
而丁不在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炎
疾其敝请为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为差岁终以户赋增失进退长吏天下利之版
籍不造而得其虚实 李方玄为池州刺史钩检户籍
差量徭赋皆有 (第 44b 页)
而丁不在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炎
疾其敝请为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为差岁终以户赋增失进退长吏天下利之版
籍不造而得其虚实 李方玄为池州刺史钩检户籍
差量徭赋皆有 (第 44b 页)
风流已远然其授田有口分世业皆取之于官其敛
民财有租庸调皆计之于口其后变为两税户无主
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为差贫急于售田
则田多税少富利于避役则田少税多侥倖一兴税
役皆弊既无振贫之术又许之卖田后魏 (第 2a 页)
民财有租庸调皆计之于口其后变为两税户无主
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为差贫急于售田
则田多税少富利于避役则田少税多侥倖一兴税
役皆弊既无振贫之术又许之卖田后魏 (第 2a 页)
者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
县每岁所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
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
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徵之其租庸
调杂徭悉省皆总于度支德宗用其言仍诏两 (第 34b 页)
县每岁所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
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
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徵之其租庸
调杂徭悉省皆总于度支德宗用其言仍诏两 (第 34b 页)
丁存是以荡为浮人乡)
(居地著者/百不四五)两税法(旧唐书杨炎傅炎请作丨丨丨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
(为差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徵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出入申报如旧式) (第 9b 页)
(居地著者/百不四五)两税法(旧唐书杨炎傅炎请作丨丨丨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 以贫富)
(为差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徵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出入申报如旧式) (第 9b 页)
为二率一人为三率推得四率三十三
亩即丙 丁中 二人相和折半之数次取
甲多己三十亩以五归之得六亩折半
得三亩加于三十三亩得三十六 (第 29a 页)
亩即丙 丁中 二人相和折半之数次取
甲多己三十亩以五归之得六亩折半
得三亩加于三十三亩得三十六 (第 29a 页)
为三率求得四率为乙戊既得乙戊则
于乙丙底边内减去乙戊馀戊丙折半
得丁丙为勾甲丙为弦求为股为甲 丁
中 垂线也
又法以大腰一百二十二尺自乘得一
万四千八百八十四尺又以小腰一百
…… (第 5b 页)
中垂线与底六尺相乘得二十四尺折
半得一十二尺为三角面积也如图甲
乙丙三角形以乙丙底边与甲 丁中 垂
线相乘成戊乙丙己长方形积比三角
形积正大一倍故折半得三角积也
设如有钝角三角 …… (第 12b 页)
所得中垂线戊己庚辛为今所求内容
正方形试依甲 丁中 垂线度将乙丙线
引长作乙癸线为五十六尺又与甲丙
线平行作壬癸线又将甲乙线引长作 …… (第 17a 页)
底而戊巳半径皆为三角形之垂线今
乙丙底边与甲 丁中 垂线相乘所得之
长方积原比甲乙丙三角形积大一倍
即如将所分三三角形各用垂线乘底 (第 21b 页)
于乙丙底边内减去乙戊馀戊丙折半
得丁丙为勾甲丙为弦求为股为甲 丁
中 垂线也
又法以大腰一百二十二尺自乘得一
万四千八百八十四尺又以小腰一百
…… (第 5b 页)
中垂线与底六尺相乘得二十四尺折
半得一十二尺为三角面积也如图甲
乙丙三角形以乙丙底边与甲 丁中 垂
线相乘成戊乙丙己长方形积比三角
形积正大一倍故折半得三角积也
设如有钝角三角 …… (第 12b 页)
所得中垂线戊己庚辛为今所求内容
正方形试依甲 丁中 垂线度将乙丙线
引长作乙癸线为五十六尺又与甲丙
线平行作壬癸线又将甲乙线引长作 …… (第 17a 页)
底而戊巳半径皆为三角形之垂线今
乙丙底边与甲 丁中 垂线相乘所得之
长方积原比甲乙丙三角形积大一倍
即如将所分三三角形各用垂线乘底 (第 21b 页)
两边相等之三角形也夫甲丁既与丁
乙等而丁乙又与乙丙中率等则甲丁
亦必与中率等矣是以甲 丁中 率与丁
丙末率相加与甲丙首率等故用连比
例三率有首率求中率法算之得中率
…… (第 14b 页)
丁等为中率而乙丙边平分己丁末率
于戊又成乙戊丁勾股形乙戊五边形
每边之半为股丁戊末率之半为勾乙
丁中 率为弦试依甲丁半径度作甲庚
辛丁正方形又依乙丙五边形之一边
度作乙丙癸壬正方形其 …… (第 18a 页)
丁长方形亦与乙丁弦自乘之一正方
等(丁辛原与甲丁首率等己丁末率与/丁辛首率相乘自与乙 丁中 率自乘)
(之正/方等)而子庚寅丑长方形为乙丁弦自
乘之一正方内少勾自乘之四正 (第 18b 页)
方(盖/子)
(庚辛卯长方形为首率与末率相乘之/长方与乙 丁中 率自乘之正方等内却)
(少丑寅辛卯正方形而丑寅辛卯正方/形实为戊丁勾自乘之四正方故子庚) …… (第 18b 页)
半径为弦甲戊垂线为股求得乙戊勾
倍之得乙丙即圜内容五边形之一边
也或以乙 丁中 率为弦戊丁半末率为
勾求得乙戊股倍之亦即圜内容五边
形之一边也乙丙弧既为七十二度 (第 21a 页)
乙等而丁乙又与乙丙中率等则甲丁
亦必与中率等矣是以甲 丁中 率与丁
丙末率相加与甲丙首率等故用连比
例三率有首率求中率法算之得中率
…… (第 14b 页)
丁等为中率而乙丙边平分己丁末率
于戊又成乙戊丁勾股形乙戊五边形
每边之半为股丁戊末率之半为勾乙
丁中 率为弦试依甲丁半径度作甲庚
辛丁正方形又依乙丙五边形之一边
度作乙丙癸壬正方形其 …… (第 18a 页)
丁长方形亦与乙丁弦自乘之一正方
等(丁辛原与甲丁首率等己丁末率与/丁辛首率相乘自与乙 丁中 率自乘)
(之正/方等)而子庚寅丑长方形为乙丁弦自
乘之一正方内少勾自乘之四正 (第 18b 页)
方(盖/子)
(庚辛卯长方形为首率与末率相乘之/长方与乙 丁中 率自乘之正方等内却)
(少丑寅辛卯正方形而丑寅辛卯正方/形实为戊丁勾自乘之四正方故子庚) …… (第 18b 页)
半径为弦甲戊垂线为股求得乙戊勾
倍之得乙丙即圜内容五边形之一边
也或以乙 丁中 率为弦戊丁半末率为
勾求得乙戊股倍之亦即圜内容五边
形之一边也乙丙弧既为七十二度 (第 21a 页)
臣按力征即孟子所谓力役之征也力役之征有
专用人力为者造作脩治之属也有兼资物力成
者辇运挽输之类也均人掌均力征必先审民家
之 丁中 或寡或多其家之牛马车辇或有或无因
其材而任以事随所宜而加之役用其所有而不 (第 6a 页)
专用人力为者造作脩治之属也有兼资物力成
者辇运挽输之类也均人掌均力征必先审民家
之 丁中 或寡或多其家之牛马车辇或有或无因
其材而任以事随所宜而加之役用其所有而不 (第 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