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樂類
春秋類
書類
四書類
詩類
孟子類
五經總義類
泰折之为坎言折则知泰坛之为圆言泰则大之至
也言坛折则人为之也祭祀必于自然之丘所以致
敬燎瘗必于人为之坛折所以尽 文宗 庙之礼瘗埋
于两阶之间则坛必设于圜丘之南坎必设于方丘
之北矣燔柴以升烟瘗埋以达气则燔必于乐六变 (第 7a 页)
也言坛折则人为之也祭祀必于自然之丘所以致
敬燎瘗必于人为之坛折所以尽 文宗 庙之礼瘗埋
于两阶之间则坛必设于圜丘之南坎必设于方丘
之北矣燔柴以升烟瘗埋以达气则燔必于乐六变 (第 7a 页)
已称臣于天帝无二尊故也敕旨依之付所司
蕙田案九宫贵神出于术士荒唐之言玄宗
惑之崇祀类于天地在太庙之上可谓过矣
文宗 从崔龟从之议降为中祀稍得其平然
不径除之者以其名托星辰有其举之莫敢
废也武宗崇信道家 (第 56a 页)
蕙田案九宫贵神出于术士荒唐之言玄宗
惑之崇祀类于天地在太庙之上可谓过矣
文宗 从崔龟从之议降为中祀稍得其平然
不径除之者以其名托星辰有其举之莫敢
废也武宗崇信道家 (第 56a 页)
室贺循曰庙以容主为限而无常数也于是复祔代
宗而以敬宗 文宗 武宗同为一代何休解公羊传文
公二年跻僖公谓惠公与庄公当同南面西上隐桓
与闵僖当同北面西上据大祫如 (第 48a 页)
宗而以敬宗 文宗 武宗同为一代何休解公羊传文
公二年跻僖公谓惠公与庄公当同南面西上隐桓
与闵僖当同北面西上据大祫如 (第 48a 页)
首拆脩至五月五日毕功六日移神主入室诏依
开成五年礼仪使奏谨案天子七庙祖功宗德不在其
中国朝制度九庙九室伏以太祖景皇帝受封于唐高
祖太宗创业受命有功之主百代不迁今 文宗元圣昭
献皇帝 升祔有时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是亲尽之祖礼
合祧迁每至禘祫合食如常从之
唐书武宗本纪会昌五年十月作昭武庙于 …… (第 43b 页)
穆
以尊尚功德也晋元帝上继武帝而惠怀悯三帝时贺
循等诸儒议以为别立庙亲远义疏都邑迁异于理无
嫌也今以 文宗 弃代才六七年武宗甫迩复土遽移别 …… (第 61a 页)
当上不及高曾未
尽之亲下有忍臣子恩义之道今备讨古今参校经史
上请复代宗神主于太庙以存高曾之亲下以敬宗 文
宗
武宗同为一代于太庙东间添置两室为九代十一
室之制以全臣子恩敬之义庶协大顺之宜得变礼之
正折古今之纷互 …… (第 61b 页)
集议以闻尚书左丞郑涯等奏议曰夫礼经垂则莫
重于严配必参损益之道则合典礼之文况有明徵是
资折衷伏自敬宗 文宗 武宗三朝嗣位皆以兄弟考之 (第 62a 页)
开成五年礼仪使奏谨案天子七庙祖功宗德不在其
中国朝制度九庙九室伏以太祖景皇帝受封于唐高
祖太宗创业受命有功之主百代不迁今 文宗元圣昭
献皇帝 升祔有时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是亲尽之祖礼
合祧迁每至禘祫合食如常从之
唐书武宗本纪会昌五年十月作昭武庙于 …… (第 43b 页)
穆
以尊尚功德也晋元帝上继武帝而惠怀悯三帝时贺
循等诸儒议以为别立庙亲远义疏都邑迁异于理无
嫌也今以 文宗 弃代才六七年武宗甫迩复土遽移别 …… (第 61a 页)
当上不及高曾未
尽之亲下有忍臣子恩义之道今备讨古今参校经史
上请复代宗神主于太庙以存高曾之亲下以敬宗 文
宗
室之制以全臣子恩敬之义庶协大顺之宜得变礼之
正折古今之纷互 …… (第 61b 页)
集议以闻尚书左丞郑涯等奏议曰夫礼经垂则莫
重于严配必参损益之道则合典礼之文况有明徵是
资折衷伏自敬宗 文宗 武宗三朝嗣位皆以兄弟考之 (第 62a 页)
可稽览之惕然敢不敬听其合行事件令礼部太
常寺详议闻奏十二月礼部太常寺言祧迁之序当祧
宣祖昭武睿圣皇帝 昭献皇 后杜氏神主藏于西夹室
居翼祖简恭睿德皇帝简穆皇后刘氏石室之次当迁
之主每遇祫享即依典礼其祧迁祭告兴工 (第 36b 页)
常寺详议闻奏十二月礼部太常寺言祧迁之序当祧
宣祖昭武睿圣皇帝 昭献皇 后杜氏神主藏于西夹室
居翼祖简恭睿德皇帝简穆皇后刘氏石室之次当迁
之主每遇祫享即依典礼其祧迁祭告兴工 (第 36b 页)
后合食穆宗室
光启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僖宗再幸宝鸡其太庙十
一室并祧庙八室及孝明太皇太后等别庙三室等神
主缘室法物宗正寺官属奉之随驾鄠县为贼所劫神
主法物皆遗失三年二月车驾自兴元还京太常博士
殷盈孙奏议三太后庙即于少府监取西南屋三间以
备三室告飨之所敕旨从之
大顺元年将行禘祭有司请以三太后神主祔享于太
庙三太后者孝明太皇太后郑氏宣宗之母也恭僖皇
太后王氏敬宗之母也贞献皇太后韦氏 文宗 之母也
三后之崩皆作神主有故不当入太庙当时礼官建议
并置别庙每年五享及三年一禘五年一祫皆于本庙 (第 10a 页)
光启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僖宗再幸宝鸡其太庙十
一室并祧庙八室及孝明太皇太后等别庙三室等神
主缘室法物宗正寺官属奉之随驾鄠县为贼所劫神
主法物皆遗失三年二月车驾自兴元还京太常博士
殷盈孙奏议三太后庙即于少府监取西南屋三间以
备三室告飨之所敕旨从之
大顺元年将行禘祭有司请以三太后神主祔享于太
庙三太后者孝明太皇太后郑氏宣宗之母也恭僖皇
太后王氏敬宗之母也贞献皇太后韦氏 文宗 之母也
三后之崩皆作神主有故不当入太庙当时礼官建议
并置别庙每年五享及三年一禘五年一祫皆于本庙 (第 10a 页)
帝质帝献帝魏明帝高贵乡公陈留王晋
惠帝怀帝悯帝西魏文帝东魏孝静帝唐高宗中宗睿
宗德宗顺宗穆宗代宗敬宗 文宗 武宗懿宗僖宗昭宗
梁少帝后唐末帝诸陵常禁樵采寻又禁河南府民耕
晋汉庙壖地
邱氏浚曰宋太祖次序历代帝 (第 22a 页)
惠帝怀帝悯帝西魏文帝东魏孝静帝唐高宗中宗睿
宗德宗顺宗穆宗代宗敬宗 文宗 武宗懿宗僖宗昭宗
梁少帝后唐末帝诸陵常禁樵采寻又禁河南府民耕
晋汉庙壖地
邱氏浚曰宋太祖次序历代帝 (第 22a 页)
所言当时死事之臣非一今欲令配享考究本末差
次轻重有所取舍尤不可轻易昔 唐文宗 武宗皆无
配享功臣盖崇奉祖宗必审其实必当于理不虚尚
文饰以苟塞人情而已既无可配享者乞更不集议
(第 32a 页)
次轻重有所取舍尤不可轻易昔 唐文宗 武宗皆无
配享功臣盖崇奉祖宗必审其实必当于理不虚尚
文饰以苟塞人情而已既无可配享者乞更不集议
(第 32a 页)
帝之改元有别
纪元表乙酉顺宗永贞元年(一于是年正月立八月禅/位 太子纯在位一年改)
(元/一) 丙戌宪宗元和元年(十五执三年沙陀来降以其/酋长 宜为阴山兵马使为)
(后唐之始南诏王寻阁劝应道元八四年渤海王元瑜/永德元南诏王劝龙晟龙兴元 年渤海王言义朱)
(雀元义十一年南诏王劝利全义元卒十三年初渤海/王言 卒弟明忠立改元太始一岁 从父仁季立改)
(元建兴至是遣使入朝告哀诏以仁秀嗣/渤海王 在位十五年太子恒立改元一) 辛丑穆宗
长庆元年(四天三年南诏王丰祐保和元后又改/元 启 在位四年太子湛立改元一) 乙
巳敬宗宝历元年(二所在位二年为宦官刘克/明 弑弟 江王昂 立改元一) 丁未
文宗太和元年(九彝四年渤海/王 震咸和元)丙辰开成元年(五十在/位 四) …… (第 17a 页)
告祭社稷
纪元表戊辰文宗天历元年(二实一年武宗长子周王/和 拉称帝于和宁之北)
(是为明宗立 文宗 为太子八月明/宗崩未改元文宗复即位于上都)
元史明宗本纪文宗天历二年四月癸卯遣使如京师
卜日命中书左 …… (第 39b 页)
右元
明史太祖本纪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李善长帅百官
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洪武元年春正月乙
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建元洪武
明集礼洪武元年正月四日皇帝即位合祀天地祝文
曰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
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馀年今运亦终
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李善长徐
达等为臣之辅遂戡定采石水寨曼济哈雅方山陆寨
陈额森袁州欧祥江州陈友谅潭州王忠信新淦邓明
龙泉州彭时中荆州江珏濠梁孙德崖庐州左君弼安
丰刘福赣州熊天瑞辰州陈文贵永新周安萍乡易华
平 江王 世明沅州李胜苏州张士诚庆元方国珍沂州
王宣益都老保等处狂兵息民于田里今地周围二万
里广诸臣下皆曰恐民 (第 43a 页)
纪元表乙酉顺宗永贞元年(一于是年正月立八月禅/位 太子纯在位一年改)
(元/一) 丙戌宪宗元和元年(十五执三年沙陀来降以其/酋长 宜为阴山兵马使为)
(后唐之始南诏王寻阁劝应道元八四年渤海王元瑜/永德元南诏王劝龙晟龙兴元 年渤海王言义朱)
(雀元义十一年南诏王劝利全义元卒十三年初渤海/王言 卒弟明忠立改元太始一岁 从父仁季立改)
(元建兴至是遣使入朝告哀诏以仁秀嗣/渤海王 在位十五年太子恒立改元一) 辛丑穆宗
长庆元年(四天三年南诏王丰祐保和元后又改/元 启 在位四年太子湛立改元一) 乙
巳敬宗宝历元年(二所在位二年为宦官刘克/明 弑弟 江王昂 立改元一) 丁未
文宗太和元年(九彝四年渤海/王 震咸和元)丙辰开成元年(五十在/位 四) …… (第 17a 页)
告祭社稷
纪元表戊辰文宗天历元年(二实一年武宗长子周王/和 拉称帝于和宁之北)
(是为明宗立 文宗 为太子八月明/宗崩未改元文宗复即位于上都)
元史明宗本纪文宗天历二年四月癸卯遣使如京师
卜日命中书左 …… (第 39b 页)
右元
明史太祖本纪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李善长帅百官
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洪武元年春正月乙
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建元洪武
明集礼洪武元年正月四日皇帝即位合祀天地祝文
曰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
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馀年今运亦终
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李善长徐
达等为臣之辅遂戡定采石水寨曼济哈雅方山陆寨
陈额森袁州欧祥江州陈友谅潭州王忠信新淦邓明
龙泉州彭时中荆州江珏濠梁孙德崖庐州左君弼安
丰刘福赣州熊天瑞辰州陈文贵永新周安萍乡易华
平 江王 世明沅州李胜苏州张士诚庆元方国珍沂州
王宣益都老保等处狂兵息民于田里今地周围二万
里广诸臣下皆曰恐民 (第 43a 页)
天子矣敬宗再举入閤礼之后百官复存朔望两朝
唐书李渤传渤諌议大夫时敬宗晏朝紫宸入閤帝久
不出群臣立屏外至顿仆渤见宰相曰昨论晏朝事今
益晚是諌官不能移人主意渤请出閤待罪会唤仗乃
止退上疏曰今日入閤陛下不时见群臣群臣皆布路
跛倚夫跛倚形诸外则忧思结诸内忧倦既积灾衅必
生小则为旱为孽大则为兵为乱礼三諌不听则逃之
陛下新即位臣至三諌恐危及社稷又言左右常侍职
规諌循默不事若设官不责实不如罢之
旧唐书 文宗 本纪太和元年六月辛卯朔敕文武常参 (第 24b 页)
唐书李渤传渤諌议大夫时敬宗晏朝紫宸入閤帝久
不出群臣立屏外至顿仆渤见宰相曰昨论晏朝事今
益晚是諌官不能移人主意渤请出閤待罪会唤仗乃
止退上疏曰今日入閤陛下不时见群臣群臣皆布路
跛倚夫跛倚形诸外则忧思结诸内忧倦既积灾衅必
生小则为旱为孽大则为兵为乱礼三諌不听则逃之
陛下新即位臣至三諌恐危及社稷又言左右常侍职
规諌循默不事若设官不责实不如罢之
旧唐书 文宗 本纪太和元年六月辛卯朔敕文武常参 (第 24b 页)
张说之请以生日为千秋节御花萼楼受贺
然御花萼楼则尚非正衙也且终唐之世惟
穆宗 文宗 复行之其馀诸帝率集沙门道士
讲论祈福不称贺也五代晋汉周亦举上寿
故事宋世圣节上寿或在 …… (第 19a 页)
显庆二礼而言耳
文宗太和七年八月中书门下奏请以十月十日为庆
成节著在令式是日陛下于宫中奉迎太皇太后与昆
弟诸王盛陈宴乐群臣诣延英门奉觞上千万岁寿
八年九月敕庆成节宜令百寮诣延英上寿仍令太常
寺具仪注闻奏仍准上巳重阳例于曲江赐宴 九年
十月庆成节诏宰臣及文武百官庆成节赴延英殿庭
奉觞称贺礼毕锡宴于曲江亭
开成元年十月庆成节宴于延英殿太常进云韶乐宰
臣及翰林学士赴宴又锡百僚宴于曲江 二年九月
诏庆成节宜令京兆府准上巳重阳于曲江宴会文武
百寮奉觞宜权停
蕙田案圣节朝贺始于唐时元宗以后其礼
旋废惟穆宗 文宗 复行之其馀诸帝降诞日
率集沙门道士讲律论修法会以祈福祥而 (第 24b 页)
已不朝贺其节名则元宗曰千秋节又改天
长节肃宗曰天成地平节 文宗 曰庆成节武
宗曰庆阳节宣宗曰寿昌节懿宗曰延庆节
僖宗曰应天节昭宗曰嘉会节哀帝曰乾和 …… (第 25a 页)
天寿圣节用朝仪自此始
成宗本纪元贞二年秋九月辛未圣诞节帝驻跸安同
泊受诸王百官贺
大德二年秋九月己丑圣诞节驻跸阻妫之地受诸王
百官贺 三年秋九月癸未圣诞节驻跸古栅受诸王
百官贺 九年秋九月戊申圣诞节帝驻跸于寿宁宫
受朝贺 文宗 本纪至顺元年春二月中书省臣言旧制正旦天
寿节内外诸司各有贽献顷者罢之今江浙省臣言圣 (第 39b 页)
然御花萼楼则尚非正衙也且终唐之世惟
穆宗 文宗 复行之其馀诸帝率集沙门道士
讲论祈福不称贺也五代晋汉周亦举上寿
故事宋世圣节上寿或在 …… (第 19a 页)
显庆二礼而言耳
文宗太和七年八月中书门下奏请以十月十日为庆
成节著在令式是日陛下于宫中奉迎太皇太后与昆
弟诸王盛陈宴乐群臣诣延英门奉觞上千万岁寿
八年九月敕庆成节宜令百寮诣延英上寿仍令太常
寺具仪注闻奏仍准上巳重阳例于曲江赐宴 九年
十月庆成节诏宰臣及文武百官庆成节赴延英殿庭
奉觞称贺礼毕锡宴于曲江亭
开成元年十月庆成节宴于延英殿太常进云韶乐宰
臣及翰林学士赴宴又锡百僚宴于曲江 二年九月
诏庆成节宜令京兆府准上巳重阳于曲江宴会文武
百寮奉觞宜权停
蕙田案圣节朝贺始于唐时元宗以后其礼
旋废惟穆宗 文宗 复行之其馀诸帝降诞日
率集沙门道士讲律论修法会以祈福祥而 (第 24b 页)
已不朝贺其节名则元宗曰千秋节又改天
长节肃宗曰天成地平节 文宗 曰庆成节武
宗曰庆阳节宣宗曰寿昌节懿宗曰延庆节
僖宗曰应天节昭宗曰嘉会节哀帝曰乾和 …… (第 25a 页)
天寿圣节用朝仪自此始
成宗本纪元贞二年秋九月辛未圣诞节帝驻跸安同
泊受诸王百官贺
大德二年秋九月己丑圣诞节驻跸阻妫之地受诸王
百官贺 三年秋九月癸未圣诞节驻跸古栅受诸王
百官贺 九年秋九月戊申圣诞节帝驻跸于寿宁宫
受朝贺 文宗 本纪至顺元年春二月中书省臣言旧制正旦天
寿节内外诸司各有贽献顷者罢之今江浙省臣言圣 (第 3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