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库 经部
以隆崇若华之景曜兮天门闶以高骧(又正讹嵩古作崇别作崧非正字通韦昭国语注通用崇崇崇音义同合崇嵩为)
(一非互见后崧字注)集韵或作崇 崇(集韵同上)崉(集韵达合切音踏山重叠貌)□(广韵户圭切集)
(韵元圭切𡘋音携姓也见姓苑正字通 宋章定 名贤氏族录以韵分姓𦋅姓在八齐韵姓苑又作形异而音同)集韵𦋅亦
(作□)崊(字汇犁沈切音林与同山石 (第 15b 页)
(一非互见后崧字注)集韵或作崇 崇(集韵同上)崉(集韵达合切音踏山重叠貌)□(广韵户圭切集)
(韵元圭切𡘋音携姓也见姓苑正字通 宋章定 名贤氏族录以韵分姓𦋅姓在八齐韵姓苑又作形异而音同)集韵𦋅亦
(作□)崊(字汇犁沈切音林与同山石 (第 15b 页)
土始
榛芜而后轮奂方见太王创造之美何得以豳相较乃
成文势乎然笺疏之致误其故有二一则见次章方说
迁岐首 章定 是未迁时一则见传训古公为豳公遂谓
因在豳而称之也独不思首章先言岐下风土次章追
数迁居情事文义未尝不顺 (第 16b 页)
榛芜而后轮奂方见太王创造之美何得以豳相较乃
成文势乎然笺疏之致误其故有二一则见次章方说
迁岐首 章定 是未迁时一则见传训古公为豳公遂谓
因在豳而称之也独不思首章先言岐下风土次章追
数迁居情事文义未尝不顺 (第 16b 页)
象为方
寸玺各从所好奉玺书使者乘驰传骑驿骑也然则角
节盖犀象欤王制金璋璋一作章王氏谓金为印章孔
疏谓 章定 本从玉以金饰之圭璧之类周时称印曰玺
未闻称章愚谓金章者金节也周曰玺秦汉曰章秦法
凡官吏及民有问法令者 (第 4a 页)
寸玺各从所好奉玺书使者乘驰传骑驿骑也然则角
节盖犀象欤王制金璋璋一作章王氏谓金为印章孔
疏谓 章定 本从玉以金饰之圭璧之类周时称印曰玺
未闻称章愚谓金章者金节也周曰玺秦汉曰章秦法
凡官吏及民有问法令者 (第 4a 页)
欧阳颖伯曰候冬至验诸管之中有气应灰飞之律
者即黄钟九寸之真数今岁得之则来年又从而验
之以两冬至相距三百六旬有六日内应者为可准
不必拘于当时太史算历所定冬至之时可也(彭氏曰欲
求黄钟的实者须依蔡元定说多截竹管以拟黄钟或短或长每差纤微各为一管悉以此诸管埋地中
俟冬至时验之若诸管之中有气应者即知此管合于造化自然也盖律之大要莫先候气故太史论律
谓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神生于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形而成声)
求黄钟从长法第二(以新书本原第一 章定) 古法黄钟长九寸今据此冬至气应之管分作九寸(蔡氏
曰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九为阳九 …… (第 7a 页)
已上以七乘黄钟圆周之数以二十二除之得三万
三千八百四十四忽万分忽之五千六百四十五分
如上文所具即圆径数也乃以一万忽为从分法除
之得三分不尽三千八百四十四忽万分忽之五千
六百四十五分以一千忽为从釐法除之得三釐不
尽八百四十四忽万分忽之五千六百四十五分以
一百忽为从毫法除之得八毫不尽四十四忽万分
忽之五千六百四十五分以一十忽为从丝法除之
得四丝馀四忽万分忽之五千六百四十五分黄钟
律圆径的计三分三釐八毫四丝四忽万分忽之五
千六百四十五分
复以半周半径求黄钟羃积元数法第六(以彭氏律法八 章定) 彭氏曰既得黄钟周径数乃以半周半径求面羃九
方分其法置所得圆周数一十□万六千三百六十
八忽万分 (第 41a 页)
者即黄钟九寸之真数今岁得之则来年又从而验
之以两冬至相距三百六旬有六日内应者为可准
不必拘于当时太史算历所定冬至之时可也(彭氏曰欲
求黄钟的实者须依蔡元定说多截竹管以拟黄钟或短或长每差纤微各为一管悉以此诸管埋地中
俟冬至时验之若诸管之中有气应者即知此管合于造化自然也盖律之大要莫先候气故太史论律
谓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神生于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形而成声)
求黄钟从长法第二(以新书本原第一 章定) 古法黄钟长九寸今据此冬至气应之管分作九寸(蔡氏
曰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九为阳九 …… (第 7a 页)
已上以七乘黄钟圆周之数以二十二除之得三万
三千八百四十四忽万分忽之五千六百四十五分
如上文所具即圆径数也乃以一万忽为从分法除
之得三分不尽三千八百四十四忽万分忽之五千
六百四十五分以一千忽为从釐法除之得三釐不
尽八百四十四忽万分忽之五千六百四十五分以
一百忽为从毫法除之得八毫不尽四十四忽万分
忽之五千六百四十五分以一十忽为从丝法除之
得四丝馀四忽万分忽之五千六百四十五分黄钟
律圆径的计三分三釐八毫四丝四忽万分忽之五
千六百四十五分
复以半周半径求黄钟羃积元数法第六(以彭氏律法八 章定) 彭氏曰既得黄钟周径数乃以半周半径求面羃九
方分其法置所得圆周数一十□万六千三百六十
八忽万分 (第 4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