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書類
称天坛又京师大祀殿成规制如南京行礼如前仪
王圻续通考成祖屡幸北平遇郊祀先期自行在遣官
赍书谕太子令代祭略曰永乐某年正月某日大祀天
地于南郊命尔行礼其洁精致斋恪恭乃事礼毕太子
亦遣官复命率以为常至是建都北平始罢南京郊祀
国有大事则遣官告祭云
十九年正月甲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十年正月辛
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十一年正月乙未大祀天地
于南郊 二十二年正月戊子大祀天地于南郊 仁宗 本纪洪熙元年正月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以太
祖太宗配
王圻续通考敕曰太祖受命上天肇兴皇业太宗中
兴宗 …… (第 3b 页)
帝降敕
谕欲于二至日奉太祖配南北郊岁首奉太宗配上帝
于大祀殿大学士张璁翟銮等言二祖分配于义未协
且录 仁宗 所撰敕谕并告庙文以进帝复命集议于东
阁皆以为太庙之祀列圣昭穆相向无嫌并列况太祖
太宗功德并隆圜丘大祀 …… (第 17b 页)
(配天专属太祖百世不可易也彼太宗杀父嫡孙窃/其神器是乃高煦宸濠之倖成者耳而以为比隆太)
(祖乎此 仁宗 之私不足以协万世之公世宗盖隐见/及此故不禁其执之坚言之屡也盖兴献之为分亲)
(亲则私之者甚而其识昏 (第 28b 页)
王圻续通考成祖屡幸北平遇郊祀先期自行在遣官
赍书谕太子令代祭略曰永乐某年正月某日大祀天
地于南郊命尔行礼其洁精致斋恪恭乃事礼毕太子
亦遣官复命率以为常至是建都北平始罢南京郊祀
国有大事则遣官告祭云
十九年正月甲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十年正月辛
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十一年正月乙未大祀天地
于南郊 二十二年正月戊子大祀天地于南郊 仁宗 本纪洪熙元年正月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以太
祖太宗配
王圻续通考敕曰太祖受命上天肇兴皇业太宗中
兴宗 …… (第 3b 页)
帝降敕
谕欲于二至日奉太祖配南北郊岁首奉太宗配上帝
于大祀殿大学士张璁翟銮等言二祖分配于义未协
且录 仁宗 所撰敕谕并告庙文以进帝复命集议于东
阁皆以为太庙之祀列圣昭穆相向无嫌并列况太祖
太宗功德并隆圜丘大祀 …… (第 17b 页)
(配天专属太祖百世不可易也彼太宗杀父嫡孙窃/其神器是乃高煦宸濠之倖成者耳而以为比隆太)
(祖乎此 仁宗 之私不足以协万世之公世宗盖隐见/及此故不禁其执之坚言之屡也盖兴献之为分亲)
(亲则私之者甚而其识昏 (第 28b 页)
酌献孝安 若昔大猷孝思维则永言孝思丕承其
德于昭明威侑于上帝赉我思成永绥福祉
配位酌献大明 于 昭皇 考大明体神宪章文思宜
民宜人严父之道陟配于天躬行孝告有孚于先
礼志九月大享于明堂犹寓大庆殿
徽宗本 (第 36a 页)
德于昭明威侑于上帝赉我思成永绥福祉
配位酌献大明 于 昭皇 考大明体神宪章文思宜
民宜人严父之道陟配于天躬行孝告有孚于先
礼志九月大享于明堂犹寓大庆殿
徽宗本 (第 36a 页)
戊戌祭
大社大稷
成祖实录三月祀社稷奉太祖配帝自即位及迁都北
京每岁春秋必躬祀惟巡狩亲征遣皇太子摄 仁宗 实录洪熙元年二月祭社稷奉太祖太宗配命礼
部永为定式
明史礼志洪熙后奉太祖太宗同配旧制上丁释奠孔 (第 45b 页)
大社大稷
成祖实录三月祀社稷奉太祖配帝自即位及迁都北
京每岁春秋必躬祀惟巡狩亲征遣皇太子摄 仁宗 实录洪熙元年二月祭社稷奉太祖太宗配命礼
部永为定式
明史礼志洪熙后奉太祖太宗同配旧制上丁释奠孔 (第 45b 页)
于凡东岳行祠除京师及齐鲁之境外其馀量改书
院社学仍不许加修创建以 昭皇 上釐正典礼之盛
则治道幸甚
明会典嘉靖八年令凡亲祀山川等神皆用皮弁服行
礼以别于郊庙先是改山川为中 (第 56b 页)
院社学仍不许加修创建以 昭皇 上釐正典礼之盛
则治道幸甚
明会典嘉靖八年令凡亲祀山川等神皆用皮弁服行
礼以别于郊庙先是改山川为中 (第 56b 页)
始祖所自出之帝据其所可知者也请以宋朝为比
而即光宗之世论之所谓始祖者太祖也太祖者宋
创业之君也太宗 仁宗 二帝有功德不祧以为两世
室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六室为亲庙前此
顺翼宣三祖真英二宗皆在三昭三穆 (第 36a 页)
而即光宗之世论之所谓始祖者太祖也太祖者宋
创业之君也太宗 仁宗 二帝有功德不祧以为两世
室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六室为亲庙前此
顺翼宣三祖真英二宗皆在三昭三穆 (第 36a 页)
春明梦馀录太庙在国之左永乐十八年建庙京师
如洪武九年改建之制前正殿九间翼以两庑后寝
殿九间间一室主皆南向几席诸品备如生仪 仁宗 本纪洪熙元年二月丙寅太宗神主祔太庙 …… (第 6a 页)
下逮臣等会议臣愚无识以为当据古礼而定七庙祧
德祖懿祖熙祖三庙乃以仁祖淳皇帝太祖高皇帝太
宗文皇帝 仁宗昭皇帝 宣宗章皇帝英宗睿皇帝宪宗
纯皇帝为七庙别为殿于太庙之后以奉三庙神主三
岁一祫以后则是仁祖及 (第 10b 页)
仁宗 以下亲尽而祧皆祧于
三祖之庙而太祖太宗皆百世不迁庶无悖礼臣议若
此众议建别殿以藏祧主而行祫礼与臣议同 …… (第 10b 页)
通鉴纪事先是夏言请定七庙额谓陛下复古庙制
正太祖南向位则太庙之名实符周典太宗功德隆
赫特建百世不迁之庙宜曰文祖世室在三昭上 仁
宗 宣宗各为昭穆第一庙英宗宪宗为昭穆第二庙
孝宗武宗为昭穆第三庙则万世不刋之制也帝从 …… (第 21b 页)
制卒不可复矣
明史世宗本纪嘉靖二十年夏四月辛酉九庙灾燬成
祖 仁宗 主
礼志太庙灾奉安列圣主于景神殿遣大臣诣长陵献
陵告题帝后主亦奉安景神殿
春明梦馀录八庙燬初震火起 …… (第 35b 页)
向
明史世宗本纪嘉靖二十九年十一月壬寅祧仁宗祔
孝烈皇后于太庙
礼志二十七年帝欲以祔孝烈皇后方氏于太庙而祧
仁宗大学士严嵩礼部尚书徐阶等初皆持不可既而
不能坚其议二十九年祧 仁宗 遂祔孝烈于西第四室
明史世宗本纪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庚子帝崩隆庆
元年正月上尊谥庙号世宗
穆宗本纪隆庆 …… (第 37a 页)
显皇后东第四室光宗贞皇帝孝元贞皇后西第四
室熹宗哲皇帝其祧庙所藏德祖元皇帝后懿祖恒
皇帝后熙祖裕皇帝后仁祖淳皇帝后 仁宗昭皇帝
诚孝昭皇后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英宗睿皇帝
孝庄睿皇后宪宗纯皇帝孝贞纯皇后孝宗敬皇帝
孝康敬皇后东 (第 43a 页)
如洪武九年改建之制前正殿九间翼以两庑后寝
殿九间间一室主皆南向几席诸品备如生仪 仁宗 本纪洪熙元年二月丙寅太宗神主祔太庙 …… (第 6a 页)
下逮臣等会议臣愚无识以为当据古礼而定七庙祧
德祖懿祖熙祖三庙乃以仁祖淳皇帝太祖高皇帝太
宗文皇帝 仁宗昭皇帝 宣宗章皇帝英宗睿皇帝宪宗
纯皇帝为七庙别为殿于太庙之后以奉三庙神主三
岁一祫以后则是仁祖及 (第 10b 页)
仁宗 以下亲尽而祧皆祧于
三祖之庙而太祖太宗皆百世不迁庶无悖礼臣议若
此众议建别殿以藏祧主而行祫礼与臣议同 …… (第 10b 页)
通鉴纪事先是夏言请定七庙额谓陛下复古庙制
正太祖南向位则太庙之名实符周典太宗功德隆
赫特建百世不迁之庙宜曰文祖世室在三昭上 仁
宗 宣宗各为昭穆第一庙英宗宪宗为昭穆第二庙
孝宗武宗为昭穆第三庙则万世不刋之制也帝从 …… (第 21b 页)
制卒不可复矣
明史世宗本纪嘉靖二十年夏四月辛酉九庙灾燬成
祖 仁宗 主
礼志太庙灾奉安列圣主于景神殿遣大臣诣长陵献
陵告题帝后主亦奉安景神殿
春明梦馀录八庙燬初震火起 …… (第 35b 页)
向
明史世宗本纪嘉靖二十九年十一月壬寅祧仁宗祔
孝烈皇后于太庙
礼志二十七年帝欲以祔孝烈皇后方氏于太庙而祧
仁宗大学士严嵩礼部尚书徐阶等初皆持不可既而
不能坚其议二十九年祧 仁宗 遂祔孝烈于西第四室
明史世宗本纪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庚子帝崩隆庆
元年正月上尊谥庙号世宗
穆宗本纪隆庆 …… (第 37a 页)
显皇后东第四室光宗贞皇帝孝元贞皇后西第四
室熹宗哲皇帝其祧庙所藏德祖元皇帝后懿祖恒
皇帝后熙祖裕皇帝后仁祖淳皇帝后 仁宗昭皇帝
孝庄睿皇后宪宗纯皇帝孝贞纯皇后孝宗敬皇帝
孝康敬皇后东 (第 43a 页)
献章首四句为惟前人之功肇膺天历延及予小子
爰受方国馀并同
成祖本纪永乐元年春正月乙酉享太庙
七年夏四月癸酉朔皇太子摄享太庙 仁宗 本纪洪熙元年春正月己卯享太庙 …… (第 8b 页)
戟门左门入至寝殿同捧主官帝主以大臣恭捧
后主以内臣恭捧出主升太庙至太祖室安主次至太
宗以下昭庙安主次 仁宗 以下穆庙安主讫典仪唱乐
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导引官导上至御拜位内 …… (第 11b 页)
伏兴平身传赞百官同内赞导上至太宗以下昭庙前
奏跪奏搢圭奏上香奏献帛献爵奏出圭内赞导上至 仁宗 以下穆庙前奏跪奏搢圭奏上香献帛献爵奏出
圭奏诣读祝位内赞导上至太宗前读祝位奏跪传赞
众官皆跪乐暂止内 …… (第 12b 页)
宗 仁宗 以下捧主官献爵讫乐止典仪唱行终献礼乐
作仪同亚献乐止太常卿于殿左西向立唱赐福胙内
赞奏跪奏搢圭光禄卿 (第 13a 页)
爰受方国馀并同
成祖本纪永乐元年春正月乙酉享太庙
七年夏四月癸酉朔皇太子摄享太庙 仁宗 本纪洪熙元年春正月己卯享太庙 …… (第 8b 页)
戟门左门入至寝殿同捧主官帝主以大臣恭捧
后主以内臣恭捧出主升太庙至太祖室安主次至太
宗以下昭庙安主次 仁宗 以下穆庙安主讫典仪唱乐
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导引官导上至御拜位内 …… (第 11b 页)
伏兴平身传赞百官同内赞导上至太宗以下昭庙前
奏跪奏搢圭奏上香奏献帛献爵奏出圭内赞导上至 仁宗 以下穆庙前奏跪奏搢圭奏上香献帛献爵奏出
圭奏诣读祝位内赞导上至太宗前读祝位奏跪传赞
众官皆跪乐暂止内 …… (第 12b 页)
宗 仁宗 以下捧主官献爵讫乐止典仪唱行终献礼乐
作仪同亚献乐止太常卿于殿左西向立唱赐福胙内
赞奏跪奏搢圭光禄卿 (第 13a 页)
盖成宗元配未即位而先薨者
英宗本纪至治二年十二月丙戌定谥太皇太后曰昭
献元圣遣太常院使多台以谥议告于太庙
至治三年三月戊申祔昭献元圣皇后于顺宗室
晋王即皇帝位追尊皇考晋王为皇帝庙号显宗皇妣
晋王妃为皇后
武宗宣慈惠圣皇后传泰定四年十一月崩升祔武宗
庙
祭祀志泰定四年谥武宗皇后曰宣慈惠圣英宗皇后
曰庄静懿圣祔太庙 仁宗 庄懿慈圣皇后傅至治二年崩升祔 (第 49b 页)
仁宗 庙
祭祀志泰定元年奉安 (第 49b 页)
仁宗 及慈圣皇后二神主
宁宗达哩伊德默色皇后传至正二十八年崩升祔宁
宗庙
顺帝本纪元统元年十月庚寅中书省臣 …… (第 49b 页)
皇妣陈氏曰淳皇后
十五年以孝慈皇后神主祔享太庙
成祖仁孝徐皇后传永乐五年七月乙卯崩仁宗即位
祔太庙 仁宗 诚孝张皇后传正统七年十月崩祔太庙
宣宗孝恭孙皇后传天顺六年九月崩祔太庙
英宗孝庄钱皇后传成化四年六月 (第 50a 页)
英宗本纪至治二年十二月丙戌定谥太皇太后曰昭
献元圣遣太常院使多台以谥议告于太庙
至治三年三月戊申祔昭献元圣皇后于顺宗室
晋王即皇帝位追尊皇考晋王为皇帝庙号显宗皇妣
晋王妃为皇后
武宗宣慈惠圣皇后传泰定四年十一月崩升祔武宗
庙
祭祀志泰定四年谥武宗皇后曰宣慈惠圣英宗皇后
曰庄静懿圣祔太庙 仁宗 庄懿慈圣皇后傅至治二年崩升祔 (第 49b 页)
仁宗 庙
祭祀志泰定元年奉安 (第 49b 页)
仁宗 及慈圣皇后二神主
宁宗达哩伊德默色皇后传至正二十八年崩升祔宁
宗庙
顺帝本纪元统元年十月庚寅中书省臣 …… (第 49b 页)
皇妣陈氏曰淳皇后
十五年以孝慈皇后神主祔享太庙
成祖仁孝徐皇后传永乐五年七月乙卯崩仁宗即位
祔太庙 仁宗 诚孝张皇后传正统七年十月崩祔太庙
宣宗孝恭孙皇后传天顺六年九月崩祔太庙
英宗孝庄钱皇后传成化四年六月 (第 50a 页)
年始诏出镇怀州明年薨年二十有九子三人长曰
阿穆尔克封魏王郭出也妃所生者曰海山是为武宗
曰阿裕尔巴里巴特喇是为 仁宗 大德十一年秋武宗
即位追谥曰昭圣衍孝皇帝庙号顺宗祔享太庙
右元武宗
泰定帝本纪泰 …… (第 5b 页)
又考宋濮安懿王之子入继仁宗后是为英宗司马
光谓濮王宜尊以高官大爵称皇伯而不名范镇亦
言陛下既考 仁宗 若复以濮王为考于义未当乃立
濮王园庙以宗朴为濮国公奉濮王祀程颐之言曰
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谓所 …… (第 14b 页)
大夫礼未尝不可至于天子诸侯故文略而
义备由汉己后外藩承统朝臣相与力竞者
莫如宋濮议明大礼集议宋英宗之后 仁宗
也即 (第 46a 页)
仁宗 故不当考濮王明世宗之后武
宗也上考孝宗故不当考兴献王惟宣帝光 …… (第 46a 页)
在追尊生父称号立庙之际夫尊卑疏戚之
属既有不同而本生伯叔父之称可以义起
如宋英宗于濮王 仁宗 以兄弟之子育之宫
中则称以伯父可也必欲以考称之则薄矣
明世宗于献王既遵祖训兄终弟及之 (第 47b 页)
阿穆尔克封魏王郭出也妃所生者曰海山是为武宗
曰阿裕尔巴里巴特喇是为 仁宗 大德十一年秋武宗
即位追谥曰昭圣衍孝皇帝庙号顺宗祔享太庙
右元武宗
泰定帝本纪泰 …… (第 5b 页)
又考宋濮安懿王之子入继仁宗后是为英宗司马
光谓濮王宜尊以高官大爵称皇伯而不名范镇亦
言陛下既考 仁宗 若复以濮王为考于义未当乃立
濮王园庙以宗朴为濮国公奉濮王祀程颐之言曰
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谓所 …… (第 14b 页)
大夫礼未尝不可至于天子诸侯故文略而
义备由汉己后外藩承统朝臣相与力竞者
莫如宋濮议明大礼集议宋英宗之后 仁宗
也即 (第 46a 页)
仁宗 故不当考濮王明世宗之后武
宗也上考孝宗故不当考兴献王惟宣帝光 …… (第 46a 页)
在追尊生父称号立庙之际夫尊卑疏戚之
属既有不同而本生伯叔父之称可以义起
如宋英宗于濮王 仁宗 以兄弟之子育之宫
中则称以伯父可也必欲以考称之则薄矣
明世宗于献王既遵祖训兄终弟及之 (第 47b 页)
公至世宗首上太祖徽号后上文皇帝祖号又采礼
官言进诚意伯从祀太祖位六王下而以僧故斥广
孝使祀大兴隆寺寻用翊国公勋请进其祖营国公
英独 仁宗 而后寥寥无闻论者谓如杨文贞李文达
商文毅刘文清杨文忠之贤于辅而不得从蹇忠定
王忠肃王端毅马端肃于 (第 46b 页)
官言进诚意伯从祀太祖位六王下而以僧故斥广
孝使祀大兴隆寺寻用翊国公勋请进其祖营国公
英独 仁宗 而后寥寥无闻论者谓如杨文贞李文达
商文毅刘文清杨文忠之贤于辅而不得从蹇忠定
王忠肃王端毅马端肃于 (第 46b 页)
妣
曰明懿皇后上皇八代祖尊谥曰德皇帝妣曰思皇后
上皇七代祖尊谥曰安皇帝妣曰节皇后上皇六代祖
尊谥曰定 昭皇帝 妣曰恭靖皇后上皇五代祖贝勒尊
谥曰成襄皇帝妣曰威顺皇后上皇高祖太师尊谥曰
惠桓皇帝妣曰昭肃皇后上皇曾 (第 16a 页)
曰明懿皇后上皇八代祖尊谥曰德皇帝妣曰思皇后
上皇七代祖尊谥曰安皇帝妣曰节皇后上皇六代祖
尊谥曰定 昭皇帝 妣曰恭靖皇后上皇五代祖贝勒尊
谥曰成襄皇帝妣曰威顺皇后上皇高祖太师尊谥曰
惠桓皇帝妣曰昭肃皇后上皇曾 (第 16a 页)
以弟彦通为叔母宋继绝诏皆如所请
宗室传越王杰无子 仁宗 以恭宪王元佐之孙允言
子宗望为之后 允初无子以允成孙仲连为之后
李昉传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父超晋工 (第 43b 页)
宗室传越王杰无子 仁宗 以恭宪王元佐之孙允言
子宗望为之后 允初无子以允成孙仲连为之后
李昉传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父超晋工 (第 43b 页)
详
监生历事始于洪武五年建文时定考覈法上中下三
等上等选用中下等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
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永乐五
年选监生三十八人𨽻翰林院习四夷译书九年辛卯
钟英等五人成进士俱改庶吉士壬辰乙未以后译书
中会试者甚多皆改庶吉士以为常历事生成名其蒙
恩遇如此 仁宗 初政中军都督府奏监生七人𨽻事勤
慎请注选授官帝不许仍令入学由科举以进他历事
者多不愿还监于是通政司 (第 56a 页)
监生历事始于洪武五年建文时定考覈法上中下三
等上等选用中下等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
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永乐五
年选监生三十八人𨽻翰林院习四夷译书九年辛卯
钟英等五人成进士俱改庶吉士壬辰乙未以后译书
中会试者甚多皆改庶吉士以为常历事生成名其蒙
恩遇如此 仁宗 初政中军都督府奏监生七人𨽻事勤
慎请注选授官帝不许仍令入学由科举以进他历事
者多不愿还监于是通政司 (第 56a 页)
蕙田案会试中额临期奏请始于此
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考官刘三吾白
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试擢陈䢿
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䢿
亦与焉帝犹怒不已悉诛信蹈及信䢿等戍三吾于边
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
忠为第一皆北士也然讫永乐间未尝分地而取洪熙
元年 仁宗 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
四宣德正统间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
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 (第 35b 页)
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考官刘三吾白
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试擢陈䢿
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䢿
亦与焉帝犹怒不已悉诛信蹈及信䢿等戍三吾于边
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
忠为第一皆北士也然讫永乐间未尝分地而取洪熙
元年 仁宗 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
四宣德正统间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
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 (第 35b 页)
马骕绎史
王称东都事略
韩愈顺宗实录
明太祖实录
成祖实录
仁宗 实录
宣宗实录
英宗实录
宪宗实录 (第 21b 页)
王称东都事略
韩愈顺宗实录
明太祖实录
成祖实录
仁宗 实录
宣宗实录
英宗实录
宪宗实录 (第 21b 页)
真以为安乎群臣奏曰陛下既不废政事而自致哀
情敢不惟命遂定仪注以进 仁宗 实录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癸未礼部尚书兼太常
卿吕震奏太宗皇帝遗命丧服一如太祖高皇帝仿汉
制以日易月今已踰 …… (第 32a 页)
(人高出千/古之事也)
宣宗实录洪熙元年六月丙寅行在礼部尚书吕震奏
大行皇帝丧礼原定仪注自六月初三日闻丧为始百
官素服乌纱帽用白麻布腰绖于西角门朝参遵依遗
诏二十七日而除今请自七月初一日为始鸣钟鼓上
服浅淡色衣乌纱翼善冠黑角带于奉天门视事百官
皆浅淡色服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如常仪退朝仍终太
宗文皇帝服制上曰固是遗诏然朕心何能忍古人云
虽加一日愈于已初一日仍素服坐西角门不鸣钟鼓
待满百日再议
乾学案 仁宗 在位仅踰年耳其所行丧礼昭
然在人耳目宣宗宅忧率而行之可也吕震
前此建议已尝见责于仁宗 …… (第 34a 页)
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乙酉太祖崩遗诏丧
葬之仪一如汉文天下臣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 仁宗 实录 (第 61a 页)
仁宗 崩礼部上丧礼仪注一在京父武官闻
丧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自明日始至三日旦俱诣思善
门外哭退于本衙门宿歇不饮 (第 61a 页)
情敢不惟命遂定仪注以进 仁宗 实录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癸未礼部尚书兼太常
卿吕震奏太宗皇帝遗命丧服一如太祖高皇帝仿汉
制以日易月今已踰 …… (第 32a 页)
(人高出千/古之事也)
宣宗实录洪熙元年六月丙寅行在礼部尚书吕震奏
大行皇帝丧礼原定仪注自六月初三日闻丧为始百
官素服乌纱帽用白麻布腰绖于西角门朝参遵依遗
诏二十七日而除今请自七月初一日为始鸣钟鼓上
服浅淡色衣乌纱翼善冠黑角带于奉天门视事百官
皆浅淡色服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如常仪退朝仍终太
宗文皇帝服制上曰固是遗诏然朕心何能忍古人云
虽加一日愈于已初一日仍素服坐西角门不鸣钟鼓
待满百日再议
乾学案 仁宗 在位仅踰年耳其所行丧礼昭
然在人耳目宣宗宅忧率而行之可也吕震
前此建议已尝见责于仁宗 …… (第 34a 页)
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乙酉太祖崩遗诏丧
葬之仪一如汉文天下臣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 仁宗 实录 (第 61a 页)
仁宗 崩礼部上丧礼仪注一在京父武官闻
丧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自明日始至三日旦俱诣思善
门外哭退于本衙门宿歇不饮 (第 6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