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春秋類
書類
四書類
武间同
王圻续通考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上御奉天
殿朝群臣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群臣止行五拜三叩
头礼先是礼部尚书吕震请于上曰陛下初登大宝天
下文武之臣及海外诸国皆来朝宜受贺作乐如大朝
之仪不从次日震固请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 黄
淮
进曰陛下言是上曰山陵甫毕事忍遽即吉朕明日
亦不欲出震曰四方万国之人远朝新主皆欲一睹天
颜固圣孝诚至亦 (第 44a 页)
王圻续通考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上御奉天
殿朝群臣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群臣止行五拜三叩
头礼先是礼部尚书吕震请于上曰陛下初登大宝天
下文武之臣及海外诸国皆来朝宜受贺作乐如大朝
之仪不从次日震固请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 黄
淮
亦不欲出震曰四方万国之人远朝新主皆欲一睹天
颜固圣孝诚至亦 (第 44a 页)
河决崔镇(在桃/源县)横流四溢连年不治神宗六年河
臣潘季驯培高堰以障淮水之东塞崔镇以防大
河之北而 黄淮 复合是时亦增筑清江浦新城及
钵池山柳浦湾迤东堤岸称为完固十四年河决 …… (第 64b 页)
(淮安西门外抵清江浦约三十里内外二河仅隔一/堤相距不过寻丈王公堤势最危急二渎南徙冲)
(刷日甚捲埽堤坝不可不密也河渠考天启元年/准安淫雨连旬 黄淮 暴涨水灌淮安城小民蚁城)
(垣而居郡守宋统殷等/力塞王公堤患始杀焉)三年复决磨盘庄(在城西/二十 (第 65b 页)
馀)
(里/)盖淮郡为漕淮黄绾毂之口也而安东城在 黄
淮 北岸海口渐近上流无壅水自奔趋以赴海矣
右今大河
地志大河之流自汉至今流移变异不可胜纪然 …… (第 65b 页)
是永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阳武以下
河之所经缮完故堤增卑倍薄但期不害于漕而汉
之下策转为明之上策矣至于 黄淮 既合则唯以堰
闸为务堰者高家堰(家一/作加)闸者淮南诸湖闸口也堰
闸以时修固则淮不南分助河冲刷黄 (第 68a 页)
臣潘季驯培高堰以障淮水之东塞崔镇以防大
河之北而 黄淮 复合是时亦增筑清江浦新城及
钵池山柳浦湾迤东堤岸称为完固十四年河决 …… (第 64b 页)
(淮安西门外抵清江浦约三十里内外二河仅隔一/堤相距不过寻丈王公堤势最危急二渎南徙冲)
(刷日甚捲埽堤坝不可不密也河渠考天启元年/准安淫雨连旬 黄淮 暴涨水灌淮安城小民蚁城)
(垣而居郡守宋统殷等/力塞王公堤患始杀焉)三年复决磨盘庄(在城西/二十 (第 65b 页)
馀)
(里/)盖淮郡为漕淮黄绾毂之口也而安东城在 黄
淮 北岸海口渐近上流无壅水自奔趋以赴海矣
右今大河
地志大河之流自汉至今流移变异不可胜纪然 …… (第 65b 页)
是永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阳武以下
河之所经缮完故堤增卑倍薄但期不害于漕而汉
之下策转为明之上策矣至于 黄淮 既合则唯以堰
闸为务堰者高家堰(家一/作加)闸者淮南诸湖闸口也堰
闸以时修固则淮不南分助河冲刷黄 (第 68a 页)
情敢不惟命遂定仪注以进
仁宗实录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癸未礼部尚书兼太常
卿吕震奏太宗皇帝遗命丧服一如太祖高皇帝仿汉
制以日易月今已踰二十七日请上释衰服服乌纱冠
素服黑角带临朝上不听命六部都察院详议以闻震
与六部都察院奏上宜服素衣冠黑角带群臣从君服
上曰梓宫在殡朕何忍遽易自是临朝素冠麻衣麻绖
朝退仍衰服
纪录汇编时上命廷臣议杨士奇以为不可 黄淮 亦
与士奇合震辞色忿然蹇义从旁解之请兼取二说
具奏上宜服素衣冠黑角带群臣皆从君服报可明
旦上素 (第 32b 页)
仁宗实录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癸未礼部尚书兼太常
卿吕震奏太宗皇帝遗命丧服一如太祖高皇帝仿汉
制以日易月今已踰二十七日请上释衰服服乌纱冠
素服黑角带临朝上不听命六部都察院详议以闻震
与六部都察院奏上宜服素衣冠黑角带群臣从君服
上曰梓宫在殡朕何忍遽易自是临朝素冠麻衣麻绖
朝退仍衰服
纪录汇编时上命廷臣议杨士奇以为不可 黄淮 亦
与士奇合震辞色忿然蹇义从旁解之请兼取二说
具奏上宜服素衣冠黑角带群臣皆从君服报可明
旦上素 (第 32b 页)
月耳敕使遂临安可藉故事袭金革变礼法上犹欲
公就道以慰人望公又疏言君臣之义固无所逃父
子之恩终不可解上鉴其诚乃从之杨文敏荣 黄文
简淮 凡数人皆相臣起复视事得终丧者独公云
乾学案亲死终丧人子之常道也乃古今来
起复不赴而见 (第 11b 页)
公就道以慰人望公又疏言君臣之义固无所逃父
子之恩终不可解上鉴其诚乃从之杨文敏荣 黄文
简淮 凡数人皆相臣起复视事得终丧者独公云
乾学案亲死终丧人子之常道也乃古今来
起复不赴而见 (第 11b 页)
(西南四十里)又东径安东县南而东北入于海(安东在府东北六十)
(里河去县二里自清口至此皆古淮水为河所夺也海自盐城县东北径山阳县东折而西北为 黄淮 入) …… (第 178b 页)
蹑淮之后浊流西溢浸及凤泗清口填淤海口
亦复阻塞而漕黄交病矣河臣潘季驯以为高堰
者淮扬之门户而 黄淮 之关键也欲导河以入海
势必藉淮以刷沙淮水南决则浊流停滞清口亦
堙河必决溢上流水行平地而邳徐凤 …… (第 188b 页)
救祖陵二十三年淮复决高堰高良涧诸处寻筑
塞之明年河臣杨一魁以 黄淮 冲溢乃议分黄导
淮辟清口沙七里达淮之经流建武家墩泾河闸
(泾河在宝应县北三十里)以泄淮之旁溢 …… (第 190a 页)
鳖之忧殆未已也)阳武以下河之所经缮完故堤增卑倍
薄但期不害于漕而汉之下策转为明之上策矣
至于 黄淮 既合则唯以堰闸为务堰者高家堰(家一)
(作加)闸者淮南诸湖闸口也堰闸以时修固则淮不
南分助河 (第 193a 页)
(里河去县二里自清口至此皆古淮水为河所夺也海自盐城县东北径山阳县东折而西北为 黄淮 入) …… (第 178b 页)
蹑淮之后浊流西溢浸及凤泗清口填淤海口
亦复阻塞而漕黄交病矣河臣潘季驯以为高堰
者淮扬之门户而 黄淮 之关键也欲导河以入海
势必藉淮以刷沙淮水南决则浊流停滞清口亦
堙河必决溢上流水行平地而邳徐凤 …… (第 188b 页)
救祖陵二十三年淮复决高堰高良涧诸处寻筑
塞之明年河臣杨一魁以 黄淮 冲溢乃议分黄导
淮辟清口沙七里达淮之经流建武家墩泾河闸
(泾河在宝应县北三十里)以泄淮之旁溢 …… (第 190a 页)
鳖之忧殆未已也)阳武以下河之所经缮完故堤增卑倍
薄但期不害于漕而汉之下策转为明之上策矣
至于 黄淮 既合则唯以堰闸为务堰者高家堰(家一)
(作加)闸者淮南诸湖闸口也堰闸以时修固则淮不
南分助河 (第 193a 页)
又东南径釐城东(即春秋之时来左传所谓釐京相璠曰在荥阳县东四十里)
又东合黄水(水发源京县 黄淮 山世谓之京水东北流径荥泽而北注于济)又东
分为二水其枝渎曰北济(详见后)济水东径阳武县
北( (第 13a 页)
又东合黄水(水发源京县 黄淮 山世谓之京水东北流径荥泽而北注于济)又东
分为二水其枝渎曰北济(详见后)济水东径阳武县
北( (第 13a 页)
病又在于上游河身之高然欲疏浚河身必先大开
河口臣肃将明命开挑草湾拟将 黄淮 二水引入安
东金城镇五港口等处下海已经兴工再当讲求五
港口以下工程及兴盐诸县入海港汊次第修举病 (第 95a 页)
河口臣肃将明命开挑草湾拟将 黄淮 二水引入安
东金城镇五港口等处下海已经兴工再当讲求五
港口以下工程及兴盐诸县入海港汊次第修举病 (第 95a 页)
(前伐山戎书齐人文定以为齐侯也称人以示贬此/亦齐侯何以不称人示贬耶是时戎病王室狄伐晋)
(灭温楚灭弦灭 黄淮 夷病杞齐桓一切置之不问犹/勤远略而伐北戎春秋不予之而罪之可知矣而齐)
(侯举爵则以称人为贬而举爵非 (第 23b 页)
(灭温楚灭弦灭 黄淮 夷病杞齐桓一切置之不问犹/勤远略而伐北戎春秋不予之而罪之可知矣而齐)
(侯举爵则以称人为贬而举爵非 (第 23b 页)
淤矣清口一淤高堰虽疏必不能尽泄淮涨故淮但
可导之以入海而必不可延之使入江高堰坚则全
淮尽趋清口而后 黄淮 不为泗患矣(此主潘/季驯议)
导渭自鸟鼠同穴
按鸟鼠同穴山海经水经地志皆以为一山蔡传鸟
鼠山者同 (第 22a 页)
可导之以入海而必不可延之使入江高堰坚则全
淮尽趋清口而后 黄淮 不为泗患矣(此主潘/季驯议)
导渭自鸟鼠同穴
按鸟鼠同穴山海经水经地志皆以为一山蔡传鸟
鼠山者同 (第 2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