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春秋類
易類
四書類
(子也言卒者未踰年之君犹子赤子般皆言卒也/榖梁曰失嫌亦非也猛未踰年不可言崩又不可)
(言薨是以通言/卒耳何嫌之失)
(李氏廉曰公榖皆以子猛/为篡故书卒义不可从)
(高氏攀龙 曰前称王猛此何以复称王子猛/于其卒从其恒称义不在焉不没其实而已)
(高紫超氏曰太子立未踰年不宜称 …… (第 156b 页)
(伸蔡侯伤中国之/微意则莫能𤼵也)
五年夏归粟于蔡
(案公榖以为诸侯归粟杜注以为鲁归粟二说不/同汇纂并 存之 要之非义所存但左以为周急榖)
(梁以归粟为正似以此条为春秋褒辞则非也蔡/自二百年来被楚之害亦屡矣 …… (第 165b 页)
(下也若榖梁之意以为大/功以下及葬皆不数闰)
(案数闰不数闰公榖二傅不同诸儒各有所主汇/纂亦并 存之 愚谓榖梁之说为是此条书葬齐景)
(公以示讥也今世五服之/丧皆不数闰如榖梁说)
(又案春秋凡书 (第 172a 页)
(言薨是以通言/卒耳何嫌之失)
(李氏廉曰公榖皆以子猛/为篡故书卒义不可从)
(高氏攀龙 曰前称王猛此何以复称王子猛/于其卒从其恒称义不在焉不没其实而已)
(高紫超氏曰太子立未踰年不宜称 …… (第 156b 页)
(伸蔡侯伤中国之/微意则莫能𤼵也)
五年夏归粟于蔡
(案公榖以为诸侯归粟杜注以为鲁归粟二说不/同汇纂并 存之 要之非义所存但左以为周急榖)
(梁以归粟为正似以此条为春秋褒辞则非也蔡/自二百年来被楚之害亦屡矣 …… (第 165b 页)
(下也若榖梁之意以为大/功以下及葬皆不数闰)
(案数闰不数闰公榖二傅不同诸儒各有所主汇/纂亦并 存之 愚谓榖梁之说为是此条书葬齐景)
(公以示讥也今世五服之/丧皆不数闰如榖梁说)
(又案春秋凡书 (第 172a 页)
(法所当讨而卫人皆欲讨之故书人以善之立晋众/辞乃无天王之命而卫人以私意擅立之故书人以)
(罪之美恶不嫌同辞侯 高氏攀龙 曰未有为子而不/受之父也未有为诸 而不受之王也内不承国于)
(先君故不称公子上不禀命于天子故称卫 (第 24b 页)
(罪之美恶不嫌同辞侯 高氏攀龙 曰未有为子而不/受之父也未有为诸 而不受之王也内不承国于)
(先君故不称公子上不禀命于天子故称卫 (第 24b 页)
(战而非褒贬所系故救患之兵则为美辞而贪忿之/兵皆为贬辞也善战者服上刑而春秋无义战故凡)
(书战皆讥而惟于排难解纷颇有取焉尔少 高氏攀/龙 曰不曰齐侯而书人未可尽以将卑师 例之)
(案程子谓管仲以制用兵未尝轻用大众胡傅因之/故于齐桓征伐 …… (第 28b 页)
(贬此年伐卫之役以卫及齐战专责卫洵为定论然/左传载齐桓受赂而还则亦不得为伯讨矣故先儒)
(有兼罪齐卫/者今并 存之) 附录左传(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
(生重耳小戎子 …… (第 29a 页)
(案春秋灾异并书蜚之为物鲁本无而今有之则异/也能食稻花使稻不蕃则灾也若刘氏敞所谓一目)
(而虬尾者则山海/经所载姑并 存之) 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
集说(何氏休曰国灭卒者从夫人行待之以初也纪/杜氏预曰纪国虽灭叔姬执节守义故系 …… (第 39a 页)
(纪叔姬则未必合兵以灭鄣盖鲁庄有姑息之爱妇/人之仁而畏齐强盛不敢援鄣故佯为救鄣之虚名)
(犹次滑之意耳念湛氏若水曰著妄动之兵也夫鄣/纪之遗邑也公 伯姬之亲叔姬之贤欲 存之 以为)
(纪后则当请之于齐不获则声罪决战 (第 41a 页)
存之 可也/欲救鄣而兵出畏齐而不前次于成焉非妄动而何) …… (第 41a 页)
(见楚虽灭陈而陈人尚能葬其君也惟纪叔姬则以/其贤故因鲁人往葬而特书之然国灭而葬其君夫)
(人若娣媵皆闵其亡灭而 存之 之意也故朱子纲目/书魏葬汉献帝晋葬魏元帝宋葬晋恭帝亦圣人存) (第 43a 页)
(书战皆讥而惟于排难解纷颇有取焉尔少 高氏攀/龙 曰不曰齐侯而书人未可尽以将卑师 例之)
(案程子谓管仲以制用兵未尝轻用大众胡傅因之/故于齐桓征伐 …… (第 28b 页)
(贬此年伐卫之役以卫及齐战专责卫洵为定论然/左传载齐桓受赂而还则亦不得为伯讨矣故先儒)
(有兼罪齐卫/者今并 存之) 附录左传(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
(生重耳小戎子 …… (第 29a 页)
(案春秋灾异并书蜚之为物鲁本无而今有之则异/也能食稻花使稻不蕃则灾也若刘氏敞所谓一目)
(而虬尾者则山海/经所载姑并 存之) 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
集说(何氏休曰国灭卒者从夫人行待之以初也纪/杜氏预曰纪国虽灭叔姬执节守义故系 …… (第 39a 页)
(纪叔姬则未必合兵以灭鄣盖鲁庄有姑息之爱妇/人之仁而畏齐强盛不敢援鄣故佯为救鄣之虚名)
(犹次滑之意耳念湛氏若水曰著妄动之兵也夫鄣/纪之遗邑也公 伯姬之亲叔姬之贤欲 存之 以为)
(纪后则当请之于齐不获则声罪决战 (第 41a 页)
存之 可也/欲救鄣而兵出畏齐而不前次于成焉非妄动而何) …… (第 41a 页)
(见楚虽灭陈而陈人尚能葬其君也惟纪叔姬则以/其贤故因鲁人往葬而特书之然国灭而葬其君夫)
(人若娣媵皆闵其亡灭而 存之 之意也故朱子纲目/书魏葬汉献帝晋葬魏元帝宋葬晋恭帝亦圣人存) (第 43a 页)
(而后伐者称会多矣不必云及也命高氏闶曰公方/与卫盟将复从晋而又应齐侯之 兴兵以陵弱小)
(之国此取辱之道也伐 高氏攀龙 曰及者/内为志会者外为主 莱齐志也故书会)
(案左氏所谓与谋者彼此同欲伐是国也故曰及所/谓不与谋 (第 2b 页)
(之国此取辱之道也伐 高氏攀龙 曰及者/内为志会者外为主 莱齐志也故书会)
(案左氏所谓与谋者彼此同欲伐是国也故曰及所/谓不与谋 (第 2b 页)
(执曹伯逐卫侯悼公之霸灭偪阳皆功不掩/过此孟子所以谓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公至自会
集说(王氏葆曰此致前事者二事偶举其可道者也/会吴犹可会吴而灭人之国其恶甚矣故以会)
(致焉致 高氏攀龙 曰不致/灭而 会举其可道者也)
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
左傅(六月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庚 …… (第 4b 页)
(廉曰郑之从楚连兵以伐宋一见于宣之元年/再见于成之十八年三见于此年四见于明年)
晋师伐秦
左傅(晋荀罃伐秦/报其侵也)
集说 (高氏攀龙 曰去年秦人侵晋晋饥不能报至是/伐之是时秦人南交于楚而秦景妹又为楚共)
(王夫/人)
附录左傅(卫 …… (第 5a 页)
(因昭五年舍中军遂谓鲁惟上下二军季氏欲专其/民人增立中军盖昭五年之所舍即此年之所立也)
(其说似非无据今主胡/傅而杜注亦附 存之)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
集说(高氏闶曰鲁不当郊郊非礼也今不郊者非知/其非礼故也乃卜不从故耳直书不 (第 14b 页)
公至自会
集说(王氏葆曰此致前事者二事偶举其可道者也/会吴犹可会吴而灭人之国其恶甚矣故以会)
(致焉致 高氏攀龙 曰不致/灭而 会举其可道者也)
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
左傅(六月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庚 …… (第 4b 页)
(廉曰郑之从楚连兵以伐宋一见于宣之元年/再见于成之十八年三见于此年四见于明年)
晋师伐秦
左傅(晋荀罃伐秦/报其侵也)
集说 (高氏攀龙 曰去年秦人侵晋晋饥不能报至是/伐之是时秦人南交于楚而秦景妹又为楚共)
(王夫/人)
附录左傅(卫 …… (第 5a 页)
(因昭五年舍中军遂谓鲁惟上下二军季氏欲专其/民人增立中军盖昭五年之所舍即此年之所立也)
(其说似非无据今主胡/傅而杜注亦附 存之)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
集说(高氏闶曰鲁不当郊郊非礼也今不郊者非知/其非礼故也乃卜不从故耳直书不 (第 14b 页)
(心则后世有考矣者汪氏克宽曰楚虔之戮庆封也/其臣椒举曰无瑕 可以戮人播于诸侯焉用之则)
(虔篡弑之迹不可掩矣侯 高氏攀龙 曰经书楚子麇/卒或曰以申之会为诸 讳也则弑贼不讨如成宋)
(乱宋灾故圣人皆明著其罪而又何以讳为也 (第 15b 页)
(虔篡弑之迹不可掩矣侯 高氏攀龙 曰经书楚子麇/卒或曰以申之会为诸 讳也则弑贼不讨如成宋)
(乱宋灾故圣人皆明著其罪而又何以讳为也 (第 15b 页)
(为城圯以其狭小不足以容众故扩而大之如狄泉/本在城外今则绕入城内矣若为圯而城则完旧而)
(已何待劳诸侯之大夫耶王 高氏攀龙 曰敬王既入/成周即于此定都不复返 城以刘单群族在焉远)
(恶党也成周既城/后遂谓之京师)
十有二 (第 40a 页)
(已何待劳诸侯之大夫耶王 高氏攀龙 曰敬王既入/成周即于此定都不复返 城以刘单群族在焉远)
(恶党也成周既城/后遂谓之京师)
十有二 (第 40a 页)
成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
何氏元子曰使者天理之自然若或使之也所谓殖
有礼覆昏暴天之道也
(通论) 景逸高氏 曰一部易原始要终只是敬惧无咎而已
故曰惧以终始无咎者善补过也易中凡说有喜
有庆吉元吉都是及于物处若本 (第 48b 页)
何氏元子曰使者天理之自然若或使之也所谓殖
有礼覆昏暴天之道也
(通论) 景逸高氏 曰一部易原始要终只是敬惧无咎而已
故曰惧以终始无咎者善补过也易中凡说有喜
有庆吉元吉都是及于物处若本 (第 48b 页)
本义(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易之道也○此第十一章)集说(张氏栻曰既/惧其始使人)
(防微杜渐又惧其终使人持盈守成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 高氏攀龙 曰一部易原始要终)
(只是敬惧无咎而已故曰惧以终始无咎者善补过/也易中凡说有喜有庆吉元吉都是及于物 (第 40a 页)
(防微杜渐又惧其终使人持盈守成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 高氏攀龙 曰一部易原始要终)
(只是敬惧无咎而已故曰惧以终始无咎者善补过/也易中凡说有喜有庆吉元吉都是及于物 (第 40a 页)
易类
提要
(臣/)等谨案周易像象述十卷明吴桂森撰桂
森字叔美无锡人尝从顾宪成 高攀龙 讲学
东林又从武进钱一本学易一本尝著像象
管见诸书桂森本其意而推阐之以成是书
…… (第 1a 页)
大旨卷中所注皆一字一句究寻义理颇有
新意可参据桂森自序是书成于天启乙丑
其原本上方有朱字评语称 景逸高先生 批
者为 (第 1b 页)
攀龙 不署名者皆出一本考 (第 1b 页)
攀龙 之卒
在天启丙寅当犹及见一本在万历中为御
史建言黜死天启辛酉已赠太仆寺少卿不
…… (第 1b 页)
应未必言凶刚柔相比亦然则又显然不足据也阴阳
爻位之义已详上条至于变卦之说尤为难定若 云从
某卦变而来则何卦何爻不可变安知从此卦来若云
吉凶因变而往则爻爻皆有变安知吉凶从此而定四
千九十六皆可 (第 16b 页)
提要
(臣/)等谨案周易像象述十卷明吴桂森撰桂
森字叔美无锡人尝从顾宪成 高攀龙 讲学
东林又从武进钱一本学易一本尝著像象
管见诸书桂森本其意而推阐之以成是书
…… (第 1a 页)
大旨卷中所注皆一字一句究寻义理颇有
新意可参据桂森自序是书成于天启乙丑
其原本上方有朱字评语称 景逸高先生 批
者为 (第 1b 页)
攀龙 不署名者皆出一本考 (第 1b 页)
攀龙 之卒
在天启丙寅当犹及见一本在万历中为御
史建言黜死天启辛酉已赠太仆寺少卿不
…… (第 1b 页)
应未必言凶刚柔相比亦然则又显然不足据也阴阳
爻位之义已详上条至于变卦之说尤为难定若 云从
某卦变而来则何卦何爻不可变安知从此卦来若云
吉凶因变而往则爻爻皆有变安知吉凶从此而定四
千九十六皆可 (第 16b 页)
(也天地革而四时成革春而夏革秋而冬一岁之事/也汤武革命天未顺未可以革人未应未可以革易)
(代之事也时之既极不变则穷汤武之变革即天地/之变革三才一体人情事变一体革之时岂不大哉)
(高存之 曰天地之四时差一日不得汤武之革命早/一日不得愚又按彖传独言汤武不言尧舜者揖让)
(所以继治世其道同 …… (第 3a 页)
(教人迁善改过不行则有眚行则无/眚矣三以阴居阳位不当故贵乎行)
九四震遂泥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汉书五行志引震遂泥注 云从 三至五有坎象坎为/水四为泥溺于水不能自拔道未光也本义以泥为) …… (第 15a 页)
(其间所以为旅小者为主而大者为旅为主者以得/中而顺乎刚为亨为旅者以居贞而不妄动为吉盖)
(易象之义随人阐发无所不通初/不必拘定一说也并 存之 以备考)
周易玩辞集解卷七 (第 43b 页)
(代之事也时之既极不变则穷汤武之变革即天地/之变革三才一体人情事变一体革之时岂不大哉)
(高存之 曰天地之四时差一日不得汤武之革命早/一日不得愚又按彖传独言汤武不言尧舜者揖让)
(所以继治世其道同 …… (第 3a 页)
(教人迁善改过不行则有眚行则无/眚矣三以阴居阳位不当故贵乎行)
九四震遂泥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汉书五行志引震遂泥注 云从 三至五有坎象坎为/水四为泥溺于水不能自拔道未光也本义以泥为) …… (第 15a 页)
(其间所以为旅小者为主而大者为旅为主者以得/中而顺乎刚为亨为旅者以居贞而不妄动为吉盖)
(易象之义随人阐发无所不通初/不必拘定一说也并 存之 以备考)
周易玩辞集解卷七 (第 43b 页)
二泉邵氏宝曰万物皆备于我故致知在格物物可
尽格乎尧舜之智不遍物急先务也(简端录)
景逸高氏 曰有物必有则则者至善也穷至事物之
理穷至于至善处也(高子遗书下同)
格物不至极处多以毫釐之差成 (第 45b 页)
尽格乎尧舜之智不遍物急先务也(简端录)
景逸高氏 曰有物必有则则者至善也穷至事物之
理穷至于至善处也(高子遗书下同)
格物不至极处多以毫釐之差成 (第 45b 页)
皆聚已之
精神以合天人之涣也六爻于阴阳爻位皆无所取见
君臣间真有家视国身视民之意于天下事安得不济
○ 高景逸 曰上九应险而能济险故涣其血使其去而
远出盖与四五同功正应巽涉川而救险者亦有见下
坎为血伤害也涣其血散 (第 62b 页)
精神以合天人之涣也六爻于阴阳爻位皆无所取见
君臣间真有家视国身视民之意于天下事安得不济
○ 高景逸 曰上九应险而能济险故涣其血使其去而
远出盖与四五同功正应巽涉川而救险者亦有见下
坎为血伤害也涣其血散 (第 62b 页)
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
知鬼神之情状言约意尽以为有未尝有也以为无未
尝无也张子所指者不止此此其大端者矣 高景逸 曰
在道不溺于无在器不堕于有盖道无形体而能形天
下之形体天下之体彼专以无言者陋也器有形体而
形卒归于 …… (第 12a 页)
与三无道人论易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万物生此易之源也庖羲氏通
神明之德𩔖万物之情始设奇偶二画以象之二画错
而八卦成八卦错而四图著图之不一阴阳消长之象
则一阴阳消长天地之变化也文王重之以尽其变周
孔系之以效其动因时救弊岂能于图之外加毫末及
其久也意义繁而诸家之学竞起徇于有者见动而不
见静堕于无者见静而不见动知易者鲜矣千馀年后
太极图著而庖羲氏之图益明无极者言乎其本无声
无臭上天之载也无欲者言乎其功浑然与物同体夫
是之谓仁仁存则人极立顺事毕天是之谓合德濂溪
之言至矣横渠西铭见其大者也诚敬 存之 未尝致纤
毫之力则性定而内外忘明道所以发其蕴也庖羲之
后不容无文王周孔濂溪之后横渠明道亦岂容少哉
此 (第 16b 页)
知鬼神之情状言约意尽以为有未尝有也以为无未
尝无也张子所指者不止此此其大端者矣 高景逸 曰
在道不溺于无在器不堕于有盖道无形体而能形天
下之形体天下之体彼专以无言者陋也器有形体而
形卒归于 …… (第 12a 页)
与三无道人论易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万物生此易之源也庖羲氏通
神明之德𩔖万物之情始设奇偶二画以象之二画错
而八卦成八卦错而四图著图之不一阴阳消长之象
则一阴阳消长天地之变化也文王重之以尽其变周
孔系之以效其动因时救弊岂能于图之外加毫末及
其久也意义繁而诸家之学竞起徇于有者见动而不
见静堕于无者见静而不见动知易者鲜矣千馀年后
太极图著而庖羲氏之图益明无极者言乎其本无声
无臭上天之载也无欲者言乎其功浑然与物同体夫
是之谓仁仁存则人极立顺事毕天是之谓合德濂溪
之言至矣横渠西铭见其大者也诚敬 存之 未尝致纤
毫之力则性定而内外忘明道所以发其蕴也庖羲之
后不容无文王周孔濂溪之后横渠明道亦岂容少哉
此 (第 1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