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春秋類
樂類
書類
詩類
易類
四書類
小學類
 事寻谪通州同知免归家居贫乏思效张璁夏言片
 言取通显十七年诣阙上书言建明堂事又言宜加
 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 上帝世宗
大悦未几进号睿 (第 31a 页)
 改易经文兼之古者昭穆不尽称宗唯祖有功宗有
 德故曰祖文王而宗武王且如西汉之庙惟文帝称
 太宗武帝称 世宗
至唐朝乃尽称宗此不可以为据
 林氏之奇曰三昭三穆然愚亦知其不然者盖七世
 之庙自太祖而下谓之六宗则不 …… (第 15a 页)
 有事于文祖势必及馀庙然古者昭穆不尽称宗惟
 祖有功宗有德故商有三宗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
 下至汉世犹止文帝称太宗武帝称 世宗
至唐乃尽
 称宗此岂可以为据哉
    蕙田案以上张髦三昭三穆之说
 虞氏喜别论曰地有五色大社象之总 (第 16a 页)
 祖庙谓之五供五供毕以次上陵也四时宗庙用牲
 十八太牢皆有副倅西庙五主高帝文帝武帝宣帝
 元帝也高帝为高祖文帝为太宗武帝为 世宗
宣帝
 为中宗其庙皆不毁孝元功薄当毁光武复天下属
 第于元帝为子以元帝为祢庙列于祖宗后嗣因承
 遂不 (第 45b 页)
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
凑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
毁商有三宗周宗武王汉文帝为太宗武帝为 世宗

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
    蕙 (第 16a 页)
    始为禘祭是前此但有祫也禘祫之礼终西
    汉未有定制
后汉书祭祀志建武二年立高庙于洛阳四时祫祀高
帝为太祖文帝为太宗武帝为 世宗
如旧
文献通考建武十八年幸长安诏太常行禘礼于高庙
序昭穆父为昭南向子为穆北向 (第 4b 页)
    蕙田案徐禅议是
纪元表乙巳穆帝永和元年(十二兴是年前凉张骏仍/称建 三十三年 二年)
(后蜀李𫝑嘉宁元前凉张骏子重华立年三年后蜀降 前凉张重华
仍称建兴三十五年 四 前燕慕容皝)
(子隽立子五年后赵石虎大宁元正月僣称帝夏四月/虎卒幼 世立 (第 55b 页)
一月庶长子遵弑世自立十一月冉闵)
(弑遵立虎子鉴改元为青龙前燕慕容隽元闵六年后/赵石虎族子祗僣称帝于襄国改元永宁冉 永兴元)

(僣称帝国号魏前秦符洪僣称三秦王子七年后赵石/祗为其将刘显所弑后赵亡前秦苻洪 健皇始元僣)
(称天王国号秦称八年前燕慕容隽元玺元僣称帝灭/闵前秦苻健僣 帝 九年前 凉张重华
子曜灵立二)
(月国人废之立骏子祚子十年前凉张祚和平元僣称/王寻为国人所杀 (第 56a 页)
重华
元靓立 十一年前秦苻健)
(子生寿光元僣称帝前凉张/元靓复称建兴四十三年)丁巳升平元年(五燕是年 (第 56a 页)
祭泰山之邑用见鲁之不朝于周而郑之不
祭泰山也(注泰山非郑境内从天/王巡狩受命而祭也)
史记周本纪郑怨 桓王
与鲁易许田天子之用事泰山 (第 33a 页)
 追尊文王

 显陵
 十六国春秋 张重华
薨于平章殿葬显陵张祚僣号
 追谥桓王
 悯陵
 十六国春秋张祚僣即王位为厨士徐里所杀天锡
 即位备礼 (第 31b 页)
 严矣
 (吕楠礼问二十七日奚始乎曰自周末以来因袭之/渐也故诸侯于先君之丧未练不避征伐会盟者自)
  (桓王
以后始也高宗谅闇礼坏乐崩自宰予颛孙师/犹然惑也父兄百官所不欲滕鲁之习也驱天下皆)
 (重服久临三年至 (第 35a 页)
 六百里之地其时西有虢据桃林之险通西京之道
 南有申吕扼天下之膂屏东南之固而南阳肩背泽
 潞富甲天下轘辕伊阙披山带河地方虽小亦足王
 也故 桓王
之世犹能兴师以号召诸侯虎牢属郑仍 (第 7b 页)
  天竺国在月氏东南数千里亦名身毒国其乐器有凤

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等
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朝天曲
盖自 张重华
据有凉州重译来贡男伎者也其后国王
子为沙门来游又传其方音汉安帝时天竺献伎能自
断手足刳肠胃唐高宗恶其 (第 12a 页)
 宗则是载于书而后有高宗之名此则失之远矣祖
 有功宗有德之制至汉而犹存故高祖世祖皆为一
 时之祖宗前汉以文帝为太宗武帝为 世宗
宣帝为
 中宗后汉以明帝为显宗章帝为肃宗此皆以其功
 德而祖宗也至于魏晋以来各推其一代之贤君而 (第 2b 页)
   程氏今从之遇人之不淑亦从朱

 兔爰闵周也 桓王
失信诸侯背叛搆怨连祸王师伤
 败君子不乐其生焉
  虞惇按春秋传鲁桓公五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
  朝王 (第 13b 页)
 当之乃越庄僖而系之平桓岂亦有据而云邪郑以
 葛屦等五篇刺俭为一君伐檀硕鼠刺贪为一君盖
 魏风非一世之作自桓王之时秦人围魏(癸酉鲁桓/四 桓王
十)
 (二/)其国迫而侵削久矣故谱以为平桓之世也(曹氏/曰魏)
 (晋皆有俭啬之风然其诗若作在献公 (第 2a 页)
   四牡五章章五句
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李氏曰先遣而后劳则皇皇者/华当在四牡之前盖三百篇之)
(本末多有颠倒者如载驰卫懿公之诗乃在于文公之/后清人郑文公之诗乃在于突忽之前葛藟平王之诗)

(乃在于 桓王
之后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诗乃在于四/牡之后而豳风之破斧乃在于东山之后虽其颠倒如)
(此亦非诗之本意也○ (第 8a 页)
 月郑蔡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六年郑

 伯如周始朝 桓王王
不礼焉八年虢公忌父始作卿
 士于周桓五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
 伐郑未详信否陆氏曰三国之君不 …… (第 28b 页)
 如此何以示正始之道哉二说未详孰是若当时天

 子使之来鲁而又使之遂逆后则过在 桓王
祭公特
 有从命之罪耳○胡氏曰案礼天子不亲迎使上公
 逆之何以书以遂事书之也刘氏曰三公者父师之
 任 (第 40a 页)
小白
也是竟以桓公为襄公子矣不顾后人齿冷耶
又案平王之崩在隐公三年为辛酉岁太子泄父早死
立其子林是为 桓王王
姬果为平王之孙必泄父之女
林之妹也(郑樵以王姬为 (第 21a 页)
桓王
女不 (第 21a 页)
桓王
以孙继祖亦可笑)其归齐襄者于庄
之元年为戊子岁去平王之崩已二十八年矣太子之 (第 21a 页)
 是也若书崩不书葬则赴告虽及而鲁不往会崩葬
 皆不书者则王室不告而鲁亦不往其为例凿凿言
 之及考经文则 桓王
之崩在桓十五年并未书葬襄
 王之葬在文九年经文明云遣叔孙得臣如京师辛
 丑葬襄王并未亲往若景王之崩则 (第 4b 页)
  之道南有申吕扼天下之膂屏东南之固而南阳
  肩背泽潞富甲天下轘辕伊阙被山带河地方虽
  小亦足王也故 桓王
之世犹能兴师以号召诸侯 (第 2b 页)
 (五峰取张髦之说如何曰非惟用改易经文兼之古/者昭穆不尽称宗惟祖有功宗有德故云祖文王而)
 (宗武王且如西汉之庙惟文帝称太宗武帝称 世宗/
至唐庙乃尽称宗此不可以为据 郑氏曰泰昭昭)
 (者明也亦坛也时四时也亦谓阴阳之神也埋之者/阴阳出入 (第 4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