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樂類
易類
春秋類
書類
經解類
詩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六六为地数推案经句缺无地祭则祭地

 刘氏昭曰 虞喜
以祭地近得其实而分彼五色合五
 为六又不通禋更成疑昩
 稗编唐氏顺之曰舜摄位告祭类于上帝及望于山
  …… (第 16b 页)
 后山川群神之上斯说岂不正大耶周礼大宗伯王
 大封则先告后土大封犹且告后土摄位为天子安
 得不告地也 晋虞喜
别论盖谓此也但喜谓地有五 …… (第 16b 页)
 岂非地乎即如其说若重复矣但以地数六为六宗

 自明何必穿凿如是
    蕙田案以上 虞喜
六为地数之说
 司马氏彪曰春官大宗伯之职掌玉作六器以礼天
 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 …… (第 17b 页)
 通典杜氏曰张迪以六代帝王为六宗并不堪录

 罗氏泌路史张迪 虞喜
一无所据曾何取哉
    蕙田案以上张迪六代帝王之说
 罗氏泌路史宗亦祀之尊也(伯夷典天地人之三礼 …… (第 20b 页)
    从之然六子皆象既虚而无质而山泽之下
    侵又无论也贾逵以天宗三地宗三为六而
    许谨从之然地宗之三则全逼山川矣 晋虞
    喜
谓地有五色大社象之总五为一则成六
    而刘昭从之然地示当祭而曰禋其非大社 …… (第 28a 页)
 命箕毕二星既不系于辰且同是随事而祭之例又
 无嫌于所系者范宁注虞书曰考观众议各有说难
 郑氏證据最详是以附之案六宗众议未知孰是

 喜
别论云地有五色太社象之总五为一则成六六
 为地数推案经句缺无地祭则祭地臣昭曰六宗纷
 纭众释互起竟无 …… (第 36a 页)
 證康成见宗是多附焉盍各尔志宣尼所许显其一
 说亦何伤乎窃以为祭祀之敬莫大天地虞典首载
 弥久弥盛此宜学者各尽所求臣昭谓 虞喜
以祭地
 近得其实而分彼五色合五为六又不通禋更成疑
 昩寻虞书所称肆类于上帝是祭天天不言天而曰 (第 36b 页)
 中

 晋书礼志周制七庙以辩宗祧 (虞喜
曰七庙不始/于周伊尹已言矣)
 唐会要芩文本云载籍纪七庙者多称四庙者寡榖
 梁王制祭法礼器书咸有一德 (第 41a 页)
并云七庙荀卿孔安
 国刘歆班彪父子孔晁 虞喜
干宝之徒咸以为然祖
 郑玄者陈四庙之制述王肃者引七庙之文
 通典杜氏曰礼有以多为贵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 …… (第 41a 页)
 以文武之庙曰祧不亦疏乎若以天子之祖功德则

 不立二祧二祧不庙数与诸侯同何以为隆杀哉
 喜
云七庙不始于周伊尹已言七世之庙矣成王六
 年制礼七庙亦已有见数文王为祖武王为祢祖非
 远庙也周官掌宗 (第 41b 页)
祧为坛去坛为墠岁祫则祭之今四祖迁主可藏之石
室有祷则祭于坛墠又遣禅至会稽访处士 虞喜
喜答
曰汉世韦玄成等以毁主瘗于园魏朝议者云应埋两
阶之间且神主本在太庙若今侧室而祭则不如永藏
又四君 …… (第 19b 页)
初大议斯礼于时 虞喜
范宣并以渊儒硕学咸谓四府
君神主无缘永存于百世或欲瘗之两阶或欲藏之石
室或欲为之改筑虽所执小异而大归 (第 25b 页)
 以为先王之正礼不亦误乎贾公彦曰大祫十有二
 献禘大于祫其礼尤隆至于献数亦当同之但礼文
 残缺莫得而见节文之详耳
 附辨袁准 虞喜
祫及坛墠禘及郊宗石室
 (袁氏准曰祫及坛墠禘及郊/宗石室此所及远近之杀也)
 (虞氏喜左氏说古者先王 (第 74a 页)
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社稷重太祖之上复追尊
焉则尊祖之义乖太庙之外别祭庙焉则社稷不重汉
韦元成请瘗主于园 晋虞喜
请瘗庙两阶间喜据左氏
自證曰先王日祭祖考月祀曾高时享及二祧岁祫及
坛墠终禘及郊宗石室是为郊宗之祖喜请 (第 44a 页)
本以薶告币薶虞主之所昔 虞喜
云依五经典义以毁
主祔于虞主薶于庙之北墙最为可据昭太后神主毁
之薶之后上室不可不虚置太后便应上下升之 (第 40b 页)
亲尽数终其庙当毁无故下食支庶之国猥更随昭穆
而废非尊祖敬宗之义也其如前奏施行 虞喜
曰谯与
中山王皆始封之君父非诸侯尊同体敌无所为厌并
立祢庙恩情两伸荀议是也诏书所谕恐非礼意令上
祭四 …… (第 25a 页)
诏称安平献王诸子并封不可各令立庙是荀畅之
议美矣然虞谓中山父非诸侯而祭更阙疑如礼意也
虞徵士答卫将军 虞喜
以嫡为大夫庶为诸侯诸侯礼
重应各立庙禅谓为允矣喜曰尊同体敌恩情两伸诸 …… (第 26a 页)
于父非诸侯又未善也
    蕙田案兄弟并封祭归嫡子无两国并祭之
    礼刘喜 虞喜
之说同为正义至诸侯夺宗盖
    又别自为义不得牵混
    宗元按兄弟并封祭归嫡子固宗法之常礼
  (第 27b 页)
    长于禨祥短于推步汉初犹踵前弊东汉末
    迄隋唐渐有改更减斗分始于刘洪觉岁差
    始于 虞喜
知日月之不平行始于张子信去
    平朔用定朔始于李淳风僧一行大衍推往
    古合朔上符仲康时季秋 (第 2a 页)
 (至日起牵牛其后渐觉在斗故归馀分于斗谓之斗/分后汉刘洪作乾象术谓四分于天疏阔由斗分太)
 (多始减斗分则整度之外馀分不及四之一韩翊以/乾象减斗分太过复增其数然亦不满四之一也 东)

 (晋虞喜
始立岁差刘焯皇极术因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自是天度复过四之一岁馀不及四之一由汉)
 (太初迄今一术辄更 …… (第 25a 页)
    在牵牛犹未显然断为岁差也十二次名界

    转随冬至日所在而移岁差之说肇自 晋虞
    喜
而祖冲之尤言之详厥后十二次不随节
    气迁徙但变赤道十二次于黄道近二至度
    少近二分度多以 …… (第 58a 页)
 (匀分十二宫共三百六十度是为天周每岁太/阳十二中气共行三百六十度微弱是为岁周)汉人
 未知岁差误合为一故即以冬至日交星纪而定之
 于牵牛逮 晋虞喜
等始觉之五代宋何承天祖冲之
 隋刘焯等言之益详顾治书者株守成说不敢辄用
 岁差也至唐初傅仁均造戊寅元 …… (第 60b 页)
 谓之星纪之次大雪冬至居之则是后汉之时星已

 差东六度矣唐志日度议云古法日有常度天周为
 岁终故系星度于节气其说似是而非故久而益差
  虞喜
觉之使天为天岁为岁宋志云自汉太初至今
 已差一气有馀大约中气前后乃得本月宫次又云
 说者不知岁差之法 (第 71a 页)
 于己解者无异在内诡状殊体而合于理可谓奇巧
 然斯二者以考于天盖密矣又云古旧浑象以二分
 为一度周七尺三寸半而莫知何代所造今案 虞喜
 
云洛下闳为汉孝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泰 (第 10b 页)
唐书志日度议曰古历日有常度天周为岁终故系星
度于节气其说似是而非故久而益差 虞喜
觉之使天
为天岁为岁乃立差以追其变使五十年退一度何承
天以为太过乃倍其年而反不及皇极取二家中数为
七 …… (第 21b 页)
    也宋志所云乃求其故不得而为之辞
元史志周天之度周岁之日皆三百六十有五全策之
外又有奇分大率皆四分之一自今岁冬至距来岁冬
至积三百六十五日而日行一周凡四周积千四百六
十则馀一日析而四之则四分之一也然天之分常有
馀岁之分常不足其数有不能齐者惟其所差至微前

人初未觉知迨汉末刘洪始觉冬至后天谓岁周馀分
太强乃作乾象术减岁馀分二千五百为二千四百六
十二至 晋虞喜
宋何承天祖冲之谓岁当有差因立岁
差之法其法损岁馀益天周使岁馀浸弱天周浸强强
弱相减因得日躔岁退之差岁 …… (第 25a 页)
 梅氏文鼎曰天一日一周自东而西七曜在天迟速
 不同皆自西而东此中西所同也然西法谓恒星东
 行比于七曜今考其度盖即古岁差之法耳岁差法
 昉于 虞喜
而畅于何承天祖冲之刘焯唐一行累代
 因之讲求加密然皆谓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故曰
 天渐差而东岁渐差而西 (第 30b 页)
 言之即今岁实也前代诸家所定岁实不一汉志以

 天周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在天为一度在
 律为一日是以天周即岁周也 东晋虞喜
分周天为
 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六分乃四分之一有馀定岁周
 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为四分之一不足宋何
  …… (第 2a 页)
 (至后天以斗分强也若用后代之法据近/测以逆溯往代亦必后天以斗分弱也)
 江氏永曰汉以前之冬至非实测先后天或至二三
 日后汉末刘洪始觉其后天而减斗分 东晋虞喜

 立岁差法后秦姜岌始知以月蚀冲检日宿度所在
 而刘宋之初冬至犹后天三日大明时祖冲之始详
 于测景 (第 33b 页)
 (者服斩之文而推之也故家礼及今制妻为夫党服/图于凡承重皆云并从夫服而世俗承重者母在则)
 (妻不从其误实始于 虞喜
孔瑚问喜曰元孙为后者/其妻从服姑止服缌近轻远重情实有疑喜荅以有) …… (第 16a 页)
 (子者无适孙孙妇亦如之亦如云者就嫡孙而言无/适孙亦无适孙妇也适子死而立适已娶即为适孙)
 (妇于其祖之丧也母在则服妇服之常孙妇主丧者/则进服妇为舅姑之服各尽其道并行不悖 虞喜
之)
 (言抑何据所非据乎且古来吉凶之礼率成于夫妇/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 (第 16b 页)
 (与祭矣虽老固尝为主祭之人而礼无二敬故为宗/子之母服则不为妻服 杜氏通典有夫为祖曾祖)
 (高祖父母特重妻从服议一条云孔瑚问 虞喜
曰假/使元孙为后元孙之妇从服期曾孙之妇尚在才缌)
 (麻近轻远重情实有疑喜荅曰有嫡子者无嫡孙又/若为 …… (第 5a 页)
 者如楚子文三仕三已柳下惠为士师三黜略可见
 也注以老与废疾者言之似未赅
    蕙田案疏及诸家皆主在国者言盛氏依

    喜
主去国者言则与下文旧君无别故盛说
    不载
庶人为国君(注不言民而言庶人庶人或有在官者天/子畿内 (第 7b 页)
 (无服则其不服继母之党宜也嗟乎为人后者言若/子继母言如母夫谓之如与若者盖其父母之文同)
 (而情则异者也故不得已而为继母之党服 虞喜
谓/纵有十继母惟当服次其母者之党此说殆近是矣)
传曰何以小功也以尊加也(疏外亲之服不过缌麻以/祖是尊 …… (第 15b 页)
 (兄而相见如路人不亦可异之甚乎蔡谟江思悛以/为人疑服继母之党不服前母者以不相及也继祖)

 (母亦有不相及者而皆与其党为亲何至前母而独/疑之其论当矣 人曰己母被出而服继母之党 虞)
 (喜
谓纵有十继母惟当服次其母之党不知次其母/者久亡此从服也所从亡则己曷为服之窃谓当服)
 (在堂继母/之 …… (第 16b 页)
 后子不逮事前母者亦如之也从服者所从亡则己
 前母既亡不从不亦宜乎己母出则服继母之党如
 继母多则奚服曰服在堂继母之党服其所从也
 喜
以为纵有十继母唯服次其母者之党非也 又
 案外祖父母有当服者六子为因母之父母一也母
 出为继母之父母 (第 17a 页)
 下若车之轩是吴时姚信所说五曰穹天云穹隆在

 上虞氏所说不知其名也六曰安天是 晋虞喜
所论
 郑注考灵曜用浑天法今亦当以浑天为说案郑注
 考灵曜云天者纯阳清明无形圣人则之制璇玑玉
 衡以 (第 3a 页)
 下士之说虽于礼法曲尽其详然立言初意恐不在
 是
 案先儒著说略有数端戴圣闻人通汉马融辈主五
 世之适五世之适是继高祖之宗也贺循 虞喜
庾蔚
 之孔颖达贾公彦辈主四世之适四世之适是继曾
 祖之宗也经明云庶子不云庶子之子明云继祖不
 云继 (第 26b 页)
    所以定名分窒乱源用意深矣故著于此
通典汉戴圣闻人通汉皆以为父为长子斩者以其为五代之
适也马融注丧服经用之郑玄注小记则以为已身继祢便得
为长子斩自后诸儒皆用郑说谯周五经然否曰庶子不为长
子斩不继祖与祢也此但别庶子而不言不继祖者谓庶子身

不继祢故其长子为不继祖合而言之也刘智释疑亦同此议 晋虞喜
广林难谯周曰礼文三发二言继祖一言连祢如但继
祢则应三年何缘须祖烦而失要合子于父舍经就迂非事实
也然则 …… (第 43a 页)
 (者戴圣闻人通汉也马融尝用其说以注丧服是必/身继曾祖之人乃得为长子三年也夫曾祖之与祖)
 (则有别矣礼言不继祖而我必谓之不继曾祖其义/何居乎此则郑玄尝辨之矣谓长子是四世之适者)
 (贺循 虞喜
庾蔚之也孔颖达贾公彦尝用其说以补/郑注之未及是必身继祖之人乃得为长子三年也)
 (斯盖守适适相承二重 …… (第 44b 页)
 (不敢以承已之私而为之服斩长子而为继祖之孙/耶是即所谓将承二重者也而岂得不为之服斩乎)
 (故凡言不继祖者自是就长子言而 虞喜
贺循庾蔚/之必谓就庶子言抑知庶子即不继祖而犹继祢则) …… (第 45a 页)
  也今案先儒著说略有数端戴圣闻人通汉
    马融辈主五世之适五世之适是继高祖之
    宗也贺循 虞喜
庾蔚之孔颖达贾公彦辈主 (第 47b 页)
加一等孙承重而服
祖不加是谓报服何乃孙卑反厌祖尊非礼意也以情
求理博士吴商议之当矣
父未殡而祖亡服议 晋虞喜
案贺循丧服记云父死未
殡而祖父死服祖以周既殡而祖父死三年此谓适子
为父后者也父未殡服祖以周者父尸尚在 …… (第 6b 页)
日而不生亦不生矣故君薨未敛入门升
自阼阶明以生奉之也父亡未殡同之乎存是父为传
重正主已摄行事事无所阙 虞喜
何谓无倚庐乎孝子
之所寝处不关于主阙之何嫌若祖为国君五属皆斩 …… (第 7a 页)
          右唐制
政和礼凡夫为祖曾祖高祖承重者妻从夫斩
新仪云斩衰义服妇为舅注曰夫为祖曾高祖后者其
妻从服亦如之
通典夫为祖曾祖高祖父母持重妻从服议晋贺循云
其夫为祖曾祖高祖后者妻从服如舅姑孔瑚问 虞喜

曰假使玄孙为后玄孙之妇从服周(是时舅姑止期/服故其说如此)
孙之妇尚存才缌麻近轻远重情实有疑 (第 28b 页)
虞喜
荅曰有
适子者无适孙又若为宗子母服则不服宗子妇以此
推玄孙为后若其母尚存玄孙之妇犹为庶不得传重
传重 …… (第 29a 页)
 (斩之文而推之也故家礼及今制妻为夫党服图于/凡承重皆云并从夫服而世俗承重者母在则妻不)
 (从其误实始于 虞喜
孔瑚问喜曰玄孙为后者其妻/从服姑止服缌近轻远重情实有疑喜荅以有适子)
 (者无适孙又若宗子之母在则不 …… (第 29b 页)
 (无适孙孙妇亦如之亦如云者就适孙而言无适孙/亦无适孙妇也适子死而立适孙已娶即为适孙妇)
 (于其祖之丧也母在则服妇服之常孙妇主丧者则/进服妇为舅姑之服各尽其道并行而不悖 虞喜
之)
 (言抑何据非所据乎且古来吉凶之礼率成于夫妇/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于寡人共有敝)
 ( (第 30a 页)
 (抑在曾孙妇乎曰礼为宗子母服则不服宗子妇从/所尊也由是推之则曾孙为后者其母尚存曾孙妇)
 (自不得传重而传重之服理当在姑矣 晋/虞喜
常论玄孙之妇服今特推广其说)
补注疏士庶子父卒为所生母 (第 3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