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易類
地理類
道家類
法家類
小說家類
雜家類
儒家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之言如累瓦结绳然者此杨墨所以骈于辨也凡此皆非天下之至正也)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
之情(正正即易经各正性命之正自然而然之意今之骈枝于仁义者自谓正道而不知既曰骈矣枝矣非正正也彼正
 正者独全其所受于天之实理故曰不失其性命之情情之言实也)
故合者不为骈(不以枝为 正则
不以
 合为骈)
而枝者不为跂(音岐不以合 (第 3p002a 页)
正则
不以枝为岐)长者不为有馀(不以短为 (第 3p002a 页)
  正则
不以长为有馀)短者不为不足(不以长为 (第 3p002b 页)
正则
不以短为不足陆西星曰性命之情浑然天成随
 赋各足无所谓合也故合之而不为骈无所谓枝也故枝之而不为岐无所 …… (第 3p002b 页)
 子之穷也固宜重重譬喻皆极言世道不可挽回之意盖以慨古道之难复而哀夫子之终穷耳)孔子行年
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
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
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礼乐制度道之形而下者)五年而未得老子曰子又
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天地造化道之形而上者)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
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
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明道不可以言传在人自悟之耳)然而不

可者无他也(无他故)中无主而不止(道虽有所闻于外而中无定主终非真得不能止而不迁)
外无正而不行(学贵能虚在我纵有所得而外无就 正则
无以印證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
于外(自悟入者)圣人不出(圣人不多出言以强聒之)由外入者无主于中(自口 …… (第 3p071b 页)
 悟不可以言传至尊莫如君亲道尚不可以献而进之至亲
 莫如兄弟与子孙道亦不可以告而与之者何也中有主则
 见定以无主之心安能守不变之道外有 正则
行确以一偏
 之见安能独断而独行故由中出而悟入者圣人亦与相安
 于无言由口耳而外入者圣人不惜言诠以指 (第 3p079a 页)
 则窍凿矣故累其自得之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道以通于一为达若以心知才
 能为累为道之障矣)
此四六者不荡(音荡)胸中则正 正则
静静则明明则
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去此四者之六害不以荡其心则适得吾体矣性命 (第 4p066b 页)
正则
攻取不得而 (第 4p066b 页)
 物者无物而有物之自造也人多前识不

 能无心安得无为哉
 林氏虞斋口义云奚为奚据以下四句与
  屈原
卜居文势一同次叙富贵寿善四段
 本同意皆以物害己者说前三段了后以
 列士一段如此发明变换语势此文法也 (第 005b 页)
 则解其缪矣阅休之为人如此可以言之
 于王而必信故曰待公阅休
 疑独注鲁人彭阳字则阳夷节楚人王果
  楚大夫公
阅休隐者也夷节无天德而有
 俗知不能以神道自许颠冥于富贵之地
 固足以消子之德非助子也譬冻者假春 (第 003a 页)
 以弱制强也以轻致重而曰治国诚能若
 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由是观之举斯心
 以加诸彼固其所慢为也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 (楚大/夫
也)曰人有三怨子知
之乎
 狐丘邑名丈人长老者
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
者主恶之禄厚者怨 (第 008a 页)
诏敕郡县修灵山大泽
能兴云雨有益百姓者庙如陈国老子庙会
稽夏禹庙丹阳句曲茅真人之庙长沙湘水
黄陵二妃 屈原
之庙有是此之比者皆德遗
黎民道匠万物或标圣母之高轨或范圣贤 (第 016b 页)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
则正, 正则
静,
静则明,
明则虚,
虚则无为
而无不为也。 (第 17a 页)
治吏不治民(吏治则/民治矣)说在摇木之本与引网
之纲(摇木本则万木动引网纲/则万目张吏 正则
国治也)故失火之啬
夫不可不论也救火者吏操壶走火则一人
之用也操鞭使人则役万夫(明主执/契亦然)故所 (第 002b 页)
君而重于宰尹矣上下清浊不以耳断而决
于乐 正则
瞽工轻君而重乐正矣治国是非
不以术断而决于宠人则臣下轻君而重宠
人矣人主不亲观听而制断在下托食于国 (第 012b 页)
 所最于王骀者由止水之所以蒙鉴也故

 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唯止能止众止
 天下之性生而未尝不静静则正 正则

 正定之性天下所同惟妄情所役外物所
 扰正之所以不正而定之所以不定也然
  不正不定者以其内无所 (第 005a 页)
 则合于大道之妙矣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
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
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
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
则正 正则
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 …… (第 013a 页)
 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
 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
 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
 也此四六者不荡则胸中则正 正则
静静
 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
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 (第 014a 页)
河洛之籍
籍博百氏之云云德行积于衡巷忠贞尽于
事君仰驰神于垂象俯运思于风云一事不
知则所为不通片言不 正则
褒贬不分举趾
为世人之所则动唇为天下所传此儒家之
难也所谓易中之难矣笃论二者儒业多难
道家约易吾以患 (第 006a 页)
(下首则唯为松柏上首则唯有圣人故凡不正者皆来/求正耳若物皆有青全则无贵于松柏人各自 正则
无)
(羡于大圣/而趣之)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幸自能正耳非/为正以正之)夫保始
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 (第 22a 页)
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 正则
静静则明明则虚虚
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荡动/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
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以 (第 12a 页)
   时难
抱朴子曰尽节无隐者可为也若夫使言必
纳而身必安者须时时之否也夫奸凶之徒
妒所不逮拥上抑下恶直丑正忧畏公方乏
弹击邪枉是以务除胜己以纾其诛明主不
世而出庸君迷于皂白既不能受用忠益或
乃宣泄至言于是弘恭石显之徒饰巧辞以
构象似假至公以售私奸令献长生之术者
反获立死之罪进安上之计者旋受危身之

祸故曰非言之难也谈之时难也夫以贤说
圣犹未必即受故伊尹干汤至干七十也以
智告愚则必不入故文王谏纣终于不纳也
言不见信之犹可也若乃李斯之诛韩非庞
涓之刖孙膑上官之毁 屈平
袁盎之中晁错
不可胜载也为臣不易岂一涂也哉盖往而
不反者所以功在身后而藏器俟时者所以
百无一遇高勋之 (第 001b 页)
积习而见私夫铨衡不平则轻重错谬斗斛
正则
少多混乱绳墨不陈曲直不分准格
倾侧则滓杂实繁以之治人则虐暴而豺贪
受取聚敛以补买官之费立之朝廷则乱剧 (第 002a 页)
 其若谷无窒碍也浑兮其若浊无矫暴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哉孰能安以动之徐
 生哉人道之治乱安危犹天道之盈虚消
 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使 屈原
而知此道
 则忠而不必沈伯夷而知此道则清而不 (第 016a 页)
 国家昌一名奇而国家役养国之密无有
 所常屈伸取与与时俱行继乱任法遭逆
 任兵守平以道体德为常大小相遇以正
 相望失 正则
化之不从则禁之不止则制
 之不伏则伐之(明大国之协小国不敢轻/用于兵故先以化禁不从)
 (然后始制 …… (第 009a 页)
 穷极(孰知其/极者也)唯无为者能顺其则正在祸

 福之间无所不剋(正在于此/非无正也) 正则
奇生
 奇生而民惑善人为妖是非反覆(正复为/奇善复)
 (为妖/者也)天下大迷而不复也(道甚易行人迷 (第 015a 页)
力之未为攘臂而仍之是可悲矣故鲍叔
厚夷吾于其始而夷吾薄之于其终隰朋薄
夷吾于其始而夷吾厚之于其终邓析 屈子
产之治子产用邓析之刑子产用其刑于始
邓析遇其诛于终厚者其自厚也薄者其自 (第 008b 页)
 合萃以孚鬼神则吉而旡咎也二之用礿四之用享皆取其
 诚意交于上也不言升者二应五四承五避逼上之嫌也六
 五之升升于治也居柔应刚利在于贞既得其 正则
治道可
 次第而举矣曰升阶者升有序也上六之冥升以阴居升极 …… (第 5p041b 页)
 成矣二之见斗三之见沫以下之明值上之闇也故宜正已
 以感之去邪以防之有孚发若正已也折其右肱去邪也人
 之肱惟右为多动动而不 正则
多邪僻象为小人之阴险而 …… (第 5p063b 页)
  右第九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
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
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旡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
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
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旡思也旡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

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
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
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于有旡之间
 者几也盖人心危微感物易动动而未 正则
越于中故先天
 至一之持行当本然而未发者实理之体善应而不测者实
 理之用动静体用之间恍恍惚惚介然有顷 (第 5p09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