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刘洞

   江为
   高越(共一卷/)
   张泌(一卷/)
   孙鲂
    沈彬(共一卷/)
   伍乔(一卷/)
   陈陶(二卷/)
   李中(四卷/) (第 111b 页)
  周焘诗
周焘有观天竺寺激水诗云拳石耆婆色两青竹龙驱
水转山鸣夜深不见跳珠碎疑是檐间滴雨声
  沈彬入塞诗 唐沈彬
有诗二卷旧藏有之其入塞诗云年少辞乡事
冠军戍楼閒上望星文生希沙漠擒骄虏死夺河源答 (第 7a 页)
  胡曾 伍唐圭 韩定辞
   贻恭 狄归昌 李极
  高越 许郴 孙蜀
  牛峤 崔庸 同谷子
  陈咏 李旭  沈彬
  同朴 孙鲂 王易简
  范摅之也 郑云叟 谢太虚
  李屿 江为
 第七十二卷 (第 25b 页)
  伍唐圭  韩定辞  蒋贻恭  狄归昌
  李拯   高越   许郴   孙蜀
  牛峤   崔庸   同谷子  陈咏
  李旭    沈彬   
周朴   孙鲂
  王易简  范摅之子 郑云叟  谢太虚 …… (第 1a 页)
   李旭
旭及第后呈朝中知已云凌晨晓鼓奏嘉音雷拥龙迎
出陆沉金榜高悬当玉阙锦衣即着到家林真珠每被

尘泥陷病鹤多遭蝼蚁侵今日始知天有意还教雪得
一生心
旭天祐元年进士登第
    沈彬
彬字 (第 10a 页)
子文
高安人也天才狂逸好神仙之事少孤西游
以三举为约常梦着锦衣贴月而飞识者言虽有虚名
不入月矣洪州解至长安 …… (第 10a 页)
   孙鲂润州金山寺张祐孙鲂留诗为第一篇山居大江中迥
然孤秀诗意难尽罗隐云老僧斋罢关门睡不管波涛
四面生孙生句云结宇孤峰上安禅巨浪间又曰万古
波心寺金山名目新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过橹妨
僧定惊涛溅佛身谁言张处士题后更无人鲂夜坐句

云划多灰渐冷坐久席成㾗 沈彬
曰此田舍翁火炉头
之作尔
鲂南昌人唐末郑谷避乱归宜春鲂往依之颇为诱掖
后有能诗声终于南唐鲂父画工也王 (第 13a 页)
 (曹纬/)   (林和靖/)  (王介甫/)  (诚斋/)
一川修竹映疏花穿竹微吟路径斜更好碧溪深院静
月和疏影上檐牙

 (道智/)   (方干/)    (沈彬/)   (
谢逸/)
自读西湖处士诗寻芳长恨见花迟前程笑到山多处
竹里横斜一两枝
 (陈与义/)  (欧阳永叔 (第 3b 页)
     (老山林尝覆以锦号/其树曰衣锦将军)
阿坚泽畔菰蒲节玄德墙头羽葆桑不会世间闲草木
与人何事管兴亡

(晋载记秦苻洪始其家池中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咸谓之蒲家因以为氏其后洪以谶文有草付应王)
(又其孙坚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坚彊盛时童谣云阿/坚牵连三十年三国志蜀先主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
(遥望童童如小车盖先主少时戏于树下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沈彬
舟过金陵诗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
(斜阳送/客愁)
    锦溪
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誇翁子贤五百年间 (第 14b 页)
 楚江濆直疑松小难留鹤未信山低住得云草接寺
 桥牛笛近日衔村树鸟行分每来共忆曾游处万壑
 泉声绝顶闻又和人赠 沈彬
诗云冥鸿迹在烟霞上
 燕雀休誇大厦巢名利最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
 抛逼真但使心无着混俗何妨手强抄深喜 …… (第 10b 页)
 玉杯承露冷无人肯就月中看(南部新书/)
李昪移镇金陵旁罗隐逸 沈彬
赴辟知其欲取杨氏因
 献山水图诗曰须知手笔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
 览之而喜
任涛豫章人诗名早著有露抟 (第 12b 页)
 日也九华王希羽以诗献曰金榜晓悬生世日玉书
 潜记上升时九华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洞/)
 (微志/) 沈彬
高安人早有诗名先主镇金陵知其欲代杨氏献
 山水图诗云须知手笔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览
 而喜之临终指葬 (第 5b 页)
处以示家人穴之乃一冢未尝葬

 人石灯台上有漆灯一盏圹头有一铜碑镌篆文云
 佳城今已开虽开不葬埋漆灯犹未灭留得 沈彬

 (江南野录/)
李吉甫之父微时以一绝投维杨都护朱甄大夫朱殊
 无意李后生吉甫吉甫节判青州有举子 (第 6a 页)
 白日长朱公绰诗云諌草焚来应见史橐金散尽只

 留书
潘天锡员外与沈郎中宅相邻同游古观分题天锡云
 风便磬声远日斜楼影长 沈彬
云松欹晚影离坛草
 钟憾秋声入殿风(郡阁/雅谈)
唐宣宗重阳赐群臣宴诗曰款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
 倾心 (第 13a 页)
 千百集中无以加(诗/史)
桂州左右山皆平地拔起数千百丈石如染黛阳朔县

 尤佳 沈彬
有诗云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
 花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观此山水可
 知(同/前) (第 6a 页)
 间如梦又千年乡关不见重归鹤姓字今为第几仙
 风冷露坛人悄悄地閒荒径草绵绵如何蹑得苏君
 迹白日霓旌拥上天 沈彬
诗曰眼穿林罅见郴州井
 里相逢侧局楸味道不来閒处坐劳生更欲几时休
 苏仙宅古烟霞老义帝坟荒草朩愁千古 …… (第 7a 页)
 色楚帆飞又云懒向九疑岐路望渡头云雨正霏霏
法华寺在永州东南一里高阜之上城郭岗峦交相掩
 映唐咸通中有陀头蒋氏爱其地乃拖钳行丐获金
 帛钜万以创寺焉名士无不留咏 沈彬
云地隈一水 …… (第 10a 页)
 八九月虽丈馀可以见底自零陵合流谓之潇湘经
 衡阳抵长沙入洞庭秦韬玉有诗云女娲罗裙长百
 尺搭在湘江作山色又云岚光楚岫和空碧秋气湘
 江到底清 沈彬
湘江行云数家渔网疏云外一岸残
 阳细雨中僧齐已潇湘诗云二水远难论从离到坎 (第 11a 页)
 俾妾侍箕帚侍郎没虑先辈以妾改适是以不远千
 里来明侍郎之志定保不胜惭赧致书武穆乞为婿
 吴确乎不拔定保为盟毕世不婚矣吴归吴中外家
  沈彬
有诗赠定保云仙桂曾攀第一枝薄游湘水阻
 佳期皋桥已失齐眉愿萧寺行逢落发师废苑露寒 (第 10b 页)
 章题云赠耿郎中曰得接英贤喜可知人生能得几
 多时自从别后容颜改恰似庭前雨泪碑仲伟梦觉
 而记分明众叹讶振不十年而终(郡阁雅谈/) 沈彬
字子美高安人为诗天才狂逸下笔成章好神仙
 之事少孤西游以三举为约尝梦着锦䌽衣贴月而
 飞识 (第 10a 页)
 亭有诗曰上元官吏称剥削江淮之人皆白着

唐景龙中洛下霖雨百馀日宰相不能调阴阳乃闭坊
 市北门卒无效霶溢至甚人歌曰礼贤不解开东阁
 燮理惟能闭北门(朝野佥载/)
孙鲂 沈彬
李建勋好为诗时鲂有夜坐诗为众所称建 勋因匿于斋中待 (第 4b 页)
   张策
梁相张策尝为僧返俗应举亚台鄙之或曰刘轲蔡京

得非僧乎亚台曰刘蔡辈虽作僧未为人知翻然贡艺
有何不可张策衣冠子弟无故出家不能参禅访道抗
迹尘外乃于御帘前进诗希望恩泽如此行止岂掩人
口某十度知举十度斥之清河公乃东依梁主而求际
会盖为天水拒弃竟为梁相也(北梦/琐言)
   孙偓
阁皂山馆有天复四年孙偓李洞宋齐丘 沈彬
孟宾于
徐铉陶渊诗牌得道之士伊梦昌有诗常平周彦质二 (第 36b 页)
水巡城转天约群山负郭来孟
宝于云匝地人家凭槛见远山秋色卷帘看可谓得其
(零陵/总记)
潘天锡员外与 沈彬
郎中同游古观分题潘云风便磬
声远日斜楼影长沈云松歌晚影离坛草钟撼秋声入
殿风(郡阁/閒谈) …… (第 15a 页)
须知手笔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先主夙闻其名览
之而喜遂授秘书郎(十国春/秋注)
庐山康王观道士李谷神言 沈彬
郎中袁州宜阳山即
谷神乡里之邻伍也趋尚高邈尝谓簪组为梏身具状
卒年自卜葬地子孙不敢违既兆穴开之下至七 …… (第 15b 页)
适是以不远千里来明侍郎之志定保不胜惭赧致书
武穆乞为偦吴确乎不拔定保为盟亦毕世不婚矣吴
归吴中外家 沈彬
有诗赠王云仙桂曾攀第一枝薄游
湘水阻佳期皋桥已失齐眉愿萧寺行逢落发师废苑
露寒兰寂寞丹山云断凤参差闻 …… (第 16b 页)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皆盛称于士
大夫(马书/本传)
荆公诗云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盖本
代沈彬
诗地偎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彬又本 …… (第 17a 页)
僧定惊涛溅佛身谁言张处士题后更无人鲂夜坐句
云划多灰渐冷坐久席成痕 沈彬
曰此田舍翁火炉头
之作尔鲂南昌人唐末郑谷避乱归宜春鲂往依之颇
为诱掖后有能诗声终于南唐鲂父画工也王彻 (第 19b 页)
   廖图
廖图字赞禹虔州人文学博赡为时辈所服湖南马氏
辟幕下奏天策府学士与刘昭禹李弘皋徐仲雅蔡毗
韦鼎释虚中齐已俱以文藻知名更唱迭和今有集行

于世赠上人云暂把枯藤倚壁根禅堂初创楚江濆直
疑松小难留鹤未信山低住得云草接寺桥牛笛近日
衔村树鸟行分每来共忆曾游处万壑泉声绝顶闻赠 沈彬
云冥鸿迹在烟霞上燕雀休誇大厦巢名利最为
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逼真但使心无著混俗何妨
手强抄深喜卜居连 …… (第 1b 页)
中朝
事弘皋益恭弘皋遂加引荐同与十八人之数久之出
为全州刺史巳又改衡州以寿终先是楚地多诗人最
著者有 沈彬
廖凝刘昭禹尚颜齐已虚中之徒而仲举
实伯仲诸子间独弘皋推毂仲举为甚往往对众吟秋 …… (第 13a 页)
未有
此诗然本于五代马殷据潭州时建明月圃幕客徐仲
雅诗云凿开青帝春风圃移下姮娥夜月楼仆谓又不
止此观 唐沈彬
望庐山诗压低吴楚殽涵水约破云霞
独倚天前此盖有是意皮日休潺溪洞诗亦曰敲碎一
轮月镕销半段天(野客/丛 (第 16b 页)
诚东南经久之利上命浙江嘉湖苏松常镇六
府起人夫给官钱设法劝助务在成功仍敕都御史崔
恭督同巡按御史郑佑 郎中沈彬
及诸郡守林鹗等勘
议皆谓今修故道深浚从京口奔牛接引江潮修整旧
闸四座增置城南灭渡桥新闸一每二月中旬后 (第 44b 页)
十卷)杨夔(集五/卷冗)
(书十/一卷)周延禧(百一集/二十卷)宋齐丘(集六/卷)李建勋(二十/卷) 沈彬(閒/居)
(集十/卷)
沈颜(聱书十卷陵/阳集五卷)江文蔚(三/卷)孙鲂(诗五/卷)韩熙载(五/卷)
左偃(钟山集/一卷)(第 9a 页)
   沈母传
沈母姓徐氏名淑清字贞子世为湖洲武康下渚里人
至元间父昌徙城迎春里生贞子少长躬织纴组绣以
事父母父母钟爱之许纳同郡乌程 沈氏子文
名为婿
未几母婴疾贞子窃闻有言婚者即对父泣曰不幸母 (第 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