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书朱子与黄直卿书
按陆子之书最尊颜子曾子以为曾子传子思子思传
孟子外此不可以言道绝不见有推尊琴张曾晰牧皮
之说是岂门人流言朱子一时听之而以为实然者邪
书陆子与李省干张辅之书
按陆子前与 胡季随 曾宅之及此四书皆亟称夫子之
殁其传在曾子谓曾子得之以鲁子贡失之以达且深
有憾于空言多识务外徇人之弊今 …… (第 10a 页)
书朱子答刘公度书
按朱子此书深斥荆公祠记之非而陆子亦与其门人 胡季随 书曰王文公祠记乃是断百馀年未了底大公
案馀子未尝学问妄肆指议无足多怪同志之士犹或
未能尽察良可慨叹殆 …… (第 11a 页)
书赵东山对江右六君子策
按此篇曲尽二先生道德之详独谓朱子去短集长之
说在陆子没世之后则恐未然盖朱子劾唐仲友在淳
熙九年陆子有书亟称之而虞道园考朱子与陆子书
所谓病中绝学捐书觉得身心颇相收管及周叔谨 胡
季随 二书皆在一时则两先生殊途同归之好当不出
此数岁间而谓陆子去世不及与朱子合并者殆未之 (第 19a 页)
按陆子之书最尊颜子曾子以为曾子传子思子思传
孟子外此不可以言道绝不见有推尊琴张曾晰牧皮
之说是岂门人流言朱子一时听之而以为实然者邪
书陆子与李省干张辅之书
按陆子前与 胡季随 曾宅之及此四书皆亟称夫子之
殁其传在曾子谓曾子得之以鲁子贡失之以达且深
有憾于空言多识务外徇人之弊今 …… (第 10a 页)
书朱子答刘公度书
按朱子此书深斥荆公祠记之非而陆子亦与其门人 胡季随 书曰王文公祠记乃是断百馀年未了底大公
案馀子未尝学问妄肆指议无足多怪同志之士犹或
未能尽察良可慨叹殆 …… (第 11a 页)
书赵东山对江右六君子策
按此篇曲尽二先生道德之详独谓朱子去短集长之
说在陆子没世之后则恐未然盖朱子劾唐仲友在淳
熙九年陆子有书亟称之而虞道园考朱子与陆子书
所谓病中绝学捐书觉得身心颇相收管及周叔谨 胡
季随 二书皆在一时则两先生殊途同归之好当不出
此数岁间而谓陆子去世不及与朱子合并者殆未之 (第 19a 页)
跋朱先生答陆先生书按朱子年谱载陆先生与人帖云朱元晦在浙东大节
殊伟劾唐与正一事尤快台人之心虽士大夫议论不
免纷纭今其是非已明白江东之命出于九重特达于
群疑之中此尤可喜即书中所谓长者亦不以其力辞
为过者也又案朱子答叶公谨书云近日亦觉向来说
话有大支离处反身以求正坐自己用功亦未切尔因
此减去文字工夫觉得气象甚适又与 胡季随 书云衰
病如昔但觉日前用工泛滥不甚切已方与一二学者
力加鞭约为克已求仁之功亦粗有得力处此两书皆
同时 (第 22b 页)
殊伟劾唐与正一事尤快台人之心虽士大夫议论不
免纷纭今其是非已明白江东之命出于九重特达于
群疑之中此尤可喜即书中所谓长者亦不以其力辞
为过者也又案朱子答叶公谨书云近日亦觉向来说
话有大支离处反身以求正坐自己用功亦未切尔因
此减去文字工夫觉得气象甚适又与 胡季随 书云衰
病如昔但觉日前用工泛滥不甚切已方与一二学者
力加鞭约为克已求仁之功亦粗有得力处此两书皆
同时 (第 22b 页)
桂杨与岳漕论移运事 谢诸司列荐
与刘清之古簿三 与史丞相
与高炳如监丞
与王谦仲参政荐郴州丁端叔
荅 胡季随 与沈叔海
第三十八卷
荅刘公度二 荅宁远王孙尉
荅道州康判官 荅赵南纪节推 (第 34b 页)
与刘清之古簿三 与史丞相
与高炳如监丞
与王谦仲参政荐郴州丁端叔
荅 胡季随 与沈叔海
第三十八卷
荅刘公度二 荅宁远王孙尉
荅道州康判官 荅赵南纪节推 (第 34b 页)
戒惧慎独
戒惧是敬畏之意。慎独是谨微之意。盖戒惧与慎独。对待说去。则戒惧是静工夫。慎独是动工夫。然戒慎恐惧合下是兼动静全体工夫。亦不可偏属于静。盖非静时。
但能戒惧。而动时却放倒故也。朱先生尝答石子重书曰。戒谨不睹。恐惧不闻。如言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也。是防于未然。以全其体。谨独是察之于将然。以审其几。此以戒惧谨独。分属乎动静也。其答 胡季随 论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乃是彻头彻尾。无时无处。不下工夫。中庸章句曰。君子之心常存 (第 226H 页)
戒惧是敬畏之意。慎独是谨微之意。盖戒惧与慎独。对待说去。则戒惧是静工夫。慎独是动工夫。然戒慎恐惧合下是兼动静全体工夫。亦不可偏属于静。盖非静时。
但能戒惧。而动时却放倒故也。朱先生尝答石子重书曰。戒谨不睹。恐惧不闻。如言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也。是防于未然。以全其体。谨独是察之于将然。以审其几。此以戒惧谨独。分属乎动静也。其答 胡季随 论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乃是彻头彻尾。无时无处。不下工夫。中庸章句曰。君子之心常存 (第 226H 页)
答许顺之书曰。孟子特指齐宣王爱牛一端以启之。臣熙洛谨按恻怛爱牛之说。正好推看。今岁春夏之交。天久不雨。万姓嗷嗷。殆同觳觫之就死。而我殿下侧修悯念。不啻易牛之一端。所以天降霈泽。尽丰有期。民事诚万幸。然见今屡荒之馀。民产犹单。仓谷未捧。指以年丰。精凿准捧。则恐非我殿下恻怛之初心也。合有量势财处之道矣。
民不知丰岁之为乐者。以未捧之尽捧也。此言良是。岂无临时之阔狭乎。
答 胡季随 书曰。中庸言戒慎恐惧。彻头彻尾。无时无处。不下工夫。臣熙洛谨按此言戒慎工夫。贯动静该体用。不可专以静 (第 93H 页)
言。其答曾祖道问曰。戒惧
是静工夫。虽专属之静。然亦对谨独而言耳。实与答 季随 书。恐无异同。伏未知如何。
朱子论戒惧。或以统动静。或以专属静一边者。分见于答吕子约, (第 93L 页)
胡季随, 石子重,林择之诸子之书及杂著中庸首章说。盖于不睹不闻之时。乃能戒惧。则况于寂然而保在本然之时乎。此所 (第 93L 页)
民不知丰岁之为乐者。以未捧之尽捧也。此言良是。岂无临时之阔狭乎。
答 胡季随 书曰。中庸言戒慎恐惧。彻头彻尾。无时无处。不下工夫。臣熙洛谨按此言戒慎工夫。贯动静该体用。不可专以静 (第 93H 页)
言。其答曾祖道问曰。戒惧
是静工夫。虽专属之静。然亦对谨独而言耳。实与答 季随 书。恐无异同。伏未知如何。
朱子论戒惧。或以统动静。或以专属静一边者。分见于答吕子约, (第 93L 页)
胡季随, 石子重,林择之诸子之书及杂著中庸首章说。盖于不睹不闻之时。乃能戒惧。则况于寂然而保在本然之时乎。此所 (第 93L 页)
鄙悖可笑。
不曾见理会得一书一事彻头彻尾。东边绰得几句。西边绰得几句。有志之士。不可不戒。此朱夫子答 胡大时 书也。今人事为。政坐此个病痛。粗率而不耐精详。疏忽而不思周密。如是而做得甚件事。故朱子答康炳道曰。论 (第 197L 页)
不曾见理会得一书一事彻头彻尾。东边绰得几句。西边绰得几句。有志之士。不可不戒。此朱夫子答 胡大时 书也。今人事为。政坐此个病痛。粗率而不耐精详。疏忽而不思周密。如是而做得甚件事。故朱子答康炳道曰。论 (第 197L 页)
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可谓释之分明。指示人下手用力之地。答 胡季随
略更开眼者。必须猛着精神。苟于此谨之。则其馀无不谨尔。
夜来起止何似。弟脱去巾袜。一味昏倒。极知人 (第 154L 页)
夜来起止何似。弟脱去巾袜。一味昏倒。极知人 (第 154L 页)
朱子又曰。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观常字尤字之义。则戒慎恐惧。非但静时存养之工。似乎通贯动静。
戒慎恐惧为统体工夫。已见于朱子答 胡季随 书矣。
朱子曰。善观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未知观其甚么之谓欤。
未发之前。不容寻觅。必须于已发之际 (第 379H 页)
畏以上。释正文道也至非道也。通动静言之。虽不见闻以下。释正文戒慎以下而属静时工夫者。无疑矣。且朱子答 胡季随
书。此意备尽无馀矣。更详之。
未发则性也。性是太极全体。无可见闻。无可摸捉底。未发是心地湛然肃然。 (第 71L 页)
未发则性也。性是太极全体。无可见闻。无可摸捉底。未发是心地湛然肃然。 (第 71L 页)
按。此非谓未发上无戒惧也。只谓戒惧贯彻动静而其在于静时者为未发。若曰未发之前戒慎恐惧。则是为到得未发。始下戒惧工夫故云。然须知未发上虽有戒惧而即此戒惧非到未发上始下工夫者也。 胡季随
以戒慎恐惧。为所以涵养于未发之前。而朱先生谓之甚善。其他手笔与语录之以此意明白说似者。不胜其多。戒慎 …… (第 244L 页)
地。盖必如是然后方才完得个未发上无工夫耳。然而曾不思所谓未发之时之时字。决是指当下未发底时候而言之。 胡季随 所谓当此之时时字亦然。非如高明所谓未发是一层未接物 …… (第 247L 页)
高明谓未发上可下照管工夫。下照管字则是成有未照管者在。故照管之若已能照管而无未照
管者。则何以下照管工夫乎。是以前说云耳。(答前书。未收恰未存在。止 所未晓者。)
照管二字。愚固谓之活看。其所谓冲漠中照管者。谓于真体自在之中有主宰严肃者存焉耳。何与于未照管而下照管也耶。
程子固曰涵养于未发之前。而又曰未发之前。更怎生求。只平日涵养便是。朱子固以 季随 所谓涵养于未发之前为善。而又曰平日庄敬涵养之功至。则其未发也。镜明水止。未知程朱既于未发之时言涵养。 (第 261L 页)
地。盖必如是然后方才完得个未发上无工夫耳。然而曾不思所谓未发之时之时字。决是指当下未发底时候而言之。 胡季随 所谓当此之时时字亦然。非如高明所谓未发是一层未接物 …… (第 247L 页)
高明谓未发上可下照管工夫。下照管字则是成有未照管者在。故照管之若已能照管而无未照
管者。则何以下照管工夫乎。是以前说云耳。(答前书。未收恰未存在。止 所未晓者。)
照管二字。愚固谓之活看。其所谓冲漠中照管者。谓于真体自在之中有主宰严肃者存焉耳。何与于未照管而下照管也耶。
程子固曰涵养于未发之前。而又曰未发之前。更怎生求。只平日涵养便是。朱子固以 季随 所谓涵养于未发之前为善。而又曰平日庄敬涵养之功至。则其未发也。镜明水止。未知程朱既于未发之时言涵养。 (第 261L 页)
答林伯和书。莫若且以持敬为先。而加以讲学省察之功。敢问持敬不在讲学省察之中耶。
学问工夫。无不以敬为主。则持敬中自包了所谓讲学省察。而但别言之则三件各殊。故谓之云尔。
答 胡季随 书。文意龃龉。不相照应。敬是病之药。矜持是病之旁證。此两句。未知其文意之所以龃龉。都缘全眛向方故也。 (第 332L 页)
敬所以治病而矜持则又是敬之太过者。是自不干于病證。故谓之服药过剂。反生他病。若玩此意则可知 季随 两句文意之龃龉不照应如先生所云矣。
答邵叔义书。循序渐近然后可得。决非一朝慨然永叹躐等坐驰之所能至 (第 332L 页)
学问工夫。无不以敬为主。则持敬中自包了所谓讲学省察。而但别言之则三件各殊。故谓之云尔。
答 胡季随 书。文意龃龉。不相照应。敬是病之药。矜持是病之旁證。此两句。未知其文意之所以龃龉。都缘全眛向方故也。 (第 332L 页)
敬所以治病而矜持则又是敬之太过者。是自不干于病證。故谓之服药过剂。反生他病。若玩此意则可知 季随 两句文意之龃龉不照应如先生所云矣。
答邵叔义书。循序渐近然后可得。决非一朝慨然永叹躐等坐驰之所能至 (第 332L 页)
不可不熟玩而深入也。君居近处人有有此集。而君尝得见否。万祝志养珍励。
答伯用圣学辑要疑目(壬辰)
胡季随 戒惧慎独分动静。
胡氏说。朱子以为甚善。且先生章句。已自分晓。其曰自戒惧而约之。至静之中。无所偏倚。 (第 392L 页)
自慎独而精之。应物之处。无少差谬。及次言存养(戒惧)省察(慎独)之要等语。可更深考也。盖专言涵养。则通于动静。而与省察对言。则不可不分属于静也。戒惧是涵养也。慎独是
省察也。又何疑乎。而西山所谓戒惧。静时敬也。慎独。动时敬也。栗谷所谓戒惧者静存。而慎独者动察也者。岂皆不本章句而为言也。然徒知分属而不知戒惧之。又自统体于动静。则所谓得其一而遗其二。非中庸之旨。先生之意也。而其说。已详先生答 胡季随 前后书。竭尽而无馀蕴矣。愚意不睹闻之戒惧。慎其独之慎。更无分别。当通为一事。而所谓不睹闻。所谓其独。 (第 393H 页)
答伯用圣学辑要疑目(壬辰)
胡季随 戒惧慎独分动静。
胡氏说。朱子以为甚善。且先生章句。已自分晓。其曰自戒惧而约之。至静之中。无所偏倚。 (第 392L 页)
自慎独而精之。应物之处。无少差谬。及次言存养(戒惧)省察(慎独)之要等语。可更深考也。盖专言涵养。则通于动静。而与省察对言。则不可不分属于静也。戒惧是涵养也。慎独是
省察也。又何疑乎。而西山所谓戒惧。静时敬也。慎独。动时敬也。栗谷所谓戒惧者静存。而慎独者动察也者。岂皆不本章句而为言也。然徒知分属而不知戒惧之。又自统体于动静。则所谓得其一而遗其二。非中庸之旨。先生之意也。而其说。已详先生答 胡季随 前后书。竭尽而无馀蕴矣。愚意不睹闻之戒惧。慎其独之慎。更无分别。当通为一事。而所谓不睹闻。所谓其独。 (第 393H 页)
之谓也。风其克己之谓也。天之开而月之出。其复礼之谓也。云必开而后。天象可见。己必克而后。天理可明。昔 胡季随
勿斋诗。有云溃窗涵月之句。张南轩以为说得克复意味。吾请以此夜之景证之。然天无心而人心有欲。欲之去。非 (第 220L 页)
熟玩章句。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可见其义。其可以著不见闻字而以常存敬畏者。为专说静时邪。其答 胡季随
书曰。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乃是彻头彻尾。无时无处不下工夫。(朱子说止此。)是虽著不睹不闻而亦不害其为 (第 228L 页)
论中字
按。此篇皆论中和而题以论中字。恐该括未尽。改作论中和如何。且中和。只是性情之德。恐不当在论性之下。移入于论仁上下。亦如何。○此书既是类编。一书之中有意义自别者。恐不必混编。如答吕子约配义与道一段。似当移附。若无篇可入。则只得删去如何。答 胡季随 书。移入读书条如何。○答吕伯恭,胡广仲,陈安卿诸书。移入于湖南诸公书下。以论中和者。自为一类。而论动 (第 278H 页)
按。此篇皆论中和而题以论中字。恐该括未尽。改作论中和如何。且中和。只是性情之德。恐不当在论性之下。移入于论仁上下。亦如何。○此书既是类编。一书之中有意义自别者。恐不必混编。如答吕子约配义与道一段。似当移附。若无篇可入。则只得删去如何。答 胡季随 书。移入读书条如何。○答吕伯恭,胡广仲,陈安卿诸书。移入于湖南诸公书下。以论中和者。自为一类。而论动 (第 278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