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招友人看芙蓉

一水澄于练孤芳锦作丛故将迟暮景开向寂寥中夕
露垂秋白江霞媚晚红薄言方采掇持赠故交同
  明周(一首/)
   明周号懒云潞安人居法住寺
  送人还壶关
林花未吐怯轻寒人在天涯送客还千里好山迎马首
白云飞 (第 5a 页)
  春秋为史法说        陈廷敬
春秋圣人之史也非经也后世谓之经也有史官之史
未经笔削之春秋是也有圣人之史既经笔削之春秋
是也圣人之史古无此体乃夫子断自圣心创为义例
为万世不刋之史法也杜预曰遵周公之遗制又曰
周公
之志以为 (第 9a 页)
明周公
之志则可以为遵周公之制则
不可柳宗元言杜预谓例为周公之常法曾不知侵伐
入灭周公之盛时不应预立其法柳子 (第 9a 页)
 躬为鲁史受经于仲尼者刘知几也谓左氏受经于
 仲尼博采诸家叙事尤备能令万代之下见其本末
 比馀传功最高者啖助也谓仲尼 明周公
之志而修
 经丘明受仲尼之经而为传者权德舆也谓孔氏之
 门左氏富而不诬有以见圣贤之心者刘轲也谓丘 (第 24b 页)
  春秋为史法说
春秋圣人之史也非经也后世谓之经也有史官之史
未经笔削之春秋是也有圣人之史既经笔削之春秋
是也圣人之史古无此体乃夫子断自圣心创为义例
为万世不刋之史法也杜预曰遵周公之遗制又曰

周公
之志以为 (第 31b 页)
明周公
之志则可以为遵周公之制则
不可柳宗元言杜预谓例为周公之常法曾不知侵伐
入灭周公之盛时不应预立其法柳子 (第 32a 页)
性嗜欲爱憎之心何因而生也曰情者妄也邪也邪与
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 明周
流六虚所以谓
之能复其性也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论语曰朝闻
道夕死可矣能正性命故也问曰情之所昏性即灭矣 (第 13a 页)
  月令辑要序
古者于明堂之中施十二月之令本尧典授时之意而
推广之今所传大戴礼夏小正篇小戴礼月令篇三代
之遗文大略可见矣月令虽出吕览而蔡邕次其章句

孔颖达定其正义推 明周公
品制列之于经汉晋而下
若四民月令四时纂要以及千金锦带岁华纪丽岁时
杂记诸书代有撰述未睹赅备前明之季冯 (第 4b 页)
问。春秋者。以仲尼 明周公
之志而修经。邱明受仲尼之经
而为传。元凯悦邱明之传而为注。然则夫子感获麟之无
应。因绝笔以寄词。作为 (第 15b 页)
门以展礼。所敬在供。列有司而行事。不敢违犯。孟壬义重
五经。职惟三命。有丰卷之位。不请田以用牲。 明周公
之典。
据少牢而乃给。然尸祝甚俨。雷洗具陈。刚鬣柔毛。则云肥
腯。簠簋普淖。所谓馨香。宰人衔命以抽扄 (第 03a 页)
栖隐于杭州之安隐净慈/间嘉靖初诏选演法万寿成坛有香山梦寱集)
圆理(号云束嘉兴人出/家天宁寺有集) 明周(号懒云潞安/人主法住寺)
明旷(字公朗崇德/人住西林寺) (第 6b 页)
州之安隐净慈/间嘉靖初诏选演法万寿成坛有香山梦寱集)
圆理(号云束嘉兴人出/家天宁寺有集)
明周(号 懒云
潞安/人主法住寺)
明旷(字公朗崇德/人住西林寺) …… (第 6b 页)
如晓(字萍踪萧山人栖天台石梁下晚居/湖南往来嘉禾有萍踪道人岩艇草)
本成(字在久苏州慧庆/寺僧有 懒云
诗槁)
实䚮(字可南/吴人) (第 10a 页)
  周公不诛管蔡论
书序者孔子所作也吾读书序而知周公之不忍自诛管蔡也
书序之言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畔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
诰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云三监
者即管蔡流言而畔也云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云成王杀武庚
尚书大传云周公以成王之命杀禄父是禄父之杀周公辅成
王为之故言周公黜殷其时并无诛管蔡之文也书序次言唐
叔得禾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 明周公
已在东土杀
武庚而辟管叔之流言也不杀武庚则国危不辟居东土则无
以明志禄父既死或管蔡因周公去而流言止不 …… (第 67b 页)
慆不归云
徂东山明辟去而非从征也又言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毛传以
为公族有辟公亲素服不举乐为之变如其伦之丧 明周公

外闻管蔡死而悲之王虽得罪人公则痛骨肉之罹祸也周颂
序言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曲礼天子在丧曰予小子成 (第 68b 页)

除丧仍同丧称且有嬛嬛在疚之言 明周公
此时辟居未反也
或曰破斧之诗曰既跛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诗
序以为恶四国此则周公征伐四国矣按书 (第 68b 页)
 此篇荅举主谢侍郎作
左氏春秋释疑
左氏春秋典策之遗本乎周公笔削之意依乎孔子圣人之道莫备于周公孔
明周公
孔子之道莫若左氏春秋学者其何疑焉然古者左史记事动则书
之是为春秋而左氏所书不专人事其别有五曰天道曰鬼 (第 2a 页)
赵公梓木章公程伯赵公逊
志张公元吕十一人制成木主而别藏之楼侧俟考
得再列之左右今暂除之六一泉遗爱堂列 明周公
新王公世贞王公在晋薛公应旂樊公良枢李公文
奎陈公仕贤甘公士价张公延登刘公一焜许公豸
陈公调元 (第 20a 页)
 诚者定也不动也 昔之注解中
   庸者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曰彼以事解者也
   我以心通者也 本性清 明周
流六虚所以谓
   之能复其性也 夫子复生不废吾言矣
   按商周人言性命多在事在事故实而易于率
  (第 29b 页)
既与孔子同观周书。受经作传。(权德舆曰仲尼 明周公
之志而修经。丘明受仲尼之经而为传。)则宜其口授心传。间不容发。而事迹之昭著者。犹且讹谬。亲见夫子者。 (第 362H 页)
道。明堂位则以其行王之礼。谓之有道之国。不亦谬哉。僭礼谓之无道。鲁若为有道之国。则先正其僭礼而后。修 明周公
之旧典。方可谓道矣。
苴削之杖。以竹以桐。先儒之论甚多矣。竹则取自然。而 (第 118L 页)
 马云周公摄政七年。天下太平。(见释文)〇郑云文王武王受命。及周公居摄。皆七年。(见正义)又云文王得赤雀。武王俯取鱼皆七年。(大雅文王疏)又云文武受命七年而崩。周公不敢过其数。(太宰序官疏)〇梅云周公拜前。鲁公在后。〇蔡云史逸诰周公治洛留后也。〇镛案郑玄酷信纬书。伪太誓所言皆不经。蔡始正之。
 〔考订〕吴云周公自留洛之后。凡七年而薨。〇镛谓诞保文武受命七年者。 明周公
摄政。为保文武之受命。不得已也。又以明文武之景命。非周公摄政七年。卒莫能保也。此篇起首曰复子明辟。结 …… (第 153H 页)
 王云周公摄政。称王命以告。及还政。称王曰。嫌自成王。故加周公以别之。〇梅云称周公。以别王自告。〇镛案前于摄政之时。大诰、康诰、酒诰之等命令。真是自周公出。而直称云王若曰。不戴周公曰三字。今于亲政之日。却又如是者。 明周公
今北面就臣位。即此诰告。不过为代述王言也。(且周公威德遐宣。明此诰之出于周公。)
 梅云告四方。〇梅 (第 161L 页)
 〔祭统〕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 明周公
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〇镛案道听涂说。莫此记若也。赐鲁重祭者。礼应一赐。不应再赐。乃云成王康王赐以重 (第 297H 页)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 明周公
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〇乐记又云。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 (第 621H 页)
亦以渐。故成康之刑措。非一日之致也。正风之兆。亦夙矣。至若豳风。则时则正而势则变。故上承列国之变。以 明周公
而后。正可以止其变。下编小雅之正。以 (第 471H 页)
明周公
而后。变可以得乎正。此非孔子之特笔而然乎哉。
豳。即周之肇基之地。自公刘始居之。其土风农桑射猎之事。 (第 471H 页)
之以不能践阼。且以周公之圣。乃可自为之耶。今经曰幼不能涖阼。已启后学之疑端。而然周公相三字。犹可以发 明周公
之未始居然践阼。而正义云非辅相成王而代居位也。徒知违经之为重。而不知背圣之为非。宋黄震有言杜预注左氏 (第 425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