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丁晋公画像赞
色清以偷形坚而癯其遇也衮衣华章其降也幅巾

布𥜗其荣也刻玉天书其悴也禅悦道腴方其玉堂
中书不知为崖 雷道之
启途及其一纪之纡然后知否
泰交极而反覆天 (第 2a 页)
道之
盈虚者乎
 太极图赞
道原于天无极太极阳奇阴偶圣用作易惟子周子
厥图是䆒象帝之先无声无臭三材既立人禀 (第 2a 页)
  别纸
诚者自成。来谕所提鄙说。大槩似失鄙见本指。始觉平日言语。笼罩不简。要以致聪者听莹。不胜愧窘。今重以仰㬥。然安保其不舛差也。盖是书自二十章言诚身及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承以诚明壹大支下。又错举天人之诚。而诚之为甚事。未之及焉。故至此而后承上至诚。而揭之曰诚者自成也。盖自成者诚之训诂也。然诚之自成。又当各循其道而成焉。故继之曰而道自道也。自 道者道之
训诂也。上言天人之诚者。就存是诚者。而指其不待思勉者曰天之道。指其必待思勉者曰人之道。则天人固有分。 …… (第 277L 页)
实处而唤做诚。然此章此句。举诚而并举道。则道即是理而其曰诚者。乃以心言耳。诚固天理之本然。而亦岂非人 道之
当然乎。道固人 (第 278H 页)
道之
当然。而亦岂非天理之本然乎。但所谓天道人道者。只分个自然与勉强。而此二句内未遽有分别天人之意。故向者 (第 278H 页)
以高明天道人 道之
辨。为未必然。非为人道章内不可参以天道也。若如高明说截诚自成者专属之天道。而谓人事不得与。截道自道者 …… (第 278H 页)
程子以忠为天道。以恕为人道。自与子思所分天人之说不同。高明无乃混看而交互之耶。其不然审矣。至于自成自 道之
释。则经文太简。须说个成之道之者。故章句曰诚者物之所以自成。道者人之所当自行。夫 (第 278H 页)
道之
为自行。既为自己行得之义。则诚之为自成。何独不为自己成得之义耶。如曰自然成就则于所以字不著。盖成得诚 …… (第 278H 页)
盖自一言之暂一行之细。至于所之稍远处。无不皆然。然后乃敢断定于章句或问之训。以为自成之释。初不异于自 道之
释。而小注所录诚有未的者。所以向者面讨。敢信口仰布。然于自然之说。亦迁就而委曲之耳。未尝敢贬为异说。 …… (第 279H 页)
人𢥠然以惧。至于叹时儒之不讲此指。则亦自 道之
馀。偶然旁及耳。伊时左右自为分疏。固疑其枉被疑怪。而玆又誊诸简牍。㬥其有大言不怍之罪。区区惭悔。至欲 (第 279L 页)
齰舌而不得也。然而于诚 道之
释。终不能改其迷滞之见。幸乞重入思议。以卒究公案如何。来辨纵横层出。未可作一统辨对。今复条析而贡疑焉 …… (第 279L 页)
 来谕物则自成其所成而已。不能以自道。其所未成者。终于无成。虎狼成其仁而不能成其义。蜂蚁成其义而不能成其仁。
按物亦有率性之道。苟有以自成。则亦必能自行。如鬣者实存得健底性则必能循他乘底道矣。角者实存得顺底性则必能循他耕底道矣。夫岂有自成其成而不能以自道者乎。至以虎狼成仁而不能成义。蜂蚁成义而不能成仁。为自成而不能自道。则又以人 道之
全。责之物性之偏。尤为衡决之论矣。
 来谕圣人则无一念之不诚。故无一事之未成。生知安行。不待勉强。亦 (第 280H 页)
自成而已。未至于圣则其心之通蔽不同。诚之断续不齐。自己分上多有所未成。必待用力践行。方能有成。其所行之者。不待他求。即日用事物之间。求其实理之所存而行之。此乃诚之之道。然则自成一句。正指

道之
诚。而于人道章内。果为孤立而悬空矣。
上段不分圣凡而槩言自然成就。此段则乃言圣人贤人之别。未知言此时 …… (第 280L 页)
 来谕今以章句言之诚言物者。照下物之终始而言。道言人者。照下君子诚之而言也。言所以则理之所以然不容人力。言所当则理之所当然亦待人为。诚便是 道之
本。道便是诚之用。 (第 281H 页)
道之
本。岂非存主于此心者耶。诚之用。岂非各当乎其理者乎。
按诚之自成。人物之所同然。故包人而总诸物。 (第 281H 页)
道之
自道。惟人之所得尽。故该物而主乎人。盖言诚而明其以之而成者。言道而明其由之而行者。则不得不添入个人物 …… (第 281H 页)
诚以心言道以理言者。已失其界辨。而于诚则曰不容人力。于道则曰亦待人为。愚意心之诚。或可容思勉之力。而 道之
理。初岂尝因人而有乎。只为强分天人之道而转辗至此。请有以反省焉。诚为 (第 281L 页)
道之
本。道为诚之用。 (第 281L 页)
道之
本存主乎心。诚之用各当乎理。则是固然矣。然以诚为天道。以道为人道。则将谓天道有本而无其用。人道有用而 …… (第 281L 页)
 来谕若如吾丈说。必待自力推行然后。方能实其心而成其德。经文何不曰道者自道而诚自成也。若谓诚别是一心。道别是一理。则何不曰诚者自成也。道者自道也。中间一而字。天人之过接在是。体用之相沿在是。不此之辨。而直欲摺属于诚之之事。
自力推行然后能实其心。浅陋未尝有是说。盖心既实然后有以循他道理行将去。未闻以虚假之心而行得他道理耳。然则诚自成一句。宜乎为一章之主。而 道之
自道则因释此诚而带释之耳。此中间一而字所以为承接之辞。而道下无者字则亦主从之意也。以此为体用相沿近矣 …… (第 281L 页)
 来谕虽以或问言之。程子所说至诚。便是圣人之诚。初非诚之者自尽其心。仅能有成之事。游杨氏以自道亦作无待而然。所以见驳也。
按程子说至诚事亲至诚事君。如今人指人用心恳笃者。谓至诚壹般。与经中所谓惟天下至诚不同。盖天下至诚。乃举全体而至极之谓。故惟圣人当得。今曰至诚事亲至诚事君。则就一事一行而言。未可遽推为天 道之
诚耳。游氏曰诚者非有成之者自成而已。道者非有 (第 282H 页)
道之
者自道而已。自成自道。犹言自本自根也。杨氏曰诚自成道自道。无待而然也。而朱子谓二氏之说。于此无所当。 (第 282H 页)
则兼指其自成自道者而言。非独于自道处见驳也。
 来谕朱子所自说处。以天地之实理。圣人之实心而言之。
或问此说。乃释物之终始以下者。而并看作自成自 道之
释。恐又失之矣。
  (第 282H 页)
来谕诚者自成。是天生成自然底。
此一句。是高明合下见得超然处。然子思说诚之意。自不如此。盖子思见得君子之体道。惟在实此心为之本。故自三德九经。皆明其所以行之之一。而因发诚身之说。但存得此诚者。上焉则不待勉强而自然而然。次焉则必待勉强而推致而至。故又有诚者天道诚之者人 道之
说。盖自诚明壹大支以下。皆此说也。而顾于诚之一言。未尝说破其意义之何谓。功实之何许矣。于是特揭以示之 …… (第 282L 页)
 二箴
平居警省之工如此。不胜叹仰。此等处何必以文字论也。
窃观诸说。剖析极精微。展拓尽高广。信乎其独睹

昭旷矣。窾启寡闻。自以其见之所未到。而略陈疑难如此。未知有槩于盛听否。抑尝闻之。道体虽极高妙。而实具于日用近易之地。故求道者必从下学上做工夫。即是而讲明之。即是而践履之。及其积累贯彻。足目俱诣。则所谓高妙者即此而便在。此子贡性 道之
闻。所以在积学功至之后。而曾子一贯之唯。所以在随事力行之馀也。如岱曾未得一日用力于日用云为之间。而犹 …… (第 287H 页)
 诚自成道自道
以自然自己分两自字。以天道人道分诚与道者。考之经文。證之章句或问。终似不然。要之只为从初看自成字不下。而生出一般议论。扭捏主张。遂把作一副定见耳。鄙说浅陋。不足烦高明俯谛。而诚 道之
义。不容卤莽而遂已。更请放下许多说。只将自成字细意究验。见得分分晓晓然后。徐及于 (第 288H 页)
自然之说及天道人 道之
分如何。鄙说中悬空说云者。谓上章诚者诚之者。以人之为诚者言。而此则只提起诚字为训。是为悬空立说耳。此 (第 288L 页)
事。未之及焉。道则其大原大用虽尝揭示。而字训名义。犹未的现。故于此两举而训之。盖自成者诚之训诂也。自 道者道之
训诂也。程朱子训诚为真实无妄。训道为当行之路。真实无妄。即自成之谓也。当行之路。即自 (第 318L 页)
道之
谓也。然自成字尤状得真实无妄之无所使然。而自道字尤见其理之当行者属在己分。向使学者皆见得到。则真实之 (第 318L 页)
训当行之释。已了于子思之两言。而不必更烦程朱子之训示矣。自 道之
为自己固也。而自成之为自然。语类有训。然则语类非欤。下文之云自成己者。固已为自己之證。而章句之云物所 …… (第 318L 页)
耶。此恐有阙误。其论日月之食。则只以同度同道。为每月朔望之常者。亦有未尽。盖日行黄道。月行白道。而二 道之
高下表里。相去甚远。独其两头交横处。自下望之。同道同度耳。合朔而同道同度则月魄上掩而日为之食。对望而 (第 323H 页)
同道同度则地影中遮。日光偏阻而月为之食。然日月之行。与二 道之
运。迭为盈缩。而其行表里处长而远。其行交道处短而暂。其合望于交道处。尤间值而不常。未可槩 (第 323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