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類
地理類
紀事本末類
別史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總集類
嘉义他里雾地方。则斗六以下,俱有重兵迎剿。独恐溃逆窜走水沙连等处,潜入番界,追捕必稽时日;当飞饬举人 陈肇兴
、义首陈捷三、陈云龙等鼓舞义民出堵二八水地方,饬鹿港同知兴廉前赴宝斗,传谕七十二庄乡民出堵官地厅地方 …… (第 446 页)
北投新街逆首洪丛巢穴。臣复屡晤各提镇臣熟商,并见各营员弁悉心筹画,意见相同。并派绅士中书林凤池、举人 陈肇兴 、蔡鸿猷、职员蔡谦光等率团分扎要隘,以资策应;檄调现攻小埔心之署彰化县凌定国率带勇丁回城,并由提镇臣 …… (第 448 页)
查会匪首逆伪东王戴万生即戴朝春,自斗六被剿兔脱,臣曾元福随即派队跟追,一面分饬官军札谕义首陈捷三等预至二八水、官地厅各处迎头拦截;并由臣丁曰健饬举人 陈肇兴 暨绅耆总理人等协助官军堵御,以遏该逆窜入番地之路。而溃党尚多潜伏于斗六附近之石榴班庄,臣曾元福挥令各 (第 450 页)
北投新街逆首洪丛巢穴。臣复屡晤各提镇臣熟商,并见各营员弁悉心筹画,意见相同。并派绅士中书林凤池、举人 陈肇兴 、蔡鸿猷、职员蔡谦光等率团分扎要隘,以资策应;檄调现攻小埔心之署彰化县凌定国率带勇丁回城,并由提镇臣 …… (第 448 页)
查会匪首逆伪东王戴万生即戴朝春,自斗六被剿兔脱,臣曾元福随即派队跟追,一面分饬官军札谕义首陈捷三等预至二八水、官地厅各处迎头拦截;并由臣丁曰健饬举人 陈肇兴 暨绅耆总理人等协助官军堵御,以遏该逆窜入番地之路。而溃党尚多潜伏于斗六附近之石榴班庄,臣曾元福挥令各 (第 450 页)
岁贡董大经尝为戴逆塾师,至是已病,为贼所胁,不得已从之,以忧死。其子诸生也,以同治年号题其神主,贼大怒,罚赀千馀金,犹杖责二十。时彰属诸生多入宾贤馆,或强受伪职,惟举人 陈肇兴(著有陶村诗集)
、岁贡生王孚三洁身远遁(肇兴旋招集内山义民以拒贼,事载陶村诗集中)。
优人猫仔鹿者,逸其姓,为秋 (第 58 页)
岁贡董大经尝为戴逆塾师,至是已病,为贼所胁,不得已从之,以忧死。其子诸生也,以同治年号题其神主,贼大怒,罚赀千馀金,犹杖责二十。时彰属诸生多入宾贤馆,或强受伪职,惟举人陈肇兴(著有 陶村 诗集)、岁贡生王孚三洁身远遁 (第 58 页)
(肇兴 旋招集内山义民以拒贼,事载 (第 58 页)
陶村 诗集中)。
优人猫仔鹿者,逸其姓,为秋司马家丁,甚见宠用。大墩之溃,鹿首先斫断秋丞首级以献戴逆, (第 58 页)
优人猫仔鹿者,逸其姓,为秋 (第 58 页)
岁贡董大经尝为戴逆塾师,至是已病,为贼所胁,不得已从之,以忧死。其子诸生也,以同治年号题其神主,贼大怒,罚赀千馀金,犹杖责二十。时彰属诸生多入宾贤馆,或强受伪职,惟举人陈肇兴(著有 陶村 诗集)、岁贡生王孚三洁身远遁 (第 58 页)
(肇兴 旋招集内山义民以拒贼,事载 (第 58 页)
陶村 诗集中)。
优人猫仔鹿者,逸其姓,为秋司马家丁,甚见宠用。大墩之溃,鹿首先斫断秋丞首级以献戴逆, (第 58 页)
(附)年谱一(全祖望)
年谱二(赵之谦)
第一四三种 六亭文选(郑兼才)
第一四四种 陶村诗稿 (陈肇兴) 第一四五种 新竹县采访册
第一四六种 重修凤山县志(王瑛曾)
第一四七种 窥园留草(许南英)
(第 15 页)
年谱二(赵之谦)
第一四三种 六亭文选(郑兼才)
第一四四种 陶村诗稿 (陈肇兴) 第一四五种 新竹县采访册
第一四六种 重修凤山县志(王瑛曾)
第一四七种 窥园留草(许南英)
(第 15 页)
本书(一册一一八面七0、八00字)不分卷,郑兼才撰。兼才里居、略历,见第一四0种「续修台湾县志」篇。当始至台湾时,遇蔡牵扰鹿耳门;协守府城,著有军功。并屡上书当事,论城工、吏治民风、械斗、辨诬诸端,皆关至计。台湾百馀年来文武弁兵死事者无虑千人,久而案牍淆且漏;请于巡道建昭忠祠,谨据议恤册案及「东瀛纪事」一一区而釐之。所著「六亭文集」,有「宜居集」三卷、「愈瘖集」三卷、「杂著」六卷,共文一百四十六篇。本书选其触及台湾者六十六篇,因称「文选」。末附陈寿祺撰「郑君墓志铭」。
第一四四种「陶村诗稿」
本书(一册一四0面八四、000字)凡八卷, 陈肇兴 撰。 (第 68 页)
肇兴 字伯康,彰化人。清咸丰戊午(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咏歌以自娱。同治元年,戴潮春(万 (第 68 页)
生)事变起,慨然投笔从戎。彰化陷,只身冒险逃入集集;仍从事奋练乡勇,援官军。事平不仕,设教于里。所著诗篇,连横「台湾诗乘」称其为 「陶村 诗集」四卷、「咄咄吟」一卷;民国二十五年,同里杨珠浦重刊,题曰 (第 68 页)
「陶村 诗稿」,凡八卷。今据重刊本排印,各卷按年编次:卷一壬子、癸丑(咸丰二、三年),卷二甲寅、乙卯(四、五 (第 68 页)
年),卷三丙辰、丁巳、戊午(六、七、八年),卷四己未(九年),卷五庚申(十年),卷六辛酉(十一年),卷七壬戌(同治元年),卷八癸亥(二年)。七、八两卷即「咄咄吟」,大体为咏戴潮春变乱事,可藉以知台湾当年之史迹。书首,并有杨珠浦撰 「陈肇兴先生 略传」及「记」等篇章。
第一四五种「新竹县采访册」
本书(二册二九八面一七八、八 (第 68 页)
第一四四种「陶村诗稿」
本书(一册一四0面八四、000字)凡八卷, 陈肇兴 撰。 (第 68 页)
肇兴 字伯康,彰化人。清咸丰戊午(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咏歌以自娱。同治元年,戴潮春(万 (第 68 页)
生)事变起,慨然投笔从戎。彰化陷,只身冒险逃入集集;仍从事奋练乡勇,援官军。事平不仕,设教于里。所著诗篇,连横「台湾诗乘」称其为 「陶村 诗集」四卷、「咄咄吟」一卷;民国二十五年,同里杨珠浦重刊,题曰 (第 68 页)
「陶村 诗稿」,凡八卷。今据重刊本排印,各卷按年编次:卷一壬子、癸丑(咸丰二、三年),卷二甲寅、乙卯(四、五 (第 68 页)
年),卷三丙辰、丁巳、戊午(六、七、八年),卷四己未(九年),卷五庚申(十年),卷六辛酉(十一年),卷七壬戌(同治元年),卷八癸亥(二年)。七、八两卷即「咄咄吟」,大体为咏戴潮春变乱事,可藉以知台湾当年之史迹。书首,并有杨珠浦撰 「陈肇兴先生 略传」及「记」等篇章。
第一四五种「新竹县采访册」
本书(二册二九八面一七八、八 (第 68 页)
吴子光,字芸阁,广东嘉应人。年十二,毕大小经,始学科举文。数试不售,乃渡台,寄籍淡水。兵备道徐宗干见其文,颇相期许。同治四年,举于乡,遂游搢绅间。同
知陈培桂议修厅志,聘任笔述。嗣馆三角仔庄吕氏家。吕氏为彰化望族,家富好客,藏书多。子光雅爱古人,又嗜阿芙蓉,拥书读,自以为乐。顾为人愤懑,胸中磊块,时流露笔墨间。其文曰一肚皮集,谓采朝云戏东坡之语。吕氏为刊行,附小草拾遗一卷。又著三长赘笔、经馀杂录,稿存吕氏。然其文驳杂,反不若考据之佳。光绪初年卒,吕氏以师礼葬之。
陈肇兴
(第 983 页)
陈肇兴, 字伯康,彰化人。少入邑庠,涉猎文史。彰邑初建,诗学未兴,士之出庠序者,多习制艺,博科名。道光季年,高 (第 983 页)
鸿飞以翰林知县事,聘廖春波主讲白沙书院,始以诗古文辞课士。鸿飞亦时莅讲席,为言四始六义之教,间及唐、宋、明、清诗体。一时风气所靡,彰人士竞为吟咏。而 肇兴 与曾惟精、蔡德芳、陈捷魁、廖景瀛等尤杰出。咸丰八年,举于乡。所居曰古香楼,读书咏歌以为乐。戴潮春之变 (第 983 页)
,城陷, 肇兴 走武西堡牛牿岭,谋纠义旅,援官军,几频于险。集集为内山要隘,民番杂处,俗强悍,不读书。 (第 983 页)
肇兴 窜身其间,激以义,闻者感动。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没,语多悽怆,题曰「咄咄吟」。事平,归家,设教于里, (第 983 页)
及门之士多成材。著 陶村 诗稿六卷、咄咄吟二卷,合刻于世。 (第 983 页)
知陈培桂议修厅志,聘任笔述。嗣馆三角仔庄吕氏家。吕氏为彰化望族,家富好客,藏书多。子光雅爱古人,又嗜阿芙蓉,拥书读,自以为乐。顾为人愤懑,胸中磊块,时流露笔墨间。其文曰一肚皮集,谓采朝云戏东坡之语。吕氏为刊行,附小草拾遗一卷。又著三长赘笔、经馀杂录,稿存吕氏。然其文驳杂,反不若考据之佳。光绪初年卒,吕氏以师礼葬之。
陈肇兴
(第 983 页)
陈肇兴, 字伯康,彰化人。少入邑庠,涉猎文史。彰邑初建,诗学未兴,士之出庠序者,多习制艺,博科名。道光季年,高 (第 983 页)
鸿飞以翰林知县事,聘廖春波主讲白沙书院,始以诗古文辞课士。鸿飞亦时莅讲席,为言四始六义之教,间及唐、宋、明、清诗体。一时风气所靡,彰人士竞为吟咏。而 肇兴 与曾惟精、蔡德芳、陈捷魁、廖景瀛等尤杰出。咸丰八年,举于乡。所居曰古香楼,读书咏歌以为乐。戴潮春之变 (第 983 页)
,城陷, 肇兴 走武西堡牛牿岭,谋纠义旅,援官军,几频于险。集集为内山要隘,民番杂处,俗强悍,不读书。 (第 983 页)
肇兴 窜身其间,激以义,闻者感动。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没,语多悽怆,题曰「咄咄吟」。事平,归家,设教于里, (第 983 页)
及门之士多成材。著 陶村 诗稿六卷、咄咄吟二卷,合刻于世。 (第 983 页)
咸丰九年(己未)恩科(补行戊午正科)周庆丰榜:淡水厅李望祥(附生.籍噶玛兰)、简化成(原籍漳州府)、彰化蔡德芳(籍晋江)、黄焕奎(籍晋江.台北府教授)、陈培松、 陈肇兴(廪生.原籍平和)
、李文元(府学.原籍安溪)、陈维英(维藻弟.府学廪生,原籍同安.官内阁中书四品衔)、陈谦光(中港头份 (第 400 页)
十一月二十日,筹防总局道、府宪陈、叶接准曾署提军捷报:「斗六大围已于十八日戌刻收复」.并据嘉义县禀同前情各到局;分移南路镇中各营,并札澎湖、凤山各厅县.先是,关镇国等率领头队兵勇先发,酌留随营知县马庆钊等带军六百名驻嘉协防,搜捕逃逸.适署陆路提军林文察到嘉,与曾署提面商由沿海直趋彰化.二十六日,曾署
提移师石龟溪,旋派员弁带领队伍同义首周瑞祺、举人 陈肇兴 等分股驰往东、西螺等三十馀庄;下虎尾溪一带五十三庄,会同该处绅耆,联络团丁,紧接北斗.并将嘉、彰交界 (第 863 页)
提移师石龟溪,旋派员弁带领队伍同义首周瑞祺、举人 陈肇兴 等分股驰往东、西螺等三十馀庄;下虎尾溪一带五十三庄,会同该处绅耆,联络团丁,紧接北斗.并将嘉、彰交界 (第 863 页)
林 序
余生也晚,不获于 伯康先生 之古香楼而修士相见礼,仅于先生之门下士藉悉其为人,有践绳之节;并读其遗著数篇,爱其质不过朴、丽不伤雅 (第 1 页)
,洵足以光扬缉熙,昭章元妙。然卷帙无完,究不能窥其全豹为憾!近有杨君珠浦者,抱先生之遗集过务滋园而告之曰:『此前清道、咸间 陈伯康 孝廉之遗著也;惜版已散佚,特为之抄而存之』。余喜而浏览,如见故人。读至七、八卷,觉当日戴万生之乱状历 (第 1 页)
历如现,可藉以知台湾往昔之史迹;其关系于文献,固不少矣。杨君并言欲翻印以存于世;笃矣乎仁者之情,近今罕觏。此不独 伯康先生 之幸,亦吾台文献保存之幸也。韩昌黎答崔立之书,尝谓『发潜德之幽光』;杨君其有焉。故为加墨简端,表而出 …… (第 1 页)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夏,树德村人林耀亭撰于守拙山房。
陈肇兴先生 略传
(第 3 页)
陈肇兴先生, 字伯康;彰化人。少颖悟,抱豪胆;事亲至孝。曾入邑庠。道光季年,翰林高鸿飞先生署彰化县;提倡风雅,乃聘 (第 3 页)
廖春波先生长白沙书院主讲,以诗赋文课士,高县主躬莅讲席。是以文化大兴,士竞吟咏,就中 陈肇兴先生 为杰出。先生咸丰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歌咏以自娱。
迨同治元年戴万生变,先生慨然投笔从 (第 3 页)
军。彰城陷,只身冒险逃入集集。日则奋练强悍民番,援官军、诛叛逆;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亡将士,语多忠诚壮烈。事平,不仕;设教于里,时雨化人,桃李争妍,而杨馨兰、杨春华、林宗衡、许尚贤,俱列门墙。于是相谋刊此 「陶村 诗稿」,以惠后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彰化杨珠浦辑叙。 (第 3 页)
杨 记
「陶村诗稿」共八卷,系磺溪 陈肇兴先生 壮年时所作也;贵写实、尚平易。余二十五年前,偶然得之书笥;回环三复,不求甚解。民国八年,请示于吴德功 (第 5 页)
余生也晚,不获于 伯康先生 之古香楼而修士相见礼,仅于先生之门下士藉悉其为人,有践绳之节;并读其遗著数篇,爱其质不过朴、丽不伤雅 (第 1 页)
,洵足以光扬缉熙,昭章元妙。然卷帙无完,究不能窥其全豹为憾!近有杨君珠浦者,抱先生之遗集过务滋园而告之曰:『此前清道、咸间 陈伯康 孝廉之遗著也;惜版已散佚,特为之抄而存之』。余喜而浏览,如见故人。读至七、八卷,觉当日戴万生之乱状历 (第 1 页)
历如现,可藉以知台湾往昔之史迹;其关系于文献,固不少矣。杨君并言欲翻印以存于世;笃矣乎仁者之情,近今罕觏。此不独 伯康先生 之幸,亦吾台文献保存之幸也。韩昌黎答崔立之书,尝谓『发潜德之幽光』;杨君其有焉。故为加墨简端,表而出 …… (第 1 页)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夏,树德村人林耀亭撰于守拙山房。
陈肇兴先生 略传
(第 3 页)
陈肇兴先生, 字伯康;彰化人。少颖悟,抱豪胆;事亲至孝。曾入邑庠。道光季年,翰林高鸿飞先生署彰化县;提倡风雅,乃聘 (第 3 页)
廖春波先生长白沙书院主讲,以诗赋文课士,高县主躬莅讲席。是以文化大兴,士竞吟咏,就中 陈肇兴先生 为杰出。先生咸丰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歌咏以自娱。
迨同治元年戴万生变,先生慨然投笔从 (第 3 页)
军。彰城陷,只身冒险逃入集集。日则奋练强悍民番,援官军、诛叛逆;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亡将士,语多忠诚壮烈。事平,不仕;设教于里,时雨化人,桃李争妍,而杨馨兰、杨春华、林宗衡、许尚贤,俱列门墙。于是相谋刊此 「陶村 诗稿」,以惠后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彰化杨珠浦辑叙。 (第 3 页)
杨 记
「陶村诗稿」共八卷,系磺溪 陈肇兴先生 壮年时所作也;贵写实、尚平易。余二十五年前,偶然得之书笥;回环三复,不求甚解。民国八年,请示于吴德功 (第 5 页)
德功弱冠时,亲见其事,每笔之于书。至光绪甲午,全台纂修通志;功忝与其役。爰取林卓人「东瀛纪事」阅之,所载北路攻剿之事甚详,篇中略采之。但其书各处争战,自为纪略,未合于志书之体,故仿纲目之例,自作乱以至平定,因年系月、因月系日,庶牟尼一串,瞭如指掌。且戴、林二逆作乱,始于彰化,而曾镇在鹿港招抚义民,白沙坑二四庄、快官三十五庄、线西加宝潭庄、武东牛缞吉岭战事多阙。故就所见、所闻,并采 「陈陶村
诗稿」所载三忠以及丁观察曰健「治台必告录」所纪斗六等处殉难人员官衔姓氏纂辑其中。其间草莽效忠之殉难义 (第 1 页)
曾元福到鹿十馀日,即驻兵于白沙坑。其前敌扎观音山,离城四里许。贼扎大岸头湳尾以拒之,分兵二路出师。遣篮翎五品军功梁徵辰、把总林逢照、林青辉督战一路,由虎山岩后圹底以攻待人坑,一路由乌以攻大岸头。又约曾玉明分攻湳尾、后港仔,以分贼势。时二四庄陈捷魁、李华文、陈宗文各率壮丁助战,连攻十馀次不能下。时人目曾玉明为大曾,目曾元福为小曾。
四月二十八日,彰化举人 陈肇兴(伯康) 、邱位南(石庄),沙连举人林凤池(文翰)、生员陈上治(熙朝),永春生员廖秉均,南投堡义首陈云龙、吴联 (第 39 页)
曾元福到鹿十馀日,即驻兵于白沙坑。其前敌扎观音山,离城四里许。贼扎大岸头湳尾以拒之,分兵二路出师。遣篮翎五品军功梁徵辰、把总林逢照、林青辉督战一路,由虎山岩后圹底以攻待人坑,一路由乌以攻大岸头。又约曾玉明分攻湳尾、后港仔,以分贼势。时二四庄陈捷魁、李华文、陈宗文各率壮丁助战,连攻十馀次不能下。时人目曾玉明为大曾,目曾元福为小曾。
四月二十八日,彰化举人陈肇兴 (伯康) 、邱位南(石庄),沙连举人林凤池(文翰)、生员陈上治(熙朝),永春生员廖秉均,南投堡义首陈云龙、吴联 (第 39 页)
辉,牛牯岭义首陈捷三(月三),北投堡举人简化成、义首林锡爵,沙仔崙廪生陈贞元,约六堡同日树义帜。集集庄义首陈再裕兵败被掳,献斗六,仰药死。廖秉均不屈死之。许厝义民陈耀山亦被害。
时, 陈肇兴 、邱石庄避乱南北投,约林凤池等六堡同日树义旗。陈再裕在五城,招屯番力战。贼目陈永明、陈辉、黄目丁,杀 …… (第 39 页)
吴立轩曰:沙连牛牯岭既树白帜,已据斗六之背,又得南北投以为犄角。戴逆已进退维谷,而陈云龙与陈捷三,族大丁多,善于抚众,兼 陈伯康 、邱石庄开陈大义,故诸贼恶战,皆不得逞志,诸义庄始得安堵焉。
五月,福建总督耆龄派粤省游击萧瑞芳 (第 40 页)
四月二十八日,彰化举人 陈肇兴(伯康) 、邱位南(石庄),沙连举人林凤池(文翰)、生员陈上治(熙朝),永春生员廖秉均,南投堡义首陈云龙、吴联 (第 39 页)
曾元福到鹿十馀日,即驻兵于白沙坑。其前敌扎观音山,离城四里许。贼扎大岸头湳尾以拒之,分兵二路出师。遣篮翎五品军功梁徵辰、把总林逢照、林青辉督战一路,由虎山岩后圹底以攻待人坑,一路由乌以攻大岸头。又约曾玉明分攻湳尾、后港仔,以分贼势。时二四庄陈捷魁、李华文、陈宗文各率壮丁助战,连攻十馀次不能下。时人目曾玉明为大曾,目曾元福为小曾。
四月二十八日,彰化举人陈肇兴 (伯康) 、邱位南(石庄),沙连举人林凤池(文翰)、生员陈上治(熙朝),永春生员廖秉均,南投堡义首陈云龙、吴联 (第 39 页)
辉,牛牯岭义首陈捷三(月三),北投堡举人简化成、义首林锡爵,沙仔崙廪生陈贞元,约六堡同日树义帜。集集庄义首陈再裕兵败被掳,献斗六,仰药死。廖秉均不屈死之。许厝义民陈耀山亦被害。
时, 陈肇兴 、邱石庄避乱南北投,约林凤池等六堡同日树义旗。陈再裕在五城,招屯番力战。贼目陈永明、陈辉、黄目丁,杀 …… (第 39 页)
吴立轩曰:沙连牛牯岭既树白帜,已据斗六之背,又得南北投以为犄角。戴逆已进退维谷,而陈云龙与陈捷三,族大丁多,善于抚众,兼 陈伯康 、邱石庄开陈大义,故诸贼恶战,皆不得逞志,诸义庄始得安堵焉。
五月,福建总督耆龄派粤省游击萧瑞芳 (第 40 页)
仁者本乐山,此山亦称德.德盛山自尊,德明山不忒.微风散浮云,沿径寻三益.何以惬予怀,淡远非声色.
廖秉钧殉难
举人 陈肇兴
仓皇书记孰堪亲?草泽今来刘道民.白首参军刚草檄,青衿报国竟捐身.十年落拓无知己,一死从容绝可人. (第 171 页)
廖秉钧殉难
举人 陈肇兴
仓皇书记孰堪亲?草泽今来刘道民.白首参军刚草檄,青衿报国竟捐身.十年落拓无知己,一死从容绝可人. (第 171 页)
彰化旧属诸罗,雍正元年设县,划虎尾溪以北隶之。邑治初建,诗学未兴。道光季年,高鸿飞以翰林知县事,聘廖春波主讲白沙书院,始以诗、古文辞课士。鸿飞亦莅讲席,为言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体,彰人士竞为吟咏,而 陈肇兴
、曾惟精、蔡德芳、廖景瀛等尤杰出。 (第 175 页)
肇兴 字伯康,邑治人,举咸丰八年乡荐,设教里中,著 (第 175 页)
「陶村 诗集」四卷、「昢昢吟」一卷;前虽刊印,今已失传,余存一部,编于「台湾丛书」,以垂久远。为录数章于此。 …… (第 175 页)
戴潮春之役,用兵三年,南北俱扰;余已考之档案、参之野乘,载之「通史」。而山陬海澨,忠义之士,身死而名不彰者,不知其几何人。近读 伯康 之集,见有殉难三烈诗,足补吾书之阙,急为录入。
其一,永春生员廖秉钧,在林圮埔佐陈、林诸豪杰起义 …… (第 176 页)
其三,许厝农民陈耀山。余自逢乱,挈眷依耀山以居。及余谋义旗,武东西一带,耀山鼓舞居多。后以萧姓背约反噬,一家十四口俱陷贼中。耀山怒骂不屈,贼以铁爪爬其背。临刑,妻子跪祭,犹饮酒三杯,了无怖色。诗曰:『草野何曾计立功,投锄荷戟亦从戎。身经菹醢心弥赤,死别妻孥泪不红。两载乱杂忧患里,一家缧绁战争中。伤心八口归何日,鬼啸狨啼恨未穷』。
罗山两男子行,亦 伯康 之作。两男子者,嘉义米户林炳心、竹头角庄民许益也。从林总戎领义民守斗六,营破,俱不屈死。沙连人谈其事 (第 177 页)
甚详,为作此行以表之。『黑云压营鼓声死,军中跃出两男子。誓扫黄巾不顾身,椎牛大飨千义民。靴中尖刀腰间箭,裂眦决战飞黄尘。可怜粮尽援复断,裹疮一呼死伤半。力尽关山未解围,军无儋石多思叛。贼骑长驱斗六门,万人散尽两男存。反手被缚见贼主,胁之使跪仍双蹲。一男戟手与贼语,生不灭贼死杀汝,双眉倒竖目如炬。一男掀髯与贼言,男儿七尺报君恩,今日之死泰山尊。观者人人都赞美,贼亦因公颂不已,谓此等死无愧耻。不然斗六将帅多如云,纷纷屈膝谁非死。一样沙场白骨枯,似此从容就义无伦比。呜呼!从容就义无伦比,一节自堪千古矣』!
伯康 有磺溪三高士诗。三高士事载「通史」,磺溪为彰化别名。
一、诗人洪寿春,同安人,有「集古串律诗」四 (第 177 页)
肇兴 字伯康,邑治人,举咸丰八年乡荐,设教里中,著 (第 175 页)
「陶村 诗集」四卷、「昢昢吟」一卷;前虽刊印,今已失传,余存一部,编于「台湾丛书」,以垂久远。为录数章于此。 …… (第 175 页)
戴潮春之役,用兵三年,南北俱扰;余已考之档案、参之野乘,载之「通史」。而山陬海澨,忠义之士,身死而名不彰者,不知其几何人。近读 伯康 之集,见有殉难三烈诗,足补吾书之阙,急为录入。
其一,永春生员廖秉钧,在林圮埔佐陈、林诸豪杰起义 …… (第 176 页)
其三,许厝农民陈耀山。余自逢乱,挈眷依耀山以居。及余谋义旗,武东西一带,耀山鼓舞居多。后以萧姓背约反噬,一家十四口俱陷贼中。耀山怒骂不屈,贼以铁爪爬其背。临刑,妻子跪祭,犹饮酒三杯,了无怖色。诗曰:『草野何曾计立功,投锄荷戟亦从戎。身经菹醢心弥赤,死别妻孥泪不红。两载乱杂忧患里,一家缧绁战争中。伤心八口归何日,鬼啸狨啼恨未穷』。
罗山两男子行,亦 伯康 之作。两男子者,嘉义米户林炳心、竹头角庄民许益也。从林总戎领义民守斗六,营破,俱不屈死。沙连人谈其事 (第 177 页)
甚详,为作此行以表之。『黑云压营鼓声死,军中跃出两男子。誓扫黄巾不顾身,椎牛大飨千义民。靴中尖刀腰间箭,裂眦决战飞黄尘。可怜粮尽援复断,裹疮一呼死伤半。力尽关山未解围,军无儋石多思叛。贼骑长驱斗六门,万人散尽两男存。反手被缚见贼主,胁之使跪仍双蹲。一男戟手与贼语,生不灭贼死杀汝,双眉倒竖目如炬。一男掀髯与贼言,男儿七尺报君恩,今日之死泰山尊。观者人人都赞美,贼亦因公颂不已,谓此等死无愧耻。不然斗六将帅多如云,纷纷屈膝谁非死。一样沙场白骨枯,似此从容就义无伦比。呜呼!从容就义无伦比,一节自堪千古矣』!
伯康 有磺溪三高士诗。三高士事载「通史」,磺溪为彰化别名。
一、诗人洪寿春,同安人,有「集古串律诗」四 (第 177 页)
台湾诗学之兴,始于明季。沈斯庵太仆以永历三年遭风入台,时台为荷人所据,受一廛以居,极旅人之困,弗恤也。及延平至,以礼待之。斯庵居台三十馀载,自荷兰以至郑氏盛衰,皆目击其事;著书颇多,海东文献推为初祖。清人得台,斯庵亦老矣;犹出而与宛陵韩又琦、无锡赵行可等结「东吟社」,所称「福台新咏」者也。当是时,台湾令沈朝聘、诸罗令季麒光均能诗,朝聘有「郊行集」,麒光有「海外集」、又有「东唱和诗」。荒裔山川,遂多润色。游宦寓公先后继起,若孙元衡之「赤崁集」、陈梦林
宁之「游台诗」、范咸之「婆娑洋集」、张湄之「瀛堧百咏」,蜚声艺苑,传布海隅。而台人士之能诗者,若黄佺之「草庐诗草」、陈辉之「旭初诗集」、章甫之「半嵩集」、林占梅之「琴馀草」、 陈肇兴 之 (第 39 页)
「陶村 诗稿」、郑用锡之「北郭园集」,或存或不存、或传或不传,非其诗有巧拙,而后人之贤、不肖也。夫清代以科举 (第 39 页)
宁之「游台诗」、范咸之「婆娑洋集」、张湄之「瀛堧百咏」,蜚声艺苑,传布海隅。而台人士之能诗者,若黄佺之「草庐诗草」、陈辉之「旭初诗集」、章甫之「半嵩集」、林占梅之「琴馀草」、 陈肇兴 之 (第 39 页)
「陶村 诗稿」、郑用锡之「北郭园集」,或存或不存、或传或不传,非其诗有巧拙,而后人之贤、不肖也。夫清代以科举 (第 3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