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書類
詩類
小學類
孟子類
地理類
編年類
別史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正史類
雜史類
史鈔類
小說家類
類書類
總集類
別集類
禪宗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太平部
补
昔黄帝方制天下立为万国及少皞氏之衰其后制度
无闻若颛顼之所建帝喾受之创制九州雍荆豫梁徐
冀青兖扬统领万国至尧遭洪水而天下分绝使禹平
水土还为九州如旧制(杜佑/通典)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
山大川(敷分也分别土地以为九州也奠定也定高山/大川以别州境也若兖之济河青之海岱扬之)
(淮海雍之黑水西河荆之荆衡徐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之华阳黑水是也 方洪 水横流不辨区域禹分九州)
(之地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通道以治之又定其山/之高者与其川之大者以为之纪纲 (第 1b 页)
昔黄帝方制天下立为万国及少皞氏之衰其后制度
无闻若颛顼之所建帝喾受之创制九州雍荆豫梁徐
冀青兖扬统领万国至尧遭洪水而天下分绝使禹平
水土还为九州如旧制(杜佑/通典)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
山大川(敷分也分别土地以为九州也奠定也定高山/大川以别州境也若兖之济河青之海岱扬之)
(淮海雍之黑水西河荆之荆衡徐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之华阳黑水是也 方洪 水横流不辨区域禹分九州)
(之地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通道以治之又定其山/之高者与其川之大者以为之纪纲 (第 1b 页)
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则礼与刑一物也民
能由于礼则何刑之有哉惟失礼则入刑矣故伯夷
之降典者盖以刑而折衷于民也 方洪 水之灾浩浩
滔天怀山襄陵则山川不可得而定名禹既平水土
矣则山川可得而辨别故主名之者如东北据海西 (第 16b 页)
能由于礼则何刑之有哉惟失礼则入刑矣故伯夷
之降典者盖以刑而折衷于民也 方洪 水之灾浩浩
滔天怀山襄陵则山川不可得而定名禹既平水土
矣则山川可得而辨别故主名之者如东北据海西 (第 16b 页)
大川以别州境也若兖之济河青之海岱扬之准海
雍之黑水西河荆之荆衡徐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
之华阳黑水是也 方洪 水横流不辨区域禹分九州
之地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通道以治之(苏氏轼/曰山行)
(多迷刋木以表之且 (第 2b 页)
雍之黑水西河荆之荆衡徐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
之华阳黑水是也 方洪 水横流不辨区域禹分九州
之地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通道以治之(苏氏轼/曰山行)
(多迷刋木以表之且 (第 2b 页)
浚哲维商称商之先祖多浚哲之德也浚深也哲智
也有是德故发见于祯祥者亦为甚长也 方洪 水之
未平也芒芒然无有疆域禹敷治下土而四方之外
诸大国始有疆域由京师言之故以四方为外也幅
边也 (第 10a 页)
也有是德故发见于祯祥者亦为甚长也 方洪 水之
未平也芒芒然无有疆域禹敷治下土而四方之外
诸大国始有疆域由京师言之故以四方为外也幅
边也 (第 10a 页)
(长沙府荼陵州字竟作茶而读为宅加反不知有涂音矣路史引衡图经曰荼陵者所谓山谷生荼茗也)
又音舒(春秋哀六年齐陈乞弑其君荼左传释文音舒又音徒又丈加反榖梁传音同公羊传作舍舍)
亦音舒 礼记玉藻诸侯荼注荼读为舒(考工记弓人斲目必荼丰肉而短宽缓以荼注荼古文舒假)
借字郑司农云荼读为舒(易困九四来徐徐子夏作荼荼)困学纪闻引书多 方洪 舒于民古文作荼
薛氏曰大为民荼毒也(世本魏献子名荼左传作舒)荀子大略篇诸侯御荼注荼古舒字 山海 (第 26a 页)
又音舒(春秋哀六年齐陈乞弑其君荼左传释文音舒又音徒又丈加反榖梁传音同公羊传作舍舍)
亦音舒 礼记玉藻诸侯荼注荼读为舒(考工记弓人斲目必荼丰肉而短宽缓以荼注荼古文舒假)
借字郑司农云荼读为舒(易困九四来徐徐子夏作荼荼)困学纪闻引书多 方洪 舒于民古文作荼
薛氏曰大为民荼毒也(世本魏献子名荼左传作舒)荀子大略篇诸侯御荼注荼古舒字 山海 (第 26a 页)
故也书之所载大略如此盖一件大事至此一代而
大备然后成书正如尧时非无巡狩而见之于舜典
者亦以至舜而始大备也 方洪 水未平虽有贡赋而
法犹未备洪水既治咸则三壤成赋中邦贡法于是 …… (第 3b 页)
水惟河为甚九河既道则馀不足治矣水之所蓄聚
处谓之泽然泽不专是水其间亦有洲岛之类观楚
子田于云梦云梦泽也使其皆水则何以田猎于其
上耶 方洪 水未平奔放冲溢雷夏二水何以归于泽
自九河既导雷夏始为泽而灉沮二水亦皆会同于
雷夏焉盖先其大者则其 …… (第 9a 页)
盖封略也左传自有封略二字不纯以中国之道治
之而为之封畛故曰启以周政疆以戎索索法也以
夷狄之法治之 方洪 水为患封略皆不存至此始为 …… (第 12a 页)
端大抵禹之治水既因其自然亦参以人事盖天下
之土地高者为陵平者为地其次则水之所居有许
多水便有许多地位容之但 方洪 水为患泛滥皆不
归其故道禹之治水岂能自以私意为之大槩因其
自然导之使归其故尔虽因其自然要亦人事与 …… (第 22b 页)
记其成功之后天下之水皆归于治也
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
赋中邦锡土姓
方洪 水为患道涂壅而不通往来亦甚不便至此水
既治矣是以四方诸侯皆会同于京师水火金木土
谷亦皆不修水既治 (第 35a 页)
大备然后成书正如尧时非无巡狩而见之于舜典
者亦以至舜而始大备也 方洪 水未平虽有贡赋而
法犹未备洪水既治咸则三壤成赋中邦贡法于是 …… (第 3b 页)
水惟河为甚九河既道则馀不足治矣水之所蓄聚
处谓之泽然泽不专是水其间亦有洲岛之类观楚
子田于云梦云梦泽也使其皆水则何以田猎于其
上耶 方洪 水未平奔放冲溢雷夏二水何以归于泽
自九河既导雷夏始为泽而灉沮二水亦皆会同于
雷夏焉盖先其大者则其 …… (第 9a 页)
盖封略也左传自有封略二字不纯以中国之道治
之而为之封畛故曰启以周政疆以戎索索法也以
夷狄之法治之 方洪 水为患封略皆不存至此始为 …… (第 12a 页)
端大抵禹之治水既因其自然亦参以人事盖天下
之土地高者为陵平者为地其次则水之所居有许
多水便有许多地位容之但 方洪 水为患泛滥皆不
归其故道禹之治水岂能自以私意为之大槩因其
自然导之使归其故尔虽因其自然要亦人事与 …… (第 22b 页)
记其成功之后天下之水皆归于治也
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
赋中邦锡土姓
方洪 水为患道涂壅而不通往来亦甚不便至此水
既治矣是以四方诸侯皆会同于京师水火金木土
谷亦皆不修水既治 (第 35a 页)
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也 方洪
水未平禽兽未远
粒食未播斯民方皇皇然昏垫憔悴以图其生固有
不暇议者今斯民既得以饱食煖衣而逸居于此时 …… (第 23a 页)
孟子之时杨墨之说盛行时人未知其害也孟子独
以为惧力排而深罪之当时未知孟子之心则以为
好辩而已孟子荅公都子之问首曰予岂好辩哉予
不得已也辞意不迫而意则深矣夫其所以不得而
已者天理之不可已者也故夫禹之抑洪水周公之
兼夷狄驱猛兽孔子之作春秋皆其不可已而不已
者也盖圣人成天地之化而立人极者也使古无圣
人者出则人之类沦胥而灭绝也久矣故孟子历举
三圣人之事以见其不可以已者自生民以来治乱
迭居 方洪 水之为患下民昏垫甚矣尧命禹以治之
禹以是为己任乃导水而除其害使民得平土而居
之此在禹之不可得而已者也 (第 50b 页)
粒食未播斯民方皇皇然昏垫憔悴以图其生固有
不暇议者今斯民既得以饱食煖衣而逸居于此时 …… (第 23a 页)
孟子之时杨墨之说盛行时人未知其害也孟子独
以为惧力排而深罪之当时未知孟子之心则以为
好辩而已孟子荅公都子之问首曰予岂好辩哉予
不得已也辞意不迫而意则深矣夫其所以不得而
已者天理之不可已者也故夫禹之抑洪水周公之
兼夷狄驱猛兽孔子之作春秋皆其不可已而不已
者也盖圣人成天地之化而立人极者也使古无圣
人者出则人之类沦胥而灭绝也久矣故孟子历举
三圣人之事以见其不可以已者自生民以来治乱
迭居 方洪 水之为患下民昏垫甚矣尧命禹以治之
禹以是为己任乃导水而除其害使民得平土而居
之此在禹之不可得而已者也 (第 50b 页)
有二意水之源未有不出于山水之𫝑未有不因于
山既随山通道相其源委又以导山旁涧谷之水而
纳之川也林氏之奇曰 方洪 水怀襄故川旧渎皆浸
没不见不可施功故先以九州高山巨镇为表识自
西决之使东以杀其滔天之势水既润下渐 (第 6a 页)
山既随山通道相其源委又以导山旁涧谷之水而
纳之川也林氏之奇曰 方洪 水怀襄故川旧渎皆浸
没不见不可施功故先以九州高山巨镇为表识自
西决之使东以杀其滔天之势水既润下渐 (第 6a 页)
(夏史之追录纪其成功未必尽得/神禹之妙用而因此亦可推见)音释传(供音/恭)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敷分也分别土地以为/九州也奠定也定高山)
(大川以别州境也若兖之济河青之海岱扬之淮海雍/之黑水西河荆之荆衡徐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之华)
(阳黑水是也 方洪 水横流不辩区域禹分九州之地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通道以治之又定其山之高者)
(与其川之大者以为之纪纲 (第 1b 页)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敷分也分别土地以为/九州也奠定也定高山)
(大川以别州境也若兖之济河青之海岱扬之淮海雍/之黑水西河荆之荆衡徐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之华)
(阳黑水是也 方洪 水横流不辩区域禹分九州之地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通道以治之又定其山之高者)
(与其川之大者以为之纪纲 (第 1b 页)
(氏五十而贡贡者较数岁之中以为常则/贡又夏后氏田赋之总名今文古文皆有)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敷分也分别土地以为/九州也奠定也定高山)
(大川以别州境也若兖之济河青之海岱扬之淮海雍/之黑水西河荆之荆衡徐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之华)
(阳黑水是也 方洪 水横流不辨区域禹分九州之地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通道以治之又定其山之高者) (第 1a 页)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敷分也分别土地以为/九州也奠定也定高山)
(大川以别州境也若兖之济河青之海岱扬之淮海雍/之黑水西河荆之荆衡徐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之华)
(阳黑水是也 方洪 水横流不辨区域禹分九州之地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通道以治之又定其山之高者) (第 1a 页)
(卦赞杂文古歌诗总曰所性稿五十卷郑士/懿称其新隽峭拔自成一家吴师道亦云)
方凤(浦阳人物记一名景山字韶父其先自睦来迁/浦阳凤有异才尝游杭都将作监丞 方洪 奇其)
(文以族子任试不中第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未/几宋亡自是为汗漫游北出金陵京口南过东瓯) (第 21a 页)
方凤(浦阳人物记一名景山字韶父其先自睦来迁/浦阳凤有异才尝游杭都将作监丞 方洪 奇其)
(文以族子任试不中第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未/几宋亡自是为汗漫游北出金陵京口南过东瓯) (第 21a 页)
弃广州遁去
十一月阿喽罕董文炳入处州宋赵与檡等逆战于瑞
安(宋置府今为/县属温州府)败绩死之
与檡与弟与虑子孟备及观察使李世达监军赵由
□察访使林温被执皆不屈而死知处州李珏知瑞
安府 方洪 俱以城降(宋史作洪率众巷战兵/败俱死与纲目不同) (第 10b 页)
十一月阿喽罕董文炳入处州宋赵与檡等逆战于瑞
安(宋置府今为/县属温州府)败绩死之
与檡与弟与虑子孟备及观察使李世达监军赵由
□察访使林温被执皆不屈而死知处州李珏知瑞
安府 方洪 俱以城降(宋史作洪率众巷战兵/败俱死与纲目不同) (第 1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