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別史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史評類
史鈔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總集類
禪宗部類
 夺其笄称且互言也非谓男子无笄又礼内则称子
 事父母鸡初鸣栉纚笄总以兹而言男子有笄明矣
 高祖称善者久之肃亦以芳言为然曰此非 刘石经

 

北齐书后主本纪天统三年二月帝加元服大赦九州
职人各进四级内外百官普进二级
隋书礼仪志后齐皇帝加元 (第 24b 页)
 (为是人不善也水经注谷水下太祖曰此非刘桢也汝水下光武谓传俊曰今日疲倦诸君宁惫也并是)
 (邪字魏书刘芳传王肃曰此非 刘石经
邪北史作此非 (第 30a 页)
刘石经
也故郭忠恕佩觿集序有邪也弗殊之说)
 (然考之于词则有轻重如汉书龚遂传今欲使臣胜之邪抑安之也二语并举 (第 30a 页)
非谓男子无笄又礼
内则称子事父母鸡初鸣栉纚笄总以兹而言男子有
笄明矣帝称善者久之肃亦以芳言为然曰此非 刘石
邪昔汉世造三字 (第 29b 页)
石经
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
质焉芳音义明辩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 (第 29b 页)
刘石经
酒阑芳与肃俱出肃执芳手曰吾少来留意三礼在南 …… (第 29b 页)
大事皆就咨访焉转 太常卿芳
以所置五郊及日月之
位去城里数于礼有违又灵星周公之祀不应𨽻太常
乃上疏曰臣闻国之大事莫先郊祀郊祀之 …… (第 32b 页)
毛诗笺
音义證十卷礼记义證十卷周官仪礼义證各五卷崔
光表以中书监让芳宣武不许卒赠镇东将军徐州刺
史谥 文贞
侯长子怿字祖欣雅有父风颇好文翰历徐
州别驾兖州左军府长史司空咨议参军屡为行台出 (第 38a 页)
  固之语
 北魏刘芳字伯文彭城人孝文时为中书侍郎授太
  子经才思深敏精博初王肃来奔芳与辩论肃曰
  此非 刘石经
耶昔汉世造三 (第 60b 页)
石经
于太学学者
  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辩故时人号 (第 60b 页)


  经
朝廷凶吉大事皆就咨焉尝表请建学校又以
  所置五命及日月之位去城里数有违及灵星等
  祀不应𨽻太常 (第 60b 页)
  钟寅庐陵人文丞相空坑兵败与刘钦等合战死之(同

上)


   刘伯文
字政平吉水人以武举赐第从文丞相勤王景
炎二年督府驻兴国文伯受檄结约远近至袁州仰
山庙为巡兵所执搜其行 (第 32b 页)
李得文书甚多 伯文
慷慨
自引一不以累人独斩于市家属徙燕(吉州正气录)

  刘应登字尧咨安福人景定间漕贡进士宋杜将危隐 (第 32b 页)
 诸方献篆无出邕者

 北史刘芳传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
 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时号 刘石经
 隋书经籍志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
 魏正始中又立一字 (第 5b 页)
石经
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
 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
 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大半至隋 …… (第 5b 页)
 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

 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
 拓之本犹在秘府
 刘焯传开皇六年运洛阳 石经
至京师文字磨灭莫
 能知者焯奉敕与刘炫等考定
 韦述西京新记曰贞观中秘书监魏徵参详考验蔡
 邕三字 (第 6a 页)
石经
凡十数段请于九成宫秘书监内置之
 后天后移于著作院
 窦蒙述书赋注蔡邕书今见打本三 (第 6a 页)
石经
四纸石 …… (第 6a 页)
 既寻毁其本最希
 郭忠恕汗简曰后汉中郎蔡邕写三体六经邪臣矫
 嫉未盈一纪寻有废焉
 林罕曰蔡邕于国学所立 石经
或云𨽻省者即𨽻减
 也少减曰省乃是𨽻书于篆书中减省点画而已非
 是官省之省
 李绰曰东都顷年创 (第 6b 页)
造防秋馆穿掘多得蔡邕鸿都
 学所书 石经
后洛中人家往往有之 (第 6b 页)
 张舜民曰嘉祐末得 石经
二段于洛阳城乃蔡邕𨽻
 书论语
 方匋曰 (第 7a 页)
石经
残碑在洛阳张景元家世传蔡中郎书
 未知何所据汉灵帝熹平四年邕以古文篆𨽻三体
 书五经刻石于太学至魏 (第 7a 页)
正始中又为一字 石经

 承谓之七经正字今此所传皆一体𨽻书必魏世所
 立者然唐经籍志又有邕今字论语二卷岂邕五经
 之外 (第 7a 页)
复为此乎据隋经籍志凡言一字 石经
皆魏世 (第 7a 页)
 所为有一字论语二卷不言作者之名而唐志遂以
 为蔡邕所作则又疑唐史传之之误也盖自北齐迁
 邕 石经
于邺都至河滨岸崩石没于水者几半隋开
 皇中又自邺运入长安未及缉理寻以兵乱废弃唐
 初魏郑公鸠集所馀十 (第 7b 页)
不获一而传拓之本犹存秘
 府史所谓三字 石经
者即邕所书然当时一字 (第 7b 页)
石经
 
存者犹数十卷而三 (第 7b 页)
石经
止数卷而已由是知汉 (第 7b 页)
石经
之亡久矣不能若此之多也魏石经近世犹存 …… (第 7b 页)
 亡失皆尽皇祐中有苏望者得摸本左传于故相王
 文康家取其完者而刻之莫辨其真伪也在洛阳苏
 氏家
 赵明诚金石录曰 石经
遗字者藏洛阳及长安人家
 盖灵帝熹平四年所立其字则蔡邕小字八分书也
 其后屡经迁徙故散落不存今所有者 (第 8b 页)
才数千字皆

 土壤埋没之馀磨灭而仅存者尔按后汉书儒林传
 叙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者非也盖邕所书乃八分而
 三体 石经
乃魏时所建也又按灵帝纪言诏诸儒正
 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蔡邕传乃云奏求正
 定六经文字既已不同而 …… (第 9a 页)
 者具列于卷末云
 董逌广川书跋曰蔡邕镌刻七经著于石碑当时号
 鸿都三字才三十年兵火继遭碑亦损缺魏正始中
 又立一字 石经
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武定四年
 移洛阳汉魏 (第 10a 页)
石经
于邺魏末齐神武自洛阳徙于邺
 都河阳河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殆不得其半
 周大象中诏徙邺城 (第 10a 页)
石经
于洛时为军人破毁至有 …… (第 10a 页)
 本犹在秘府当时考验至详谓不尽为邕如马日磾
 数辈相与成之然汉𨽻简古深于法度亦后世不及
 故兼存之赵绰曰唐造防秋馆时穿地多得 石经

 洛中人士逮今有之考当时所得已是汉世所遗没 (第 10b 页)
 而得者国初开地唐御史府得 石经
十馀石此又唐
 末沦没之所出也
 又曰朱越石与兄书曰 (第 11a 页)
石经
文都(阙/)碑高一丈许广
 四尺骈罗相接太学在南明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三
 尺堂前 (第 11a 页)
石经
四部本碑四十六枚元魏时西行尚书
 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
 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毁礼 …… (第 11a 页)
 磾议郎蔡邕名当是时尚有碑十八杨衒之谓得四

 十八碑误也洛阳昔得 石经
尚书段残破不属盖盘
 庚洪范无逸多士多方总二百三十六字其文与今
 尚书尽同间有异者才十馀然则古文尚书 (第 11b 页)
盖已见
 于此或曰魏亦作 石经
安知此为汉所书哉余谓魏
 为一字汉为三字此得相乱耶且天命自度碑作亮
 惠鲜鳏寡碑作惠于矜寡乃逸既诞作 (第 11b 页)
乃宪既延治
 民祇惧作以民肆高宗享国五十九年作百年以书
 考之知传受讹误不若碑之正也 又曰 石经
今废 …… (第 11b 页)
 误多矣

 姚宽西溪丛语曰蔡中郎 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邕
 以古文篆𨽻三体书五经刻石于太学至魏正始中
 又为一字 (第 13a 页)
石经
相承谓之七经正字唐志又有今字
 论语二卷岂邕五经之外复有此乎隋经籍志凡言
 一字 (第 13a 页)
石经
皆魏世所为有一字论语二卷不言作者
 之名遂以为邕所作恐唐史误北齐迁邕 (第 13a 页)
石经
于邺
 都至河滨岸崩石没于水者几半隋开皇中又自邺
 运入长安寻兵乱废弃唐初魏郑公鸠集所馀十不 (第 13a 页)
 获一而传拓之本犹存秘府当时一字 石经
犹数十
 卷三字 (第 13b 页)
石经
止数卷而已由是知汉 (第 13b 页)
石经
之亡久矣
 魏石经近世犹存湮灭殆尽往年洛阳守因阅营造
 司所弃碎石识而取之凡得尚书论语仪礼合数十
  …… (第 13b 页)
 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
 两填塞街衢其碑为古文篆𨽻三体立太学门外又
 云魏正始中立篆𨽻古文三字 石经
又刋文帝典论
 六碑附其次于太学又非前所谓一 (第 14a 页)
石经
也又晋 (第 14a 页)
  石经
𨽻书至东魏孝静迁于邺世所传一字 (第 14b 页)
石经

 晋𨽻书又非魏碑也今汉碑不存晋魏石经亦谬谓
 之蔡邕字矣唐秘书省内有蔡邕 (第 14b 页)
石经
数十段后魏
 末自洛阳徙至东宫又移将作内坊贞观四年魏徵
 奏于京师秘书内省置武后复徙于秘书省未知其 (第 14b 页)
 一字与三字也
 黄伯思东观馀论曰汉 石经
与今文不同者殊多今
 略记之书女母翕侮成人(今本女无/侮老成人)保后胥高(保后/胥戚) …… (第 14b 页)
 典谏议大夫臣马日磾臣赵域议郎臣刘弘郎中臣
 张文臣苏陵臣傅桢杂(杂未/详)下溪上缺溪上当是堂
 谓堂溪典也此盖鸿都一字 石经
然经各异手书不 …… (第 16a 页)
 奇已多谬失自熹平至开皇又四百年有奇自开皇
 至今代又五百年有奇其谬失可胜计耶又隋史既
 迁其石于长安今尚有出于洛阳者何哉
 郑樵通志略曰 石经
始于蔡邕秦火之后经皆初出
 诸家所藏传写或异笺传之儒皆凭所见更不论文
 字之讹谬邕挍书东观奏求正定六 …… (第 17b 页)
 传未广而兵火无存后之人所得者亦希矣今之所

 谓 石经
者多非蔡氏之经
 洪适𨽻释𨽻续曰 (第 18a 页)
石经
尚书残碑盘庚篇百七十二
 字高宗肜日篇十五字牧誓篇二十四字洪范篇百
 八字多士篇四十四字无逸篇百三字 …… (第 18a 页)
 入长安有易一卷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
 一卷公羊九卷论语一卷未及补治而乱作营缮者
 至用为柱础唐初魏郑公收聚之十不存一则 石经
 
之散亡久矣本朝一统时遗经断石藏于好事之家 (第 19a 页)
 犹昆山片玉已不多见今京华鞠为毡罽之乡残碑
 日益鲜矣予既集𨽻释因以所有镵之会稽蓬莱阁
  又曰 石经
鲁诗残碑百七十三字魏唐国风数篇
 之文也与毛诗异者如猗作兮贯作宦枢作蓲数字
 又有一段二十馀字零落不 …… (第 19b 页)
 比也汉代诗分为四在东京时毛氏诗不立学官隋

 志有 石经
鲁诗六卷此碑既论齐韩于后则知隋志
 为然也 又曰 (第 20a 页)
石经
仪礼残碑四十五字皆大射仪
 之文也石磨灭字画比他经不明白灵帝纪云诏诸
 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蔡邕 …… (第 20a 页)
 定六经纪传既已不同陆机洛阳记所载但有书易
 公羊礼纪论语尔惟隋志云后汉刻七经于石碑皆
 蔡邕所书其目有一字 石经
仪礼九卷乃汉史陆记
 之疏略也未央宫有曲台殿天子射宫也西京无太 …… (第 20a 页)
 访治道率在于是殆与曲台暗合古者射为六艺之
 一仪礼一经说射者两篇后世非介胄之士则不习
 与古殊矣媵觚媵爵云者媵盖送也 又曰 石经

 礼残碑一段八行上下皆糜碎行多者六字少者二
 字聘礼之文也前五行乃使还反命之仪后三行乃
 出聘遭 …… (第 20b 页)
 茶而退既弛担件所得之物以闻骇步就赐以所点
 一二物随以献得告三日涖职如初古礼病于太烦
 今日之仪无乃太简乎 又曰 石经公
羊残碑三百 …… (第 22a 页)
 典马日磾赵域(下一/人阙)刘弘张文苏陵傅桢八人姓名
 论语碑亦有左立孙表二人姓名陆氏所记未之详
 也 又曰 石经
论语残碑九百七十有一字前四篇 …… (第 22b 页)
 至甚异其文有增损者其字亦有假借及用古者有
 字异而训不远若置其杖贾之哉者汉人作文不避
 国讳桓帝讳志顺帝讳保 石经
皆临文不易樊毅碑
 命守斯邦刘熊碑来臻我邦之类未尝为高帝讳也
 此碑邦君为两君之好何必去父母之邦尚书 …… (第 23a 页)
 厥邦皆书邦作国疑汉儒所传如此非独远避此讳

 也水经云光和六年立石于太学其上悉刻蔡邕名
 魏正始中又刻古篆𨽻三字 石经
盖诸儒受诏在熹
 平而碑成则光和年也隋志有一字 (第 23b 页)
石经
七种三字
  (第 23b 页)
石经
三种其论云汉镌七经皆蔡邕书又云魏立一
 字 (第 23b 页)
石经
其说自相矛盾新旧唐志有今字 (第 23b 页)
石经
七种
 而注论语云蔡邕作又有三字 (第 23b 页)
石经
古篆两种盖唐
 史以𨽻为今字也观遗经字画之妙非蔡中郎辈不
 能为以黄初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岂魏 …… (第 23b 页)
 碑则论语之苗裔也识者当能别之 又曰蔡伯喈
 奉熹平之诏列鸿都之碑晚学咸所取正未尝一字
 好奇也
 娄机汉𨽻字源曰 石经
汉熹平四年立在西京灵帝
 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蔡邕传云帝
 从邕与马日磾所请正定五经文字刋 …… (第 24b 页)
 同唐魏郑公收聚之十不存一尚书存一百三十九
 字鲁诗存一百四十字仪礼存一百四十一字公羊
 存一百四十二字论语存一百四十三字
 张演曰 石经
本末丞相洪公论载于𨽻释详矣洪公
 所未及者今粗见于此唐章怀太子引洛阳记注范 (第 25a 页)
 晔汉书论 石经
凡四十六碑及高澄迁 (第 25b 页)
石经
于邺通
 鉴所书为五十二碑自东汉历魏晋宋数百年间洛
 阳数被兵此碑当有毁者其迁于邺乃视洛阳记多
 六 (第 25b 页)
焉疑洛阳记未详也碑制高一丈广四尺六经文
 多必非四十六碑所能尽者宋常山公河南志称
 经
凡七十三碑常山公博物洽闻欧阳文忠每以古
 今疑事咨之河南所书必有依据矣后周代齐毁碑
 以为炮石方高纬 (第 25b 页)
昏乱两阵胜负之顷犹需孽妇一

 观遂以其国输后周复何有于 石经
则此碑之残毁
 亦宜也贞观稽古止得 (第 26a 页)
石经
数段其传于今者亦可
 知其无几矣蔡邕本传称邕自书丹于碑不言为何
 体书今世所传皆为𨽻体至儒林传序则 …… (第 26a 页)
 博识君子

 赵篪书史曰欲学𨽻者当以 石经
为祖
 黄溍曰汉 (第 27a 页)
石经
自北齐徙邺隋复徙长安至唐初已
 不啻亡其什九而拓本犹存开元御府由开元迄今
 六百年石之仅存者不可知拓 …… (第 27a 页)
 赵域官谏议大夫刘弘张驯韩说官议郎张文苏陵

 傅桢杨赐孙表官郎中单飏官太史令左立官博士
 并熹平中奉诏正定诸经者
 杨慎曰蔡邕 石经
赵殿撰家有遗字三卷
 于慎行笔麈曰洛阳 (第 27b 页)
石经
晋末未尝损失至元魏冯
 熙常伯夫相继为洛州刺史取之以建浮屠精舍大
 致颓落间有存者委于榛莽其后侍中崔 …… (第 27b 页)
 轻重不同其为吾道之厄一也

 赵崡石墨镌华曰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经文于
 太学讲堂此 石经
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
 中郎将堂溪典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求正定
 六经文字帝许之邕乃书丹刻石 (第 28a 页)
立于太学门外此
  石经
再刻也
    按汉熹平刻石光和立石先后总属中郎所
    书非再刻也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曰予两见此 …… (第 28a 页)
 一于京师孙氏尚书盘庚篇三十馀字论语为政篇
 七十馀字尧曰篇三十馀字以视洪氏𨽻释所存不
 过什之一而已按 石经
汉魏皆尝立之熹平之立石
 见于后汉书灵帝纪蔡邕传张驯传儒林传宦者传
 正始之立石见于晋书卫恒传而水经 (第 28b 页)
注则曰汉碑
 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碑上悉刻蔡邕等
 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 石经
魏初传古文出
 邯郸 (第 28b 页)
石经
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四十八 (第 28b 页)
 枚广三十丈雒阳伽蓝记则曰堂前有三种字 石经
 
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科斗𨽻
 三种字汉右中郎将蔡邕笔之遗迹也犹有十八碑
 馀皆残毁复 (第 29a 页)
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𨽻书写周易
 尚书公羊礼记四部又赞学碑一所并在堂前章怀
 太子引洛阳记则云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前 石经
 
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少二/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
 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 …… (第 29a 页)
 卫恒传言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至正始中立

 三字 石经
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更效其形水经注
 亦云三字 (第 30a 页)
石经
在堂西而伽蓝记以为表里𨽻书隋
 书经籍志则谓之一字 (第 30a 页)
石经
矣然则所谓效科斗之
 形而失淳法者安在耶此言魏石经三体一体之不
 同也伽蓝记二十五碑为三种字四十八碑 …… (第 30a 页)
 以前则不应以宋人之所收而魏时犹未见也此言
 后魏所存石诸经之不同也凡此皆不可得而详矣
 若夫魏书江式传谓魏三字 石经
立于汉碑之西为
 邯郸淳书则不考卫恒之言而失之者也孝静帝纪 (第 30b 页)
 武定四年八月迁雒阳汉魏 石经
于邺北齐书文宣
 帝纪言有五十二枚视伽蓝记所列东二十五西四
 十八之数仅失二十一枚耳而隋书经籍志言河 (第 31a 页)

 岸崩遂没于水得至邺者不盈大半则不考北齐之
 纪而失之者也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二月辛卯诏
 徙邺城 石经
于雒阳隋书于刘焯传言开皇六年运
 洛阳 (第 31a 页)
石经
至京师而经籍志则云自邺载入长安则
 自不考其列传而失之者也此皆其乖误之易见者 (第 31a 页)
 也又晋书裴頠传曰转国子祭酒奏修国学刻石写
 经而水经注诸书无言晋 石经
者岂頠尝为之而未
 成耶今此之本据宋黄长睿东观馀论云本在雒宫
 前御史台中年久摧散雒人好事者时时得之 …… (第 31b 页)
 百三十六字论语存三百五十七字今此石已不知

 其何所归而拓本之存于世者固往往而有也
 黄虞稷曰汉 石经
残碑见于洪氏𨽻释者尚书仅五
 百四十七字视孔安国本多十字少二十一字不同
 者五十五字论语载盍毛包周 (第 32a 页)
有无不同之说公羊
 亦有严颜异同而诗则鲁故所传非毛郑训故此足
 贵也
    按汉立 石经
蔡邕所书本一字惟因范史儒
    林传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 …… (第 32a 页)
   检其文而书丹于碑则定为𨽻其义为允载
    考卫恒及江式传郦道元水经注皆以一字
    为汉 石经
迨赵明诚金石录洪适𨽻释𨽻续
    辨之甚详足以徵信其载一字 (第 32b 页)
石经
遗文后
    列堂溪典马日磾等姓名使一 (第 32b 页)
石经
出于 …… (第 32b 页)
    魏当更列正始中正字诸臣姓名亦何取仍
    列典日磾等诸人于经文之后哉又史家体
    例以时代为前后隋经籍志列一字 石经

    前次魏文帝典论然后叙三字 (第 33a 页)
石经
于后是
    一字为汉而三字属魏不待辞说始明其曰
    魏正始中又立一字 (第 33a 页)
石经
相承以为七经正
    字盖雕本相沿偶讹三字为一尔今汉 (第 33a 页)
石经
    
遗字犹有拓本存者余尝见宛平孙氏所藏 (第 33a 页)
    虽经文无多而八分古雅定为汉𨽻无疑也
    又按元吴莱立夫汉一字 石经
歌云先圣去
    已久世传惟六籍后儒各专门穿凿多变易
    蔡邕在季汉章句攻指擿八分自为书刋定 (第 33b 页)
 加焉后在隋为学士或谓曰后魏书称王肃论于孝
 文前肃云唯有女子笄男子无笄刘芳曰男子亦有
 笄引内则为證肃乃叹曰今日方知 刘石经芳
可谓 (第 12b 页)
 (纪闻云乐书引乐记通典引大传并存王肃注而集/说以为元魏人误也在元魏者字恭懿不以经学名)
 (然则误已在宋时矣而王谓不以经学名亦非恭懿/长于三礼北史与 刘石经
同传常相辨论往来也) (第 5b 页)
 (有笄男子则无丧服男子冠而妇人笄芳曰冠尊故/夺其笄称也非男子无笄礼内则称子事父母鸡初)
 (鸣栉纚笄总男子有笄明矣肃以为然/时人号为 刘石经
(第 36b 页)
伯文
北史作伯支)
 易盘以案(按裴之秦记崔之十六国书皆无考晋载/记苻坚讨姚苌苌军渴有死者俄而降雨)
 ( (第 36b 页)
其令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使之神游相
得也)
令骑牛从军(王衍为尔朱仲远所擒丨丨丨丨丨久乃见释○以上王肃传) 刘石经
(刘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问故时人号曰丨丨丨)
元冬务隙野罄人閒(芳请迁易郊坛
疏今丨丨丨丨丨丨丨丨迁易郊坛二三为便○以上刘芳传)
卢八问讯刘二(文宣 (第 11b 页)
 赠巴州刺史(北史/本传)
刘芳字伯支彭城丛亭里人博闻强记兼览苍雅汉世

 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时号
  刘石经
官至太常卿撰急就篇续注音义证三卷赠
 徐州刺史谥文贞侯(北史/本传)
北齐张景仁济北人工草𨽻选补内 (第 15b 页)
  石经历代存毁之迹
晋书赵至传诣雒阳游太学遇嵇康于学写石经(世说/注嵇)
(绍序曰先君在太/学写石经古文)
石季龙载记遣国子博士诣雒阳写石经

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四月帝至雒阳观石经 高祖
纪太和十七年九月壬申幸太学观石经 刘芳传芳
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
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
询访时人号为 刘石经 
冯熙传除车骑大将军开府
都督洛州刺史洛阳虽经破乱而旧三字 (第 4a 页)
石经
宛然犹
在至熙与常伯夫相继为州废毁分用大至颓落 崔
光传领国子祭酒神龟元年夏表 (第 4a 页)
石经
之作起自炎 …… (第 4a 页)
诏曰此乃学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垂范将来
宪章之本便可一依公表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
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 石经
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
多少欲补治之后灵太后废遂寝(通鉴云初洛阳有汉/所立三字 (第 5a 页)
石经
虽屡)
(经丧乱而初无损失及魏冯熙常伯夫相继为洛州刺/史毁取以建浮图精舍遂大致颓落所存者委于榛莽) …… (第 5a 页)
守视命/国子博士李郁等补其残缺胡太后许之会元又刘腾)
(作乱事/遂寝)孝静帝纪武定四年八月迁洛阳汉魏 石经
于 …… (第 5a 页)

水经注汉碑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碑上悉
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 石经
魏初传
古文出邯郸淳 (第 5b 页)
石经
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四
十八枚广三丈魏文帝又刋典论六碑附于其次
雒阳伽蓝记开阳门御道东有汉国子学 (第 5b 页)
堂堂前有三
种字 石经
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
科斗隶三种字汉右中郎将蔡邕笔之遗迹也犹有十 …… (第 5b 页)
羊礼记四部又赞学碑一所并
在堂前魏文帝作典论六碑至太和十七年犹有四存
高祖题为劝学里武定四年大将军迁 石经
于邺
雒阳记太学在雒阳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文广二
丈堂前 (第 6a 页)
石经
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少二/枚)西行尚书周
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
坏东行论语三碑 …… (第 6a 页)
魏正)
(始中所立而蔡邕等名/别在堂东与此不合)
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元年八月诏往者文襄皇帝所
运蔡邕 石经
五十二枚即宜移置学馆依次修立
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二月辛卯诏徙邺城 (第 6b 页)
石经
于雒

隋书经籍志一字 (第 6b 页)
石经
周易一卷(梁有/三卷)(第 6b 页)
石经
尚书
六卷(梁有今 (第 6b 页)
石经
郑/氏尚书八卷亡)(第 6b 页)
石经
鲁诗六卷(梁有毛诗/二卷亡) …… (第 6b 页)
一字 石经
仪礼九卷一 (第 7a 页)
石经
春秋一卷(梁有/一卷)一字 (第 7a 页)

经公
羊传九卷一字 (第 7a 页)
石经
论语一卷(梁有/二卷)一字 (第 7a 页)
石经

论一卷三字 (第 7a 页)
石经
尚书九卷(梁有十/三卷)三字 (第 7a 页)
石经
尚书五
卷三字 (第 7a 页)
石经
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
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按晋魏二书/皆云立三字 (第 7a 页)
) (石经
此独以为一字则所谓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者安在邪)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
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 …… (第 7a 页)
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
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什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
犹在秘府 刘焯传运雒阳 石经
至京师文字磨灭莫
能知者奉敕与刘炫等考定
  杂著论跋 (第 7b 页)
宋欧阳棐集古录目 石经
遗字古文篆隶三体凡八百
二十九字后汉熹平中校定五经使蔡邕以三体书今
其石亡失皆尽皇祐中有苏望者得摸本 (第 8a 页)
左传于故相
王文康家取其完者而刻之莫辨其真伪也在雒阳苏
氏家
姚宽西溪丛语汉魏 石经
堙灭殆尽往年雒阳守因阅
营造司所弃碎石识而取之凡得尚书论语仪礼合数
十段又有公羊碑一段在长安尚书论语 (第 8a 页)
之文今多不

同独公羊当时无他本故其文与今文无异然皆残缺
已甚(方勺泊/宅编同)
张舜民画墁录嘉祐末得 石经
二段于雒阳城乃蔡邕
隶书
邵氏闻见后录近年雒阳张氏发地得石十数汉蔡伯
喈隶尚书礼记论语俱已坏缺
天下 (第 8b 页)
碑录汉 石经
尚书论语公羊在张奎龙图家
赵明诚金石录右 (第 8b 页)
石经
遗字者藏洛阳及长安人家 …… (第 8b 页)
者才数千字皆土壤
埋没之馀磨灭而仅存者尔按后汉书儒林传序云为
古文篆隶三体者非也盖邕所书乃八分而三体 石经
乃魏时所建也又按灵帝纪言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
石立于太学门外蔡邕传乃云奏求正定六经文字既
已不同而章怀 …… (第 9a 页)
绌前代诸儒之论欲以
己之私意悉通其说难矣余既录为三卷又取其文字
不同者具列于卷末云
黄伯思东观馀论汉 石经
与今文不同者殊多今略记
之书女毋翕侮成人(今本女无/侮老成人)保后胥高(保后/胥戚)女永劝
(女诞 …… (第 10a 页)
议大夫臣马日磾臣赵域议郎臣刘弘郎中臣张
文臣苏陵臣傅桢杂(杂未/详)溪上缺当是堂溪典也此盖
鸿都一字 石经
然经各异手书不必皆蔡邕也三字者
不见真刻独此一字者乃当时所刻字画高古精善殊
可宝重开元中尝藏拓本于御 (第 11b 页)
府以开元二字小印印
之与法书名画同藏盖唐世以前未录前代石刻独此
见收其可宝如此
董逌广川书跋 石经
不尽蔡邕书如马日磾辈相与成 …… (第 11b 页)
之然汉隶简古深于法度亦后世不及赵绰曰唐造防
秋馆时穿地多得 石经
故雒中人士逮今有之国初开
地唐御史府 (第 12a 页)
石经
十馀石此又唐末沦没之所出也
 洪适隶释
  (第 12a 页)
石经
尚书残碑
(孔本/作身)何及相(阙/)(孔作憸/下阙)言曰人维旧(孔旧上有求/ 下阙二字) …… (第 12a 页)
几兹即(孔作既/下阙)黼衣(孔作扆命篇/已上顾)
 右 石经
尚书残碑盘庚篇百七十二字高宗肜日篇
 十五字牧誓篇二十四字洪范篇百八字多士篇四
 十四字无逸篇百三字 …… (第 15a 页)
 卷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九卷
 论语一卷未及补治而乱作营缮者至用为柱础唐
 初魏郑公收聚之十不存一则 石经
之散亡久矣本
 朝一统时遗经断石藏于好事之家犹昆山片玉已 …… (第 16a 页)
 不多见今京华鞠为毡罽之乡残碑日益鲜矣予既
 集隶释因以所有镵之会稽蓬莱阁(㔠音慉勉也/逸亦逸字)
   石经
鲁诗残碑
(毛作/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葛屦(下/阙)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下/阙)之谁知(阙 …… (第 16b 页)
衣裳弗曳(下/阙)酒食胡(毛作/何)□日鼓瑟且㕥喜乐(下/阙)既见
君子云胡其忧 杨(下/阙)
 右 石经
鲁诗残碑百七十三字魏唐国风数篇之文
 也与毛诗异者如猗作兮贯作宦枢作蓲数字又有 …… (第 17a 页)
 曰鸡八字可读其间有齐韩字盖叙二家异同之说
 犹公羊碑所云颜氏论语碑所云盍毛包周之比也汉
 代诗分为四在东京时毛氏诗不立学官隋志有
 经
鲁诗六卷此碑既论齐韩于后则知隋志为然也
   (第 17b 页)
石经
仪礼残碑
东面主人(下阙/)卒□坐奠□拜执(下阙/)人盥洗升媵觚
于宾(下阙/)上拜受□于莚前(下阙 (第 17b 页)
)首公荅拜媵□者立

(下阙/)媵□者执觯待于(下阙/)公坐取大
 右 石经
仪礼残碑四十五字皆大射仪之文也石磨
 灭字画比它经不明白灵帝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
 字刻石立于太学蔡邕 (第 18a 页)
传则云奏求正定六经纪传
 既已不同陆机洛阳记所载但有书易公羊礼记论
 语尔惟隋志云后汉刻七经于石碑皆蔡邕所书其
 目有一字 石经
仪礼九卷乃汉史陆记之疏略也未
 央宫有曲台殿天子射宫也西京无太学于此行礼 …… (第 18a 页)
 于是殆与曲台暗合古者射为六艺之一仪礼一经
 说射者两篇后世非介胄之士则不习与古殊矣媵
 觚媵□云者媵盖送也
   石经公
羊残碑
翚者何公子翚(阙一/字)何以□称公(下阙/)柏于是谓柏白
吾为(阙三/字)矣隐白(下阙/)之 …… (第 18b 页)
邑之辞也 十(下阙/)
溪典谏议大夫臣马日磾臣赵域议□臣(阙二/字)臣□弘
□中臣张彣臣傅桢□
 右 石经公
羊残碑三百七十五字自隐公四年至桓
 公元年及哀公十四年之文也所书者皆是公羊氏 …… (第 20a 页)
 四字尔汉注引陆机洛阳记云礼记碑上有马日磾
 蔡邕名今此碑有堂溪典八人姓名论语碑亦有左
 立二人姓名陆氏所记未之详也
   石经
论语残碑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佗(下阙/)本本立(阙一/字)道生孝(下/阙)
道千弃之国敬事(下阙/) …… (第 20b 页)
 其文有增损者其字亦有假借及用古者有字异而
 训不远若置其杖贾之哉者汉人作文不避国讳威
 宗讳志顺帝讳保 石经
皆临文不易樊毅碑命守斯
 邦刘熊碑来臻我邦之类未尝为高帝讳也此碑邦
 君为两君之好何必去父母之邦尚书 …… (第 25b 页)
 和六年立石于太学其上悉刻蔡邕名魏正始中又

 刻古篆隶三字 石经
盖诸儒受诏在熹平而碑成则
 光和年也隋志有一字 (第 26a 页)
石经
七种三字 (第 26a 页)
石经
三种其
 论云汉镌七经皆蔡邕书又云魏立一字 (第 26a 页)
石经
其说
 自相矛盾新旧唐志有今字 (第 26a 页)
石经
七种而注论语云
 蔡邕作又有三字 (第 26a 页)
石经
古篆两种盖唐史以隶为今
 字也观遗经字画之妙非蔡中郎辈不能为以黄初
 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岂魏人 …… (第 26a 页)
 题名则公羊诗书之雁行也黄初孔庙碑则论语之

 苗裔也识者当能别之
张演 石经
跋蔡邕本传称邕自书丹于碑不言为何体
书今世所传皆为隶体至儒林传序则云为古文篆隶
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注言 …… (第 27a 页)
  唐明皇御书孝经
金石录唐明皇注孝经四卷天宝四载九月八分书(见/存)

(西安/府学)
  唐 石经
旧唐书文宗纪开成二年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
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郑覃以经义启导稍折
文学之士遂奏 (第 28a 页)
置五经博士依汉蔡邕刋碑列于太学
创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
玄度复校字体又乖师法故 石经
立后数十年名儒皆
不窥之以为芜累甚矣 (第 28a 页)
新唐书郑覃传始覃以经籍刓谬博士陋浅不能正建
言愿与钜学鸿生共力雠刋准汉故事镂石太学示万
世法诏可覃乃表周墀崔球张次宗孔温业等是正其
文刻于石 高重传为祭酒与郑覃刋定九经于石
儒学传序文宗定五经镵之石张参等是正讹文
唐会要太和七年二月五日敕唐玄度覆定 石经
字体
十二月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并孝经
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卷 开成二年 …… (第 28b 页)
唐书艺文志张参五经文字三卷唐玄度九经字样
一卷
中兴书目字样一卷开成丁巳岁唐玄度撰序曰奉诏
覆定国学 石经
字体删补张参五经文字采其疑误旧
未载者撰成一卷凡七十六部(见存西/安府学)
  蜀 (第 29b 页)
石经
成都记伪蜀孟昶有国其相母昭裔刻孝经论语尔雅
周易尚书周礼毛诗仪礼礼记左传凡十经于石其书 (第 29b 页)
丹则张德钊杨钧张绍文孙逢吉朋吉周德贞也石凡
千数尽依太和旧本历八年乃成公榖则有宋田元均
所刻古文尚书则晁公武所补也胡元质宗愈作堂以
贮之名 石经
堂在府学
玉海蜀 (第 30a 页)
石经
周易后书广政十四年岁次辛亥五月二
十日(按此后周太/祖广颐元年)公羊传后书大宋皇祐元年岁次己
丑九月 (第 30a 页)
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毕 伪蜀相母昭裔取
唐太和本刻石于成都学宫与后唐板本不无小异乾

道中晁公武参校二本取经文不同者三百二科著
考异亦刻于石张㶾又校注文同异为 (第 30b 页)
石经
注文考
异四十卷
晁公武 (第 30b 页)
石经
考异序鸿都 (第 30b 页)
石经
自邺迁雍遂茫昧于人
间唐太和中复刻十二经立石国学后唐长兴中诏国
子博士田敏与其僚校诸经镂之板故今世太 …… (第 30b 页)
兴板本为便国初遂颁布天下收向
日民间写本不用然有讹舛无由参校判知其谬犹以
为官既刋定难于独改由是而观 石经
固脱错而监本
亦难尽从公武至少城寒暑一再易节暇日因命学官
雠校之石本周易说卦乾健也以下有韩康伯注略例 …… (第 31b 页)
者世皆讥之此不敢决之以臆
姑两存焉亦镌诸乐石附于经后不诬方将必有能考
而正之者
洪迈容斋随笔孟蜀所刻 石经
其书渊世民三字皆阙
画盖避唐高祖太宗讳也
范成大记考异并序凡二十一碑在 (第 32b 页)
石经
堂中
  宋开封 (第 32b 页)
石经
玉海宋仁宗至和元年八月十六日己酉以皇侄右屯 (第 32b 页)
卫大将军克继书国子监 石经
以上所写 (第 33a 页)
石经
论语求
书石国子监帝欲旌劝宗室特从其请二年九月十五
日功毕上之赐银币
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 (第 33a 页)
秋孝经为篆隶
二体刻石两楹 至和二年三月五日判国子监王洙
言国子监刋立 石经
至今一十五年止孝经刋毕尚书
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馀经权罢从之 嘉
祐三年五月十五日王洙荐大理丞 (第 33a 页)
杨南仲 石经
有劳 (第 33a 页)
赐出身六年二月缺日国子监言草泽章友直篆 石经
毕诏补试将作监主簿友直不愿仕赐以银绢五月以
同篆 (第 33b 页)
石经
殿中丞张次立与堂除书目 (第 33b 页)
石经
七十五卷
杨南仲书周易十书十三诗二十春秋十二礼记二十
皆具真篆二体
周密癸辛杂识汴学即昔时太学旧址九 (第 33b 页)
经石板堆积
如山一行篆字一行真字
  宋高宗御书 石经

玉海绍兴十三年二月内出御书左氏春秋及史记列
传宣示馆职少监秦熺以下作诗以进六月内出御书
周易九月四日 (第 33b 页)
上谕辅臣曰学写字不如便写经书不
惟可以学字又得经书不忘既而尚书委知临安府张
澄刋石颁诸州学十四年正月出御书尚书十月出御
书毛诗十六年五月又出御书春秋左传皆就本省宣
示馆职作诗以进上又书论语孟子皆刋石立于太学
首善阁及大成殿后三礼堂之廊庑 系年录十三年

十一月丁卯秦桧奏前日蒙付出御书尚书来日欲宣
示从臣时上写六经论孟皆毕因请刋石于国子监仍
颁墨本赐诸路州学诏可 淳熙四年二月十九日诏
知临安府赵磻老于太学建阁奉安 石经
寘碑石于阁
下墨本于阁上以光 (第 34b 页)
石经
之阁为名朕当亲写参政
茂良等言自昔帝王未有亲书经传至数千万言者不
惟宸章奎画炤耀万世崇儒重道至矣上曰 (第 34b 页)
太上字画
天纵冠绝古今五月二十四日磻老奏阁将就绪其

易诗书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外尚有御书礼记中
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五篇不在太学 (第 34b 页)
石经
之数今搜
访旧本重行摹勒以补礼经之阙从之六月十三日御
书光尧御书 (第 35a 页)
石经
之阁牌赐国子监
元史申屠致远传西僧杨琏真伽作浮图于宋故宫欲
取高宗所书九经石刻以筑基致远力拒之乃止见 …… (第 35a 页)
  晁公武石刻古文尚书

晁公武古文尚书序秦更前代法制以来凡曰古者后
世寥乎无闻书契之作固始于伏羲然变状百出而不
彼之若者亦已多矣尚书一经独有古文在岂非得于
壁间以圣人旧藏而天地亦有所护不忍使之绝灭中
虽遭汉巫蛊唐天宝之害终不能晦蚀今犹行于人间
者岂无谓邪况孔氏谓尚书以其上古之书也当时科
斗既不复见其为隶古定此实一耳虽然圣人远矣而
文字间可以概想则古书之传不为浪设予抵少城作 石经
考异之馀因得此古文全编于学宫乃延士张㶾
仿吕氏所镂本书丹刻诸石是不徒文字足以贻世若
二典曰若粤□之类 (第 36a 页)
学者可不知欤呜呼信而好古学
于古训乃有获盖前牒所令方将配孝经周易经文之
古者附于 石经
之列以故弗克第述一二以示后之好
奇字者识又安知世无杨子云时乾道庚寅仲夏望日
 
  (第 36a 页)
 
 
 
 
 
 
 
  石经
(第 36b 页)
  洽(溉弟清警有才学武帝召为太子舍人累迁尚/书吏部郎请托不行徙左丞准绳不避贵戚迁)
(御史中丞号劲直出为寻/阳太守卒赠侍中谥理子)到沆(洽从弟善属文工/篆隶天监初为太)

(子浣马迁太子中舍人沆为人谦敬口不论人/短卒于北中郎咨议参军所著诗赋百馀篇)︹魏︺
  刘芳(彭城人为中书侍郎芳才思深敏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辩折无疑时)
(人号为 刘石经
子怿为文翰有父风屡为行台/出使所历有当官之称迁大司农卒谥曰蕳)
  懋(芳从子聪敏好学博综经史宣武 …… (第 10b 页)
徵之归钞五百馀万缗拜集贤学/士泰定初引年归砀人贤之伯启性庄肃奉身清)
(约所奖借名士尤多追封鲁郡公谥 文贞
有诗文/十卷/巴哈喇卜丹旧作法忽鲁丁扑今改正)
  杜祜(邳州人河南行省署为三汊水马站提领父/成病于 …… (第 17a 页)
地理氏)
(族金石以及古人爵里事实年齿瞭如指掌大昕/在馆时常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诸书所著)
(有唐 石经
考异经/典文字考异等书)钱塘(大昕族子乾隆四十五年/进士选江宁府教授与弟)
(坫相切磋为实事求是之学 (第 58a 页)
精经义孝文雅/相器重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
(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 刘石经
□/氏家训崔浩张伟丨丨邢子才四儒以才博擅名)柳芳(唐书丨丨/传丨丨字)
(仲敷直史馆肃宗诏芳与韦述缀 (第 25b 页)
二字(魏书刘芳传昔汉世造丨丨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
(号为 刘石经
又高祐传又有人于零丘得玉印一以献诏以示祐/祐曰印上有籀书丨丨文曰宋寿寿者命也我𫉬其命亦是归我)
( …… (第 36a 页)
王家素与范云善齐末尝就云宿梦坐屋梁柱上仰见丨丨/丨曰范氏宅至是瑀为高祖说之高祖曰云得不死此梦可验) 石经
(魏书江式传式上表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小儿为□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
( (第 60b 页)
诣都尚书/令沈约面试之因戏曰卿年少何乃不廉异未达约曰)
(天下惟有文义棋书卿/一时将去可谓不廉也)  刘石经(北史刘芳为太子庶/子王肃自建邺来奔)
(芳与肃论礼肃叹曰此非刘石经邪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辩疑者)

(第 15b 页)
义棋书卿/一时将去可谓不廉也) 刘石经(北史刘芳为太子庶/子王肃自建邺来奔)
(芳与肃论礼肃叹曰此非 刘石经
邪昔汉世造三 (第 15b 页)
石/经
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辩疑者) (第 15b 页)
天地之精得失之节故惟圣人为能和乐之/本夔能和之平天下若夔一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
(行/) 柳箧子  刘石经(稗史柳粲为左拾遗公卿托为/笺奏以其博奥日为柳箧子)
(北史刘芳传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时人号为刘)
(石/经)
 项羽刀 恶夫印(梁陶弘景刀剑录董卓少时耕/野得一刀无文字四面隐起作)
(山云文斸玉如泥及卓贵示五官 (第 36a 页)
行/) 柳箧子 刘石经(稗史柳粲为左拾遗公卿托为/笺奏以其博奥日为柳箧子)
(北史刘芳传昔汉世造三字 石经
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时人号为刘)
(石/经) 项羽刀 恶夫印(梁陶弘景 (第 36a 页)
  刘芳字伯支彭城丛里亭人(魏书作伯文)笃志坟典佣书
自资常为诸僧佣写经论笔迹称善卷直一缣岁中
能入百馀匹芳博闻强记兼览苍雅汉世造三字石
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时号 刘石经
官 …… (第 5a 页)
  张景仁济北人工草𨽻选补内书生与魏郡姚元标
颍川韩毅同郡袁买奴荥阳李超等齐名后主爱之
呼为博士除中书监赠侍中司空公景仁为儿时诣
国学摹 石经
许子华遇之执手曰张郎风骨非但官
爵迁达乃与天子同笔砚后如子华所言(北史本传)

  姚元标 (第 10b 页)
 示来世(魏都赋菲言厚行陶化染学雠校篆籀篇章毕觌)晋传卫恒曰正始中立
三字石经(江式云魏建三字石经于汉碑西邯郸淳所书) 裴頠转祭酒奏脩
国学刻石写经(唐六典注傅畅晋诸公赞裴頠为国子祭酒奏立国子太学起讲堂筑门阙刻)
(石写五经) 荀崧上疏曰太学有石经古文 后魏书孝文
太和十七年九月壬申幸太学观石经神龟元年五月

祭酒崔光请命博士李郁等补汉所立三字石经之残
缺 刘芳传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
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时号 刘石经 
隋刘焯传运洛
(第 9a 页)
石经
至京师文字磨灭莫能知者敕与刘炫等㘼定
 唐志小学类今字 (第 9a 页)
石经
易篆三卷书五卷郑玄书八
卷毛诗三卷仪礼四卷左传经十卷公羊传九卷蔡邕
今字论语三卷三字 (第 9a 页)
石经
尚书古篆三卷左传古篆十
二卷合五十九卷(开元著录) …… (第 9a 页)
若蓍蔡 文苑
英华太学壁经赋置六经于屋壁作群儒之龟镜垂露
悬针鹤头蚊足酌前脩之规楷为后来之轨躅

石经 
后唐九经刻板 …… (第 11b 页)
学传序文宗定五经镵之石张参等是正讹文(参乃大历中司)
(业序误) 会要太和七年二月五日敇唐玄度覆定 石经
字体十二月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并
孝经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卷(又见后九经字) …… (第 12a 页)
(样) 通监开成二年冬十月国子监 石经
成 旧纪开
成二年十月癸卯宰臣判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一百
六十卷(唐玄度覆校字体乖师法名儒皆不窥之)  (第 12b 页)
文粹李阳冰论古篆愿
刻石作篆备书六经立于明堂为不刋之典号曰大唐 石经
使百代之后无所损益 后唐长兴三年二月令
国子监校正九经以西京 (第 12b 页)
石经
本抄写刻板颁天下四
月命马镐陈观田敏详勘周广顺三年六月丁巳十一经 …… (第 12b 页)
伪蜀相母昭裔取唐
大和本琢石于成都学官与后唐板本不无小异乾道
中晁公武参校二本取经文不同者三百二科著 石经
考异亦刻于石张□又校注文同异 (第 13a 页)
石经
注文考异
四十卷

唐九经字样 五经文字 见上(又见 (第 13a 页)
石经
十体书)

会要开成二年(丁巳岁)八月国子监奏覆定五经字体官 …… (第 13a 页)
崇文目同 欧阳
融经典分毫正字一卷(崇文目同) 中兴书目字样一卷开
成丁巳岁唐玄度撰序曰奉诏覆定国学 石经
字体删
补张参五经文字采其疑误旧未载者撰成一卷凡七
十六部五经文字五卷大历十一年司业张参撰序曰
诏委 (第 14a 页)
儒官勘校经本乃命孝廉生颜传经收拾疑文互
体受法师儒取说文字林蔡邕 石经
陆德明释文为定
例凡一百六十部非经典文义所在皆不集录 大历
十年司业张参纂成五经文字以类相从开成中翰 …… (第 14a 页)
册 宋朝重和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言者谓张参
唐玄度所撰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辨證书名颇有依据
然其法本取蔡邕 石经
许氏说文宜重加脩定分次部
类为新定五经字样从之 春秋正义字则变古为篆 …… (第 14b 页)
改篆为隶书则缣以代简纸以代缣转写失真因循莫
改执文求义理必不通

宋朝 石经

书目 (第 15a 页)
石经
七十五卷杨南仲书周易十书十三诗二十
春秋十二礼记二十皆具真篆二体 石室十三经孟
蜀所镌故周易后书广政 …… (第 15a 页)
有墨板多术数字学小书后唐诏儒臣田敏校
九经镂本于国子监国初广诸义疏音释令孔维邢炳
雠定颁布后又作三体 石经
订正文字于是经书大备 …… (第 22b 页)
以古今多通借音诂乃辨正之凡
五门 宝元二年十一月三日令崇文苑雕印颁行
唐颜师古撰匡缪正俗八卷

至和 石经

元年八月十六日己酉命皇侄右屯卫大将军克继书
国子监 (第 24b 页)
石经
以上所 (第 24b 页)
石经
论语求书石国子监帝欲
旌劝宗室特从其请二年九月十五日功毕上之赐银 …… (第 24b 页)


嘉祐 石经

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
二体刻石两楹 至和二年三月五日判国子监王洙
言国子监刋立 (第 25a 页)
石经
至今一十五年止孝经刋毕尚书
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馀经权罢从之 嘉
祐三年五月十五日王洙荐大理丞 (第 25a 页)
杨南仲 石经
有劳
赐出身六年二月一日(乙卯朔)国子监言草泽章友直篆 (第 25a 页)
石经
毕诏补试将作监主簿友直不愿仕赐以银绢(六月庚申) …… (第 25a 页)
五月以同篆 石经
殿中丞张次立与堂除

熙宁是正文字

二年八月庚子参政赵抃进新校汉书及陈绎所著是
正文字七卷赐绎银帛 …… (第 25b 页)
名之曰复古编二卷杨时为后序形声近似而用或不
同辨析皆有稽据 汪藻古今雅俗字四十四篇

绍兴御书 石经 
淳熙 (第 26a 页)
石经


十三年二月内出御书左氏春秋及史记列传宣示馆
职少监秦熺以下作诗以进六月内出御书周易九月
四日上 …… (第 26a 页)
六经论孟皆毕因请刋石国学仍朌墨本赐诸路
州学诏可 淳熙四年二月十九日诏知临安府赵磻
老于太学建阁奉安 石经
寘碑石于阁下墨本于阁上
以光 (第 26b 页)
石经
之阁为名朕当亲写参政茂良等言自昔 …… (第 26b 页)
至数千万言者不惟宸章奎画炤
耀万世崇儒重道至矣上曰太上字画天纵冠绝古今
五月二十四日磻老奏阁将就绪其 石经
易诗书春秋
左氏传论语孟子外尚有御书礼记中庸大学学记儒
行经解五篇不在太学 (第 27a 页)
石经
之数今搜访旧本重
行摹勒以补礼经之阙从之六月十三日御书光
尧御书 (第 27a 页)
石经
之阁牌赐国子监(百官表请观视从之) 若稽
古高宗皇帝实天生德既以聪明圣武戡㴉多难
垂中兴亿年之基洎保 (第 27a 页)
   刘芳
刘芳字伯支(魏书作/伯文)彭城丛亭里人笃志文典佣书自
资常为诸僧佣写经论笔迹称善卷直一缣岁中能入
百馀匹芳博闻强记兼览苍雅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
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时号 刘石经
官至太常卿
撰急就篇续注音义證三卷赠徐州刺史谥文贞侯(北/) (第 11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