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大罗天尊画像赞 中唐 · 梁肃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维唐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以大功平大难。以大孝纂大业。少康匡复。下武继文。丕丕崇崇。千古同德。亦既厌代。去而上仙。衣冠留于乔岳。曜魄归乎太极。惟夏四月十有八日。实遗弓之辰。皇上追圣祖之烈光。申孝孙之永慕。载扬至道之赜。用宏上清之福。爰诏国工。以是日画大罗天尊像一躯。混成真精。挥倬神化。包裹六极。覆露九皇。巍乎道主之德相既明。至哉圣人之孝思可见。小臣肃。拜手受诏。为之赞云。
至阳之原,无穷之门。
大罗之界,象帝之尊。
文明武德,有赫孝宣。
道光乾元,人畏轩辕。
翼翼睿宗,嗣武统天。
或图尊容,追孝前文。
肃拜稽首,臣敢飏言。
惟此功德,载焕载元。
既祐圣神,介福无边。
亦祐我后,寿考万年。
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 中唐 · 梁肃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
天台山西南隅一峰曰佛陇。盖智者大师现身得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陈朝崇之。置寺曰修禅。及隋建国清。废修禅之号。号为道场。自大师没一百九十馀载。长老大比邱然公。光照大师之遗训。以启后学门人。比邱法智。洒埽大师之□居。以护宝所门人。安定梁肃。闻上易名。铭勒大师之遗烈。以示后世云。大师讳智顗。字德安。时号智者。其先颍川陈氏。世居荆州之华容。感应缘迹。载在别传。夫治世之经非仲尼。则三王四代之训。寝而不章。出世之道非大师。则三乘四教之旨。晦而不明。昔如来乘一大因缘。菩萨以普门示现。自华严肇开。至双林高会。无小无大。同归佛界。及大雄示灭。学路派别。世既下衰。教亦陵迟。故龙树大士病之。乃用权略。制诸外道。乃诠智度。发明宗极。微言东流。我惠文禅师得之。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门。以授南岳思大师。当时教尚密。不能广被。而空有诸宗。扇惑方夏。及大师受之。于是开止观法门。其教大略即身心而指定慧。即言说而诠解脱。演善权以鹿菀为初。明一实用法花为宗。合十如十界之妙。趣三观三智之极。自发心至于上圣。行位昭明。无相夺伦。然后诞敷契经。而会同之。涣然冰释。心路不惑。窥其教者。藏焉修焉。盖无入而不自得焉。大师之设教也如此。若夫弛张体用。开阖语默。高步海内。为两朝宗师。大明在天。光被四表。大云注雨。旁施万物。繇是言佛法者。以天台为司南。殊涂异论。往往退息。缘离化灭。涅槃兹山。是岁隋开皇十七年也。夫名者实之宾。教者道之门。大师溷其宾。辟其门。自言地位。示有證入。故感而应之。应之之事。可得而知也。若安住法界。现为比邱。等觉欤。妙觉欤。不可得而知也。当是时也。得大师之门者千数。得深心者三十有二人。纂其言行于后世者。曰章安大师讳灌顶。灌顶传缙云威禅师。禅师传东阳。东阳与缙云同号。时谓小威。小威传左溪朗禅师。自缙云至左溪。以元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溪门人之上首今湛然大师。道高识远。超悟辩达。凡祖师所施之教。形于章句者。必引而伸之。后来资之以崇德辩惑者。不可悉数。盖尝谓肃曰。是山之佛陇。亦邹鲁之洙泗。妙法之耿光。先师之遗尘。爰集于兹。自上元宝历之世。邦寇扰攘。缁锡骇散。而比邱法智。实营守塔庙。庄严佛土。回向之徒。有所依归。繄斯人是赖。汝吾徒也。盍纪于文言。刻诸金石。俾千载之下。知吾道之所以然。小子稽首受命。故大师之本迹。教门之继明。后裔之住持。皆见乎辞。其文曰。
诸佛出世,惟一大事。
天台教源,与佛同意。
赫赫大师,开示奥秘。
载宏要道,安住圆位。
白日丽天,天下文明。
大师出现,国土化城。
无生而生,生化两冥。
薪尽火灭,山空道行。
五世之后,閒生上德。
微言在兹,德音允塞。
明明我后,易名净域。
此山有坏,此教不极。
药师琉璃光如来画像赞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圣之道。无形无名。形以感著。名以功立。盖物有病于妄。我则喻其医。物有滞于闇。我则照其光。其形无方。有感必应。神哉仁哉。惟唐代宗孝武皇帝之甥。某邑长公主之子。曰兰陵萧位。禀灵天潢。承训家范。其性孝。其气醇。大历中。丁先人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赠汝州刺史府君之忧。自反哭至于大祥。哀敬之礼。动无违者。长公主戒之曰。欲报之德。岂止于斯乎。归诚上仁。可以徼福。尔其志之。位于是泣遵德命。爰用作绘。八十之物。十二之愿。赫然如见其全身。肃然如闻其音声。自外入者。或疑乱怖投体膜拜。而不知其粉绘也。嘻。昔人有一至之性。或通于神祗。以致福庆。矧夫孝子之哀思。大圣之元运。幽赞之力。可思量哉。安定梁肃。悦闻其风。乃为赞曰。
披圣籍兮览元功。赫神光兮被无穷。勿用药兮医之王。感斯应兮万福彰。系于梁兮出于唐。蓄纯孝兮思不忘。绰大象兮景焜煌。洞冥冥兮福穰穰。
绣西方像赞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道无方。所以法不垢不净。圣人有以见群生大迷也。乃方以聚之。净以极之。应形主之列圣辅之。俾夫感而通。通而应。应而不穷。其慈善之功乎。皇朝故中书舍人赠华州刺史吴郡朱君夫人扶风马氏。以淑行为宗姻之表。明识通出世之道。洎居华州之丧。昼哭哀慕。动为律度。既而曰。予闻妙觉之用。无幽不烛。宜凭上善。以福吾夫。乃用五采。章施五色。发挥德容。及二圣辅。焕乎有见。圣人之妙相。与夫人之至诚。希夷之中。协用休福。于是乎在矣。肃尝以文墨。从华州之游。爰美成功。或感斯恸。赞曰。
兑方有国兮。至圣居之。乃示净妙兮。振此群疑。美莲月兮焕金色。色相永思兮不可得。夫人洞此幽赞力。佑我往哲福无极。人既往。道斯存。掌王纶。没州尊。体有美德贻后昆。诞跻妙域参圣神。谁谓至道默昏昏。
唐故使持节歙州诸军事守歙州刺史赐绯鱼袋陆君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
君讳傪。字公佐。吴郡人。曾祖某。某官。考某。某官。君早孤。与兄隐居于越。有佳山水。率子弟耕汲于其中。日修桑门之法。摈落人事。贞元初。兄既殁。始为宗姻士友所强。慨然有应知己之心。繇试左环卫。历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里行佐黔中。又以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佐浙东。凡四居宪职。介二方伯。皆有直声休利。邦人宜之。十二年。所从既罢。继之者再至。率以重礼礼君。终不能屈。非所乐而不苟合故也。朝廷宗公贤大夫多悦其风。十六年徵拜祠部员外郎。居二年。执事者上言其才。请为剧曹。会东方守臣表二千石之缺。天子方加恩元元。循责吏理。面命执事曰。诚如是。姑使为郡。须其报政。縻以好爵。遂拜歙州刺史。在途发疡。夏四月二十日。卒于洛师。享年五十五。夫人河东柳氏。殿中侍御史并之息女。才淑有贤行。长子某。年在羁贯。嗣子某。未离褓抱。夫人既得卜吉。且以孤藐之词。请表墓于父友。故鄙夫泣书于寝门之外而不让云。君峻而通。直而和。偫而不党。至若流俗之龌龊。细人之姑息。屑屑汲汲之态。不萌于胸中。器度夷远。英华发外。居常无怵迫。临事有风节。同心定交。造次以文。评议鉴裁。精明不惑。从善亲仁。发于肺肝。文章宏朗。有作者风格。学不为人。与古为徒。向使登其年。充其量。束带公朝。其骨鲠魁垒之士欤。常与故虔州刺史陇西李公受故右补阙安定梁宽中今礼部郎中京兆韦德符右补阙广平刘茂宏秘书郎赵郡李叔翰方外士右谕德博陵崔公颖暨予友善。嚱夫。相视莫逆。行二十年。洪范之攸好德。儒行之远相致。今则已矣。可胜恸也耶。时贞元十八年岁直鹑首秋七月甲子。镂坚石而铭曰。
皦皦陆生。
中和粹清。
直如朱弦。
洁如白珩。
或默或语。
不将不迎。
如何斯人。
晻忽冥冥。
蚩蚩下辈。
戬谷或丁。
煜煜芳兰。
严霜飘零。
命不可问。
死不可作。
呜呼陆生。
有唐善人墓碑铭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唐有善人曰李公。公名建。字杓直。陇西人。魏将军申公发。公十五代祖也。周柱国阳平公远。六代祖也。绥州刺史明。高祖也。太子中允进德。曾祖也。绵州昌明令珍玉。大父也。雅州别驾赠礼部尚书震。考也。赠博陵郡太君崔氏。妣也。陈许节度礼部尚书逊。兄也。渭源县君房氏。妻也。容管招讨使济。外舅也。长庆元年二月二十三日夜。无疾即世于长安修行里第。是岁五月二十五日。归祔于凤翔某县某乡某原之先茔。春秋五十八。有二女五男。曰纳朴恪悫硕。公官历校书郎左拾遗詹府司直殿中侍御史比部兵部吏部员外郎兵部吏部郎中京兆少尹沣州刺史太常少卿礼部刑部侍郎工部尚书。职历容州招讨判官翰林学士鄜州防御副使转运判官知制诰吏部选事。阶中大夫。勋上柱国。爵陇西县开国男。有史官起居郎渤海高钱作行状。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河南元稹作墓志。有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原白居易作墓碑。大署其碑曰善人墓。善人者何。公幼孤。孝养太君。太君老疾。常曰。㹻子劝吾食。吾辄饱。劝吾药。吾意其疾瘳。㹻子。公小字也。及长。居荆州石首县。其居数百家。凡争斗。稍稍就公决。公随而评之。寖及乡人。不诣府县。皆相率曰。往问李君。公养有馀力。读书属文。业成。与兄逊起应进士。俱中第。为校书时。以文行闻。故德宗皇帝擢居翰林。翰林时。以视草不诡随。退官詹府。詹府时。以贞恬自处。不出户辄逾月。鄜帅路恕高之。拜请为副。在鄜时。有非类者至。以病去。为御史时。上任有遏其行事者。作谬官诗以讽。为吏部郎时。调文学科暨吏课高者得无停年。又省成劳急成状限。繇是吏史辈无缘为奸。迄今选部用其法。知制诰时。笔削间有以自是不屈者。因请告改少尹。少尹时。与大议岁减府税钱十三万。在沣时。不鞭人。不名吏。居岁馀。人人自化。在礼部时。由文取士。不听誉。不信毁。公为人质良大。体与用绰然有馀裕。为政廉平易简。不求赫赫名。与人交外淡中坚。接士多可而有别。称贤荐能未尝倦。好议论而无口过。远邪谀而不忤物。其居家菲衣食。厚宾客。敬兄嫂。礼妻子。爱甥侄。初先太君好善。喜佛书。不食肉。公不忍违其志。亦终身蔬食。自八九岁时。始讽诗书日三百言。讽毕尽得其义。善理王氏易左氏春秋。前后著文凡一(一作三)百五十二首。皆理义撮要。词无枝叶。其卓然者。有詹事府司直比部员外郎厅记请双日坐疏与梁肃书上宰相论选事状。秉笔者许之。薨之日。不识者惜。识者叹。交游出涕。执友恸哭。夫如是。其善人乎。传曰。善人国之纪也。语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噫。善人之称难乎哉。独加于公无愧焉。铭曰。
古者墓有表。表有云。显其行。省其文。故季札死。仲尼表其墓曰君子。今吾丧李君。署其碑曰善人。呜呼李君。有知乎。无知乎。君之名与此石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