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碧梧翠竹 其一 元末明初 · 良琦
 押阳韵
吴兴赵子昂篆颜,杨廉夫记,高明则诚后记)
碧梧翠竹之高堂,乃在玉山西石冈。
浓阴昼护白日静,翠气夜含清秋凉。
堂中美人双鸣珰,不独痴绝能文章。
北海李生共放旷,东林惠远同徜徉。
张骞乘槎下银潢,奉诏远降天妃香。
帷中灵风神欲语,坛上五色星垂光。
舟回鲸涛溯长江,故人宛在江中央。
入门相见各青眼,花间促席飞霞觞。
清歌遏云锦瑟张,亦有众宾相颉颃。
祢衡赋就惊满座,宽饶酒深真醉狂。
黄河东流雁南翔,轺车明朝归帝乡
玉堂掖垣梧竹长,题诗寄远毋相忘。
日本国栖芳寺遇真记(并赋) 明 · 申叔舟
 出处:保闲斋集卷第一
癸亥之春。受命为日本通信使书状官。艰难跋涉。阅数月得达于京都。馆于东山庆云庵。方毕传使命。而日已在翼。日本国王殿下。以所馆幽僻。令观于都城诸寺。乃于孟秋上浣六日游相国寺。越三日。又游于西山之天龙寺。遂历栖芳寺而息焉。寺之中。引溪流于林表。汇之为池。周回可三百馀步。池之西。有琉璃之阁。自阁北行。有桥通于西来堂。桥之西。皆植芙蕖。时方盛开。清风微至。幽香馥馥拥鼻。桥东南则无之。若桥为之限隔也。西来堂之后轩。号曰潭北。溪流之所经而入于潭之处也。以奇岩怪石。骈列而激之。清冷可爱。试欲穷其源。则树木篁竹。蓊蘙蔽密。不可得而入也。但闻铿然锵然。远而益清且幽也。湘南亭。居池之心。而近乎南边。亭之南。缺其堤以泄池水而流其恶。有小岛罗峙于亭之左右。而其数四。皆植松树。剪其枝叶。令不得纵。而若老枯者然。四面嘉花异卉拥之。其枝干亦皆绳引而木支之。盘结交柯。郁不可窥。僧言方春和时。群花齐发。宿莽竞秀。苍然赪然。若锦焉若绣焉。不可得而状也。余闻之惘然。恨其不遭也。池形萦回稍长。遂作桥横绝其腰。以便往来于池之东南者。因桥有小阁。扁曰邀月之桥。登之。恍如骑长鲸而浮溟渤也。有野鸭双翼。方游泳自乐于桥之东。见人惊起。掠檐楹而西也。顾眄之间。万象旋绕。悉涵于池之中。水族有大者小者。群者孤者。潜而昭者。往而复者。跃出水者。隐在藻者。鳖而暴于沙石者。能而伏于微泥者。千状万态。举不逃于目击。又有小艇二艘。系在琉璃阁下。可以轻棹往来也。凡州渚岛屿。回曲直达。若天作地设。而不出于山人闲营巧度之妙矣。于是投冠捐佩。披襟散步。清可以涤烦。幽可以静虑。怡愉散浪。拟挟飞仙游于蓬瀛之上。而忽忘身在羁旅之中也。俄尔。斜阳西隐。仆夫在门。骊驹在道。遂揖长老于钓寂之庵。上马而归。茫然如有所失。既还而坐于云庵之南轩。月出东山。竹影扶疏。万籁俱寂。思欲再往。由琉璃之阁。历西来之堂。登于邀月之桥。以观其空明无碍也。而不可得。则其清净高妙之致。往来于怀。寝不能寐。时夜将半。神倦思睡。方欹枕间。忽有老翁。须眉皓白。骨格不凡。戴霞冠。飘云裾。揖我而言曰。西山之栖芳寺。我国之胜地。今子之游。亦有所乐于此而有所得乎。余应之曰。余之来也。水行数千里。所历洲渚岛屿之奇。与夫京都诸寺池塘之妙。固亦奇矣妙矣。而悉不能彷佛于栖芳。则诚如翁之所言。一国之胜地也。其游之乐而幽闲之趣有得于怀者。可知矣。昔唐之柳宗元。叙马退山之游曰。西山爽气。在我襟袖。固智者。宜先料我今日之事也。翁欣然改容曰。善乎子之言也。其知道者乎。其有乐于是乎。其有得于是乎。古者滕王之阁。得仲宣之序而称美后世。仲宣亦以是而垂名千载。子盍诗而叙之。俾传为西山美谈乎。余亟辞谢不免。即书四韵长句云。西山横绝号嵯峨。寺在山中掩碧萝。轩外香莲看倚盖。竹间清涧听鸣珂。晕匀镜面双鳞跃。影乱潭心只鸟过。聘眄无端怀袍恶。谁将一曲唱凌波。书讫而传于翁。翁披阅称美。朗咏而起。余以其仓卒不暇饰辞。直追而问之曰。愿闻姓名。翁方顾而笑。若有所属。忽有大声从西南而起。若天之拆。魂惊梦觉。精神恍然。久之乃定。推枕而坐。覃思䌷绎。则向之所梦。的的可记。窃自计曰。奇哉。翁其真仙之流乎。苏子游赤壁而有道人之梦。谢公梦西堂而得春草之句。余虽无苏,谢之才。然因苏谢之梦。踵苏谢之作。岂非幸耶。翁之劝余诗。其借王公半帆之风乎。余不可以不赋。乃于梦之明日。历记其事而仍为之赋。赋讫而以示庵之僧明远明远奇之。请以传之为西山故事遂书以付之云。赋曰。
岁既次于癸亥兮,当日行之在奎。
钦承命以东出兮,驰驲骑之栖栖。
别知己于汉之滨兮,趁旅馆之晨鸡。
地既尽而海阔兮,望前途之茫茫。
张云帆余孤逝兮,东指日与扶桑。
忍艰难其岁月兮,始得达于国之都。
既使事之毕传兮,遂游览乎禅区。
至西山而弭节兮,登琉璃之高阁。
凭危栏以披襟兮,袭灏气于寥廓。
清塘之回匝兮,山光掩其错落。
风披披兮微拂,轻浪起兮溶溶。
伟奇鳞异羽之游泳乎其中兮,羌不可以状容。
嗟岛屿之巧妙兮,夺造化之神功。
惟嘉卉之盘郁兮,拥山霭之霏霏。
绕池西以散步兮,弄芰荷之秋衣。
山鸟喧兮寒蝉吟,謇忘归兮夷犹。
白日忽其西匿兮,虽信美而不可以小留。
驱余马兮言旋,倚幽轩以不眠。
坐茫然以神游兮,对山月之孤悬。
至夜分而假寐兮,梦忽遇夫真仙。
徵余诗以记迹兮,嘱余言之丁宁。
得余诗以朗吟兮,声清畅以盈听。
言未讫而忽觉兮,风泠泠其吹幄。
探仙意之所在兮,覃余思其莫度。
姑染翰以临觚兮,集颠末以备写。
巫咸去其既远兮,留以待夫知者。
檀龙枕歌 明末清初 · 金得臣
 出处:柏谷先祖诗集册四
日者。余往访洪元九上党之东山中。元九忻然而笑迎入于堂。相对而语。见其堂中有数三尺枯木。枝干卷曲。如虎豹之腾。若虬龙之战。且镌刻其干之端。以成龙头。余惊愕之奇怪之。问之元九曰。是木拥肿何用为。元九曰。是木紫檀。刻其龙头。故其名檀龙枕。夜则我枕之。又问曰。是木从何地而得来。曰。是木立于吾州友人家庭畔。我曾见之。甚怜其盘屈奇诡之状。去年与两鸦头持斧去。乞其许斫取驮来。剪其枝削其皮。蜿蜒之体尤奇。以为枕而枕之。则诚便于寝矣。余闻而有所感也夫。遂以是枕。譬之于元九元九听之可乎。凡物有其主矣。昔苏老泉得木假山以自况。今者元九得檀龙枕。此亦岂非元九自况之物耶。何者。枕之状卷曲。观于此。知人之亦有屈而可以况也。枕之状飞腾。观于此。知人之亦有伸而可以况也。凡屈而伸。理之通也。伸而屈。理之经也。元九之得是枕者。非偶尔也。必造化翁使元九取其卷曲飞腾之状。欲觉其自己之屈而伸之有通。伸而屈之有经矣。因吾言而警之。不亦可乎。且雕刻于枕而象龙头。则龙者或屈或伸之神物。意者造化翁又使元九刻龙头于枕。以喻其既屈且伸之义耶。然则元九之屈且伸。可徵于是枕。是枕之得非偶尔。而是枕之卷曲飞腾之状。亦非偶尔。则元九之亦非偶尔之人。盖可揣矣。元九俾余序之。以为序。
紫檀之木其谁种,枝干盘屈多拥肿。
魑魅魍魉得其依,霹雳风雷不为恐。
赫日火气犹清凉,严霜虐雪仍青苍。
山中故人乃斫取,削皮为枕留文堂。
或如虎豹共纵横,或若蛟龙相战争。
儿童岂特不敢近,我亦见之心目惊。
故人夜就此枕眠,幽梦长在云泉边。
厥状卷曲而蹙缩,譬以其屈真堪怜。
厥状飞腾而踊跃,喻以其伸殊不恶。
既屈且伸理则然,何用屑屑悲落拓。
宝之惜之慎勿失,枕号檀龙可以吉。
舐笔和墨写恶诗,为寄故人恐其咥。
遁谷(第一首。元录题云。次遁谷。) 其一 清 · 沈錥
七言绝句 出处:樗村先生遗稿卷之十八
不审日来起居如何。弟病情。尚无加减之可言。而牵疼则愈觉不可堪。奈何。慎甫方来。或蒙临以成鼎话。则诚幸。第恐无骑不能动也。所次一韵并二绝送之。姑不宣。
安宅休论小大家,不妨栖息室如蜗。
洛阳亭馆何须羡,陋巷单瓢可打过。
八月一日举子志感(有序。)癸丑 清 · 法式善
 押纸韵 出处: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卷四
乾隆癸丑八月辛酉朔日辰,加未、馨生越三日,作汤饼,邀诸君饮于诗龛。诸君亦乐余之有子也,越九日,复相与张乐治具,觞予于陶然亭。是日,学士大夫会者三十馀人,皆天下贤杰知名士。以予之无似,而又得子也,晚如桂馨者,未知其能成立否,而辱诸君相与之厚,则诚有不可忘者。其间如惕甫孝廉船山太史,又皆伉俪能文,以所作书画合卷,装以赠予。因并录予诗于后,使桂馨异日知海内贤豪长者相期于襁褓中者若是,则思所以自勉宜何如。〗
藐予承二祧,怵惕念宗祀。
同产虽三人,一亡两无子。
予德薄固然,先人报宁尔。
今兹八月朔,秉烛中夜起。
生子盖常事,欢言动闾里。
上慰老人心,下逮病妻喜(妻病八年矣,闻妾举子,遽扶病起视。)
予时无可言,呼仆悬弧矢。
今岁予四十,碌碌百无似。
艰难已屡尝,疏庸颇自揣。
此子若成人,将无乃父比。
立身孝弟先,识字忧患始。
即弗作奇人,当免为俗士。
菊花老圃香,兰草秋江美。
林风振我衣,山云映阶紫。
点笔示同人,非敢宁馨侈。
愿迟四十年,教儿检此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