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僖祖太祖庙议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止斋先生文集》卷二八、《续文献通考》卷一一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诗·清庙》,祀文王也。《执竞》,祀武王也。《天作》,祀先王先公也(先王谓太王以下,先公谓诸𥂕至不窋。)。《思文》,后稷配天也。《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雍》,禘太祖也(禘,大祭也。大于四时而小于祫。太祖谓文王。)。《生民》,尊祖也。《天保》,礿祠烝尝于公先王。
《礼记·中庸》:「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文王,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卢植以禘喾为五年殷祭,以后稷配之。)。「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周礼》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礿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典瑞:祼圭有瓒,以肆先王。司几筵:祀先王胙席,亦如之。司服: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则𩦉冕。大司乐: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先妣,姜嫄也。周立庙自后稷为始祖,姜嫄无所配,是以特立庙祭之,谓之閟宫。)。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先祖谓先王先公。)。天府:掌祖庙之守藏(祖庙,始祖后稷之庙。)。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庙祧(庙谓太祖之庙及三昭三穆;迁主所藏曰祧,先公之迁主藏于后稷之庙,先王之迁主藏于文武之庙。)。
《仪礼·丧服传》: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马昭云:诸言祖者,近言太祖,远言始祖。)。若公子之子孙,有为国君者,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
《春秋外传·鲁语》臧文仲曰: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祀典也。
以经传考之,自商而上,以受命之君为宗,而祖其所始生之帝。故虞、夏以舜、禹为宗,而祖颛帝。商人则异是矣,亦以受命之君为宗,而祖其所始封之君,故商以汤为宗,而祖契。周监二代,郁郁弥文,于是以受命之君为祖,继祖为宗,而郊其所始封之君。故周人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文王未称王,何以得为受命之君?周公为之也。其在《诗·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此周公推受命于文王,祖文而宗武之事也。)。其在《诗·思文》,后稷配天,则稷之郊乐也。《清庙》祀文王,则文王庙乐也。《执竞》祀武王,则武王庙乐也。《我将》祀文王于明堂,则又文王配帝之乐也(文、武每庙各有乐章,而后稷庙无专乐,则见周祖文王,而后稷不在七庙之列。于是有先王、先公之庙祧。先王谓太王而下,先公谓后稷而下。其在《诗·天作》祀先王先公,则后稷以至太王、王季之庙乐也。文武每庙各有乐章,文王配帝,又别有乐。假如后稷为太祖,则不应但有郊乐而无庙乐。今《天作》一诗通用之先王先公,则由王季而上,其迁主皆藏于后稷之庙而合享之明矣。在《书·洛诰》:「秬鬯二卣,禋于文王、武王。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不及后稷,不应每事皆遗太祖,又明验也。)。由此言之,后稷固先公之庙也(守祧八人,盖以此。以《天保》之诗曰:「礿祠烝尝,于公先王。」先公时祀固同。而《周礼》享先王礼甚备,享先公但用鷩冕,或亦有隆杀之等。)。《记》曰:「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文王,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当武王之末,追尊三世,周公《金縢》之卜,但告三王,则太王为祖,而文王犹为穆。考《酒诰》所谓「穆考文王」是也。成王制礼作乐,更定庙制,于是推稷为始祖,文王为太祖,《闵予小子》之诗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则武王祔庙,成王时也。《雍》禘太祖,谓文王也。其诗曰:「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则是以文王为祖,而武王为昭考矣。武王为昭考,故文王之子皆第称昭。富辰所谓「文之昭,武之穆」是也(《周礼》:天府掌祖庙之守藏。注云:「祖庙谓后稷始祖之庙」。《诗》禘太祖注云:「太祖谓文王。」王肃《家语》亦曰:「文王自是祖庙。」《孝经》云:「宗祀文王。」宗自训尊,则以后稷为始祖,文王为太祖。王、郑同此说也。)。《丧服传》曰:「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此始祖、太祖明文也(马融云「诸言祖,远言始祖,近言太祖」是也。韦昭曰:「商家祖契,周初亦祖后稷而宗文王。至武王,虽成文王之业,而有伐纣定天下之功,其庙不可毁,而后更祖文王,宗武王。」此说近之矣。)。孔子称之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以为周公其人,言非周公不足以及此,明非夏商之旧也。周变夏商,非特此也。追王至于三代,前此未有也。系姓至于百世,前此未有也。推其所自出,至于禘喾,又前此未有也(商人禘舜,至周禘喾,世数益远。)。是谓仁之至,义之尽也。汉魏以来,诸儒考经不详,或得或失,王、郑二家互相诋毁,要不足深信。此某所以专以经为断,以赞庙议之决。共惟本朝,世次弗彰,今当以太祖之所推尊为定,以僖祖为始祖之庙,与太祖之庙皆世世享。推广孝思,崇长恩厚,则群臣之议不相抵捂,而大典可就矣。
后凯歌词九首(召际诸军有事于朔方也) 其二 区脱 元初 · 耶律铸
押庚韵
云屯区脱会天兵,云动龙趋从北平。
驰驱日逐飞龙陈,夜薄花门偃月营(国朝以出征游猎帐幕之无辎重者皆谓之区脱凡军一车一灶并皆谓之区脱史传所载区脱即此史记中閒弃地各居其边为瓯脱韦昭曰界上屯守处索隐曰纂文云瓯脱土穴也又云是地名前汉书汉得瓯脱王发人民屯瓯脱以备汉晋灼曰瓯脱王因边境以为官苏武传区脱捕得生口服虔曰区脱土室北人所作以候汉者也李奇曰北人边境罗藩守卫官也师古曰区与瓯同区脱本非官号北人边境为候望之室若今之伏宿舍也因其所解不同故备录之以各居其边及备汉捕生口之说明之是逻侦者之营幕也审矣)。
周莓厓中丞邀游滕王阁别后用韵奉寄 明 · 庞尚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十载烟波几往还,相逢尊酒驻江关。
登楼共醉湖中景,弹剑长看镜里颜。
百炼精忠回赤日,万山霖雨起东山(公初为台史,抗疏忤时宰,寻罢归,后历阶通显,故云。)。
扁舟独夜频相忆,西望匡庐指顾间。
其二 其二 明末 · 倪元璐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倪文贞诗集卷上
锦练亦难必,天机化茧丝。
萧何刀笔吏,郑綮滑稽诗。
河汉而无极,豆笾则有司。
尧言俞咈目,二典犹支离(散人上书言事者多骤跻通显)。
谷贱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四十九
谷贱伤农矣,谷贵伤民了。
汉书举是言,义却未明晓。
韦昭更别注(汉书食货志谷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以农与民对举是兼以谷贱为嫌矣韦昭注乃曰民谓士民工商盖欲别农言之而于士工商之外增一民为何等民乎实觉语赘),失以毫釐眇。
四民古所传(汉书即称四民为士农工商),三多一实少(士工商为三农不过居其一耳)。
与其伤至三,毋亦伤一好。
两全岂不佳,实难得其道。
观岁以平籴(食货志又云善平籴者必谨视岁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价平则止此亦彼时平价之策若今之制则不然如漕粮盖自汉唐以来行之日久出小民惟正之供若逢歉岁即应蠲免至常平仓社仓所贮谷石每岁于青黄不接时减价出粜秋收后仍照市价买补归额从无似汉时视岁之孰有籴三籴二籴一之名徒滋烦扰耳),亦虑滋烦扰。
学臣奏所经,豫省两湖表。
均幸麦收丰,且无粮贱挠(兹据湖南学政张姚成奏赴任路经河南见各府属二麦丰收此时宿麦出售价甚平减若新麦出粜更虞价贱缘该省田庄之外兼种红花今年幸得倍收江浙贩运各商先期赍银至该处采买银钱颇为流通故虽价贱不至伤农又据称湖北各属粮价甚平湖南产米较湖北为多而未价却与湖北相仿因广东广西各省商贩络绎钱米交资米价不至太贱亦无伤农之患等语是楚豫两省谷价甚贱而农与民却得两全所冀各省秋田溥获丰收益惟上苍鸿贶是赖)。
是诚两全哉,额手谢苍昊。
更冀遍九州,鸿恩溥大造。
琴士行为赵司训绍祖作 清 · 洪亮吉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天台石梁集
琴岭百折琴水清。
我前琴溪游,早识琴士名。
一卷金石志,欧赵无其精。
尔来勘方舆,敢与彪固争(君以将修县志,先作泾事一卷,考核极精。)。
君不见,琴高仙人住玉京,李白本系长庚星。
一既跨赤鲤,一复骑长鲸。
遂令山川千载黯无色,山魅水怪拍手大笑此地无英灵,山川之神闻之气郁不得平。
汇此渎岳之秀陶铸成君形,即如青莲集内汪伦万巨纵有情。
可惜开元天宝寂莫无名声,一代独步竟让青莲生。
岂如赵生胸积一万卷,偶尔下笔挥洒尤难停。
我披所著书,欲使神鬼惊。
我唫所作诗,欲使蛟龙听,光燄上烛已接青天青。
昨为琴溪歌,今作琴士行,水色澄澈山势添峥嵘。
更欲开琼筵,飞玉觥,饮满百盏神仍醒。
然后左手挈郦注,右手携桑经。
大呼山灵为我辟此山水扃。
我欲藉尔溯源,上考南江分江两水以迄清泠泾(许慎言「泠水出陵阳山」,班固《地理志》则以为清水,其实一也。韦昭云「泾水出芜湖」,误,当从《元和郡县志》作「泾水出徽岭山」为是。辩已见文集中。)。
新获明永乐周定王临兰亭小本。万历益王重摹刻者。记以七言长歌(男命准补注。准按明史。周定王名橚。太祖高皇帝第五子。洪武三年庚戌夏四月。封子九人为王。封橚王吴。后改王周。○益王名祐槟。宪宗纯皇宗皇子。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七月。封子五人为王。封祐槟为益王。○永乐。成祖文皇帝年号。○万历。神宗显皇帝年号。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王羲之与亲友四十二人。修稧于会稽之兰亭。挥毫制序。兴乐而书。遒媚劲健。谓有神助。后连日再书数十百纸。终不能及。羲之自珍爱之。秘藏于家。七传而至智永。子徽之派也。舍俗为僧。居越之永欣寺。以能书名。其兰亭序跋。授弟子辨才。辨才宝爱此帖。藏之室中梁上。置匣贮之。人所罕见。唐太宗深好右军书。收真迹几三千六百纸。惟未得兰亭。寻访此帖。知在辨才处。乃敕追师入内庭。场供养恩赉。因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辨才确称往日侍先师。实尝获见。自师没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帝谓侍臣曰。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梦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取之必获。房玄龄乃荐监察御史萧翼可充此使。太宗遂召见。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至彼。须得二王杂帖三四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越州。衣黄衫宽长。潦到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过辨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问曰。何处檀越。翼答以北人。寒暄既毕。语意投合。延入。围棋抚琴。情甚相得。每恨相知之晚。晓乃去。约以再会。绸缪踰月。因谈论翰墨。翼曰。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自幼耽玩。亦有数本自随。辨才欣然约以明日携至。如期而往。熟视数过曰。是则是矣。非得意时书。贫僧有一真迹。翼曰何帖。答以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料真迹岂在。辨才曰。先师宝惜此帖。临终亲付于吾。付授有绪。明朝来看。翼至。辨才自梁上匣内出之。翼故指瑕摘类。分竞不定。自示翼之后。不更置梁上。并翼二王帖。皆留几间。辨才时年六十。尚日临数过。老而弥笃。翼往还既密。无他猜疑。辨才偶出严迁家斋。翼来谓守房弟子曰。忘净巾在内。乃为撤关。取兰亭并二王书。亟出于永安驿。呼驿长凌愬告之曰。我是御史。奉墨敕在此。可报尔都督。齐善行驰至则宣示墨敕。促召辨才。时犹在严迁家。闻命不知所以。见所谓御史者。乃翼也。闻取帖已。惊倒仆地。久始苏。翼遂奉帖驰驿以进。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丝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缕瓶一,玛瑙碗一。始怒老僧悭吝。数日后。仍赐物三千缎,谷三千石。辨才不敢自私有。施于寺。建塔三级。帝既得帖。命供奉赵模等。各榻数本。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而时能书者如欧虞褚诸公。皆临榻相尚。后以真迹从葬昭陵。世无从见矣。右见何延之兰亭记,尚书故宲并唐野史。载原帖。后周王书也。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常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稧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字。皆搆别体。就中之字最多。) 清 · 申纬
押麌韵 出处:警修堂全藁册二十二山房纪恩集一
薛氏兰亭称定武(准何子楚跋语。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序惟率。更令欧阳诵自榻之本夺真。勒石留之内府。他本付之于外。一时贵尚。争相打拓。内府石本。人不可得。石独完善。石晋不纲。契丹自中原辇宝货图书以北。至杀胡林德光死。永康立国。乃交兵。弃石而归。庆历中。李学究者得之。韩忠献婿也。始以墨本示公。公索石观。李瘗之地中。后其子出石。始售于人。本必千钱。由是好事者稍得之。所谓定武本也。大观中。诏取此石。后于薛氏家。其子嗣昌进上御府。徽宗龛置宣和殿。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定州博陵郡。皇朝为定武节度。元和郡县志。定州战国时为中山国。与六国并称王。地方五百里。汉分赵钜鹿。置常山中山二郡。魏道武改定州。准按蔡方炳增订广舆记。常山顺德府中山。属真定府。陆应扬广舆记。真定府定州。汉中山。隋博陵。唐定州。续通鉴长编。元祐八年六月。苏轼知定州。准按苏文忠集。有雪浪石斋铭及诗。此是定武故宲也。又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诗。适见恩纶临定武。又惠州上元夜诗。去年中山府。老病亦宵兴。曾宏父稧帖审定诀。书家一词称定本。审定由来有要领。),大小肥瘦纷无数(准宋姜尧章续书谱。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精神顿异。所贵详谨。世所有兰亭。何翅数百本。而定武为最佳。然定武本有数样。今取诸本参之。其位置长短大小无不同。而肥瘦刚柔工拙要妙之处。如人面无有同者。以此知定武虽超石刻。又未必得真迹之风神矣。唐窦泉字格。龟临洞穴。没而有馀日肥。鹤立乔松。长而不短曰瘦。黄文节曰。兰亭真迹。今竟失之。书家晚得定武石本。髣髴存古人笔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战国策。吕不韦谓其父曰。立国家之主几倍,曰无数定云耳。)。
永乐藩王大小临(准文献通考封建考。陈置九等郡。有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沐食侯,乡亭侯,关内侯。○临摹也。古人谓摹书为临书。),小者尤赫驰书谱(准益王跋云。兰雪亭图本大小各异。而小者尤精。米海岳宝章待访录。王右军有书家谱。在山阴王氏家。越州教授王涣之以书抵某。具言有此书。又孙过庭有书谱。姜尧章亦有续书谱。)。
邸第绿阴百花过(准前汉文帝纪。至邸而议之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前汉高帝纪。为列侯者赐大第注。孟康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翁覃溪题萧翼赚兰亭图诗自注云。昔之为是图者。皆作萧与辨才对坐之状。予出意作萧得展帖。阅百花放尽。又诗云。花开岁在贞观四。直接永和三月三。当有据而今失考。),兰雪轩中闰夏五(自注。兰雪周王轩名。王自跋云。永乐十五年闰五月九日。书于东书堂。)。
小砚新铭割紫云(公自注。王有小砚铭云。割紫云之片石兮。漾璧水之元光。兰雪凡十五字。见翁文达集中。),磨墨试腕工临古(准苏文忠答舒教诗。非人磨墨墨磨人。王十朋注云。公尝曰吾有佳墨七十丸。而犹求取不已。不近愚耶。石昌言蓄廷圭墨。不许人磨。或曰子不磨墨。墨当磨子。今石昌墓木拱矣。墨故无𧏮。元郑杓衍极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陶隐居真诰。张芝所以能善书。工学之积也。范至能跋米元章临献之帖。元章少时书法。盖自沈传师后。始入大令之室。结体超轶。一用其笔意。此帖元章所作。临池用工如此。)。
真迹何必崇三点(公自注。是帖崇字。不从三点。准欧阳文忠集古录。太宗皇帝万机之馀。留神翰墨。尝诏天下购募钟,王真迹。集为法帖十卷。摸刻以赐群臣。宝章待访录。王右军兰亭燕集序。唐粉蜡纸双钩摹在苏激处。精神笔力。毫发毕备。下真迹一等。此几冯承素辈拓赐大臣者。翁覃溪苏米斋兰亭考。崇字则定武本三点俱见者。最上之。旧本又载崇字。山下三小点全者。如赵文敏所得独孤本。赵子固落水本。越州石氏本。天目山房本是也。准按我国新罗鍪藏寺碑。中国赏鉴家俱称其深得右军之髓者。而内崇字山下三点。亦皆全云耳。),瘦者已知其法乳(准周王自跋云。定武有肥瘦本。而瘦者尤好。达摩大师观心论。佛成道时。由食此清净法乳。方證佛果。又微妙法乳。乳养一切。求解脱者我。)。
宋人之书狂渐讹,王之所欲严绳矩(公自注。王自跋云宋人之书不肥则狂。殊乏气韵。准孟子王之所大欲。可得闻欤。苏文忠韩康公绛挽词。旧学严诗律。续书谱。泯规矩之方圆绳钩之曲直。)。
然且已非永乐旧,后二百年重抚取(准益王跋云自永乐十五年。讫今万历。世祀历逾二百。不无漫漶。余每病之。大者已刻之邸中矣。复出小本。命吴下精工。再摹一通。以还旧观。准按永乐十五年丁酉。至万历三十年壬寅。恰为一百八十六年耳。吴郡沈幼文章。田摹勒。)。
潢南道人(公自注。益王号也。)一兰雪,雅好翰墨名迹聚(准玉篇。雅素也。史记张耳陈馀传。张耳雅游注。韦昭曰。雅素僧文莹玉壶清语。唐彦猷询与弟彦范诏。俱标一时才雅之誉。彦猷知书好古。彦范文章气格。高简不群。尤精翰墨。遣一小札。亦必华笺。米海岳书史。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无他好。留意翰墨。润色太平。查慎行云。鲁直常谓东坡心通得于翰墨之外。翰墨字。又见集古录。)。
端冕不倦听古乐(准益王跋云。端冕听古乐而不倦。古人以为难。自谓此胜田腊驰骋。不几多乎。学记疏。武王践阼以下。皆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也。云端冕者。谓衮冕也。其衣正幅与玄端同。皇氏云。武王端冕。谓衮冕也。乐记。魏文侯端冕。谓玄冕也。师尚父亦端冕。陈应麟云。按大戴礼无此文。苏文忠和子由记园中草木诗。汝独观不倦。孟子。今之乐。由古之乐也。),王之所嗜卓有树(准柳柳州答崔黯书云。凡人好词工书。皆病癖也。吾尝见病心腹人。有思陷土炭嗜酸咸者。不得则大戚。观吾子之意。亦已戚矣。杜文贞诗。树立甚宏达。)。
髣髴周邸有益邸(准楚辞。存髣髴而不见。),何幸贞珉延一缕(公自注。益王跋云。余虽不能书如先王。而翰墨之好。雅亦髣髴。准珉石之美者。古人谓金石文字。曰吉金,贞石,贞珉字。见翁覃溪集中。湘山野录。江南徐省骑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
莫云面目各殊异(准史记项羽本记。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之。楞严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献之书谓之古肥。张旭书谓之今瘠。古今殊异。肥瘠颇反。续书谱。数画并施。其形各异。),子孙血脉传初祖(准南唐后主李煜书评曰。善法者。各得其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其拗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传灯录。梁武帝通天元年。达摩来自西土。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宏忍为五祖。慧能为六祖。自中华五祖之下。曹溪六祖为南宗。神秀大师为北宗。又达摩西来为禅宗初祖。递传至宏忍为五祖。自北而下。分南北二宗。南宗以慧能为六祖。北宗以神秀为六祖。)。
何时此帖东渡海(准此帖宗见何延之兰亭记及范至能跋米帖。),又二百年喧书圃(准按自万历三十年壬寅。讫今甲午。恰为二百三十三年。)。
遂与冯家砚背本(公自注。余前所获葫芦砚。冯承素缩本兰亭。已有诗。准按葫芦式砚。环刻兰亭缩临足本。背镌大唐开元十三年。奉圣旨臣冯承素恭摹凡十九字。又有乾隆宸翰云。米记韩冯惜未见。今看承素砚存真。虽欣无翼联珍羽。艰致却惭似褚人。壬辰小春御题凡三十四字。尾有印二方文曰乾隆法书。苑王右军兰亭稧序帖真本。以茧纸书。唐太宗初得之。命赵模,冯承素,诸葛贞之流拓本。以赐诸王。冯临兰亭。又见宝章待访录中。),针眼蟹爪争媚妩(准姜尧章稧帖偏傍考。仰字如针眼蟹爪。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翁覃溪自题缩临兰亭诗。针眼蟹爪间。妙入豪黍分。上林赋。青琴宓妃之徒。妩媚纤弱。旧唐书。太宗大笑曰。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字格。意在形外曰媚。陶隐居真诰。拘则乏势。放又小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则浮涩。多笨钝。)。
安知右军千载魂(准按逸少官右将军。苏文忠墨妙亭诗。千载笔法留阳冰。),不哂刻舟掌屡拊(准吕氏春秋。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右军传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陆云传。张华抚手大笑。苏文忠答李邦直诗。抚掌笑颐。)。
我亦有感于斯文(准用本序。),养砚舫阁虹光吐(准庚寅春。孝明世子洒翰作养砚山房四大字。以赐公铭室。欧阳文忠次禹玉诗。昔年叨入武成宫。曾见挥毫气吐虹。黄文节戏赠米元章诗。沧江静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准用此意。)。
人名诗效彭羡门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曹家达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桃李华年似水趋(李华),虔刘茂豫听荣枯(刘茂)。
烹羊斟酒且为乐(羊斟),老马周行惮识途(周马)。
合佩弦韦昭大谏(韦昭),漫干钟庾亮穷儒(萧何)。
采萧何事如三月(庾亮),一任安閒守免株。
杨味云(寿楠)重葺贯华阁并以丛录徵题 其四 清末至民国 · 王揖唐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出处:逸塘诗存
出林高阁瞰平皋,鹿洞遗风未寂寥。
屈指人才书院盛,岂徒科第重前朝(志载梁溪先辈多读书阁中,迭致通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