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对开渠判 唐 · 寇泚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一
岐州刺史马回奏开渠与人相假贷岁课不时入执事以为劳无成将议裁贬:蒲密之化。郑白之饶。沟洫可以立人。秦汉斯焉定霸。豳风载陈于王业。瓠口深著于氓谣。故典农中郎明济河于兴废。搜粟都尉定邦国于锱铢。眷彼循良。义存俯企。马回中和践化。右翊班条。以为邺下墱流。功成于舄卤。南阳疏亩。富埒于京坻。虽开凿方勤。而清閒每就。假多惭于邵父。终有协于倪公。傥秋蟀春鹒。人乐疲于力役。杏花菖叶。农靡阙于耕桑。输税若或先时。菽粟何妨殷积。详刑议狱。讵曰攸宜。
为人祭李舍人文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七
年月日。某以茶药之奠。祭于故舍人李公之灵。呜呼。见人多矣。未有如子。生于德门。长于贵里。名高江夏之童。貌夺河阳之美。行比颜曾。才兼文史。含恣轻肥。抑偃纨绮。恶如涕唾。弃如尘滓。比布衣以同年。甘蔬食而没齿。呜呼。深入度门。高居道源。独一静处。寂默无言。待草诫之真性。归化光之法尊。旷无净染。顿离尘根。岂期昨日分首。别离未久。万法皆空。一生何有。无馀涅槃。应无所受。无漏智慧。斯为不朽。予以凡情。哀哀其后。世相谓然。道心斯丑。敢不从俗。子其无咎。
与元相公书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六
某月日。通直郎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于邵顿首。相公阁下。一昨外甥右威卫录事参军宇文宝至。奉传慰诲。不忘疵贱。仍及家私。造化之地。礼物云隔。一言一盼。尽为曲贷。既出望外。不知所酬。怀仁荷德。载兢载惧。伏惟相公膺斯夹辅。闵心保乂。尹正天下。易哉为君。虞友五臣。黄师六相。匡救之分。心岂异乎。自经艰难。常处僻陋。外乏长策。内罹百殃。悲生于累。心亦尽矣。顷者羁齿陇上。迫诸寇戎。分为系虏。永绝殊俗。岂意朝廷勤为官之选。相公垂推已之美。席砚存爱。风尘念旧。不以蒙鄙。才无可观。曾微浃年。再忝持宪。振拔泥滞。复为人知。恩深提携。物无所弃。进惭其往之诫。退累则哲之明。彷徨失图。罔知攸效。又自悲者。天伦之变。祸横相次。家途沦胥。素业无托。他乡异县。至于流离。力未集事。死又无补。泣血仰天。复何可言。所以乘流则逝。尸禄苟活。国步未泰。斯何底宁。愿言扫门。不可遂得。伏惟相公济代推功。渴日行道。方将草创天下。经纶时变。大启区宇。再垂衣裳。颐神涤虑。正在今日。无以外物亏损。遂为咎也。御衡持政。前计不迷。想庙堂之当安。全苍生之始望。小人之幸。日月以冀。然后但见鸿鹄。拂摩青冥。不知其极也。谨附监察御史苏端启事以干。罪贻烦黩。伏增惶汗。
与杨员外书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六
七官院长足下。怆与子别。难以为晤。出处默语。盖非一途。顷自除官。乘流则逝。性有定分。愚不可移。是进已无所干。退亦无所闷。到家喜骨肉之爱。出门全宾友之欢。陶然而不知老之将至。亦何暇役耳目从智力哉。故知山林之士。入而不返者。宜每逍遥纵观。从亨多暇。近览古公避狄之地。缅想周文出畋之师。如其仁。如其仁。又其圣也。不远闾井。颓然旧风。嗟乎。我生不辰。遭值世难。天未悔祸。人犹怨嗟。顾子弟之为邑。迫时政以多故。恭宽信敏惠。力行不必果。长太息之。复何可言。猗那杨生。行道利物。勤于四海。君子之践中朝。炳然从容画计。抑有由也。勉旃良图。无以自媚。风味遐属。此情难论。尝当春台。梅柳动色。思与携手。伤如之何。时流好音。尚慰羁旅。幸甚幸甚。太尉告身。在匠人鱼朝处。望为收取。远代传庆。不欲失坠。慎尔无忽。因家人驰驿。临纸惘然。于邵顿首。
与常侍御书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六
近承书问。兼示新书。清心涤灵。回视易听。静以究微婉。有义可激。悦以观殊姿。外容奚施。徒见风云相驰。金玉交映。曾不旋踵。泽人之思。一至于此。甚大惠也。直翰林之所可法。岂不才而独宝耶。寻呈康子。初云未见。缮写将送。适遇有来。遍示幕中。无不嘉叹。缘家累诣府求医。重阳之前。当复北县。旬日之后。便赴上都。良觌无因。此惟叹叙。珍重珍重。人使不断绝也。转凭司录。驰白不一。于邵顿首。
与侯二山人书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六
侯二山人足下。所示三论。钩深索隐。俾夜作昼。殆浃辰矣。如登太山。徒仰其高。若涉大水。不测其深。旨哉斯言。盖不可得而俦矣。以此究天人。何道不宏。以此图战伐。何敌不剋。以此养精神。何寿不长。可谓通幽洞微。垂代作教。宁止士林争效。求道趋风乎。予复何才。敢承末学。已令缮写。藏诸袖中。刳心宝持。不敢失坠。幸甚。恐须旧本。谨勒专送。犹赖发蒙。何当访及。閒宵对酒。斯以为荣。不复一一。于邵顿首。
华阳属和集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七
六艺诗人之蕴雅。贯三极而正存象外。班九流而化行天下。夫然。则游夏登科于孔门。独擅文学。虽风流万古而不易者。文乎哉。且日新之谓盛德。崇业之谓不朽。自大剑之南。在汉有文翁。实长西蜀。开设学校。为来者宗师。顺流千载。而馀芳不泯。历魏有高朕。晋有张华。皆好古博闻。能述先事。讲信修睦。传之无穷。是以在绵有巴渝有挟鼓濮。率相劝道。人无隐焉。洎大历初。尚书左仆射冀国崔公。登坛受命。边鄙不耸。既国用偃武。而家将训文。近取诸身。旁求是类。高选幕客。无非其人。彬彬然文质协乎中。而英华发乎外矣。殿中侍御史荥阳郑公。道同斯应。参乎理戎。以玉帐之暇。而清词閒作。盈我怀袖。式歌且谣。以为离偫索居。谁与晤语。故自相府及冀公达于储公。凡所献酬。缵为三卷。仍以属和为集之目。夫属和者。唱予和汝。击发商徵。亦取诸伐木相求之义。斯盖郑君之意也。同声于邵。闻而且喜。即之寓目。煜若春荣。遂询我以宣布。咨我以序引。取彼敝帚。无相患焉。
送纪奉礼之容州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七
纪氏之子曰文楚。资于事母而敬爱兼。则百行可知。博于好古而功业著。则文采可知。丈夫于代。能有是而无倦。加体道以自牧。出入中外。身无择行。为不达者。未之有也。顷属世故家贫。背胡越岭。执爨以养。当车就安。人皆知之。用是不乏。所以长者继辙。来者升堂。既荣于亲。又悦其子。甚大庆也。夫时有通塞。事有从宜。亲安道存。适则为可。容州经略之府。南据交趾。北达苍梧。李郎中受委中朝。联典大郡。凡有化理。悉为世程。纪子向风慕义。不远千里。释板舆。即轻舸。晨餐夕膳。不改旧物。从一乐土。之一乐土。谁其閒焉。郎中之爱子良钧。业擅家宝。官登王畿。美秀而文。芝兰可袭。吾子一见。足以涤尘虑。慰客游。与诸子之得子。亦何以异也。行矣自爱。时兴元大赦之仲春。桂林迁客于邵之别序云。
宴饯严判官使还上都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七
冯翊严氏之子曰谟。昭宣世业。嗣续未广。能读古训。雅为新诗。有叔度黄中之称。有季野四时之备。故清风袭人。人得披襟而前。盖所向者多矣。去年冬。郑司勋奉服岭之役。以抡才官人。将子为介。以礼一而贰事。则于交广乎何有。今年春。将复命奏庸。公以便道归定省。寻水之下。可歌白华。龙驹生庭。神仙作尉。至是邦也。而贺者盈门。味道探赜。遂亦浃辰。以王事期迫。不敢怠忘。是以元方不得将车而旋。严尊犹切倚门之望。有以然也。与司勋有西掖之旧。文行忠信。君子人欤。既与子同事。又与子同术。不曰追飞云霄。既将置之。州牧卢公叙别于初筵。郎中萧公置酒于翌日。皆飞白纵饮。高歌结欢。属天降霖潦。九派会同。云帆际天。行亦勤矣。余羁绁未解。处垫溺之地。与子言别。夫复何聊。偫公推以旧老。略其败北。俾冠首篇。得不谓之牵欤。常山公于邵序。
送房判官巡南海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七
两河稽诛。为日久矣。固是迷悖。腥闻于天。法将污潴。罪尔无赦。是用调发。集于东郊。瞻上将于五道。兴王师之十万。千金之费。实资经度之中。别有盐府。既博之用。不勤于人。岂与夫汉武事边穷兵。蜀主以小谋大。而较其损益哉。则天下怙乱。不得不除。宇内称兵。不得不灭。总是任者。惟我国桢。兼御史中丞包公专其事。佐卫仓曹房公分其巡。公英姿秀发。相门流庆。以公忠为已任。以学行为身文。蹈和以全真。修睦以合义。长途逸翮。则未可涯。冬十月。桂林务要。番禺利往。轻楫既具。高帆欲张。煌煌元公。作镇南海。在公为外舅。在国为屏臣。潘杨佳姻。冰玉相映。式瞻之地。其谁不怀。桂管经略观察使范阳卢公。惜云雨为别。怅江山暂閒。置酒高会。徵诗宠行。南天不寒。四气争暑。黄柑未摘。卢橘又花。请因众芳。以动佳兴。将我府公之厚意也。
送卢判官之梧州郑判官之昭州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八
中朝有萧墙之变。王宫不开。夫莠尚在。我忧未弭。都人共骇。远服多虞。大唐思汔可之安。率土获将来之祐。诏下哀痛。恩覃动植。天地更张乎范围。日月复次于黄道。人既受赐其官。爰议其能。非其能则我命用隳。夺其赐则彼氓何戴。授之二者。至于勤斯。桂管都防御经略观察使范阳卢公。道千乘之国。齐百蛮之化。敬事而信。视人如伤。顷者岭外诸守。除书中绝。内无合契之符。外阙分忧之寄。望吴隐而莫至。希士燮以实难。是用举所知。延幕客。卢与郑。二郡有光。凡官材定论。物格知至。今之抑与。谁曰不然。必能发准的于彀中。化陋夷于度内。上以奉知巳。下以拯黎元。力行近仁。于斯为美。何必秉钧当轴。方及于人哉。桂林阳亭南越之胜。双旌启路。举棹兹始。诸公惜别。宿设戒期。云岫座中。烟花雨后。爱时景之可共。怅高帆之不留。迁客于邵书其事。
送杨倓南游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八
宏农杨倓。世以文艺登甲乙科。而倓克构前烈。复修儒行。升高作赋。正始言诗。期于拾青。今也被褐。盖未遇云尔。桂林之游。我何忧哉。在幕则副使韦公存乎旧。判官韦公置乎客。其外则韩万州为知。旧则倓不孤。客则倓有托。知则倓可游。予亦子之旧也。见其来则抚之。忧则乐之。命诸子以同之。其他则不如二三子之强大。尝所愧焉。忽有馀兴。言将南迈。寻桂江之远近。度疑山之险易。适诸侯之馆。披三越之图。并苍梧以右转。观象地之发迹。亦何谢泛五湖。探禹穴。而畅其孤愤哉。扁舟一叶。风涛千里。于所适复何危乎。吾当俟子于寿星之会。而复祗命。所在念此无忽。兴元之元。季夏之望。河南于邵词。
送盛卿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八
老夫负累炎方。僻处南馆。东阻高岸。西临通衢。衡门寂寥。谁与为晤。数日之后。而得比邻盛卿者。眷道以閒。处约以静。诗礼日训。柴荆昼关。尝思急病之用。载勤稽古之力。每接以三馀。时复一见。来不饮酒。去无可欲。儒之敬慎。有如此者。春三月。叩门告别。且曰。本剡中人也。家于钱塘。一入桂林。十周星矣。惭走长安之道。将寻吴会之事。乘其波流。聊以自适。仆老者病者。以忧以悒。留之则难。别又不易。子之不饮。不可以斗酒欢。我以穷途。无得以束修赠。执手分别。伤如之何。云雨一散。江山万里。东西南北。其有会乎。迁客于邵赠言而已。
送蔡秀才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八
蔡氏之子曰虚舟。以十月良日旅次于信安。谓余老于文者。展后进之礼。清晨来思。赠余旧文。凡数十篇。与之讨论。导以无倦。蔡子乃盱衡而纳焉。夫如是。则何患乎名不扬。道不行。春官卿复将示诸掌乎。佻兮达兮。亦以永日。言饮之酒。时无閒焉。客非滞者。游有常者。言告言归。明日遂行。虽江南地暖。于景度短急。张帆便风。犹可及远。蔡子其将迈乎。常山公于邵叙别。
河南于氏家谱后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八
序曰。邵高叔祖皇朝尚书左仆射侍中太子太师燕国定公讳志宁。博学多闻。徇忠秉直。为秦府十八学士。其左右庶子不道。尝撰谏苑三十篇讽之。凡有文集若干卷于代。又述作之外。修集家谱。其受姓封邑。衣冠婚嫁。著之谱序。亦既备矣。历一百七十馀年。家藏一本。人人遵守。未尝失坠。洎天宝末。幽寇叛乱。今三十七年。顷属中原失守。族类逃难。不南驰吴越。则北走沙朔。或转死沟壑。其谁与知。或因兵祸纵横。吊魂无所。或道路阻塞。不由我归。或田园淹没。无可回顾。所以旧谱散落无馀。将期会同。考集不齐。奚为修集。实难有待。今且从邵一房。自为数例。有若九祖长房今太子少保谯国公颀。与邵同升于朝。股肱四圣。为国元老。邵之弟也。有若九祖第三房今襄王府录事参军载。与邵同在京列。保家履道。为宗室长。邵之兄也。各引才识子弟。参定其宜。从而审之。谁曰不可。又以子孙渐多。昭穆编次。纸幅有量。须变前规。亦春秋之新意也。今请每房分为两卷。其上卷自九祖某公至元孙止。其下卷自父考及身已降。迭相补注。即令邵以皇考工部尚书为下卷之首。此其例也。且诸房昭穆既同。寻而绎之。可以明矣。后能代习家法。述作相因。从子及孙。从孙及子。孙孙子子。兴复宗祧。岂唯两卷乎。将十部而弥盛矣。其文公第四子安平公房此建平公已上三房衣冠人物全少。今与文公第五子齐国公文公第六子叶阳公文公第七子平恩公文公第八子襄阳公文公第九子桓州刺史并以六房。同为一卷。就中第五卷已下。子孙皆名位不扬。婚姻无地。湮沈断绝。寂尔无闻。但存旧卷而已。后有遇之者知之者。以时书之。其五祖九祖分今叙在三卷。并录之于后。时贞元八年岁在壬申八月朔日。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宾客上柱国袭恒山郡开国公于邵述。
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 创作地点:安徽省滁州市
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是三者相为用。亦犹涉川者假舟楫而后济。自典谟缺。雅颂寝。世道陵夷。文亦下衰。故作者往往先文字后比兴。其风流荡而不返。乃至有饰其词而遗其意者。则润色愈工。其实愈丧。及其大坏也。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比。以八病四声为梏拲。拳拳守之。如奉法令。闻皋繇史克之作。则呷然笑之。天下雷同。风驱云趋。文不足言。言不足志。亦犹木兰为舟。翠羽为楫。玩之于陆而无涉川之用。痛乎流俗之惑人也旧矣。帝唐以文德敷祐于下。民被王风。俗稍丕变。至则天太后时。陈子昂以雅易郑。学者浸而向方。天宝中。公与兰陵萧茂挺长乐贾幼几勃焉复起。振中古之风。以宏文德。公之作本乎王道。大抵以五经为泉源。抒情性以托讽。然后有歌咏。美教化。献箴谏。然后有赋颂。悬权衡以辩天下公是非。然后有论议。至若记序编录铭鼎刻石之作。必采其行事以正褒贬。非夫子之旨不书。故风雅之指归。刑政之本根。忠孝之大伦。皆见于词。于时文士驰骛。飙扇波委。二十年间。学者稍厌折杨皇荂。而窥咸池之音者什五六。识者谓之文章中兴。公实启之。公名华。字遐叔。赵郡人。安邑令府君第三子。质直而和。纯固而明。旷达而有节。中行而能断。孝敬忠廉。根于天机。执亲之丧。哀达神明。其任职釐绩。外若坦荡。内持正性。谏不犯颜。见义乃勇。举善惟惧不及。务去恶如复仇。与朋友交。然诺著于天下。其伟词丽藻。则和气之馀也。学博而识有馀。才多而体愈迅。每述作。笔锋风生。听者耳骇。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天宝二年举博学宏词。皆为科首。由南和尉擢秘书省校书郎。八年历伊阙尉。当斯时。唐兴百三十馀年。天下一家。朝廷尚丈。夫羿工乎中微。拙于使人无已誉。公才与时并。故不近名而名彰。时辈归望。如鳞羽之于虬龙也。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郡邑为肃。为奸党所嫉。不容于御史府。除右补阙。禄山之难。方命圯族者蔽天聪明。勇者不得奋。明者不得谋。公危行正词。献纳以诚。累陈诛凶渠完封疆之策。阍犬迎吠。故书留不下。时继太夫人在邺。初潼关败书闻。或劝公走蜀诣行在所。公曰。奈方寸何。不若间行问安否。然后辇母安舆而逃。谋未果。为盗所获。二京既复。坐谪杭州司功参军。太夫人弃敬养。公自伤悼以事君故。践危乱而不能安亲。既受污。非其疾而贻亲之忧。及随牒愿终养。而遭天不吊。由是衔罔极之痛者三。故虽除丧。抱终身之戚焉。谓志已亏。息陈力之愿焉。因屏居江南。省躬遗名。誓心自绝。无何。诏复授左补阙。又加尚书司封员外郎。玺书连徵。公卿已下。倾首延伫。至之日将以司言处公。公曰。焉有隳节夺志者。可以荷君之宠乎。遂移疾请告。故相国梁公岘之领选江南也。表为从事。加检校吏部郎中。明年遇风痹。徙家于楚州。疾痼贫甚。课子弟。力农圃。赡衣食。雅好修无生法。以冥寂思虑。视爵禄形骸。与遗土同。惟吴楚之士君子。撰家传。修墓版。及都邑颂贤守宰功德者。靡不赍货币。越江湖。求文于公。得请者以为子孙荣。公遇暇日。时复缀录以应其求。过是而往。不复著书。少时所著者。多散落人间。自志学至校书郎已前八卷。并常山公主志文窦将军神道碑崔河南生祠碑礼部李侍郎碑安定三孝论哀旧游诗韩幼深避乱诗序祭王员外端沈起居兴宗裴员外腾文别元旦诗并杨骑曹集序王常山碑。并因乱失之。名存而篇亡。自监察御史已后所作颂赋诗歌碑表叙论志记赞祭。凡一百四十三篇。公长子羔字宗绪。编为二十卷。号中集。其中陈王业。则无疆颂。主文而谲谏。则言医含元殿赋。敦礼教。则哀节妇赋灵武二孝赞。表贤达盛德。则崔宾客集序元鲁山碣房太尉德政碑平原张公颂梁国李公传德先生诔权著作墓志李太夫人传卢夫人颂。一死一生之间抒其交情。则祭萧功曹刘评事张评事文。吟咏情性达于事变。则咏古诗。思旧。则三贤论。辨卿大夫之族姓。则卢监察神道碑。自叙。则别相里造范伦序。诠佛教心要而合其异同。则南泉真禅师左溪朗禅师碑。其馀虽波澜万变。而未始不根于典谟。故览公之文。知公之质。不俟觌容貌。听词气。假令束带立于史臣之位。足以润色王度。天而病之。时不幸欤。公之病也。尝以斯文见托。诒某书曰。桓谭论扬雄当有身后名。华亦谓足下一桓谭也。及于公才。宜播其述作之美。明于后人。故拜命之辱而不让。今乃著其文德。为之冠于篇首焉(自监察御史已下文苑英华作自监察御史已后迄至于今所著述者公长男羔字宗绪编而集之断自监察御史已前十卷号为前集其后二十卷颂赋诗碑表叙论志记赞祭文凡一百四十四篇为中集其中陈王业则无疆颂议世道则卜原论质文论主文而谲谏则言医含元殿赋敦礼教则哀节妇赋灵武二孝赞与外孙女二孩书表贤达盛德则元鲁山碣房太尉颂德铭崔宾客集序平原张公颂梁国李公传德先生诔权著作墓表李夫人传卢夫人颂一死一生之间抒其交情则祭萧功曹刘评事张博士文吟咏情性达于事变则咏古诗辨卿大夫族姓则卢监察神道碑思旧则三贤论自叙则别相里造范伦序诠佛教心要而会其异同则南泉真禅师左溪朗禅师碑其馀虽比兴万变而未始不根于道德故览公之文知公之质不俟觌容貌听词气而后睹其行若使束带立于史臣之位其备献替足以润色王度正一代之训典天而病之国不幸也然遐叔身甚病而心甚壮文益赡而才不竭则前路逸气讵可度矣他日继于此而作者当为后集及常游公之藩也久故录其述作之所以然著于篇)。
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 唐 · 包佶
五言排律 押东韵
引用典故:绛灌谗陷 楚材 塞上翁 燕石
桂岭千崖断,湘流一派通。
长沙今贾傅,东海旧于公。
章甫经殊俗,离骚继雅风。
金闺文作字,玉匣气成虹。
翰墨时招(一作无)侣,丹青夙在公(一作工)。
主恩留左掖,人望积南宫。
巧拙循名异,浮沈顾位同。
九迁归上略,三已契愚衷。
责谢庭中吏(一作礼),悲宽塞上翁。
楚材欣有适,燕石愧无功。
山晓重岚外,林春苦雾中。
雪花翻海鹤,波影倒江枫。
去札频逢信,回帆早挂空。
避贤方有日,非敢爱微躬。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中唐 · 李适
押庚韵
朕在位仅将十载,实赖忠贤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择三令节,锡兹宴赏,俾大夫卿士,得同欢洽也。夫共其戚者同其休,有其初者贵其终。咨尔群僚,顺朕不暇,乐而能节,职思其忧,咸若时则,庶乎理矣。因重阳之会,聊示所怀。
引用典故:庭燎 万机
早衣(一作依)对庭燎,躬化勤意诚。
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
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一作老)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
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一作其)情(因诏曰:卿等重阳会宴,朕想欢洽,欣慰良多,情发于中,因制诗序,令赐卿等一本,可中书门下简定文词士三五十人应制,同用清字。明日内于延英门进来,宰臣李泌等虽奉诏简择,难于取舍,由是百僚皆和,上自考其诗,以刘太真及李纾等四人为上等,鲍防、于邵等四人为次等,张濛、殷亮等二十三人为下等。而李晟、马燧、李泌三宰相之诗,不加考第。时贞元四年九月也)。
衢州司士参军李君夫人河南独孤氏墓志铭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一
夫人姓独孤氏。六世祖永业。北齐司徒临川郡王。自临川五叶至赠秘书监府君讳某。门风世德。家牒详矣。夫人秘书之第某女。生而纯孝。容范淑茂。成于德门。归于公族李氏曰涛。故楚州刺史仲康之子。今御史大夫涵之从兄也。少有敏才。故秘书府君以夫人归之。恪勤妇礼。以正家节。门内之治。繄柔明是赖。乾元初。李君参掾信安。遂终于位。夫人罢助祭之事。专以礼诗之学。训成诸孤。议者以鲁敬姜辛宪英为比。晚岁以禅自适。谓般若之经。空惠之筌。恃而为师。去诸结缚。犹违土也。享年五十三。大历十一年某月日。寝疾终于常州。遂权窆于建安精舍之侧。明年某月日。卜筮袭于吉。始迁兆合祔于洛阳某之先茔。嗣子前越州士曹参军居介南陵尉居佐谯县尉居敬孝廉居易等。痛圣善之德。不可追也。俾肃为志。其铭曰。
温温夫人。贞顺而慈。始为妇仪。终为母师。仰成法宝。颖脱尘机。身世两遗。乘化而归。合祔伊何。周原旧域。哀哀令嗣。孝思罔极。作铭片石。以志窀穸。
唐故相国右庶子崔公夫人河东县君柳氏祔葬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
贞元十有一年岁在乙亥三月丁丑。故相国安平公夫人河东县君。考终命于京师安仁里。盖春秋若干。其孤曰懿伯。号侍輤裧。以十月庚午。返祔于河南某原安平公之旧封。礼也。夫人姓柳氏。代为河汾右族。齐周之际。中书孝公虬。司会景公庆。以匪躬厚行。为北朝名臣。孝公生止戈。后周洛州刺史。洛州孙皇海州长史憬。憬生皇伊阳县丞璿。夫人之祖祢也。夫人凭积厚之祉。体柔嘉之姿。既笄。归于安平公。公始以处士纳采。至于佩相印。三十年閒。内则彰闻。尝以命妇宜家。疏封于本郡。又以中宫恤礼。为位于内朝。齐明以助祭。慈惠以厚下。褕翟五采。副笄六珈。幽閒必闻于法度。侈泰不萌于心术。盛德发于身。而被于族姻。不可详已。始用和乐。安于隐约。终以淑均。居于显尊。大君子之家肥道光。其助宏矣。既婴未亡之痛。深惟出世之法。受微言于顺禅师。以莲华普门。为方寸津筏。宜其永锡眉寿。而为大家。今则已矣。予壹不知夫命也。懿伯为左千牛备身。纯孝好学。居丧得礼。长女适宏农杨宏徵。才半岁。有共姜柏舟之誓。明识令行。伦于古人。幼女以衿缡来归。共承宗事。故于夫人之道。得周知之。懿伯以陵谷之不可以不识。哀请论撰。大凡以乾元元年合姓。贞元二年受封。安平公薨八年而夫人捐馆。其铭曰。
于穆夫人,徽柔淑温。
仪于德门,蹈履内则。
六姻是式,蔼然慈仁。
鱼轩煌煌,佩玉锵锵。
威仪申申,居贫且乐。
处贵逾约,其道可尊。
不享天年,奄归下泉。
孰司陶钧,哀此孝嗣。
茕然无恃,诉于苍旻。
东周故园,宰树鲜原。
裳帷翻翻,祔于幽穸。
刻是贞石,厥声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