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李瑶云阳县等制 唐 · 崔嘏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六
敕。
李瑶等。
京县理剧。
纲曹纠违。
书殿雠校之清閒。
光禄膳馐之承副。
从容于莲峰之下。
筹画于云幕之间。
苟非才能。
不预斯选。
等或职任脩举。
文业优长。
用是被之宠光。
旌此休问。
各从其适。
无忝已知。
可依前件。
集注难经序 唐 · 杨元操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一
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渤海秦越人之所作也。
越人受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
至能彻视藏府。刳肠剔心。
以其与轩辕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
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
世或以卢扁为二人者。斯实谬矣。
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
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
越人乃采摘英华。钞撮精要。
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
勒成卷轴。伸演其首。
探微索隐。传示后昆。
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
非卒易了故也。既宏畅圣言。
故首称黄帝。斯乃医经之心髓。
救疾之枢机。所谓脱牙角于象犀。
收羽毛于翡翠者矣。逮于太医令吕广为之注解。
亦会合元宗。足可垂训。
而所释未半。馀皆见阙。
余性好医方。问道无倦。
斯经章句。特承师授。
既而耽研无斁。十载于兹。
虽未达其本源。盖已举其纲目。
此教所兴。多历年代。
非惟文句舛错。抑亦事绪参差。
后人传览。良难领会。
今辄条贯编次。使类例相从。
凡为一十三篇。仍旧八十一首。
吕氏未解。今并注释。
吕氏注不尽。因亦伸之。
并别为音义。以彰厥旨。
昔皇甫元晏三部为甲乙之科。近世华阳陶贞白广肘后为百一之制。
皆可以留情极虑。济育偫生者矣。
余今所演。盖亦远慕高仁。
迩遵盛德。但恨庸识有量。
圣旨无涯。绠促汲深。
元致难尽。前歙州歙县杨元操序。
造大道天尊像记 唐 · 李撰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
有唐五十三祀。
龙集敦牂。
哀子李训谌衔恤在疚。
寘怀靡所。
永言报德。
思树良因。
敬立大道天尊及侍真像。
粤若稽古。
藐觌遂初。
真宰贞乎得一。
混成表于冲用。
元之又元。
迹超言象之域。
惟恍惟惚。
理冥视听之端。
所以峒山顺风。
劳乎靡索。
汾阳御辩。
窅然自丧。
旷矣哉道之韫也。
其寄于寥廓之场焉。
至于玉笈宣徽
琅函吐秘。
方壶神阙。
蒙谷灵游。
倏忽九陔。
飞廉而从敦圉。
俯仰六合。
戴列星而乘云气。
固亦昭章逸轨。
肸蚃孤风。
淳化其瞭。
幽契无爽。
伏以先含贞载德。
克懋柔仪。
延庆台华。
正位藩阃
动容资于典礼。
发言光乎箴训。
故纮綖是肃。
粢盛无违。
大当叶曜。
中闺以睦。
况倚闾分甘之泽。
徙居侧䀎之规。
义越人伦。
恩深振古。
重以凝神道域。
抗志澄源
淮馆仪仙。
参鸿宝之灵术。
楚坛敷教。
畅微言之盛范。
儒元兼洞。
真俗两该。
德冠母仪。
事高嫔则。
岂图昊天不惠。
善无徵。
咎罚奄钟。
荼蓼俄集。
等痛缠过隙。
感切风枝。
泣血攀号。
自期颠陨。
祗奉严训。
慈勉备隆。
偷存视息。
遄移气序。
几筵寂寞。
瞻望长违。
创巨徒深。
寄哀何地。
所以贪及馀漏。
祈福元宗
敬写真容。
庶几终古。
而土木非可久之致。
镕铸为诲盗之先。
肃奉冲规。
图辉贞质。
睟容伊穆。
元仪有炜。
金真摛耀。
疑金阙之易奔。
琳华扬彩。
若琳房之可觐。
霓裳交映。
歘驾斯留。
帝晨饰翠云之美。
香童散朱陵之馥。
载雕爰毕。
式展咸祈。
以此胜因。
上资神理。
伏愿栖真碧落。
飞步黄庭。
谒偫帝于天关。
携列仙于云路。
融心悬解。
宅美希夷。
注仪邻以同焕。
指乾坤而齐极。
介兹多祉。
藩度惟隆。
如山作固。
熊章之烈。
循陔自勔。
冀申乌鸟之志。
孔明在鉴。
匪曰道遐。
同心嘄阍。
庶斯无拔。
昔人衔哀罔极。
铅椠腾声。
柔纷克劭。
义切张凭之诔。
至德兴思。
痛深陆机之赋。
况清辉懋范。
宛若前踪。
瞻言景行。
敢忘刊纪。
馀魂弱喘。
情不逮文。
谨托真猷。
直书心事。
音仪日远。
风烈空传。
叩心感慕。
终天何及。
内德论 唐 · 李师政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七
若夫十力调御。
运法舟于苦海。
三乘汲引。
坦夷途于火宅。
劝善进德之广。
七经所不逮。
戒恶防患之深。
九流莫之比。
但穷神知化。
其言宏大而可警。
去惑绝尘。
厥轨清邈而难逃。
华夷士庶。
朝野文儒。
各附所安。
鲜味斯道。
自非研精以考真妄。
沈思而察苦空。
所以立匪石之信根。
去若网之疑盖。
远则净名妙德。
宏道胜而服勤。
近则天亲龙树。
悟理真而敦悦。
罗什道安之笃学。
元宗而益敬。
僧睿慧远之归信。
迄皓首而弥坚。
士安之淫书。
宣尼之玩易。
千金未足惊其视。
八音不能改其听。
闻之博而乐愈深。
思之深而信弥笃。
皆欲罢而不能。
则其非妄也必矣哉。
我皇诞膺天命。
宏济区宇。
覆等苍旻。
载均厚地。
扫氛祲。
清八表。
救涂炭。
宁兆民。
五教敬敷。
九功惟叙。
总万古之徽猷。
改百王之馀弊。
搜罗庶善。
崇三宝以津梁。
芟夷偫恶。
屏四部之稊莠。
遵付嘱之遗旨。
绍隆要术
功德崇高
昊天罔喻。
但搢绅之士。
祖述多途。
各师所学。
异论锋起。
或谓三王无佛而年永。
二石有僧而政虐。
损化由于奉佛。
益国在于废僧。
苟明偏见。
未申通理。
博考兴亡。
足證浮伪。
何则。
亡秦者胡亥
时无佛而土崩。
兴佛者汉明。
世有僧而国治。
周除佛寺。
而天元之祚未永。
隋宏释教。
而开皇之令无虐。
盛衰由布政
治乱在庶官。
归咎佛僧。
实非通论。
且佛唯宏善。
不长恶于臣民。
戒本防非。
何损害于家国。
若人人守善。
家家奉戒。
则刑罚何得而广。
祸乱无由而作。
骐骥虽骏。
不乘无以致远。
药石徒丰。
未饵焉能愈疾。
项籍丧师。
范增之无算。
石氏兴虐。
岂浮图之不仁。
但为违之而暴乱。
未有遵之而凶虐。
由此观之。
亦足明矣。
复有谓正觉为妖神。
比净施于淫祀。
訾而谤之。
无所不至。
圣朝劝善。
立伽蓝以崇福。
迷民起谤。
反功德以为疣。
此深讪上。
非徒毁佛。
愚窃抚心而太息。
所以发愤而含毫者也。
忝赖皇恩。
预沾法雨。
切磋所惑。
积稔于兹。
信随闻起。
疑因解灭。
昔尝苟訾而不信。
今则笃信而无毁。
近推诸已。
广以量人
凡百轻毁而弗钦。
皆为讨论之未究。
若令探赜索隐。
功齐于澄什。
必皆深信笃敬。
志均于名僧矣
师政学匪钩深。
识不臻妙。
少有所闻。
微去其惑。
谨课庸短。
著论三篇。
辩惑第一。
明邪正之通弊。
通命第二。
辩殃庆之倚伏。
空有第三。
破断常之执见。
覈之以偫言。
考之以众善。
上显圣朝之净福。
下折淫祀之虚诽。
徒有斯意。
实乏其才。
属词鄙陋。
援證庸浅。
虽竭愚勤。
何宣圣德。
庶同病而未愈者。
闻浅譬而深悟也。
如籓篱之卉。
或蠲疾于腹心。
藜藿之餐。
傥救喂于沟壑。
若金丹在目。
玉馔盈案。
顾瞻菲薄。
良足陋矣。
崔珙凤翔节度使 唐 · 沈珣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
门下。乃眷岐阳
襟汧拥汉。古称右辅
以扶助王圻。今为别京。
以屏翰戎落。载烦元老。
往抚旧邦。实资经国之谋。
高副安边之寄。守太子少保崔珙
禀粹岳灵。挺生国戚。
门容驷马。族盛八龙。
胸襟洞开。智略辐赴。
早以茂业。践于台衡。
宣力致君。有犯无隐。
叔敖之喜愠。体伯玉之卷怀。
洎服休天朝。保洛邑
诚明之道。华皓不踰。
能全素履之真。雅得大臣之体。
方叔之猷克壮。师尹之望攸归。
朕以保塞禦戎。深图良算。
馈军艰食。常在劳怀。
由是渴王商之仪刑。伫营平之筹画。
伏蒲之奏。前席忘疲。
既符咨岳之求。宜举斋坛之典。
自阃以外。尔实专之。
断守宏才。庶集吾事。
勉敷恩信。务洽华夷。
且慰恩思。善图政柄。
峻槐庭之礼命。宠茅社之侯封。
服我徽章。敬兹有土。
王侍郎广宣上人观放榜后相贺822年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引用典故:刘繇
渥洼徒自有权奇,伯乐书名世始知。
竞走墙前希得俊,高悬日下表无私。
都中纸贵流传后,海外金填姓字时。
珍重刘繇因首荐进士李景述以同判解头及第),为君送和碧云诗。
春秋战国门 卫灵公 唐末 · 周昙
七言绝句 押青韵
子鱼无隐欲源清,死不忘忠感卫灵。
伯玉既亲知德润,残桃休吃悟兰馨。
华林园试小妓羯鼓 五代吴 · 宋齐丘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切断牙床镂紫金,最宜平稳玉槽深。
因逢淑景开佳宴,为出花奴奏雅音。
掌底轻璁孤鹊噪,枝头乾快乱蝉吟。
开元天子曾如此,今日将军好用心(时李璟诸卫将军
笏记 五代 · 李严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七
伏自朱温肆逆。
运属昭宗
三年痛别于西秦
一旦逼迁于东洛
诛残南北。
宫闱
虽列藩悉是其唐臣
无一处不从其伪命。
由是大唐中兴皇帝高祖太宗之业。
倏尔隳弛。
朱温崔允之徒。
同谋篡弑。
遂乃神机迥发。
心鼎独燃。
掘沧溟而誓戮鲸鲵。
芟林莽而决除虎兕。
十年对垒。
万阵交锋。
虑久困于生灵。
而选挑其死士。
才过汾水。
缚王铁枪于马前。
旋及夷门。
朱友贞于楼下。
剑霜未匣。
枪雪犹辉。
段凝统八万雄师。
倒戈伏死。
赵严知一人应运。
引颈待诛。
遂使贼将寒心。
谋夫拱手。
取乾坤只劳于八日。
救涂炭遂定于四方。
备振皇威。
咸遵帝力。
今则秦庭贡表。
两浙称臣。
淮南陈附拜之仪。
回纥备朝天之礼。
才安宇宙。
便息干戈。
未尽枭夷。
方议除剪。
岂谓大蜀皇帝柔远怀迩。
居安虑危。
嘉我帝祚中兴。
偫妖悉灭。
特遣之士。
来追唐蜀之欢。
吾皇回感于蜀皇。
复礼远酬于厚礼。
臣则叨承元造。
获奉皇华。
载驰得面于天颜。
战汗不任于局地。
臣无任感恩圣踊跃屏营之至。
慕容彦超 后周 · 周太祖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二
朕与卿久叙兄弟。比无嫌隙。
自前岁奔逃之后。寻时慰纳如初。
察忧疑则推以赤心。邀信誓则指之白日
留男不归大职。欲巳只在旧藩。
动必依从。断无疑阻。
何故执心不定。率意而行。
聚草寇于城中。修战具于衙内。
发言不逊。举事无常。
差遣元随。主持镇务。
恣令残害。任便诛求。
率配之名。三四十件。
抢拾事力。赡养奸凶。
一境生灵。不胜其苦。
南则结连淮寇。北则勾唤刘崇
早者差都押牙郑麟口奏敷陈。乞移藩阃
朕推心嘉纳。回诏允俞。
昨上表请赴阙廷。朕亦一从卿意。
复成欺侮。翻有指名。
兼更伪诈郓州书题。点染齐王勋德。
且非奇计。何必如斯。
近者东面诸侯。相继奏报。
称卿差点管内人户。团并义营。
欲议发军。攻取邻道。
众情不服。阖境波逃。
其百姓皆并力同心。杀却元随镇将
例各将家回避。散投外界潜藏。
或则保聚山林。就便构置寨栴。
惧卿挟雠屠害。不保朝昏。
悬望官军。救护为主。
朕为人父母。能不痛心。
吊伐之行。盖不获巳。
今差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英等部领马步大军。问卿情状。
卿若能改心知过。束身归朝。
当许全生。待之如旧。
朕或违信。是谓自欺。
卿若拒张。便令攻取。
今更飞此诏。始末指陈。
冀卿静虑深思。庶几转祸为福。
言尽于此。卿其图之。
王重修敬亭昭威侯 南唐 · 张延嗣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一
夫神之依人。
而聪明正直。
人之奉神。
必专诚精恳。
故立庙貌乎以备致敬。
设祭祀乎以祈福应。
享致敬而主福应者。
其惟昭威侯欤。
况乎灵踪所来。
异感斯肇。
传之时俗。
文诸碑篆者久矣。
而以岚峰背拥。
句水傍奔。
松林锁烟。
阴物骇魄。
于彼江左
乃为名祠。
会昌岁。
相国崔公龟从按察当郡。
豁当时宵梦。
显兹后明灵。
自是祷赛云臻。
牲牢日盛。
指骨无惭于青骨。
倚山何愧于挂山。
其如屡革光阴。
旋倾檐栋。
雨痕䌽壁。
尘暗仪形。
未偶饰修。
罔资辉焕。
延嗣自皇帝御极初。
叨承宠渥。
共佐藩条。
时谒祠庭。
细观坏。
升元三载秋
暂朝丹阙。
以此上奏宸聪。
及拜青宫。
得不仰闻英听。
伏维大元帅齐王殿下忠符昌霸。
孝奉家邦。
克崇开泰之功。
聿赞升平之业。
遍流恩信。
俯念□神俄顾问庙之隳损者。
遂虔对以殿堂板阁。
廊庑官署。
遽降教令。
遣赍白金。
委之兴修。
益彼宏壮。
一期星律。
方毕工徒。
馀更䌽绘威容。
装换帏帐。
添列鞍马。
漆刷门窗。
仍置动用所须。
并造内外亭子廊屋等。
皆已周备。
噫。
得一之灵俨尔。
如在之敬肃然。
苟昭感无愆。
则钦崇靡怠。
用俾乎蘩斯荐。
庶几乎福善是徵。
雍熙之化无穷。
元良之基永固。
延嗣幸濡帝泽。
安测神功。
对坚珉非叙事所能。
衔令旨贵纪于兹在。
时升元四载六月二十一日记。
南唐 · 李璟
灵槎思浩荡,老鹤倚崆峒(《古今诗话》:“割江之后,迁都豫章,每北望忽忽不乐,作诗有此句。”)
苍苔迷古道,红叶乱朝霞庐山百花亭刊石)
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十岁咏新竹
本业寺记 南唐 · 僧契抚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夫以星池布彩。
扶烈宿于元穹。
鹤树收光。
运真风于像教。
远则摩腾入汉。
近乃达摩来梁。
传三乘一性之宗。
古今恒尔。
指见智无生之忍。
人我自除。
所以佛依法住。
法假人宏。
道本无心。
即心悟道。
未證斯理。
解如然。
喧寂之居。
故非常得。
依王水土。
事佛瓶盂。
设戒防身。
藏名远恶。
剋修三界。
不止六尘。
禀奉四仪。
方归八正。
其本业寺者。
梁天鉴九年。
有释净□舍宅为寺。
累代废兴。
石像既存。
乡人崇信。
凡经亢潦。
众聚祈求。
奉国而事家。
实遵尧而慕舜。
其民戚戚。
其化堂堂。
既偶主上垂衣。
寰中举首。
山河秀实
日月光轮。
遐迩奔趋。
车航辐凑。
三教齐兴于圣代。
一乘别纪于明朝。
频婆王而再出如何。
非须达多而重生弗□于保大五年
上元县近寺众多檀信□义开宁两乡周俊周裼等。
云集□国方奏请开善寺僧令安归寺整葺焚修。
蒙先元宗皇帝御批。
功德使齐王旨。
省司给牒。
重赐开基。
再修此寺。
江月沈而犹出。
塞雁去而还来。
唯酬帝祚之恩。
永感乘时之德。
尔后召募四方檀信。
共创伽蓝。
绀殿光鲜。
晨夜之香灯馥郁。
青龙迤逦。
寒暄之翠联环。
寺主安上人
俗姓□当门人事。
开善出家。
顺义六年
武皇戒品习筵。
经论罢。
好虚閒。
拟易高踪。
应来众议。
□居名迹。
独质劬劳。
执火拾薪。
犹希弟子。
有上足门人道新道升道通道暹道圆等。
相次出家。
承旨训。
如子奉亲。
及至经业该通。
元受具。
甘露之香坛灌顶。
如来之戒制持心。
戴日衔恩。
□山捧国。
师资之义。
恭效无疲。
侍膳之心。
始终曷已。
次教化造得正堂厨库。
其有廊屋僧堂。
必□圆就。
良时已偶。
星宇重兴。
东接文园
昔是储君之主。
西连蒋峤。
今兹萧帝之踪。
几百年而□梵泠音。
流传佛事。
一千载之龙图阐化。
普遍新皇恩。
愿戈鋋无讨伐之心。
愿稼穑有丰登之序。
九功乐业。
三界同安
长开十善之门。
共续五天之教。
金言可显。
磐石恒坚。
名籍有图。
遗踪莫朽。
年移事往。
纪德难胜。
继踵宏扬。
刻镌铭石
谨记。
时唐乾德五年岁次丁卯七月十九日建。
宋齐丘尚书省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九、全宋文卷一六、《徐公文集》卷七、《全唐文》卷八七九
敕:两掖南宫,枢机之地也;
元台上公,股肱之寄也。
况亲贤在位,中外具瞻,式叙彝伦,爰申明命。
真宰之重,大政咸归,出纳王言,固当综录。
侍中、寿王某向兼南省,未叶旧章,宜罢判尚书省,便领中书、门下省事
太保齐丘,虽道在经邦,方资纳诲,而事殷会府,兼藉允釐,可知尚书省事
大元帅齐王,总纳百揆,以贞万邦,凡百谟猷,悉关献替,其三省事,并取齐王参决。
朕允思恭己,以景灵。
用一国之才,敢辞则哲;
成天下之务,庶叶无为。
方俟沃心,岂劳多训。
舒州司马李景述可虞部郎中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全宋文卷一七、《徐公文集》卷八、《全唐文》卷八八○
敕:王者用士,其要惟公,苟得其才,近亲何避?
某官李景述,承茂勋之后,秉素士之风,颇有美名,闻于戚里。
郡丞之任为久,台郎之位为宜,俾疏庆恩,改授清级。
无忘师友之训,以奉朝廷之仪。
谢诏撰元宗实录表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一、全宋文卷一九、《徐公文集》卷二○、《全唐文》卷八八一
伏奉诏谕,以《元宗皇帝实录》命臣修撰。
才微任重,恩厚责深,拜捧丝纶,若临冰谷中谢。)
臣闻握图御宇,既宪章于在昔;
创法垂统,亦启佑于后昆。
然则至德无名,玄功无迹,惟日用而不竭,岂浅局之能量?
是以良史之才,历代为重。
以南、董之直而无闻于成编,如之能而不绝于浮议,则知铺陈王业,昭灼皇图,求之当仁,岂易轻授?
伏惟元宗皇帝绍中兴之统,承累洽之基。
大孝迈于有虞,仁恕逾于汉祖
爱人节用,得孝文之风;
重学崇儒,有建元之烈。
东京光武、章、明,以忧勤立政;
魏室则太祖陈王,以文藻化人。
综是全功,允昭圣德。
对越上帝,敷佑下民,二十年间,慎终如始。
陛下嗣膺宝历,钦若天明,以累圣之资,辅生知之哲,导扬休命,启焕贻谋。
故得畏轩后之神,更延三百;
文王之祀,永奉明堂。
必将著以丹青,播于金石。
斯为重任,宜在鸿儒。
如臣者,章句末流,记问微学,遭逢之便,尘玷司言
岂意天鉴不遗,宸慈过听,猥加宠寄,及此非才。
进退莫遑,怔忪失次。
然臣祗事先帝,常忝近司,沐王泽以滋深,钦皇风而永久。
报大君之厚德,诚有愚心;
厕作者之清尘,其如公议。
戴恩愈极,揣分弥惊,未识津涯,徒知庆跃云云。
御制春雪诗序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一、全宋文卷二一、《徐公文集》卷一八、《全唐文》卷八八一
臣闻尧尚文思,《书》有咏言之目,汉崇儒学,史称好道之名,所以泽及四海,化成天下。
其后迂阔王道,荡摇淳风,正始之音,阙而莫续。
魏帝「浮云」之句,不接舆词;
王融曲水》之篇,无闻圣作。
兴古义,允属昌期。
我皇帝陛下常武功成,右文业广。
明逾日月,不以圣智自居;
思掞云天,不以才能格物。
其或南薰有怿,东作无忧,民思秋稼之娱,物茂冬蒸之礼,恩覃在镐,调振横汾。
天籁发音,畴非耸听;
乾文垂象,宁隔仰瞻。
信可以畅列圣之谟猷,变生人之耳目者也。
于是岁躔作噩,序首青阳,玄鸟司启之明晨,白兽称觞之节日,有唐中兴之一纪,皇上御历之七年,地平天成,时和岁稔。
衢樽之味,普洽玄风,击壤之声,散为和气,同云竟野,朔雪飞空。
急势随风,影乱东郊之仗;
凝华接曙,光浮元会之筵。
星跸既移,云罍乃启。
太弟以龙楼之盛,入奉垂旒;
齐王以凤沼之崇,来参帟几。
霞轩结辙,革履齐趋。
唯陈《韶》《濩》之音,无取鱼龙之戏。
喜油油之既,顾奕奕之方呈。
笔落天波,言成帝典,七言四韵,宣示群臣。
乃命太弟太傅建勋,翰林学士给事中朱巩、常梦锡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殷崇义游简言吏部尚书毗陵郡景运,工部尚书上饶郡景逊,左常侍勤政殿学士张义方谏议大夫勤政殿学士潘处常、魏岑驾部员外郎知制诰乔匡舜,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徐铉膳部员外郎知制诰张纬,光禄卿临汝郡景辽,鸿胪卿文安郡景游太府少卿陈留郡景道,左卫将军乐安郡公弘茂驾部郎中李瞻等,或赓「元首」之歌,或和《阳春》之曲,如葵心之倾日驭,似蛰户之向雷门,二十一篇,咸从奏御。
皆所以美丰年之兆,申万物之情,非徒载笑载言,一吟一咏而已。
昔者「白云」之唱,七萃驱驰;
黄竹》之诗,万人冻馁。
王猷且塞,后嗣何观?
孰若偃仰大庭,优游六艺?
初筵有秩,而六宫不移;
夜漏未央,而百官已事。
被之乐府,授以史官,焕乎文章,无得而称也。
有诏为序,以纪岁月(御批云:「宿来健否?酒醒诗毕,可有馀力?何妨一为之序,以纪岁月?呵呵!」),天慈过听,猥属微臣。
徐乐上书,徒惭暮入(其日内宴,臣迨夜方赴。)
安国作序,幸冠首篇。
狂简仅成,兢忧罔措。
谨上。
重修筠州祈仙观记974年9月24日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三、全宋文卷二四、《徐公文集》卷一○、《全唐文》卷八八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筠州祈仙观者,东晋黄真君上升之地,因为道馆。
绵历代祀,互有增修。
国朝保大中元宗皇帝奉为吴让皇再加营构,金石具刻,此不备书。
夫言意假象,故立朝修之所;
形器有坏,故资缮完之工。
此观当荆楚之要津,实邮传之便道,过宾税驾,游子解装,憧憧往来,罕或虚月,必葺之。
后二纪有馀,闬闳垣墉,颓落且半。
道士罗自正,总摄真侣,启焕玄风,以为道由人弘,德以勤继,下饰不美,人其谓何?
于是心谋躬行,节用畜力,授其徒之可任者,会其士之好道者,月省岁计,经之营之,即旧谋新,兴废补阙,十有馀岁,其绩大成。
凡建圣祖殿、黄真君殿各一区。
峙瑶坛,范洪钟,造横桥于通津,植茂树而蔽野。
其修旧整坏者,层楼重廊二十馀间。
其取材也时,其择匠也良。
程之以壮,督之以固,瓴甋碝磩尚其密,藻绘丹雘尚其丽。
帑廪不费,工庸不劳,焕然新宫,峙此灵境。
君子是以知其能也。
夫神仙之事,史臣不论,岂不以度越常均,非拟议所及故邪?
仲尼书日食星陨,皆略其微而著其显,虑学者之致惑也,又况于希夷恍惚之际乎!
然而载籍之间,微旨可得,《书》云「三后在天」,《诗》云「万寿无疆」,斯皆轻举长生之明效也。
及周、汉而降,则事迹彰灼,耳目不诬,天人交感,民信之矣。
于是通儒洪笔,始著于篇。
至如许君、黄君,通幽洞冥,穷神极妙。
逮尔姻族,与夫家人,乘景上隮,超然绝俗。
故墟旧井,真气裴回。
至其乡而思其人,仰其道而践其迹。
斯观之盛,岂徒然哉!
铉顷岁扈从南巡,有事于游帷之观。
二宫相距,两舍而遥,使指有程,瞻望弗及。
逮今一纪,无日忘之。
会罗君状其功绩,图其形胜,见托纪述,欣然而书。
开宝七年九月二十四日记。
武成王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三、全宋文卷二七、《徐公文集》卷一○、《全唐文》卷八八三
下臣伏读前史,穷探政经,莫不以兵战为危事,目干戈为凶器,异达人之格论,盖曲士之常谈。
若乃上考洪荒,遐观拟象,九畴垂范,何尝弃从革之功;
五纬丽天,讵可沦长庚之耀?
春生夏长,非秋无以收成;
雷动风行,非霜不能肃杀。
先王设教,畴敢渝之?
垂衣裳以正其本,为弧矢以申其用。
坂泉戡难,所以见轩后之神明;
丹浦庇人,所以成帝尧之光宅。
七旬来格,本由舞羽之仁;
八百同辞,始自葬枯之惠。
故修文庙堂之上者,武功之始;
折冲千里之外者,文德之形。
好仁而忘兵,则西夏偃王以之而殒;
恃力而弃义,则夫差嬴政由是而亡。
乃知文德不修,则武功不立;
武功不试,则文德不昭。
相须而成,其揆一也。
故立其教者谓之圣,大其业者谓之贤。
圣则应天顺人,西伯受代殷之任;
贤则开物成务,太师有佐命之功。
当其偃息朝歌,盘桓渭水,量恢宇宙,既处困而能通;
才冠生民,亦俟时而后动。
云雷之屯已构,天人之契冥符。
历数有归,君臣相遇,投钓而起,同车以还。
尊为王者之师,我无惭德;
加之百官之上,人绝异言。
大矣哉,圣哲膺期,无得而称已!
故能式遏乱略,大拯横流。
把白旄而誓师,操黄钺而助断,解倒悬之困,释比屋之诛。
大统既集,天保已定,然后轼庐表墓,归马放牛,申义风于,授成事于,宏开四履,高视五侯。
及其德泽将衰,风流已远,犹使纪侯大去,不遗九世之雠;
周室既卑,更赖一匡之业。
自非道充四表,功济三才,孰能丕显烈光,若斯之盛者也?
其后圣人既没,真风渐漓,战国如焚,群生殄瘁。
王利器,举为争夺之资;
阙里诸生,率用纵横之说。
遂使中都愤叹,聿兴「末学」之词;
柱史伤嗟,始发「不祥」之论。
流遁忘返,积习生常,则我《武》、《护》之音,将坠于地。
夫至公所以应群动,上德所以综万殊。
达其旨,则左右咸宜;
迷其本,则弛张两失。
自汉参霸道,魏济奸雄,藐尔千年,荒哉七德!
国家参墟发命,扈水膺图,群黎兴徯后之辞,八表有宅心之地。
高祖奉天革政,扇牧野之高风;
太宗屈己师臣,蹑渭滨之盛轨。
施其法则致其报,入其国则思其人,贞观年中,始于磻溪立庙。
玄宗祗若先训,奋发神谋,平内难于女戎,嗣鸿图于代邸,永言遗范,重事严禋。
开元中,诏京师及天下州府并立太公庙,著良辰于上戊,抗缛礼于虞庠,而复历选前修,式崇配享。
得其体者,参入室升堂之列;
蹈其迹者,俨抠衣函丈之容。
穆矣皇风,焕乎甲令!
肃宗来朝走马,初严避敌之师;
九五飞龙,遂在天之命。
浇戈既戮,商奄犹骄,方资戡定之勤,更举褒崇之诏。
礼尊南面,位极真王
取其大告之称,以定易名之典。
历代之阙文备矣,圣皇之能事烝哉!
故得灵鉴孔昭,群臣竞劝,诸侯供职,函夏同文,中兴之功,配天齐古。
虽复运逢兴替,时有安危,造周之德既隆,思汉之人常在。
烈祖沉潜刚克,神武有徵。
静氛疠于萧墙,功高庖正;
搀枪于丹徼,业茂宾门
由是四海乐推,三灵眷命,光复旧物,洪惟至公,大道将行,皇猷累洽。
今上允文允武,克长克君。
自出震见离,发号施令,雷行天下,丰宜日中,信及豚鱼,仁沾行苇。
若夫尚齿尊贤之教,宵衣旰食之勤,制礼作乐之文,返朴斲雕之质,固已纷纶。
帝箓掩映,瑶编犹复,叶比臧谋,畴咨庶政。
以为五材并用,废一不可,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是故简万乘之人,申九伐之令。
六官联事,百度惟贞。
副君以介弟之尊,当抚军之任,威而不猛,动必以仁。
大元帅齐王,明德茂亲,由诸王宿卫
副元帅燕王,敦诗阅礼,以长子而帅师。
用能启迪大中,张皇下武。
其馀西京名将,雾集星罗;
北府奇兵,飙驰电骛。
并列云台之像,咸开长水之营。
地利人和,思深虑远。
域中无事,则用之于进贤兴功;
四方有变,则用之于吊民伐罪。
故出车瓯骆,则系以长缨
鞠旅衡湘,则举为内地。
皆所以拯其涂炭之患,息其沉阏之争,非徒夸大兵威,兼并土宇而已。
至于篁竹萑蒲之聚,田、昭、屈、景之宗,或粗举先声,或聊分偏校,莫不厥角稽颡,请命即刑。
史不绝书,野无遗寇。
斯乃声明文物之外,庙堂帷幄之间,思未半之,功已倍矣。
加以为而不宰,让德于天。
洁粢丰盛,靡违于时事;
春兰秋菊,远被于无文。
乃顾戎韬,式严邦政。
以为三王四代之事,罔不从师;
前哲令德之人,必将崇祀。
列圣盛典,实启孙谋,乃复旧章,爰作新庙。
于是宗伯建位,梓人授规,入端门而右回,旁太学以西顾,瞰康庄而列屏,因爽垲而营基。
他山之石咸移,中伐之材毕萃。
成之不日,自比灵台;
揆彼方中,宁惭楚室。
崇堂屹以特起,高门豁其洞开。
筵有笾豆之区,阶有宾主之位。
干戈在序,钟鼓在庭。
繟然观艺之场,蔼尔致诚之地。
春秋二仲,时和气清,醴盏交羞,牲牷不疾。
鹖冠礧剑,展告虔荐信之仪;
玉戚朱干,俨象德达神之列。
中军元帅,出建灵旗;
六郡良家,来登勇爵。
旆旌铙吹,桓桓推毂之威;
金石丝篁,穆穆燕毛之序。
观之者,乱臣知惧。
比夫汉尊,讵臻清净之源;
秦用刑名,徒有刻深之弊。
中庸之德,其在兹乎。
嗟夫!
圣人没而微言绝,王泽竭而颂声息。
奚斯露寝,诸侯之事何观?
吉甫清风,衰世之音孰尚?
岂若帝图光赫,圣作宏新,人知鼓箧之方,家识止戈之渐。
固可著之金石,列在鼎彝。
微臣学愧常师,用惭兼备。
承明再入,固无经国之才;
宣室徵还,幸对受釐之问。
将使延州听乐,长闻雅正之声;
圯上受书,世出帝王之佐
敢扬丕训,敬勒贞珉。
其铭曰:
于惟基命,建用皇极。
实有武备,以昭文德。
弗惠弗迪,是纠是殛。
天地刚柔,惟帝之则。
是则是效,文王武王
师尚父,时惟鹰扬
匡正天下,绥爰四方。
微禹之烈,于汤有光。
肃肃牵牲,皇皇表海。
简礼从质,因民不改。
难老曰寿,专征为大。
泱泱之风,至今犹在。
大道既隐,明王不遭。
走鹿争逐,赪鱼告劳。
泯若四履,纷吾六韬。
我思古人,心焉忉忉。
天或爱民,物无终否。
率此叛国,归于圣帝。
初征,至牧乃誓。
君子万年,本枝百世。
鸿图再造,二圣重光
亦既大赉,宁惟小康。
六事允釐,四维孔张。
梦寐卜猎,咨嗟钓璜
虎踞之阳,龙藏之涘,爰作新庙,毕从明祀。
设枑交戟,朱门纳陛。
嵬嶵穹崇,重深奥秘。
名光大告,礼重真王
侑神祀食,入室升堂。
威仪文物,容貌采章。
列圣有作,兹焉不忘。
胶庠既成,教义既明。
三湘即序,百越来庭。
马无南牧,人怨东征。
烈烈政典,洋洋颂声。
商郊车骑,灌坛风雨。
绩用不泯,威神若睹。
镂金石以表德,荐馨香而受祜。
春兰兮秋菊,无绝兮终古。
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少府监河南方公墓志铭966年1月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五、全宋文卷三○、《徐公文集》卷一五、《全唐文》卷八八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公讳讷,字希仁
其先河南人也,后世从官,徙籍新安,支派繁衍,遂为郡之著姓。
迨公数世,皆以儒雅退让,播为门风。
曾祖颙,登州文登县
祖亮,左武卫兵曹参军
考縠,荣王府司马
母聂氏,追封河南县太君,问政先生师道之长女也。
公承积善之庆,负夙成之智,砥节励行,好学能文,时然后言,非礼勿动,乡曲之党,翕然称之。
太师陶公,来守新安抚纳人士,署为郡吏,委以典签,恪恭详敏,甚称所职。
历事累政,其志如初。
烈祖肇基王业,元宗实综军政,管记之任,勤择其人,闻公之名,召致幕府
王国初建,署宁国军节度馆驿巡官,掌都统表奏。
皇室再造,庆赏遂行,擢拜虞部员外郎,掌元帅表奏。
数岁,以皇孙就傅,命公侍读
讲道赞德,励裨益之诚;
端己直躬,尽表微之节。
俄迁水部郎中
明年皇孙南昌王东都留守,以公为留守判官,迁主客郎中参赞政务,事无违者。
司农少卿,依前充职。
明年,王移任宣、润二州大都督,复以公为浙西营田副使通判军府
六载匪懈,庶职交修,懋官之赏,诏命叠委。
累迁至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封河南县男
俄拜泰州刺史,充本州屯田监院使
正身而令,悉心为理,公无遗利,民自从风。
属强敌深侵,东京失守,而州兵尽出,人心大摇。
于是士庶老幼,尽室南渡。
公自归阙下,坐是除名。
数年,除歙州团练判官,上曰:「战争之际,吾岂以武勇责书生哉!
军法不得不尔」。
即召拜太子右谕德
今上嗣位,迁少府监
丙寅岁正月十六日,卒于京师美仁坊官舍,享年七十七。
上为之废朝一日,赐谥曰定
以其年某月日葬于某所,礼也。
前夫人谢氏早亡,继室施氏封沛县君
长子前,宣州宁国主簿
次子志,饶州文学
公以名教为乐,以矩矱自任,行必中立,居无惰容,搢绅之间,推为纯行。
公之外祖,得道之士,故公颇以朝礼修养为务,鸡鸣而起,孜孜不倦。
年俯悼耄,体常康强,及属纩之晨,无伏枕之疾,斯亦力行之报也。
铉也不佞,早辱交契。
昔先君从事黟、歙,公适仕本部。
及公策名郎署,铉亦忝官联。
既熟其素履,愿垂于不朽,附于史氏,以令猷。
其铭曰:
圣人四教:文行忠信。
惟公似之,光有令问。
秉笔赞画,登朝典郡。
宠至若惊,道丧无闷。
年俯中寿,官参列卿
归全委顺,终吉永贞
宰树长在,高台自倾。
用刊圆石,閟此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