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大悲观音栴檀像 北宋 · 释遵式
南无十方三世佛,南无本师大牟尼。
南无西方安乐刹,阿弥陀佛十力尊。
南无过去无数劫,彼世世灯观世音。
诸佛慧眼第一净,以不二相观三界。
如实见我归命礼,成就大愿护众生。
南无一切法宝海,无边无尽解脱门。
南无总持功德藏,三世十方诸佛印
消除三障无诸恶,五眼具足成菩提。
未来际劫誓修行,普使众生获无畏。
南无文殊普贤尊,一切智行圆满海。
金刚藏及金刚手,得大势等诸大士
声闻辟支贤圣众,愿以慈眼普瞻视。
我今南无赞三宝,为欲深游大悲海。
南无大悲救厄者,昔曾值佛观世音。
入彼如来所入门,故佛授与同名号。
从闻解脱六尘缚,如声度垣不能碍。
由斯遍入微尘国,普现微尘自在身。
一一身宣总持句,施与众生无畏法。
是故娑婆世界中,皆号为施无畏者。
我昔经中值密言,能除三障名消伏。
佛称功德难思议,故我常持不敢忘。
誓向当来大劫海,遍将此句救诸苦。
为求大士加持力,故造栴檀持咒形。
烁迦罗首金色容,具足七数端严相。
母陀罗臂百千福,次第有六捉持异。
贝多叶经并宝印,华果澡罐及杨枝。
无隙白檀雕所成,一一皆合契经造。
及状我身长跪地,顶戴吉祥安乐人
观世音名依定实,必闻我今发大愿。
牟尼经像比丘僧,愿住世间常不灭。
护持国土与众生,摄取菩提愿。
三宝神咒天龙等,大悲感应大誓力。
一切同护圣尊仪,犹若金刚常不坏。
如是成就十四愿,悉为菩提及含识。
南无闻名救厄者,南无世间慈悲父。
南无施我无畏力,南无令我满诸愿。
闻名见身心念者,南无一切无空过。
我今次第说所愿,尊应一一遍垂听(自注:一护国土愿,二三四护三宝愿,五六七护众生愿,八未来护法愿,九至十一本菩提愿,十二至十四护香像愿。)
安州景福寺重修钟楼记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九、《宋景文集》卷四六
闻夫世雄抚运,亲列众德之本,故员实之相形焉;
能仁示灭,载昭夜景之鉴,故像末之教兴焉。
若乃大事之缘,由应感而出现;
无边之众,习蒙薰而归向。
宅宝坊之势胜,当导师之提唱。
撤旧以更始,惟新而是图。
堂堂厥谋,鲜哉希矣。
是郡也,踞申、息之孔道,掩荆、汉之奥殖。
祀无淫昏之鬼,俗跻仁寿之域。
汉网疏而不犯,尧民比而可封。
钦奉珍祠,乐闻真谛。
赤髭之侣,若而沓臻;
坚材之施,譬轮辂而继作。
聪神由是来舍,绀宇于焉纚属。
景福寺,今为郡之大招提也。
面通庄之四达,压城闉之一面。
绵宝势以盘踞,抗飞荣而静深。
烟霓上回,龙天拱卫。
且近西偏以建静塔,直东位以创层基。
引千钧之洪钟,缔百寻之彫阁。
营缮虽广,制度未隆。
祥符末祀,洪霖继臻,客土弥恶。
屋瓦斯坠,瞥误昆阳之飞;
隆栋既颠,几同《大过》之桡。
子产怀将仆之惧,叔孙乖必葺之谋。
谁其兴之,则智元法师其人也。
惟师雅志勇猛,深衷恳到。
顾层构之将坏,惧清众之阙警。
聿兴旦旦之誓,前谕兟兟之徒。
大愿跻格,至诚充洽。
于是遍诣豪举,旁询耆德。
周求亩首之富,下逮贾区之微。
浚发一言,胥应千里。
群心率吁,譬取怀而不疵;
喜舍相先,同在阴而皆和。
涓日既吉,选工既良。
瑰材四凑,踰千章之多;
密石载砻,尽一拳之介。
郢斤投地,巧无蝇翼之伤;
雎杵节音,杂若鱼鳞之袭。
晋臣之甓皆运,汉帝之陶在兹。
因其曩基,焕以新构。
鸠僝不已,妙勤咸尽。
起敦牂之始岁,逮涒滩之有秋。
功惟告成,事不愆素。
尔其层檐错绣,飞宇凌虚。
逸倒景而上干,负阴虬而丛倚。
行月纳题而徐迈,流星奔闼而下视。
镂文木以裁槛,锵袅金而缀铃。
朝暾丽乎髹彤,晴烟生乎缥碧。
黑白仰止,廑三休而后至;
殿阁交映,恍诸天而一同。
轮焉奂焉,不可殚述者已。
先是,楼之改造也,迁钟于别所。
至是,抚万楹之高宇,陈两栾之茂器。
峭格挺立,猛簴肃施。
屃赑之形,虚中而达逾速;
舂容之韵,居高而听弥远。
叩大叩小,警晨暮于六时;
不槬不窳,助声闻于三昧。
固以辉映神壤,觉悟含灵。
杂霜乳之相鸣,应洛铜而显发。
恶魔屏去,寂默而成道场;
檀施雄成,音声以为佛事。
由兹利益,其可诬哉!
若夫靡初克终,《诗》之所贵也;
乐成虑始,史之甚惮也。
有若元师挺精一之志,当体大之业,指白水以示信,注黄金而不昏。
百舍载驰,靡辞于重研;
一篑斯进,乃至于成山。
辊纤芥以相投,斩綟丝而靡绩。
可谓有初而虑始矣。
日月之所迁引,毫釐之所裒合。
斯干之百堵皆作,灵台之不日告成
俨名翚而若翔,屹华鲸而斯叩。
由积累以成大,俾胜利之现前。
可谓克终而乐成矣。
不如是者,弃井九仞,难免孟轲之讥;
作舍三年,或抵汉人之诮。
宜乎图不朽之绩,续无量之寿。
宣六种以震动,为三有之归投。
使夫登是楼者,知化城之所,及之非遥,衍法之轮,转而不废;
闻是钟者,知金之出矿,无复重为,声之度垣,何可有碍。
灵心发于佽助,诸方极其赞叹。
故当刻镂螭琰,焜耀鸡园。
珍地侧金,配鲁灵而长在;
大音震物,与仙石以同澌。
而予润事靡工,落新无取。
抉涸流而甫尔,恐绮语以自贻。
非敢传之方来,聊用谨其岁月云尔。
佛印 北宋 · 释元净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久仰真风扬四海,今朝邂逅欲生莲。
法灯晃耀皆蒙照,佛印灵玄孰可传。
诸子丛林禅里老,十方尘刹上中天。
烁迦罗眼周三际,豁破群迷量廓然。
楞伽经序 北宋 · 蒋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佛法金汤编》卷一三、《金山志》卷一○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
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住。
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之奇为之言曰: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而其多至于五千卷,方其正法流行之时,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
至于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
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
于动容发语之顷,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击而得之矣。
故云门至于骂佛,而药山至戒人不得读经,皆此意也。
由是去佛而谓之禅,离义而谓之玄。
故学者必诋禅,而讳义者亦必宗玄,二家之徒更相非,而不知其相为用也。
且禅者,六度之一也,顾岂异于佛哉!
之奇以为禅出于佛,而玄出于义,不以佛废禅,不以玄废义,则其近之矣。
冉求问:「闻斯行诸」?
孔子曰:「闻斯行之」。
子路问:「闻斯行诸」?
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说岂有常哉?
救其偏而已。
学佛之敝,至于溺经文、惑句义,而人不体玄,则言禅以救之;
学禅之敝,至于驰空言、玩琦辩,而人不了义,则言佛以救之。
二者更相救,而佛法完矣。
达磨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此亦佛与禅并传,而玄与义俱付也。
至五祖,始易以《金刚经》传授
六祖闻客读《金刚经》,而问其所从来,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五祖山来。
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成佛矣」。
则是持《金刚经》者始于五祖,故《金刚经》以是盛行于世,而《楞伽》遂无传焉。
今之传者实自张公倡之。
之奇南都,谒张公,亲闻公说《楞伽》因缘。
始,张公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守滁,一日,入琅邪僧舍,见一经函,发而视之,乃《楞伽经》也,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笔画宛然,其始神先受之甚明也。
之奇羊叔子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谓之:「汝初无是物」。
即自诣邻人李氏东园桑木中探得之。
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
乳母具言之,知祜之前身为李氏子也。
白乐天始生七月,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
九岁暗识声律。
史氏以为笃于才章,盖天禀然,而乐天固自以为宿习之缘矣。
人之以是一真不灭之性,而死生去来于天地之间,其为世数,虽折天下之草木以为筹箸,不能算之矣。
然以沦于死生,神疲识耗,不能复记,惟圆明不昧之人知焉。
有如张公,以高文大册,再中制举,登侍从,秉钧轴,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风烈事业,播人耳目,则其前身曾为大善知识,无足疑者。
其能记忆前世之事,岂不谓信然哉?
故因读《楞伽》新经,而记其因缘于经之端云。
按:《楞伽经通义》卷一,续藏经第一编第二十五套第三册。
清胜帖 北宋 · 释了元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宝真斋法书赞》卷一八
了元信咨澄维那:人来,辱手翰,喜法用清胜,如在华藏,甚终始周旋,真行脚高士,以赞佐为心也。
月初相见。
具此,不宣。
了元信咨澄维那
云居山拈香 北宋 · 郭祥正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八部
觉地相逢一何早,鹘臭布衫今脱了。
要识云居一句玄,珍重后园驴吃草(以上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九 《五灯会元》:郭祥正云居山,请了元佛印禅师升座,祥正拈香云云。)
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1101年4月16日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
江边阵马走千峰,问讯方知冀北空
尤物已随清梦断刘梦得以九华为造物一尤物。)真形犹在画图中(道藏有五岳真形图。)
归来晚岁同元亮,却扫何人伴敬通
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家有铜盆,贮仇池石,正绿色,有洞水达背。予又尝以怪石供佛印师,作怪石供一篇。)
戏答佛印(补编)1091年 北宋 · 苏轼
七言绝句 押盐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金山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入寺1097年 北宋 · 苏轼
 押元韵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曳杖入寺门,辑杖挹世尊。
我是玉堂仙,谪来海南村。
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
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
光圆摩尼珠,照耀玻璃盆。
来从佛印可,稍觉魔忙奔。
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
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毅父宣德(六)1101年4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中间常父倾逝,不能一奉慰疏,但荒徼一慨而已。
惭负至今。
承谕,子由不甚觉老,闻公亦蔚然如昔,不肖虽皤然,亦无苦恙。
刘器之乃是铁人。
但逝者数子,百身莫赎,奈何奈何!
江上微雨,饮酒薄醉,书不能谨。
佛印(六)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三、《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一
专人来,复书教并偈,捧读慰喜。
且审比日法体安稳,幸甚幸甚!
今闻秀老赴召,为众望,公来长芦,如何如何!
某方议买刘氏田,成否未可知。
须更留数日,携家入山,决矣。
殇子之戚,亦不复经营,惟感觉老,忧爱之深也。
太虚已去,知之。
佛印禅师1084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
轼启:人至,辱书,承法体佳胜。
扬州日忙迫,不复知公在郡也,但略见焦山耳。
今承示喻,知世外尚劫劫如此,吾辈何足道耶!
妙高诗,聊应命耳。
仆不知大颠如何人,若果出世间,岂一退之能轻重哉!
今日过召伯埭,自此入尘土侠猾之乡矣。
回望山水间,麾麈妙谈,岂可复得。
惟千万为众自重,不一一。
轼再拜佛印禅师足下。
八月廿九日
按:《西楼帖》。又见《京口三山志》卷七,《京山志》卷一○,《金山龙游禅寺志略》卷二,光绪丹徒县志》卷五四,《石渠宝笈续编》长春园等处藏。
书破地狱偈1085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三、《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常州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近有人丧妻者,梦其妻求《破地狱偈》,觉而求之,无有也。
荐福古老,云:「此偈是也」。
遂举家持诵。
后见亡者宝衣天冠,缥缈空中,称谢而去。
闻之佛印禅师佛印闻之范尧夫
书楞伽经后1085年9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六、《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五三、楞伽经通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六四、《京口三山志》卷一九、乾隆《镇江府志》卷四八、光绪《丹徒县志》卷五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
心品祖师达磨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受,以为心法。
如医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槃走珠,如珠走槃,无不可者。
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
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證,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馀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
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方药,以之疗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辄应,悬断死生,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
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谓《难经》不学而可,岂不误哉!
《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
此其所以寂寥于是,几废而仅存也。
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得清净觉
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
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
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
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惠光浑圜;
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
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
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
轼乃为书之,而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
元丰八年九月日,朝奉郎、新差知登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苏轼书。
怪石供1082年5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三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禹贡》:「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怪石,石似玉者。
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
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怪石者耶?
凡物之丑好,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
使世间石皆若此,则今之凡石复为怪矣。
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
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
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
戏以饼饵易之。
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
大者兼寸,小者如菱、芡,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
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
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禅师以道眼观一切,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
虽然,愿受此供。
灌以墨池水,强为一笑。
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盖自苏子瞻始。
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四。又见《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二,《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一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七七一,《名山胜概记》卷三五,《八代文钞》第二九册,《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一六,康熙西江志》卷二○三,《渊鉴类函》卷二六,同治庐山志》卷四。)
集甲卷二三、郎本卷六○「复」作「覆」。
后怪石供1083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三、《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二、《文章辨体汇选》卷七七一、《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一六、同治《庐山志》卷四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苏子既以怪石佛印佛印以其言刻诸石。
苏子闻而笑曰:「是安所从来哉?
予以饼易诸小儿者也。
以可食易无用,予既足笑矣,彼又从而刻之。
今以饼供佛印佛印必不刻也,石与饼何异」?
参寥子曰:「然。
供者,幻也。
受者,亦幻也。
刻其言者,亦幻也。
人幻何适而不可」。
举手而示苏子曰:「拱此而揖人,人莫不喜。
戟此而詈人,人莫不怒。
同是手也,而喜怒异,世未有非之者也。
子诚知拱、戟之皆幻,则喜怒虽存而根亡。
刻与不刻,无不可者」。
苏子大笑曰:「子欲之耶」?
乃亦以供之。
凡二百五十,并二石槃云。
大觉鼎铭1089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九、《丹渊集》附录、《皇朝文鉴》卷七三、《文编》卷五九、《文章辨体汇选》卷四四九、《八代文钞》第二九册、《补续全蜀艺文志》卷三七、《明州阿育王山志》卷二、乾隆《盐亭志》卷六、《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二○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乐全先生遗我鼎甗,我复以饷大觉老禅。
在昔宋、鲁,取之以兵。
书曰郜鼎,以器从名。
乐全、东坡,予之以义。
书曰大觉之鼎,以名从器。
挹山之泉,烹以其薪。
为苦为甘,咨尔学人。
磨衲赞(并叙)1084年8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二二、《东坡禅喜集》卷二、光绪《丹徒县志》卷五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长老佛印大师了元京师,天子闻其名,以高丽所贡磨衲赐之。
客有见而叹曰:「呜呼善哉,未曾有也。
尝试与子摄其斋衽,循其钩络,举而振之,则东尽嵎夷,西及昧谷,南放交趾,北属幽都,纷然在吾箴孔线蹊之中矣」。
佛印听然而笑曰:「甚矣,子言之陋也!
吾以法眼视之,一一箴孔有无量世界,满中众生所有毛窍,所衣之衣箴孔线蹊,悉为世界。
如是展转经八十反,吾佛光明之所照,与吾君圣德之所被,如以大海注一毛窍,如以大地塞一箴孔,曾何嵎夷昧谷交趾幽都之足云乎?
当知此衲,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重非轻,非薄非厚,非色非空。
一切世间,折胶堕指,此衲不寒,砾石流金,此衲不热,五浊流浪,此衲不垢,劫火洞然,此衲不坏。
云何以有思惟心,生下劣想」?
于是蜀人苏轼,闻而赞之曰:
匣而藏之,见衲而不见师。
衣而不匣,见师而不见衲。
惟师与衲,非一非两。
𦕈而视之,虮虱龙象
联句嘲僧 北宋 · 苏辙
五言绝句 押歌韵
玉箸插银河(轼),红裙蘸碧波佛印
更行三五步,浸着老僧(辙)
宋苏轼《问答录》 《问答录》:东坡子由佛印同饮于水阁,偶见一妇人浣衣脚白,联句云云。
其一 北宋 · 苏辙
 押庚韵
无山得似巫山佛印,何水能如河水清(辙(的对))
按:《问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