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庙乐议 其一 南朝宋 · 刘宏
 出处:全宋文卷十三
圣王之德虽同,创制之礼或异,乐不相沿,礼无因袭。
自宝命开基,皇符在运,业富前王,风通振古,朝仪国章,并循先代。
自后东迁,日不暇给,虽大典略备,遗阙尚多。
至于乐号庙礼,未该往正。
今帝德再昌,大孝御宇,宜讨定礼本,以昭来叶。
寻舜乐称《韶》,汉改《文始》,周乐《大武》,秦革《五行》。
眷夫祖有功而宗有德,故汉高祖乐称《武德》,太宗乐曰《昭德》,魏制《武始》舞武庙,制《咸熙》舞文庙。
则祖宗之庙,别有乐名。
晋氏之乐,《正德》、《大豫》,及宋不更名,直为《前》、《后》二舞,依据昔代,义舛事乖。
今宜釐改权称,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
祖宗庙乐,总以德为名。
若庙非不毁,则乐无别称,犹汉高文武,咸有嘉号,惠、景二主,乐无馀名。
章皇太后,依诸儒议,唯奏文乐。
何休、杜预范宁注「初献六羽」,并不言佾者,佾则干在其中,明妇人无武事也。
郊祀之乐,无复别名,仍同宗庙而已。
寻诸《汉志》、《永至》等乐,各有义况,宜仍旧不改。
宋及东晋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
近议者或云庙以居神,恒如在也,不应有迎送之事,意以为并乖其衷。
立庙居灵,四时致享,以申孝思之情。
夫神升降无常,何必恒安所处?
故《祭义》云:「乐以迎来,哀以送往」。
郑注云:「迎来而乐,乐亲之来,送往而哀,哀其享否不可知也」。
尚书》曰:「祖考来格」。
《汉书·安世房中歌》曰:「神来宴娱」。
诗云:「三后在天」。
诗云:「神保遹归」,注曰:归于天地也」。
此并言神有去来,则有送迎明矣。
即周《肆夏》之名,备迎送之乐。
古以尸象神,故《仪礼》祝有迎尸送尸,近代虽无尸,岂可阙迎送之礼?
傅玄有迎神送神哥辞,明江左不迎,非旧典也(《宋书·乐志》一,孝建二年九月尚书左仆射建平王宏议。)
奏请检括破故佛像 南北朝末隋初 · 释昙迁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比经周代毁道,灵塔圣仪,填委沟壑者,多蒙陛下兴建,已得修营。
至于碎身遗影,尚遍原野,贫道触目增恸,有心无事(《续高僧传》二十二。文帝岐州,敕蜀王行猎,逐一兽入故窑,既失踪迹。但满窑破落佛像,具以事闻。迁因奏。)
大唐尚书右仆射司徒申文献公茔兆记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盖闻高阳洪冑。响振虞庭。
高□馀□光(阙九字)粤□□献公□公讳字士廉(阙十一字)
灵命□河□壤咸树懿□□玉□金宠隆磐石。酆郇鲁卫并□□□□风□□□□□□济于皇谍。
亦既昭于史册。此可略□言焉。
曾祖翻□□□□□尉□黄钺□尚书事□清河□□□□□武(阙九字)躬□拥树□□□□密□英雄道济□□实□宣力祖□尚书令太尉□□□□畿大都督太宰假黄钺清河昭武王(阙三十四字)搢绅□羲□□长□□□封域是以□□懋绩遗响被于云□史书休范□烈□于典册。父劢。
袭爵清河王。改封乐安□州(阙三十字)归于□禽喻炎汉□宗□□□兴于郢客。
既而□台覆构。紫□生□八□□□一门养素。
□嘉懿德。礼越箕微。
帝念惟良。□□□□公□厥□□□□□之(阙八字)液之(阙十五字)问学靡常师。
驰骋□流。因心而□合。
翱翔六艺。寓目以研几。
□□□□□□溪而□解精通庙略。望鬼谷以心期。
辨激箫(阙十九字)(阙十三字)素里□□□人□祖□□□□□中书侍郎薛道衡□□张左莫不闻风扼腕。申以志□之交。
承闲载酒。服其□□之义。
虽复□□之□□石(阙二十六字)敬从□贡(阙七字)郎奏太子舍人事若夫□云游雾。□渐陆以高骧。
拂日摩霄。□尺木而为本。
(阙一字)璞□心(阙二十三字)(阙十三字)生□服□□□□马氏(阙十二字)于公雅量□□□□□□于时□庭遐阻。鲸鲵孔炽。
潇湘□□枭獍(阙十一字)(阙十九字)大唐握符创历。革命受昌。
来苏之(阙三十三字)(阙七字)阳之□□□□少芒□之□尚□桴鼓以公为□□司马□大将军□奉之牧即文皇帝也。神武开基。
风云感□庶□人(阙十六字)哲之(阙十二字)得□□□□□襟若□□□□□如投水故以润色□造发潜机□□横□□光赞□□□德晖于乐善。若斯而已。
□□会□伊始□□□□□□太宗入备前星。引为右庶子
俄而紫宸(阙十四字)射之清赏□□□□□□明储旧邦之命。惟(阙七字)即以其□进拜□□封义□郡公邑□□户真□□□赋□百户丰貂缛礼。
发天枢之荣曜。桓圭分器。
□□□之□□□□勋□□□□□□皋薄俗解佩□□章华□□剽□□□□通夷□□带□□之□地接蛮陬□□□□之□变其流荡必□仁□是□□公□安□广高循五督府四十八州诸军事□州大都督(阙十八字)以□□□□□□华阳又命公□□州大都督府长史。进位左光禄□□□□帝□居□□阳为□□□□华锡赵□宪总其藩条□之□寄允□□举既而□□□□公(阙九字)驰于剑栈开黉设□□化□于□讴□□□国鸣弦□绝□心之□□□险□□复发□之□寻进封许国□□□尚书激浊扬清。
别□流之泾渭。升真黜伪。
区三端之□□遂使朝□□服野(阙七字)由兹尽□多士□□□□□咏又以□□之道。义在澄源。
收实□宜□□□□请□□□□诏从焉。于是□□□□发明优劣□量世系考正高卑。
不失锱铢。等□衡于(阙十三字)定嘉□称为大唐□□□□□□卷诏颁四海。
帝畴乃庸。加□特进上柱国
改封申国公。□□□州刺史□□□如故。
□□□□继世□□□□□体国□义□□遵□□师□之(阙十一字)邱□□□□之(阙十一字)帝高其志。竟不违之。
俄升为尚书右仆射(阙十字)。耀□流空(阙九字)之□极宸□于是曾□进□开府(阙十字)绿□□□论□甲第黄(阙九字)赐机礼及□车□止之仪抚落□而□感(阙二十九字)情频抗广德之□□□□□之□□□□停□务依旧犹总(阙七字)著文思博要。
于是包含七略。□□□□弟(阙十一字)怀□□就望海□测其(阙八字)详其际合□二百卷上□延□□□幸□阳□□□太傅公□今上(阙八字)之道内尽家人之□每旦□朝必□优礼凡□断□咸事□□□□□案□□□机及□□□□储□□□公□□并州□□劳发□□降□□□疾私庭□□京师□留□□中使络绎。
相望道路。手诏纷纶。
慇勤旦夕。从幸灵武
益增(阙十字)(阙十五字)天慈临诀。□死对□□□□怀□□□欷还宫辍膳。
悲不自胜。□以贞观廿一年正□五日。
薨于正寝。中使还□清□出宫(阙十四字)不念□□□□司徒□□□劳圣体。
驰谒道次。□□□事□□□之方□□□望庐□□□□□□乃命□进太子詹事英国公绩持节□赠司徒使持节(阙十七字)献公□□□□有□□及夫人鲜于□□陪葬于□□□班剑□□□□鼓吹凶事所须。
□令官给。即以其年二月廿□□□□于九嵏山之南趾。
墓而不坟(阙二十字)。之路□□□□□太宗亲御城楼
俯临□□灵□灭影(阙十六字)胜□敕□□□□许敬宗□□慰问喻□节□□□□□□手敕公□司徒□□□卿□风□□□□情□观□行何可堪处恩深□□润□□□□绪(阙十六字)命□□配享太宗庭。洎于允子绍封□□□户(阙十七字)秀□容可法贞□若神下笔敷□皆为警策兴□□论尽□精微□以□□□□理□□□兰薰玉润。
天义□于□贤推信敷仁。□道浃于□子知少之□□灵(阙二十字)辐凑(阙八字)第如芝室望仙舟而不□□彼□霄(阙七字)其朱紫洎□□□在运物□相求□□□□郁□时栋□钧始播□为(阙二十一字)于□□检身能□利物斯□在□□□推恩乃□□□□之化□□露之□沾通夷夏之情。
若条风□必□加以义方□□□□□之观乔宅相外融。追何□之酷似
于是(阙十一字)公□私□□酌□模楷可谓□□□德国□人□者焉。及税驾东川
撤悬西□太宗顾瞻台耀。想托□而究□流□云台(阙十四字)丰碑□□之□将□□□□密之痛爻象之□□焕遽迫晏驾之□小□履□面承恩旨。
刻肌刻骨。悲□□之□□□□□心□家声之莫纪。
窃惟□阳沈彩。□□□□继(阙十三字)斯义弗□□碑是用□琬□□□□茔兆而已。
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其七 立部伎(李传云:“太常选坐部伎,无性识者退入立部伎。又选立部伎,无性识者退入雅乐部,则雅乐可知矣。”李君作歌以讽焉。)809年 中唐 · 元稹
 押个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引用典故:夷齐饿 季札辨 侏儒饱
胡部新声锦筵坐,中庭汉振高音播。
太宗乐传子孙,取类群凶阵初破。
戢戢攒枪霜雪耀,腾腾击鼓云(一作风)雷磨。
初疑遇敌身启行,终象由文士宪左。
昔日高宗常立听,曲终然后临玉座。
如今节将一掉头,电卷风收尽摧挫。
宋晋郑女歌声发,满堂会客齐喧㰤(一作和)
珊珊佩玉动腰身,一一贯珠随咳唾
顷向圜丘见郊祀,亦曾正旦亲朝贺。
太常雅乐备宫悬,九奏未终百寮惰。
惉滞难令季札,迟回但恐文侯卧。
工师尽取聋昧人,岂是先王作之过。
宋沇尝传天宝季,法曲胡音忽相和。
明年十月燕寇来,九庙千门虏尘涴太常丞宋沇传汉中王旧说云:“明皇虽雅好度曲,然而未尝使蕃汉杂奏。天宝十三载,始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识者异之,明年禄山叛。”)
我闻此语叹复泣,古来邪正将谁奈。
奸声入耳佞入心,侏儒饱饿
石太傅志铭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八、《宋景文集》卷五九
皇祐元年八月乙酉太子少师致仕石公中立薨于京师,年七十八。
天子废朝,敕有司归其赗,以太子太傅印绶告第,谥曰文定
十二月庚申,诸孙奉公及王夫人之丧,克葬于河南府洛阳县武原,从先仆射元懿公之茔。
公字表臣,今为河南人
年十三,以功臣子擢西头供奉官
非其好,让家财与诸父,更衣逢掖方领,从旧老伏膺为文词,献南阙下,换光禄寺丞,赐朝散服。
咸平三年,以殿中直集贤院
真宗既获元符,遂上泰山,瘗汾阳,表刻金石,以明德意,公为作声诗那然以告成功者数十篇。
既奏御,益知名。
天子好文学,而虢略杨亿以雄浑奥衍革五代之弊,公与中山刘筠颍川陈越推而肆之,故天下靡然变风。
朝廷每有论次,公常在选。
自中秘书无不读,校正舛疑无不经意,故二馆以公为法。
刑部员外郎银青服赐金紫。
上即位,以户部郎中史馆修撰
吏部知制诰
稍迁谏大夫给事中,召入翰林学士
礼部侍郎承旨兼龙图阁学士
公于仕最先进,中偃蹇不迁,阶积考升,至是已六十馀。
同车茵联蕝位者,皆平日子姓行,或在公右,然未尝有少觖望。
历内外制十二年,不一请间为进取地。
上念公终长者,故以本官参知政事
公善言台阁旧章,衮衮不穷,以此佐上,多所助益。
明年,转户部侍郎,罢为资政殿学士
久之,加大学士,转吏部,用太子少傅归老。
后五年,进少师
凡历二十官,五学士
使契丹,知礼部贡院,兼要职尚十馀局,非轻重所系,故不论。
阶二品,勋极转,虚实食三千七百户。
曾祖廷威,梁幽州节度副使,赠太傅
曾祖妣张氏,追封中山郡太夫人
祖继远,赠太师
祖妣牛氏,迫封平阳郡太夫人
侯氏,河南郡太夫人
熙载右仆射,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代国公
夫人张氏,追封南阳郡太夫人
后张氏,安定郡太夫人
仆射有功于时,配食太宗,风烈烂然,搢绅多能言之。
公之前夫人张氏,早卒;
后夫人王氏,封太原郡夫人
七子:伯男居简,善属文,显诸公间,终太子中允集贤校理
次夷简,大理评事
季昭简,太子右赞善大夫,皆早夭。
仲从简,国子博士,遭公丧,不五旬以号慕卒。
呜呼!
公识度过人,幼时已自不为豪侈事,后官稍显,而产利岁狭,仰俸赐,终无所营。
居常置酒与宾客相娱乐,不以屡空为解。
及终,家人待襚乃能具丧。
生平无悔咎,惟一以任人为负。
予尝谓今之人如公才能门阀亦几何?
假令事声利,则易谐;
徇务亟成,少啬先赀之饶,则富;
驰骛于亲近,则速显。
今反舍所易,趋所难,与夫挈然才、经然辨者并处兹世,彼此失得,宜有蹈道者辨之。
集二十卷。
铭曰:
公之先,盖世家,显发祥。
公之仕,对盛时,皭含章。
道逶迟,蹇不回,晚乃光。
老成人,倬有猷,时而扬。
退于家,有生涯,寿则臧。
葬何所,从先兆,洛之阳。
章献章懿皇后祔庙次序奏庆历五年七月 北宋 · 王尧臣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六、《太常因革礼》卷九八、《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一(第一册第六六六页)
中书送下龙图阁直学士李昭述奏:「伏以礼缘人情,孝为德本,母之贵必由于子,子之孝必极于亲,此古今之通谊也。
伏见太常礼院所议章献皇后章懿皇后并祔真宗室,序于章穆皇后郭氏之次,窃有所疑。
祥符中,中书门下言:『准诏改上元皇太后徽名曰元德皇后,升祔太宗
唐开元中昭成、肃明皇后并祔睿宗之室,肃明虽睿宗在藩已立为妃,缘昭成以帝母之尊,故位居其上。
今元德皇后伏请升祔于明德皇后之上』。
当时诏书谕以元德平昔谦抑之意,因而未许。
恭以章懿皇后膺天眷命,诞育圣躬,靡及奉养之礼,止极追尊之号,今升祔有期,论议为重。
稽开元、祥符之旧,考昭成、元德之谊,恭请序章懿皇后章穆皇后之上」。
诏送两制详定。
臣等详先朝始议升配元德之时,有司奏请序在明德之上。
是时,先帝深酌礼意,决于圣衷,乃诏曰:「载念尊亲,盖惟极致,在乎升降,非敢措辞。
唯以祔庙之岁时,用为合飨之次序。
恭以元德皇后神主祔于明德皇后之次」。
今陛下祗事宗庙,特颁明制,以升祔三后,参访近臣礼官之议,请以章献、章懿并祔真宗室,序在章穆之次,其章惠归祔后庙,此则远承先帝之志,近仍别庙之序。
李昭述所请以章懿章穆、章献之上,盖循当时有司之请,未本先圣申诏之意。
伏况章穆升祔,岁月已深,奉慈三室,后素定,若再议升降,则情有重轻。
乞从祥符旧章,于礼为顺。
奏请四皇后庙升祔状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九、《无为集》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
右臣先曾上言,伏为皇后庙四室,第一室孝惠皇后贺氏,第二室孝章皇后宋氏,第三室淑德皇后尹氏,第四室章怀皇后潘氏。
孝惠皇后太祖首纳之后也。
淑德皇后太宗首纳之后也。
章怀皇后真宗首纳之后也。
并遇初潜,嫔于帝室,正位乎内,至化所基,生享礼封,后行追册。
孝章皇后在太宗之朝已母仪天下,及太宗即位号曰开宝皇后
以上四后顺德徽音,见于彤史
奉安别庙,荐享有常,升祔之仪,久而未讲。
每遇禘祫,则迁神主,设席于太庙本位、帝主、后主之次,虽云合食,其实异牢,礼意人情,有所未尽。
或者以谓孝惠、淑德、章怀三后生无尊称,殁加盛礼,难以升祔太庙
臣谨按《国朝会要》、《礼阁新编》所载,懿德皇后符氏,开宝八年崩,亦在太宗登极之前。
至太平兴国二年,方行追册,今已升祔太宗室。
况又孝章皇后在太祖之朝已正中壸而母仪天下乎?
伏请比用懿德皇后礼例,升孝惠皇后孝章皇后祔于太祖皇帝室,升章怀皇后祔于真宗皇帝室。
所贵严升配,正始人伦,推广孝思,风化天下。
奏入已久,未蒙付外施行。
今伏见慈圣光献太皇太后上仙,山陵有日,陛下以嫡孙号慕过哀,外示易月之文,而实遵三年之制。
谓园陵有所谦抑,故隆以因山;
谥法未足形容,故增以四字。
权宜祥禫之服,却而不御;
公卿群臣表章,七上而始得。
瞻望更朝,又表章五上,然后勉从正殿之请。
每降手诏,发扬太皇太后仁圣功业,莫不出于至诚,感动天地。
自载籍以来,天子孝德未有过今日也。
将来九虞礼毕,则崇配于仁宗室。
臣愚不避诛殛,再敢上浼天听,伏乞陛下扩充不匮之心,等而上之,至于祖宗后庙,因慈圣光献崇配之日,升孝惠孝章、淑德、章怀四后神主祔于太祖太宗真宗祏室,断天下之大疑,正宗庙之大法,以垂永久,不胜至愿。
其升祔昭穆,准淳化元年敕,宜依旧懿德皇后在淑德皇后之上;
咸平三年敕,孝章皇后宜在孝惠皇后之下。
祥符五年敕,禘祫之日,孝惠孝章、淑德三皇后神主,祔飨于太祖太宗本室,次于正主。
祥符六年,言者请以元德皇后神主升祔在懿德皇后之上,真宗诏曰:「载念尊亲,盖惟极致。
在乎陟降,非敢措辞。
惟以祔庙之岁时,用为合享之次序,宜恭以元德皇后神主祔于明德皇后之次」。
至庆历五年,言者请以章懿皇后序于章穆章献皇后之上。
仁宗诏曰:「祗览祥符之诏,深原文考之旨,极意尊亲之际,重形陟降之辞。
故以祔庙之岁时,用为合享之次序。
义无差别,情无重轻。
恭依礼官所议,奉章献皇后章懿皇后序于章穆之次」。
是至庆历祀仪,凡行禘祫,皇后神主并设席于太庙本位、帝主、后主之次,永万世不易之典也。
如蒙允臣所请,其升祔昭穆,即乞依三朝诏旨及庆历祀仪、熙宁祀仪施行。
谨具奏闻,伏候敕旨。
题六骏碑元祐四年五月 北宋 · 游师雄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五、《金石萃编》卷一三九、乾隆《醴泉县志》卷一一
师雄旧见唐太宗六马画像,世传以为阎立本之笔,十八学士为之赞。
晚始得《唐陵园记》,云太宗文德皇后昭陵,御制刻石文并六马像赞,皆立于陵后,敕欧阳询书。
高宗总章二年,诏殷仲容别题马赞于石座。
即知赞文乃太宗自制,非夫策学士所为明矣。
欧阳询书今不复见,惟仲容之字仍存。
如写《白蹄乌赞》,云平薜仁果时乘,由此益知唐史误以「果」为「杲」耳。
距陵北五里,自山下往返四十里,嵓径峭崄,欲登者难之。
因谕邑官,仿其石像带箭之状并丘行恭真塑于邑西门外太宗廷。
高庳丰约,洪纤寸尺,毫毛不差,以便往来观览者。
又别为绘图,刻石于庑下,以广其传焉。
元祐四年端午日武功游师雄景叔题,京兆府醴泉县尉刁玠书,主簿蔡安时篆额,知县事吕由圣立石。
昭陵图记绍圣元年五月 北宋 · 游师雄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五、《金石萃编》卷一四一、《长安志图》卷中、乾隆《醴泉县志》卷一一
余观自古帝王山陵,奢侈厚葬,莫若秦皇汉武
工徒役至六十万,天下税赋三分之一奉陵寝。
秦陵才高五十丈,茂陵十四丈而已,固不若唐制之因山也。
昭陵之因九嵏,乾陵之因梁山泰陵之因金粟堆,中峰特起,上摩烟霄,冈阜环抱,有龙蟠凤翥之状。
民力省而形势雄,何秦汉之足道哉!
贞观十八年太宗语侍臣曰:「汉家先造山陵,身复亲见,又省子孙经营烦费,我深是之。
我看九嵏山孤耸回绝,实有终焉之志」。
乃诏先为此制,务从俭约,九嵏山上,足容一棺而已。
又慕汉之将相陪□,自今后功臣密戚,各赐茔地一所。
至二十三年八月毕工,先葬文德皇后长孙氏。
当时陪葬之盛,与夫刻蕃酋之形,琢六骏之像,以旌武功,列于北阙,规模宏大,莫若昭陵
按陵今在醴泉县北五十里,唐《陵园记》云在县东三十里,盖指旧醴泉县而言之也。
其封内周回一百二十里,下宫至陵十八里,今已废毁。
陪葬诸臣,碑刻十亡八九,悲夫!
因语邑官,命刊图于太宗,以广其传焉。
绍圣元年端午日武功游师雄景叔题。
计议使副致金国皇子靖康元年二月 北宋 · 宋钦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二四、《大金吊伐录》卷二
大宋皇帝致书于大金皇子郎君:比者驻军近境,屡致尺书,旌旆踰河,尝驰信使。
春和届序,福履增隆。
既旧好之复修,宜诚言之尽布。
太原中山、高阳三镇,虽限大河,不远京邑,其间有远祖陵域,太宗祠宫,在于子孙,忍不保守。
高阳一带税赋,旧已收在纳银绢数中,今复重割疆封,非敢有爱,惟河外人民,不安生业,其间亲戚,境土相邻,一有往还,动干盟誓,所忧小事,驯致大愆。
今欲更增岁输银绢,以代三镇租赋,兼前来犒军金银表段骡马等,除已交过,及将府库珠玉等并已送纳,向来使人回,许尽充折,虽行减损,馀数尚多,候事平,取之外郡。
而累年以来,用度窘乏,兵革之后,又益空虚。
若取于民,必生变乱,前日汴城之事,忧悸至今。
况自顷时,岁币粗恶,皆因燕山之后,民力凋残,盗贼纵横,公私劳费,今若岁输金帛杂物,又复补发犒军馀数,物力不逮,恐失前言。
所有岁输百万,折为杂物,名件琐细,道里阻修,每岁困竭民力,终不能足。
已令使人一一回达,若许折为绵帛,却令沿边依旧设置榷场,许通商贾贩卖,庶得两便,其利久长。
若必欲补此难足之数,则力所不能,衅隙常在,恐非和好之意,望加照察。
兼昨蒙贻书,许以果能永惇大信,将来别有裁酌,使人传言,亦谕此意。
今若覆露情实,隐忍不言,虽从一时之宜,恐有后来之悔。
况高明英伟,惟义是从,想遂慨然,宽其迫遽。
今差中大夫工部尚书王云、定国军承宣使曹曚充军前计议使副,专书为恳,尚勤保毓,益介寿祺。
白。
论史 其五 景帝 宋 · 胡宏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七
汉景方其宠晁错,虽穿太上皇庙堧垣,亦无罪;
及恶临江王,则侵太宗堧垣,刭而死,亦不恤。
任私意而不循义理,使君臣父子一至于是。
又以郅都中尉,贵戚宗室号曰「苍鹰」,后坐不与临川王刀笔竟被诛。
既宗室多犯法,则又用宁成
夫欲亲亲,必选有节行贤德之人为之师傅,为之交游。
下民犹不可以酷法治也,况宗室乎?
两汉诏令总论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平斋集》卷一一、《两汉诏令》卷首
自典谟、训诰、誓命之书不作,两汉之制最为近古。
一曰策书,其文曰「维某年月日」;
二曰制书,其文曰「制诏三公」;
三曰诏书,其文曰「告某官」「如故事」;
四曰诫敕,其文曰「有诏敕某官」。
此其凡也。
策有制策、诏策、亲策,敕有诏敕、玺敕、密敕,书有策书、玺书、手书、权书、赫蹄书,诏有制诏、亲诏、密诏、特诏、优诏、中诏、清诏、手笔、下诏、遗诏,令有下令、著令、挈令及令甲、令乙、令丙,谕有口谕、风谕、谯谕。
宥罪有赦,训诸王有诰,召天下兵有羽檄,要诘有誓约,延拜有赞,以致有报有赐,有问有诘,又有手迹、手记、诏记。
其曰恩泽诏书、宽大诏书、一切诏书及哀痛之诏,随事名之。
此其目也。
策命简长二尺,短者半之,以篆书。
罢免用尺一木两行,以隶书。
单于书牍以尺一寸,选举、召拜亦书之尺一板。
古今篆隶文体曰鹤头书,与偃波书俱诏板所用,在汉则谓之尺一简。
诏书有真草,又有案。
案者,写诏之文,一扎十行,细书,以赐方国。
扎,牒也。
孟康曰:「汉初有三玺」。
蔡邕《独断》曰:「天子六玺,皆白玉螭虎纽」。
《舆地志》曰:「汉封诏玺用武都紫泥」。
故制诏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唯赦赎令司徒印。
露布州郡诏记,绿绨方底,用御史中丞印。
通官文书不著姓,司隶尚书封胡降檄著姓非故事。
诏书皂囊,施检报书绿囊,密诏或衣带间。
丹书藏之石室,策书藏之金匮。
此其制也。
汉世代言未设官,王言作命,厥意犹古。
而讨论润色,亦间有其人。
高后大谒者张泽单于嫚书;
淮南王安善文辞;
武帝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视草;
光武答北匈奴藁草,司徒掾班彪所上。
至永宁中,陈忠尚书出纳帝命,为王喉舌,诸郎鲜有雅材,每为诏文,转相求访,且辞多鄙固,遂荐周兴为尚书郎
少府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
汉因之,武、昭以后稍重。
张安世以善书给事尚书,囊簪笔事武帝数十年。
后汉始置尚书郎三十六人,主作文书起草,月赐赤管大笔隃麋墨。
此其造命之原也。
御史大夫下相国,相国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郡守
制下御史御史大夫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太守、诸侯丞相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
郡国长史上计丞相御史记室大音读敕毕,遣以诏书。
部刺史奉诏条察州,所察毋过六条,守令则承流宣化,使田里咸知上意。
此其奉行之序也。
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
君不能以义制命,则无以使人心丕应,惟命之承。
故夫夜下诏书,决之亟也;
甲寅书报,应之疾也;
毋下所赐书,几事密也;
封还诏书,涣号不容于轻出也;
更报单于书,辞令不嫌于修饰也。
六月甲子诏书非赦令,皆蠲除之。
虽反汗,犹愈于遂非而稔惑也。
有司毋得言赦前事,所以示民信也。
策书泰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所贵乎体之识也。
昧死奏故事诏书二十三事,所重乎祖宗良法美意之得也。
玺书封小,诏书独下,抑不可不虑其贾疑而召激也。
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臧婴家及安得诏书封三子事,奸隐于仓卒诈售于危疑,尤有国者所当谨察而不可忽也。
知此则知所以造命,知所以造命则知所以奉行矣。
然有不敢奉诏者,有期期不奉诏者,有以死争不奉诏者,有诏数彊予然后奉诏者,犹或许之,盖所以养士气也。
若其奉行不虔,则有常刑,故廉问不如吾诏者以重论。
敢有议诏不如诏者皆腰斩,诈诏者当弃市。
格诏者亦当弃市。
矫制者腰斩,误宣诏者应罚金。
令下腹诽者论死,诽谤圣制者当族。
谓诏书不可用者,丞相御史劾之,无承用诏书意者,御史奏之,而奉诏不谨者皆坐以不敬。
丞相被策书则步出,司农发诏书则鸣鼓。
其严如此,当时犹不能尽然。
始而奉诏不勤,终而遏绝诏命;
始而挢虔,终而擅诏。
以至诈下诏书,诈作诏板,伪作玺书,假为策,自书诏以授。
廉级陵夷,纪纲板荡,而国命之柄移。
大抵外戚宦官之祸,阖闼称制实胚胎之,有天下者可不鉴哉?
按《艺文志》儒家:《高祖传》十三篇,高帝与大臣述古谕及诏策;
文帝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
当时会粹,盖有其书,必采取诸此。
先汉诏,迁多以「上曰」书,固间因之。
一诏或二三出,详略及用字亦有不同,疑不能无删润。
高帝未即位,迁不书诏,惟重祠敬祭诏见《封禅书》。
《景帝纪》迁不书诏,其议太宗乐舞制诏附见《文帝纪》。
文帝陈武等议,谓「且无议军」,见于《律书》,当亦是诏,固不书。
后汉诏有以《东观汉记》、《汉名臣奏》等书见于注,其改诏为制为诰,或谓避武后讳。
世祖王闳子诏附见《董贤传》,晔书逸之。
大氐史迁所笔皆有深意,固文赡而意不逮,晔则文亦不逮乎固矣。
假守龙阳,俗古事简,因得纵观三史,裒其所谓诏、制、书、策、令、敕、谕、报、誓约之成章者,凡若干通。
事著其略,每帝以臆见系之,釐为若干卷,总曰《两汉诏令》,以补续书之亡。
欲观汉治者,当有考于斯文。
省试(二)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一、《平斋集》卷三○
问:继志述事者,人主之达孝;
崇德报功者,朝廷之盛典。
昔在宁考,亲挈神器,以授圣明。
昭哉嗣服,于今一纪,而文母保佑之恩,永言孝思,亦既升祔,侑食清庙,岂无旧弼,顾犹缺焉,可乎?
盘庚告其臣民:「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
功臣配食于庙,商家尚矣,而莫名所享之臣。
伊尹格于皇天,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岂即其人乎?
周《司勋》有功者祭于大烝,传者于王功曰勋,独取辅成王业之周公,而召公之夹辅,尚父之燮伐,皆所不及,岂难其人乎?
汉论功定封,录第侯籍,藏诸宗庙,以至麒麟、云台之绘,崇报厚矣,未闻有列于烝尝者。
而先儒谓汉祭有功于庙庭,其详可得闻乎?
唐享功臣,祫则配,禘则不配,其后禘祫皆配,果合乎古否也?
高祖以裴刘故人,俎豆其间,能无出于私乎?
太宗魏徵雠臣冠佩其中,抑无一之非公乎?
长风孤骞之仁杰,庙享宜也,而五王之贤并侑,固不厌其众乎?
忠贯日月之子仪,庙享亦宜也,而中兴第一之功不与,亦不嫌其寡乎?
佐佑王化之说,享之未过也,而应变守文之名相皆不在选,其有所抑乎?
光复宗祏之晟,享之诚当也,而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者,乃置而不问,岂文墨议论不如汗马乎?
剪蜀于清明无蔽之日,平蔡于惟断乃成之时,杜、裴元功,享之俱无愧也,而崇文及愬,莫非指纵之下,乃与同升,岂将相叶心然后功业有济乎?
许敬宗威势炽灼,停享于神龙,固足以惩滔天之罪,而名宰相如玄龄,百世犹将宥之,亦以子停,何以允公论?
苗晋卿小心谨畏,崇配于大历,已不足以孚当世之望,而首赞经纶如裴冕,一时无能及者,乃以即世先后为疑,何以逃清议?
武德至于元和,功臣列在祀典凡四十馀人,穆、敬、文、武、宣而下,庙食靡所著见,岂无其人则阙乎,抑有其人而泯乎无传也?
夫黄钟动而气序转,应龙翔而云雾集,君臣感召之机,盖非偶然者。
然一时之功,孰与乎万世之功?
左右诸大夫之曰贤,孰与乎国人之皆曰贤?
人心是非,昭如日月,侑飨大议,可一言而定也。
诸君考古验今以对,毋枉。
咏史(上) 其一 景帝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宗庙谁开内使门,临江依样又穿垣。
爱妻娇子如泥土,晁错何知独恃恩(自注:晁错穿太上庙垣而无罪,临江王荣穿太宗垣而下狱。爱之则小臣欲其生,恶之则爱子欲其死,《汉书》以称之,过也。)
混江龙 元 · 郑德辉
 出处:元曲选外编 周公摄政 第一折
太公修公刘德行。岐山下市井不年成。
王季立丕成祖考。太伯贤远入蛮荆。
次及西伯文王善养老。直至当今天下至升平。
当此际君暴虐。废天时殷道难行。
妲己贪淫肆虐。信恶来法极刑。
鹿台宫为九市。奏淫歌夜至达明。
酒为池可行舟楫。肉为林不问膻腥。
裸形体去逐男女。剖心肝故杀公卿。
天降灾三年不雨。民失业四海逃生。
众口一词可坏。会诸侯八百来盟。
戊午日孟津师度。甲子日牧野交兵。
纣王火中燔死。妲己氏剑下丧生。
秉金钺吊民伐罪。偃旂鼓众□□□。
阴阳再判。日月重明。
万邦入贡。五谷丰登。
家无事。国先宁。
绝搅扰。得安宁。
顺皇天洗净日边云。与黎民去却心头病。
恰救得苍生安息。便不能得龙体安宁。
秦女休行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秦氏有烈女,自名为女休(叶虚)
左手执白扬刀,右手把乌龙殳。
年十五,妻燕王,夫燕王,陷无辜。
取仇西山上,杀人白昼衢。
关吏不敢睚眦,司败莫孰何(叶乎)
于手杀人者杀,创人者创。
女休岂敢避法走藏,累嫂与兄使县吏解章。
女休自归罪,丞相列坐东南床。
丞卿议罪拘文法故常。
牵曳东市头,法刀利如霜。
刀未下,金鸡衔赦出法场。
百男尽短一女长,嗟嗟女休真女郎。
丈夫堂堂掩面事仇女,休视之如妾妇女娼。
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其七 元末明初 · 宋讷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扶运匡时计已差,青山重叠故京遮。
九华宫殿燕王府,百辟门庭戍卒家。
文武衣冠更制度,绮罗巷陌失繁华。
毡车尽载天魔去,惟有莺衔御苑花。
高暹献天马图歌 元末明初 · 詹同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一百三 兽类
人高暹能画马,令人往往愁龙化
凡夫肉眼非方歅,世间谁是识龙者。
前年晓御慈仁殿,拂郎之国天马献。
兰筋虎脊渥洼姿,长风西来起雷电。
侍臣传敕貌真龙,周郎为图图最工。
玉堂学士揭曼硕,早朝奏赋蓬莱宫。
当时观者集如堵,敕赐金盘五色露。
天马出驰海子东,但见中天黑烟雾。
君不闻太宗奔虹赤,玄宗照夜白。
唐初曾数江都王,今之名画亦难得。
吾闻高暹善草书,墨池向复飞龙驹。
黄鹤楼中献马图,藩王一见极所娱。
天机剪取云锦段,玉碗分赐葡萄珠。
好去京师谒周郎,应见挥毫九天上。
翠华所驾皆龙媒,何事江南绘屏幛。
内阁独坐有感偶成 其一 明 · 金幼孜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人事祇如此,蹉跎又一年。
虚名徒窃禄,白首未归田。
秉笔惭周史,临文愧马迁。
太宗遗业在,抚卷重悽然。
凯旋诗(十二首有序) 其十 明 · 金幼孜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一部
绝塞萧条迹已空,霆轰电扫大荒中。
磨厓须勒燕然石,万世神功继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