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策立卞后建安二十四年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一
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魏志·卞皇后传》。)
谏帝送葬平原公主 曹魏 · 杨阜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七
文皇帝、武宣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备不虞也。
何至孩抱之赤子而可送葬也哉(《魏志·杨阜传》)
禘祭议 曹魏 · 王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三
宣皇后太和四年六月崩,至六年三月,有司以今年四月禘告。
王肃议曰:今宜以崩年数。
春秋鲁闵公二年,夏禘于庄公
是时缞绖之中,至二十五月大祥,便禘,不复𧝓,故讥其速也。
四年六月武宣皇后崩,二十六日晚葬,除服即吉,四时之祭,皆亲行事。
今当计始除服日数,当如礼,须到𧝓月乃禘(《通典》四十九)
东阿王论边事诏(当在太和三年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九
制诏。
览省来书,至于再三。
朕以不德,夙遭旻凶。
圣祖皇考,复见孤弃。
宣皇后,复即玄官。
重此哀茕,五内伤剥。
又以眇身,暗于从政
是故二寇未诛,黔首元元各不得所,虽复兢兢坐而待旦,惧无云益。
王侠辅帝室,朕深赖焉,何乃谦卑,自同三监
知吴蜀未枭,而海内虚耗为忧,又虚边将,或非其人。
诸所开喻,朕敬听之,高谋良策,思闻其次(《文馆词林》卷六百六十四)
郊禘诏景初元年十月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帝王受命,莫不恭承天地,以彰神明,尊祀世统,以昭功德。
故先代之典既著,则禘郊祖宗之制备也。
昔汉氏之初,承秦灭学之后,采摭残缺,以备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畤,神祇兆位,多不见经,是以制度无常,一彼一此,四百馀年,废无禘祀。
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阙焉。
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配,号圜丘曰皇皇帝天;
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妃伊氏配;
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
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祇,以武宣皇后配;
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魏志·明帝纪》注引《魏书》。又见《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三》,《通典》四十二)
奏议郊配 晋 · 诸葛绪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四
博士祭酒刘憙等议,帝王各尊其主所自出。
大晋礼:郊天当以宣皇帝配,地郊宣皇后配;
明堂以景皇帝文皇帝配。
博士宣兆议:礼:王者郊天以其祖配。
周公后稷配天于南郊,以文王配五精上帝于明堂。
经典无配地文。
魏以先始配,不合礼制。
周配祭不及武王,礼制有断。
今晋郊天宜以宣皇帝配,明堂宜以文皇帝配。
遗令 陈朝 · 武宣章后
 出处:全陈文卷四
丧事所须,并从俭约,诸有馈奠,不得用牲牢(《陈书·宣皇后章氏传》。)
论帝后不当与先帝同谥奏皇祐二年五月 宋 · 赵师民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太常因革礼》卷九六、《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二(第一册第六六七页)
商以往,谥号盖简
有周之初,典文浸兴。
《礼记》载武王之事,追王太王王季文王者,谓太王王季,既尊以称号。
至于文王,更加以谥法也
太姜太任太姒之贤,而尚未有谥,则其礼犹略焉。
于后幽王之后谓之幽后,惠王之后谓之惠后,此皆从王之谥以为称,同王之谥以为谥也
《左传》记景王之后,谓之穆后,则后之有谥,始于此焉。
东周之际,王制所及,国俗不一。
夷蛮远国,易名不及其君长;
中夏诸侯,考行或达于臣妾。
在夷则略,在华则详,礼斯然矣。
其间诸侯,鲁礼尤备。
君之夫人,皆自有谥,不从于夫,独定姒以首末非义,止曰定姒,不称小公。
《公羊》载宋之恭姬者,乃其从夫之谥为配耳,非谓姬之始谥自为恭也
汉室之兴,周典尚近,未能考故,而习秦馀,乃尊太公曰太上皇,又加昭灵、昭哀二后谥。
谥加于妣,而不加于父,号及其姊,而不及其祖,以为失矣。
前汉诸后,皆不加谥,止从帝名以为之称。
赵太后未亡而贬为孝成皇后,此又足以知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惟卫氏以追尊之故,乃谥思,许氏以早世不遂,谥曰恭哀
盖于时宪度未立,后妃之谥,或有或无,非有定制。
汉家之典,为未备矣。
后汉中兴,世主好礼,考姬周之典,参前汉之仪,既从其帝名,复加后谥。
表帝之名于上,系后之谥于下
光烈皇后者,谓光武之烈皇后也,非兼光以为谥也。
明德皇后者,谓明帝之德皇后也,非兼明以为谥也。
然自明德皇后而下,皆以德谥。
蔡邕以为善恶不实,非行大者受大名,行小者受小名之义
乃追改和曰熹,安后曰思,顺皇曰烈。
后之谥虽改,而帝之名不易,又足以知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魏氏及晋,盖亦因之。
魏武帝宣皇后者,谓武帝宣皇后也。
文昭皇后者,谓文帝昭皇后也。
武之为谥,非后所宜,又非帝名,帝之名止于一,而后之名得兼二也。
晋之武元皇后武悼皇后,义亦同此。
传称之止曰元后,曰悼后,史氏追书,又系以武焉。
惠皇后以居位不终,故不得谥,止曰惠皇后,盖从帝之名,而非后之谥也。
晋称简文帝之后曰简文顺皇后,孝武之后曰孝武皇后,以帝谥有二,非后之名兼此三者也。
其后宋之文元、梁之武德,并先易名而后系帝号,义犹此也。
后魏本自北夷,而礼同中夏
悼武以上,且从帝名,而由前汉之制也。
明元以降,更加后谥,采后汉之法也。
文明皇后以临朝之故,加谥二字
史氏书曰文成文明皇后者,由帝之与后俱以文谥,非相从配,故两称之。
帝后同谥,乃两出之者,又足以见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唐室因之,亦无所变,太武之后,其谥曰穆,故曰太穆皇后
文皇之后,其谥曰德,故曰文德皇后
睿宗以后,或追改旧谥,或增加本号,故自昭成肃明二后以下,不复配以帝名,史氏之,乃或冠以庙号。
庙号之冠于后谥,又始于此。
朱梁之世,礼官失谬。
梁祖之谥,其名有五,独取其一以系后,谥曰元正皇后
原其本意,谓以后当同谥也。
违误之由,良始于此。
人君后妃,善恶自异,受名之义,安可同也?
五代之际,时运屡改,后妃终位,厥数无几。
后唐正简,有周之宣懿,近于唐制,此颇为得。
圣朝之初,亦因五代之制。
昭宪皇后上谥,有司乃议改明为昭,此于梁世礼官,其意同也。
孝惠孝明二后,所上谥在太祖之前,而并以孝谥。
及后太祖上谥,乃于帝谥之中取其孝字,以追配焉。
然臣以为于义虽有违,于文尚未失。
于义有违者,以后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于文未失者,帝之谥犹在上,后之谥犹在下也
洎懿德、淑德二后,上谥亦皆在太宗上谥之前,而又并以德谥,及后太宗上谥,复取帝谥之中德字以追配焉。
臣故谓义之与文斯俱违矣。
何则?
德者,帝之谥也,今更在下;
淑与懿,后之谥也,今更在上。
帝之与后,犹天之与地,上下之位,不可易也。
今乃以所从帝之名系于下,所配后之谥著于上,远考周汉,次及魏晋、南北诸朝、隋唐五代,未有此也。
臣又闻后之谥,忠和纯淑曰德,汉之明德、章德是也,此则帝名之德与后谥之德异矣。
臣不知上此谥者,意谓帝之德邪,谓后之德邪?
以为帝之德也,则不当系于后谥之下;
以为后之德也,则不当以为从帝之称。
臣故以为违谬始于梁世之有司,流祸自彼,积疑至今。
乃者怀、庄穆二后,又俱以谥,后以帝谥无庄,方复追改。
而未知违失之源,由于不考。
《书》曰:「若稽古」。
言帝者之作,必考于古也。
《语》曰:「必也正名乎」!
今以帝谥系于下,后谥著于上,谓之曰正,臣窃未安。
夫革弊去惑,修复圣制,明王之盛举也;
因陋就寡,拘滞所习,愚俗之常守也。
臣幸得以鄙陋之资,值盛明之运,故敢发舒所见,候圣哲而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