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孔谦碑永兴二年七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九
孔谦字德让者,宣尼公廿世孙都尉君之子也。
幼体兰石自然之姿,长膺清妙孝友之行,祖述家业,修《春秋经》,升堂讲诵,深究圣指,弱冠而仕,历郡诸曹史。
年廿四,永兴二年七月遭疾不禄(《隶释》六。)
成阳灵台碑建宁五年五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二
帝尧母,昔者庆都,兆舍穹精,氏姓曰伊。
兰石之操,履规矩之度,则乾坤之象,通三光之曜。
游观河滨,感赤龙交,如生
厥后来祖统,庆都告以河龙。
三河,有龙授图,躬行圣政,以育苗萌。
火阳之盛,先暗后明,遂以侯伯,恢践帝宫。
庆都仙殁,盖葬于兹,欲人莫知,名曰灵台
上立黄屋,奉祠
下营以水,神龙所熹。
灵龟隐形,汾踊波流。
比目鱿鱼,濯鳞通泉。
玄砾菟芦,生延台涯。
贯长历久,崇如不颓。
三代改易,荒废不修。
五运精还,汉受濡期。
兴灭继绝,如为之。
承祠基年,鱿鱼复生。
故有灵台啬夫,鱼师卫仕,驿宪鱿鱼,服之延寿。
□□之际,道小衰沮,遂遭亡新,礼祠绝矣。
于是故廷尉仲定深惟大汉隆盛德,被四表,大平未至,灵瑞未下,四夷数侵,军甲数扰,匪皇启居,日稷不
案经考典,河洛秘奥,汉感赤龙,之苗胄,当修,追远复旧,复(治)黄屋,推原圣意。
灾生变见,天以谴告。
前后奏上,陈叙大义,招祥塞咎,为汉来祚。
朝廷克省,帝纳其谋,岁以春秋,奉大奥祠。
廷尉选位,连自表奏。
诏英嘉命,遂见听□□为大中大夫,归治黄殿。
令月吉日,茔立规,兴业会工,厥处夷平。
上合天意,下应□□□□□饰五色华精,上阙通天,户向少阳,前设大殿,俟神之堂。
地致石墠,其下清凉,可舞几□以□大章。
济阴太守魏郡审晃成阳博陵菅遵,各遣大掾,辅助仲君,经之营之,不日成之。
神灵精气,依怙于人,废之则亡,存之则神。
复帅群宗,贫富相均,共慕市碑,著立功训,□勒石铭,中门之表,卜择元日,齐革精诚,先荐毛血,谨慎牺牲,祈祠获福。
神享其灵,甘雨时降,百谷孰成,幽荒率服,徐方来庭,万国蒙祉,黎元赖荣,莫不被德,咸歌颂声。
其辞曰:
于赫庆都,德弥大兮。
承神精耀,统赤裔兮。
爰生圣,名盖世兮。
上爱符命,恢帝制兮。
广彼之恩,流荒外兮。
历纪盈千,垂遗爱兮。
陵庙复崇,享大祭兮。
上来多怙,降福沛兮。
万国禧宁,孰不赖兮。
光宣美勋,永□蔽兮。
垂视罔极,亿万岁兮。
济阴太守魏郡阴安审君讳晃,字元让,从公车令来,成阳博陵蠡吾菅君讳遵,字君台,从东明门司马来,丞颍川新汲尹茂字伯举,迁下邳颍川襄城杨调字君举,仲诉伯海从右中郎将巨鹿太守,仲球伯仪从大尉掾迁吕长,仲选孟高辟司徒府,迁徙不绝,皆兴治大圣黄屋之力。
惟仲阿东,年在元冠,幼有中质,遵矩蹈规,上仁好义,见群从无者,代出钱万以立碑,大意翻然,君子善之,恩加骨□乡朝所称。
县令菅君,即请署门下议生,都市掾官,未可测矣。
仇福字仲渊,累世同居,州里称术慈孝。
大圣立祠时,令菅君欲造黄屋殿庑,来索忠良,咸白福(《隶释》一)
帝尧熹平四年十二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三
帝尧者,盖昔世之圣王也。
其先出自块嵏嵬,翼火之精,有神龙首出于常羊(阙九字),生赤(阙十字)也。
名纪见乎河雒。
爰嗣八九,庆都与赤龙交而生伊
之生也,不□凡等匈□□□□□□□龙颜□角眉□八采,谡自侯伯游于玄河之上,龙龟负衔,投钤授与,然后乃受命蜀鹿(阙十六字)秉图书,察度表,御九州,统属理,闻名应邮,五纬顺晷,然后风化大洽,普天□□□不(阙十字)功成告让,遂禅舜黄。
龙兴,缵之绪,祠以上牺。
暨于亡新,圯汉之业,祠祠□□□□□祀□是故廷尉卿□□以为大圣亲垂隆烈,遗歌在民,而坛场夷替,屏慑无位,非所以表神圣□□□□□民者□□□□焉□□□复旧典,造立灵庙,以一大牢,春秋秩祠。
是以好道之畴,自远方集,或弦琴□□□一,或谭□□历丹田□□□疴者,□恭祈福,即获胙。
若不虔恪,辄赴癫。
故知至德之宅兆,实真圣之祖也。
熹平四年冬十二月济阴大守河南张宠、丞颍川李政、成阳陈国郑真、故钜鹿太守仲、故广宗长仲选、故吕长仲球□丞(阙十一字)百石己氏让礼等,咸各有惟,追慕圣烈,乃共立坛墠,刊碑纪石,已章圣德□后□□有(下阙)
于赫大圣,奕孔祯纯。
性发兰石,生自馥芬。
琦表射出,双握嘉文。
排启闛阖,驰步(阙二十字)顺叙,五品用训。
民不作忒,化洽百蛮。
历运遭七,乃禅舜焉。
功绵日月,名勒管弦。
立灵庙兮□休神(阙九字)釐兮湘黔民,亿不殄兮祉无圻。
济阴太守刘合字季承渔阳泉州人也,自以体别枝布,之裔胄。
下车出奉□万为祠醊弱□□□□□□□至于朔旦,特复五百,称充玄玄孙以叙。
嘉敬旧祠,属县君以为奉事神圣,礼虔当□宜崇祗濯,以汁□□敕县□□设供曹掾史令养牲牺,即陵庙,神亨灵洞,报己喜瑞。
李树连理,生于□图□府殿夙早□拜迁□中大夫
太守河南张宠继拟前绪,到官始初,出钱二千,敬致礼祠,临立坛碑,特复□□□□群□□为□始□□□□□□学徒莫不劝乐,咸曰张父敦我已德,万我已仁,将获祯应,齐风前人,鸾皇(阙十八字)解,将悉臻矣。
密勿匪休,将悉至矣。
熹平四年十二月十六日癸卯立,时将作吏胡能守掾仇伯爰(阙十四字)掾成□□□□余(《隶释》一)
冀州从事郭君碑光和三年十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三
君讳□□□□□□君之少子。
心仁而孝弟。
其先出高辛,兴自于周。
□蕃虞郭在河魏之间,遭晋荒强,乃丧厥土。
亦世孳孳,职思其勋。
子孙缨布,家于乐土,因国为氏。
昔在霸世,雄彦棋跱,郭隗吐奇,显于战。
历秦迄汉,将相不辍。
君其苗胄也,□而温恭,烝烝不违。
学事官曹,清身夙兴。
居丰能约,持满不倾。
资于父母,忠以事君。
性天自然,断断休□导之于乡,其誉日章。
在国必达,正身履方。
束修勤恪,在公明明。
进纳□府,密勿其光。
恩仁发越,宗党□□□阶□□式序堂堂。
故能弱冠,荣宠纪纲。
人践贼决,□与□当服职锻涷,事无留荒。
历郡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假。
牧伯虚巡,贪君卞亮,遂旌显辟。
弹纠临时,所割肃然,靡邦不思。
当登大阶,为国哲谋。
皓天不吊,降此凶甾,君年选一,以光和二年大荒䡾拜纸月戊申晻曶而终。
亲戚伤怀,同僚涕泠。
以其三年十月葬。
冠盖四𨍐,缙绅盈庭,痛君怀春,凋柯霜荣。
哀哀考妣,追惟霣灵。
卜商唬咷,丧子失名。
兄弟咨嗟,𨍐忉伤情。
孤配祸嗣,憔悴茕营。
悼君短折,永归幽冥。
自古皆死,先民有呈。
殁而不巧,盖谓合声。
建石立碑,显扬洪贞。
摅抒功美,表示后生。
魂而有知,万䡾拜熙宁。
懿矣君,纯淑清。
兰石,履圭莹。
祖有周,世扬声。
冠二代,为德经。
胤仓烈,系洪缨。
世作累,为台衡。
串千䡾拜,涵山停。
伤春树,不垂馨。
明珠玷,夜光亏。
紫芝凋,高罔颓。
庶斯言,训孔怀。
对诏访征吴三计 曹魏 · 傅嘏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五
嘉平四年四月孙权死。
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表请征吴。
朝廷以三征计异,诏访尚书傅嘏对曰:
夫差齐陵晋,威行中国,不能以免姑苏之祸;
齐闵辟土兼国,开地千里,不足以救颠覆之败;
有始不必善终,古事之明效也。
孙权自破蜀兼平荆州之后,志盈欲满,罪戮忠良,诛及胤嗣,元凶已极。
相国文侯先识取乱侮亡之义,深建宏图大举之策。
已死,托孤于诸葛恪
若矫苛暴,蠲其虐政,民免酷烈,偷安新惠,外内齐患,有同舟之惧,虽不能终自保完,犹足以延期挺命于深江之表矣。
等或欲泛舟径渡,横行江表,收民略地,因粮于冠;
或欲四道并进,临之以武,诱间携贰,待其崩坏;
或欲进军大佃,逼其项领,积谷观衅,相时而动:凡此三者,皆取贼之常计也。
然施之当机,则功成名立,苟不应节,必贻后患。
自治兵已来,出入三载,非掩袭之军也。
贼丧元帅,利存退守,若撰饰舟楫,罗船津要,坚城清野,以防卒攻,横行之计,殆难必施。
贼之为寇,几六十年,君臣伪立,吉凶同患,若恪蠲其弊,天去其疾,崩溃之应,不可卒待。
今边壤之守,与贼相远,贼设罗落,又特重密,间谍不行,耳目无闻。
夫军无耳目,校察未详,而举大众以临巨险,此为希幸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唯有进军大佃,最差完牢。
可诏昶、遵等择地居险,审所错置,及令三方一时前守,夺其肥坏,使还耕塉土,一也;
兵出民表,寇钞不犯,二也;
招怀近路,降附日至,三也;
罗落远设,间构不来,四也;
贼退其守,罗落必浅,佃作易之,五也;
坐食积谷,士不运输,六也;
衅隙时闻,讨袭速决,七也。
凡此七者,军事之急务也。
不据则贼擅便资,据之则利归于国,不可不察也。
夫屯垒相逼,形势已交,智勇得陈,巧拙得用,策之而知得失之计,角之而知有馀不足,虏之情伪,将焉所逃。
夫以小敌大,则役烦力竭;
以贫敌富,则敛重财匮。
故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此之谓也。
然后盛众厉兵以震之,参惠倍赏以招之,多方广似以疑之。
由不虞之道,以间其不戒。
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
可坐算而得也。
昔汉氏历世常患匈奴,朝臣谋士早朝晏罢,介胄之将则陈征伐,搢绅之徒咸言和亲,勇奋之士思展搏噬。
樊哙愿以十万之众横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
李信求以二十万独举楚人,而果辱秦军。
今诸将有陈越江陵险,独步虏庭,即亦向时之类也。
以陛下圣德,辅相忠贤,法明士练,错计于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之,虏之崩溃,必然之数。
故兵法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若释庙胜必然之理,而行万一不必全之路,诚愚臣之所虑也。
故谓大佃而逼之计最长(《魏志·傅嘏传》注引司马彪《战略》。又本传亦载此对,有删节。)
诸葛恪扬声欲向青徐议嘉平五年正月 曹魏 · 傅嘏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五
淮海非贼轻行之路,又昔孙权遣兵入海,漂浪沈溺,略无孑遗,岂敢倾根竭本,寄命洪流,以徼乾没乎?
不过遣偏率小将素习水军者,乘海溯淮,示动青徐,自并兵,来向淮南(《魏志·傅嘏传》)
刘劭考课法论 曹魏 · 傅嘏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五
盖闻帝制宏深,圣道奥远,苟非其才,则道不虚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暨乎王略亏颓而旷载罔缀,微言既没,六籍泯玷
何则?
道弘致远而众才莫晞也。
《考课论》,虽欲寻前代黜陟之文,然其制度略以阙亡。
礼之存者,惟有周典。
外建侯伯,藩屏九服;
内立列司,管齐六职
士有恒贵,官有定则,百揆均任,四民殊业,故考绩可理而黜陟易通也。
大魏继百王之末,承秦、汉之烈,制度之流,靡所修采。
建安以来,至于青龙,神武拨乱,肇基皇祚,埽除凶逆,芟夷遗寇,旌旗卷舒,日不暇给。
及经邦治戎,权法并用,百官群司,军国通任,随时之宜,以应政机
以古施今,事杂义殊,难得而通也。
所以然者,制宜经远,或不切近,法应时务,不足垂后。
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务本也;
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
本纲未举而造制未呈,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
昔先王之择才,必本行于州闾,讲道于庠序,行具而谓之贤,道修则谓之能。
乡老献贤能于王,王拜受之,举其贤者,出使长之;
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义也。
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乡之举,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
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伐则德行未为叙。
如此,则殿最之课,未尽人才。
述综王度,敷赞国式,体深义广,难得而详也(《魏志·傅嘏传》)
傅嘏(《三国·刘表传》注,《北堂书钞》七十六)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
傅嘏字兰若(《北堂书钞》六十),祖父睿,代郡太守
父充,黄门侍郎弱冠知名)
是时何晏以材辩显于贵戚之间,邓飏好变通,合徒党,鬻声名于闾阎,而夏侯玄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皆求交于而不纳也。
友人荀粲,有清识远志,然犹怪之。
曰:「夏侯泰初一时之杰,虚心交子,合则好成,不合则怨至。
二贤不睦,非国之利,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答之曰:「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
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邓玄茂有为而无终,外要名利,内无关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此三人者,皆败德也。
远之犹恐祸及,况昵之乎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
河南尹(此四字依《艺文类聚》六加)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统京畿,兼古六乡六遂之士。
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而奸之所行。
前尹司马芝,举其纲而太简,次尹刘静,综其目而太密,后尹李胜,毁常法以收一时之声。
立司马氏之纲统,裁刘氏之纲目以经纬之,李氏所毁以渐补之。
郡有七百吏,半非旧也。
河南俗党五官掾功曹典选职,皆授其本国人,无用异邦人者,各举其良而对用之,官曹分职,而后以次考核之。
其治以德教为本,然持法有恒,简而不可犯,见理识情,狱讼不加槚楚,而得其实,不为小惠,有所荐达及大有益于民事,皆隐其端迹,若不由己出,故当时无赫赫之名,吏民久而后安之。
尚书,事小大无不综,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好论才性,原本精微,鲜能及之。
司隶校尉钟会年甚少,以明智交会。
初,李丰同州,少有显名,早历大官,内外称之,又不善也。
谓同志曰:「饰伪而多疑,矜小失而味于权利,若处庸庸者可也。
自任机事,遭明者必死」。
丰后为中书令,与夏侯玄俱祸,卒如言。
自少与冀州刺史裴徽散骑常侍荀《虎甘》善,、《虎甘》早亡。
又与镇北将军何曾司空陈泰尚书仆射荀顗、后将军钟毓并善,相与综朝事,俱为名臣(《三国·魏·傅嘏传》注。案:自卷三末至此,言三国事甚多,《晋书·傅玄传》云:举秀才,除郎中,与东海缪施俱选入著作,撰集《魏书》。《史通·外篇》《三国志》云:《魏史》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择定,则此或即底本也。)
戒司马景王嘉平四年 曹魏 · 王基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八
天下至广,万机至猥,诚不可不矜矜业业,坐而待旦也。
夫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思虑审定则教令不烦,亲用忠良则远近协服。
故知和远在身,定众在心。
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一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魏志·王基传》)
傅嘏夫人鲍葬钱诏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四
太常傅嘏者,昔以令德贤才为先帝所接。
登龙之际,有翼赞尽忠之勋。
早代殒殁,不终功业。
每念其遗绩,常存于心。
夫人鲍当葬,赐钱十万,给作葬藏人功。
墓开,祭以少牢(《御览》五百五十六)
公孙渊上书自直 曹魏 · 郭昕、柳浦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四
大司马长史臣郭昕、参军柳浦等七百八十九人言:奉被今年七月己卯诏书,伏读恳切,精魄散越,不知身命所当投措!
昕等伏自惟省,蝼蚁小丑,器非时用,遭值千载,被受公孙渊祖考以来光明之德,惠泽沾渥,滋润荣华,无寸尺之功,有负乘之累,遂蒙褒奖,登名天府,并以驽蹇附龙托骥,纡青拖紫,飞腾云梯,感恩惟报,死不择地。
臣等闻明君在上,听政采言;
人臣在下,得无隐情。
是以因缘诉让,冒犯愬冤
郡在藩表,密迩不羁,平昔三州,转输费调,以供赏赐,岁用累亿,虚耗中国。
然犹跋扈,虔刘边陲,烽火相望,羽檄相逮,城门昼闭,路无行人,州郡兵戈,奔散覆没。
祖父度初来临郡,承受荒残,开日月之光,建神武之略,聚乌合之民,扫地为业,威震耀于殊俗,德泽被于群生。
辽土之不坏,实度是赖。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
向不遭度,则郡早为丘墟,而民系于虏廷矣。
遗风余爱,永存不朽。
度既薨殂,吏民感慕,欣戴子康,尊而奉之。
践统洪绪,克壮徽猷,文昭武烈,迈德种仁;
乃心京辇,翼翼虔恭,佐国平乱,效绩纷纭,功隆事大,勋藏王府。
度、康当值武皇帝休明之会,合策名之计,夹辅汉室,降身委质,卑己事魏。
匪处小厌大,畏而服焉,乃慕托高风,怀仰盛懿也。
武皇帝亦虚心接纳,待以不次,功无巨细,每不见忘,又命之曰:「海北地土,割以付君,世世子孙,实得有之」。
皇天后土,实闻德音。
臣庶小大,豫在下风,奉以周旋,不敢失坠。
生有兰石之姿,少含恺悌之训,允文允武,忠惠且直,生民钦仰,莫弗怀爱。
纂戎祖考,君临万民,为国以礼,淑化流行,独见先睹,罗结遐方,勤王之义,视险如夷,世载忠亮,不陨厥名。
孙权慕义,不远万里,连所遣使,欲自结援,虽见绝杀,不念旧怨,纤纤往来,求成恩好。
执节弥固,不为利回,守志匪石,确乎弥坚。
犹惧丹心未见保明,乃卑辞厚币,诱致权使,枭截献馘,以示无二。
吴虽在远,水道通利,举帆便至,无所隔限
不顾敌雠之深,念存人臣之节,绝强吴之欢,昭事魏之心,灵祇明鉴,普天闻。
陛下嘉美洪烈,懿兹武功,诞锡休命,宠亚齐、鲁,下及陪臣,普受介福。
诚以天覆之恩,当卒终始,得竭股肱,永保禄位,不虞一旦,横被残酷。
惟育养之厚,念积累之效,悲思不遂,痛切见弃,举国号咷,拊膺泣血。
夫三军所伐,蛮夷戎狄,骄逸不虔,于是致武,不闻义国,反受诛讨。
盖圣王之制,五服之域,有不供职,则修文德,而又不至,然后征伐。
小心翼翼,恪恭于位,勤事奉上,可谓勉矣。
尽忠竭节,还被患祸。
《小弁》之作,《离骚》之兴,皆由此也。
就或佞邪,盗言孔甘,犹当清览,憎而知善;
谗巧似直,或乱圣听,尚望文告,使知所由。
若信有罪,当垂三宥
若不改寤,计功减降,当在八议。
而潜军伺袭,大兵奄至,舞戈长驱,冲击辽土。
犬马恶死,况于人类!
吏民昧死,挫辱王师。
虽冤枉,方临危殆,犹恃圣恩,怅然重奔,冀必奸臣矫制,妄肆威虐,乃谓臣等曰:「汉安帝建光元年辽东属国都尉庞奋,受三月乙未诏书,曰收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
推案无乙未诏书,遗侍御史幽州考奸臣矫制者。
刺史或傥谬承矫制乎」?
臣等议以为,刺史兴兵,摇动天下,殆非矫制,必是诏命。
乃俯仰叹息,自伤无罪。
深惟土地所以养人,窃慕古公杖策之岐,乃欲投冠释绂,逝归林麓。
臣等维持,誓之以死,屯守府门,不听所执。
而七营虎士,伍部蛮夷,各怀素饱,不谋同心,奋臂大呼,排门遁出。
近郊农民,释其耨镈,伐薪制梃,改案为橹,奔驰赴难,军旅行成,虽蹈汤火,死不顾生。
虽见孤弃,怨而不怒,比遣敕军,勿得干犯,及手书告诰,恳恻至诚。
而吏士凶悍,不可解散,期于毕命,投死无悔。
惧吏士不从教令,乃躬驰骛,自往化解,仅乃止之。
一饭之惠,匹夫所死,况累叶信结百姓,恩著民心。
自先帝初兴,爰暨陛下,荣累叶,丰功懿德,策名褒扬,辩著廊庙,胜衣举履,诵咏明文,以为口实。
埋而掘之,古人所耻。
小白重耳,衰世诸侯,犹慕著信,以隆霸业。
《诗》美文王作孚万邦,《论语》称仲尼去食存信;
信之为德,固亦大矣。
今吴、蜀共帝,鼎足而居,天下摇荡,无所统一。
臣等每为陛下惧此危心。
金城之固,仗和睦之民,国殷兵强,可以横行。
策名委质,守死善道,忠至义尽,为九州表。
方今二敌窥门,未知孰定,是之不戒,而是害。
茹柔吐刚,非王者之道也。
臣等虽鄙,诚窃耻之。
若无天乎?
臣一郡吉凶,尚未可知;
若云有天,亦何惧焉?
臣等闻仕于家者,二世则主之,三世则君之,臣等生于荒裔之土,出于圭窦之中,无大援于魏,世隶于公孙氏,报生与赐,在于死力。
蒯通直,汉祖赦其诛;
郑詹辞顺,晋文原其死。
臣等顽愚,不达大节,苟执一介,披露肝胆,言逆龙鳞,罪当万死。
惟陛下恢崇抚育,亮其控告,使疏远之臣,永有保恃(《魏志·公孙度传》注引《魏书》)
益州刺史杨恭侯 西晋 · 潘尼
 出处:全晋文
君□乾灵之醇德,挺一世之殊量,禀天然不渝之操,体兰石芳坚之质。
夫其器膺弘济,智能周达,穷不怨否,显不矜泰
覆行则为模楷,吐言则成隐括。
德实充于内,而光华发乎外也。
君发迹州国,委质明主,自景皇帝摄政,文皇帝继业,值天下多虞,疆场未静。
以君先帝所拔,怀宝后时,而深达远识,有经国之量,故为腹心谋臣,而监度政事焉。
君出则简练熊罴,职司是图;
入则从容讽议,尽规帷幄。
其所以进可替否、决疑定策者,皆言效于既往,而事简于帝心。
君再临司官,三抚名郡,方将宣文德以来远,建武功于所牧。
铭曰:天生蒸民,有类有则。
诞育恭表,应期秀特。
文兼六行,武备七德。
忠肃弘毅,柔嘉温克。
机事无瑕,临疑不惑。
我谋既精,我化既清。
泽流河朔,勋著王庭。
西南未夷,侯其是宁。
上天不惠,早世潜灵(《艺文类聚》五十)
荀粲 西晋 · 何劭
 出处:全晋文卷十八
字倩奉
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
兄俣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
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
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
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
及当时能言者不能屈也。
又论父彧不如从兄攸。
彧立德高整,轨仪以训物,而攸不治外形,慎密自居而已。
以此言善攸,诸兄怒而不能回也。
太和初,到京邑傅嘏谈。
善名理而玄远宗致虽同,仓卒时或有格而不相得意。
裴徽通彼我之怀,为二家骑驿,顷之,善。
夏侯玄亦亲。
常谓曰:「子等在世涂间,功名必胜我,但识劣我耳」!
难曰:「能胜功名者,识也。
天下孰有本不足而末有馀者邪」?
曰:「功名者,志局之所奖也。
然则志局自一物耳,固非识之所独济也。
我以能使子等为贵,然未必齐子等所为也」。
常以妇人者,才智不足论,自宜以色为主。
骠骑将军曹洪女有美色,于是娉焉,容服帷帐甚丽,专房欢宴。
历年后,妇病亡,未殡,傅嘏往谚
不哭而神伤。
问曰:「妇人才色并茂为难。
子之娶也,遗才而好色,此自易遇。
今何哀之甚」?
曰:「佳人难再得!
顾逝者不能有倾国之色,然未可谓之易遇」。
痛悼不能已,岁馀亦亡,时年二十九。
简贵,不能与常人交接,所交皆一时俊杰。
至葬夕,赴者裁十馀人,皆同时知名士也,哭之,感动路人(《魏志·荀彧传》注)
王弼 西晋 · 何劭
 出处:全晋文卷十八
幼而察慧,年十馀,好老氏,通辩能言。
父业,为书郎
裴徽吏部郎未弱冠,往造焉。
一见而异之,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
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
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寻亦为傅嘏所知。
于时何晏吏部尚书,甚奇,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正始中黄门侍郎累缺。
既用贾充裴秀朱整,又议用
丁谧争衡,致高邑王黎于曹爽用黎。
于是以台郎
初除,觐,请间,为屏左右,而与论道,移时无所他及,以此嗤之。
专朝政,党与共相进用,通俊不治名高。
寻黎无几时病亡,王沈代黎,遂不得在门下,为之叹恨。
在台既浅,事功亦雅非所长,益不留意焉。
淮南刘陶善论纵横,为当进所推。
每与语,常屈
天才卓出,当其所得,莫能夺也。
性和理(《艺文类聚》七十四作「性好𢎪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
其论道傅会文辞,不如何晏,自然有所拔得,多也。
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钟会善,论议以校练为家,然每服弼之高致。
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
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
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注《易》,颍川荀融《大衍义》。
答其意,白书以戏之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
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
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
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之内,然而隔逾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
尼父之于颜子,可以无大过矣」。
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
注《道略论》、注《易》,往往有高丽言。
太原王济好谈,病《老》《庄》,常云:「见《易》注,所悟者多」。
为人浅而不识物情,初与王黎、荀融善,黎夺其黄门郎,于是恨黎,与亦不终。
正始十年曹爽废,以公事免。
其秋遇疠疾亡,时年二十四,无子绝嗣。
之卒也,晋景王闻之,嗟叹者累日,其为高识所惜如此(《魏志·钟会传》注。案:《世说·文学篇》注引《别传》,其文小异。)
魏氏春秋异同评 其四 《世语》景王疾甚以朝政授傅嘏不敢受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晋宣景文王之相魏也,权重相承,王业基矣,岂蕞尔傅嘏所宜间厕?
《世语》所云,斯不然矣(《魏志·傅嘏传》注)
嵇康二首 其一 魏晋 · 阮侃
 押词韵第十一部
早发温泉庐,夕宿宣阳城
顾眄怀惆怅,言思我友生。
会遇一何幸,及子遘欢情。
交际虽未久,思爱发中诚。
良玉须切磋,玙璠就其形。
隋珠岂不曜,雕莹启光荣
与子犹兰石,坚芳互相成。
庶几行古道,伐檀俟河清
不谓中离别,飘飘然远征。
临舆执手诀,良诲一何精。
佳言盈我耳,援带以自铭。
唐虞旷千载,三代不可并。
洙泗久已往,微言谁共听。
曾参易箦毙,仲由结其缨。
晋楚安足慕,屡空守以贞。
潜龙尚泥蟠,神龟隐其灵。
庶保吾子言,养真以全生。
东野多所患,暂往不久停。
幸子无损思,逍遥以自宁。
言尚书公事不应送御史 北魏 · 元子思
 出处:全北齐文卷六、全后魏文卷十五
案《御史令》云:「中尉督司百寮,治书侍御史纠察禁内」。
又云:「中尉出行,车辐前驱,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
时经四帝,前后中尉二十许人,奉以周旋,未曾暂废。
府寺台省,并从此令。
肃宗之世,为临洮举哀,故兼尚书左仆射臣顺不肯与名,又不送簿。
中尉臣郦道元举而奏之,而顺复启云:「尚书百揆之本,令仆纳言之贵,不宜下隶中尉,送名御史」。
寻亦蒙敕,听如其奏。
从此迄今,便无准一。
臣初上台,具见其事,意欲申请决议,但以权兼,未宜便耳。
日复一日,遂历炎凉。
去月朔旦,台移尚书,索应朝名帐,而省稽留不送。
寻复移催,并主吏忽,为尚书郎裴献伯后注云:「案旧事,御史中尉台郎于复道,中尉下车执板,郎中车上举手礼之。
以此而言,明非敌体」。
臣既见此,深为怪愕。
旋省二三,未解所以。
正谓都省别被新式,改易高祖旧命,即遣移问,事何所依。
又获尚书郎中王元旭报,出蔡氏《汉官》,似非穿凿。
始知亦规坏典谟,两人心欲自矫。
臣案《汉书·宣秉传》云,诏徵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俱会殿庭,并专席而坐,京师号之为三独坐
又寻《魏书·崔琰传》、文阳□《傅嘏传》皆云既为中丞,百寮震悚。
以此而言,则中丞不揖省郎,盖已久矣,宪台不属都堂,亦非今日。
又寻《职令(《通典》作「又案孝文帝职令」。)云:「朝会失时,即加弹纠」。
则百官簿帐,应送上台,灼然明矣。
皇太子以下,违犯宪制,皆得纠察,则令仆朝名宜付御史,又亦彰矣。
不付名至,否臧何验(《通典》作「若不送名,到否何验」。)
臣顺专执,未为平通,先朝曲遂,岂是正法?
谨案尚书郎中臣裴献伯、王元旭等,望班士流,早参清宦,轻弄短札,斐然若斯,苟执异端,忽焉至此,此而不纲,将隳朝令。
请以见事免献伯等所居官,付法科处。
尚书纳言之本,令仆百揆之要,同彼浮虚,助之乖失,宜明首从,节级其罪(《魏书·宗室元子思传》,又《通典》二十四引两条。)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十一
夫至人无己,屈体申教,圣人无名,显用藏迹。
维摩诘降同长者之仪,文殊师利或现儒生之像,提河献供之旅,王城列众之端,抑号居士,时为善宿,大经所说,当转法轮,大品之言,皆绍尊位,斯则神通应化,不可思议者乎!
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寺傅大士者,即其县人也,昔岩溪蕴德,渭浦呈祥,天赐殷宗,诞兴元相,景侯佐命,樊滕是埒,介子扬名,甘陈为伍,东京世载,西晋重光,惟是良家,降神攸托。
若如本生本行,或示缘起,子长子云,自叙元系,则云补处菩萨,仰嗣释迦法王真子,是号弥勒,虽三会济济,华林之道未孚,千尺岩岩,穰祛之化犹远;
但分身世界,济度群生,机有殊源,应无恒质,自叙因缘,大宗如此。
案停水经云,「观世音菩萨,有五百身,在此阎浮提地,示同凡品,教化众生」,弥勒菩萨,亦有五百身,在阎浮提种种示现,利益众生,故其本迹,难得而详言者也。
尔其蒸蒸大孝,肃肃惟恭,厥行以礼教为宗,其言以忠信为本,加以风神爽朗,气调清高,流化亲朋,善和纷诤,岂惟更盈毁壁,宜僚下丸而已哉。
至于王戎吏部邓禹司徒,同此时年,有怀栖遁,仍隐居松山双林寺,弃舍恩爱,非梁鸿之并游,拜辞亲老,如苏耽之永别,自修禅远壑(《艺文类聚》作远豁。)
绝粒长齐,非服流霞,若餐朝沆。
太守王杰,言其诡诈,乃使邦佐,幽诸后曹,迄至兼旬,曾无假食,于是州乡愧伏,远迩归依,逃迹山林,肆行兰若。
又自叙云,「七佛如来,十方并现,释尊摩顶,愿受深法,每至楗槌应叩,法鼓裁呜,空界神仙,共来行道」。
其外人所见者,拳握之内,或吐异香,胸臆之间,乍表金色。
时有信安县比丘僧朔,与其同类,远来观化,未及祇,忽见大士,身长丈馀,朔等惊惭,相趋礼拜,虔恭既毕,更睹常形,又有比丘智协、优婆夷钱满愿等,伏膺累载,频睹异仪,或见脚长二尺,指长五寸馀,两眼光明,双瞳照耀,皆为金色,并若金钱,譬李老而相侔,同周文而等状,姜嫄所履,天步可以为俦,河流大屐,神足宜其相比,支郎之彦,既耻黄精,瞿昙之师,有惭青目
既而四空妙定,薰脩已成,八解明心,庄严斯满,时还乡党,化度乡亲,俱识还源,并知回向,或立舍须发,如闻善来,大倾财宝,同脩净福。
大士薰禅所憩,独在高岩,爰挺嘉木,是名梼树,擢本相对,似双槐于侠门,合干成阴,类双桐于空井,厥体贞劲,无爽大年,置霜停雪,寒暑萃,信可以方诸坚固,譬彼娑罗,既见守于神龙,将为疑于变鹤,乃于山根岭下,创造伽蓝,因此高柯,故名双林寺矣。
大士亦还其里舍,货贸妻儿,营缔支提,缮写尊法,尝以聚沙书地,皆成图果,芥子庵罗,无疑褊陋,乃起九层塼塔,形相岿然,六时虔拜,巡绕斯托。
又以大乘方等,灵药宝珠,眷言山谷,希得传写,龙乡思其晓照,象驾乏其流通,复造五时经典,千有馀卷,与夫鬻子而葬,同其至诚,嫁妻而隐,无殊高节,若寄搏麨,如因卖花,共指菩提,方成亲眷
至于一相无相之怀,虚己虚心之德,化鸡在臂,方推理于自然,毒蛇伤体,终无扰于深定,门徒肃肃,学侣诜诜,通被慈悲,义无偏党。
大通元年,县中长宿傅普通等一百人,诣县令范胥,连名荐述。
又以中大通四年,县中豪杰傅德宣等道俗三百人,诣县令萧诩,具陈德业。
夫以连城之宝,照庑之珍,野老怪而相捐,工人迷而不识,等体有流俗,才无鉴真,亟欲腾开,终成亏怠。
梁高祖武皇帝绍隆三宝,弘济四生,迹冠优填,神高仙豫,夫以陈蕃静室,犹怀天下之心,伊尹躬耕,思弘圣王之道,况我有慧日明炬,如风宝车,济是沈舟,能升彼岸,固宜光宣正法,影响人王者乎!
于是以中大通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𥆜出都,致书高祖,其辞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
其上善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妄想为因,涅盘为果。
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百姓,俱禀六齐,夫以四海之君,万邦之主,预居王土,莫不祇肃」。
尔时国师智者法师,与名德诸众僧等,言辞谨敬,多乖释伽之书,文牒毕恭,翻豫山公之启。
大士年非长老,位匪沙门,通疏乘舆,过无虔恪,京都道俗,莫不嗟疑。
𥆜至都,投太乐令何昌,并有弘誓,誓在御路,烧其左手,以此因缘,希当闻达。
昌以此书呈同泰寺皓法师,师众所知识,名称普闻,见书随喜,劝以呈奏。
皇心欢悦,遽遣招迎,来谒宸闱,亟论经典。
同泰寺前临北阙,密迩南宫,仍请安居,备诸资给,后徙居钟山之下定林寺,游岩倚树,宴坐经行,京洛名僧,学徒云聚,莫不提函负衷,问慧咨禅,居荫高松,卧依盘石,于是四彻之中,恒泫甘露,大旬之内,常雨天酒,岂非神仙影响,示现祯祥者乎?
帝于华林园重云殿自开讲三慧般若经,穷须真之所问,御法胜之高堂,百千龙像,围绕餐听,黑貂朱绂,王侯满筵,国华民秀,公卿连席,乃令大士独榻,对扬天扆,并遣传诏及宣传左右四人,接受言论。
尔时纳揆之于台内,司隶之在殿中,杜预还朝,马防亲贵,旧仪悬席,皆等庶僚,以大士绝世通人,故加其殊礼矣。
及玉辇升殿,云跸在阶,晏然箕坐,曾不山立,宪司讥问,愈觉凝跱,但答云,「法地若动,则一切法不安」。
应对言语,皆为爽异。
昔汉皇受道,栾大不臣,魏祖优贤,杨叟如客,河上之老,轻举临于孝文,严子之高,闲卧加于光武(《艺文类聚》作台下之人高尚加于光武。),方其古烈,信可为俦。
帝又于寿光殿独延大士讲论玄赜,言无重颂,句备伽佗,音会宫商,义兼华藻,岂惟宝积献盖,文成七言,释子弹琴,歌为千偈而已。
固非论经于白虎之殿,应诏金马之门,说义云台,受厘宣室,可同年而语哉?
自火运将终,民无先觉,虽复五湖内贝,苍鹅之兆未萌,四海横流,夷羊之牧匪现,大士天眼所照,预睹未来,摩掌之明,夙鉴时祸,哀群生之版荡,泣世道之崩沦,救苦为怀,大悲为病,誓欲虚中闭气,识食为斋,非服名香,但资禅悦,方乃烧其苦器,制造华灯,愿以此一光明,遍照十方佛土,劝请调御,常住世间,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于是学众悲号,山门踊叫,弟子居士徐普拔潘普成等九人,求输已命,愿代宗师,其中或馘耳而刊鼻,或焚臂而烧手善财童子,重睹知识,忍辱仙人,是冯相辈,大士乃延其教化,更住阎浮,弘训门人,备行众善,于是弟子居士范难陀,弟子比丘法旷,弟子优婆夷严比丘,各在山林,烧身现灭;
次有比丘宝月等二人,穷身系索,挂锭为镫;
次有比丘慧海菩提等八人,烧指供养;
次有比丘尼昙展,慧光法纤等四十九人,行不食斋法;
次有比丘僧拔慧品等六十二人,割耳出血,用和名香,奉依师教;
并在碑阴,书其名品。
夫二仪大德,所贵曰生,六趣合灵,所重唯命,虽复梦幻影响,同归摩灭,爱使迷情,唯贪长久,自非善巧方便,沤和含罗,照以慈镫,沾其妙药,岂或舍不赀之躯,而能行希有之事?
若令割身奉鬼,闻半偈于涅槃,卖髓祠天,能供养于般若,理当刳心靡吝,擢骨无疑者乎?
大士小学之年,不游黉舍,大成之德,自通坟典,安禅合掌,说偈论经,滴海未尽其书(《艺文类聚》作其辞。)悬河不穷其义,前后讲维摩思益经等,比丘智瓒传习受持,所应度者,化缘既毕,以太建元年,朱明始献,奄然右卧,将归大空,二旬初满,三心是灭。
尔时隆暑,便已赫曦,屈伸如常,温暖无异,洗浴究竟,扶坐著衣,色貌敷渝,光彩鲜洁,爰经信次,宛如平生。
乌伤县陈钟耆即往临赴,犹复反手传香,皆如畴昔,若此神变,无闻前古,虽复青牛道士,白马先生,便遁形骸,本惭希企。
若其灭定无想,弹指而石壁已开,法王在殡,申足而金棺犹启,非斯矣莫与为俦。
遗诫于双林山顶如法烧身,一分舍利,起塔于冢,一分舍利,起塔在山,又造弥勒像二躯,置此双塔,莫移我眠床,当取法猛上人,织成弥勒像,永安床上,寄此尊仪,以标形相也。
于是门徒巨痛,遂爽遗言,用震旦之常仪,乖阇维之旧法,四部皆集,悲同白车,七众攀号,哀逾青树
弟子比丘法璿菩提智瓒等,以为伯阳之德,贞枑纪于濑乡,仲尼之道,高碑书于鲁县,亦有扬雄弟子,郑玄门人,俱述清猷,载刊玄石,于是祈闻两观,冒涉三江,爰降丝纶,克成丰琰,陵虽不敏,夙仰高风,轻课庸音,乃为铭曰:
大矣权迹,劳哉赴时。
或现商主,聊为国师
卑同巧匠,屈示良医。
猗欤开士,类此难思。
当来解脱,克绍迦维。
妙道犹秘,机缘未适。
弗降鸡头,宁开狼迹。
北地爰徙,东山攸宅。
族贵泥阳,宗分兰石
莫测其本,徒观其迹。
邈有蒲塞,心冥世雄
明宣苦苦,妙鉴空空。
汲引三界,行藏六通。
爰初隐逸,宴处林丛。
食等餐露,斋疑服风。
敬礼珍塔,归依灵像。
未若天尊,躬临方丈
慧炬常照,慈灯斯朗。
释梵天仙,晨昏来往。
济济行法,洗洗谈讲。
德秀臧丈,风高广成。
来仪上国,抗礼承明。
妙辩无相,深言不生。
掸钟比说,击鼓惭英。
天口,谁其与京。
乍现仙掌,爰标神足。
色艳沈檀,香逾薝卜。
我有边际,随机延促。
誓毁身城,当开心狱。
忽示泡影,俄如风烛。
噭敫门人,承师若亲,宁焚软叠,弗燎香薪
合窟为窆,方坟以堙。
须弥据海,变炭扬尘。
净土无壤,灵仪自真。
何时涌塔,复睹全身(《艺文类聚》七十六)
宁义寺经藏碑 唐 · 任知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六
原夫大德曰生。
体二仪而合道。
至德曰孝。
备百行以成功。
故迹发历山
妫泉标其茂实。
业□泗水
阙里播其嘉名。
□□承驩。
闻伟行于聘楚。
跃鱼继美。
兆峻节于临沂
斯盖丈夫馀事。
自淩轶于前古。
未有妇人踪迹。
独□映于当今。
属茹衔哀。
餐荼侧息。
虞风难静。
伤屺岵之无依。
滕日易沈。
陵谷之将改。
而复翘襟净域。
锐想福林。
鹫山而仰止。
龙池而利涉。
诞敷圣教。
其在兹乎。
青州寿光县宁义寺经藏者。
有唐至孝此寺比邱奉孝之所立也。
法师俗姓任氏
乐安苗裔。
寿光旧隶乐安郡
郡废县名犹存。
法师乐安寿光人也。
昔祚启升陑。
匡殷隆其左相
源分命薛。
朝鲁让其宗盟。
开国惟敖。
肃丹毫于御殿。
承家曰隗。
敞黄第于司空
翼翼昭先
标魏朝之淑慎。
昂昂元裔。
晋代铨衡
迄乎江左
大小双名。
既淩南而守郡。
亦翔西而尹京
莫不兰芬戫。
玉润金贞。
用能骏发绪馀。
丕膺复始。
书云克谐以孝。
易云不事王侯。
总二美在躬。
萃一门而高视者。
其惟吾宗达人乎。
法师父恻。
昔在隋季。
遭家不造。
周乌爰止。
则白骑弥山。
秦鹿尚惊。
则黄巾蔽野。
将恐将惧。
泛蓱水而无归。
自西自东。
寓蓬阡而靡托。
与弟安乎膝下。
就养无方。
含青。
巳抽冬暧。
崇兰孕紫。
将被春除。
及国步初康。
言旋旧里。
乐箪瓢而日用。
肆耕凿而年徂。
贞观初
太夫人奄随风过。
□□断机之训以乖。
全枯。
倚庐之望奚设。
至若去瑟送终之礼。
承衾追远之情。
则通人故屯田郎中京兆山甫制其碑。
从伯左右武卫长史处权为之颂。
清芬懿迹。
可得而详也。
法师禀训母仪。
承规女宪。
旌淩霜之苦行。
表犯雪之贞心。
操不亏。
冒岁寒而转劲。
苗自远。
献春而逾馥。
年十九出家。
于是练识归真。
储精诣道。
赴三归之胜辙。
泳波若津。
排六趣之迷涂。
践菩提境。
释铅粉。
御缁衣。
不以婉淑扰其怀。
唯以贞静凝其虑。
龙朔之岁。
丁乎内忧。
无几。
父又迁化。
号天靡愬
擗地何追。
水浆绝于口者。
遽经七日。
负土而成坟者。
奄至三年。
爰舍伽篮。
结庐垗域。
青乌启隧。
环削杖而输哀。
白鹤疏茔。
抚恶笄而沥欷。
邻里潸而罢相。
市㙻黯以同悲。
服屏缯绮。
味资蔬菽。
日居月诸。
迄今廿有七年矣。
前后州将皇叔祖赠司徒虢㽵王凤司空舒王无名。
明德茂亲。
建旟作牧。
武陵北平阳文瓘。
通儒硕学。
海内具瞻。
并岁时致问。
亲诣其所。
先是父于墓左别建精舍。
笔精墨妙。
广事招延。
写一切经。
厥功垂毕。
法师聿遵前志。
草创后图。
经之营之。
复廿有三年矣。
遂于寺院设经藏以贮焉。
玉字霄开。
因毫发相。
金声晓振。
自口流音。
婉婉乘龙。
似觌淩云之藻。
亭亭顾鹊。
疑观垂露之书。
尔其飞檐四注。
顺阴阳以开阖。
曾轩八袭。
积寒暑而来往。
前萦德水
宛如舍卫之中。
却枕香山。
即是𡺸阇之外。
朱柰为苑。
其实也玲珑。
青莲作池。
其花兮菡𦻁。
地则川原謺映。
焕淄壤以成都
人则忠孝连踪。
肃任童而济美。
千里可照。
杜魏乘以无辞。
万卷可师。
揖马楼而有叹。
所谓英灵閒出。
震耀邦家者焉。
于时岁在泉献。
大唐之握宝图七十馀祀。
皇太后绍隆景化。
发挥洪烈。
练石光其元极。
韬金清其赤县。
神岳披莲。
暵龙鳞而动色。
灵阿孤竹。
澡马颊以浮光。
总众妙于情机。
仙猋迅发。
导偫迷于意网。
□景飞升。
广命宗枝。
屏藩王室。
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司徒雍王
亦今上之叔祖也。
粹府冲旷。
英姿爽澈。
凝神献易。
洁静洞其灵关
澡虑元诗。
温柔甄其思匠。
光流佛若。
竹园将日馆相晖。
吹动生
兰坂与风台交映。
长史司马。
声孚展□□赞彤襜。
寿光县
誉浃翔翚。
俯临墨绶。
咸能翼宣调御。
光辅时省。
法师以旧译诸经。
缮写云备。
新翻众论。
流传未远。
故蹑屩西游。
言过洛邑
曾不旬日。
复得一千馀卷。
岂非天经恳至。
地义聿修之所致哉。
余素奉□□实居兹壤。
有怀敬梓。
微愿莫从。
傥血食未沦。
□□族□则盛德必祀。
非其效欤。
法师又欲余为文礭乎(阙十二字)裁之。
其词云尔。
□□太始肇有□□蟾光启夕。
鸡唱移晨。
时迁否泰。
运革浇淳。
心猿匪寂。
意马(阙二字其阙八一字)
赫矣能仁。
诞敷慧力。
遽撤疑纲。
旋超净域。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其二)
亭亭雁塔
翼翼蜂台。
香奁熛上。
宝铎风来。
杏坛左列。
畎斜开。
□□显异彼美良材(其三)
朝鲁让滕。
匡周胙𦵮。
广阿夐祉。
信都曾烈。
地禀贤踪。
门承孝辙。
结庐墓在。
馀芬靡竭(其四)
挺生媛淑。
实惟贞固
翥想十𡆮。
骞容六度。
亦既钟罚。
循还孺慕。
吹警扬风。
光晞韰露(其五)
欲报之德。
哀哀我思。
归诚梵宇。
罄节仁祠。
爰创经室。
绣栭云楣。
鸾回耸态。
鹊顾凝姿(其六)
日阅宝函。
手披仙轴。
衣则麻枲。
食惟蔬菽。
露液春滋。
霜明肃。
何以取喻。
寄之松竹(其七)
河楚藩屏。
海岱奥区。
建旟□鉴。
周礼是敷。
道光辞玉。
化穆还珠。
式闾标敬。
清徽不渝(其八)
屯田彦绪
武陵英允。
德音孔硕。
风流坐镇。
或振词藻。
或彰恩信。
讵测波澜。
孰窥墙仞(其九)
绵绵瓜瓞
系自吾宗。
孝乎惟孝。
必敬必恭。
贞猷矩謺。
茂绩规重。
勒兹琬玉。
永播笙镛(其十)
病愈二首 其一 1103年 北宋 · 苏辙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学道虽云久,沉疴竟未除。
炎烝度三伏,晻暧觉中虚。
嘉谷不自长,荒榛终费锄。
何辞用兰石,梨枣得扶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