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朔马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八部
《晋书》曰:孝武太元十四年苻坚故将吕光僣即三河王位。西海郡人于诸郡。至是谣云云。顷之。遂相扇动。复徙之于西河
朔马心何悲,念旧中心劳。
燕雀何徘徊,意欲还故巢(○《晋书》吕光载记。《诗纪》四十四。)
下书讨乞伏乾归 后凉 · 吕光
 出处:全晋文
乾归狼子野心,前后反覆,朕方东清秦赵,勒铭会稽,岂令竖子鸱峙洮南,且其兄弟内相离间,可乘之机,无过今也,其敕中外戒严,朕当亲讨(《晋书·载纪·吕光传》,又《十六国春秋》八十一。)
遗杨轨书 后凉 · 吕光
 出处:全晋文
自羌胡不靖,郭﹁叛逆,南藩安否,音问两绝。
行人风传,云卿拥逼百姓,为﹁唇齿。
卿邪志忠贞,有史鲁之操,鉴察成败,远侔古人,岂宜听纳奸邪,以亏大美!
陵霜不雕者也,临难不移者君子也,何图雕于微霜,而鸡鸣已于风雨,郭﹁巫卜小数,时或误中,考之大理,率多虚谬。
朕宰化寡方,泽不逮远,致世事纷纭,百城离叛。
戮力一心,同济巨海者,望之于卿也。
今中仓积粟,数百千万,东人战士,一当百馀,入则言笑晏晏,出则武步凉州,吞﹁咀业,绰有馀暇。
但与卿形虽君臣,心过父子,朕欲全卿名节,不使贻笑将来(《晋书·载纪·吕光传》,又《十六国春秋》八十一。)
上疏言天变 晋 · 汜称
 出处:全晋文
臣闻天之子爱人后,殷勤至矣。
故政之不修,则垂灾谴以诫告之。
改者虽危必昌,宋景是也。
其不改者,虽安必亡,虢公是也。
殿下嗣位以来,元年三月癸卯敦煌谦德堂陷。
八月效谷地裂,二年元日,昏雾四塞,四月,日赤无光,二旬乃复,十一月,狐上南门
今兹春夏地频五震,六月,陨星于建康
臣虽学不稽古,敏谢仲舒,颇亦闻道于先师,且行年五十有九,请为殿下略言耳目之所闻见,不复能远论书传之事也。
乃者咸安之初西平地裂,狐入谦光殿前,俄而秦师奄至,都城不守。
梁熙既为凉州,藉秦氏兵乱,规有全凉之地,外不抚百姓,内多聚敛,建元十九年姑臧南门崩,陨石于闲豫堂,二十年吕光东反,子败于前,身戮于后。
段业因群胡创乱,遂称制此方,三年之中,地震五十馀所,既而先王龙兴瓜州,蒙逊篡弑于张掖
此皆目前之成事,亦殿下之所闻知。
效谷,先王鸿渐之始,谦德,即尊之室,基陷地裂,大凶之征也。
日者大阳之精,中国之象,赤而无,中国将为胡夷之所陵灭。
谚曰:“野兽入家,主人将去”。
今狐上南门,亦灾之大也。
又狐者胡也,天意若曰:将有胡人入居于此城,南面而君者也。
昔春秋之世,星陨于宋,襄公卒为楚所擒。
地者至阴,胡夷之象,当静而动,反乱天常,天意若曰:胡夷将震动中国,中国若不修德,将有宋襄之祸。
臣蒙先朝布衣之眷,辄自同子弟之亲,是以不避忤上之诛,昧死而进愚款。
愿殿下亲仁善邻,养威观衅,罢宫室之务,止游畋之娱租后宫嫔妃,诸夷子女,躬受分田,身劝蚕绩,以清俭素德为荣,息兹香兹奢靡之费,百姓税,专拟军国。
虚衿下士,广招英隽,修秦氏之术,以强国富俗。
待国有数年之积,庭盈文武之士,然后命为前驱,纳子房之妙算,一鼓而姑臧可平,长驱可以饮马泾渭,方东面而争天下,岂蒙逊之足忧!
不然,臣恐社稷之危,必不出纪(《晋书·凉后主传》,又《十六国春秋》九十二。)
奉迎文帝登极表 南朝宋 · □琇
 出处:全宋文卷四十二
侍中臣琇、散骑常侍臣嶷之、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建城县公臣亮左卫将军景仁给事中游击将军龙乡县侯臣隆、越骑校尉都亭侯臣纲、给事黄门侍郎臣孔璩之、散骑侍郎臣刘思考、员外散骑侍郎臣潘盛、中书侍郎臣何尚之羽林监封阳县开国臣萧思话、长兼尚书左丞德阳县臣孙康吏部郎中骑都尉张茂度仪曹郎中臣徐长琳仓部郎中臣庾俊之、都官郎中臣袁洵等上表曰:臣闻否泰相革,数穷则变,天道所以不谄,卜世所以灵长。
乃者运距陵夷,王室艰晦,九服之命,靡所适归,高祖之业,将坠于地。
赖基厚德深,人神同奖,社稷以宁,有生获乂。
伏惟陛下君德自然,圣明在御,孝悌著于家邦,风猷宣于蕃牧。
是以征祥杂沓,符瑞㸌)辉,宗庙神灵,乃眷西顾,万邦黎献,望景托生。
臣等忝朝列,豫充将命,复集休明之运,再睹太平之业。
行台至止,瞻望城阙,不胜喜悦凫藻之情,谨诣门拜表以闻(《宋书·文帝纪》。)
沮渠茂虔(十一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三
使持节侍中都督秦、河、沙、凉四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匈奴中郎将西夷校尉凉州牧河西王蒙逊,才兼文武,勋济西服。
爰自万里,款诚夙著。
方仗忠果,翼宣远略。
奄至薨殒,凄悼于怀。
便遣使吊祭,并加显谥。
嗣子茂虔,纂戎前轨,乃心弥彰。
宜蒙宠授,绍兹蕃业。
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凉秦河沙四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西夷校尉凉州刺史河西王(《宋书·氏胡大且渠蒙逊传》)
北凉沮渠蒙逊 南朝宋 · 慕延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一
蒙逊,张掖临松卢水胡人。
初仕后梁吕光,后叛投段业,为镇西将军,临池太守,寻领张掖太守,转西安太守
晋隆安四年段业自称车骑大将军
建元永安姚兴以为镇西将军沙州刺史西海侯,以晋义熙三年自号大都督大将军、河西王改元玄始
后遣使诣晋称蕃,以为凉州刺史
宋永初末,以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凉州诸军事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张掖公。
景平末,进侍中、都督凉秦河沙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西夷校尉、凉州牧河西王
文帝初改骠骑为车骑。
元嘉十年卒,在位三十四年,谥曰武宣王
追崇江夏王义恭令书 南朝宋 · 刘彧
 出处:全宋文卷九
中书监太宰太尉录尚书江夏王道性渊深,睿鉴通远,树声列藩,宣风铉德,位隆姬辅,任属负图,勤劳国家,方熙托付之重,尽心毗导,永融雍穆之化。
而凶丑忌威,奄加冤害,夷戮有暴,殡穸无闻,愤达幽明,痛贯朝野。
朕蒙险在难,含哀莫申,幸赖宗祏之灵,克纂祈天之祚。
仰惟勋戚,震动于厥心。
梁王征庸,警跸备礼,东平好善,黄屋在廷,况公德猷弘懋,彝典未殊者哉。
可追崇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太尉中书监录尚书事王如故,给九旒鸾辂,虎贲班剑百人,前后部羽葆鼓吹,辒辌车(《宋书·江夏王义恭传》,太宗定乱,令书云云。)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隆昌元年四月太祖高皇帝世祖武皇帝 南梁 · 任昉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四、全齐文卷五、全三国文 卷三十、文选卷六十
南徐州南兰陵郡县都乡中都萧公年三十五行状。
公道亚生知,照邻几庶。
孝始人伦,忠为令德,公实体之,非毁誉所至
天才博赡,学综该明
至若曲台之礼,九师之易。
乐分龙赵,诗析齐韩。
陈农所未究,河閒所未辑。
有一于此,罔不兼综者与!
昔沛献访对于云台,东平齐声于杨史,淮南取贵食时,陈思见称于七步,方斯蔑如也。
初,沈攸之跋扈上流,称乱陕服
宋镇西晋熙王、南中郎邵陵王,并镇盆口。
世祖毗赞两藩,而任揔西伐。
公时从在军,镇西府宁朔将军军主,南中郎版补行参军法曹
于时景烛云火,风驰羽檄;
谋出股肱,任切书记
迁左军邵陵王主簿记室参军
既允焚林之求,实兼仪形之寄。
刀笔不足宣功,风体所以弘益。
邵陵王友,又为安南邵陵王长史
东夏形胜,关河重复,选众而举,敦悦斯在。
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五郡诸军事辅国将军会稽太守
太祖受命,广树藩屏。
公以高昭武穆,惟戚惟贤,封闻喜县开国食邑千户。
又奏课连最,进号冠军将军
越人之巫,睹正风而化俗;
篁竹之酋,感义让而失险。
邪叟忘其西𣅳,龙丘狭其东皋。
会武穆皇后崩,公星言奔波,泣血千里,水奖不入于口者,至自
逮衣裳外除,心哀内疚,礼屈于厌降,事迫于权夺,而茹戚肌肤,沈痛疮距。
故知钟鼓非之本,缞粗非隆杀之要。
改授征虏将军丹阳尹。
良家入徙,戚里内属。
政非一轨,俗备五方。
公内树宽明,外施简惠,神皋载穆,毂下以清。
武皇帝嗣位,进封竟陵郡王食邑加千户。
复授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
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兖徐北兖青冀五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兖徐接壤,素渐河润,未及下车,仁声先洽。
玉关靖柝,北门寝扃。
朝旨以董司岳牧,敷兴邦教,方任虽重,比此为轻。
护军将军、兼司徒侍中如故。
又授车骑将军、兼司徒侍中如故。
即授司徒侍中又如故。
上穆三能,下敷五典。
辟玄闱以阐化,寝鸣钟以体国。
翼亮孝治,缉熙中教。
夺金耻讼,蹊田自嘿。
不雕其朴,用晦其明。
声化之有伦,繄公是赖。
庠序肇兴,仪形国冑;
师氏之选,允师人范。
以本官领国子祭酒,固辞不拜。
八座初启,以公补尚书令
式是敷奏,百揆时序。
夫国家之道,互为公私;
君亲之义,递为隐犯。
公二极一致,爱敬同归,亮诚尽规,谋猷弘远矣。
又授使持节都督杨州诸军事杨州刺史,本官悉如故。
旧惟淮海,今则神牧,编户殷阜,萌俗繁滋,不言之化,若门到户说矣。
顷之,解尚书令,改授中书监,馀悉如故。
献纳枢机,丝纶允缉。
武皇晏驾,寄深负图。
公仰惟国典,俛遵遗托俯擗天伦,踊绝于地。
居处之节,复如居武穆之忧。
圣主嗣兴,地居
有诏策授太傅,领司徒,馀悉如故。
坐而论道,动以观德;
地尊礼绝,亲贤莫贰。
又诏加公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萧傅之贤,曹马之亲,兼之者公也。
复以申威重道,增崇德统,进督南徐州诸军事,馀悉如故。
并奏疏累上,身殁让存。
天不憖遗,梁岳颓峻,某年某月日薨,春秋三十有五。
诏给温明秘器,敛以衮章,备九命之礼,遣大鸿胪监护丧事,朝夕奠祭太官供给,礼也。
故以恸极津门,感充长乐,岂徒舂人不相,倾㙻罢肆而已哉!
乃下诏曰:「褒崇庸德,前王之令典,追远尊戚,沿情之所隆。
使持节都督杨州诸军事中书监太傅、领司徒杨州刺史、竟陵王、新除进督南徐州,体睿履正,神监渊邈
道冠民宗,具瞻惟允。
肇自弱龄,孝友光备。
爰及赞契,协升景业
燮和台曜,五教克宣。
敷奏朝端,百揆惟穆。
寄重先顾,任均负图。
谅以齐徽二南,同规往哲。
方凭保祐,永翼雍熙。
天不憖遗,奄见薨落。
哀慕抽割,震动于厥心。
今先远戒期,龟谋袭吉。
茂崇嘉制,式弘风猷。
可追崇假黄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宰、领大将军杨州,绿綟绶,具九锡服命之礼。
使持节中书监、王如故。
给九旒銮辂,黄屋左纛,辒辌车,前后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剑百人,葬礼一依晋安平献王孚故事。
公道识虚远,表里融通,渊然万顷,直上千仞。
仆妾不睹其喜愠,近侍莫见其倾弛。
他人之善,若己有之。
民之不臧,公实贻耻
诱接恂恂,降以颜色,方于事上,好下规己,而廉于殖财,施人不倦。
帝子储季,令行禁止,国网天宪,寘诸掌握。
未尝鞠人于轻刑,锢人于重议。
人有不及,内恕诸己。
非意相干,每为理屈。
任天下之重,体生民之俊。
华衮与缊𦅷同归,山藻与蓬茨俱逸。
田广宅,符仲长之言;
邙山洛水,协应叟之志。
丘园东国,锱铢轩冕。
乃依林构宇,傍岩拓架。
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置之虚室,人野何辨。
高人何点蹑屩于钟阿;
徵士刘虬,献书于卫岳。
赠以古人之服,弘以度外之礼,屈以好事之风,申其趋王之意。
乃知大春屈己于五王,君大降节于宪后,致之有由也。
其卉木之奇,泉石之美,公所制山居四时序,言之已详。
文皇帝养德东朝,同符作者。
爰造九言,实该百行。
导衿缡于未萌,申炯戒于兹日。
非直旦暮千载,故乃万世一时也。
命公注解,卫将军王俭缀而序之。
山宇初搆,超然独往,顾而言曰:死者可归,谁与入室?
尚想前良,俾若神对。
乃命画工,图之轩牖
既而缅属贤英,傍思才淑,匹妇之操,亦有取焉。
有客游梁朝者,从容而进曰:未见好德,愚窃惑焉。
即命刊削投杖不暇。
公以为出言自口,骥騄不追;
听受一谬,差以千里。
所造箴铭,积成卷轴,门阶户席,寓物垂训。
先是震于外寝,匠者以为不祥,将加治葺
公曰:此天谴也,无所改修,以记吾过,且令戒惧不怠。
从谏如顺流,虚己若不足。
至于言穷药石,若味滋旨;
信必由中,貌无外悦。
贵而好礼,怡寄典坟。
虽牵以物役,孜孜无怠
乃撰四部要略、净住子,并勒成一家,悬诸日月。
洙泗之风,阐迦维之化。
大渐弥留,话言盈耳,黜殡之请,至诚恳恻。
岂古人所谓立言于世,没而不朽者欤!
易名之典,请遵前烈
谨状
八吉祥记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四
《八吉祥经》,宋元嘉二十九年岁壬辰正月三日天竺国大乘比丘释求那跋。
陀罗于荆州城内,译出此经,至其月六日竟,使持节侍中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司空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南焦王优婆塞刘义宣为檀越(《释藏》迹九。)
上书请定乐 北齐 · 祖珽
 出处:全北齐文卷七
魏氏来自云、朔,肇有诸华,乐操土风,未移其俗。
至道武帝皇始元年,破慕容宝于中山,获晋乐器,不知采用,皆委弃之。
天兴初吏部郎邓彦海奏上庙乐,创制宫悬,而钟管不备,乐章既阕,杂以簸逻回歌,初用八佾作皇始之舞。
太武帝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
此声所兴,盖苻坚之末吕光出平西域,得胡戎之乐,因又改变,杂以秦声,所谓秦汉乐也。
至永熙中录尚书长孙承业共臣先人太常卿莹等斟酌缮修,戎华兼采,至于钟律,焕然大备。
自古相袭,损益可知。
今之创制,请以为准(《隋书·音乐志中》:文宣受禅后,尚乐典御祖珽自言,旧在洛下,晓知旧乐,上书。又见《通典》一百四十二。)
柱国灵州总管海陵贺若谊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
观夫宇内之广,生民之众,随夜川以□□□朔□□□□□□□□□者□□□□□□□□□□□□□□□□□□□□□□□□□□□□□□□□□□□□其为不朽乎?
公讳字道机河南洛阳人也。
昔轩丘启祚,若水降□□□□□□□□□□□□□□□□□□□□□及□□□龙腾豹变,鲲运鹏飞,□□代以□□□嵩□而光宅,则我洪宗盛绪,佐帝从王,郁为卿相之门,并称冠盖之里。
□□□□□□□□□□□□□□□□□□□□□□公□司□并□量恢宏,□□□□。
坐南宫而仪北斗,参八座而赞万机。
祖伏连,袭爵安富公、云州刺史
父统,右卫将军散骑常侍
□□□□□□□□□□□□□□□□□以□德□规□时济世,□□□□□□□□勒功□鼎。
公即哀公之第三子也。
感降则辅宿台星,仪表则山庭月角。
澄波澜于万顷,竦□干于千寻。
□□□□□□□□□□。
□逸响之操,以为寻章摘句;
□生之常谈,雕虫篆刻,□子之事耳。
博观载籍,撮其指归。
悟圣人设教之方,体君子立身之义。
□□□□□□□□□□□□□□□□□□□□□□□□□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尚食典御
太祖光启三分,功成九合,爪牙之任,延纳奇士。
乃命公以大都督,领亲信。
于时□□□□□□□□□□□□□□□□□乃命公奉使,居于杏城
会北狄势分,左□交争,茹茹种落,屯结河表。
公知机其神,见可而进,不暇请命,驰驲赴之,凭轼缓□,备加导诱,群狄□□□□□□□□□□□□□马三万馀匹。
太祖深相器异,赏以□□□□□□□□□□□□倾□□□□身为轻重东邻遣使,已入虏庭,朝廷深惧,连和莫能,□绝以公□□□□□□□□□□□□□□□□□□□□□□犯□□□□。
九攻九□之势,施于樽俎;
百战百胜之□,更作枢机。
匈奴骇服,厚相礼待。
乃执齐使舍人杨畅等付公。
□□□□骑□□□□□□□□□□世□略阳□□□□□□实□□□裾上□妙□时□□以□□长史
周元年,除司射大夫,封霸城县开国子,转左宫伯
三年,加开府,□□□迁□□二州□□□州□□□州刺史,□六条□化万□案才□□□□□仁风被于□民,甘雨随□轩盖□安之地,冲要斯在。
三峡设险,八阵成图。
自非□武兼运,无以当斯镇抚
□□公□□□□□□□□□□□□□□□公□□□略每出□□□地□□威镇殊俗。
凡所招纳,六万馀户。
建德年,治熊州刺史
周武,扬旌汾浦,席卷河东,公□于函谷□□□□□□□□□□□□□□□□州诸军事洛州刺史,封建威□□□□□□□□□绍义窜身沙瀚,委质獯猃,凭引寇戎,每为边患。
以公声□远裔,信著殊方,乃遣□□□□□□□□□□□□□□□□□□□□□□□荣□□□□□□大将军,除亳州总管进封范阳郡公
皇隋抚运,授上大将军
开皇三年,除右武侯大将军
□□□□□以□□□□□□□□□□将军,除华、敷二州刺史改封海陵郡公,转泾州刺史
十二年,除灵州总管、灵州刺史,进位柱国公
管仲之翮,亦既上腾;
陶侃之翅,屡飞□□。
□□□□□□□□□□□□□□□□□□□□□□荡而□心不矫□以求誉□□□月□化大行□年迫崦嵫志□谢事。
上表陈逊,优诏不许。
春秋七十有七。
十六年春二月□□日疾□于家,以八月廿二日厝于□□□王人吊祭。
谥曰威公,礼也。
惟公挺兹伟器,□□多能。
剑术白猿兵符于黄石
龙韬豹韬之法,牡阵、牝阵之奇,独悟□□□□□□□□□□□□□□□□摇□□而□□□驰□□□□□□□□□而□毙银镝□而鸟落,固亦妙绝一时,声高六郡。
既而宦成名遂,礼缛位隆,居则罗□□□□则□□□□□□□□□□□□□于二□酌损之忠□□□□□□□□□□□□轩冕而□寄濠梁郊郭之外。
别庐一所,类洛西之金谷,有山阳竹林
每休沐馀闲,退朝□暇,□□□□□□□□□□举□□□歌声□□□□□□□□□□□□□□□□有千岁,人无百年。
西山之景不追,东岳之期奄至。
郭门既远,长别□□□□□□□□□□□□□□□□□□□□□□□□令陈□等□□□□□□□□□□□□越俗思范□铸金而写状,况乎宿承教义,亲预鞭板。
而坟茔未表,赞颂无闻。
乃相与□□□□□□□□□□□□□碑□□□而无绝。
其词曰:
肇自黄神,分于白帝
业盛千古,福流万世。
朔野建功,方行□契。
□□□□□□□□□□□□□□□□□□□□□□心灵人伦□□□□□□□□□□□□□□□□□公,郁标器望。
志识恢达,襟神高亮
学剑曲城,受书汜上。
见义□践,当仁不让。
□□□□□□□□□□□□□□□□□虹连□□□□□□门□□□□□□□林□□长狄,种落纷纶,关塞扰攘。
□□□国□□,见机而作。
外降五□,内□□□□□□□□□□□□□□□□□□□□□□□□□□□□□□□□□□□□□□时□□□□高尝茂□□□□□□□□□□□□□□□閒□□□□□□□□□□□□□□□□□□□□□□□□□□□□□□□□□□□□□□□□□□□□□□□□万□□□□□□□□□□□□□□□□□□□(碑拓本。案此碑千七百四十一字,今据明拓本录之,仅九百五十二字。俟再求旧拓本补足。)
请废佛法表 隋末唐初 · 傅奕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言。臣闻牺农轩顼。
治合李老之风。虞夏汤姬。
政符之教。虽可圣有先后。
道德不别。君有沿革。
治术尚同。窃闻八十老父。
击壤而歌。十五少童。
鼓腹为乐。耕能让畔
路不拾遗。孝子承家。
忠臣满国。然国君有难。
则殉命以报雠。父母有疴。
则终身以侧侍。岂非曾参闵子之友。
庠序成林。墨翟耿恭之俦。
相来羽翊。乃有守道含德。
无欲无求。宠辱若惊。
朝位。荆山鼎上。
攀附升龙。缑氏坛边。
相从驾鹤。瑶池王母之使。
具礼来朝。碧海无夷之神。
周行谒帝。所以然者。
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
而无胡佛故也。自汉明夜寝。
金人入梦。傅毅对诏。
辨曰胡神。后汉中原。
未之有信。魏晋夷虏。
信者一分。笮融托佛斋而起逆。
逃窜江东吕光假征胡而叛君。
跱立西土。降斯巳后。
妖胡滋盛。大半杂华。
搢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
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
曲类蛙歌。听之丧本。
臭同鲍肆。过者失香。
兼复广置伽蓝。壮丽非一。
劳役工匠。独坐泥胡。
撞华夏之鸿钟。集蕃僧之伪众。
动淳民之耳目。索营私之货贿。
女工罗绮。剪作淫祀之幡。
巧匠金银。散雕舍利之冢。
粳粱面米。横设僧尼之会。
香油蜡烛。枉照胡神之堂。
剥削民财。割截国贮。
朝廷贵臣。曾不一悟。
良可痛哉。伏惟陛下定天门之开阖。
更新宝位。通万物之迍否。
再育黔黎。布李老无为之风。
而民自化。执孔子爱敬之礼。
而天下孝慈。且佛之经教。
妄说罪福。军民逃役。
剃发隐中。不事二亲。
专行十恶。岁月不除。
奸伪逾甚。臣阅览书契。
爰自庖牺。至于汉高
二十九代。四百馀君。
但闻郊祀上帝。官治民察。
未见寺堂铜像。建社宁
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
凡是沙门。放归桑梓。
令逃课之党。普乐输租。
避役之曹。恒忻效力。
勿度小秃。长揖国家。
自足忠臣。宿卫宗庙。
大唐廓定。作造化之主。
百姓无事。为牺皇之民。
臣奕诚惶诚恐。谨上益国利民事十有一条如左。
谨言。武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谨按益国利民事十一条其文巳佚惟释氏书所引尚存梗概谨裒集于后一曰众僧剃发染衣不谒帝王违离父母非忠孝者夫父母之体不可毁伤何故沙门剃发去髭反先王之道失忠孝之义易曰男女搆精万物化生此则阴阳父子天地大象不可乖也今卫壮之僧婉娈之尼失礼不婚仇匹内通衣形外隔夭胎杀子违礼逆天减损户口不亦伤乎今佛家违天地之化背阴阳之道未之有也请僧尼六十巳下令作丁则兵强农劝寻老子至圣尚谒帝王孔某圣人犹跪宰相况道大无取德义未隆下忽公卿抗衡天子如臣愚见请同老孔弟子之例拜谒王臣编于朝典者二曰西域胡旦末国兵三百二十人小宛国兵二百人戎卢国兵三百人渠勒国兵三百人依耐国兵三百五十人郁立师国兵三百三十一人单相国兵四十五人孤胡国兵四十五人凡八国胡兵合有一千八百九十一人皆得绍其王业据其土地自相征伐屠戮人国况今大唐丁壮僧尼二十万众共结胡法足得人心宁可不预备之哉三曰诸州及县减省寺塔则民安国治者盖闻释迦生于天竺修多出自西蕃名号无传于功德靡称于典谟实远夷所尊敬非中夏之师儒广致精舍甲第当衢虚费金帛福利焉在西域胡人因泥而生是以便事泥瓦塔像今犹毛臊人面而兽心道人土枭驴骡四色皆是贪逆之恶种佛是妖魅之气寺是淫邪之祀由妖胡虚说造寺之福庸人信之争营寺塔小寺百僧大寺二百以兵率之五寺强成一旅总计诸寺兵多六军侵食生民国家大患寺骁僧众妖孽必作如后赵沙门张光后燕沙门法长南凉道密魏孝文时法秀太和时惠仰等并皆反乱自馀凶党至今犹在请必除荡用消胡气浃旬之间宇宙廓清维是寺舍请给孤老贫民无宅义士三万户州惟置一寺草堂土塔以安经像遣胡僧二人传示胡法销像而绝镌铸货泉可以无损毁经以禁缮写废僧以从编户窃谓益国利人兴家多福也四曰僧尼衣布省斋则贫人不饥蚕无横死者臣闻佛戒僧尼粪扫衣五缀钵望中一食独坐山中清居禅诵此佛之章法也若杀蚕作衣佛戒不许今则知佛理虚故生违犯五曰断僧尼䝻贮则百姓丰满将士皆富礼佛不得尊豪设斋不得富贵六曰帝王无佛则大治年长有佛则虐政祚短者自庖牺巳下爰至汉高二十九代父子君臣立忠立孝守道履德生长神州得华夏正气人皆淳朴以世无佛故也秦起秦仲三十五世六百三十八年汉明之时佛法始来有之为无之为益故未有佛法之前人皆淳和世无篡逆佛法来到多兴悖乱天道无亲顿成虚阐祸淫福善胡其爽欤因何替者翻享遐龄崇道者无终厥寿计应蕴福延庆积恶招殃何乃进退矛盾情状皎然去取自乖若为酬对七曰封之教送与西域而胡必不肯行八曰海内勤王者少乐私者多乃外事胡佛内生邪见剪剃发肤回换衣服出臣子之门入僧尼之户立谒王庭坐看膝下不忠不孝聚结连房且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拾亲逐财畏壮慢老重富强而轻贫弱爱少美而贼耆年以幻惑而作艺能以矫诳而为宗旨然佛为一姓之家鬼也作鬼不兼他族岂可催驱生汉供给死贱此明珠贵彼鱼目违离严父而敬他人何有跪十个泥而为卿相置一盆残饭得作帝王据佛邪说不近人情欲求忠臣孝子佐世治民惟孝经一卷老子二篇不须广读佛经佛滑稽大言不及旃孟奢侈造作罪深入家破家入国破国者九曰隐农安近市廛度中国富民饶者十曰帝王受命皆革前政者十一曰直言忠谏古来出口祸及其身者)
教坊记序 唐 · 崔令钦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六
昔阴康氏之王也。
元气肇分。
灾沴未弭。
水有襄陵之变。
人多肿膇之疾。
思所以通利关节。
于是制舞。
舜作歌以平八风。
非慆心也。
春秋之时。
齐遗鲁以女乐。
晋梗阳之大宗
亦以上献子。
始淫声色矣。
施及汉室。
有若卫子夫以歌进。
赵飞燕以舞宠。
自兹厥后。
风流弥盛。
晋氏兆乱。
涂歌是作。
终被诸管弦。
载在乐府。
吕光之破龟兹
得其乐名称多
亦佛曲百馀成。
我国家元元之允。
未闻颂德。
高宗乃命乐工白明逵造道曲道调
元宗之在蕃邸。
有散乐一部。
戢定妖氛。
颇藉其力。
及膺大位。
且羁縻之。
常于九曲阅太常乐
姜晦
嬖人楚公皎之弟也。
押乐以进。
凡戏辄分两朋。
以判优劣。
则人心竞勇。
谓之热戏
于是诏宁王主蕃邸之乐以敌之。
一伎戴百尺幢。
鼓舞而进。
太常所戴即百馀尺。
比彼一出。
则往复矣。
长欲半之。
疾仍兼倍。
太常偫乐鼓噪。
自负其胜。
上不悦。
命内养五六十人。
各执一物。
皆铁马鞭骨檛之属也。
潜匿衷中。
杂于声儿后立(坊中呼太常人为声儿)
复候鼓噪。
当乱捶之。
及左右初怪内养麇至。
窃见衷中有物。
于是夺气褫魄。
而戴幢者方振摇其幢。
南北不已。
上顾谓内人者曰。
其竿即自当折。
斯须中断。
上抚掌大笑。
内伎咸称庆。
于是罢遣。
翌日诏曰。
太常礼司。
不宜典俳优杂伎。
乃置教坊
分为左右而隶焉。
左骁卫将军范安及为之使。
开元中
余为左金吾仓曹
武官十二三是坊中人。
每请禄俸
每加访问。
尽为予说之。
今中原有事。
漂寓江表。
追思旧游。
不可复得。
粗有所识。
即复疏之。
作教坊记。
安州裴长史730年春 盛唐 · 李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八 创作地点: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
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
地不语而百物生。
白人焉。
非天地。
安得不言而知乎。
敢剖心析肝。
论举身之事。
便当谈笑以明其心。
而粗陈其大纲。
一快愤懑。
惟君侯察焉。
白本家金陵
世为右姓(谨按此二句不可解旧唐书云白山东人父为任城因家焉新书云白兴圣皇帝九世孙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中逃还客巴西思白既为兴圣九世孙世为西州右姓如自溯其族望则金陵或系金城之讹否则定因前凉张氏侨置建康郡于敦煌人遂目此建康金陵故下句云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崔鸿十六国春秋云沮渠蒙逊吕光酒泉太守叠滕共推建康太守段业凉州应即此事若云江左金陵则白虽因崔宗之金陵曾经游此并非世居且与下句遭沮渠蒙逊之难云云俱不可通矣)
沮渠蒙逊之难。
奔流咸秦
因官寓家。
少长江汉。
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
颇得闻矣。
横经籍诗书。
制作不倦。
迄于今三十矣。
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
射乎四方。
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南穷苍梧
东涉溟海
见乡人相如大誇云梦之事。
云楚有七泽。
遂来观焉。
许相公家见招。
妻以孙女。
便憩迹于此。
至移三霜焉。
曩昔东游维扬。
不逾一年。
散金三十馀万。
有落魄公子
悉皆济之。
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
指南死于洞庭之上。
白禫服恸哭。
若丧天伦。
炎月伏尸。
泣尽而继之以血。
行路闻者。
悉皆伤心。
猛虎前临。
坚守不动。
遂权殡于湖侧。
便之金陵
数年来观筋骨尚在。
白雪泣持刃。
躬申洗削。
裹骨徒步。
负之而趋。
寝兴携持。
无辍身手。
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
故乡路遥。
魂魄无主。
礼以迁窆。
式昭朋情。
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
又昔与逸人东岩子隐岷山之阳。
白巢居数年。
不迹城市。
养奇禽千计。
呼皆就掌取食。
了无惊猜
广汉太守闻而异之。
诣庐亲睹。
因举二人以有道。
并不起。
此则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
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
白于路中投刺。
待以布衣之礼。
因谓偫寮曰。
此子天才英丽。
下笔不休
虽风力未成。
且见专车之骨。
若广之以学。
可以相如比肩也。
四海明识。
且知此谈。
前此郡都督马公。
朝野豪彦。
一见尽礼。
许为奇才。
因谓长史李京之曰。
诸人之文。
犹山无烟霞。
无草树。
李白之文。
清雄奔放。
名章俊语。
络绎间起。
光明洞彻。
句句动人。
此则故交元丹。
亲接斯议。
若苏马二公愚人也。
复何足陈。
倘贤者也。
有可尚。
夫唐虞之际。
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
九人而已。
是知才难。
不可多得。
野人也。
颇工于文。
惟君侯顾之。
无按剑也。
伏惟君侯贵而且贤。
鹰扬虎视。
齿若编贝。
肤如凝脂。
昭昭乎若玉山上行。
朗然映人也。
而高义重诺。
名飞天京。
四方诸侯。
闻风暗许。
倚剑慷慨。
气干虹蜺。
月费千金。
日宴偫客。
出跃骏马。
入罗红颜。
所在之
宾朋成市。
故诗人歌曰。
宾朋何喧喧。
日夜裴公门。
愿得裴公之一言。
不须驱马埒华轩。
不知君侯何以得此声于天壤之间。
岂不由重诺好贤。
谦以下士得也。
而晚节改操。
栖情翰林
天才超然。
度越作者。
屈佐郧国。
时惟清哉。
棱威雄雄。
下慑偫物。
窃慕高义。
已经十年。
云山间之。
造谒无路。
今也运会。
得趋末尘
承颜接辞。
八九度矣。
常欲一雪心迹。
崎岖未便。
何图谤詈忽生。
众口攒毁。
将欲投杼。
下客震于严威。
然自明无辜。
何忧悔吝。
孔子曰。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过此三者。
鬼神不害。
若使事得其实。
罪当其身。
则将浴兰沐芳。
自屏于烹鲜之地。
惟君侯死生。
不然。
投山窜海
转死沟壑。
岂能明目张胆。
托书自陈耶。
昔王东海问犯夜者曰。
何所从来。
答曰。
从师受学。
不觉日晚。
王曰。
岂可鞭挞宁越
以立威名。
想君侯通人。
必不尔也。
愿君侯惠以大遇
洞开心颜。
终乎前恩。
再辱英盼
必能使精诚动天。
长虹贯日
直度易水
不以为寒。
若赫然作威。
加以大怒。
不许门下。
逐之长途。
即膝行于前。
再拜而去。
西入秦海
一观国风。
永辞君侯。
黄鹄举矣。
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皮子世录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
皮子之先。
盖郑公之苗裔贤大夫子皮之后。
战国秦时
无谱牒可考。
自汉至唐。
其英雄贤俊在位者。
往往有焉。
前汉时名容者以善为容官至大夫
后汉时名巡者为太医令
三国时无闻焉。
晋朝名初者为襄阳太守
名京者为贤处士
宋朝名熙祖者与徐广论议。
苻王世名审者为坚侍郎
后魏世名豹子者为魏名将。
子道明袭爵。
弟喜为使持节侍中都督秦雍梁益诸军事大将军仇池镇将假公如故。
喜以战守之功。
累加勋爵。
后转散骑常侍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卒于天宗爵。
喜弟双仁冠军将军仇池镇将
北齐时景和者以功大官封王
名延宗者为黄门侍郎
隋朝名子信者为刺史
至于吾唐。
汨汨于民间。
无能以文取位。
惟从祖翁讳瑕叔举进士有名。
以刚柔不合时。
受蜀聘为幕府
累官至刺史
从翁讳行修明经及第
累官至项城
以盗不发贬州掾卒。
日休之世。
以远祖襄阳太守
子孙因家襄阳竟陵
世世为襄阳人
自有唐以来。
或农竟陵
隐鹿门
皆不拘冠冕。
以至皮子。
呜呼。
圣贤命世。
世不贱不足以立志。
地不卑不足以立名。
是知老子产于厉乡。
仲尼生于阙里。
苟使李乾早胎。
老子岂降。
叔梁早嗣。
仲尼不生。
贤既家有不足。
为立大功致大化振大名者。
其在斯乎。
玉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四、《事类赋》卷九
古人有言曰:「君子于玉比德」。
若夫《周官》六器,大秦五色,赵之连城,晋之垂棘。
或瓘斝以禳,或苕华是刻。
爱一环而韩子受赐,纳十瑴而卫侯见释。
尔乃观瑟彼,玩温其,伟祁子之不佩,美襄仲之见辞。
虞卿受赐于赵国,楚相加辱于张仪
赠之则报其绣段,沉之则系以朱丝。
宁有馀而抵鹊,不蒙污以投泥。
至于温峤镜台,胡综如意,著兹五德,班斯六瑞。
坚而不蹙,廉而不刿。
白圭以夜光受赐,林回千金必弃。
瓮不汲而自盈,管方吹而有异。
斯皆攻以它山,而使之成器者也。
若乃山玄表德,白虹象天,先于驷马,假夫许田
或食之以御水,或服之而成仙。
贾害见虞叔之志,不贪知子罕之贤。
尔其石变山中,瓜颓冢里,火出夜山,膏流丹水
燕人瑶瓮之遗,子玉琼弁之美,刘聪汾水之祥,吕光于阗之市。
亦闻德推旁达,质重方流,润木逾茂,辉山更幽。
采于龙首,出彼平丘常山有命,灵昌载浮。
或登台而不取,或破石而斯求。
别有瀛洲酌酒,扶桑观日。
晋侯受之而容惰,邾子执之而礼失。
张伯怀之而见欺,亚父碎之而靡惜。
或类彼珷玞,或疑于燕石
得楚山而被刑,诣郑人而求直。
斯皆真伪混淆,而不精识也。
亦有齐之甗磬,鲁之璠玙,价逾十万,名重五都。
辨其䚡理,见此瑕瑜。
老聃之被褐,思穆满之披图。
复闻执则不趋,受之以掬。
钗留而阁号招灵,玦见而山名奚禄。
无故而岂可去身,待价而常宜韫椟。
观其黑如纯漆,白若截肪,玩之碌碌,佩以将将,曾城是植,海岛斯藏。
骇流虹之变化,讶积雪之消亡。
毁椟中而咎罚焉避,献阙下而诈谖以彰。
思滈池之反璧,想磻溪钓璜
纳怀曾闻于叔带,压纽更见于平王
当入用之时,气腾光禄
及焚如之际,火烈昆冈
别有汉武树之于前庭,周成陈之于东序
赤松服之而蹈火,羊公种之而娶妇。
虞舜之受昭华,齐侯之得龙辅。
赐虢公以五瑴,锡子家之双琥。
王莽潜奸于椎璏,宋人留情于刻楮。
仆窃之而来奔,胶鬲索之而不与。
取其象德,非宜改步。
既阅咸阳之宫,更睹玄菟之库。
识白首之老翁,见紫衣之神女。
斯天地精粹之徵,不能悉数。
龙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八、《事类赋》卷二八
龙者神灵之精,能幽能明。
或玄黄其血,或蚕蠋其形。
剑化延津,漦藏夏庭。
张华尝辨于饷鲊,孝和亦闻于赐羹。
吕光龟兹,负吴猛于宫亭。
见号雨师,亦名水物。
沉木既产于哀牢,浮水亦闻于素弗
尔乃九色驾王母之车,五采负帝舜之图。
河津曝鳃,降荆山而垂胡。
董父之见扰,哂朱泙之学屠。
盘桓温之斋,卧南阳之庐。
则有见于绛郊,祷于滏口,为夏禹而负舟,助隋师而骧首。
至若承光御于南海,苻生谣于洛东,戒乘危于颔下,美借誉于人中。
或解角而昭瑞,或曳尾而告凶。
资五花而为食,萃四蛇而见从。
韩子畏祸于逆鳞,墨翟避屠于黑色。
华歆而为首,惊叶公而丧魄。
潜则勿用,见则时乘。
鳞既成字,膏亦为灯。
呼先跨之而轻举,安公骑之而上升。
及夫登玄云,生积水,黑见渭川,黄闻成纪
八即荀家,六为卞氏。
刘累以事于孔甲仲尼莫窥于老子。
有候清风而升天,眄层云而跃渊。
颜称高祖,醉骇陈宣
复闻在宫沼而为畜,与金玉而昭瑞。
毒鱼而或能致雨,讨贼而当须伺睡。
至其出武库而刘毅不贺,见临平而无量靡观,张骏厌之而铸铜,太皞用之而纪官。
复闻生大泽,兴景云,或摴而起陆,或蛰以存身。
亦有子明见放,冯孙是养。
既为东方之宿,亦号鳞虫之长。
雷泽陶侃之梭,葛陂长房之杖。
变鱼见困于清泠,为怪尝偕于罔像。
雕闻邹奭,章美嵇康
或渍之而复活,或吹之而则长。
骋神变于三池,备文彩于五方。
非网罟之可害,岂蝼蚁之能伤。
觌而不求,既闻于子产
针而见负,更记于师皇
请以太祖配天议淳化三年正月 北宋 · 苏易简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太常因革礼》卷七、《宋会要辑稿》礼二五之七八(第二册第九九三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宋史》卷九九
伏以国朝亲祀圜丘,以宣祖侑神作主,此则符圣人大孝之道,成严父配天之义。
恭以太祖光启丕图,恭临大宝,以圣授圣,传于无穷。
谨案唐永徽中,以高祖太宗同配上帝。
欲望将来亲祀郊丘,奉宣祖太祖同配。
又案唐永泰中礼仪使杜鸿渐奏:「冬至祀昊天上帝,夏至祀皇地祇,以太祖、景帝配;
孟春祈谷,孟冬祀神州,以高祖配;
孟夏雩祀,以太宗配;
大享明堂,以肃宗配」。
当时之议,以为得礼。
欲望自今孟春祈谷、孟冬神州、大享,以宣祖崇配神;
冬至圜丘夏至北郊、孟夏雩祀、上辛祀感生帝,以太祖崇配。
后汉碑阴题名跋 其二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五、《集古录》卷二、《六一题跋》卷二
右汉碑阴题名,不知为何碑之阴。
余家集录既多,而或失其所得之处,又其文字磨灭,莫可考究。
惟有「钱各五百」四字,似是汉时修庙人尔。
汉碑今在者惟华岳孔子中最多,其碑阴题名者,往往各书所出钱数,不过三百五百也。
而此碑所列邑里姓名字完可见者尚十馀人,然皆是济阴山阳彭城汝南陈留人,则疑为修孔子人也。
今列于后,览者可以察焉:济阴定陶蔡颢子盛、济阴张翔季审、陈留酸枣李直显节、山阳金乡张谚季德河南宛陵赵堂世苌、南阳南乡邓升升远、济阴成武周凤季节山阳昌邑田胤元尊、济阴成武史楞世明彭城元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