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崔亮 北魏 · 刘景安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二
殷周以乡塾贡士两汉由州郡荐才,魏晋因循,又置中正
谛观在昔,莫不审举,虽未尽美,足应十收六七。
而朝廷贡秀才,止求其文,不取其理,察孝廉,唯论章句,不及治道,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
至于取士之途不溥,沙汰之理未精。
而舅属当铨衡,宜须改张易调
如之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
天下士子谁复修厉名行哉(《魏书·崔亮传》。吏部尚书,奏为停年格制。外甥司空咨议刘景安书规。又见《北史》四十四,《通典》十四。)
奏停祫祭应待三年终 北魏 · 元澄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七
太常卿崔亮上言:「秋七月应祫祭于太祖,今世宗宣武皇帝主虽入庙,然烝尝时祭,犹别寝室,至于殷祫,宜存古典。
案《礼》,三年丧毕,祫于太祖,明年禘春于群庙。
又案杜预亦云,卒哭而除,三年丧毕而禘。
魏武宣后以太和四年六月崩,其月既葬,除服即吉。
四时行事,而犹未禘。
王肃韦诞并以为今除即吉,故持时祭。
至于禘祫,宜存古礼。
高堂隆亦如议,于是停不殷祭。
仰寻太和二十三年四月一日高祖孝文皇帝崩,其年十月祭庙,景明二年秋七月,祫于太祖,三年,祫于群庙。
三年乃祫。
谨准古礼及晋魏之议,并景明故事,愚谓来秋七月祫祭应停,宜待三年终,乃后禘祫(《魏书·礼志》二。延昌四年三月甲子尚书令任城王澄奏。)
奏请移禘祀在中旬 北魏 · 元澄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七
谨案《礼记》:曾子问曰:「诸侯旅见天子,不得成礼者几」?
孔子曰:「四,太庙火、日蚀、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
臣等谓元日万国贺,应是诸侯旅见之义。
若禘废朝会,孔子应云五,而独言四,明不废朝贺也。
郑玄《礼》注云:「鲁礼,三年丧毕,祫于太祖,明年春,禘群庙」。
又《郑志》,检鲁礼,《春秋》昭公十一年夏五月,夫人归氏薨,十三年五月大祥,七月释示覃,公会刘子及诸侯于平丘八月归,不及于祫;
,公如晋,明十四年春归祫,明十五年乃禘。
《经》曰:「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
《传》曰:「禘于武公」。
谨案《明堂位》曰:「鲁,王礼也」。
丧毕祫禘,似有退理。
详考古礼,未有以祭事废元会者。
《礼》云「吉事先近日」,脱不吉,容改筮三旬。
寻摄太史令赵翼等列称,正月二十六日祭亦吉。
请移禘祀在中旬十四日,时祭移二十六日,犹曰春禘,又非退义。
祭则无疏怠之讥,三光有顺轨之美。
既被成旨,宜即宣行。
臣等伏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君举必书,恐贻后诮。
辄访引古籍,窃有未安。
臣等学缺通经,识不稽古,备位枢纳,可不必陈。
冒陈所见,伏听裁衷(《魏书·礼志》二。熙平二年十二月侍中司空、领尚书令任城王澄度支尚书崔亮奏。)
表纠崔亮 北魏 · 李平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五
臣以萧衍将湛僧珍、田道龙游魂境内,犹未收迹,义之、神念尚住梁城,令都督崔亮权据下蔡别将分瓦生即住东岸,与接势,以防桥道。
臣发引向堰,舍人曹道至,奉敕更有处分,而已辄还京。
受付东南,推毂是托,诚应忧国忘家,致命为限。
而始届汝阴,盘桓不进;
暨到寇所,停淹八旬;
所营土山攻道,并不克就。
损费粮力,坐延岁序。
赖天威远被,士卒愤激,东北腾上,垂至北门。
迟回,仍不肯上,臣逼以白刃,甫乃登陟。
及平硖石,宜听处分,方更肆其专恣,轻辄还归。
此而不纠,法将焉寄?
案律:「临军征讨而故留不赴者死」。
又云:「军还先归者流」。
军罢先还,尚有流坐,况停,委弃而反,失乘胜之机,阙水陆之会?
缘情据理,咎深「故留」。
今处死,上议(《魏书·崔亮传》。李平部分诸军,将水陆兼进,以讨堰贼。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而发。平表。)
请以司空行参军让从叔和表 北魏 · 崔光韶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三
臣诚微贱,未登让品,属逢圣朝,耻无让德(《魏书·崔亮附传》)
诫子孙 北魏 · 崔光韶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三
吾自谓立身,无惭古烈,但以禄命有限,无容希世取进。
在官以来,不冒一级,官虽不达,经为九卿
且吾平生素业,足以遗汝,官阀亦何足言也。
吾既运薄,便经三娶,而汝之兄弟,各不同生,合葬非古,吾百年之后,不须合也。
然赠谥之及,出自君恩,岂容子孙自求之也,勿须求赠。
若违吾志,如有神灵,不享汝祀。
吾兄弟自幼及老,衣服饮食未曾一片不同,至于儿女官(疑作「冠」。)婚荣利之事,未尝不先以推弟。
弟顷横祸,权作,亦可为吾作棺,使吾见之(《魏书·崔亮附传》)
奏开铜矿 北魏 · 崔亮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三
恒农郡铜青谷有铜矿,计一斗得铜五两四铢;
苇池谷矿,计一斗得铜五两;
鸾帐山矿,计一斗得铜四两;
河内郡王屋山矿,计一斗得铜八两;
南青州苑烛山、齐州商山并是往昔铜官,旧迹见在。
谨按铸钱方兴,用铜处广,既有冶利,并宜开铸(《魏书·食货志》。熙平二年冬尚书崔亮奏。又见《通典》九。)
刘景安 北魏 · 崔亮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三
汝所言乃有深致。
吾乘时邀幸,得为吏部尚书
当其壮也,尚不如人,况今朽老,而居帝难之任。
常思同升举直,以报明主之恩。
尽忠竭力,不为贻厥之累。
昨为此格,有由而然,今巳为汝所怪,千载之后,谁知我哉?
可静念吾言,当为汝论之。
吾兼、正(《通典》作「廉正」。)六为吏部郎,三为尚书铨衡所宜,颇知之矣。
但古今不同,时宜须异。
何者?
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书尚书据状,量人授职,此乃与天下群贤共爵人也。
吾谓当尔之时,无遗才,无滥举矣,而汝犹云十收六七。
况今日之选,专归尚书,以一人之鉴照察天下。
刘毅所云:「一吏部、两郎中而欲究竟(《北史》作「锐」,《通典》作「鉴」。)人物,何异以管窥天,而求其博(《通典》作「溥」。)哉。
今勋人甚多,又羽林入选,武夫崛起,不解书计,唯可纩弩前驱,指踪捕噬而已。
忽令垂组乘轩,求其烹鲜之效,未曾操刀,而使专割(《通典》作「剸割」。)
又武人至多,官员至少,不可周溥
设今十人共一官,犹无官可授,况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
吾近面执,不宜使武人入选,请赐其爵,厚其禄。
既不见从,是以权立此格,限以停年耳。
子产铸刑书以救弊,叔向讥之以正法,何异汝以古礼难权宜哉!
仲尼云:德(《通典》作「知」。)我者亦《春秋》,罪我者亦《春秋》。
吾之此指,其由是也。
但令当来君子,知吾意焉(《魏书·崔亮传》、《通典》十四。)
报李平表纠崔亮 北魏 · 宣武灵胡后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四
为臣不忠,去留自擅,既损威棱,违我经略
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但吾摄御万几,庶兹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魏书·崔亮传》)
崔亮玺书 北魏 · 宣武灵胡后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四
硖石既平,大势全举,淮堰孤危,自将奔遁。
若仍敢游魂,此当易以立计,擒剪蚁徒,应在旦夕。
将军推毂所凭,亲对其事,处分经略,宜共协齐,必令得扫荡之理,尽彼遗烬也。
随便守御,及分渡掠截,扼其咽喉,防塞走路,期之全获,无令漏逸。
若畏威降首者,自加蠲宥,以仁为本,任之雅算,一二往使别宣(《魏书·崔亮传》)
奏请许崔光伯解职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六
案《礼》,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臣昆弟不臣诸父,封君之孙得尽臣。
计始封之群,即是世继之祖,尚不得臣,况今之刺史,既非世继,而得行臣吏之节,执笏称名者乎?
光伯请解,率礼不愆,请宜许遂,以明道教(《魏书·崔亮附传》。从父弟光伯青州别驾,后以从弟休临州,遂申牒求解。尚书奏灵太后令从之。)
崔光请祫祭诏延昌四年三月甲子 北魏 · 元诩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一
太常援引古今,并有证据,可依请(《魏书·礼志》二。任城王澄奏,太常卿崔亮上言:「秋七月应祫祭。」孝明诏。)
崔光伯申代诏 北魏 · 元诩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一
光伯自莅海沂,清风远著,兼其兄光韶,复能辞荣侍养,兄弟忠孝,宜有甄录,可更申三年,以厉风化(《魏书·崔亮附传》。从父弟光伯北海太守,有司以其更满,依例奏代。肃宗诏。)
上书论停年格 东魏 · 薛琡
 出处:全北齐文卷六
臣闻锦彀虽轻,不委之以学割;
瑚琏任重,岂寄之以弱力。
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使义均行雁,次若贯鱼,勘簿呼名,一吏足矣。
数人而用,何谓铨衡
今黎元之命,系于守长。
若其得人,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
请郡县之职,吏部先尽择才,务取廉平淳直,素行有闻,并学通古今晓达治体者(《北史》作政职者,《通典》作理体者,皆避唐讳追改。),以应其选,不拘入职远近,年勋多少。
其积劳之中,有才堪牧人者,自在先用之限。
其馀不堪者,既壮藉其力,岂容老而弃之,将佐丞尉去人稍远,小小当否,未为多失,宜依次补叙,以酬其劳(《北史》二十五,吏部郎中,先是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乃上书云云,书奏不报。又《通典》十六,略见《北齐书·勋》)
屯留薛仅善政碑 唐 · 徐季鸰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二
开元二十年
有敕将幸太原
重巡潞藩。
上顾谓侍中裴光庭
先择才能。
俾宿储供。
公以左拾遗膺是选也。
潞州八邑。
属时不稔。
上下克办。
实多宏益。
朝廷称之。
公名仅。
字冲用
御史大夫广汉之后。
以儒术学业。
遂登三公
直言谏诤。
退官终宠。
其后自沛居河。
代有丕烈。
公七代祖辨。
后魏侍中汾阴武侯
六代祖谦。
中书令涪陵元公。
英武忠肃
魏书有传。
曾祖范。
隋本州州都。
皇朝硖州刺史
文度
曹州刺史
元俭
溧阳鄞二县令光州司马
并政理清白。
见重于时。
公受天正性。
承家具美。
敦庞重朴。
负经济大才。
优闲江海。
紫薇令姚公黄门监卢公特奏有学有文。
身材拔萃。
起家授洪洞
刺史萧瑗许以公辅之器。
羽林大将军杨敬述持节河西
以才略奏请充管记
秩满。
江阳丞。
长史王易从李朝隐以公清正直。
江阳江都海陵县令
中丞宇文融殿中侍御史咸廙业并引为判官
状称滑吏畏威而破胆。
偫萌饮惠以息肩。
奏才学惟高。
公清特立。
公操斧则伐。
拂钟无声。
淮海之间。
义风一变。
会有制命举才高未达沈迹下寮宏词博识至公从正者。
上御紫宸殿
亲试亲考。
入拜献替之司。
正议鲠词。
多所献纳。
御史大夫李朝隐屡有推荐。
竟无升擢。
及公之出宰也。
以擅美对扬。
推能抚字。
风俗。
且辞掖垣
议者为屈。
公无愠色。
躬亲庶务。
朝夕勤劳。
寒者衣之。
饥者食之。
二十一年
人尤困馁。
公输出私米。
兼赈官粮。
徙死得生。
百馀万计。
敕使少保兖公深加器异。
当朝谈奖。
狼暴出境。
鹿驯于邑
广开邮闬大创廒仓。
南填巨坑。
北防深水。
太原尹王公以殊政奏。
长史李植以异能上。
七年在任。
无风雨霜雹水旱虫蝗之害。
长史李公又考其孤清耿介。
冰碧在怀。
乃居高平山业。
公与秘书监贺知章中书侍郎严挺之虞部郎中褚光为尘外之交。
严称云。
难进易退。
翱翔宇宙之间。
廓然不可得而见。
褚每云。
暗与道合。
神超造化。
贺之篇翰。
往来精密。
公每读古史。
及闻时说。
有一仁一义一忠一孝者。
未尝不慷慨涕泣。
绝薰腥。
救穷急。
傲然独得。
情智耿然。
君子称之。
飘飘云霄之气。
磊磊栋梁之骨。
方将出地络以遐迈。
超天衢而高视。
十七乡父老崔亮臣郭全璧等五百馀人。
式刊善政。
季鸰作颂。
传于终古。
词曰。
我公兮。
肃英徽。
粹河汾。
穆崇闱。
我公兮。
深厥政。
稽邦典。
活人命。
我公兮。
豁虚受。
洞偫友。
垂大久。
唐赠太子少师崔公神道碑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八
礼之中庸曰。父为士。
子为大夫。葬以士。
祭以大夫。是礼也。
于国为恩。于人为孝。
朝廷赠赵公之先人故晋州司法参军赠清和太守三至太子少师。褒少师之德。
赵公之孝。国之恩也。
书之洪范曰。是训是行。
以近天子之光。赵公奉若少师之训。
为国股肱。翊大君之明。
可谓忠矣。传曰。
有明德者。必昌于后世。
后必有达人。故叔梁纥有子曰文宣王
陈仲弓有孙曰司空偫。积德于身。
以垂厥后。犹洪河广大于涓流。
太山峻极于邱陵。蕴百行。
少师。宣六德。
赵公。父慈子孝。
移孝于忠。盛矣哉。
烈山氏以稼穑代畋渔。伯夷以秩礼谐神人。
太公以大勋平祸乱。季子以让德辞社稷。
崔氏其后也。有魏名臣炎
降至宋度支郎中冀州刺史元孙。陨身成名。
兴起百代。生吏部尚书左仆射贞烈公亮
六为吏部郎。三为吏部尚书
再为大中正连部二千石。一为大将军
侍中常光禄大夫。男为部官。
女为九嫔。与伯父之子仆射休首出偫姓。
为海内甲门。孙曰肇师。
以令望为中书侍郎。以才辩为聘梁使。
中书孙讳道淹。北齐安州总管掾。
少师之祖讳方骞。皇朝万年主簿临洺子。
临洺子生少师烈考讳贞固。皇朝武功主簿吏部尚书
赵郡李氏。新定之子。
高都之侄。中外之甲。
光标士林。少师讳景晊
清河东武城人也。三岁丁太夫人忧。
十二居武功艰。号哭无时。
邻里辍相。终制读书。
岁不践阈。一览数纸。
终身不忘。年十七。
与亲兄晙一举明经。同年擢第。
二十三调补梁州南郑县。以能政闻。
蜀州晋原县尉。以清白器干为按察使倪若水表荐大理评事
以亲累贬利州葭萌丞。历梓州盐亭晋州司法参军
公风度详雅。器宇方深。
道者悦之而不厌。不仁者惮之而迁善。
蘧瑗在卫。卫多君子。
子贱居鲁。鲁有贤人。
若至听词必察。临事能断。
不忍欺。人不敢犯。
刺史齐景冑洎州长举公清明中正。差充支使
毕构代齐。假为判官
开元三年。终于官舍。
春秋四十。权厝于邙山元元庙西北原。
公之逝也。宗族叹曰。
孝可以动神祇而不寿。僚友叹曰。
仁可以师天下而不贵。闻者叹曰。
清可以激贪俗而不昌。命矣天乎。
盛德不兴。宜其后也。
夫人荥阳郑氏。皇朝兵部郎中卫州刺史元升之子。
吏部侍郎平章事愔之女弟。以德范仪少师
以才明训赵公天宝十二年
享龄六十九。终于京兆崇贤里。
殡于长安南陵原。有一子二女。
神龙中。申明旧诏。
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
冠冕天下。物恶大盛。
禁相为姻。陇西李宝之六子。
太原王琼之四子。荥阳郑温之三子。
范阳卢子迁之四子。卢辅之六子。
公之八代祖元孙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
赵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后。
同降明诏。斯可谓美宗族人物而表冠冕矣。
在周则邵单为公族。妫嬴为上国。
西京窦傅之贵。东汉袁杨之盛。
魏以为德门。南朝以王谢为高望。
方之于公。川谷江海也。
嗣子圆。以文学早知名。
射策上第。官历台省
寻拜蜀郡长史御史中丞。加节度使
安禄山起幽朔。连陷潼关
赍表腰金。恳迎玄宗
省表垂泣。召宰相谓曰。
世乱识忠良。今见之矣。
中书侍郎益州长史节度等如故。及乘舆至蜀。
朝廷羽仪。如京之制。
终古难之。肃宗彭原
将复天下。以剑南无事。
不假此人。诏赴行在。
咨以缔构。扈从迁宫。
日月并照。玄宗获申圣慈。
肃宗获申圣孝。酂侯功大。
博陆赏尊。诏曰。
一匡天下。大庇生人。
特进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
封赵国公。昔成王曲阜周公
王曰叔父。亲亲也。
以营邱命太公。王曰叔舅。
贤贤也。惟肃宗亦以赵国锡崔公。
今上以少师赠先公。三代之极教也。
后转太子少师兼御史大夫东京留守。寻为工部尚书扬州长史浙江东西三道观察使吏部尚书省事
馀如故。又转尚书右仆射
四年某月日。龟筮叶吉。
少师荥阳夫人之丧。合祔于东京河南邙山之某原。
礼也。世传清白。
子孝臣忠。山东士大夫以五姓婚姻为第一。
朝廷衣冠以尚书端揆为贵仕。惟公兼之。
清河崔氏。至赵公三代仆射
可谓尽善矣。泰山羊●924A。
世传清德。北海范毓。
儿无常亲。总此二者。
为公家法。华学放史氏。
敢播风烈焉。昔孔悝鼎。
备举前代。史克颂鲁。
独美僖公。用以诞敷先人。
昭示后代。在礼然也。
今之作颂。书国家之孝理。
列圣君之得人。崔氏之世绪。
少师之懿范。赵公之孝思。
士风祖德。永为不朽。
崔氏之门。为不朽矣。
若终者。华安得不颂之。
其文曰。周之上公
让为大夫。秦之司徒
家于冀都。伯从清河
德绪繁多。仕至扬州
出将封侯。惟德惟器。
魏之中尉。降及元魏
偫从并贵。才如尚书
德如评事。古之廷评
伏念惟刑。我闻德声。
继佐葭萌安道和俗。
化行三蜀。彼汾之曲。
片言折狱。清风人穆。
升闻辇毂。苇辙蒲帷。
公行不归。哲人其萎。
后贤用微。荥阳夫人。
柔明佐君。嫁有嘉闻。
首代馨芬。高阳才子。
唐虞多士。克先赵公
大雅爰起。有子如是。
可谓孝矣。崇原既平。
伊洛攸清。永安厥灵。
万有斯年。子孙以宁。
交州太平兴国五年七月丁未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宋大诏令集》卷二一八
国家声教所通,威灵咸暨。
顾乃跕鸢之境,未归舆地之图。
矧兹一方,近接五岭,唐末离乱,区内剖分,遂为僭伪之邦,因成聋瞽之俗。
番禺底定,正朔始颁,虽稽首以称藩,颇缮兵而自固。
事大之礼,当如是耶?
吊民之行,盖不得已。
宜龚行于天讨,用丕变于蛮陬。
宜以兰州团练使孙全兴八作使张浚左监门卫将军崔亮邕州路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閤门祗候王僎为广州路兵马部署,分路率师致讨。
晋问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二三
或谓:「为人后者改其所生父母之名,考于六经与古今典礼,固无之矣。
而前世有天下之君多矣,果无之乎」?
曰:有而不足法也。
盖自汉以来,由藩侯入继大统,其为人后合礼而得正之君,皆无之也。
五代晋出帝尝以其所生父为皇伯矣,此何足道也!
出帝者立不以正,非为后继统之君也。
盖其不当立而立,必绝其所生则得立,不绝则不得立,故不得已而绝之也。
出帝父曰敬儒高祖之兄也。
敬儒早卒,高祖出帝孤而养以为己子,而高祖自有子五人。
高祖疾病,以其子重睿托于大臣。
高祖崩,晋大臣背约,欲得长君,故舍重睿而立出帝
其义不当立,惟欺天下以为高祖真子,故得立,则其势岂敢复顾其所生父也哉?
其以为皇伯者,不得已也。
盖立不以正之君,又不得已而至此,其可为后世法哉!
呜呼!
五代之际,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先王之制度文章于是扫地矣,盖篡逆贼乱之始也。
而晋氏尤甚,自高祖契丹为父子,出帝耶律德光则为祖,以其所生父则臣而名之,是其可以人理责乎?
是其可以为世法乎?
出帝既立,不旋踵而契丹灭晋,迁其族于北荒,幽之黄龙府,举族饿死,永为夷狄之鬼。
其灭亡祸败,自古未有若斯之酷也。
议者谓汉哀、桓乱世不足为法可矣,若晋出帝者,果可为法乎?
官人论 其三 考功之法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〇九
臣闻三考黜陟,著于《虞典》;
三年比校,具于《周官》。
在汉则京房考功之法,在魏则刘劭都官之制。
杜预泰始之格,则委乎达官以考所统;
鸿延昌之议,盖病乎选曹之无甄择。
论虽略著于后,事各不行于时。
南北下衰,无复议者。
若夫考历代官人之得失,酌一时风俗之薄厚,为政之迹,良可概知。
汉之察举,辨论已详,取九卿于刺守,取刺守于四府三署之高课者。
而外以六条督郡国之治,朝廷时遣诏使,传行四方,以察吏考俗。
而公府听采长吏臧否,以谣言举按,辄被黜免,不在考功之法,而善恶彰矣。
魏晋之时,九品之制,中正之职,方为修举,未至陵迟。
中正第其才行,吏部据以除授,故虽不行都官考课之制,而物议定矣。
永嘉之乱,天下幅裂,时政衰蹙,愒日偷安,固无暇宏远之谋猷,以经时立政者也。
爰及有隋,事不师古,罢州郡辟署以收揽下权,末品微资,悉铨衡除拟,官纪紊而人材杂矣。
唐氏以兵、吏掌文武选事,各分为三铨
考功掌校定中外官考,类为九等。
虽制存著令,而人鲜克举。
凡二部所领,六品而下,赴期冬集,胪唱注补而已。
夫停年之制,崔亮设于神龟;
循资之格,光庭立于开元。
积岁以为劳,历级以为限,无贤不肖,混然一律。
自是天官之任,但行令史之职,考课之制,徒垂虚文。
今朝廷官人之式,以贵任卑,以众任寡,贤从类举,罪使连坐,其道至公,其法至平,去偏重之权,无专蔽之谬。
所谓询于众,与天下共爵人之义也。
选曹所以弊群吏之治者,其功过之迹,始于州郡书之。
而州郡所书,限于条式,徒铺列其紊文,猥及毛细之事,逮于筥釜盆盎老妇之用悉籍之,有同乎剂约,能否之用,良恶之迹,昧昧不可得而知也。
及满岁未调,铨衡验覈,第能驳其文字小讹,日月微舛,勘诘细故,邀贿引赂,吹毛掩瑜,去小州入大州,解远县得近县。
叙迁次补,如鱼贯雁行;
去此取彼,若探囊发箧。
以故恶吏无所畏避,民政多至纰错。
臣谓宜令天下州郡,岁结群吏之课,必先疏其功过之状,则又以善恶深浅而相补除,第为三等。
直云某人居某职事,能举其职;
尝建立某功事,有利于民;
管干某事,能办成;
或覆狱,能得隐滥;
或能发大奸猾,去民蠹害。
其书过罚约此。
凡郡县众吏,长吏亲书之。
守倅之成,则转运使提点刑狱分校定之。
逐部州郡设月日期会,集上于二司。
二司之官以其集时,咸会治所,受部郡之考籍而参议之,类其殿最,岁上于王府,移副于考功
伏望朝廷慎选材识之士,以授考功之职,益增其员,分总诸道,受外台所上部郡考绩之状,使得博采乎清议,访察乎风谣。
有贪暴而居优课,循良而处劣第,得以论纠参实。
其功过之事既合补除之法,各以其秩序,或上于宰司,或列于审官,或报于选曹,各依等而行升黜焉。
凡吏涖职三年,继考三上者,迁陟之;
三下,罢免之;
二上而一下,优叙之;
二下而一上,殿留之。
其馀以是为差也。
此其约而易守,简而易辨,有稽于古,可继于后。
吏知乎茍且非干时之术,必勤于展用;
士知乎名节为取重之道,必励于进德。
则是为善之士益勉,举职之吏咸劝,郡县之政不肃而成矣。
比夫房、劭之苛制,崔、裴之弊迹,不少善乎?
资格 北宋 · 孙洙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九九、《皇朝文鉴》卷一○三、《群书考索》续集卷三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五、《经济类编》卷三○、《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九六、《古今图书集成》铨衡典卷一九
三代而下,选举之法何纷纷乎!
其法始得者,终必失也。
孝廉之始得也,人务本行也;
其终失也,计口缪举也。
辟署之始得也,人乐自修也;
其终失也,流竞成俗也。
限年之始得也,惇德养器也;
其终失也,少成不贵也。
九品之始得也,家举人兴也;
其终失也,爱憎在吏也。
清议之始得也,名实相尚也;
其终失也,浮伪相沮也。
铨选之始得也,权不外假也;
其终失也,美恶同流也。
孝廉失之缪,辟举失之诡,限年失之同,九品失之伪,清议失之激,铨选失之杂。
是六者之法,皆足以救一时,而不足以通百世也,故始终而各有得失焉。
今始终一切皆失者,其国家资格之法乎!
臣请言其弊。
今贤材之伏于下者,资格阂之也;
职业之废于官者,资格牵之也;
士之寡廉鲜耻者,争于资格也;
民之困于虐政暴吏者,资格之人众也。
万事之所以玩弊,百吏之所以废弛,法制之所以颓烂决溃而不之救者,皆资格之失也。
惟天之生大贤大德也,非以私厚其人,将使之辅生民之治者也。
惟人之有大材大智者,非以独乐其身,将以振生民之穷者也。
今小人累日而取贵仕,君子侧身而困卑位,贤者戴不肖于上,而愚者役智者于下。
爵不考德,禄不授能,故曰贤材之伏于下者,资格阂之也。
才足以堪其任,小拘岁月而妨之矣;
力不足以称其位,增累考级而得之矣。
所得非所求也,所求非所任也。
位不度才,功不索实,故曰职业之废于官者,资格牵之也。
今夫计岁阀而争年劳者,日夜相斗也。
有司躐一名,差一级,则摄衣而群争愬矣,其甚者或怀黄敕而置于丞相之前也,其行义去市贾者亡几耳。
故曰士之寡廉鲜耻者,争于资格也。
来而暴一邑,既岁满矣,又去而虐一州也。
非以赃败,至死不黜。
虎吏劘牙而食于民,贤者郁死于岩穴,而赤子不得爱其父母也。
故曰民之困于虐政暴吏者,资格之人众也。
夫资格之法起于后魏崔亮,而复行之于唐之裴光庭,是二子者,其当世固已罪之,不待后世之讥矣。
然而行之前世不过数十年者也,后得称职者矫而更之,故其患不大。
今资格之弊,流漫根结,踵为常法,方且世世而遵行之矣。
往者不知非,来者不知矫,故曰万事玩弊,百吏废弛,法制颓烂决溃而不之救也。
虽然,不无小利也、小便也。
利之者憃愚而废滞者也,便之者耋老而庸昏者也,而于天下国家焉,则大失也,大害也。
然而提选部者,亦以是法为简而易守也。
百品千群,不复铨叙人物而综覈功实,一吏在前,勘簿呼名而授之矣。
坐庙堂者,亦以是法为要而易行也。
大官大职,列籍按氏,差第日月,遝然而登之矣。
下相冒,而贤材愈远,可为太息也!
为今之急,诚宜大蠲弊法,简拔异能,爵以功为先后,禄用才为序次,无以积勤累劳者为高叙,无以深资久考者为优选。
智愚以别,善否陈前,而万事不治、庶功不熙者,臣愚未尝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