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非刘劭日蚀不废朝议(康帝建元元年) 东晋 · 蔡谟
出处:全晋文
邵论灾消异伏,又以梓慎、裨灶犹有错失,太史上言,亦不必审,其理诚然也。而云圣人垂制,不为变异豫废朝礼,此则谬矣。灾祥之发,所以谴告人君,王者之所重诫,故素服废乐,退避正寝,百官降物,用币伐鼓,躬亲而救之。夫敬戒之事,与其疑而废之,宁慎而行之。故孔子、老聃助葬于巷党,以丧不见星而行,故日蚀而止柩,曰安知其不见星也。今史官言当蚀,亦安知其不蚀乎?夫子、老聃先行见星之防,而劭逆废日蚀之戒,是弃圣贤之成规也。鲁桓公壬申有灾,而以乙亥尝祭,《春秋》讥之。灾事既过,犹追惧未已,故废宗庙之祭,况闻天眚将至,行庆乐之会,于礼乖矣。《礼记》所云诸侯入门不得终礼者,谓日官不豫言,诸侯既入,见蚀乃知耳。非先闻当蚀而朝会不废也。劭引此文,可谓失其义旨。刘劭所执者《礼记》也,夫子、老聃巷党之事,亦《礼记》所言,复违而反之,进退无据,然荀令所善,汉朝所从,遂使此言至今见称,莫知其误矣,后来君子将拟以为式,故正之云尔(《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一,《通典》七十八。建元元年,太史上元日合朔,朝士复疑应却会与否,庾冰辅政,写刘劭议以示八座,蔡谟著议非之云云。)。
用乐谟诏草 东晋 · 庾冰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七
光禄九卿列首,且职典吏署,选贡惟允,其以散骑常侍谟为光禄勋(《书钞》五十三,《初学记》十二并引《庾冰集》)。
上疏辞封赏 东晋 · 庾冰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七
臣门户不幸,以短才赞务,衅及天庭,殃流邦族,若晋典休明,夷戮久矣。而于时颠沛,刑宪暂坠,遂令臣等复得为时陈力。徇国之臣,因之而奋,立功于大罪之后,建义于颠覆之馀,此是臣等所以复得视息于天壤,王宪不复必明于往愆也。此之厚幸,可谓弘矣,岂复得计劳纳封,受赏司勋哉!愿陛下曲降灵泽,哀恕由中,申命有司,惠臣所乞,则愚臣之愿于此毕矣(《晋书·庾冰传》)。
出镇武昌临发上疏 东晋 · 庾冰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七
臣因循家宠,冠冕当世,而志无殊操,量不及远。顷皇家多难,衅故频仍,朝望国器,与时歼落,遂令天眷下坠,降及臣身。俯仰伏事,于今五年。上不能光赞圣猷,下不能缉熙政道,而陛下遇之过分,求之不已,复策败驾之驷,以冀万里之功,非天眷之隆,将何以至此!是以敢竭狂瞽,以献血诚,愿陛下暂屏旒纩,以弘听纳。
今强冠未殄,戎车未戢,兵弱于郊,人疲于内,寇之侵逸,未可量也;黎庶之困,未之安也;群才之用,未之尽也。而陛下崇高,事与下隔,视听察览,必寄之群下。群下宜忠,不引不进;百司宜勤,不督不劝。是以古之帝王勤于降纳,虽日总万机,犹兼听将相;或借讼舆人,或求谤刍荛,良有以也。况今日之弊,开辟之极,而陛下历数属当其运,否剥之难婴之圣躬,普天所以痛心于既往而倾首于将来者也。实冀否终而泰,属运在今。诚愿陛下弘天覆之量,深地载之厚,宅冲虚以为本,勤训督以为务。广引时彦,询于政道,朝之得失必关圣听,人之情伪必达天聪。然后览其大当,以总国纲,躬俭节用,尧舜岂远!大布之衣,卫文何人!是以古人有云:「非知之难,行之难;非行之难,安之难也」。愿陛下既思日侧于劳谦,纳其起予之情,则天下幸甚矣。臣朝夕伏膺,犹不能畅,临疏徘徊,不觉辞尽(《晋书·庾冰传》)。
与庾冰诗 东晋 · 孙绰
四言诗
浩浩元化,五运迭送。
昏明相错,否泰时用。
数钟大过,乾象摧栋。
惠怀凌构,神銮不控。(一章)
德之不逮,痛矣悲夫。
蛮夷交迹,封豕充衢。
芒芒华夏,鞠为戎墟。
哀兼黍离,痛过茹荼。(二章)
天未忘晋,乃眷东顾。
中宗奉时,龙飞廓祚。
河洛虽堙,淮海获悆。
业业意兆,相望道著。(三章)
天步艰难,蹇运方资。
凶羯稽诛,外忧未夷。
矧乃萧墙,仍生枭鸱。
逆兵累遘,三缠紫微。(四章)
远惟自天,抑亦由人。
道苟无亏,衅故曷因。
遑遑遗黎,死痛生勤。
抚运怀□,天地不仁。(五章)
烝哉我皇,哲嶷自然。
远□隆替,思怀普天。
明发询求,德音遐宣。
临政存化,昵亲尊贤。(六章)
亲贤孰在,实赖伯舅。
卓矣都乡,光此举首。
苟云至公,身非己有。
将敷徽猷,仰赞圣后。(七章)
义存急病,星驾路次。
穆尔平心,不休不悴。
险无矜容,商无凌气。
形与务动,志恬道味。(八章)
余与夫子,分以情照。
如彼清风,应此朗啸。
契定一面,遂隆雅好。
弛张虽殊,宫商同调。(九章)
无湖之寓,家子之馆。
武昌之游,缱绻夕旦。
邂逅不已,同集海畔。
宅仁怀旧,用忘侨叹。(十章)
晏安难常,理有会乖。
之子之性,惆怅低徊。
子冲赤霄,我戢蓬黎。
启兴歧路,慨矣增怀。(十一章)
我闻为政,宽猛相革。
体非太上,畴能全德。
鉴彼韦弦,慎尔准墨。
人望在兹,可不允塞。(十二章)
古人重离,必有赠迁。
千金之遗,孰与片言。
励矣庾生,勉踪前贤。
何以将行,取诸斯篇(○文馆词林百五十七。)。(十三章)
议拜君亲状 唐 · 释威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八
伏奉明诏。令僧拜跪君父。义当依行。理无抗旨。但以儒释明教。咸陈正谏之文。列化恢张。俱进刍荛之道。僧等荷国重恩。开以方外之礼。安居率土。得宏出俗之心。所以自古帝王。齐遵其度。敬其变俗之仪。全其抗礼之迹。遂使经教斯广。代代渐多。宗匠悠远。时时间发。自汉及隋。行人重阻。灵鹫之风犹郁。仙苑之化尚疏。未若皇运肇兴。提封海外。天竺与五岳同镇。神州将大夏齐文。皇华之命载隆。輶轩之涂接轸。莫不钦斯圣迹。兴树遗踪。故得梵侣来仪。相从不绝。今若反拜君父。乖异偫经。便證警俗之誉。或陈轻毁之望。昔晋成幼冲。庾冰矫诏。桓楚饰诈。王谧抗言。及宋武晚年。将隆虐政。制僧拜主。寻还停息。良由事非经国之典。理越天常之仪。虽曰流言。终缠显议。况乃夏勃敕拜。纳上天之怒。魏焘行诛。肆下厉之责。斯途久列。备举见闻。僧等奉佩慞惶。投庇失厝。恐丝纶一发。万国通行。必使寰海望风。方宏失礼之誉。悠哉后代。或接效尤之传。伏惟陛下中兴三宝。慈摄四生。亲承咐嘱之旨。用励学徒之寄。僧等内遵正教。固绝跪拜之容。外奉明诏。令从儒礼之敬。俯仰惟咎。惭惧实深。如不陈请。有乖臣子之喻。或掩佛化。便陷罔君之罪。谨列众经不拜俗文。轻用上简。伏愿天慈。赐垂照鉴。则朝议斯穆。终遵途于晋臣。委略常谈。毕归度于齐后。尘黩威严。惟深战戢。谨言。龙朔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上。
议沙门不应拜俗状 唐 · 刘仁睿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
窃以元风肇扇。莫先于伯阳。总众妙而谦卑。高栖物表。致偫生于道德。象帝之先。聿宣为子之方。赠言尼父。载扬事君之礼。从政周行。神功用而无名。至化流而不测。人能宏道。其在兹乎。况乎道异崆峒。人非姑射。窃比河上之德。不遵柱下之规。虚谈捕影之书。自取顺风之礼。矜傲诞于家国。绝忠孝于君亲。有腼之容。曾无愧怍。及至青牛西迈。涉流沙而化胡(弹曰。魏略西域传云。临猊国有神人。名曰沙律。年老发白。状如老子。常教人为浮图。有人灾祸及无子者。劝行浮图斋戒。令舍财赎愆。时临猊王久无太子。因祀浮图。其莫耶梦白象而有娠。及太子生。从右胁而出。自然有髻堕地能行七步。其形似佛。以祀浮图得儿。故名太子为浮图也。前汉哀帝元狩中。秦景使月氏。国王令太子口授于景。所以浮图经教前汉早行。后汉十三年明帝方感瑞梦也。秦景传经不云老子化胡作佛经是老说。晋代杂录云。道士王浮每与沙门帛远抗论。王屡屈焉。遂改换西域传为明威化胡经。题彼沙律以为老子。曲能安隐诳惑人间尹喜与聃化胡作佛。佛起于此。裴子野高僧传云。晋惠帝时。沙门帛远。字法祖。每与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共诤邪正。浮屡屈焉。既瞋不自忍。乃托西域传为化胡经。以诬佛法。遂行于世。人无知者。殃有所归。致患累载。幽明录云。蒲城李通死。来云见沙门法祖。为阎罗王讲首楞严经。又见道士王浮。身被锁械求祖忏悔。但不肯赴。孤负圣人死方思悔。又案袁宏后汉纪皇甫谧高士传等。并无老子化胡作佛之文。即曰朝廷君子博识者多。岂得塞耳偷铃。指鹿为马。信可谓虚无之谈徒聒人耳。)。爰有白马东来。越葱山而梦汉。宏通贝叶。比妙莲华。行以普敬为先。教以不轻为本(事如左崇掖议中弹)。服貌虽异。同趣无为。率土之宾。未闻无父之子。普天之下。未见无君之臣。贞观年中。巳定先后。尽礼致敬。断焉可知(弹曰贞观中诏本以皇系所宗殊无使拜之文但有先后之语令乃例兹遣敬斯则比附敕文失旨之愆孰重于此)。历代兹多。曾莫先觉(弹曰自佛教入汉年逾六百其中晋代庾冰伪楚桓元赫连宋武萧齐有隋等诸君皆抑僧拜咸以事非通允俱寻旧迹而云历代滋多曾莫先觉者岂不面欺圣旨诬罔偫英乎)。陛下乘乾御历。咸五登三。振千古之隤纲。维万国之绝纽。岂徒革狸首之咏。资父事君。方且变天竺之风。自家刑国。谨议。
议沙门不应拜俗状 唐 · 郑钦泰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
臣闻三灾变火。六度逾凝。二字为经。百成攸缅。是以白毫著相。阐一乘于万劫。紫气浮影。混万殊于一致。爰有儒津。复轫殊轸。秀天地阴阳之禀。礼君臣父子之穆。故知循名责实。矩迹端形。则教先于阙里。齐心力行。修来悔往。则化渐于连河。释为内防。雅有制于魏阙。儒为外检。不能括其灵台。别有元宗素范。振荡风物。翾鹏逸鴳。促椿辽菌。无为无事。何得何失。然则道佛二教。俱为三宝。佛以佛法僧为旨。道以道经师为义。岂真摄生有托。陶性通资。信亦为政是基。裨声浓化。而比邱未喻。先生多僻。恃出俗而浮逸。以矜傲为誇诞。处匹夫之贱。直形骸于万乘。忘子育之恩。不降屈于三大。固君父所宜革。乃臣子所知非。遂降纶玺。是攻其弊。虽履孝居忠。昌言改辙。而稽古爱道。参酌偫情。怀响者谷不销声。抚尘者山无隔细。必备舆人之颂。以贡刍荛之说。何则。柱史西浮。千有馀祀。法流东渐。六百许年。虽历变市朝。而事无损益。惟庾冰责沙门之拜。桓元议比邱之礼。幸有何充进奏。慧远陈书。事竟不行。道终不坠。是以大易经纶三圣。蛊象不事王侯。大礼充牣两仪。儒行不臣天子。亦有严陵踞谒光武。亚夫长揖汉文。介冑岂曰触鳞。故人不为婴网。惟旧讵先师道。法侣何后戎昭。上则九天真皇。十地菩萨。下则南山四皓。淮南八公。或顺风而礼谒。或御风而游处。一以贯之。靡得而屈。十室忠信。亦岂无其人哉。五刑之设。关三木者不拜。岂五德之具。居三服者拜之。罪之不责恭肃。德之诚足容养。然则含识之类。怀生之流。莫不致身以输忠。彼则不忠王者。莫不竭力而遵孝。彼则不敬其亲。虽约弛三章。律轻三尺。有一于此。三千其大。而不被以严诛。寘于臣责者。岂不以道释与尧孔殊制。伤毁与礼教正乖。莲花非结绶之色。贝叶异削圭之旨。人以束带为仪章。道则冠而不带。人以束发为华饰。释则落而不容。去国不为不忠。辞家不为不孝。出尘滓割爱于君亲。夺嗜欲弃情于妻子。理乃区分于物类。不可涯捡于常途。生莫重于父母。子则不谢。施莫厚于天地。物则不答。君亲之恩。事绝名像。岂稽首拜手。可酬万分之一者欤。出家之与君父。岂曰全无输报。一念必以人天为愿首。四谛则于父母为宏益。方袪尘劫。永离死生。岂与夫屈膝为尽忠。色养为纯孝而巳矣。必包之俗境。处之儒肆。屈其容。降其礼。则不孝莫过于绝嗣。何不制以婚姻。不忠莫大于不臣。何不令称臣妾。以袈裟为朝服。称贫道而趋拜。仪范两失。名称兼乖。深恐一跪之益。不加万乘之尊。一拜之劳。式彰三服之坠。则所不可。而岂然乎。王者无父事三老。无兄事五更。君人之尊。亦有所敬。法服之敬。不敬其人。若屈其数。则卑其道。数而可卑。道则云缺矣。岂若存敬于巳。存道于物。敬存则巳适。道在则物尊。尊道所以敬于物。敬于物所以尊于巳也。况复形犹身也。道若影焉。身既如声。道亦如响。形动则影随。声扬则响应。道崇则身宠。身替则道息。岂可使居身之道。屈于道外之身。岂可使方外之人。存于身中之敬。又彼守一居道。不离尘俗。若可拜之。是谓俗之。道而可俗。俗又参道。则一当有二。而道不专行矣。安可以区道之常域。保专一之至诚哉。据僧祇律。敬袈裟如敬佛塔。谓袈裟为福田衣。衣名销瘦。取能销瘦烦恼。铠名忍辱。取能降伏魔军。亦喻莲花不染泥滓。亦为诸佛之所幢相。则袈裟之为义。其至矣夫。若损兹佛塔。坏彼幢相。将轻忍辱。更贬福田。甚用危疑。终迷去取。解服而拜。则越俗非章甫之仪。整服而趋。则缁衣异朝宗之典。故阐幽舍卫之境。步屏高门之地。理绝朝请。事乖荣谒。岂不谓我崇其道。所以彼请其来。请而卑之。复何为者。庐山为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甘棠为听讼所息。或致弗剪之恩。山与树之无心。且以德而存物。法与道之有裕。岂崇道而遗人。语曰。人能宏道。则道亦须人而行也。王人虽微。位在诸侯之上。行道之辈。焉复可卑其礼。若谓两为欺诡。则可以而寝之。寝之之道。则芟薙之之谓。是则所夺者多。何止降屈而巳。若谓两为浓助。则宜崇之。崇之之道。则尊贵之之谓。岂可尊贵其道。而使其恭敬哉。假以金翠为真仪。不以金翠而增肃。假以刍狗而尊像。不以刍狗而加轻。肃敬终寄于道。轻重不系于物。物之不能迁道。亦犹道之恒随于物矣。沙门横服于巳。资法服而为贵。莫不敬其法服。而岂系于人乎。不拜之典。义高经律。法付国王。事资持护。法为常也。常行不易。一隅可隔。千门或爽。通有护法之资。塞有坠法之虑。与其坠之。曷若护之。何必屈折于僧容。盘辟于法服。使万国归依者。居蒂芥于其间哉。语曰。人因所利而利之。则利之之术。亦可因其精诣而为利矣。洎乎日光上照。皇运攸宗。海接天潢。枝连宝构。藉无上之道。阐无疆之业。别氏他族。敬犹崇往。神基灵派。道岂伪今。此为甚不可一也。月氏东国。宝祚斯俟。定水元波。法云彩润。高解脱之庆。演常住之福。王前帝昔。尚或攸遵。主圣臣良。胡宁此变。臣愚千虑。万不一得。傥缘斯创造。无益将来。于恒河沙劫。有豪釐之累。虽率土碎首。偫生粉骨。何以塞有隐之责。蠲不忠之罪。此为甚不可二也。臣所以汲汲其事。区区其诚。搔首扪心。隳肝沥胆。伏愿圣朝。重兴至教。恒春柰苑。永转法轮。心欢录其人百。祚远光于帝业。则虽死犹生。朝夕可矣。窃惟诏旨微婉。义难适莫。天情画一。则可使由之。睿想旁求。则谁不竭虑。臣以庸昧。何足寓言。以两教为无。则崇于圣运。圣而崇之。则非无矣。以两教为有。则笔削明时。时而削之。恐非有矣。斯所以歧路裴回。两端交战。道宜存迹。理未厌心。管岂窥天。蛙焉测海。理绝庶几之外。事超智识之表。自怀铅阁笔。扣寂销声。而欲鸟处程言。竽中窃吹。将聋听而齐俗。举瞽视而均叟。虽有罄于心灵。终不诣于闻见也。直以八风迥扇。万籁咸贡其音。两曜升晖。千形不匿其影。兹焉企景。是庶转规。就日心葵。输涓驿露。而腼颜浆夏。履薄冰春兢惕巳甚。赧畏交集。谨议。
会稽先贤祠传赞上 其十 晋谢先生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一六
先生字安石,讳安,阳夏人,寓居会稽,与王逸少、许掾、支道林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出世意。扬州刺史康季坚以先生有重名,必欲致之。不得已赴召,月馀求归。复除尚书、琅琊王友,并不起。吏部尚书范玄平举先生为吏部郎,先生以书拒绝之。有司奏先生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常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与伯夷何远」!后仕至太保。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颜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汎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而卒(事载《晋书》列传。)。赞曰:
先生在东,若将终身。晚乃强起,谈笑经纶。酒杯奕局,坐清烟尘。我观东山,匪渭即莘。
答余丞相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一一、《诚斋集》卷一○六
某伏以即辰风生桂枝,露下金茎。恭惟观使大观文左丞相珍台皋伊,平地松侨,圳亩爱君,江海存阙,三神显相,隤祉发祥,钧候动止万福。恩闳相婘,尊尊幼幼纯嘏山则。东閤郎君伯仲直阁,叔出季处,皆足慰意。某馀生奄奄,本之以支离疏之形骸,申之以遗积瘕之沉痼。岁在丙辰,幸及未先犬马填沟壑之须臾,自列上闻,丐归田里。一奉不可之诏,一蒙诸公间寝其事,答以宦簿之年未至,三表乃荷圣恩放牛听笛,纵鹤出笼。此已徼福不赀矣。而又增秩四品,进职四等,以荣其归而华其老。以镜湖老监而初岂梦到甘泉法从之缀乎?深惟圣主所以幸老臣者,而谁实白发其端乎?揆厥所元,不在门下而奚在?远未克谢,而济翁弟于七月二十三日转致答教,乃四月某日笔也。披读有卫武公郑子真之褒,有垂安车策鸠杖之贺。某何人,敢窃仲尼一字之衮乎?感恩在心,言之浅矣。窃审泰阶之光,尚寓躔次于赞公之房,人以为陋,我以为华。所谓无地起楼台相公者何处觅庾冰,庾冰正在此。一笑。亲戚吴推璪遂蒙「若肯少徯,敢不他时备数」之诺,某敬代吴下拜以谢恩言矣。来年既尽,则辛酉上半年文字,正渠书考第三之日,何晚之有?小儿幼舆入京换授,此又我公之恩也,令诣翘材以谢焉。此外不胜大愿,爱金玉之身,即看衮绣之归。济翁掌故,举族洋溢乎恩波中矣。
云封禅寺重脩造记 南宋 · 徐鹿卿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七五
大庾,五岭之一也。踰横浦而南,陆行十馀里,山行五六里,盘回缭曲,跻于岭巅,界江广之交,石壁对峙,是为梅关。关南寺曰云封,六祖大禅师之法区也。自汉元鼎庾将军戍关,而岭始名。自唐开元张曲江公刊山扬石,而关始通。自咸亨六祖得法,而寺始创。青山流水,环屋上下,盖岭峤清绝处也。世言大览传衣法于黄梅以归,僧徒追蹑争之,至是,师置衣盘石上,追者莫能举,及卓锡地间,泉涌出。后人即其地为寺,大宋祥符庚戌,始赐今额。中间寺宇兴废,纪载失其传,莫可考诘。至于今老屋暗腐,住持永清勇猛精进,必欲自我一新之。以诚遍当路,闻者倾施。则鸠工庀徒,踰越险阻,辇材于三百里外。中为祖师殿,东为霹雳泉亭,南为灵官殿,西为西阁。又西跨山两崖,梁空为僧堂,翼殿之右。隔歧道,面东为官廨,扁以驻节,高明轩豁,罔不称事。刬攘菑翳,幻出金碧。役始于嘉定癸未,成于宝庆乙酉,糜缗钱二千有奇。唯法堂、方丈尚仍固陋,亦且锐意经度,凛凛向就矣。清自武其功,走南安城,谒记于郡文学南昌徐鹿卿,以纪岁月。余尝试语清曰:「昔祖师樵采负薪,以足衣食。比其服勤碓下,密契无上菩提,言下了了,本无一物。当是时,万境皆空,室庐政复安在?一向从末法中作佛事,于祖师意云何」?清曰:「妙庄供诚非我事,然自我之居是山,数十寒暑矣。车之入乎关者,不知其几千两也;车之出乎关者,不知其几千两也。我从其后而问之,其人勉于职者,勤于政者,心于民而不敢苟者,则人必曰此贤者也、才者也。其或养蠹敝,偷岁月,媒身而职之弛,甘利而政之荒,则行路非之,氓隶仇之。夫吾教本于无为,而或以有所为见讥;子教职于有为,而或以无所为见疾。孰知道无精粗,无人我,无内外,无为而不为,有为而未尝为,孔与佛不相悖也。子亦观诸岭上之梅乎,如是而生,如是而华,如是而实,如是而落。谓之有所为可也,谓之无所为亦可也。能具知识于其有无之外,则道在是矣」。余于是竦然惊,豁然悟,因叹曰:鲁男子善学柳下惠,永清善学祖师,乃今日获闻第一义谛。因次叙其说,使归刻之,以谂后之出入是关者,俾无愧于岭上,以贻清之笑云。落成之岁,六月望日记(《清正存稿》卷五。)。
遍:四库本改作「告」。胡思敬校记云:「『遍』下疑脱『谒』字」。
谢除宝文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表 宋 · 李曾伯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二、《可斋杂藁》卷三
眷锡壤之中邦,仅还旧物;司宝书之大训,俾荷美名。靡容累疏之控辞,曷称明纶之加奖。凌兢祗命,感戴填膺。伏念臣本乏技能,误当委寄。辙环几老,怅朝华之已披;鼓至再衰,惧暮气之将惰。由桂林之奉诏,来荆渚以于蕃。惟祖宗全付予家,自宇宙便有此岘。画遵玉斧,缺补金瓯。朝廷惟庾冰意同,嗟何及矣;公卿岂营平议是,孰与守之。其敢望于阶升,暨所居之官大。梦寐九天之隔,忽到邃清;封圻十国之连,增雄广永。职仍共二,恩厚函三。兹盖恭遇皇帝陛下独运离明,于昭乾断。图回区宇,几同行酒而议太原;慨想人材,何啻每饭不忘钜鹿。兹圣策有功而底定,顾愚臣何力以叨荣。臣敢不拜手承休,鞠躬尽瘁!固辞南城郡,得无愧羊祜之心;愿入西域关,所冀悯班超之老。
孚舟亭新成赋十绝 其七 宋末元初 · 方回
七言绝句 押蒸韵
不须有客问张凭,且要无人觅庾冰。
好是夜寒风浪静,月明空载一孤僧。
和渔具十绝 其十 楫 宋末元初 · 牟巘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七部
即此是庾冰,醉棹舞波面。
何似宫亭湖,为我觅如愿。
咏史(下) 其二 王导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尤韵
醉中送首悲刘胤,食里迷唇吊马流。
江左当年何所恃,邺中白雁合封侯(自注:茂弘自过江,执政三十年,支吾补凑,以苟岁月,未尝见其深思特举某相某将,将为大谋远虑者。陈頵、卞壸、熊远之言不用,祖逖之才不识,大言无实、便辟巧佞之徒不觉爱之,羊鉴失举,贪于使周筵计周续,而谓鉴亦筵之流也。司马流败慈湖,遂使苏峻披捶。急难用人,良为可笑。刘胤未论其他,苟嗜酒,则不可使矣。历阳太守袁耽,以石虎游骑千馀,震动东南。当时藩篱之任,如耽者多矣。临终举何充似可人。然晋方艰难,以充为可任社稷,亦过实之言。使石虎不自贯盈,邺无白雁之变,席卷而南,岂何充、庾冰所能办。自负江东佐命,安受成帝师傅之礼,遂与桓景造膝,在王导固非奸私,然于宰相之职为忝矣。石虎谋平荡江南时,何充为扬州刺史、录尚书省事,史称其正色立朝,强力有器局,以社稷为己任,一以功名自效,不私亲旧。又言其昵比庸杂,信任非人,崇修佛党,供给沙门以百数,縻费巨亿。然则其少悔吝者,在位不久耳。司马流事,在成帝咸和三年。刘胤事,在四年。白雁事,在咸康八年。)。
咏史(下) 其四 王导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漠漠胡尘扑面飞,对人举扇障元规。
九京羞见青衣帝,犹及刘翔未到时(自注:茂弘缓死一年,必为慕容使者刘翔所辱。所请必从,犹足以钳其口;少或迟回,取讥蒙诮,当与何充、庾冰无异。刘翔事,在咸康五年。)。
雨篷二首 其一 宋末元初 · 龚璛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黄篾江南舫(隋书山谷曾用),风烟春水波。
轻推横画卷,薄暮理渔蓑。
俛首安身了,浮生涉世多。
庾冰正在此,潇洒扣舷歌。
王宽斋送菊 其三 宋末元初 · 龚璛
七言绝句 押灰韵
今朝无事要花开,盛酒老盆移菊栽。
若觅庾冰犹在此,信知陶令早归来。
题梅关图 元末明初 · 陈谟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相送梅关去,岧峣上白云。
缅怀张相国,复忆庾将军。
夹道松阴直,初晴海色分。
天彭为井络,叱驭动成群。
甄萱来奔于高丽 明 · 金时习
出处:梅月堂诗集卷之十一
厥初欲鸱张,其终戢鳞翮。
祸自起萧墙,奔我锦城域。
謇謇庾将军,高丽真羽翼。
率萱泛海投,丽王赐食邑。
始云王足下,卒称甄臣妾。
哀鸣惩我怼,声罪整兵卒。
伏刃无其辞,遂平百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