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钟文珍”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崇岳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二、《巽斋文集》卷二一
岳忠武王之死,孰杀之?
金人不能杀王于战,能杀王于狱。
盖自遣来相,而金人之命行乎江南矣,其所欲杀,岂独一岳王?
方次第扫除以报,而艺祖在天,丕降罪疾殛之,然后三四忠贤幸免,中国再有生气。
王不幸最先死,死且孥,哀哉!
崇岳集》者,陈君华叔之所集,而间以己作,率悼王也。
君若生同王时,若不偕王北向,则虽与王俱执亦甘心焉。
张睢阳死,得李瀚首作传白其心事于百世,许远南霁云身后之诬,继得韩退之明之。
文之不可以已也如是。
华叔之作,虽在王心迹既白之后,观其悲感慨叹,不能自已,有以见其慕尚君家犬豕,宁当以党骨饲之哉!
予幼与华叔同课试艺,见此集,嘉其心,故为之书。
复斋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七、《巽斋文集》卷一六
昔者夫子读《诗》,至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叹作者好仁之甚,以为忘身之老,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夫子何以知其人之如此哉?
即其慕望之心日有孜孜,必求仁以终其身者,是以深有味于其言也。
复斋罗君求予记其斋,于是君年八十有五矣,予以君之耋老,傥不杜门却扫,金玉厥音,则后生小子得闻一言,固所愿也,而何为反求记于余?
既逊谢久之,而君屡言不止,最后曰:「予庶几及见子之记」。
重愧之,盖讽咏夫子读《诗》之弥日。
嗟乎!
即此所以幸教我后生小子者非耶?
然予尝有疑于今之言复者,类以为人欲天理消长之交也,而予观之,天地之心则有不然者。
夫天地生生之心谓之仁,人生而得之以为心也。
大化之运,昼夜寒暑相循于无穷,往者过,来者续,本无间断,人以其消息进退之节分之,则今日之终,次日之始,今岁之终,次岁之始,于此有所谓复焉。
《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谓天地之心密运,人有所不能窥,惟于此时生生不息之机最为明著,故可得而见也,此所谓仁也,岂以既复而有仁,未复而常有不仁哉!
今以理欲消长之交言复,则亦异于天地之心矣。
夫日之时十有二,岁之月十有二,十有二之中复居一焉,而为静动之会。
若以天地本心全体言之,则元亨利贞盖无一息非然也。
圣人为夫不知此理者,使于复时观之,如其知之,则元亨利贞皆天地之心矣,而何独复哉?
彼以理欲消长之交言复者,其于元亨利贞何以配之?
日之暮而夜也,岁之秋而冬也,将以为天地有不仁焉可乎?
或曰:「信斯言也,人于天地宜无不相似者,人之有不仁也,奈何」?
曰:一日之间容有曀霾,一岁之间容有乖沴,非阴阳正理之所本有也。
人之不仁,亦岂其所本有哉?
天地之复,以夜旦冬春之端论,不以曀霾而开明、乖?
而复常者论。
人欲天理消长之交,比之曀霾而开明、乖沴而复常则可,比之夜旦冬春静动之端,则予于此理自信久矣,不知复斋以为何如也。
复斋老矣,年有壮老,心无今昔。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复斋自少壮以至于今,更尝经历事变几何,而好仁之心本天生而有之者,终身而无所已。
予之齿仅半,何足以知君?
即其名斋之意推之,足以当夫子所谓《诗》之好仁者。
夫今之名斋者往往不袭前人,特自标异,不必皆因名践实也。
而斋之名「复」,前人屡有之,大儒先生为之记亦多矣,君非不知而不厌其袭,乃所以为有真见也与!
予是以敬记之。
书扁者前太守丰城李侯某,侯力学笃行,尚友前哲,而雅敬君甚,则君可知也已。
乡先生归愚子讳泌之子,名苹字华叔
年月日某记。
绎志亭记 南宋 · 钟文珍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八
文武非二致也。
执斧斨者,即制作礼乐之手;
却莱夷者,即从容杏坛之答问。
古人成童舞象,已有事于武。
军旅未学,岂真未之学哉!
后世歧而二之,操三寸管者弗知韬略,臂二石弓者弗暇诗书。
谈者且曰:「光岳气分,天下无全才」。
胡不观射法亦曰:「人皆有力,二石之外,非常力也」。
乡射不讲,而诿之无全才,宁不厚诬?
国朝自淳熙申习射之令,内而成均,外而黉泮,罔不祗承。
濡须旧有射圃,有士甲,中间寝废。
比岁以边防宜密,复缔义甲,为乡井计。
士操戈挟刃非宜,考艺观德,惟射有取。
顾略而不讲,非缺典欤?
使君潼川吴先生建牙之初,礼士如渴,崇重风化。
一日,语冷掾钟文珍曰:「立义甲而不别士甲,非所以重衣冠也」。
爰命与寓公高邮司理张君应新纠倡三邑之士,五为伍,十为甲,列籍题名,近六百人。
辟学宫东偏,下平如砥,缭以垣墙,上爽而垲,蔽以亭宇,俾及时闲暇从容游习。
亭东向,挂弓扶桑,挹天地之仁气也;
的西向,飞镞剡剡,因天地之义气也。
袂属肩摩,容止可观,揖升下饮,进退有度,庶几相圃气象。
由是月必一会,酌有醴,旌有仪,观德作兴,道器俱融,德艺并进。
他日贡诸天子之庭,而天子庆之。
建勋业于宇宙间,文武挺特不朽,必今日士甲中人也。
《记》曰:「射之为言绎也。
绎者,各绎己之志也」。
使君身涵菁莪之泽,私淑章缝之教,扁其亭曰「绎志」,厥旨渊矣。
继自今,预是甲者,各绎桑蓬初志,毋失正鹄。
绎云绎云,弓矢云乎哉!
按: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一一,光绪十一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