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注释
邹公挽辞二首 其二 宋 · 杨时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旧德今谁在,凋零已不多。
云天开日月,陆海自风波。
空叹与龄梦,难留曳杖歌。
平生济川意,无处问施罗(自注:公尝有与龄之梦。)
按:以上《龟山集》卷四○
偶成 其二 宋 · 杨时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悠扬春梦成幽兴,冷落溪光照酒卮(顺治本作醒酒魂)
天阔云浮遮不尽,浪平风过舞涟漪(顺治本作杳无痕)
按:以上《龟山集》卷四二
龟山年谱序咸淳六年三月 宋 · 黄去疾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六五、乾隆《延平府志》卷三七
龟山先生之书,其《文集》、《经说》、《论语解》、《语录》已刊于延平郡斋,《中庸义》已刊于临汀,独年谱闽中尚缺。
去疾试令先生阙里,亦既建精庐,聚简册,与学子诵习其间,念此书不可无传,访故家得写本,因订正其纪年,增补其书文,又聚梁溪李丞相诸公祭文、谥议,及水心、东涧所作旧宅记而附入之,于是年谱遂为全书,而先生之嘉言善行,开卷可得其大概矣。
然则此书之有功于世教,岂但以纪岁月、志出处、备本末而已哉?
咸淳庚午清明节昭武黄去疾谨书。
按:《龟山先生集》卷首,明正德刻本。
游杨立雪之疑 清 · 沈錥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二
静中须有物,无眹亦无思。
窃恐存心法,非专闭眼时。
事过还不见,人立未曾知。
记录能无误,良多后学疑。
按:侍立时。程子瞑目久之。始曰。诸君犹在否。既出则门外之雪深尺许。此事不可知也。有时瞑目则可。而乃若是之久。岂先生平日存养之功。每如此耶。所谓不睹不闻者。盖言事未至。而未及有睹闻之际也。必欲其无所睹无所闻。而兀然瞑坐而已。则不几近于晦翁所说。请问记录者之罪耶。
送别弼卿夫子 晚清 · 费墨娟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骊歌1一曲梦催残2,忆昔程门立雪寒3。
问道诚时传道易,受恩深处报恩难。
西风长笛离亭晚,连雨孤舟别路漫。
愿得明年春讯到,再随诸弟4赴骚坛5。
注:(1) 骊歌:告别的歌。语本《诗经》佚诗《骊驹》:“骊驹在门,仆夫俱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汉书儒林传王式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后因以为典,指告别。唐李縠《浙东罢府西归酬别张广皮先辈陆秀才》:“相逢只恨相知晚,一曲骊歌又几年。” (2) 梦催残:犹催梦残,谓回忆昔日的梦被告别的歌声所催促而顿时幻灭。 (3) 程门立雪:《宋史道学传二杨时》载:杨时一日去拜见程颐颐正坐着打瞌睡,杨时侍立不去。既觉,则门外的雪有一尺深了。后因以“程门立雪”为尊师重道的典故。按:本诗一二句张氏藏本为“程门立雪不知寒,善诱循循有万端”,今从费、黄二本。 (4) 诸弟:同宗之弟。《二如阁序》云,费墨娟与其兄寅生及诸弟一起从塾师黄纬念过书。 (5) 骚坛:诗坛。这里指弼卿黄纬)夫子的居处。
黄星臣夫子二首 其一 晚清 · 费墨娟
七言绝句 押元韵
数年负笈1立程门2,多愧先生雨化恩3。
新买拟将丝五色4,焚香珍重绣平原5。
注:(1) 负笈(jí音吉):背着书箱。唐白居易《相和歌辞短歌行二》:“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按:黄星臣费墨娟弟弟的塾师,并非女史之师承。所谓“负笈”“立程门”,乃自谦之词。 (2) 程门:《宋史道学传二杨时》载,杨时洛阳求教于程颐,一日见偶瞑坐,侍立不去。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后因以“程门立雪”为尊师重道的典故。元谢应芳杨龟山》:“卓彼文靖公,早程门。” (3) 雨化: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赵岐注:“教之渐渍而浃洽也。”比喻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 (4) 丝五色:五彩的绣花丝线。按:烈本拟作“五色笔”,误。 (5) 绣平原:用丝线绣出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肖像,以表示对这位虚己下士,广结宾客的前贤的崇敬和怀念。唐李贺《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宋陈与义陈叔易王秀才所藏梁织佛图诗邀同赋因次其韵》:“从今俱尽未来世,买丝不绣平原容。”这里以平原君黄星臣
程教授发轫 现当代 · 成惕轩
对联 押支韵
耄齿传经伏胜;高门立雪有杨时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程发轫:见【87.寿程教授旨云】。
立雪有杨时杨时程门立雪典,此处切姓。
奉和陈教授庆煌博士龟山朝日二绝句元玉 其二 现当代 · 林恭祖
七言绝句 押东韵
万古蓬莱镇海东,朝暾浴罢碧波红。
群贤此日兰阳会,吟到龟山句更工。
附:陈庆煌冠甫教授龟山朝日原唱
嘘云澍雨本从龙,环抱沧波鳞介宗。旭日初升欣灿烂,祥光映处尽尧封。灵峰雄峙海之东,万丈朝暾得意红。天为我乡开胜境,蹁跹裙屐仰神工。
梁溪即事三首 其一 2009-08-21 当代 · 熊盛元
七言绝句 押侵韵
残日西颓百感沉,空挥老泪洒东林。
当腰自有亭亭玉,怅望龟山诵子衿。
注:定庵诗云:“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清人钱肃润东林书院前记》:“东林书院者,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讲道地也。地以东林名者何?先生素爱卢山之胜,尝于道上感而有赋……及归而讲道锡邑,其地即以东林名。”